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难办的事大全集-办好家庭中的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化解父母的家庭暴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父母对子女打骂、体罚的现象越来越少。但是,“少”不等于没有,这种现象仍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因子女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被母亲打骂至死的案例。当然,这是极个别的现象。

    有一种说法叫做“棍棒出孝子”,就是说适度的打骂,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有很多家长受到“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观念的影响,常偶尔会打骂体罚子女,个别脾气暴躁的家长动辄对孩子拳脚相加。

    人的生活道路可以选择,但父母和家庭却不能选择。若遭到父母的打骂、体罚,作为子女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理解父母的心情。父母体罚孩子多半是出于孩子不争气、不努力,辜负了他们的期望,由怨恨导致打骂,是想唤起你的觉悟。我们应该理解父母的举动,找找自己的原因,不要与父母计较,向父母主动承认错误。一个真正懂事、孝敬父母的孩子是不会计较父母行为的,应该更多看到自己的过错给父母带来的伤害,体谅父母不正确做法中的合情合理成分,看到隐藏在打骂背后的一片苦心。

    如果挨打是由于父母性情粗暴、教育方法不当,就要作必要的解释,如“您对我的期望我理解,但这种暴力教育方式我很难接受”等,但说这番话时最好在他们发怒之前,或事情过后父母心情平稳下来,否则如果选在父母正在气头上时辩解只能是火上浇油。

    其次,不要自作聪明。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挨了打,都不能赌气,产生对立情绪,说出诸如“你们不配做父母”“我以后再也不进这个家”之类的话。这样的话不但会使父母更伤心,还会激化矛盾。

    有些人,特别是青少年对父母的打骂心里不满,表面却装得无所谓,为免受皮肉之苦以消极的态度应付父母,能瞒就瞒,能骗就骗,报喜不报忧,这样做的后果也是很难想象的。

    有的时候,父母可能冤枉了你,但这时他们正在气头上,你不要大声与父母争吵,有理不在于声高。你应该尽可能平静地承认自己存在的毛病,同时说明事情的原委。

    父母打骂孩子,一般都是为了孩子好,出于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所以虽然受到父母的打骂,我们都会觉得不舒服,但更要想到并理解父母打骂我们的原因和心情。

    与父母从“沟”到“通”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子女都说与父母有代沟。的确,父母与孩子之间常常因各种原因而产生摩擦。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摩擦,许多是因为两代人之间存在思想分歧导致的,因此解决起来不大容易。而偏偏长辈大多固执,后辈又很执拗,所以矛盾屡有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子女,要说服父母,就需要一定的技巧。

    父母对子女的未来都寄予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常常教导子女要敢闯敢干,将来要做一个有作为、有成就的人。因此,在说服父母时,如果你提出的意见与他们的目标一致,成功的概率就很大了。

    有一位刚毕业的年轻人在一家公司找到一份工作,而父亲不同意儿子的选择,并托人给他联系某国家机关。这个年轻人说:“这个公司我了解过了,很有前途,生产的是高科技产品,和我学的专业很对口。再说,国家机关好是好,可是人才济济,我到那里要想干出一番事业,恐怕机会不多。可是,在这个公司就不同了,我去那里,总经理要我马上把技术工作抓起来,这是多好的机会。是该独立思考的时候了,我想你一定会支持我的。”

    如果用这样的方式与父亲沟通,即使父亲心里可能仍然存有疑虑,却会认真考虑,并最终接受儿子的看法,因为儿子考虑事情的角度和自己是一致的。

    一般说来,父母很注意自身的尊严,对说过的话不会轻易失信。所以,在说服他们时,就可以适当利用这种心理,用他们的话作为自己的旗帜,很容易成功说服他们。

    有时候,虽然父母和我们的想法会有些不同,可做儿女的还是应该真心实意地爱他们,关心他们的冷暖和健康,为他们分忧解愁。这样,你也就会有许多机会来说服你的父母。有了诚恳、礼貌、亲切的态度,话自然而然就会说得顺耳,讲得动听了。

    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子女对父母更应该如此。而这种尊重,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经常向老人请教和商量问题。许多事情,应该经常及时地与父母商量,听听他们的意见,这无疑是有好处的。

    可以巧妙地把父母的经历和自己目前的状况类比,以求得他们的理解,使他们没有反对的理由。

    说服时,要耐心、认真地正面回答或解释,这样一定会换得父母更多的怜爱。

    子女在说服父母时要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选择是慎重的,也准备独自承担责任,决不后悔。父母从中可以了解到子女的主见和责任感,就不会硬顶着把事情搞僵,反而还会顺水推舟,同意子女的意见。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自己的意见不正确,甚至完全错误,那就不是说服父母的问题,而是应该愉快地放弃自己的意见,采纳他们的意见。

    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父母与孩子之间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而产生了基本价值观的差异,比如孩子嫌父母古板、循规蹈矩,父母抱怨儿女不踏实、太新潮………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这种冲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关口。冲突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正视冲突,并合理地处理和化解冲突。

    有时候林女士会羡慕别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怎么就能和父母无话不谈?甚至恋爱的秘密也一起分享。但她女儿灿灿最爱说的就是:“妈妈你别管了,我自己会处理。”

    林女士第一次发现灿灿特有主见还是在中考时。

    那时,灿灿已经被通知保送,直升本校重点高中。灿灿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能保送就算是进了保险箱。但在此前,灿灿一直在考虑报考一所更好的学校。到底该如何选择?要知道,被保送已经是许多孩子梦寐以求的了。

    那个月,这个话题一直在林女士家的饭桌上讨论不休。如果放弃保送,万一考不上,对灿灿会不会是个沉重打击?而且,即便那时再考上本校,还要多交一大笔学费。而且,本校会不会不愿接收呢……他们尽可能倾听灿灿对学校的感受,和灿灿商讨各种可能性,并介绍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教训……其实,林女士和她丈夫心中早有定数:希望她还是接受保送。“但我们能替孩子作决定吗?谁又能保证她执行的效果?”于是他们告诉灿灿:“这件事由你自己决定。”

    其实,女儿非常认真地听取了他们的意见。林女士心里也打鼓:“我和丈夫应该支持孩子在事关前途的问题上冒险吗?”

    终于有一天,女儿回家后淡淡地说:“爸妈,我今天对老师说,放弃保送名额了。”

    一瞬间的震惊。林女士和丈夫迅速对视一眼,马上表示:“那就这样吧!”再没多说什么。可是晚上回到卧室,她和丈夫谈到深夜,心中不知是惊喜还是担忧。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就有了决断力和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女儿既然愿意努力争取一下,不管结果如何他们都接受。

    战战兢兢中几个月过去了,孩子还是以几分之差落回了本校。之后半年多的时间,孩子的心理经历了失落、对学校的不满意和与其他同学比较后的失衡。看着她烦躁的神情,林女士的担心真是难以形容。

    就在那时候,林女士常常用自己的经历给女儿“打气”。她给灿灿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大学毕业后走向社会,单纯、胆怯、对社会一无所知,十多年来,面对许艰难困苦的生活,她和丈夫是如何熬过来的,如何靠着自己的奋斗走出困境。她对灿灿说:“我跟你爸爸现在拥有大部分好的经验、能力也都是在不断地失败中得来的。经历点儿挫折也不是坏事,这是成长中一次重要的心理考验,别人无法替代。只有依靠自己不断地打拼锻炼才可能取得成功。”林女士和丈夫一直都在灿灿的身边默默地支持她。后来,灿灿逐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并考上了北京著名高等学府。

    其实,独立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成人感心理。若父母对这些“准大人”仍采取强权态度,喜欢命令孩子,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加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假如父母能认识到这是孩子个性的表现,抱着理解、尊重和正确引导的态度去面对,那么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自然容易消除。

    父母要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真诚地、平等地、耐心地与孩子交谈,尊重他们的想法和观点。

    父母要主动接近孩子,适当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要懂得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父母要给孩子理智地关爱,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在关爱中引导孩子成长。切忌对孩子过分溺爱,这种非理智毫无节制的爱,只会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扼杀孩子独立个性的发展。

    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

    有苦味的药丸,外面裹着糖衣,使人先感到甜味,容易一口吞下肚子去。于是,药物进入胃肠,药性发生效用,疾病也就好了。同理,父母要对孩子说规劝的话,在未说之前,先给他一番赞誉,使孩子尝一些甜头,然后再说那些规劝的话,孩子也就容易接受了。

    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欣赏、赞美和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我们要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指责使孩子落后。

    南京某厂技术员周宏用赞美的办法,把双耳几乎失聪的女儿婷婷,教育成了高材生。

    周宏第一次看小婷婷做应用题,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按说该发火了,可是他没有。他在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红钩,并由衷地赞扬她:“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十道就对了一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呢!”八岁的小婷婷听了这些话,自豪极了。

    在父母的鼓励下,十岁那年,婷婷就写作出版了六万字的科幻童话。消息见报后,不少残疾儿童被送到周宏门下,都在周宏的“赏识教育法”下得到了很大进步。他说:“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

    周宏巧妙地把赞美运用到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赞美开发了孩子内在的潜力,激起了他们学习上的热情,唤起了他们强烈的进取心,使得孩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在心理上彻底解放了孩子。

    人都是爱听好话,喜欢受到表扬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在最深刻的渴望就是受到赞美。”孩子更是如此。因为孩子好奇心强但自信心不足,他们对自己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非常在乎,渴望得到大人的肯定。所以,恰当的赞美往往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的错误,要看到他们的进步,并给与赞美。

    家长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朋友,平等相待,学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

    赞美孩子时,必须坚持原则,要在他做了值得赞美的事情时才去赞美。

    赞美要掌握时机。当孩子正在做或已做完某件有意义的事,应当及时给与适当的赞美,如一时忘记了,也要设法补上。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切忌用说教的口吻提出批评,而最好用规劝的语气,告诉孩子他应该如何做,如“你应当……”;或者以提出忠告、方法或建议的方式,告诉孩子该怎样解决问题,如“为什么不用另一种方法来替代呢……”。

    让孩子有教养地说话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虽然亲密,但对孩子说话也不能随随便便。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如果对孩子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势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应注意自己的措辞。概括起来,父母与孩子对话的忌讳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说损伤话

    有些性格急躁的父母,恨铁不成钢,动辄就挖苦孩子,孩子耳濡目染,身心定会受到创伤。“你怎么不像你表姐?她门门功课都拿满分!”这样的话语,无疑会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坏殆尽。因为孩子往往会觉得:第一,自己遭到了贬黜,一无是处甚至没有希望;第二,想要摆脱人见人爱的表姐给自己带来的“阴影”;第三,为没人喜欢自己而愤愤不平。

    2.说吓唬孩子的话

    “如果你不立刻跟我走,我就把你一个人丢在这里!”如果你这样说话,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因为父母是孩子唯一的依靠,而你的话则是在告诉他:你有可能遗弃他。虽然你并不会这么做,但这样的话却会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

    3.说命令话

    有些父母爱在孩子面前耍威风,说话也往往是在下禁令。例如:“放学后不许与同学玩,不许到同学家里去。”“你每天除了学习,别的什么也不许干。”由于生活在命令中,孩子就会变得迟钝,缺乏创造力。

    4.说气话

    有些修养欠佳的父母,稍不顺心就拿孩子撒气。孩子不敢接近,又躲避不了。如:孩子有时问点事情,他们也没好气地说:“不知道,别问我。”“老问啥,没完没了的……”这些使孩子横遭冷落的气话,是父母应该忌讳的。

    5.说宠爱话

    有些父母喜欢溺爱子女。常常听到什么“你是妈妈的心肝儿”“命根子”之类;或者有时孩子撒娇,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这些做法容易使孩子养成各种各样的坏毛病,应该改正。

    6.说侮辱话

    有的不理解孩子心理的父母,当发现孩子有什么“不端”时,则凭主观臆断,认为孩子大逆不道,甚至口不择言地说什么“你这个不要脸的小畜生”“小流氓”……还有的父母虽然不会正面指责,但也往往旁敲侧击、指桑骂槐,弄得孩子反驳也不是,解释也不是,只好委屈地忍受着。

    7.说埋怨话

    当孩子犯错误之后,他会感到很无助,会后悔当初没听从父母的话。就在这时,妈妈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会这样。”转眼间,孩子的无助就会变成自卫。为了反抗妈妈轻蔑的语气,摆脱自视蠢笨的自卑,他开始辩解。他要么在绝望中屈服,要么在愤怒中反叛;这两样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8.说欺骗话

    有些言行不一的父母,言不信,行不果。欺骗孩子的话一般有“听妈妈话,明天给你做好吃的、买漂亮衣服”或者“好好念书,考好给你钱”,这些话若不落实,久而久之,孩子就再也不信了。这种话造成的后果,比不说还要坏。

    让孩子不再沉迷网络

    今天,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人们能够想象的领域中,它几乎无所不在。通过它,人们可以和朋友保持联系、浏览信息、听音乐,生活无疑方便了很多,但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青少年的网络成瘾。

    当一部分父母为孩子沉溺于游戏机室不能自拔而痛心疾首的时候,另一部分家长却为孩子坐在电脑前的时间越来越长而怨声载道。网络时代的到来,令许多孩子沉溺于网海,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亲子关系也日渐疏远。据有关专家预测,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网络而形成的家庭问题将会增加,并将成为家长及孩子之间矛盾的焦点之一。

    那么作为家长,要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解救沉迷于网络的孩子呢?

    邹女士的儿子小盼今年14岁,天资聪颖,就读于一所重点中学,一直都是老师、家长眼里的好学生。但今年3月,当同学们正埋头复习时,可小盼竟去一家网吧打游戏,从此对网游一发不可收拾。小盼经常泡在网吧,把学习都抛到了脑后,成绩也一落千丈。

    原本一家人幸福的生活由此笼罩上了乌云。邹女士和丈夫不论是规劝还是打骂,都没有用。他们甚至还买来一些电脑方面的书籍,想培养儿子学习电脑的兴趣,但小盼却因为看不懂而放弃。

    子不教,父母之过也。于是,邹女士开始反思,采用这种“棍棒”加说教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只会激发孩子强烈的抵触情绪,反而使他更加沉迷于网络游戏。

    现在她真正要做的,不是如何限制小盼上网,而是如何转移小盼对上网的注意力。所以,邹女士就慢慢地改变了做法,不再坚决要盼盼和网络游戏“划清界限”,甚至为满足小盼的需求,购买了新电脑,还在奶奶家也装上了宽带。她也不再对孩子严加看管,甚至不再要求孩子考上名校。小盼对父母的逆反心理也慢慢地消失了,清楚地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望子成龙的心理。于是他暂停了打网络游戏,全心地投入学习中。

    其实,对待那些沉迷网络的孩子,说教打骂并不是解决之道,反而只会让他们对父母产生逆反的心理。要让孩子不再沉迷于网络,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树立自己的理想和培养新的兴趣。

    硬性规定孩子以后不许再碰电脑不太可取,给他们贴上“问题少年”的标签,以“棍棒”因说教的方式来管教,只会激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需求,要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们。

    父母在购买电脑时,应该和孩子定下一些规定,比如每天用多少个小时上网,什么时候上网,等等,还要指导孩子怎样正确使用互联网,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告诉孩子你很担心他花那么多的时间上网会影响健康和学习。

    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但是新的兴趣应该是健康无害的。

    宽容地对待孩子早恋

    据调查显示,早恋已经成为青少年中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近年来学生“早恋”现象开始出现低龄化的趋势,不仅高中生“早恋”的比率居高不下,初中生“早恋”的比率也大幅度增加,甚至有些小学生也开始谈“恋爱”了。

    青少年在心理不成熟、缺乏教育和引导的情况下过早地“恋爱”是不利于成长的。他们对真正的爱情、爱情所包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因此在男女交往中,往往因一时冲动,造成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所以,早恋成了令家长和老师担忧的又一问题:如果不闻不问,总觉得会耽误孩子的学业;过问又怕逼急了,孩子弄出什么可怕的事来。

    作为父母和老师,应十分谨慎小心地对待孩子的早恋问题,并采取适当有效的方式予以解决。

    近来班主任李老师发现在班上向来活跃开朗的张军有些反常,在与他进行了一次耐心的交谈后,张军终于犹豫地向李老师讲述了他对班上一位女生有好感,希望与她建立超出友谊的关系的心理。张军怯怯地问:“李老师,我是不是在谈恋爱呀?我知道辜负了你们的期望,可我真的是很喜欢她。”

    李老师不愧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她亲切地说:“那个女生的确很可爱,老师、同学都喜欢她,你说大家都在同她谈恋爱吗?”张军摇摇头,露出一丝笑容,老师充满诚意地说:“现在你对某个女生产生好感是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是很正常的。真诚的好感和思想品质是两码事。”

    张军松了一口气,急切地问:“李老师,那我应该怎么办啊?”李老师说:“既然你也无法躲避,那就正视这种感情,让它安安静静埋在心底。她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绝不会为某种感情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你也不会因为这一厢情愿的好感而白白牺牲了自己的前途。你说对吗?我们的人生总是有得失的,所以,在不适合获得或不应该获得的时候,及时地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放弃也是一种美,它反映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约束力,我非常希望在你的身上看到这种闪光的品质。”张军认真听着,用手敲敲脑袋,笑了。

    后来张军参加了市、省的竞赛,并考取了国内一所重点大学。他除了像以前那样活泼开朗外,还多了几分干练与成熟。

    张军在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下将早恋化为上进的动力,那么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早恋呢?

    (1)多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让他们认识爱的真谛,而不能以强硬的手段进行干预。

    (2)可以利用兴趣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充实孩子的生活的同时,使其精神有所寄托,从而发现生活的意义。

    (3)在家中父母应多和孩子开展一些家庭集体活动,不时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以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及时教育。

    (4)宽容和理解孩子。动辄批评,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苛责、打骂和羞辱他们,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教孩子远离考试焦虑

    现代生活中,学生要面临各方的压力,如考试的压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压力,有的孩子甚至还要面临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往往使孩子产生焦虑的情绪,在面临考试时候表现得尤其明显,使得他们在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都会有很大的情绪波动,而且自己也控制不了这种情绪。

    其实,焦虑本身并不一定是坏的。心理学研究证实,在焦虑适度的情况下,工作和学习的效率随着焦虑水平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这就说明,适度的焦虑具有促进作用,它能推动人去积极工作、学习。因而,考试之前适当的焦虑并非坏事,对有些学生,有时还需要采取适当的手段绷紧他们的心弦,让他们紧张地行动起来,积极复习迎考。

    但是,与许多情绪一样,一旦过度就会适得其反。考试焦虑一旦超过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学习效率就将随着焦虑水平的增强而不断下降。

    考试焦虑主要有如下三种表现:

    一是,考前焦虑。烦躁不安、紧张至极,从而影响了复习和考试。

    二是,考场焦虑。平时学习还可以,一上考场就慌了手脚,会做的做不出,平时很少出现的问题都出现了。

    三是,考后焦虑。由于成绩不理想,于是情绪低落,整日陷于苦闷自责中。

    下面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日记:

    今天考试成绩出来了,果然不出所料,我又考砸了:数学得了90分,语文只得了85分。爸爸、妈妈虽然没有批评我,可我心里很难受!

    我不是个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平时作业都是95分以上的。有时同学们遇到难题还向我请教。可每到考试我就不行了,本来会的题目也答错了,本来很熟悉的内容也想不起来了。我不断提醒自己:要细心,细心,再细心!可仍然会看错题、答错题。这次数学考试,我居然把“÷”号看成是“+”号。

    我真苦恼……

    这个小学生就是陷入了考试焦虑症之中。年龄太小的孩子面对这种强大的心理压力,往往无法进行自我调节,因而会对他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作为父母和老师,要能及时地帮助他疏导这种焦虑,使他更好地投入以后的学习生活之中。

    不要对孩子期望值太高,不要给他造成压力;也不要强迫孩子,根据孩子自己的能力、兴趣等特点帮助选择恰当的成才方向。如果孩子陷入焦虑之中,可以让他经常听听舒缓、轻柔、优美的乐曲,或者带孩子一起看看演出、幽默漫画,同孩子一道参加游乐类的活动来缓解这种焦虑情绪。

    还可以让焦虑严重的孩子坐到镜子面前,对镜中的自己,倾吐心中的焦虑。

    考前焦虑的孩子往往认为考试成绩非常重要。父母对这样的孩子要采用引导的办法:一次考试虽然重要,但不能说明一切,这次考不好,还有下次。父母要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绩,不要总是责备,而是要鼓劲他继续努力,增强孩子学习的信心。

    婆媳之间,互相包容

    婆媳关系问题是一个既常见而又复杂的问题,婆媳关系是家庭中最难处理的关系,婆媳矛盾则是一个令清官为之发愁的难题。因为婆媳之间,既无血缘的纽带,又无感情的保障,在家务中的摩擦也较多,一旦产生矛盾,往往呈现出激化的趋势。

    婆媳之间经常发生矛盾的原因很多。一般情况下,最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一是,争同一个男人的“宠爱”:许多男孩都是独生子,娶了妻子后,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妻子身上,有些母亲就会心理不平衡。更不用说有些母亲因为离婚或丧偶,将一生的精力几乎都花在儿子身上,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了。一旦看见儿子跟妻子甜甜蜜蜜,母亲就会感觉媳妇抢走了儿子,也往往会用语言和行动来表达对儿媳妇的不满。而儿媳妇面对婆婆的“挑战”,当然也会怒火中烧,慢慢地两人就会结下难解的怨恨。

    二是代沟:婆媳是两代人,年龄相差比较大,受教育差别很大,生活阅历也不同,因此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大相径庭。有些婆婆文化程度比较高,保持年轻心态,还相对较好;然而,有些婆婆思想保守、落后,一个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儿媳妇进了家门以后,婆媳两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必然不同,矛盾也就产生了。

    三是性格、习惯相差太大:婆媳在吃、睡、穿、养育小宝宝方面的意见往往都会不一致。有些婆媳来自不同的地区,她们都有各自的习惯,对对方的习惯也不顺眼。有些婆媳性格也不一样,一个喜静,一个喜闹,也会产生摩擦。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像这样小小的家庭矛盾也可能酿成大问题。

    尽管婆媳矛盾是一个古今中外令许多家庭头痛的难题,但只要当事者本着互相信任、尊重、爱护、关心、宽容忍让的态度,加上家庭其他成员齐心协力促使其向良性的方面转化,婆婆与媳妇之间也是能够和睦相处的。

    婆媳之间要相互尊重、谅解、关心,真诚相待。不要动不动就吵,多体谅老人家的心思,遇事要多多商量。

    如果婆媳产生矛盾,最好是父与子都保持“中立”,并积极行动起来做调解“婆媳关系”的“外交官”。

    善于利用孩子来改善婆媳关系。媳妇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如果无法直接向婆婆交流,可以通过孩子的嘴去传递,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媳妇对婆婆有意见,可以让丈夫代为转达,语气要委婉,要求要合理。婆婆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对儿媳提意见。

    对待妯娌,以心换心

    “妯娌”这个字眼儿在时下看来似乎是很陌生了。

    20世纪80年代以来独生子女偏多,因此妯娌关系不像婆媳关系永远是个热门话题,在家庭角色关系中已逐渐淡去。但是淡去,不代表就不存在。妯娌们从不同的家庭走出来,又走进了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家庭,要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间没有什么了解,再加上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差别,在新的环境里,难免会发生一些冲突。如果出现了矛盾,处理得好当然可以保证家庭的和谐与幸福,但若处理得不好则会闹得家里不安宁。

    那么,该怎样才能处理妯娌之间的关系呢?

    报纸上曾报道过一个名叫帕提古丽的女士的事迹。她是一家超市的防损员,性格开朗,有一对都在上大学的子女,丈夫在某机关工作,工资也不高。她们家住的楼房每月要还贷2000元,再加上要供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但帕提古丽的妯娌家里需要钱的时候,她却出手非常大方。

    大妯娌阿依夏木·司马义家经济比较贫困。有年秋天,帕提古丽到大妯娌家农田帮忙,看到大妯娌3岁的孩子躺在床上无精打采的,感觉孩子不像普通的头疼感冒,于是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儿,和大妯娌一起带孩子前往医院,并且由帕提古丽先垫付了入院手续费。经诊断,孩子患的是伤寒。医生说,晚来点儿孩子就危险了。住院的那几天,帕提古丽给孩子买水果、买零食,天天都去病房看孩子。

    说起帕提古丽的好,二妯娌沙然木·沙依木说,她像她们的亲姐妹一样,在她的影响下,他们几家人的小孩子的关系也都处得很好。

    “自己经济条件好一些,就主动多承担点儿,不要斤斤计较。我是这样的人,看到妯娌家遇到一些难事,就想着能为她们分担点儿什么。”帕提古丽说,人都是以心换心,帕提古丽家要有什么事,妯娌们也都争着来帮忙。

    当说起妯娌间如何相处时,帕提古丽说:“妯娌间相处,要做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把妯娌家的事当成自己家的,这样我们的下一代也能像我们一样。”

    妯娌之间要互相尊重和理解。如果能够站在自己丈夫的立场上,多替他的兄弟们想一想,给与彼此的理解和尊重,好的家庭关系是很容易建立起来的。

    平时多加强交流和沟通。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要坐在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这样才是最好的相处方式。

    如果产生了矛盾,要能敞开胸怀,谅解对方,以求和解。不能为了一点儿小事,就到处搬弄是非,或是去找自己的亲人朋友帮忙。

    千万不要自作主张、自以为是,也不要过分地猜疑、计较。

    姑嫂之间,谦和忍让

    俗话说:“缝衣少不了线连针,家和离不开姑嫂亲。”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姑嫂不和,这个家庭就不可能轻松、安宁。我们在社会上紧张地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里时就希望有一个轻松温暖的环境供我们放松、休息。如果回到家还要卷入姑嫂纷争中,那么第二天哪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呢?

    当然,姑嫂关系确实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的因素。

    首先,姑嫂两人分别在不同的家庭里成长,使她们许多方面都会有差异。

    其次,姑嫂在各自的心理上都会有一种戒备的心态。一是做嫂子的往往会把小姑视为外人,因为小姑迟早要出嫁;而做小姑的则会把嫂子视为外人,因为嫂子来自另一个家庭。二是做嫂子的总感到婆家不如娘家好;而做小姑的则认为自己反正要出嫁,这个家迟早是兄嫂一统天下。双方都存在着这种复杂的心理,于是姑嫂关系自然地就趋于紧张了。嫂子同哥哥情意笃厚,小姑会看不惯,认为嫂子“挑拨“了哥哥同母亲和她的骨肉亲情,有时甚至人为地制造矛盾。另一方面,小姑同婆婆关系很亲密,做嫂子的也会疑神疑鬼,会产生小姑和婆婆联合起来对付自己感觉。

    虽然存在着许多“先天”的因素,但搞好姑嫂关系并非完全不可能,因为姑嫂之间还存在很多共同因素。

    一是,姑嫂的年龄相仿,属于同时代人。因此,她们会有许多共同的想法,在许多问题上的看法容易接近;

    二是,姑嫂性别一致。尤其是待字闺中的小姑,有些姑娘家的秘密不便对父母说,也不便对兄弟说,只能同嫂子商量;

    三是,嫂子在婚姻的道路上领先了一步,是过来人,有许多切身的感受和新鲜的经验,小姑正好可以从中借鉴。

    因此,姑嫂关系不仅应该搞好,而且也是可以搞好的。

    嫂子方面:一是要尊重、理解小姑,要主动关心小姑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人生大事,取得小姑的心理认同;二是要言行一致,起到表率作用,不要只说不做或说一套做一套;三是要把小姑当成亲妹妹对待,而不应该把小姑看成一个包袱。

    小姑方面:一是宽容大度,理解嫂子的处境和心境,不仅以礼相待,而且对嫂子的缺点和过失采取宽容的态度,帮助嫂子熟悉适应婆家的生活;二是要主动搭建友好婆媳关系的桥梁,在母亲面前多说嫂子的长处。

    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双方都应采取不计较的态度,谦和忍让、豁达大度。当两人之间有了意见分歧时,要互谅互让、及时沟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