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行-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这里,今世今生与过去、未来相互交错,净土佛国与凡尘世间相互连接。这里是大雄宝殿,是一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众多信士最为重视的一个地方。在这明耀跳跃的烛火中,在这飘逸着清香的鲜花中,有人来寻求安宁,有人来感悟智慧。不论是跪倒也好,起身也罢,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势,都充满了一种敬意。哪怕你就真的是为了世俗之事来到此处,你也终将收获满心的清净圆满。

    整个世间的变迁在这里都已经停滞了。这里只有慈悲、喜悦、善心,这里充满了“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的韵意。多少人于此处找到了人生之旅的意义,多少人在这里觅得了圆满生活的真谛。对于我来说,我则在这里寻找那个最本真的自己,最自由、最快乐、最洒脱的自己。

    成就别人,圆满自心

    作为寺院中的正殿与核心建筑,大雄宝殿中供奉着本师释迦牟尼佛。这里是僧人们朝暮修学佛法的地方。每天清晨,“当当当”的钟声响起,僧人们穿戴整齐,来到大殿里。也许外面的天色才刚蒙蒙亮,也许这正是一年中最冷最冻人的时候,也许大殿外面细雨纷纷,勾起人们思乡的情怀。可是,这些都被挡在了大殿之外。诵经声中,什么对家乡的思恋、对酷暑严寒的畏惧,都化为乌有。

    在大殿里面,只有庄严和清净,还有一颗颗虔诚的心,一颗颗怀着天下众生的心。悠长的诵经声响起,一字一句,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很难言说,但是,每一个字音里都释放着无限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穿越时间与空间,泯没沉痛和欢喜。

    记得在黄梅四祖寺,那天我起得正早,便立在大殿外听师父们在殿里诵经。洪亮的声音穿透了厚重的大门,那声音一直落在我的心上,久久不散——是的,我也着相了,我对于这诵经声生起了一种执著。但我喜欢这诵经声,因为它能让我的心灵顿时充满喜悦与安然。

    大殿里,哪怕是普普通通的供桌或摆设,你都会感觉它们庄严无比,似乎有了灵魂与生命,它们和着僧人们诵经的节奏,跳动着,舞动着,以一种与昨日不同的全新姿态告诉世人:来到这里吧,给自己的心灵安个家!

    在大雄宝殿里,细心的人可以注意到释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种姿势,这三种姿势,其实也各有说法呢,当然,这些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学问。

    第一种,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之上,这种手印名为“定印”,表示一种禅定状态;右手伸直下垂,这叫做“触地印”,表示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过去的生生世世为众生而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些牺牲,唯有大地能作证明。这种姿态的造像,便是“成道相”。

    为了众生的平安喜乐而牺牲自己的,其实在这个世间有许多。他们不是要做给谁看,也不是要让历史存留下自己的什么功劳。很可能他们是在一些特定的时刻,慈悲心被唤醒、被触发,自己用慈悲成就了别人,同时圆满了自心、成就了自我。

    所有这一切,唯有大地默默知晓,因为这些都是在坚厚的大地上所做的事。

    第二种,依然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屈指做环形状,这种手印名为“说法印”。显然,这种姿态的造像便是“说法相”,表示佛陀说法时的姿势。

    第三种,佛陀取站姿,左手下垂,右手屈臂上伸,这是“旃檀佛像”。据说是佛陀住世时,印度优填王用旃檀木按照佛陀的容貌身形所做。左手下垂的姿势名为“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右手上伸名为“施无畏印”,表示能除众生一切疾苦。

    在一些寺院的大雄宝殿里,我们可以在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两边看到各有一位比丘,一年老,一年轻,他们同是佛陀的弟子。年老的那位是迦叶尊者,较年轻的那位是阿难尊者。佛陀涅槃之后,迦叶尊者继续带领比丘参悟佛法。

    有些寺院的大雄宝殿中供奉的并不是一尊佛,而是三尊,而且这三尊佛的容貌几乎没有差别,只是他们所结手印不同。根据大乘佛教教理,这样的造像用以表示释迦牟尼佛的法、报、化三身。

    中间的那尊是法身佛,也名“毗卢遮那佛”,表示在一切法界,佛教的真理即是佛身,宇宙万法也是由此佛而出。在佛教密宗中,把法身佛称做大日如来,视为至高无上的本尊。

    法身佛的左边一尊,那是报身佛,名“卢舍那佛”,表示在证悟绝对真理之后而获得的佛果,所显示的是佛的智慧身。

    右边的这一尊是应身佛,也称为化身佛。佛为教化众生,总会根据不同众生的根机而变化所现之身。他随缘住世,以慈悲心和大智慧成就世间众生,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只是用微妙的佛法浇灌众生干涸的心灵。

    化身佛即“释迦牟尼佛”,说起这尊佛,想必大家应该不陌生了。就是那位出生在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也许世人很难想象,这位出身高贵的悉达多太子,为何舍弃荣华和尊位,离开爱妻与幼子,而一定要选择那世间最苦、最难行的道路呢?

    曾经,他也是个享受着宫廷奢华生活的英俊王子,可是宫廷里的舒适与安逸并没有让他沉湎下去,反而让他更深切地感受到穷苦人的无助、老病弱者的痛苦。宫廷中的悉达多太子永远是孤独而寂寞的,因为再动听的歌声、再出众的美色、再充足的财宝,都只是更增添了他心中的苦闷与忧愁。

    落寞或是繁华,不过是物质世界在瞬息之间的转变,何必因为世间之无常而忽喜忽悲呢?大雄宝殿里的佛陀,告诉人们的不仅是圆觉智慧的高妙精神,也在奉劝世人:莫要被短暂的快乐遮盖住无限的灵性智慧。满眼倾城春色,终究也不过是过眼的繁华,恰如春去秋来,一切都在转瞬的变化之间。

    大殿之中,佛像静默。可我们知道,佛陀不仅以言示教,他也在以身示教,而这也正是后世人们尤为感佩他的原因。

    有些大殿所供奉的三尊佛像并非是三身佛,而是象征着三个不同世界的佛。中间的那尊,是释迦牟尼佛,掌管着我们这个世界。右边的那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没错,就是净土宗所崇敬的那尊佛。他端坐于莲台上,双手交互相叠放在足上,在掌心中有一莲花,表示接引众生来此净土世界。左边的一位则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他结跏趺坐,左手持一钵盂,表示甘露,右手持一药丸,或者是手持尊胜诃子果枝,也有的药师佛造像右手垂下,做接引状。在一些画像上,药师佛通身颜色为蓝色,明澈透亮,庄严非凡,使人一见便顿感无比清凉,心中热恼顿时消解。

    这三尊佛合称为“横三世佛”。在佛像旁边通常有两位菩萨造像。立在释迦牟尼佛旁边的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侍奉于药师佛身旁的则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站在阿弥陀佛旁的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六位菩萨是三位佛的上首弟子。

    既然有横三世佛,那么自然就有竖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端坐在正中的为释迦牟尼佛,是现代佛;坐于东边的为过去佛迦叶佛,西边的那位便是未来佛弥勒佛。也许你会感觉这样的排列很是陌生,因为大殿中最常见的是“横三世佛”,这种“竖三世佛”的造像却比较少见。

    在有些寺院的大殿中,只供奉着一尊毗卢佛,他是三身佛中的报身佛像。毗卢佛端坐的莲台为千叶莲花,在每一张莲瓣上,都可见一尊小佛,这是应身佛释迦佛。《梵网经》中有言:“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

    可见,这一只莲瓣便代表了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整个莲座代表的就是广大无垠的华藏世界。那么它有多大呢?佛说,虚空有多大,这华藏世界就有多大。华藏世界除了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之外还有极乐世界、胜莲花世界等等。虽然“世界”很多,但无非是名相上的区别而已,在法性上却是没有任何分别的,我们没必要在名相上打转,毕竟,那只不过是一个虚妄的概念而已。

    有位朋友看到人们恭敬地对佛礼拜还很不理解:“为何人们都在对着木雕泥塑的造像礼拜呢?”实在地说,这礼拜中也并不一定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人们礼拜佛菩萨,自然是他们值得众生这样钦敬。他们的慈悲大爱便是洒在人间的阳光,能够照射到世间的任何一个角落、照射进世间任何一个人的心中。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便是“佛”。这就是说,一个真正圆满的人,不仅是自心的圆满,行为上的圆满,而且他也能通过种种方法成就他人、圆满他人。但是佛菩萨并不会把众生的觉悟全部归功于自己,他们想到的只是把自己获得觉悟的方法告诉大家,“看,像我这样思考,像我这样做,像我这样行,你们的心灵就能解脱。”佛是大觉悟者,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心已经圆满就舍弃掉众生。

    其实,“觉他”并不是佛菩萨的“专利”,觉他的范围也并不是只局限于帮助他人获得心灵的觉悟。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必须先做一个完善而圆满的人。诚然,世间万物没有十全十美的,但我们可以努力使自己变得完善——从心念、思维到行动、做派。

    无私无我,才能无惧无畏,一旦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生命之光才能真正地明亮起来。世间多少人,修行是为“我”,成道是为“我”,就连有人问他修行的原因,他也离不开一个“我”——

    “我要此生成就,我要解脱心灵上的烦恼。”自然,我曾经也是这样——现在似乎要比以前有些进步了,不过不大。自觉与觉他,并没有什么截然的先后顺序。不能自觉,觉他便只能是空谈;不能觉他,那自觉又有何用?

    在生活之中也是这样。我们自己有所成就,也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成就他人。当我们把自己的成就完全归功于自己,把自己对他人的帮助完全当做是自己的功劳时,那还真是始终脱不了对“我”的偏执,烦恼也只能更多罢了。

    如何了却那个“我”?那就只有不断否定旧有的“我”,每一天都让自己向完善、圆满的智慧生命不断靠近。佛菩萨就是这样一路行来的。

    佛菩萨成就了别人,也圆满了自己。而我们,只有先去做一个圆满完善的人,然后才能谈如何去觉悟、去践行。如果自己都不能做个完满的人,还如何谈得上“觉他”呢?拜佛,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吧:人身难得,人生苦短,是要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地过活,还是要不留遗憾地走完人生路,全看自己的心如何把握了。

    地狱或天堂不在身外,而在心内深红色的大门,高高的门槛,一进门抬眼便能看到高大庄严的佛像。他们微微地笑着,虽然不能再走得近些,把他们脸上的表情看个仔细,可从大殿里祥和的气息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佛祖对众生的那种大爱。他是个真正的觉者,觉者不会把自我与他人生硬地隔开,也不会把尘世与净土做个明确的分别。觉者告诉我们,地狱或天堂不在身外,而在心内。

    梁上悬挂着经幡,不时地,还有缕缕清香飘来。这种香气让你断定此时此刻此地,你已经远离了俗尘中的杂事,即便是走进山门之前你还在为工作业绩焦虑,或者因为不怎么融洽的人际关系而苦恼,可一旦来到这里,你就会发觉,红尘之外别有一番美好。

    这里是大雄宝殿。悠扬的唱经声飘进你的耳朵,落定在你心头,你的心头端坐着一尊佛。实际上,你的心就是一尊佛,只不过平时你的精力全放在日常琐事上——并不是说日常琐事阻碍了我们的修行,而是说,我们有时候并没有体认到,处理琐事就是一种修行,越是不起眼,越是零碎,越是让人厌烦,这时间反而越是觉得漫长,正好,这时间也可拿来修炼内心。

    不要觉得零碎的时间、琐碎的事情,就一定会成为生命中的困重。也不要对生活里的挫折和坎坷抱有过多的恐惧感。所有这些无非是一种经历而已。修行是发现当下的真实的我,这个“我”不会深陷在流转不息的杂念里,也不是平常所见的那副小肚鸡肠的模样。这个“我”能够如实地接受当下发生的一切,不去逃避,也无所希求,自由地接纳,自由地处理。也正因如此,这样的“我”,才是真正安静平和的。

    这种境界,虽然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可这世界上还是有人做到了,成就了。这个人就是佛陀。他具足无上圆觉智慧,他降伏了邪魔外道,给人们指明了修行之路。因他能够包容万有,所以被赞为“大”,因他善于降伏外道才可称之为“雄”,大雄宝殿里,他含着微笑端坐在中央。

    那么,这位释迦牟尼佛给人们指明的修行解脱之路是怎样的呢?

    佛陀对众生说,“你的生命由你自己主宰”,不论你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你都有权利选择以后的生活如何。你的心呈现出怎样的状态,你的人生便会相应地出现变化。

    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为什么那些心态平和,充满善念和慈悲的人,他们即便身处贫困也依然能乐呵呵地过好每一天?他们的人际关系良好,身心健康,你可以笑他们“没见过世面”,但一个人活得是否快乐幸福,与见过什么世面有必然的关联吗?

    如果你问这群人:“为什么你每天都过得有滋有味,很快乐、很开心的样子?”

    我想他们不会说出“生命正能量”之类的话,他们也许只是笑着望望你,告诉你,他们心里很少会有妒忌、算计、抱怨、嗔恨之类的念头,他们的话语是那么的朴实无华,以至于你听了他们的话后会在脸上露出不屑的表情。

    但是,他们会继续对你说,他们最初的时候完全是出于“害怕”的心理才让自己做好事、存好心的。因为他们怕自己那些不怎么良善的念头和行为会给自己带来殃祸。可渐渐地,他们发现存好心、做好事,确实能让自己内心很快乐。后来他们又学习到如何克服自己性情中的不良习气,比如怎样控制愤怒和冲动——哪怕一点点这样的习气都不能残留下来,这是他们要做到的目标。然后,他们还了解到如何观察世间万物的成住坏灭,并从这种观察中生出一种智慧来。因为有了这种智慧,他们能够控制住内心多余的欲念,不贪求什么,但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积极而精进地把握每一天的光阴。

    这些人姓名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呼,“修行者”。

    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有人把旅行当做修行,有人把艰苦劳作当做修行,有人说“我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但求自己内心安稳”,他们觉得这也是修行。

    所谓修行,不拘形式,但看自心。你选择旅行,那是因为你希望在旅程中遇到真善美的东西,遇到那个真正完美、真正充实的自己;你选择艰苦劳作,是因为你晓得唯有“身心合一”才能给生活增添更多的快乐,让人生充满真实的意义;你选择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诚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个人,很好,这确实是能让内心真正安稳、踏实的好法子。

    佛陀从来没说过“死亡就是解脱”这样的话,他对众生说,跳出欲望的束缚,自由地接纳万有,而不是根据自我的执著判断出好坏分别并执著于这种分别。

    贫穷就一定是不好的吗?或者一个人饱尝寂寞孤独,就一定是痛苦的吗?若你执著地想,这就是很痛苦的事情,那么你的内心时刻都会被这种痛苦包围——而这种痛苦就是你自己加诸自己身上的。这一点很重要,却经常被我们所忽视。于是这种对“自我执著所造成痛苦的忽视”就成为了我们深陷烦恼、不可出离的最大原因。

    怎样做,才称得上是“不执著”?《善夜经》中有言:“过去之法不应追念,未来之法不应希求,现在之法不应住著。若能如是,当处解脱。”对过去之事不加追念,对未来之事不做奢望、希求,对现在的境况不去贪着、分别。若是真能这样去做,那便是不执著,当下就可让心灵轻松解脱。

    人生的束缚全在于自我的执取。有些人,只执取好的东西;可有些人却不论好坏都要执取,比如怒火、仇恨、暴力、烦恼、各种过度的欲望,等等。以前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人啊,万不可沦为欲望的奴仆!”现在,不得不加上一句:“人啊,切莫因为执著那些变化无常的东西而伤了自己。”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为那些无常变化的事物而牵动心灵的宁静,那么你便成了当下觉悟的那个人,也就是——佛。

    从有相到无相

    当你跟随着心灵的指引来到佛殿里,以恭敬的心望着面前高大威严的佛像时,你一定不会忽视掉佛像前摆放的各种供品。鲜花、佛灯、水果,清幽的香气飘散在大殿里,明晃晃的烛火舞动在佛像前,所有这些都仿佛是要把你引领到一个安静又祥和的地方去。

    看着供桌上那许多供品,你可以赞叹也可以惊奇。不过要记得,佛前供品也有着许多学问,每一种供品都有着特殊的内涵,都在向我们昭示佛法教理。

    比如佛前的杯中清水,象征着身语意的清净。而且水是很容易找到的,你不需要花高价去购买,也不需要做什么杀生造业的事情,在供水时人家也不会生出吝啬心。用很普通的东西去供养佛陀,只要发心纯正那便可以了。

    佛陀告诉人们,水有八种特性,这八种特性分别表示了八种吉祥。

    水之凉性,表示执守戒律、一心清净。当然,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多余的欲望过滤掉,我们的内心也会无比自在。

    水之清澈,象征众生心中原本的清明智慧。

    水之轻柔,是向众生展现身心之健壮。每一个众生的心灵原本洁净而充满能量,你或许不知道,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喝下水,我们感觉喉咙里很清爽、舒服,这是在告诉我们,做人应该语言美妙,说善语,出善言,而避免说伤害他人的恶言恶语。

    水很柔软,表示众生的意念应该以柔顺为佳。

    清澈干净的水是没有味道的,这说明修习佛法可以帮助众生清除一切身心障碍,获得完善圆满的智慧。

    水很甘甜,表示修行之人应享百味食。

    水能养胃,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特性,表示修学佛法的众生因心灵清净、常存善念而身体健康无病。

    礼佛供佛,但看初心,我们的心若能时刻像水一般清净而平静,则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禅意之中。清净又平静,那便是宠辱偕忘,波澜不惊的人生境界。诚然,人这一生之中哪里就能避得开灾难祸乱,即便安安稳稳地度过一世,可是各种挫折波动也是常有的。

    内心脆弱的人,总喜欢抱怨,一遇到挫折和坎坷就会怨天恨地,仿佛自己便是人世间最不幸的那一个。抱怨越多,对外界环境的对抗就越深,最终伤害的到底还是自己。该承受的一定要狠下心去承受,这世间的种种事情来到我们身边,无非就是让我们经历的,而经历只是一个过程,不是目的。

    也许你会说,嗯,人世间的各种经历就是为了磨炼我们,这个就是目的了。

    其实,你错了,世间万事对我们心灵的磨炼也是一个过程,而其最终目的便是教给我们彻底真实地做自己,得到一种心灵的觉悟。这种觉悟才是真正的目的,而这种觉悟的力量也是惊人的。

    除了在佛前供清水,鲜花也是经常能看到的供品。每次看到供桌上那些红紫黄白各种颜色的花朵,总是会想起佛经故事里所说的“天雨宝花”的场景,无数鲜花从半空飘然而落,那种香气一定也不同尘世的吧!这香气之中散发着慈悲、光明、智慧,这香气不仅能抓住我们的嗅觉,还抓住了我们的心。没有觉性,或者觉性不够的人,会执著鲜花的香气,执著它们的美丽。

    于是,原本很好很庄严、美到极致的场景反而阻碍了人们的心灵开悟。

    将鲜花供于佛前,象征着一种美好,一种庄严。虽然鲜花的香气终有一天会消散,鲜花的美丽总有一天会凋谢,可这段承载了美好心愿的时光却作为一种表法的手段而点醒了无数心怀苦恼的众生。佛法即是心法,当我们看到庄严、美丽,散发着缕缕香气的花朵时,总是能观想到诸佛菩萨的端正光明之相,并由此而生起无量的欢喜心、清净心。若是能因了这个发心而不断修行下去,利益众生,那么这些供于佛前的鲜花纵便枯萎,也自然留一段馨香在人间,留一份美好在众生心田。

    供养鲜花本也是为了庄严我们自己的内心,庄严清净的道场,这是一种利益大众的事情,所以在选择鲜花时也有一些事情需要注意,比如一定要选择那种“色好、多香、柔软、细滑”的鲜花,这样的鲜花供养在佛前才能让大众生出欢喜心,一份喜悦一份吉祥,都在这其中。

    可是,在欣赏佛前盛放的鲜花时我们也不要忘记,这花朵,无论它多么地鲜艳美丽、香味美妙,它们总有凋谢的时候,或早或晚,或是顷刻败落,或是能绽放个把天,总会枯萎,惨败。你不要见了那枯萎惨败的花朵就觉得厌弃,要知道,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子的。

    何不仔细想想,在我们风华正茂时,我们对人生做过多少期盼和憧憬。年少时,我们向往爱情,总想找个相爱的人,然后执子之手,长相欢好。但是在经历过岁月变迁之后,谁还会真心地去为对方已经衰败的容颜而热烈歌颂?

    再想想我们对富贵功名、名利地位有过多少追逐?在过往的岁月中,我们又是怀着多少不甘心和各种迷妄心于焦虑不安中度过了本该轻松宁静的生活?

    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当年拼命追逐的不过是瞬息即逝的东西,就好比那些鲜花一样。人这一生是如此匆匆,我们忙着看外面的美景,却忽略了庄严自己的心灵;我们忙于精心算计,却忘记人生的有限性。从呱呱坠地到命将止息,从青春绽放到容颜残败,你若细细想来,不过就是朝夕之间而已。

    这个道理,世人何曾不明白,可愿意于宁静淡泊中安稳生活的又有几个?

    所以啊,若是你见了佛前鲜花盛放的姿态,也不妨想一想它们枯萎残败时的样子。你会想到,人生既有绚丽绽放的时候,就会迎来彻底衰败的那一天。那蹒跚而龙钟的老态何曾是你年少时候能够想到的?可如果你想到了,那么你便也心灵开阔了——人生不过如此,争夺什么,执著什么,渴求什么,即便你得到了,也无法让时光逆转,逃脱生命终会逝去的结果。

    小小一束鲜花竟然能对我们演说出如此多的人生哲理,但这些道理也只有真正有心的人才愿意听,愿意思考,愿意打碎旧的自己,给自己制造一次新生。

    寺院里、佛像前经常可以看到袅袅升起的香雾。佛香,表示的是一种信愿,当我们闻到香气,看到佛香上燃着的火花,就应该从内心提起要修学戒、定、慧的信念。

    佛前燃灯点烛也是一种象征。灯烛不停地燃烧着,他们所发出的微弱光亮却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虽然这力量很微小,可奉献自我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效法。如果现在提到“舍己为人”,可能有人会轻蔑地一笑,然后回敬道:“这是什么年月了,还讲这么不切实际的话。”可是,如果没有了其他众生,那么我们自己又该如何生存下去呢?

    世间的一切众生就好比是海中的浪花一样,一朵浪花激起了另一朵浪花,但浪花的生起和消灭,都不过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不论浪花以何种面目显现,都与大海是本性同一的。我们与其他众生也是一样。那浪花便是个体,大海好比众生。浪花的出现只是时空因缘中的一个现象,十分的短暂。对于这个短暂的时空现象,智慧的人不会执著地认为这就是“我”,或这就是“别人”。因为他们知道,心中一旦有了分别便生出烦恼万千。

    同时,这佛前的烛火灯光也代表着光明与智慧。一个人若是没有了智慧,便将永远听由无明业力的摆布,沉陷在痛苦和烦恼之中,一时一刻也不能获得心灵上的清净自在。

    这个世界就像是梦境一般,既绚烂缤纷,又变化多端,让人难以捉摸。在有智慧的人看来,既然这外面的景致不是永恒停留的,那么就珍惜它,在当下细细地欣赏它。或许,这景致并不是自己想见到的,或许这景致不仅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反而还会让自己见了之后就心生厌烦。没有智慧的人在咒骂这个世界,抱怨这个世界,而有智慧的人却在想:“哪怕这个世界带给自己的全是坎坷与折磨,自己也应该好好去欣赏,把心灵与这世界相融。”

    明耀的烛光不断地闪动、跳跃,这份光明也给众生带来欢喜和希望。烛光倒映在不同众生的眼中,不同的人,其所见、所思、所悟、所想自然也是不同。愚痴的人想到的仅仅是这烛火很明亮,却丝毫不能唤醒心中沉睡的灵性。而追求觉悟、渴望过上有灵性的生活的人,却会因为跳动的火烛而想到生命的跃动,想到如何坚强地跨过生命的寒冬,想到如何以一己之躯去服务众生,想到让自己成为一个充满热量的人,温暖自己,也温暖别人。

    很久以来,我们为了滋长所谓的幸福与快乐而在世界各处忙碌着、追逐着。人们追逐着物质的丰富和欲望的满足,若是适度,本也无可厚非,可过度地索取终究不能让我们真正快乐起来。看一眼那闪动的烛火,这佛前的烛火自然没有空中的太阳那般光芒耀眼,可佛前的烛火却也一样地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它在用一种动态的方式向人们表法,告诉众生,物质世界变化那么快,人生的时光又是如此的短暂,千万要把握好自己的生命,不要浪费了它,不要等到了生命的终了才开始后悔,悔恨自己在青春年少时只知道追求那些带也带不走的东西,而忽视了对心灵的关注、对觉性的领悟。

    只要我们放眼看看身边那些为了满足过度的欲望而犯下滔天大错的人们,看看他们在生命终了时那双充满恐惧和悔恨的眼睛,你便会明白,在这个世间,真的再没有什么比内心安宁来得更重要。心安,生活便安乐。心安宁,你就不会有怨恨,不会在嗔怒中做人做事,所以你自然不会结下冤家。你不怀嗔恨和贪欲,这个世界便已经对你张开了双臂,用爱来迎接你。

    内心生出一分安宁,世界便多一分和平;内心生出一分慈悲与爱,你的人生注定会充满意义。跨越了小我之爱,摒弃掉仇恨,我们就不会有恐惧。没有恐惧的生活,真好!望一眼那不断闪动、跳跃的火烛,佛说,你的心灵此刻便已安宁。

    说完鲜花和烛火,我们再来聊一下佛像前供的各色水果吧。以水果供佛不在于多,也不拘是什么种类,但看供养者的心是否真诚恭敬,是否怀着对众生的慈悲大愿。以水果供佛,不仅表达着人们对诸佛菩萨的感恩心和恭敬心,同时这也是一种表法。佛前水果代表着普劝人们修善因,得善果。所以佛前所供的水果象征着“果报”。说起“果”,很自然地你会联想到“因”,有果必有因。

    比如,那些供在佛前的水果,若是在供奉之后,趁水果还很新鲜便取来分给大家一起食用,这就是一种善因。而你所得的善果或许不是什么中个大奖几百万,而是得到了营养,有一副好身体,这个善果其实也不错。可不要把那供佛的水果放到腐坏然后又拿去丢掉,这样实在太过浪费了。佛像不需要吃饭吃水果,这供奉的水果其实也是另一种布施,谁需要谁便可以食用,这岂不比把水果供成烂泥又再丢掉要好得多!

    或许你会在心底生出疑问:佛门常说不能“着相”,《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然如此,为何要供奉佛像呢?让人们供奉佛像,这岂不是“执著”于一尊木雕石刻的偶像吗?

    供奉佛像有这样两个含义。一是报恩。佛门认为,这个世间的一切众生对我们都有恩德,这话可真是不夸张。喜欢旅行的朋友,我想会比较深有感触。你盯着地图摆弄半天却也找不到行进路线时,你因为迷失方向而焦急不已时,你头疼脑热、身体不适时,总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或多或少。

    好吧,如果你不是一个喜欢出门的人,或者没必要出门,你只喜欢宅在家里,看喜欢的电影,听喜欢的音乐,读喜欢的书籍,但是,如果没有其他众生的工作,你如何能欣赏眼前的画面?如何能听到悦耳的音乐?又如何在文字中驰骋想象?而众生对我们的恩德又岂止是这些呢?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便是父母、老师。没有父母的生养,我们自然也不会存在了;没有老师的教育,我们不能明白事理,没有知识文化,活着也如同死尸一般。

    佛菩萨同样也是我们的老师,佛陀更被誉为“天人师长”。是他们的教诲,成就了众生的法身慧命,是他们在辛苦地度化世人,化解众生心头的热恼。没有佛法,我们便无法安顿身心;没有佛菩萨的教化,我们如何解脱痛苦,获得安乐?以花果供佛,这是为了感恩他们,忆念他们,如同我们每年过的“教师节”那样,感念这些心怀慈悲的人天导师。

    供奉佛像的另一个意义便是以佛陀作为我们修行的榜样,这多少有些“见贤思齐”的意味。不要以为佛陀是神灵,也不要把他当成能够左右我们命运、赐予我们祸福寿夭的主宰者。佛陀早就说过,每个众生都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佛也是由凡夫修成的,他与众生有何差别?如果有,那么便是悟与不悟。

    每当我们走进大殿,望见端坐含笑的佛陀,可不要先想着求他给我们带来什么。修行是为众生,但也可以是为自己,你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修行,是为了生命更加美好,而不是索取更多的东西,用这些物质来填充我们空虚的心灵。

    每一天,我们面对佛像时,如果仅仅是想着给他上炷香,供些供品,让佛菩萨满足我们的各种心愿,那么这与等价交换又有什么区别呢?当我们来到寺院里,不论是面对那绵绵不断的香火,还是各种各样的佛前供品,如果我们不能有一颗美好而充满善念的发心,那么任何佛像或供品都只能是对这位天人导师的一种亵渎。他不需要人们用所谓的供品来“讨好”他,而佛门也不是众生花些钱来买个心理安慰的处所。

    我们向佛菩萨学习,不仅是要学他们的慈悲,学他们的智慧,更是要学习他们存心立愿,这种胸怀可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来的磨炼,通过真实的修行才能得到的。

    所以,当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陷入人际麻烦时,想想佛陀是如何修忍辱行,如何发慈悲大愿的吧。我们所经受的一切,其实也不过是修行之旅上的小插曲而已。若是把人生看得长远些,说不定我们还要感谢自己当前所经受、过去已经受的种种磨难呢。

    佛是我们学习如何做人的榜样,那么供品便是学习的工具,起着表法的作用。一个有心人,他不会在意寺院中熙熙攘攘的求福祈愿的场面,反而会把目光锁定在表法的佛像、供品上。寺院里的一切一切,无不向人们讲述着道理,有些关乎做人做事,有些关乎修行觉悟,你认为来一趟寺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愿,你跪拜在佛像前是为了求东求西。可我要告诉你,人的心愿是无法满足的,因为人被无明遮盖了慧眼清心,各种愿望聚合在心底,那不就是个无底洞吗?无底洞何时能够填满?

    或许你会说:“我来到佛前,不为求取功名财富,就想求个内心安宁,求个身心自在,无所牵挂。”可是这些又哪里是能求来的呢?若是可以在某一天求来,那岂不是说也会在某一天失去?真正的身心自在、了无牵挂,并不是求佛求菩萨就可以“求”来的。我们在做事情时认认真真去做,就好比用画笔涂抹着自己想象中的世界一样。在描绘的时候,我们关注着自己的画笔,关注着自己的念头,用心画好每一笔。事情做完了,图画画好了,我们心中能坦然放下。如此甚好,这才是自由自在。老实地说,佛像前供奉的什么,都是有相有状的物品,可我们要觉悟到的智慧却是无相无形的。从有相到无相,生命必然要经历一个转变。

    唯有无求,方才身心自在。对于我们来说,很多时候心若安好,人生才是晴天。

    净土在心头,修行在人间

    在走过那许多的寺庙禅院之后,我不禁在想,尘世的苦,尘世的烦,是不是只在寺院的晨钟暮鼓中才能消融殆尽?可是,我却从来都没有想到过,所谓的尘世与那传说中的净土,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

    有人说,净土就在自己心上,只是我们从来不曾看见。

    有人说,净土在哪里?其实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描绘出自己想象中的净土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还有人说,净土啊净土,只有死后才能去到那里。当然,只有良善的人才有这个资格。

    到底是心被尘世所迷,还是心本就沾染了尘埃,这个问题一直被人们探讨着。伟大的人间智者佛陀曾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性,但以妄想分别执著,不能证得。”可见,人们的心灵天性就是清净而无染的。

    只是人们太过盲目地追求着一些东西,他们偏执地以为自己不断追求的东西是对生活完全有益的,于是,人们用两只手拽着自己想要的一切:财富、欲望、名利、地位……他们的一双眼睛看不到自己的内在世界,而完全被外面那些不怎么重要的东西层层包裹起来。直到人们觉得累了、痛了,在欲望的苦海里挣扎得厌倦了,他们才又回想起,哦,原来自己还有一颗心,是完全归属于自己的,而外界的那些东西,并不是自己此生忙碌的目的所在。

    要知道,真正能让我们感觉疲累或放松的主宰者不是你的上司、老板,也不是你的工作、家庭,而是我们那颗心。这也正是我们一直不自觉的。

    我们总是幻想着,在天之尽头,某个神圣的地方,有那么一个法力无边的人,他能帮我们解除心灵的痛苦,把我们从疲倦和困重中释放出来。而且更了不得的是,这个人能满足我们的一切愿望,比如,有求就要有应,有愿就要实现。求的越多,人们心中的挂碍也便越多,痛苦也便越大——小的心愿实现了,总会有更大的愿望;好的愿望应验了,又希望不怎么良善的愿望能够应验。

    人们来到寺院拜佛求佛,有多少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那些心愿,而并非是来安然放下自己的欲求和追逐呢?佛陀告诉我们“放下”,放下生命中沉重的负担而挑起人生中应尽的责任,可是,世间那么多人,却是放下责任而偏执地要捞取那些带不来也拖不去的东西。

    每一天,我们都在感叹着自己生活的艰辛困苦,羡慕着、嫉妒着别人的命运遭际。当你抱怨造化弄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巨大差距心生怨恨时,你究竟有没有想过,其实这人生中的各种际遇并非全是天意造化如此这般,而你完全没有一点儿主动权。佛家有言,心念变,世界变,人生命运变。

    所以说,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在自己的心念上掌握,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世外净土,而每一个人便都是这净土世界的主人。当然,你有权利选择让自己的心安顿在清净祥和的世界里,也有权利选择一个混乱暴力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心灵的主人,可是很少有人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心念,不能断绝那纷乱的念头,不能清除那些充满愤恨与暴力的念想。甚至在大多数时候,我们被别人操控了情绪的悲喜,却不自知。

    我们所处的世界,其实就是自己内心的投影。你不能理解焦虑满怀之人为何每天都愁锁双眉,你也不能理解贪婪悭吝之人为何总是会与人为敌。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都活在自己制造出的妄念之中,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事情是,他们自己并不知晓,甚至知道了也毫不在意。很多人往往把自己的想法认作真实,把这个因缘聚合而成的世界认作永恒不变的事实。他们给自己的心灵套上了无形的枷锁,反过来却埋怨这个世界让他们不自由。

    记得在某座寺院的大殿门外,有位满脸倦容的香客。通过交谈才知他千里迢迢来到这座寺院,只因他听说这里香火鼎盛,十分灵验,便从老远赶奔过来,希望能在这里圆满实现自己的心愿。其实他所求的无非是要过上更好更富裕的日子。确实,这没有什么不对的。因为我们也经常有这样的念想:真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

    可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就不好吗?或许我们正在被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我们正在因为薪水太低而发愁未来的生活;读书的人在考虑着如何寻求更好的出路;已经工作的要么想着加薪升职,要么想着跳槽走人,无非是为了获得更多关注和利益。

    我们一遍一遍地否定当下的生活,而偏执地认为自己现在的日子如何如何不好过,只要求过神佛就一定能有所转变。请注意,佛是觉悟的人,他不是神,他也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但他却已经获得了无上的觉悟。他告诉我们的道理很简单,这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无常是唯一不变的真理。同时,他也告诉我们,自己的命运始终由自己来掌握,因此,人是自由的——只要他愿意沿着佛陀指明的这条路努力地践行下去。

    对于世间众生来说,妄念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大家对自己凭空制造出的每一个心念都认作真实。如果这心念充满了慈悲,充满了博爱,那么倒也不会给生活造成什么困扰。可世人所执著的心念偏偏全是与愤怒、嗔恨、贪婪有关。

    难怪有人说自己找不到净土呢!他们用一块黑布遮盖住了自己原本纯净的心灵,用各种欲念填充空虚的生活,而不想做出丝毫改变。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个人偏见,用这些偏见去认识这个世界,自然无法得到圆满的真相。

    世间众人沉溺在妄念之中无法自拔,而他们却对生活于禅悦安宁之中的人们嗤之以鼻。当一位修行多年的朋友对别人说他一直生活在净土之中时,还引来了许多嘲讽。那些人在讥讽他:“你既然在修行,为何你不去出家?”

    若心中有太多牵绊放不下,出家又能如何?况且,人自出生开始,便踏上了漫漫的人生修行之路。所谓修行与宗教无关,这是一个生命寻找真我的漫漫征程,也是一个生命不断觉醒,乃至发现本心真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付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妄念,或者说,是我们自己,因为妄念也是由自己制造出来的。

    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看来此言不虚啊!

    很多时候,人们也在考虑如何摆脱妄念带来的困扰,从妄念的控制中逃离出来。可有些人半途而废,有些人却咬着牙坚持下来。是的,这并不是一条轻松就能走完的路。不是你穿着草鞋,手拿拄杖,一步一步地慢慢走来,就可以走到心中向往的佛国净土。

    所谓妄念,其实是对外境所生起的各种念头。这些念头是因外境而生,自然也会随外境而灭、而变。在我们没有恋爱时,心中对爱情充满了各种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我们在年少时总幻想着有朝一日会找到一个真正喜欢的人,然后对这个人很好很体贴,两个人牵手走过百年人生路。可一旦我们品尝了爱情的果实,不管它是甜是苦是酸是涩,我们心中的爱情理念都已经与当初不尽相同了。受过情伤的人会痛骂爱情是骗人的东西;求爱而不得的人会灰心丧气,认为爱情与痛苦是孪生兄弟;在爱河中沐浴甜蜜的人用最优美的笔触描绘爱的绚烂与伟大。

    同样的一种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你不能说他们的感受都是错的,但你更不能说他们的感受就都是完全正确的。在这些感受中都有各自的偏执存在,都不能揭示出事物的真相。所以,别人的这些言论没必要完全相信,更没必要去执著。你只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不断生起的智慧去观察、去思考就好。

    不去纠结那些妄念,它们自然不会扰乱你的心,你自然能很轻松地找出人生的方向和出路。所以,你会活得很轻松、很自在。但是,真正能做到不去纠结妄念,却不是嘴上说得这么容易了。我们不仅要对整个世界有一种无常的认识,而且还要清楚,自己的意识,自己的心念,也是无常的。因此,你不必为刚才自己忽然生出的愤恨而担惊受怕,只要你将妄念转变过来,便是正念。当你因某人的言论而心生愤恨时,你能马上意识到这个心念的危害性,这就已经是觉悟的开始了。然后,转变它,在内心中瓦解你的妄念。

    如何转变?如何瓦解?其实方法很多,这些方法都出自于佛家智慧,而我们只要记住一点,这个世界本来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它不能被我们所掌控,因此它如何变化,都可以说是虚幻的。世间万物的存在性也不过是一种相对与相待,知道这一点,我们也就不会钻牛角尖地要在不确定中寻找依托,在不稳定中渴求永存。

    一旦你觉知到物质世界本来是这样变化无常、转瞬即变,那么,你还要执著于它,就真的是自找痛苦了。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明白,我们无法握住空气,也不能攥住流水,外部的物质世界就是这样。

    再去看看我们的情绪,好或坏、欢喜或恼恨,还不都是与外境有关?别人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不论对你有伤害也好,有帮助也罢,都只当是一种记忆就好,是记忆就总会有过去的时候。为了记忆中的事情而纠结万分,这是多么愚痴的一种做法啊。就好比我们经常把梦幻中的事物当做真实存在着的一样,这些都只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

    记得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是从前有个十分富有的长者,他有一座华丽的大房子,可这间房子却只有一扇门。这一天,高大的房子突然失火,大富长者先逃了出来,却发现自己的三个孩子并未逃出。原来他们只顾着在房子里做游戏,丝毫没有觉察出自己正身处险境。大富长者急红了眼,就对孩子们大喊道:“我这里有羊车、鹿车和牛车,坐在车子上可有意思了,你们还不出来玩儿吗?”三个孩子一听有这么好玩儿的东西,便争先恐后地从火宅中奔跑出来。

    对于贪玩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知道身陷火场是多么危险的事,在孩子们的眼中只有游戏。可我们不也是如此吗?我们身陷于欲望之中不肯出来,只知道寻欢作乐,并把贪图享受作为快乐人生的唯一资本,却不知道这享乐原本是一种苦,更是一种祸。有人为了追求刺激而纵情声色,有人为了享受生活而不惜把别人的财富占为己有。到头来,他们真的快乐吗?

    或许你会说,唉,看看那些食不果腹的人吧,他们没钱没地位,岂不是更苦?

    那么,被仇恨、贪欲、无知、嗔恚、妒忌包裹着心灵的人们不是更苦吗?看起来,他们过着光鲜的生活,可毒素却不断蚕食着他们内心的清明,光鲜刺激的生活并不能带给他们安全感,甚至还助长了心中的焦虑、恐惧和不安。

    有人说,其实他自己也明白人生中有各种苦,可没办法,出离不了啊。放不下精彩的游戏,也放不下自己追求很久并已经到手的东西,比如金钱、美色或社会地位,等等。在人性之中,确实存在着真善美的因子,但也充满了贪婪和惰性。世界上那些虚幻不实、变化多端的事物都在诱惑你、腐蚀你,而等你发现自己被欲望的猛兽吞吃掉时,再想回头却已经太晚了。

    对于那些发现世界永恒变化才是人生真相的人来说,他们起初对未知事物也是充满恐惧感的。可是,一旦他们觉察出恐惧感对于自己改造生命丝毫无益时,就会转而去寻求新的方法。如果因缘适当,说不定他们就会踏上寻求内心宽坦任运的修行解脱之道。

    当人们真正地接触到修行解脱之道时,他们便对世界的喧嚣繁华失去了兴趣,无论是美色还是爱情,金钱抑或名利,都对他们再没有半点儿吸引力。以前那种如猎狗追踪猎物般贪求外境的事情,此时在他们看来毫无意义。

    不要觉得,这些修行人看破了红尘,活得很没意思。他们只是不再对红尘如此这般地盲目迷恋、执著而已。他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已经锻炼出了定力,外界的刺激和诱惑,丝毫不会影响到他们。

    若你以为,修行就是远离尘世,那么你就错了!如果你不能让自己在喧嚣中安静下来,那么不论你到哪里,内心都是一片嘈杂。不要认为,净土就在天之尽头,或者在死后的世界,若你能安顿好自己的心灵,你所在的任何地方便都是净土,都是天堂。

    事在世间做,佛在人间成

    过去,总以为佛家讲因果、讲三世、讲轮回,不过是为了躲避今世的烦扰,而给自己找一个平衡心理的借口。在寻找来世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假装视而不见生活中的磨难,用看破标榜着自己的麻木。

    直到走过三门,进得寺院中,方才知晓,麻木不是修行所要的结果。真正的修行,也绝对不是要我们无视人世间的疾苦,而是要用一颗慈悲的心去包容万物,化解一切。纵然人生中有许多崎岖坎坷路,当我们用禅心观照那许多挫折时,才真的想明白,看清楚,外境如何不过是心的映现。

    修心,心正了,事儿也顺了。这便是最实在的修行。用智慧改变生命,用无念代替杂念。这可不是要人们个个都去遁入空门。当然,有些人入了空门,也未必能抛去心头的烦恼;有些人虽身在红尘,却也能活得自在快乐。

    修行,无关乎形式,而只注重内心。身在尘劳也好,心在世外也罢,追求心灵的宁静坦然并不是说一定要脱离世俗生活。佛菩萨都没有贪恋净土的美妙庄严而不辞辛劳地来世间度脱众生,那么我们就更没有理由一定要跑到一个什么世外桃源去闭关,从此之后就完全隔断了与尘世的关联。

    外部世界并不是阻碍我们获得平静安乐的敌人,只有偏执和欲望才是我们真正应该降伏的敌人。修行不是逃避,不是在我们遇到了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和挫折之后去选择躲开麻烦。有修为的人往往是迎着挫折和困难坦然自若地走上去。遇到幸运的事情他们不会得意忘形,遇到挫折困苦也不会轻易地放弃人生。

    只想着依靠清净的环境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安宁的状态,这是多么自私而可笑的事情啊!有些修行者试图逃开一切可能伤害自己、让自己的心灵产生烦恼的事物,这本身就已经偏离了修行的意义。我们来到寺院,可以是为了欣赏它的建筑,也可以是为了朝拜佛菩萨,对他们表示感恩和崇敬——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当我们拜倒在佛菩萨的塑像面前时,那也是一种交流,你可以说是与佛在交流,但其实是在与你自己交流,小我与大我的交流,真心与妄心的交流。

    如果我们没有了解到这个道理,即便把膝盖跪得生疼,把鲜花水果摆满整个供桌,那么对于心灵的解脱、智慧的觉醒也是徒然。都说学佛修行,其实也是在学做人。因为佛陀实实在在的和我们并无分别,只不过他已经觉悟,能够时刻保持着喜悦、清醒、圆满的状态。而我们这些“凡人”之所以时刻被苦恼、忧愁、恐惧干扰,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彻底消除心头的妄念与偏执。

    世间有多少人都把“解脱”二字与生命的终结相联系。仿佛只要这个生命走到尽头,就可以完全没有烦恼与牵绊了。可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活的那几十年岂不是要一直在烦恼与痛苦之中不断挣扎?这样的活法还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

    解脱不是生命的结束,也并非是在死亡之后来到一个彼岸世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觉悟的状态。可悲的是,明白道理的人很多,每当他们谈论起自己的心得体悟时总是口若悬河,可他们就是不肯把自己明白的道理与生活结合起来,踏踏实实地去践行自己证悟的道理。

    比如,我们经常说“要活在当下”,可到底怎么做才算是活在当下,每一个人自然有自己的见解,其实也很难明确地判断出谁的见解就一定正确无误,能够适用于所有人。我们嘴上说得很好,“我要全然地活在当下”,可是我们具体的做法就不那么漂亮了。我们吃饭的时候想着明天的工作量,我们休息的时候却又在盘算着单位里的哪个人千万不能得罪,工作的时候我们想着目前的任务多么枯燥无味,自己应该什么时候跳槽。结果呢,吃饭时的乐趣我们享受不到,休息时我们的体能得不到补充,工作时的胡思乱想让我们的效率明显下降。

    于是,我们抱怨连连,各种不自在。但这种不自在并不是外力施加到我们身上的。

    很明显,上面的那些行为与“活在当下”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其实那也说明妄念随时随地都能生起存在,也间接地说明,修行无时无刻都应该保持下去,不然就无法对付那随时都能生起的妄念。

    活在当下,就注定了不能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真正的修行者不会刻意地逃避人间的嘈杂与烦乱,真正有慈心和愿力的觉悟者也不会放弃世间的苦难众生,而过着自己个儿的自在生活。这修行离不开尘世,佛也是在尘世中修成。若是离开众生而求觉悟,那算什么觉悟者呢?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便是佛。从字面意义上看一点儿也不难理解:自己证悟了真理,也让别人能够得到证悟,并且这种让别人也获得证悟的行为是圆满无缺的,这就是佛陀,了不起的觉者,证悟了世间殊胜道理的人!

    这位觉悟者在证悟之后并没有放弃人间,也没有离弃众生,而是每天穿着简单的、粗糙的衣服,托着饭钵进城乞食。之后便对大众说法,把自己证悟的道理讲给世间众生。这其中既有身份尊贵的国王,也有身份卑微的乞丐,既有勇猛无畏的武士,也有能力平平的寻常百姓。总之,各色人等都在佛陀面前接受他的教法。虽然佛陀当时并没有想过“我现在对众生说法,我要利益大众”,可他的一切言行确实达到了这个效果。

    也正是因为佛陀的不执著,他才称得上是解脱者。所谓解脱,便是破除了所有执著。你执著善或者执著恶,最后都无法真正解脱。当我们执著于要获得一番成就,要造福众生、利益众生时,我们的心灵就已经被套上了枷锁。诚然,有这样的发心还是很好的。但是,即便是充满良善的心愿,也不要去执著。佛陀说法教化了众生,可他并不执著于这些。这也是为何称他为“无上的觉者”的原因。

    读过《金刚经》的朋友都知道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得通俗些,便是告诉我们不要执著于眼前的事物,也不要执著于自己的心念。原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心去改造自己的命运,可是很多人却依然活得一塌糊涂。他们不明白的是,自己执著什么就会被什么牵着鼻子走。当你执著于欲望,你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为了满足贪欲,你开始学会不择手段,活得既疲累又痛苦,而且还时刻饱受煎熬。

    在尘世之中,我们都该积极地做事,但最好保持随缘的心,不执著也不贪求。所以,我们的心灵必须要足够强大,强大到对一切外境不动不摇,不被欲望束缚,不被妄念困扰,面对困境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化解,同时也用心灵创造自己的未来。当然,这种强大的心灵力量并不是来寺院朝拜几次,或者跪倒在佛像前捐几个功德钱就可以得到的。若不是经过持久的累积,年深月久的修行,任何一个人,哪怕他再聪慧,都不能拥有这样的心灵力量。

    我们每天早早起来,安排着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努力地做着事情,但是不要被这种努力和这些工作捆绑住自己,也不要把它们变成自己心灵的枷锁。我们的努力与积极,都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经历转化成一种营养,滋养我们的身心,让我们从这种努力之中收获心灵上的动力。

    佛陀便是觉悟了的人,只是他明白,这觉悟不能脱离世间,不能脱离众生。我们所做的事情,没有一件是能脱离开世间与众生的,但我们要明白,许多事情,并不是全部为了自己。如是去想,“我执”便渐渐地丢开了。

    修行在世间,原本就是如此,简单明了,但看你做或是不做。

    不论你走进过哪所寺院,见到过多么有名气的大师,学习过多么神奇的法门,如若不能安安心心地在世间修行,修炼自己的心念,那么永远都将是个不能解脱、无法得到心灵自由的人,而这种捆绑束缚的感觉,将成为你快乐生活的最大障碍。

    延伸阅读:

    东林寺:慈悲清净的接引大佛

    庐山,它带着世人“匡庐奇秀甲天下”的赞誉挺拔在鄱阳湖畔,它的身影倒映在湖中,壮丽又奇迷。在这里,佛教盛极一时,不论是东晋南北朝还是隋唐宋时期,人们提到庐山,就会联想到那些著名寺院,而东林寺就是这无数寺院中的一座。

    东林寺南对着香炉峰,位于西林寺之东。东晋南北朝时期,东林寺发展成为中土南方佛教中心,同时也成为净土宗的祖庭。东林寺山门的墙壁上写着“净土”两个大字,只需要稍稍抬眼,便可以瞧见。从“净土”踏入,那么出来时会不会真的就把满心的尘劳丢到天边呢?

    在慧远做寺院住持的那几十年里,寺中僧人曾有过多达数千的时候。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同行的师兄在夸张描述,但我对他讲述的东林寺历史倒没怎么留意听,因为我一心只想见识一下被朋友们一再提起过的接引大佛。

    “不要怕热,也不要怕远,你们跟着我走就是了。”同行的师兄总是一副很开朗、笑呵呵的模样。若不是他生得过于瘦弱,真是可以与天王殿里的弥勒佛相较了,永远是那么快乐自在、悠然自得的样子,让人见了倒不至于嫉妒,反而真心羡慕起他修行者的生活来。

    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倒也没觉得很热、很累。山风微微吹过,到底是觉得不够痛快,我便对师兄说,如果这时候忽然来一阵大风,那吹在身上才算凉快呢。师兄反而笑笑:“你啊你,人生中有些事就不能慢慢去体会吗?非得要来个一股子劲头儿,等什么都快速地体验过了,兴味反而不在了。”

    时间在脚下延伸开来,不知不觉地竟也远远望见了那尊48米高的铜制大佛像。这尊佛像并不是古时候所铸造,而是最近这两三年才铸造而成的。他一手捧着莲花,一手做出“接引印”,大佛全身呈金色,站姿。一路走来,都能看见蓝蓝的天空下衬着一抹金黄色,越看越觉得欢喜。大家慢慢地走在台阶上,倒不是因为对大佛起了怠慢心,而是实在不想让自己那急匆匆的脚步惊破了这里的宁静。

    大佛立于须弥座上,越是向前走,距离大佛越近,我反而越是觉得油然生出一种轻松快乐的感觉。即便我仰起头也望不见他的五官,但却能想出这尊大佛的慈悲面庞,必定与其他地方看到的阿弥陀佛像毫无二致。他心中对众生的怜悯爱护,也一定与其他的佛没有区别。

    是呢,世间万物所带给我们的感觉其实也是毫无差别的,有分别的只是我们的心。下雨天,你觉得路滑,于是就对天公抱怨不已。可如果你爱上了一个喜欢在雨天散步的女孩儿,那么你自然会期盼着日日下雨,天天都能陪着她在雨中慢慢散步。等到你娶回这个女孩做妻子,年久月深,她也美貌不如当年,如若她再对你说:“咱们打着伞去雨中散步吧。”恐怕你会瞪着眼回敬她:“散什么步?你连晚饭都没给我做呢!”

    瞧,同样的天气,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儿,却能让你生出不同的想法,做出不同的决定。分别心、我执心、妄想心……无非都是心灵的游戏而已。待我们的心清净了、安静了,便要踏着金莲,一步步地来到佛的面前。他垂下的手便是“接引印”,能把我们带到一个清净美好的庄严佛土。

    可这佛土原本就在我们心上啊,你所要的光明美好、清净庄严,还不都是与阴暗丑恶、污浊杂秽同属于一颗心上?当我们的心灵上只留下光明美好、清净庄严时,我们的生活便成为了最为庄严的道场、最为美好的佛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