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要读心理学:个人励志与自我超越的心灵指南-思维心理学——会思考才能赢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1节    什么是思维?

    据人类目前的认识,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以及几乎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某种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能决定事物主要特征的、某一类事物共同的不可缺少的根本特性;事物的内在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必然联系。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反映,是人类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心理活动。思维这种心理活动是根本不同于其他心理活动的,是人类最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之一。也正是由于思维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人类的科学还未能彻底揭示思维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

    间接性、概括性和语言依赖性,是思维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独特的明显特征。

    (一)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要实现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了解与把握,必须借助相应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中间媒介物。比如医生要想了解病人身体内部脏器的活动状态,必须依靠自己的医学知识经验和对病人的舌头、体温、脉搏、血压、脸色等的观察。思维的间接性,使人的认知能力突破了时空局限,既可以掌握那些没有或不可能直接经历感知过的事物,而且还可以预见和推知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比如,根据一块骨头化石,人运用掌握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就可以推知骨头来自什么动物、生活在什么年代,甚至可以绘出当时的景象。再比如,我们看不到光的运动,但思维却让我们知道它具有30万公里/秒的速度。

    (二)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总是把某个事物或某类事物所有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全部抽取出来加以综合的反映。思维的概括性,既包括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性,又包括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概括性。一切科学的概念、定理、规律、法则,都是思维概括的结果。

    (三)语言依赖性

    语言是由基本词汇、语法构造等形成的一种符号系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因此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对语言的具体应用表现为言语。言语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形式。因此言语是一种个体现象,一般有口头、书面和内部言语三种形式。内部言语,一般认为是一种简化了的无声的言语。

    思维的语言依赖性,就是指思维总是要通过内部言语的形式来实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的进行不可能凭空进行,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就是无声的内部言语。思维的过程通过语言进行,思维的结果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表现出来,因此语言是思维的基础和表现形式,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

    §§§第2节    思维的力量

    人类是当今世界的主宰,足迹踏遍了陆地、海洋、天空,甚至都可以操纵利器撞击彗星。人类的神奇力量来自哪里呢?

    与某些动物相比,人类的肢体构造实在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手掌不如老虎的锋利,眼睛不如鹰隼的锐利,双脚追不上奔跑的兔子,鼻子不如小狗的灵敏,耳朵的听力更是连蝙蝠都不及……人的每一种生理器官都不具有“特异性”,似乎适合做任何事情,可又都做得不好。如果仅仅依靠这些平常的器官,人类真应该悲哀至极了——不用说征服自然,自身都难保。可是恰恰是这种生理器官的“非特异性”,为人类的登峰造极提供了无穷的可能性。很显然,人类的神奇力量并非来自肢体,而是来自人类头脑所独有的思维功能。就像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曾经说过的:“人不过是一株芦苇,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可是,人是会思维的。要想压倒人,世界万物并不需要武装起来;一缕汽,一滴水,都能致人于死地。但是,即便世界万物将人压倒了,人还是比世界万物要高出一筹;因为人知道自己会死,也知道世界万物在哪些方面胜过了自己。而世界万物则一无所知。”

    思维的力量不得不让世界惊叹。有了思维,人类看到天然的森林大火就会想到保存火种、钻木取火;有了思维,人类看到凶猛的野兽就会想到挖陷阱、设机关;有了思维,人就可以在被苹果砸了之后去想想万有引力,而不是就地乱嚼;有了思维,人类就能创造出千万种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没有思维,人甚至连某些动物都不及。

    “思维能力”理所当然应该包括在“人”的定义里面,否则给人下的定义就可能闹出笑话。在古代希腊,有一位思想家在回答“什么是人”这个问题时,把“人”说成是“无毛的两足动物”,于是立即有人把一只公鸡的羽毛拔光,指着鸡对众人说:“看看,这就是他们家的‘人’选。”

    或许有人会说,动物难道就都没有思维能力吗?像黑猩猩、海豚之类的高级哺乳动物,不是公认的聪明吗?的确,他们是比其他动物“聪明”,但这只不过来自于一定程度的知觉、学习和推论能力,远远不足以和人相比,无法称之为“思维能力”。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动物具有和人类相当的思维能力。

    被自然赋予这样神奇的力量,人类真是幸运儿。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热爱思维,努力开发我们的大脑。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第3节    思维方式的影响力

    人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综合运用种种思维形态,经过信息的匹配、组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思维活动的模式就是思维方式。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事业成败与否,与他的思维方式有重要关系。心理学家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过程中很强调思维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思维方式主要包括文化知识、价值观念、方法和情感等几种要素,其中文化知识要素是思维方式的基本要素。情感要素是一种非理性的因素,不同的情感状态会造成思维活动的差异。它渗透到人们的思维活动之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思维方式可以划分为许多类型,如笼统思维与策略思维、形而上学思维、单向思维与多向思维、我向思维与客观思维等等。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但又会因为个体知识的学习和累积及一定的思维训练而发展变化,所以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下面分类别简述一下思维方式对一个人各方面的影响。

    ◎笼统思维与策略思维

    笼统思维是一种没有层次、深度,认识事物朦朦胧胧、似懂非懂,缺乏思维策略的思维方式,以模糊性和混乱性为两大特点。笼统思维其实是一种思维惰性的表现。这种思维方式的人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对事物的认真分析和深入了解,因而他们的口头语是“可能”、“大概”、“也许是”、“然而”、“未必”、“不见得”等等。笼统思维的模糊性和混乱性与思维过程的复杂性也有关系。思考一个问题,往往需要考虑情感、信息、逻辑、期望等等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此时笼统思维者往往会乱了阵脚而陷入混乱。比如,人际交往中,笼统思维者缺乏对交往对象个性特征及其他方面特点的分析,缺乏对交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的预测,所以只能交往“一刀切”,自然容易陷于被动,没有好的交往效果。

    而策略思维方式的人则不同,他们思考问题不会像笼统思维者那样同时面面俱到,而往往是逐个、依次考虑各个因素,保证思维的精确性和清晰性。策略思维者一般非常理性,能够控制好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情绪稳定。

    ◎形而上学思维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包括重外因轻内因、重细节轻整体和重结果轻过程三种方式类型。

    重外因轻内因的思维方式者只注重问题的外在条件而忽视内在因素的作用。比如,有些学生考试不理想,常常把原因归于教师教学能力低、考试运气坏等方面,而很少从自身努力程度或学习方法上找问题。此类思维方式的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则想来想去都是别人的错,久则导致处世消极,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发展。

    重细节轻整体思维方式的人,往往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一些细枝末节上,而忽视了对事物本质的整体认识。此类人很容易只看到事物的缺点而忽视其优点,而且会下意识地将自己或他人的缺点放大,对己对人吹毛求疵、过分苛刻,容易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以及因时常后悔、自责而情绪低落、处世消极。这种思维方式,会直接影响个人认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严重影响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容易自卑、抑郁。

    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静态思维方式,此类人不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只看到相对静止,看不到绝对运动,将过程与结果对立起来。他们往往唯结果独尊,无视过程的重要性,容易陷入非成功即失败的两极思维之中。所以,他们很少能够品尝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那种征服感,多数情况下品尝到的是失败的痛苦与沮丧。另外,此类思维方式的人具有很强的人际交往功利性,见风使舵,待人不真诚,自然不会有真心朋友,人际关系不和谐。

    ◎单向思维与多向思维

    单向思维方式的人往往只从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多向思维者恰恰相反,能够通过辐射、换元、转化等多种方式从多角度进行思考。

    单向思维影响思维发展的方向性、灵活性和深刻性,对个体智力发展有阻碍作用。单向思维者视野狭窄,思维僵化,解决问题能力差。他们单一的思维会得出唯一的问题结果,并对自己的结果深信不疑,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则为近乎固执的自信,难以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沟通困难,社会适应能力差。单向思维容易导致偏执性人格障碍。

    多向思维是一种立体思维,能够对事物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关系的思考,思路流畅。多向思维者往往不会钻牛角尖,懂得变通,具有创造性,从而可能获得意外的成功。

    ◎我向思维与客观思维

    所谓我向思维,是一种以对客观事实与自我关系的错误认识为基础并过于相信自己判断的思维方式,以主观性和武断性为其两大特点。我向思维的错误在于过度依靠直觉,混淆了主观与客观的界限。我向思维者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只考虑自己的感受,难以理解别人的想法,因而人际关系冷淡,情绪消极。另外,他们过于自信,心胸狭窄,骄傲自大,听不得不同意见,不主动与人交往,久之则易产生孤寂感。

    客观思维是一种以正确的客观事实与自我关系为基础,对周围事物做出正确判断的思维方式。客观思维方式的人既有主观能动性,又能充分尊重客观事实,在人际交往中,不仅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所以人际关系好,处世情绪积极。

    综上所述,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行为和情感,进而影响人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因而,克服不良思维方式,对于心理健康很有益处。

    §§§第4节    调整你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一般与这个人的个性、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系。很多情况下,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调整人的思维方式的过程。怎么调整、调整多少次,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通常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电脑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电脑由硬件和软件两大组成部分。如果硬件一定,所使用的软件越先进,电脑工作的效率就越高;如果软件太差,即使硬件再好也白搭。人脑的工作原理和电脑有很多相似之处:大脑相当于硬件,思维方式相当于软件;大脑再聪明,如果所运用的思维方式总是产生烦恼、紧张、不安、忧虑等不良反应,大脑就不会有高的工作效率。

    很多有心理障碍的人存在不良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烦恼不堪。稍微一点不如意的小事都会带给他们很多烦恼,甚至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也会因担心会发生什么而烦恼——他们的大脑简直成了产生烦恼的“机器”。他们或许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并努力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以避免烦恼,但通常越是努力越没有效果,烦恼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不良的思维方式为什么能带给人烦恼、紧张、焦虑不安呢?我们操作电脑的时候,都是先给电脑明确的指令,电脑得到这个指令后快速反应,为我们工作。人脑的运作也是同样的道理,要让自己的大脑高效工作,必须给它明确的目标,否则我们会无所适从、停滞不前。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就没有明确的目标。例如,有社交障碍的人在与人交往时总是想避免发生不好的结果,会不停地问自己:“别人会怎么看我?如果我说错了话,别人会不会笑话我……”因而,他们迫使自己不作为。想一想,当人脑接受到这样的指令时定然感到无所适从,可人是有情感的,不得不面对现实,故而会产生烦恼、不安等情绪。

    调整思维方式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只要将那种避免出现不好结果的思维方式改为指向目标的思维方式就行了。自己要在心里坚定地自问:“我的目标是什么?我需要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做?”长此以往,不良思维方式就会逐渐得以改善。不过,一种思维方式是经过了长期的过程才形成的,要改变它谈何容易。可不良思维方式带给人们很多的情绪困扰,降低了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因此,无论有多困难,都必须坚定地调整它。

    ◎影响问题解决思维的心理因素

    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人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如满足温饱、机器出故障检修、案件侦破、解数学问题等等都是在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然后在行动中检验解决的情况和程度,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为止。这个过程就是问题解决思维过程。人是社会人,任何人都无法脱离社会活动和社会责任,所以人更多、更重要的思维现象,都是同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相联系的。因此有心理学家指出“问题解决可被视为一种最重要的思维活动”、“甚至可以将其看作思维活动的一个最普遍的形式”。

    影响问题解决思维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情绪状态

    一般来说,情绪愉快、兴奋可以提高问题解决思维的效率,而高度紧张和焦虑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

    (二)心理动机

    心理动机强弱影响问题解决思维活动效率,但并不是一般所认为的动机越强效率越高:动机强度太低显然不能调动个体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不利于充分活跃个体思维活动,但动机强度过高则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而抑制问题解决思维活动的效率。所以,动机强度适中才能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个“适中”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越是复杂的问题,动机强度的适中点越是偏低。

    (三)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是一种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心理准备状态,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解决问题的习惯倾向。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要想克服消极作用,就要注意在解决问题时,一旦发现以惯常的方式、方法难以奏效时,不要钻牛角尖,要坚定摆脱旧思路,寻求新途径。

    (四)心理启发

    所谓心理启发,是指来自其他事物或现象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作用。给人以启发的事物或现象可称为原型;原型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多种多样。获得心理启发并非轻而易举,只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并善于发现有关事物或现象与当前所要解决问题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才行。

    (五)迁移作用

    迁移是指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正迁移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负迁移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有负面干扰作用。

    ◎逆向思维减缓心理衰老

    逆向思维,就是克服心理定势、打破思维习惯,从另一个角度、用新的方法考虑问题。

    较之身体衰老,心理衰老的人为可控性更强。逆向思维就是一种控制心理衰老的有效方法。逆向思维可以最大限度地刺激大脑皮层,有利于大脑保持旺盛思考力、敏锐观察力和生活新鲜感,能够提高问题解决效率,延缓心理衰老。

    ◎克服思维定势

    多数情况下,思维定势容易使人的思维僵化,不利于问题解决,因此,应注意加以克服。

    (一)暂时搁置

    把难以解决的问题暂时搁置,是克服思维定势最简单可行的办法。

    暂时搁置的妙处或许你早有体验: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将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思考,突然豁然开朗!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勒,有一次集中注意力研究某些算术问题而无果,而且也没有想到这些问题跟以前的研究有什么联系,非常沮丧和恼火。于是他索性跑到海边住几天,想些别的问题。结果,有一天早晨他正在悬崖绝壁上行走时,心中顿生一个简明扼要、确定不移的念头:不定三元二次方程式的算术转换式跟非欧几何上的转换式是相同的!以前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很明显,暂时搁置给了他莫大的好处。

    暂时搁置其实也是一个酝酿过程。正因为有了这一酝酿过程,好主意才能直接从你的无意识中产生出来。当要你完成一项任务时,任务接受得越早,就越有充裕的时间在无意识中积累信息,就会在晚些时候发现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要有了酝酿过程,似乎总能在适当的时候产生正确的解决办法。就像许多学生,为了完成某个作业问题通宵达旦苦熬几个昼夜毫无结果,而偏偏到该交作业的那天早晨突然找到了解决办法。因此,要想解决一个难题,必须使你的无意识有充裕的酝酿时间。不给自己充裕的时间以形成酝酿过程的解决问题的计划,不是一个好的计划。

    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放松自己很重要。因为如果不会放松,头脑就会对一些无谓的琐事过于敏感,进而严重地妨碍灵活的创造性思维;只有精神上放松时,头脑中才更容易形成一些思想火花,找到解决问题之道。

    (二)加强训练

    可以设计一些巧妙的方法训练自己转移注意角度、克服思维定势。比如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简单的训练办法:把书打开,把手随意地指向书页的一个字词,然后把这个字词用在你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中。例如你正在寻找一个乐趣更多的运动方法,那么打开书、闭上眼,用手随意指出一个词,发现是“折页”一词,那么该如何运用这个词呢?这就因人而异了,但终归会有克服思维定势的作用。不妨这样运用这个词:

    1. 在门折页上套一个环,环上系上一条可以自由伸缩的带子,带子另一端是把手,这样看电视时就可以拉几下,运动运动;

    2. 用许多折页、重物和滑轮,做一个个性健身器,当你慢慢用一点压力去举重时,同时就把书翻了页。这个机器设计恰到好处,你举重所需正好和你读书翻页的时间配合;

    3. ……!

    §§§第5节    53种科学高效的思维方法

    ◎发散思维法

    又称求异思维、扩散思维、辐射思维等,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角度去设想的展开型思考方法,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从一个思维出发点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能使人产生大量的创造性设想,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使人的思维趋于灵活多样。发散思维要求人们的思维向四方扩散,无拘无束,海阔天空,甚至可以异想天开。通过思维的发散,要求提供新的结构、新的点子、新的思路、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提供一切新的东西,所以,一个人发散思维的多少标志着他的创造能力的强弱。

    影响发散思维顺利发展的心理障碍主要有:

    ① 按现成答案。当人们从一个思维基点出发思考时,周围一些已有的现成的答案就会有意无意地涌上心头,这就妨碍了思维向其他方面的扩散,不能想出更多更好更新颖的方案、方法来加以选择。解决这个障碍的办法是一问多答,一题多解,一事多思。

    ② 循规蹈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帮助人们完成“方圆”的必要的规范约束,但是日常的许多规矩却使人们的思维囿于已有的方圆而不能探索创造新的方圆,尤其是那些陈规陋习往往是扼杀科学、束缚创造的祸首。对付这种心理障碍的方法是跳出旧俗,突破框框,勇于“反常”。

    ③ “从众”、“认同”心理。“大家都这样,我也这样”,这种为适应群体的要求和行为而有意或无意地变更自己信念的行为的心理,称为“从众心理”。如大家鼓掌,自己也跟着鼓掌,这就是一种从众行为。在交往中,自己被他人或他人被自己同化,心理学上称为“认同”。这种从众、认同的心理现象是发散思维的克星。要想克服它,就要提倡标新立异,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④ 怕出差错。有这种想法的人就不敢多想,因为发散思维想出来的办法和方案很多是没有先例的,是新颖独创的,可能对,也可能不对。怕出差错的人谨小慎微,思维也就无法放开。这就要求更新观点,勇于思考。发散思维不是科学家、专家们所特有的,一般的人都具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比如,尽量多地列举砖头的用途),发散思维能力就能大大提高。

    ◎系统思维法

    将所面对的事物或问题,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思考分析,从而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办法和思维方法。现实生活中,不善于进行系统思维就容易遭受挫折或造成损失,而善于着眼于系统就能够获得巨大成功。

    运用该方法应注意:

    ① 整体性原则。即从整体出发,把思考对象看作由若干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认识事物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办法。

    ② 综合性原则。即从综合的观点出发,把系统看成是多因素、多方面的统一体,以便对思考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和处理,既要看到对象的各个方面,又要从多方面的联系中全面地、综合地加以分析和研究。

    ◎链条思维法

    在具体运用这种思维方法时,要经历4个步骤:

    ①确定最后要达到的理想成果是什么,即按照理想,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东西;

    ②确定妨碍成果实现的障碍是什么;

    ③找出障碍的因素,即障碍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④找出消除障碍的条件,即在哪种条件下障碍不再存在。用这种方法进行思考,虽说比较费时,但不致于思考不周,发生遗漏,而且这样得到的答案即使和“顿悟”得到的答案相同,它也是最严密的方法。这种思考法把问题一步步压缩下去,像链条一样,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端,它对于那些不喜欢直观而喜欢逻辑思考问题的人,是一种非常合用的方法。

    ◎逆向思维法

    从事物的相反方向提出问题,即反其道而行之,以此扩展对某一问题研究的思路的思维方法。该方法是一种科学的、复杂的思维方法,常常表现为对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背叛,它要求在运用该法时一定要对思维对象有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进行,还要求具有敢于离经叛道、敢担风险、勇于创新的精神。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常常阻碍着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展开,逆向思维就是要冲破框框,从现有的思路返回,从与它相反的方向寻找解决难题的办法。常见的有:就事物的结果倒过来思维,就事物的某个条件倒过来思维,就事物所处的位置倒过来思维,就事物起作用的过程或方式倒过来思维等。

    ◎变换视角思维法

    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思考,以求获得新的认识或设想的思维方法。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有正面、反面、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等等。对同一个事物,人们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就可以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对其进行综合,就可以得到对事物的全面性的认识。

    运用该法的步骤是:

    ①面对某一研究对象,先从思想上将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的侧面,分解得越多越好;

    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③用辩证的观点将对研究对象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思考综合起来,形成全面认识,形成一个立体思考网络。从网络中的各个网结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认识研究对象的新的特点。

    运用变换视角的思维法要注意:

    ①不要自我封闭,要善于冲破旧框框的束缚;

    ②要注意选择新视角,力争多看到研究对象“新”的侧面。

    ◎变换条件思维法

    通过改变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条件,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思维方法。事物的条件,就是指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的种种因素。客观世界是由各种事物普遍联系、相互依赖而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一切事物,以及事物的一切方面的存在和发展,都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离开一定的条件,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就失去了依托。一切创新活动的成败和好坏,无不取决于条件和条件的转换。因此,运用变换条件思维法应做到:①正确认识和对待事物的条件,必须充分认识条件对事物的重要作用,正确对待事物的条件及其转换;②积极创造条件。即创造适合事物朝着所希望的目标发展的条件,从而对事物施加影响,使其由于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符合人们要求的变化。

    ◎变换问题思维法

    把思考的问题变换为另外的问题,使之或由生变熟,或者由繁变简,或者由难变易,以达到顺利解决问题的目的的思维方法。生活中有不少问题,常以陌生、繁杂、难解的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感到难以下手。运用该法,就可以变陌生为熟悉,变繁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因而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该法应注意:

    ①必须弄清所要解决的是什么样的问题,解决起来有什么困难。切不可事先对问题本身还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估计,就冒然转换问题,尤其是遇到很复杂的问题,更要慎重;

    ②适宜转换成什么问题确定之后,转换程序和步骤的确定,只能从问题本身的特点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不加分析不加区别地急于求成。否则将会欲速而更慢,欲简而更繁,欲易而更难。

    ◎曲折迂回思维法

    在解决某个问题的思考活动遇到了难以消除的障碍时,可谋求避开或越过障碍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中,其思路决不能永远直线前进,事物或问题的复杂性也不容许这样。必须通过一切迂回曲折的道路去探索其中过程的依次发展阶段,才能透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出其内在规律性。

    曲折迂回思维可表现为:

    ①“中间传导式”。即增加解决问题的中间环节,比之直来直去更为切实可行。

    ②“曲径通幽式”。面对难题暂时抛开,充实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后再回头攻关。

    ③“以远为近式”。即先解决与所主攻问题关联较小的问题,后解决主要问题。

    ◎及时转向思维法

    就是从原来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而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就要转换一个角度,以顺利地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方法有以下特点:

    ①反常性。“常”指的是常规思维、习惯思维或者定势思维。及时转向思维法和这些思维是水火不容的,如果想依靠这些思维来进行角度转换,决不可能产生好的思维角度。

    ②突破性。第一个思维角度选择得不好,不能解决问题,就要转换一个角度,而这第二个思维角度必须是对第一个思维角度的突破,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转向。为了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人们必须经常不断地开动脑筋,转换不同的思维角度。思维角度是思维的出发点,是思维的方向,而思维角度的转换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是思维能力强弱的象征。创新是思维角度转换的目标,只有紧紧抓住这个目标,转换才能成功;而艰苦努力是思维角度转换的关键。进行思维角度的转换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而且是一项成功率较低的劳动,如果碰到一次角度转换或几次角度转换的失败就灰心丧气,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任何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另外,转换思维方向要及时,以避免许多无效劳动,少走弯路。

    ◎身置境外思维法

    为了认清自己所处其中的某一复杂事物的全貌,则立足于这一事物之外对其进行观察和思考的思维方法。在思考研究社会问题时,身置境外往往会看得更清楚、更全面。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运用该法,从一个领域观察另一个领域,往往会发现局限于某个研究领域中所看不见的奇光异彩。不习惯于用该法想问题,往往会把自己限定在某种模式里看事物,就容易失去敏感,而难以在工作中有所创新。运用该法应注意:

    ①要退到系统之外。即从自己思考的问题或领域中“走出去”。当代系统论中所谓退馈认识方法,意即如此;

    ②多听“旁观者”的意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多听“旁观者”的意见,可以提醒和帮助自己用好身置境外思维法,可以取其精华,有助于我们校正思考中的偏差。

    ◎设身处地思维法

    设想自己处于对方地位或置身于某事的具体环境中,通过易位思考谋求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思维方法。现实生活中,个人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范围是有限的,思考问题时也容易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往往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设身处地,从对方位置的角度或从某一事物的具体环境中来进行思考,则可以扩大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途径。战争中,站在敌方的位置上制定己方的战略战术就易获得成功。生产企业创造产品时从用户和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就能使产品适销对路。从对方位置出发做思想政治工作就容易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运用该法应注意:

    ①要善于从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中“出得去”,冲出“只站在自己地位上思考问题”的框框束缚;

    ②要善于从对方的地位和处境中“回得来”。即不仅要认真揣摸对方可能有的想法与行动,而且要同自己的原有想法进行对照比较,以求从中获得启发。

    ◎抓住关键思维法

    在复杂的问题中,抓住和解决其中的关键,从而带动其他一系列问题以及整个复杂问题的解决的思维方法。抓住关键思维法是人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运用该法应做到:

    ①突出重点。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许多矛盾组成的,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主要矛盾即关键问题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矛盾的解决,就会带动其它问题的解决。因此,一件事情的问题再多,总能找出一个关键问题。现实生活中有人终日忙忙碌碌,可效率不高,成绩平平,究其原因往往就是由于工作中分不清主次和轻重缓急,不善于抓关键问题,结果什么事也抓不好。

    ②照顾一般。关键问题和非关键问题相辅相成,不能只抓关键不计其余。抓住关键不等于其他问题就能自行解决,只有既突出重点,又照顾一般,才能用好抓住关键思维法。

    ◎排除无关思维法

    在情况不明的时候,人们经常先将所存在的各种可能性作全面的普遍的列举,然后一个个加以否定,最后确认出唯一真实存在的情况,这种思考方法就是“排除无关思维法”。排除无关法也常用于进行创造发现的思考之中。对新奇现象的出现,人们总是要去探求它的特性和成因,开始,人们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做出各种估计,当这些估计一一被排除之后,人们便会有所发现。为了寻找到真实存在的情况,运用排除无关法,必须首先将各种可能性列举穷尽,经过缜密的思考,考虑到所有意中的与意外的各种可能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排除无关因素,做出有效结论。

    ◎化整为零思维法

    将某一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部分,通过分析处理各个部分而最终解决整个问题的思维方法。通过化整为零,可以把某个一时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分为若干个相对容易解决的小问题,然后采取各个突破的方式逐一解决,化难为易。运用该法应注意:

    ①要全面考虑,既要考虑到部分对整体的影响,也要考虑到整体对部分的影响;

    ②要考虑到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影响。对事物或问题做化整为零的思考之前,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可能会不那么明显。一旦把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就会突出出来,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影响,是用好化整为零思维法的关键。

    ◎化繁为简思维法

    工作中尽可能地撇开非主要因素,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使复杂问题的解决简单易行的思维方法。运用该法要求在对繁杂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的前提下,找出事物最基本的要素和最本质的联系,抓住其中的关键环节,使复杂问题迎刃而解。现实生活中,效率往往是从简化中得到提高的,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化,事情就会办得又快又好。

    化繁为简思维法的几种主要做法是:

    ①“剪枝去蔓”。即思考时尽力排除可以不予考虑的非主要因素。

    ②“同类合并”。把同一类的问题合并在一起分析和处理。

    ③“寻觅捷径”。在思考中尽量找出那些在实践中应尽力避开的、非必需的程序、环节。运用该法要注意不能随意简化,要做到实事求是。

    ◎结构分析思维法

    在思考事物或问题时,注意和弄清其诸多基本因素,找出这些因素互相联系的组合方式与规律,以求获得对事物全面、深入的认识,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办法的思维方法。一般复杂的事物或问题,都是多因素、多侧面、多系统、多关系的复合体,不进行结构分析就难以认清。由于结构不同而引起事物本质的差异,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如酒精和甲醚都是由C2H6O组成,但由于结构各异,酒精呈液体状,易溶于水,甲醚却是气体,几乎不溶于水。在社会生活中,在人力、物力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改变一下企业的管理结构,生产效率就有可能大大提高。要善于运用结构分析思维法,需要注意培养和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分析事物结构的能力。弄清事物或问题的组成要素,分析它们的排列组合情况,找出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的方式和规律,就能更好地认识事物,更全面地解决问题。

    ◎典型分析思维法

    通过对典型事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方法。运用该法的关键是选择典型,使其真正具有代表性。一般来说,选出的典型应当与绝大多数同类事物的基本情况相同或相似;应当比较全面集中地体现同类事物的共性;应当与绝大多数同类事物所处的条件大体相同。其次是最好多选择几个典型。典型分析不只是选择和分析一个典型即可,因为任何典型都有其局限性。“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面”,但不能完全代表“面”,也不是任何一“点”都能在一切情况下代表“面”,更不能直接等同于“面”。多分析几个典型,多掌握一些情况,才能使我们的思维更全面,更深刻。

    ◎对照比较思维法

    确定事物彼此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思维方法,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比较,不可能认识任何事物,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思维活动中,为了清楚地准确地了解某个对象,把这个对象和与它十分相似的各种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又把这个对象和与它差别很大的各种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这样,就很容易地明确这个对象的本质特征,而不至于把它和别的事物弄混。对照比较思维法是比较法的一种具体形式,对照比较常常是同类属性的材料的不同表达方式之间的比较。从空间上说,这是一种横比,并不是对象之间先后顺序的比较;从时间上说,它又是一种同时对比,即把要比较的几个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呈现,直接在感知过程中进行比较。

    ◎多中择优思维法

    面临复杂而重要的问题,不轻易地满足于已想到的某一种解决办法,而是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办法,从中找出最佳方案,以取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效果的思维方法。

    运用该法需注意:

    ①在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某个办法时,不要急于付诸行动。因为最先想到的办法,不一定就是最佳办法,仓促地付诸实施,很可能带来相反的结果。

    ②尽可能地找出其他的或更好的办法。只有从“多”中才能择“优”,多想一些办法,有利于择优,有助于少走弯路。

    ③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已想出的各种办法的优劣。这里的关键是比较,可以采取“筛选法”、“归并法”、“决策树法”等方法。

    ◎弊取其轻思维法

    在解决问题时,从其只能带来的诸多不利后果中加以选择,慎重而果断地考虑采取造成损失最小的解决办法的思维方法。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很复杂,对某些事情的处理常常有利也有弊,利弊相间。在权衡利弊时,要做通盘的全面的考虑,既不能贪利而忘弊,更不能舍弃或忽视弊中之利。“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运用该法,对所面临的弊不能抱被动消极的态度,不能被动地坐等失败,而应分清弊的轻重大小。当客观上弊已不可避免时,就必须“弊取其轻”,把不利因素的作用降到最低水平,使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信息反馈思维法

    通过对所思考事物的输出信息反作用于输入信息,及其对信息再输出所发生的影响进行思考分析,而起到对所思考事物加以调节控制的作用的思维方法。运用该法应做到:

    ①反馈要灵敏。反馈灵敏是建立在对情况、资料的准确收集和分析上。由于事物的纵横交错、复杂多变性,就要求人们必须加强反馈的灵敏度和加快反馈的速度;

    ②调整要及时。要及时根据反馈的信息对原有的思路和做法做出适当的调整;

    ③贯穿全过程。由于事物不断发展变化,信息反馈常常不能一次完成,往往要经过多次反馈才能使某一思考过程达到日臻完善,顺利前进。

    ◎排除假象思维法

    在思考过程中排除迷惑思路的某种假象,以便认清事物的本质,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方法。事物的现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叫真象;一类与事物的本质相反的现象叫假象。假象虽然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但却是事物本质的、间接的、曲折的甚至是歪曲的表现。假象会干扰人们的思路,容易给人的思考造成某种错觉和偏差,从而使人上当受骗。运用该法,首先要有怀疑精神,对于其真实性有可疑之处的现象,就应当认真地去思考一番,识别一下。其次要学会比较鉴别,比较是识别、排除假象的有效办法。

    ◎借助激情思维法

    自觉利用在某一情景下产生强烈感情,使之成为思考问题的推动力,从而做到干劲倍增,思维活跃,坚持不懈,最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借助激情获得成功的事例是很多的。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具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实干精神,使激情建立在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基础之上,切忌那种虚无飘渺、脱离实际的空想。其次要详细分析一下所设想的发明在客观上有无成功的可能,做到有的放矢。自觉地利用自身所产生的激情,使其成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推动力。

    ◎捕捉灵感思维法

    灵感思维是人类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巧妙融合,具有如下特点:

    ①灵感呈飞跃式,具有突发性;

    ②独创性。从灵感思维的结果来看,它打破了人们的常规思维,把人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灵感思维失去创造性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③非自觉性。其他的各种思维活动,都是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但对灵感思维来说,由于它是突然发生的而不是预先构思好的思维活动,所以呈现出较强的非自觉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艰苦劳动是产生灵感的土壤;抓住机遇是产生灵感的钥匙;身心放松是产生灵感的有利时机;随手记录是捕捉灵感的常用方法。

    ◎突破定势思维法

    在观察事物或思考问题时排除思维定势对形成新思路所可能产生的束缚作用的思维方法。在人们思考某个问题时,会习惯地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按照一种固定的思考程序去考虑问题,这种思维现象就是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人们思考问题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在思考同一类问题时,使思路比较简捷,提高思考效率;不利的是容易束缚思路,跳不出老框框,妨碍创新思考。因此,运用该法首先要全面地看到思维定势对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利与弊。其次要通过努力,自觉地克服思维定势不利的方面,要有意识地根据问题的需要变换思考方法和思路,要熟悉和善于运用各种创新思考方法,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逐步逼近思维法

    把所要研究解决的复杂的思维对象分成若干层次或阶段,然后逐步加以解决的思维方法。在客观世界中,自然界的运动、发展和结构具有层次性;客观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性。这些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决定了人们的认识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有一个逐步逼近的过程。

    运用该法应注意:

    ①接触问题初始,应从观察和实验着手,尽量收集有关资料,对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以求得初步的结论。走好这第一步,为以后的逐步逼近创造良好的条件。

    ②抓事物联系的关键环节为突破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逼近,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在逼近过程中,当条件成熟时,应迅速抓住问题或某种适当的概念,实现思维的跳跃,以减少逼近次数。实现“跳跃”需要具备丰富的想像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如果不顾条件,硬性“跳跃”,很可能弄巧成拙,事与愿违。逐步逼近思维法又可分为分解累进式,完善渐进式,分层递进式等。

    ◎组合思维法

    就是根据需要,将不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的方法。组合思维法有以下特点:

    ①发散性。组合思维的思维方向,可以正向、逆向、纵向、横向,更多的是三维立体思维和多维空间思维;

    ②选择性。组合思维法考虑问题时,并不是将两个事物原封不动、不加选择地捏合在一起,而是选择二者具有独特价值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将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③综合性。组合思维重在怎么“合”,因而就要对组合对象进行深入分析,把握它们的个性特点,再从这些特点中概括出规律,综合起来,最后形成设计方案,从而进入组合的实施过程。

    运用本法应注意两点:

    首先,在进行组合思考的时候,不能拘泥于一个方面,局限于某一事物,而应从多方面、多个事物中去寻找组合物;其次,在进行组合思考的时候,要把握住组合的方向。思维是有方向性的,即事物之间的组合点,只有把握住组合点,才能进行有效的组合。

    ◎置换思维法

    把几个不同元素的排列顺序进行置换,或者用另外一个、几个元素替换原来事物中一个、几个元素来形成新的组合的思维方法。“置换”一词原是个数学和化学概念。数学中是指几个不同元素从一种排列变成另一种排列;化学中则指用一种元素把某种化合物中的其他元素替换出来。置换思维法借用了上述两种“置换”的内涵。置换思维模式有4种:轮换;对换;倒换;替换。这种思维方法与组合思维法相辅相成。组合思维法是用组合的方法去思考,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元素结合,或者是从几个不同的元素中任意取出几个组成一组的思维方法,而置换思维法是用排列的方法去思考,是将几个不同的元素从一种排列变成另一种排列而变成新的组合的思维方法,或者是用别的元素替换某个元素,使之变成新的组合的思维方法。置换思维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它具有发散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要求使用者的思维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不墨守成规。

    ◎移植思维法

    把某一领域的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其他领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可以分为以下3类:

    ①原理的移植。尽管各门科学技术各有特点,但它们之间往往又有共同的规律,因此一些基本原理常常是相通的;

    ②技术手段的移植,即把一个领域中的技术装置移植于另一个技术领域,根据新的技术要求进行变换和组合,从而导致新的发明;

    ③技术功能的移植。即把一个领域中的技术功能移植到另一个技术领域,产生新的功能,从而导致新的发明。

    移植有两种:一是先见到可“移”之物,引起联想;二是带着移植的具体需要,去寻找可“移”之物。移植其他事物,主要是移植该事物所具备的某些特有性质和功能。移植法的应用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它自身的客观基础,即各研究对象之间的统一性和相通性;移植也不是简单的相加或拼凑,移植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过程。

    ◎信息交合法

    要求第一步先将所考虑的对象分解成若干个单独的信息要素;第二步把这些信息要素按一定顺序连起来,组成信息标(横轴与纵轴);第三步是把不同的信息标进行交合连接,组成信息反应场;最后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情况和需要的信息。

    信息交合思维法简单实用,具有很多优点:

    ①能使人们的思想从无序状态转入有序状态,变传统中遇到问题临时的、随机性的冥思苦想为自觉地运用正确方法进行科学思考;其次是使人们的思维从抽象状态改进为用图表直观地表示,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转变为具体的、有表示图象可依的思维模式。

    ②可以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培养优良思维品质,创造全新最佳思路,进行新颖独特的构思,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创造性思维。

    ③可以使运用者自觉训练大脑,发挥潜在的智慧资源,调整智能结构,提高智力层次,培养跨学科、多功能、全方位的思维品质。

    ◎互补思维法

    在工作中对事物或问题所包含的诸多因素进行合理分析,并使其互相配合,彼此补充,从而使事物更好地发挥作用或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的思维方法。同其他思维方法一样,互补思维法也有着广泛的适应范围。自然科学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互补的结晶;在知识、学科、特长、年龄、性格等方面不同的人一同工作,作用互补,对科学研究大有裨益;领导集体成员作用互补就会坚强有力;农作物间作获高产也是互补相促的结果。运用该法必须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互补关系,不能只看到和强调某些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另一些因素的作用,否则就会不仅不利于各种因素间的作用互补,还会为事物的发展和问题的解决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模糊思维法

    模糊是与精确相对的概念,泛指反映事物属性的概念外延不清晰,事物之间关系不明朗,难以用传统数学方法量化考察。模糊思维法于上世纪60年代兴起并迅速发展,它是帮助人们研究、解决复杂的具有模糊性问题的思维工具。它是思维形式的一种,具有通常意义下思维的本质属性,即是有意识的头脑对于客体的反映,但它又不完全和一般思维相同,它具有个性。这种个性就是思维的模糊性。模糊思维法所遵循的是“a是a,又不必是a”的模糊逻辑。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逻辑,但它又和传统的逻辑有区别。它突破了传统逻辑“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界限,为人们解决模糊事物中的问题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立体思维法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并运用多种方法在事物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向延伸思考的思维方法。其特点是:从事物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来思考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不但能解决一般的问题,而且能以别人意想不到的方案、设想、办法,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立体思维善于在事物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各个方向发展,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能进行交叉思维,能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甚至可以把不相关联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某一点上形成新的突破口并加以扩张,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系统。立体思维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以头脑中积聚的大量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是长期思考和钻研的结晶。

    ◎联想法

    按想法之间的联系引导思维,使概念或形象接近或相联的思维方法。联想可以很快地从记忆里追索出需要的信息,构成一条链,通过事物之间接近的、可对比的条件,把许多事物联系起来思考。它能开阔思路,加深对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联想法共有4种类型:

    ①相似联想。指在性质上或形式上相似的事物之间所形成的联想;

    ②接近联想。指把某些事物的特性联想到可以运用于别的事物,一个联想的开始环节和结束环节可能毫无共同点;

    ③对比联想。指由正面想到反面,或由反面想到正面的联想;

    ④因果联想。指由结果联想到原因的联想。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联想符合人类的认识发展过程,是一种简便的联想方法。

    培养和训练联想能力一般采用“概念联想法”的方式来进行。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思维单元,而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客观事物之间的常见关系,这就为开展概念联想法创造了条件。

    ◎想象法

    想象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特有的一种形象创造的方法,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思维有以下3个特点:

    ①形象性。

    ②广阔性。

    ③创造性。

    欲提高想象思维的能力要注意:

    ①广见博识是产生想象的重要条件。

    ②思想自由驰骋是发挥想象的前提条件。

    ③乐观向上是创造想象的必要条件。

    ◎演绎法

    从若干已知命题出发,按照命题之间的必然逻辑联系,推导出新命题的思维方法。演绎法已成为构造科学理论、组织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演绎法可广泛运用于日常认识和科学研究。它既可作为探求新知识的工具,使人们能从已有的认识推出新的认识,又可作为论证的手段,使人们能运用它来证明某个命题或反驳某个命题。演绎法是按照命题之间必然的逻辑联系进行推导的。运用演绎法时,必须使结论与其前提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即断定结论应是断定其前提的必然结果。否则,就不能发挥演绎法的作用。

    ◎溯源推因法

    又称回溯推理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是指根据事物发展过程所造成的结果,推断形成结果的一系列原因的整个逻辑思维过程;而狭义的则是指从事物的结果推断其原因的一种思维方法。简单地说,溯源推因法就是从事物的“果”回过来推测其“因”。这种思维方法的应用极其广泛,尤其是在刑案的侦查工作上。在实际思维中,还要注意结合运用其他思维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经过正确的推导才能成功。

    ◎枚举归纳法

    这种方法是指通过列举从属于普遍判断的全部情况中的单个判断的途径,来确定普遍判断的方法。其中,按照得到普遍判断时所概括的对象是否完全,可分为完全归纳法和简单枚举法。

    1. 完全归纳法

    又称穷举归纳法。对某类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考察、再进行概括的一种推理方法。也就是说,考察某类事物的每一对象,然后进行归纳判断,肯定了它们都具有某一性质,从而得出这类事物都有这一性质的一般性结论。数学证明中常用的数学归纳法就是典型的完全归纳法。它的作用在于综合,把一定数量的具有共性的单一判断综合为一个具有整体性及特定尺度的一般性命题。在应用这个方法时,应注意:

    ①所考察的每一个前提与结论之间必须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结论的范围不能超出前提的范围,并且每一个前提都必须真实可靠;

    ②作出结论之前,要在前提中毫无遗漏地对所要考察的某类事物所包含的全部对象进行考察;

    ③所要考察的对象必须是有限的。完全归纳法只适用于那些数量有限的(可数的)现象或对象。当研究范围很大、数量很大时,该方法不适用。

    2. 简单枚举法

    亦称“不完全归纳法”、“简单归纳法”或“简单枚举归纳推理”。这是指只根据部分对象个体具有的某种属性而作出概括的推理方法。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对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考察,以及列举若干经验事例,发现某一属性在一些同类对象中不断重复,而又没有遇到与此相矛盾的情况,从而得出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的一般性结论。简单枚举的特点是没有列举全部或无法列举全部事例,把仅属于部分对象个体的性质当作全体对象一般属性作出判断,而且又未通过理论证明,因此结论不一定是可靠的,是非确定性的结论,也就是说,结论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虽然如此,它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可以对事物进行初步的概括,提出尚待进一步证实的假设,为人们的科学研究活动指出了一定的方向、提供了一定的线索,促进人们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或者充实初步的假设或者推翻它,这对每一门科学的研究和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提高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的重要方法,就是要搜集大量的能够证实这一结论的事实材料。事实越多,根据越充分,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抽样归纳法

    又称“统计概括归纳法”。抽样归纳法是从简单枚举归纳法发展出来的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它是依据样本具有的某种属性,得出总体也有这种属性的归纳方法。在被研究对象数量很大时,为了得到被研究对象的某些数学特征,可以应用这种方法。这样就能够避免对大量研究对象逐一进行考察、分析的麻烦,只要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加以分析就可以了。这种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的过程,叫做“抽样”,所抽取的部分称为样本。抽样的目的在于,在研究样本的基础上得出样本具有某种属性的论断,再从这一论断,推出总体也具有这种属性的结论。这种结论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或然性。应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

    ①在抽样过程中要注意样本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②要求抽样的个体(样本)占全部对象(总体)的比例必须足够大;

    ③必须随机取样,不可有主观意向。

    ◎类比法

    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由其中一个对象还具有某种其他属性,推测另一个对象也具有这种其他属性的思维方法。运用类比法得到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不能确保正确无误。为了使结论有较高的可靠性,在运用类比法时,进行类比的两个对象应具有较多的共同属性,它们的共同属性与被推断的属性之间应有较密切的联系。类比法可广泛运用于日常认识和科学研究。它对于探求新知识,进行发明创造,都有重要作用。科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发明都曾借助于类比法。类比法也可运用于论证,但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求同法

    又称“契合法”、“唯一契合法”,是判断现象间因果联系的穆勒五法(求同法及以下五种方法是19世纪英国著名逻辑学家穆勒在总结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确定现象之间因果联系的“穆勒五法”。)之一,属于不完全归纳法。如果被研究的现象出现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为了探求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可将这些不同的场合进行比较,排除它们之间不同的情况,寻找出唯一相同的情况,这个共同情况便是被研究现象存在的原因。这种弃异求同的思维方法,就叫“求同法”。求同法的基本规则是:如果被考察现象的两个或多个事例只有一个共同点,那么此共同点就是该现象存在的原因(或结果)。运用求同法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①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找出可能与被研究对象的存在原因相关的情况;

    ②把出现该现象的几种不同场合进行比较,排除各场合中不同的相关情况,找不同场合中唯一的共同情况,从而确定被研究对象存在的原因。

    求同法适用于较简单的涉及到判明因果联系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或然性的。为提高求同法判断因果联系的有效性,应注意:

    ①要根据具体情况相应地增加比较的场合;

    ②对共同情况加以认真分析,对唯一共同情况是否和被研究现象确有联系做出准确的判断;

    ③仔细寻找各种不同场合是否还有其他共同情况,防止遗漏。

    ◎求异法

    通过把某一现象出现的场合和不出现的场合加以比较,寻找唯一不同的相关情况,以确定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过程是: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场合(可称为正面场合)和不出现的场合(可称为负面场合)中,如果只有一个相关先行情况是前者具有而后者不具有的,那么这个情况就是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其特点是同中求异。运用求异法得出的结论具有或然性。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正负两个场合只能有一个相关情况不同,其他情况必须完全相同,要特别注意发现在那些表面上相同的情况中隐藏着的重要不同因素,以免忽视了被研究现象存在的真正原因。

    ◎求同求异并用法

    通过把某一现象出现的一组场合和不出现的一组场合加以比较,寻找前一组场合共同具有而后一组场合皆不具有的唯一相关情况,以确定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过程是:在某现象出现的一组场合(可称为正事例组)和不出现的一组场合(可称为负事例组)中,如果只有一个相关先行情况是前一组的各场合共同具有的,而这个情况在后一组的各个场合中都不存在,那么这个情况是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其特点是既求同又求异。运用求同求异并用法得出的结论具有或然性。要提高其结论的可靠性,所考察的场合应尽可能多些,并且正事例组的各场合与负事例组的各场合应有较多的相似性。

    ◎共变法

    通过对某一现象发生变化的若干场合进行考察,寻找与之有共变关系的相关情况,以确定该现象的原因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过程是:在某现象发生着变化的若干场合中,如果只有一个相关先行情况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情况是该现象的原因。其特点是从量的共同变化上来寻求因果联系。运用共变法得出的结论具有或然性。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现象之间共变关系的复杂性:有共变关系的现象并不都具有因果联系;有时现象之间的共变关系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原有的共变关系就不存在。

    ◎剩余法

    判明现象间因果联系的一种方法,穆勒五法之一。剩余法的基本规则是:从一现象中除去通过先前归纳法已知为某些前件(可理解为被研究的某些复杂现象的一部分)结果的那些部分,该现象的剩余部分便是其余那些前件的结果。剩余法的推理形式如下:

    被研究的复杂现象:a、b、c、d。

    现象的复杂原因:A、B、C、D。

    已知B是b的原因,

    C是c的原因,

    D是d的原因,

    所以,A是a的原因。

    运用剩余法可以发现某个已知事物的未知性质,还可发现某种未知条件、未知因素甚至未知事物的存在。运用这种方法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剩余法的前提必须真实可靠,如果前提不可靠,则结论也是不可靠的,影响正确论断的作出;其次,剩余法是研究现象间复杂因果关系的方法,它必须以用其他方法推出的结果为基础,因为它在推论现象存在的原因时,必须首先知道某一复杂现象之中的部分原因和结果,这就需要事先进行实验或理论的计算,来发现这些因果关系。因此,剩余法不可能成为研究现象间因果关系的起始方法。

    ◎建立假说法

    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一定的事实材料对事物存在的原因、普遍规律或因果性作出有根据的假定、说明和科学解释的方法。建立假说是人们初步认识某些真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初始阶段,在人们的一般实践活动中也有着重要意义。建立假说法是以已有事实和科学知识以及观察实验为依据的,因而,假说不同于无知妄说;另一方面,人们为了一定目的而建立的假说只是对事物的存在原因和规律性的初步的假定说明,因此,它具有推测的性质,它提供给人们的知识并不确凿可靠,还需要科学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因此,它又区别于科学理论。假说的建立离不开实践,所以假说的建立过程也是来源于实践的各种逻辑方法和推理形式的综合运用的过程。

    ◎论证法

    也叫“逻辑证明”或“证明”。是根据某个或某些已知为真的判断,来确定另一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方法。论证法是人们获得间接认识的重要工具,也是发现真理、建立科学理论和科学体系的必要条件。此法无论在发现真理方面,还是在宣传真理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运用论证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论证的问题要清楚确切;

    ②论据必须真实,要站得住;

    ③论证要得法,要充分运用各种逻辑方法去论证,如归纳方法、演绎方法等;

    ④要把论题、论据和证论方式在证论过程中有机地联系起来。

    ◎反证法

    间接证明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的虚假,然后根据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由假推真,来证明论题真实性的一种证明方法。反证法的具体步骤为:

    ①提出与原论题相矛盾的反论题;

    ②运用各种知识或推理论证反命题的虚假性;

    ③由于原论题与反论题为矛盾论题,现已证明反论题的虚假,根据排中律,故原论题为真。

    ◎选言排除法

    间接论证的方法之一。运用否定肯定式的选言推理进行论证的方法,即在存在多种可能性的情况下,为论证论题的正确性,逐一地排除不可能实现的选言判断,由此证明论题正确性的方法。选言排除法的具体步骤为:

    ①组成以论题为选言的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即找出同论题相关的互相排斥的全部可能性,使论题成为其中一种可能;

    ②用这个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作为推理的前提,并且依次论证除论题以外的选言判断都是不能成立的;

    ③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确定论题的正确性。

    运用这种方法必须注意:

    ①进行第一步时所列的选言判断必须穷尽与论题有关的各种可能情况;

    ②论证过程中必须把论题以外的其他所有可能的情况一一排除干净,否则不能有效地确定论题的正确性。

    ◎归谬法

    间接反驳方法中的一种。在论证过程中,人们为了反驳某判断,可以先假定这一判断是真实的,并从这个假定中推出一个(或一系列)显然荒谬的结果来,然后就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出被反驳判断也是荒谬的。归谬法常用于论战中,从论敌的错误论题中自然而然地引出荒谬的结果,从而使论敌的论点不攻自破,反驳简捷有力。

    ◎搜寻反例法

    通过寻找相反事例来确定某一全称命题的虚假性的思想方法。由于全称命题是陈述一类事物全部都具有某种情况的命题,只要该类事物中有一个事实不具有这种情况,这个全称命题就不能成立。搜寻反例法可用于日常认识和科学研究,也可用于反驳。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需注意,这种方法只能用来确定一个全称命题的虚假,而对于特称命题或陈述事物可能性的命题则不适用。

    ◎概率测算法

    运用概率方法对某个事件出现的可能性进行测算的思维方法。概率是用来表示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随机事件即在确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确定一个事件出现的概率通常有两种方法:

    ①根据该事件可能出现的情况与全部可能情况的比率;

    ②根据该事件出现的次数与总的观测或试验次数的比率。

    运用概率方法可对某个事件出现的可能性进行测算,以便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指导或参考。在运用概率测算法时,若根据某事件出现的次数与总的观测或试验次数的比率来确定概率,应注意使观测或试验的次数尽可能多些,以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统计概括法

    运用统计方法对某类事物总体所具有的某一数量特征进行推算的思维方法。这里所谓统计方法即抽样方法。抽样是从所研究的全部对象中抽取出一部分对象的过程。所研究的全部对象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的那部分对象称为样本。样本必须随机抽取,即任意抽取,不能挑拣。样本的容量要足够大,即抽取出的对象的数量要足够多,以便减少误差。为了使样本更具代表性,还可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即先把总体分成各个层(即各个小类),再从各个层中抽取样本。在抽取了样本之后,根据样本所具有的某一数量特征,就可推算出事物总体所具有的数量特征。在运用统计概括法时,除了必须正确地进行抽样,使样本真正具有代表性以外,还必须准确地测算出样本所具有的数量特征。否则,就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