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成真:大衣哥朱之文-央视春晚,辉煌好似长江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离乡进京,角逐《我要上春晚》

    朱之文要去角逐上春晚了,这是天大的好事,但能否中“状元”,他觉得心里没底!

    上央视春晚这个举世瞩目的大舞台,是演员们梦寐以求的心愿。上春晚难吗?门槛高,要求严,确实难。转过来一想,如果你拥有雄厚的实力,就会赢得机会。

    那天他离乡的场面很感人。乡亲们来送行,七言八语地说:之文啊,你到外边别忘了郭村镇和朱楼村,多喝水,嗓门再大点,要唱出单县人的气概,给老乡争光。

    央视编导老道地告诉他,不要丢了自己纯朴的风格。《青年报》记者帮他拿好了那件珍贵的军大衣。就要出发了,他手里拿着喂羊的干草。他不能忘了心爱的鸡鹅羊。他心里很茫然,虽然在开封和济宁以外,还参加了《星光大道》多场比赛,但这次上春晚还是有点紧张。不过,对他来说机会更多了,腾飞农民的歌声肯定会得到更多高人的指点,肯定会更好听,从这个村边打麦场的小河旁,会更加广阔,辽远。

    这次春晚之行,他还带上了媳妇。媳妇并不是因为骄傲而来,而是“害怕”:她听到人家说,之文出名了会被人拐走,可把她吓坏了,非得跟着他上春晚。

    现在说来,这实在是多余的担心。患难夫妻情可断金,他们在风雨中走过艰难的人生之路,现在怎么可能分手?“大衣哥”是那样的人吗?

    二、歌声迎来邀请函

    龙年春晚选拔同上年一样,春晚总导演哈文也出现在评委席上,同歌唱家李谷一、蒋大为、首届央视春晚导演黄一鹤等众多嘉宾组成《我要上春晚》的评委团。

    在农民工歌星旭日阳刚的引荐下,朱之文身穿军大衣,高歌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然后听候点评。

    李谷一:“朱之文嗓音天生条件太好了!他其实不是一个男中音的音色,他是一个次男高,他是个男高音的音色。但他的低声——今天杨洪基大哥来了吧?他也应该赞同我的说法,但他的低声低音放得很好,很舒服。而且胸腔共鸣也做得非常好。他这种嗓音我觉得吧,光靠自己练——当然他会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我还是希望他能够下一步进行一些专业的训练。我觉得能够把他的嗓音发挥得更好,能唱得更漂亮,甚至他可以真正地站到我们专业的舞台上,因为他有这个条件,他的先天条件太好了,不是一般好,是非常非常好!另外,这首歌选得非常好,适合他。他唱这首歌呢,唱得非常优美,非常动听。我希望他能够上春晚,去年有旭日阳刚还有其他,今年就有朱之文这样的歌手能够一波接一波、一茬接一茬、一浪接一浪地出现在我们的大型的顶尖舞台上,充分表现了我们国家人才济济,我推荐你上春晚(一个气势恢宏的手势)!”

    邹友开:“刚才我听他一唱,我非常赞成李谷一老师说的,条件非常好。你的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唱得非常好。所以‘大衣哥’这个名字还是很响亮的。另外呢,我更敬佩你这种精神,原来你不介绍我还不知道,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是我们好多专业歌手更应该学习的。我有一个建议,在专业技巧上继续前进,谢谢。我投你一票!”

    毕福剑:“朱之文啊,他最可取的一点就是邹主任说的,特别喜欢唱歌并且很执著。他几岁就开始唱歌,一直唱到四十来岁,不容易呀。”

    张也用哄小朋友的声音特别温柔地说:“听说你几岁就开始唱歌,我想问问你第一个听众是谁呀?”

    朱之文对着董卿说:“我第一个观众,我特别喜欢小动物,第一个观众就是……”

    董卿笑着说:“我以为他会说,第一个观众是……我以为是我呢!小动物是哪个?”

    他说道:“是俺以前喂的那个花鸡。”

    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时刻到了,哈文导演走上台,宣布万众瞩目的结果:“能够参加2012年壬辰龙年春晚的是:朱之文!”

    他心花怒放,欣喜若狂,第一时间高举双手为自己庆祝,台下掌声雷鸣。

    哈文导演郑重地给他送上了邀请函,热情地说:“欢迎你参加2012年龙年春晚的彩排,如果够运气的话,直接登上春晚。”

    邀请函上写着:

    特邀《我要上春晚》选手:朱之文。

    参加201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彩排。

    在36组选手参加的6场总决赛中,除朱之文以外,5岁男孩邓鸣贺、IME组合以及水晶球达人胡启志等4组选手都得到了哈文导演发出的春晚彩排邀请函,邀请函的总数与去年总决赛持平。

    有人说,能够网罗各地多元的草根文化并准确捕捉其艺术精髓,最终将佼佼者真正推上春晚的舞台,是《我要上春晚》栏目收视和口碑俱佳的根本原因。

    朱之文激动万分地说:“大衣给我带来好运,中央电视台也给我带来好运,谢谢全国人民支持我,我一定发挥最好(举起紧握成拳的右手),谢谢,谢谢电视台,让大家高兴,这是我人生最高兴的事儿。”

    三、腊月二十九临时换歌

    春晚彩排并非浪漫有趣,而是充满烦恼,那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有时付出了未必就能收获。

    在所有参加春晚的选手中,他似乎是最淡定的。那段时间除了参加一些演出外,就是待在家里休息,偶尔也会接受一下采访或者是练练声。对于自己的春晚演出,他似乎“不上心”:“有什么好准备的,等我准备好了,到北京后人家说你唱别的歌,我不是白准备了?”

    春晚彩排在即,对于什么时候能到北京参加彩排,他也不着急,急也没用,得等人家通知。

    春晚排练,一波三折,好事多磨。

    龙年的春晚排练,一开始长时间练的是一首四个人唱的歌,练了有十几天,好不容易练会了,又不让上了。分管导演又让他跟蒋大为老师练那个《思乡曲》,让我唱个二声部。

    好不容易到了春晚剧组,排练的时候又出了问题,因为朱之文没有专业学习过唱歌,所以安排唱个二声部。本来是和蒋大为老师合唱,但是一排练,感觉他的声音被他带跑了。二声部老是唱不准,于是,他有点厌烦了。他说,这几天演出他累得慌了,这儿跑那儿跑的,又叫练二声部,自己从来没练过,干脆不上春晚了!

    别的人还笑,说多少人想上都上不了,你这好,你倒不上了!

    那是气头上的话,朱之文当然不会就这样放弃梦寐以求的春晚舞台。他日夜苦练,好不容易学会了,突然“天气”又变了——又不让唱二声部了,而是改唱《我要回家》!

    开国际玩笑,这都到腊月二十九了,说你要换你早点儿换呢!上春晚万一忘了词,丢大人了!

    朱之文要上台了还背着歌词。好不容易记住了,有个粉丝过来和他合影,结果照完相他又忘了!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他弄了一张纸,搁后面那个兜里,就在董卿跟前坐着,他还在那儿看着歌词,心中默记。临上舞台,他还想着看歌词!

    经过三次换歌、三次彩排,带着“小抄”的朱之文,终于曲折地登上了举世瞩目的中央电视台春晚舞台!

    他穿着自己买的春晚红色唐装,蛮神气的。那是在中关村买的,舞蹈学院附近开了很多租赁演出服的小店,租一次就要花费50元,3次就150元了,他一盘算,还不如买下来。

    从绿色军大衣到红色唐装,他的人生实现了大飞跃。但是他能演出成功吗?会不会出现意外?

    兴奋、紧张、焦虑,各种情绪在他心中纠结。

    四、“这个辉煌的舞台,今天属于你了”

    北京是文化中心,喜迎新春的传统氛围特别浓厚。

    看着一路上浓浓的“年味儿”,朱之文的思乡情油然而生。他回想起往年除夕时家乡的情景——朱楼村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布置一新,村民们有打羽毛球的,有看电影的,有看戏的,热闹极了。

    夜幕降临,随着春晚演出进入高潮,北京城里的爆竹声越发地喧腾起来。他准备停当,开始候场,等着走上辉煌灿烂的顶级舞台。

    对他而言,把节奏唱对调子唱准就是了,至于情感,那更是没问题,这首歌勾起他对慈母的怀念,更要用歌声来表达他的思念。

    很多选手比赛失利的时候,都喜欢把“紧张”作为理由,其实那是无稽之谈。即使上央视春晚他也不会紧张,30年的功底摆在那里,所以他并不觉得把歌唱好是件很难的事,能接地气,就有底气。

    美女主持人董卿向观众介绍说:“朱之文来自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朱楼村,家里有六亩三分地,还养了些鸡呀鹅呀羊呀,地地道道的农民朋友,没受过专业声乐训练。但是三十多年来,他从没有间断过自学,翻着字典,自己学会了五线谱和乐理知识,今天终于登上了春晚这个舞台。我想问下朱之文,去年这个时候你在家看春晚吗?”

    他回答说:“我年年看春晚。”

    董卿问:“如果你媳妇对你说,明年你也会登上这个舞台,你会相信吗?”

    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不会相信,还会说她在胡说八道!咱一个普通的农民,根本上不来这个全国、全世界最大的舞台,不敢相信。我现在登上了春晚这个最大的舞台,特别高兴、激动和兴奋,睡不着觉了。”

    董卿:“昨天晚上没睡好?”

    他回答:“是啊,我这个嗓子要坏,眼睛也涩。”

    董卿:“你千万放松点,别紧张。很多人觉着你上春晚,就成名成家了。你现在感觉自己是个名人了吗?”

    他诚恳地回答:“我不感觉自己是个名人。我从小跟着大人在家种地,自己是个普通的农民。我认为我家是小家,全国人民就是大家。我一定做一个中国最会唱歌、最会种地的农民。我希望有一天,能唱到外国去,让外国朋友知道咱们中国农民形象、水平怎么样,给咱们全国人民增光添彩!”

    观众喝彩:“好!”

    董卿充满激情地鼓动道:“那你今天晚上可要好好唱啊,让更多的人看看新时期的中国农民有怎样的追求和向往。朱之文,这个辉煌的舞台,今天属于你了。我们一起给他加加油好不好?一二三,加油!”

    他带着思乡的心情,用清亮、纯朴的嗓音唱起《我要回家》:“我的妈妈,盼儿回家,母爱的目光亲吻我的脸颊,看我吃饭,听我说话,笑容里面开着泪花……”

    真正的好歌应该是饱含感情的,而不是鹦鹉学舌,这样才会打动人。这首歌触及朱之文的灵魂深处,所以唱得有声有色。

    冬天,母亲在煤油灯下给儿女们缝袜子、纳鞋底的情景成为他儿时最深的记忆。唱这首歌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在外面打工,脑海里浮现出感人的情景:老妈妈,八十多岁,骨瘦如柴,满脸皱纹,佝偻着身躯在门口张望,天天盼望外出打工的儿子回家。他的母亲已经过世四年了,她再也无法听到宝贝儿子的歌声了。

    但母亲的形象一直在他的心目中,想着呢,记着呢。他发誓明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上坟、烧点纸。

    他顺利地把这首新歌唱下来了,反响非常好。

    朱之文心下激动:“父老乡亲们,你们看到了吗?天堂里的父母,你们看到了吗?我给你们争光了。”

    五、《我要回家》,感动千万人

    龙年央视春晚,他以一首情真意切的《我要回家》,感动了万千观众。

    元宵晚会上,他又和于文华老师合唱了《沂蒙山小调》。有人问他这两场演出给自己打多少分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春晚60分,元宵晚会80分。”

    春晚由于时间太赶,练习时间不够,所以他发挥并不是太好。相反元宵晚会由于准备时间较长,和于文华的配合也很默契,表现更好。

    在这个舞台上,纯真质朴的他带着亿万农民的祝福纵情放歌,演绎着快乐中国人的幸福生活,放飞普通百姓的梦想之鸽……

    因为春运,好多人回不了家,这首歌唱出了全国百姓的心声,他后来看到节目组在全国各地采集到的视频,很多人听到他这首歌都流出了眼泪。另外,网上的一份春晚调查结果显示,他的《我要回家》拿到22399张支持票,稳居第一名。

    他走下春晚舞台,接受完媒体采访后,没有参加央视庆功宴会,没有向老师们拜别,甚至没有换衣服,就急匆匆乘坐初一早上7点的高铁,两个小时到曲阜,再坐两个小时汽车,午饭时就到家了。

    家乡的习俗是初一中午吃饺子,他的妹妹和两个孩子在家准备好了他最爱吃的白菜萝卜馅饺子等着呢。

    家里很热闹,好多人都在他家院子里外,兴高采烈地迎接他。

    但他太累了,就想清静清静。

    鞭炮持续炸响,农家小院喜庆。

    两辫大蒜挂墙,一口铁钟依旧。

    他来到爹娘的坟前,跪在那儿,泣不成声地说:“打俺记事起,您二老就没享过一天福,您二老要是能看到三儿的今天多好啊……”

    他想告诉父母的是:“中脉杯”第六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推选活动再次产生20位候选人,自己和其他19位明星入围。

    六、年收入1000万是造谣

    朱之文刚成名时没有出场费,因为很多都是电视台邀请,主办方只需要支付来回的车费就够了,顶多就是包个几千元的小红包,算是辛苦费。

    他真正参加商演,是从2011年中旬获得《星光大道》的季冠军后,身价有了质的改变。

    当然,使得他身价飞跃的是央视春晚。春晚是全国亿万观众的年夜饭,也是让明星们身价连升三级的大跳板。每年都会有一些人因为登上春晚舞台而身价暴涨,尤其是近几年,这种情况更是频频发生。

    有朋友问朱之文,《北京晨报》2012年2月2日报道说:大衣哥在龙年春晚后身价飙升最快,经过春晚的“镀金”,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变成了出场身价20万元的红人,是不是这样?

    这有点夸大其词,熟悉朱之文的朋友都知道,有些商演是为了帮忙才参加的。他热心参加的公益演出,更是没有演出费。最重要的是,他热爱歌唱,他的歌声能带给大家快乐,他就很知足。

    而且,他是贫农出身,穷惯了,一下富了倒不习惯。如果身份过高,就把他与农民的距离拉远了。所以他常跟经纪人讲,只要他能参加的,一定会全力以赴,至于多少钱,不要让人家主办方为难。

    还有更夸张的,有一本书中写道:朱之文从年收入5000元到了1000万。在这本新书刚出的时候,电视屏幕下面的游动字幕上也显示了上述信息。这显然是宣传炒作,与事实不符,朱之文也多次重复切莫虚假宣传。

    现在网络发达了,各种夸张的宣传都有。不容置疑的是,朱之文的收入确实有了飞跃发展。村里修路,他就慷慨捐出20万;别人向他借钱,他也不好意思不给面子,已经借出了30多万。看见更困难的人,他一出手就很大方。还有很多公益活动等,他也愿意尽一己之力。

    当一个草根选手经过“选秀—出名—星光大道—央视春晚”这几道龙门后,身价自然大幅度上升。而朱之文这个脱胎于贫寒乡村的农民,更是得到全国人民的格外关爱、广大粉丝的大力支持。所以人气高涨,知名度暴增,除了常规的出场费外,很多厂家希望他做广告、产品代言,这类广告做得很少,而且是有选择性的,对于公益广告,不要钱也做。

    身价上涨,但他的心还是一个老实农民。做人就要厚道点,不想遭人骂。

    不管钱多钱少,他都铭记自己是全国人民捧红的,不能忘本,他常说,要用更优美的歌声报答他的恩人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