普林斯顿的智慧-英才辈出:影响世界的普大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乔治·华盛顿总统称赞普林斯顿是一所“能给人以值得尊重的教养”的圣殿。两个半世纪以来,普林斯顿大学对美国和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从普林斯顿校园里走出了不少星光灿烂的人物。从这所大学里走出了大批的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历届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中,有20多位是这所学校的教授。普林斯顿大学还培养了2名美国总统,有17名普林斯顿的工作人员或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1000多名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先后担任过美国国会议员、联邦政府高级官员以及州长等职,学校由此赢得了“美国政治家摇篮”的称誉。

    7.1 博弈论大师纳什的美丽人生

    纳什于1928年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电子工程师,母亲则是拉丁语教师。纳什从小就很孤僻,他宁愿钻在书堆里,也不愿出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但是那个时候,纳什的数学成绩并不好,小学老师常常向他的家长抱怨纳什的数学有问题,因为他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解题方法。而到了中学,这种情况就更加频繁了,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了整个黑板的习题,纳什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出答案。

    中学毕业后,纳什进入了匹兹堡的卡耐基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1948年,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执安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就立即写信敦促他选择普林斯顿,这促使纳什接受了一份1150美元的奖学金。

    当时的普林斯顿已经成了全世界的数学中心,爱因斯坦等世界级大师均云集于此。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他21岁博士毕业,不到30岁已经闻名遐迩。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纳什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大意是:一个案子的两个嫌疑犯被分开审讯,警官分别告诉两个囚犯,如果两人均不招供,将各被判刑1年;如果你招供,而对方不招供,则你将被判刑3个月,而对方将被判刑10年;如果两人均招供,将均被判刑5年。于是,两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刑1年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那时的纳什“就像天神一样英俊”,1.85米的个子,体重接近77公斤,手指修长、优雅,双手柔软、漂亮,还有一张英国贵族的容貌。他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亚,她是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1957年,他们结婚了。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就在事业爱情双双得意的时候,纳什也因为喜欢独来独往,喜欢解决折磨人的数学问题而被人们称为“孤独的天才”。他不是一个善于为人处世并受大多数人欢迎的人,他有着天才们常有的骄傲、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他的同辈人基本认为他不可理喻,他们说他“孤僻,傲慢,无情,幽灵一般,古怪,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

    1958年的秋天,正当艾里西亚半惊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时,纳什却为自己的未来满怀心事,越来越不安。系主任马丁已答应在那年冬天给他永久教职,但是纳什却出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他担心被征兵入伍而毁了自己的数学创造力,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而只有他才能读懂其中的寓意。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他给联合国写信,跑到华盛顿给每个国家的大使馆投递信件,要求各国使馆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他迷上了法语,甚至要用法语写数学论文,他认为语言与数学有神秘的关联……

    终于,在孩子出生以前,纳什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几年后,因为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唯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放眼中国,有这样容纳天才成长的大学吗?我们的孩子都被应试教育压抑了创造力,有那么几个幸存的,又被奥数扭曲了)

    于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们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非常奇特、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着紫色的拖鞋,偶尔在黑板上写下数字命理学的论题。他们称他为“幽灵”,他们知道这个“幽灵”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发疯了。如果有人敢抱怨纳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话,他会立即受到警告:“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像他那样杰出的数学家!”

    正当纳什本人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时,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

    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他本人却默默无闻。大部分曾经运用过他的理论的年轻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根据他的论文发表日期,想当然地以为他已经去世。即使一些人知道纳什还活着,但由于他特殊的病症和状态,他们也把纳什当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

    有人说,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异常孤独的大脑,纳什发疯是因为他太孤独了。但是,纳什在发疯之后却并不孤独,他的妻子、朋友和同事们没有抛弃他,而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他,挽救他,试图把他拉出疾病的深渊。

    约翰·纳什尽管决心辞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职位,但他的同事和上司们还是设法为他保全了保险。他的同事听说他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后,给当时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打电话说:“为了国家利益,必须竭尽所能将纳什教授复原为那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纳什的身边,他们设立了一个资助纳什治疗的基金,并在美国数学会发起一个募捐活动。基金的设立人写到:“如果在帮助纳什返回数学领域方面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哪怕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不仅对他,而且对数学都很有好处。”对于普林斯顿大学为他做的一切,纳什在清醒后表示,“我在这里得到庇护,因此没有变得无家可归。”

    守得云开见月明,妻子和朋友的关爱终于得到了回报。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个清晨,当普里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样向纳什道早安时,纳什回答说:“我看见你的女儿今天又上了电视。”从来没有听到过纳什说话的戴森仍然记得当时的震惊之情,他说:“我觉得最奇妙的还是这个缓慢的苏醒,渐渐地他就越来越清醒,还没有任何人曾经像他这样清醒过来。”

    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1994年瑞典国王宣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纳什时,数学圈里的许多人惊叹的是:原来纳什还活着。纳什没有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放弃他的研究,在诺贝尔奖得主自传中,他写道:从统计学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已经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我仍然继续努力尝试。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的情况可能并不符合常规。因此,我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而在2001年,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艾里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了。事实上,在漫长的岁月里,艾里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这个伟大的女性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她终于取得了胜利。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2005年6月1日晚,诺贝尔北京论坛在故宫东侧菖蒲河公园内的东苑戏楼闭幕。热闹的晚宴结束后,纳什没有搭乘主办方安排的专车,而是一个人夹着文件夹走出了东苑戏楼。他像一个普通老人一样步行穿过菖蒲河公园,然后绕到南河沿大街路西的人行横道上等待红绿灯。绿灯亮起,老人隅隅独行的背影在暮色中渐行渐远,终于消失不见。

    美国电影《美丽心灵》所演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是以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为原型。

    7.2 贝索斯怎样建立电商王国

    在杰夫·贝索斯2013年8月以个人名义用2.5亿美元收购美国老牌大报《华盛顿邮报》之后,他至少在媒体界可谓无人不晓了。不过,购买《华盛顿邮报》只是这位商界巨子心血来潮的消遣之举,他最大的成就是一手打造了亚马逊,一个引领电商时代的万货帝国。

    在《一键下单:杰夫·贝索斯和亚马逊的崛起》一书中,理查德·勃兰特回顾了当今美国最炙手可热的互联网企业家杰夫·贝索斯是如何开始他的事业的。1994年夏天,当时还供职于华尔街一家投资公司的杰夫·贝索斯决定辞职创立一家新公司,从事网上图书销售。理查德·勃兰特对当时的杰夫·贝索斯不吝赞美之词:“杰夫是那种很可能会成功的人”;“他有默罕默德·阿里的自信、约翰·肯尼迪的热情、托马斯·爱迪生的头脑。他具备了各种条件去劝说其他人来加入他这一大胆又崭新的诉求。”

    是哪些人出钱加入了“这一大胆又崭新的诉求”呢?首先是贝索斯自己投入了他在华尔街工作时赚到的钱;其次是他的父母,“因为他们对贝索斯就像他对自己那样信心十足”,尽管“他们以前从来没听说过互联网”。贝索斯对待相信他的家人非常诚恳。他唯一的自大之处在于,他认为,只有10%的新创企业可以成功,但他自己成功的机会是30%。即使他认为自己的成功几率已经高于其他人,他仍然说,“他们只有在做好了赔钱准备时,才应该投资。”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亚马逊的运营依靠的都是贝索斯和他父母的投资,直到杰夫·贝索斯决定引入KPCB作为亚马逊的投资方,前提是,KPCB著名的约翰·多尔得加入亚马逊的董事会。

    杰夫·贝索斯的亚马逊挺过了互联网泡沫破灭时的股价暴跌和口诛笔伐;挺过了当人人都追捧硅谷新贵谷歌时的失落;挺过了多年无限制的投入和亏损;挺过了史蒂夫·乔布斯的冷嘲热讽……然后终于,他们成为全世界最酷的公司。杰夫·贝索斯成功了,而且目前看来似乎只会更加成功。

    亚马逊最早起步于通过邮购来经营图书业务。但其富有远见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却绝不满足于仅做一名书商。他希望缔造亚马逊一站式购物的神话——能提供海量的货源,并以超低的价格提供最具吸引力的便捷服务。为了履行这一诺言,他发展了一种企业文化,这种文化蕴含着执着的雄心与难以破解的秘诀。《一网打尽》一书的作者是《彭博商业周刊》资深专栏作家布拉德·斯通,他非常幸运地得到采访亚马逊的前任和现任员工以及贝索斯家人的机会,使读者第一次有机会深入地、真实地领略这些人在亚马逊的经历。

    《一网打尽》将会充分展示公司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刻,亚马逊是第一家在互联网上下如此大赌注的公司,它将永久改变人类传统的购物和阅读方式。他总结道,亚马逊集创新性、破坏性与超级技术于一身,它创造了商业史上的新术语“被亚马逊”,意思是“我们这些传统企业,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一家来自西雅图的暴发户网站把所有的顾客和利润都抢走”。

    苹果公司推出iPod+itunes组合,重创全球唱片工业。亚马逊则通过网络图书零售业务击溃了包括巴诺书店在内的美国一大批实体书店,而且还将影响力上溯到出版行业。亚马逊要做的,还不仅仅是图书零售业务的“沃尔玛”,而是全方位、全产品的网上“沃尔玛”……这就是亚马逊的“一网打尽”。

    亚马逊的公司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贝索斯本人生活经验的影响。贝索斯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他重返母校,向他的学弟学妹们发表了一通演讲,透露了他作为一名成功企业家的内心世界,其中呈现出来的一些极具洞察力的观点令人感到着迷。他解释道,自己从年轻时候开始就是一名“车库发明家”,其作品包括用一把伞和锡箔纸做成的太阳能灶具,以及用填满水泥的轮胎做成的自动关门装置等。

    尽管年齿渐长,但热爱发明的天性并未离贝索斯而去。他曾经提交过一项专利申请,其内容涉及一个由很小的安全气囊组成的系统,能被整合到智能手机中去,使其在落地时不会受损。

    贝索斯认为,随着公司的不断成长,有一种风险会逐渐露头,那就是新奇的想法会由于公司管理层因循守旧的、为安全考虑的态度而受到抑制。“在你获得社会凝聚力的同时,代价是牺牲了真理。”他说道。

    贝索斯觉得,要想打破这种局面,最好的方式是公司的领导人应该鼓励员工不断创造新的想法。“这就好像是肌肉锻炼一样。”他补充道。“要么你不断地使用肌肉,要么就会变得没有肌肉。”

    对于这一点,亚马逊出人意料地进军云计算领域可为明证。为了处理零售业务所创造出来的海量数据,亚马逊设计了一些方法来灵活地部署其计算能力,而随之而来的想法则是同样的方法也能被用来解决其他公司中的类似问题,其结果是“亚马逊网络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由此诞生。

    “亚马逊网络服务”已被数十万家公司所采用,从音乐流播放服务Spotify等创业公司到瑞典电信巨头爱立信等已在各自行业中确立了自身地位的知名公司莫不如是。

    贝索斯下一步尝试去颠覆的领域可能会是智能手机行业,也可能会进入视频流播放市场,与Netflix展开竞争;但同样很有可能的是,他将开拓一个完全没人能预料到的领域。

    贝索斯拥有超人一样的耐心,他希望创造的是令竞争对手更难展开“逆袭”的业务。正如“蓝色起源”和“万年钟”投资所呈现出来的那样,“去向远方”才是真正令这位亚马逊大老板心仪的最大挑战。

    7.3 爱因斯坦的选择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美籍德裔犹太人,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创立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他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下与广泛应用等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是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爱因斯坦16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以失败。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斯坦,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你不想表现自己。”

    韦伯先生是讲对了,爱因斯坦在数学方面可以说是“天才”,他在12岁到16岁时就已经自学学会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而对于不想表现自己这个“缺点”,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年轻时对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个角落安静地做我的研究,公众人士不会对我完全注意,可是现在却不能了。”

    爱因斯坦在去世之前,把他在普林斯顿默谢雨街112号的房子留给跟着他工作了几十年的秘书杜卡斯小姐,并且强调:“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他不希望把默谢雨街变成一个朝圣地。他一生不崇拜人格化的神,也不希望以后的人把他当作神来崇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自己不过是自然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他把一切献给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自由的征程,最后连自己的骨灰也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但是正如英费尔德第一次与他接触时所感受到的那样:“真正的伟大和真正的高尚总是并肩而行的。”爱因斯坦的伟大业绩和精神永远留给了人类。

    爱因斯坦作为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奇闻趣事流传甚广,可他人生中最后的一段岁月是在哪里,又是怎样度过的,可能知道的人就为数不多了吧。爱因斯坦晚年的栖身地位于普林斯顿镇梅塞街。从纽约到这里坐火车只需要一个钟头左右。

    走在梅塞街上,可以想象当年在这里漫步的那个一头银发的矮个子老人,有时他手中还拿着一把小提琴。这样的场景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对此,爱因斯坦传记的作者库兹涅佐夫在《爱因斯坦传——生死不朽》中写道:普林斯顿的居民比起从未见过爱因斯坦的人更生动和更具体地感受到这位科学家的作用。但就是那些从未见过爱因斯坦的人,也能够猜出他对人类幸福的坚定的、焦急的、感人的关怀。在这个意义上,普林斯顿的居民表达了对人类的共同信念。他们用一种难以形容的气氛包围了爱因斯坦。一方面,爱因斯坦从家里沿着漫长的绿树成荫的小道走到研究院去或是走回家的身影已经习以为常,几乎成为普林斯顿风光的一部分。对普林斯顿居民来说,同爱因斯坦交谈几句意见,就像同邻居聊天一样,乃是常事。此外,普林斯顿的居民又把爱因斯坦视为百年一遇的传奇人物。

    爱因斯坦早已看破了世间的荣华和名誉、权柄与金钱,甚至穿越了生与死的界限。在普林斯顿那家小小的医院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弥留之际再三叮嘱说:“不要给我修建墓碑,切切不可把梅塞街112号变成人们‘朝圣’的纪念馆。”他要求不要公开埋藏骨灰的地方,也不要举办任何的追悼活动。他还告诉校方,这所住宅一定要让以后来普林斯顿学习的学者和学生们居住,同时他在高等研究院的办公室也一定要让给别人继续使用。在爱因斯坦看来,房屋就是房屋,不能因为某人居住过了,就改变其功能,让它成为特权的标志。

    爱因斯坦说过:“对我最好的纪念,就是保持房屋原来的用途——供人居住。”这是一种朴素而伟大的思想。看到这里,我想大家会明白一点,为什么仅获得过一次诺贝尔奖的爱因斯坦会比其他获得过两次、三次者,拥有更多的口碑了吧。

    只有普大使他渡过了后半生(22年)。如他自己所说:“我舒服得像一头冬眠的熊,在颠沛的一生里,从未享受过如此安宁,像在家里一样。”晚年欲任他为以色列总统的呼声甚高,不管谁请,他只有一句话:“我当不了总统。”直至1955年4月18日去世未离开普大。

    7.4 威尔逊如何改变历史

    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连任两届,曾获霍普金斯大学政治博士学位,是美国“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位总统,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1962年美国历史学家把威尔逊排在34位美国总统的第4位——位于林肯、华盛顿、富兰克林·罗斯福之后。

    1856年威尔逊出生在弗吉尼亚斯汤城,其童年是在严肃的宗教气氛中度过的,少年时代就醉心于政治,三度出任英国首相的威廉·格莱斯顿是他心目中崇拜的英雄。威尔逊16岁进入戴维森学院,26岁时在亚特兰大开设律师事务所,但长时间无人问津,29岁获博士学位,30岁开始在大学任教,善于写作,富有辩才。1902年发表的《美国人民史》被认为是其学术上的最高成就,至此他已著书9部,发表文章32篇。同年威尔逊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推行教育改革而声名鹊起,1909年当选为新泽西州长,大刀阔斧地革故鼎新为其在公众中树立了进步的、自由主义的政治家形象。

    1912年民主党派的威尔逊当选为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此后他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新自由”改革:制定联邦储备法,重新组织了美国全国的银行和金融体系;制定了南北战争以来美国最低关税率;采取了联邦累进所得税法;发展了职业教育;实施了铁路部门八小时工作制等。

    一战爆发后美国在威尔逊“中立”的旗帜下,一边摇晃着橄榄枝,一边紧握箭镞,大肆扩充军备,同两大集团做军火生意大发战争横财,美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在两大集团厮杀了两年零九个月之后美国跃马横枪投入战斗,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1919年威尔逊作为三巨头之一,带着他宣扬已久的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缔结了凡尔赛和约。威尔逊极力倡导国联方案,旨在确立美国领导下的战后世界秩序,威尔逊为此东奔西走竭尽全力,但由于国内孤立主义思潮等种种原因,最终未被美国国会通过。此间他的名言“宁愿战败千次,也决不为不光荣的妥协而朝三暮四”激励着他。1919年威尔逊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是继西奥多·罗斯福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美国总统。

    威尔逊有着强烈的扩张主义倾向,为了建立和巩固美国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以及对巴拿马运河的绝对控制权,美国对墨西哥、尼加拉瓜、海地、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国等进行过威胁、干涉、控制甚至战争;威尔逊坚决反对用革命的手段清除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病,反对妇女获得选举权,对黑人有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尽管威尔逊有许多局限性,但仍不失为白宫有史以来为数不多的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总统之一。

    执政期间推行改革,取代罗斯福为进步主义改革旗手。1916年连任。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威尔逊政府避战,后参战,于1918年1月提出《公正与和平》为14点方案。德国战败后,此方案为与战败国和谈方案的基础。威尔逊本人也作为总统破天荒第一次出国,出席了巴黎和会。这时,国内政治形势出现逆转,被共和党人控制的国会拒绝批准威尔逊方案,后付诸公民表决。结果,这一方案仍未完全被通过,因此,提出国际联盟的美国,却未能参加国联。1920年总统选举,民主党人失败。当年,下野的威尔逊获诺贝尔和平奖。四年后,他在睡眠中死去。

    7.5 麦迪逊的人生转折

    麦迪逊是美国第四任总统,出身于南方大种植园主家庭。少年好学,青年时期即投身于独立战争。曾担任州众议员(1776年)、州参议员(1784—1786)、大陆会议代表(1780—1783)、联邦众议员(1789—1797)和国务卿(1801—1809,在杰斐逊总统下)。

    毕业于新泽西学院(后改名普林斯顿大学),是革命的活跃分子,但是身体太弱,没有资格参军。他学习历史和政府的课程,法律读得很好。他是最后一位去世的美国开国之父。

    年轻时,麦迪逊差点失去自制力。他在1774年(他那时23岁)写给威廉·布拉福德的信中说:“我既没有耐心去听,去交谈,也没有耐心去想想与之有关的事。因为我如此长时间地,如此缺乏目的地与人争论,指责和嘲骂他人,以致我连基本的耐心都没有。”麦迪逊因为弗吉尼亚的圣公会对施洗传教士的监禁做出了强烈的反应。他对秩序的感觉被英国圣公会教徒的放荡和懒惰所冒犯。他认为这些教士傲慢、无知而且流氓成性。

    麦迪逊将这些教士与他在普林斯顿遇到的长老教会成员相比,发现后者真诚、积极,让他敬佩。麦迪逊离开弗吉尼亚去求学的理由是,这里的学校——威廉和玛丽学院此时由不称职的圣公会教徒管理。在麦迪逊该上学时,曾经在这一学院任教,对杰斐逊和威廉·斯摩曾经很有帮助的教师已经离开。这所学校后来在杰斐逊当政时又复兴过,不过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当16岁的麦迪逊在国王和王后县完成了由受尊敬的苏格兰牧师唐纳德·罗伯逊执教的5年学业后,他的父亲将他带回了奥兰治县,让他在那里待了两年。麦迪逊已经到了该进入大学的年龄了,但是,父亲给他请了一名家庭教师,仍然让他待在家里,以便随时观察他的健康状况。麦迪逊的家庭教师托马斯·马丁刚从普林斯顿毕业不久,他推荐他的这个学生去自己的母校完成学业。这对于麦迪逊本人和他将要服务的国家都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来自苏格兰的约翰·威斯布恩当时刚担任学校校长职务一年。维斯·布恩给他的学生提供了最新的来自苏格兰的富有启迪性的课程。麦迪逊对威斯布恩的尊敬不亚于对他父亲的尊敬,麦迪逊一直称呼他为“博士”。由于麦迪逊在家里接受的教育,他在两年之内就完成了普林斯顿的常规课程。之后,麦迪逊又在那里多留了一年,私下跟随威斯布恩继续学习。威斯布恩后来让麦迪逊带着雄心勃勃的读书计划回到弗吉尼亚。麦迪逊进入闭门读书的时期,这延迟了他的事业选择,直到革命的爆发,才将他从书斋当中拉了出来。

    麦迪逊连任两届总统,时间是从1809年3月4日至1817年3月4日。他担任总统期间曾领导进行第二次美英战争,保卫了美国的共和制度,为美国赢得彻底独立建立了功绩。在麦迪逊任职的第一年,禁止美国与英国和法国进行交易;然后在1810年5月,审定的国会进行两个交易,指导总统,如果两者中任何一个将接受美国的中立的权利的意见,禁止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易。拿破仑假装答应。在1810年后期,麦迪逊与英国宣布非交往。在国会包括亨利·克莱和约翰·卡尔霍恩的年轻的一组“好战分子”,为一个更好斗的政策敦促总统。美国海员的英国强迫服役和货物的扣押使麦迪逊不得不对压力让步。在1812年6月1日,他向国会宣战。这八年是令人灰心和充满困难的八年,美国在许多事情上都很不顺利。这时,英美关系恶化,1812年美国对英宣战,但由于美国没有做好准备,战况不佳。最后由于安德鲁·杰克逊将军在新奥尔良取得的巨大胜利,才确保了美国人在这次战争中获得胜利。1836年6月28日,麦迪逊在弗吉尼亚州的庄园中去世。

    7.6 克鲁格曼纵论全球经济

    保罗·克鲁格曼,是一位天才式的人物,最受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全球化坚定而又机智的捍卫者,继弗里德曼和加尔布雷斯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在美国经济一片大好之时,警告大众注意房价泡沫和经济衰退,被英国《金融时报》誉为“口号和辩论”、“数据和模型”的大师。在学术领域对全球金融有影响力人物则大多出自美国高校及研究机构。

    1978年,他去探访著名经济学家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的作者),多恩布什的鼓励使他找回了自信,他发现自己找到了打开成功之门的关键。他开始写一篇关于垄断竞争贸易模型的论文。当年7月,他把这篇论文提交到国民经济研究局的暑期研讨会上,参加这个会议的都是当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当他开始宣读论文时,人们没有加以注意,都在相互交谈。渐渐地,大厅安静了下来,人们停止交谈,专心地倾听克鲁格曼的演讲。克鲁格曼一夜成名了!克鲁格曼回忆道:“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90分钟。”接下来的日子里,荣誉和金钱接踵而未,克鲁格曼开始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发表演说,参加研讨会,会见各式各样的人。但是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忙碌的应酬之余,仍然潜心于学术研究。1982年,克鲁格曼刚从瑞典的一个国际会议回来就接到费尔德斯坦的电话,邀请他去华盛顿任职,担任经济顾问团国际经济学首席经济学家。华盛顿的经历并不愉快,他发现,在这个地方,好的分析者并不受重用,马屁精倒是如鱼得水。很快,他就产生了厌倦,不过,在华盛顿他又发现了自己的另一项才能: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讲述严肃的经济学问题。1983年的总统经济报告就是由克鲁格曼主笔的。

    华盛顿的一年使克鲁格曼身心俱疲。很长一段时间,他既不做学问,也不问政治。不过在外人看来,他混得很不错:年纪轻轻就成为终身教授,拿着丰厚的薪酬,常常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参加各种会议,甚至还写出了几篇挺好的论文。不过,克鲁格曼的内心极为失落,他说:“和世界上99%的人相比,我没什么可抱怨的。但我的参照对象是同辈中最成功的经济学家,我还没有成为他们中的一员。”1987年,克鲁格曼开始重新恢复了创造力,他写出了大量高质量的论文——第三世界债务减免、欧洲货币体系的作用、贸易集团化。这些文章获得的好评打消了他对自己研究能力的怀疑,他开始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新贸易理论。这些成就使他获得了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1988年,克鲁格曼出版了《期望减少的年代》一书,该书一出版即在美国引起轰动。他与奥伯斯法尔德合著的《国际经济学》成为各大学和贸易公司的标准教材。各大公司的总裁在看到他所著的书之后纷纷找上门来,请克鲁格曼为他们作商业咨询。为此,克鲁格曼专门雇了一名经纪人,不是为了拉更多的客户,而是为了提高价格,使商人们望而却步。这段时期克鲁格曼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课题——经济地理学。他雄心勃勃地想把这个课题发展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并在这个领域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7.7 伯南克如何对世界施加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起的金融海啸,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其任期的最后两年内,对美国整个宏观经济、房地产市场以及信贷市场采取了过于宽松的政策所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伯南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他是谁?他是如何登上美联储主席宝座的?美联储如何运转,怎样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在格林斯潘曾被认为是整个美联储化身的时候,伯南克要怎样做才能显示出其与格林斯潘的不同之处?他又将带领美联储以及美国经济走向何方?而在美国权威财经杂志《彭博市场》首次推出的年度全球金融50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其他因政策制定影响力入选的金融人物还有美联储主席伯南克。

    美联储历史研究者Roger Lowenstein在其著作中专门讨论了缺乏银行实际经验的危险。他认为,在危机前,伯南克显然因为没有银行家的经历而吃了不少亏。“伯南克从来没有发行过债券,没有评估过资产负债表,可能认为它在宏观上没有太大意义。和格林斯潘一样,他相信市场会给按揭证券合理定价,所以为什么要花时间分析资产负债表呢?但是他错了。”

    不过,经济学教授的深厚功底在危机中充分展现了出来。Lowenstein说,“危机后,伯南克作为一个货币经济学家变得十分有用和有益。我怀疑那些银行家都做不到伯南克这么好。”

    伯南克所施行的量化宽松挽救了华尔街,挽救了美国经济,尽管付出了一定代价,但帮助美国经济避免了更大的灾难。2008年伯南克在反对声中一路降息,伯南克在2008年9月16日的会议上表示:“我认为我们的降息政策是非常好的。今年早些时候,我们采取了快速行动,这是妥当的,虽然当时此举存在非常明显的争议和不确定性。”

    2008年年底,美联储宣布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并设计方案来支持货币市场基金、商业票据市场和个别银行如花旗。伯南克表示:“我们处在历史性时刻。金融危机非常严重,对于货币政策,当前我们需要从传统的利率目标转移到新的方法上。”伯南克的观点遭到了同事们的质疑,但他坚定地反驳回去,这不同于他以往温和的学者风格,可以说金融危机期间他本人风格发生了转变。

    伯南克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7年,曾担任经济学系主任。

    伯南克2002年被美国总统小布什任命为美联储理事。2005年6月,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10月被任命为下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接替格林斯潘。2009年,因为在带领美国度过大萧条以来最恶劣的经济危机中的突出表现,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

    7.8 数学大师冯·诺依曼的创新路

    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最新提出程序存储的思想,并成功将其运用在计算机的设计之中,根据这一原理制造的计算机被称为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冯·诺依曼式计算机是1949年研制的EDVAC,由于他对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突出贡献,因此冯·诺依曼又被称为“现代计算机之父”。

    1944年,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计算机基本结构和工作方式的设想,为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时至今日,尽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飞速发展,但计算机本身的体系结构并没有明显的突破,当今的计算机仍属于冯·诺依曼架构。

    说到计算机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美籍科学家冯·诺依曼。从20世纪初,物理学和电子学科学家们就在争论制造可以进行数值计算的机器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人们被十进制这个人类习惯的计数方法所困扰。所以,那时以研制模拟计算机的呼声更为响亮和有力。20世纪30年代中期,冯·诺依曼大胆提出,抛弃十进制,采用二进制作为数字计算机的数制基础。同时,他还说预先编制计算程序,然后由计算机来按照人们事前制定的计算顺序来执行数值计算工作。

    冯·诺依曼理论的要点是:数字计算机的数制采用二进制;计算机应该按照程序顺序执行。

    人们把冯·诺依曼的这个理论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从EDVAC到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都采用的是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冯·诺依曼是计算机的开山鼻祖,笔者也学过他的关于算子代数的定理,但是对于冯·诺依曼的原话没看过,也不知道冯·诺依曼是如此的辉煌。总体来看,冯·诺依曼是个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在集合论公理体系的建立、算子环(也称冯·诺依曼代数)和量子力学的严格化等方面有开创性的研究,而且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具有绝对的开创性,开辟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序幕最有意思的是,他还对经济学理论有了突破性的贡献,他的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更是令人赞叹。

    7.9 乔治·凯南与普利策

    乔治·凯南出身于具有盎格鲁―萨克逊血统的中产阶级家庭,在美国名牌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接受教育。1925年,他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交界工作。

    1946年2月22日,作为当时的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不顾身患流感和牙疼,口述了一封5542个英语单词(约合8000汉字)的电报,发给了美国务院,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对付苏联的一项长期战略。这就是最终被美国政府所采纳的遏制政策。乔治·凯南的这封电报后来被称为美国外交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电报。

    1947年,已经是美国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的乔治·凯南化名X先生,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文章,正式提出对苏联实行“长期、耐心和坚定”的遏制政策。

    当时美国的国务卿是马歇尔。作为他手下的政策研究室主任,乔治·凯南的办公室就在马歇尔办公室隔壁,他可以通过连接两个办公室的边门经常出入马歇尔的办公室,并享有直接向他递交报告的特权,并为他设计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

    作为撰稿人,他两获普利策新闻奖;作为学者,他堪称美国历史学的巨擘;作为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外交家,他亲手制定了对苏联的“遏制战略”,协助丘吉尔、杜鲁门一同降下“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

    他的一生目睹了一个被两个大国捏在手中的世界,并游走于两个世界之间。乔治·凯南因冷战成名,因“遏制”成名。他的一生都与苏联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就战略研究而言,苏联是他的敌人;就历史研究而言,苏联又是伙伴。

    1925年,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凯南做了他“一生中对自己职业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定位”。两年后,凯南在柏林大学进修时选择了俄罗斯研究,因为他有一个也叫乔治·凯南的堂叔曾是这方面的专家。5年半后,凯南成为了一个俄罗斯专家。

    法西斯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前后,冷战的阴霾已若隐若现,凯南恰在此刻走上前台。尽管多年以后,他承认对苏联发动“政治战争”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然而在1946年,他没能预见到美国的执政者会那样曲解他的提议。那时的美国谋求世界霸权,正急切需要这一理论,凯南也就成了“遏制”的急先锋。

    在1946年那份凯南口述的8000字长电报中,他告诉美国:“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他提出“遏制”战略的构想,运用非军事手段外的一切手段阻止苏联扩张。次年,回到美国的凯南化名“X”先生在《外交》季刊上,对该战略详加阐述,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并要保持“坚定与耐心”。他的建议最后均为美国政府所采纳,并一直被奉行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在随后的几年中,出于其意识形态偏见,他一手推动了中央情报局以及“自由欧洲电台”的建立,对共产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直至今天,遏制一词仍然是美国针对意识形态相异国家外交政策的口头禅。

    作为外交官,凯南在1933年、1945年、1952年曾三次亲密接触苏联,经历过“美苏蜜月”,也感受过两个巨人剑拔弩张的恐怖。然而,似乎他之前的所有生命历程都是在为1952的莫斯科之行作铺垫。

    有人说,凯南是一个忧郁、敏感而严肃的人,他永远也不能或是不愿根据华盛顿的政治需要而裁减自己的思想,他缺乏生活在华盛顿所必需的生活技艺和政治智慧。

    历史证明,他对苏联的了解远远超过对华盛顿的了解。他熟知苏联,“那是一个没有高速公路网,却能凭借原始粗糙的铁路网,而很快成为工业强国的国家”,它的统治者在管理的经验和技巧方面史无前例,它支配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的精力和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的资源。但他同时预见了,只要它内部的统一被打破,就会在一夜之间变得不起眼。

    然而,他始终谨慎地对待这个国家。即使是在1997年,当美国对北约东扩一致叫好之际,凯南依然认为“支持北约东扩是美国在冷战后犯下的最大错误”,因为“很可能重新点燃俄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使俄罗斯在民主化的道路上退缩”。

    他这些近于巫师般的判断,今天读来仍让人惊叹,显示出凯南对苏联政治体制和特性深刻的洞见,以及对俄罗斯民族极为准确的把握。

    《纽约时报》称他是“旧世界里的最后一位外交‘贵族’”,“为美国战后的地位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不过,他注定是华盛顿的“异乡人”。1953年,在他告别苏联的第二年,他也告别了华盛顿,在普林斯顿度过了余生。即使处江湖之远,他依然反复告诫美国人,不要四处输出民主,不要当世界警察,要保持谦虚谨慎,这让他越来越不见容于美国政府。

    10年后,凯南在华盛顿帮助筹建了“凯南高级俄罗斯研究所”,这也许才是他留给美国最重要的礼物。它也同样浓缩了凯南一生走过的路。他说,“当研究所被冠以‘凯南’之名时,其实这里有两个‘凯南’。”一个是他,一个是让他走上研究俄罗斯之路的堂叔。

    7.10 温特沃斯·米勒的“越狱”

    出演《越狱》前,温特沃斯·米勒有过500多次面试失败的经历。这位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高材生,选择了淘汰率极高的好莱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米勒的成功,就是一场现实生活中演艺圈的“越狱”。

    人人都爱温特沃斯·米勒!这位2005年凭借福克斯热门美剧《越狱》一炮而红的多国混血帅哥,在世界各地都极为吃香。在中国,粉丝们亲切地称他为“米帅”,甚至一张中国女孩在法国偶遇他后的合影,也被网友们疯狂地转载。最近,米勒代言了中国服装品牌ME&CITY品牌,可见他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从2005年第一季开播起,迈克尔的命运就牢牢牵动着各地观众的心。一身天蓝色狱服,干净的板刷头,深邃的翡翠绿眼睛,还有一身印有监狱构造图的纹身,成为了温特沃斯·米勒的银幕标志。

    2004年10月,33岁的温特沃斯·米勒接到了新剧《越狱》的面试通知。此前,他在多部电视剧中跑龙套。面试时,在场的30多位电视台高层有很多立刻认出了他。第二天,还来不及担心落选的米勒就被电视台告知录用了。第二个星期,《越狱》正式开拍。

    米勒在剧中饰演冷静、聪明、果敢的迈克尔·斯科菲尔德,他的哥哥林肯因谋杀罪被投入福克斯河监狱的死囚牢。迈克尔深信哥哥是遭人陷害。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他持枪闯入了一家银行,故意被捕入狱。身为建筑工程师的迈克尔早年参与了福克斯河监狱的改造计划,对那里的构造非常熟悉。入狱后的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带着自己的哥哥,逃离监狱。

    这部题材新颖的电视剧在2005年8月29日首播。据福克斯官网统计,当晚共有1800万名观众收看了《越狱》,开创了1998年以来电视淡季最高的收视率。此后,《越狱》更是越播越火,米勒的越狱计划牵动着每一位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第一季收官之际,正值美国NBA季后赛如火如荼之时。许多热门美剧如《迷失》、《绝望主妇》等都纷纷选择延播,避开体育直播高峰。而只有《越狱》,丝毫不受影响。

    《越狱》的成功,也造就了米勒的成功。迈克尔的角色简直就像给他量身定做的,甚至连监狱的板刷头,也最适合他的发型。《越狱》播出后,米勒的名字在著名搜索引擎Lycos上的排名上升了614%。美国各大媒体争相使用他的照片。《Primetime》杂志将他评为新剧中最性感的男明星,《Insider》杂志称他为“银屏上最热的新面孔”。米勒还成为FOX官方网站1998年建站以来观众评分最高的一名演员。

    《娱乐周刊》写道:“《越狱》是米勒的个人秀。他那柔和的声音、奔跑时潇洒的姿态,都让人过目难忘。”《纽约时报》则将米勒比喻为“监狱版”的杰克·鲍尔,认为其无所不能,并拥有“可怕”的个人魅力(杰克是福克斯热门剧集《24小时》的男主角)。

    7.11 艾伦·图灵与乔布斯的“苹果”

    艾伦·图灵是现代计算机科学之父,在24岁时奠定了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二战期间,他为盟军破译密码,为结束战争做出巨大贡献。战后,他开创性地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图灵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诸多贡献,例如图灵曾写过一篇名为《机器会思考吗?》(Can Machine Think?)的论文,其中提出了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图灵试验。至今,每年都有试验的比赛。此外,图灵提出的著名的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因为图灵的同性恋倾向而遭到的迫害使得他的职业生涯尽毁。1952年,他的同性伴侣协同一名同谋一起闯进了图灵的房子实施盗窃。图灵为此而报警。但是警方的调查结果使得他被控以“明显的猥亵和性颠倒行为”。他没有申辩,并被定罪。在著名的公审后,他被给予了两个选择:坐牢或荷尔蒙疗法。他选择了荷尔蒙注射,并持续了一年。在这段时间里,药物产生了包括乳房不断发育的副作用。1954年,图灵因食用浸过氰化物溶液的苹果死亡(说是咬了一口就死了~)。很多人相信他的死是有意的,并判决他的死是自杀。但是他的母亲极力争论他的死是意外,因为他在实验室里不小心堆放了很多化学物品。

    图灵享年42岁,科学家为了纪念他,1966年美国计算机协会设立了“图灵奖”成为计算机科学家的最高奖项。后来一位加利福尼亚的小伙子为了纪念图灵,开办了一家公司,而公司的Logo就是图灵死时手里拿着的被咬过一口的苹果,这家公司就是现在很出名的苹果公司,而那个小伙子则是苹果的第一任CEO乔布斯。

    2013年,现代计算机科学之父,纳粹密码的破解者,艾伦·图灵死后终于获得英国女王的赦免,61年前他因为同性取向被判有严重猥亵罪,这赦免来的“真是时候”,61年后!

    2009年,时任英国首相的戈登·布朗对此事发表了歉意,但皇室特赦并未跟随而来。如今,皇室特赦终于来了,尽管2012年首相卡梅伦领导的政府拒绝赦免图灵,但皇室特赦终于来了。稍后卡梅伦发表了下述言论,显然是态度发生了转变:

    图灵的行为拯救了无数的生命。被称为“现代计算机之父”的图灵为科学发展做出不朽之贡献,为我们国家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7.12 与约翰·肯尼迪擦肩而过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他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总统。

    肯尼迪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布鲁克林(Brookline)市,是大商人约瑟夫·P·肯尼迪和妻子罗丝·菲茨杰拉德的次子。他在康涅狄格州瓦林福德(Wallingford)一间名叫Choate Rosemary Hall的寄宿学校学习、生活。1935年,他进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后来转学到普林斯顿大学,1936年秋季又登记入哈佛大学念书。在哈佛期间,他两次去欧洲旅行,第二次去的是英国,当时他的父亲正任美国驻英国大使。1940年6月哈佛毕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肯尼迪进入政界,其主要原因是他的哥哥小约瑟夫·P·肯尼迪在战争中牺牲,而他哥哥是老约瑟夫寄予厚望、将来要培养成美国总统的人选。他进入美国众议院,并在杜鲁门任职期间两次连任众议员,投他票的人不仅仅是民主党人,还有其他党派的人。1952年,年仅35岁的肯尼迪当选马萨诸塞州参议员。1953年9月12日,肯尼迪与杰奎琳·鲍威尔结婚。1956年,深受脊髓手术之苦的肯尼迪出版有关美国历史上8位英雄,该书随即获得普利策传记类图书奖。但近年有研究认为该书为他人代写。

    1960年,肯尼迪宣布竞选美国总统,他的提名竞争对手包括明尼苏达州的休伯特·H·汉弗莱、德克萨斯州参议员林登·B·约翰逊。最终他在民主党全国大会中获得总统候选人提名。1960年7月13日,民主党正式提名肯尼迪为总统候选人。肯尼迪邀请林登·约翰逊为其竞选伙伴。年仅43岁的肯尼迪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候选人,也是第一个当选美国总统的天主教徒。肯尼迪的总统竞选对手是已经在艾森豪威尔手下当了8年副总统,和赫鲁晓夫进行过厨房辩论的理查德·尼克松。经过有史以来首次采用电视辩论的总统竞选,肯尼迪最终以微弱优势击败尼克松,于1960年11月8日当选总统。成为第一位在20世纪出生的美国总统。

    1961年1月20日,肯尼迪向全体美国人发表了堪称经典的总统就职演说:“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什么,问一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他还希望全世界各个国家联合起来对付他所称的“人类共同敌人……暴政、贫穷、疾病与战争本身”。

    1962年,他又处理了古巴导弹危机。除此之外,肯尼迪政府还干涉了刚果事务,派兵越南,开始了长达10年之久的侵越战争。1962年10月,苏联核武器仅离美国城市约150公里。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Hrushchev)应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的请求,把核武器部署在古巴。

    肯尼迪政府内部对究竟应采取何种措施进行了几天激烈的辩论。可供考虑的选择之一是参谋长联席会议(JointChiefsofStaff)提出的突然空袭随之全面进攻。毫无疑问全面进攻意味着种种风险,以至最终导致核战争。

    肯尼迪并未做出如此决定,而是对古巴进行海上封锁,要求将核导弹移出境外。理查德·里夫斯(Richard Reeves)写道:“在那紧张的两周内,种种幻想都破灭了,出现的却是一个意义深长的现实,至少有两个人,也就是舞台中心的两个人——赫鲁晓夫和肯尼迪——认识到任何心态正常的政治家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那样做代价太高了,历史对他们的审判将会非常严厉。”

    普林斯顿大学曾是青年时期约翰·肯尼迪梦想的学术殿堂。在他五岁的时候进入爱德华奉献学校(Edward Devotion School)学习,1922—1924年期间,他在那里学习幼儿园到三年级的课程。1924年,7岁的肯尼迪和他9岁的哥哥小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Joseph Patrick Kennedy,Jr.)被送入德克斯特学校学习。

    后来肯尼迪又被送到位于康涅狄格州瓦林福德(Wallingford)的坎特伯雷寄宿学校继续学习、生活。1935年秋季,他请求插班学习普林斯顿大学的课程,但是遭到了该学校的拒绝。后来,他的父亲经过努力,安排他于11月初入学。由于疾病缠身,他只坚持到12月就中断了学习。1936年7月,肯尼迪申请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并被顺利录取。

    就这样,肯尼迪与普大擦肩而过。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享誉全球的计量经济学家邹至庄、原北京大学校长胡适都有普大有着不解的渊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