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决策腾讯的66金典-甩掉“抄袭”帽子,“微创新”走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腾讯的成功被很多人指摘为“抄袭主义”的胜利,马化腾也因此被称为“抄袭大王”。面对“山寨QQ”的诸多讨伐,马化腾大呼冤枉,微创新不等于没创新,毕竟抄也是学习,拷贝也能创造生产力。

    决策金典61 拷贝也能创造生产力

    大多数人都知道,创新产生力量,创新才能创造生产力,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创新的重要性和对于企业的意义无需多说。但是在中国,当我们坐拥着全球基数最大的互联网网民,却有着与这个庞大网民数量极不协调的创新力量。按照那个路人皆知的理论,中国的互联网几乎没有活路,然而,强有力的事实却毫不留情地推翻了人们从前的思维定势。

    互联网诞生于美国,也发展繁荣于美国,在这条崭新的道路上,美国一直独领风骚,所有新事物也大部分从这个联邦国家传送出来,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也毫不例外地经过了这条路。所以,中国式的模仿潮流成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互联网行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追随者。曾有一位中国的互联网专家这样定义中国互联网的主体——互联网的主体从来都不是创新,而是模仿。毕竟,美国有着先发优势、有现成的成功模式,很多新技术、应用、模式也都从那里走出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践行“拿来主义”呢?

    较之那些“呕心沥血”“凤毛麟角”的创新者,“模仿者”无疑是幸福和聪明的。在马华腾看来,“模仿者”几乎都完全不用开发全新思路,只要复制国外成功产品服务,并加以微创新就可以横扫中国市场了。如此一来,既节约成本,又缩小了运营周期。

    形成“模仿风行、原创失势”局面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多数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风险投资的参与,而风投的惯性便是以海外成功上市的企业为标尺来衡量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这个惯性决定了中国互联网企业为了躲避风险,获得投资不得不走上拷贝的道路。因为在成功者的肩头上起步,一定会规避掉一大部分的未知风险。

    1998年,几个以色列发明狂人研究出来的ICQ被AOL收购,一出道,ICQ就快速触动了20世纪90年代末大多数离群索居人们的心。很快成为即时通讯领域里响当当的头号明星。

    两年后,QQ前身以“OICQ”在江湖中出现了,直接在ICQ前头加个圈就开始推出自己的品牌产品,这个带有明显拷贝的行为引发了一场“侵犯版权”的争论。但不管怎样,QQ并没因这场风波受到多大的打击,也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走得更加顺风顺水。因版权一案,马化腾将原来的“OICQ”正式更名为“QQ”,更加便于识别的名称日渐被人们熟知。

    马化腾拷贝来的事业竟然存活了下来,这让有些人感到不可理解。更令人费解的是,当QQ悄悄蔓延后又疯狂席卷互联网时,身为鼻祖的ICQ经营状况却江河日下,似乎陷入一个怪圈里,找不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老话儿了,QQ和ICQ就重新验证这个道理,当QQ把从ICQ这个师傅身上学来的东西加以微创意后,他就开始了自己的势力扩张,并逐渐赶超自己的师傅,最终取而代之。现在,放眼全球范围内的即时通信,腾讯QQ都已是当仁不让的领军人。在模仿创新的路上,腾讯已发展成为即时通讯、门户网站、在线娱乐、网络游戏等等方面建树颇丰的多栖明星。ICQ却徘徊在垂死的边缘,靠着原始积累下来的一些用户资源勉强为生。谁说原创的就一定走得了天下,谁说拷贝来的东西就不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腾讯就用行动证明给我们看。

    当然,这世上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引领互联网走向成功的助推器也可能成为他迈向下一步的绊脚石。在拷贝成风的情况下,只要美国互联网一推出新想法和模式,中国市场就会马上出现一批人蜂拥而至得进行效仿和抄袭,互联网的投资“公式”也就此变成:抄袭美国模式+中国空白市场+风险投资,雪片似的宣传使得用户急速膨胀,互联网公司开始通过迅速构建一个初具规模的企业,然后期待以上市或售出的方式赚取“快钱”,互联网的环境也变得越发浮躁和急功近利。

    以实用为导向的功利标准开始对峙鼓励创新的理想主义。所以对于刚起步的中国创业者来说,最好的生存方式可能就是拷贝了。在此,我们不排除中国本土互联网创业者存在思想上的局限性,但这种风气确实让中国互联网市场充满投机,从那些蜂拥而至的团购大战就可见一斑了。所以腾讯也面临过许多次模仿者的挑衅和挤兑。幸运的是,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是,马化腾从来不是单一的照搬照拿,他拿来的东西一定是注入了他的思想和温度的,竞争者可以看不到这其中的差别,但是用户却可以感受得到,所以,模仿人人都会,但是模仿却不是生存的技能,有思想和创造的模仿才是腾讯独占鳌头的根基。因此,我们不难看到,真正成功的企业即使被强大的对手模仿,依旧能保住NO.1的宝座,淘宝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王者地位、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地位、搜狗输入法的绝对优选地位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也许有人会觉得模仿他人的商业模式是件不光彩的事,但世界上没有百分百依靠创新获得成功的案例,大部分都是与其他的商业模式和资源嫁接在一起,继而赋予全新的形式和内容才得以生存和发展下来的。借鉴好的商业模式的点子只是第一步,对其商业价值的执着追求和结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才是找回独立尊严的唯一道路。所以,马化腾才能将以后的成功新商业模式化为己用,然后经过加工改造形成独特的腾讯模式,不断完善着专属与腾讯的商业模式。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模仿道路上,这句话所隐含的道理依然适用。“学”是模仿,“生”靠创新。马化腾巧妙地把握住了这二者之间的转换角度,所以他不仅成功地将商业模式和技术拷贝了过来,还成功拷贝到了成功和尊重。

    决策金典62 “后发”是避险的最好方法

    如果把互联网说成是一种信息产业,那么其实很早以前这种产业就已经存在了。追溯到古代的中国,当时与创新关联最紧密的“信息产业”当属“诗歌”了。“诗歌”所经历的一切仿佛是互联网的前身,而诗歌发展的所有阶段也都将是互联网要走的路——从模仿到创新,所有被困在互联网里的人,都必须按照这个特定模式走下去,腾讯就乖乖地走上了这条路,并找到了最安全的生存策略。

    说到诗歌,你一定会认为李白、杜甫堪称诗歌创新界的楚翘。但是,从今天的标准看,他们最初不过是个模仿者。模仿谁?对古典诗歌有点研究的人都知道,李、杜两人最初效仿的是谢灵运的文笔和风格。李白那句“秋日何苍然,际海俱澄鲜”,模仿的正是谢灵运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杜甫那句“衾枕成芜没,池塘作弃捐”,模仿的也是谢灵运的“衾枕昧节候,池塘生春草”。

    然而,谢灵运本身最初也是以模仿立身。他的《折杨柳行》“郁郁河边树,青青田野草”就是模仿之名句。被称为“拟诗”。正如谢、李、杜这等诗歌巨匠一样,模仿并不是因为本身技穷,模仿只是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在诗歌领域,他可以让后辈们少走弯路,摸到门道,对于商家来说,模仿可以让他们规避风险的好方法。引用台湾学者吕正惠的一句评语:“杜甫承袭了谢灵运这一特质,并加以发展,加以‘再创造’,从而使得这种文字工夫产生新的面目,并扩大使用到更广泛的内容上。”这里,学者其实为我们点明了,判断依靠模仿能否生存下来的重点是:有没有发展,有没有再创造,有没有产生新的面目,有没有扩大用处。

    有马化腾看来,模仿是最稳妥的创新,从诗歌领域引申到战略领域,这个模式同样适用。比如,在国家的文明发展战略到人类技术的改进道路上,西方很多国家不仅不反对,甚至还十分鼓励后来者去积极模仿,除了美国比较偏向于走自主创新道路外,像日本、英国等国家,大都以模仿和借鉴为主,并对前辈的成功案例进行创新扩散,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继而赶超前者,简单点说,就是利用前人通过失败积累下来的经验,规避掉前人所经历过的风险,直达最优成果。

    中国互联网有没有可能在模仿创新或技术扩散的方式上躲避风险,从而走向更远呢?当然有,中国互联网也是这样。虽然TCP/IP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网络技术的扩散应用,使中国网民发展到了超过美国总人口的4.2亿,浏览器也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但中国人推出了UCWEB、安全浏览器等,实际收益也相当可观。后来的腾讯也为后人趟出了一条实实在在的,依靠模仿躲避风险的创业道路。

    大家都知道,QQ是从ICQ模仿而来的,如果把QQ比作杜甫的诗,ICQ就可以勉强比作谢灵运。刚开始,腾讯挪用了ICQ的运营模式,后来通过结合中国本土状况和国民习惯进行了全新的改造和完善,终于在世界范围内风生水起,赶超了ICQ,腾讯从那个偷偷学艺的小学徒,摇身一变成了自成一派的江湖大佬。

    所以,要想躲避危机,绕过风险,除了模仿,还必须有自己的自主创新。尤其是加强互联网的技术创新,以及系统级、平台级的创新,例如在商业方面,要突破服务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改变中国社会资本稀缺造成的商业障碍。在人工智能、位置服务等关系搜索引擎、移动互联网等重大市场机会的技术方面等等。

    腾讯的模仿和创新,实际是经验共享风险共担的过程,也是知识融合和分享的过程,是有别于知识产权的另外一种生产方式,是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生产方式。

    就拿众包为例,它是共享式的知识生产方式,开放源代码就是它的成功实践。以开放源代码的原理进行技术扩散,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创造,不仅仅是模仿了。腾讯的自主创新如果理解为众包模式的创新,也可能从闭关修炼式的知识小生产,转化为相互模仿、相互学习、共同创新的网络智慧创新。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中国互联网企业对于跨国公司竞争的成功,简单归结为腾讯更了解本地人和本地市场。如果你与传统产业在模仿上进行一下横向对比就会发现,中国互联网业本身就是个优等生。因为在商业领域,也有许多像中国互联网人一样熟悉本地市场的传统企业想模仿沃尔玛、肯德基,但学成并超过模仿对象的,几乎还没有成功的例子。

    这些模仿者,模仿得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他们最后都以失败收场了呢?在马化腾看来,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中国互联网业在模仿中,普遍有重新制订游戏规则的动作,发展和再创造主要在这个方面;而传统产业更多得是单纯的外在模仿。他们只顾着照葫芦画瓢,根本不加变通。比如苹果封闭模式很符合美国高收入条件,但搬到低收入的中国人群当中,就可能不适用;戴尔直销的方式在美国很奏效,但在中国,联想的分销体系似乎更被大众所接受。而那些照搬别人模式,无法形成自己风格的人,无论他们模仿的对象多么成功,模仿的相似度多么高,同样是死路一条。

    在当今这个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竞争环境不充分、原创成本高昂等等弊病共同构成了当今互联网企业创业的真实环境。互联网几乎变成了模仿者的天堂,创新者的地域。但是,创新者的地狱不是人类文明的倒退,而是这个大时代背景所造就的。

    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在十几年发展的快车道上,始终是模仿者狂欢的“天堂”。几乎所有国外成功的互联网模式都能在中国市场找到成功的“克隆版”——腾讯QQ模仿ICQ,淘宝模仿ebay,新浪、搜狐模仿Yahoo,人人、开心模Facebook,优酷、土豆模仿YouTube,美团模仿Groupon,新浪微博模仿Twitter,立方网模仿Foursquare等等。

    所有的例证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模仿。对于尚且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互联网创新状况来说,为了保证互联网市场能得以安全而长足的发展,依靠模仿和扩散的方式生存阶段,将会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决策金典63 马化腾不是“抄袭大王”

    在创业中,你曾经抄袭过别人的营销模式或管理经验吗?你模仿过别人产品的优点吗?你抱着什么心态去看待这些行为呢?模仿与抄袭之所以常常被放到一起,因为两者的含义有时候是很难划分的,且常被混作一潭,从而认为是一种恶劣的不道德行为。马化腾也因为自己独特的模仿技能,被扣上了“抄袭大王”的帽子。

    不可否认,马化腾确实是互联网界里的模仿的英雄,他靠拷贝起家,靠模仿生存,但是“模仿”跟“抄袭”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如果说抄袭是一种不怀好意的侵略,那么模仿就属于师夷长技以制夷,无论是从道德上还是情感上,都是可以被承认和被接受的。问题是如何区分呢?作为后来者,又该又如何把握其中的分寸呢?

    抄袭是有意识的重复他人方法或行为的过程。就创新技术了来说,那就是照葫芦画瓢,严丝合缝,不差分毫的照搬过来,仿的越逼真,越说明抄袭得越有水平。但是越有水平就越会带有侵权性质,就越会受到道德上的指责和法律上的约束。而模仿则是在了解对方优势和特点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然后形成自己的东西。模仿是常用的一种提升技巧,通过吸取精华,重新加工,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成果。无论哪个行业,“模仿”都可以让入门者最快的掌握基础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能力和地位。

    腾讯曾经一度游弋在“抄袭”和“模仿”中间无法脱身,可是,十几年后,他终于用成绩为自己划清楚了坐标。

    1998年到2004年是腾讯创新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是腾讯最初学习型的创新阶段。当时即时通讯已逐渐走向成熟,腾讯的聪明之处是在IM上的运用,以及在运营模式上的良性改造。就像当初腾讯产品经理许良在韩国的一个网站上意外看到了“小人穿衣服”的网络虚拟形象后灵感突发,便创想出把网络虚拟形象引入到QQ上,让用户通过虚拟形象传递情感。于是,在经过大量的系列调研和项目规划之后,腾讯历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产品——QQ秀诞生了。这个不起眼的细节创新竟然为腾讯带来了数千万美元的收益。

    发生在QQ身上的学习型创新理念还体现在QQ离线消息、魔法表情、移动QQ、炫铃等众多备受追捧的应用上。此后还陆续推动着腾讯推出了QQ门户、QQ游戏、QQ直播和拍拍网等相关互联网产业服务。总之,很多应用腾讯都不是始创者,但腾讯总是能够依靠自己的理解和模仿型的创新理念去复制这些模式。

    但从一个企业的长足发展来看,并不可能始终依靠复制式的学习创新生存。随着腾讯不断涉足互联网的其他产业,其学习型创新的模式已很难解决公司不断涌现的新难题,这一点决定了腾讯必须有属于自己的创新研发能力。

    腾讯对于创新的理解不仅仅是一个好的观念或产品,而是涵盖了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商业模式等所有相关领域。所以,我们不难从腾讯发展历程看,腾讯经历了学习型创新、整合创新和战略创新三个阶段。

    例如大部分用户都不希望在使用网络平台聊天时用一个账号,游戏时用另一个帐号,这种统一账号系统的服务享受其实就是腾讯自创的一种整合创新。不同业务之间的整合创新后来也带领腾讯这艘庞大的互联网旗舰开始了一路高歌远航。

    除了整合创新,雄心勃勃的腾讯还把创新延伸到了战略创新上。所谓战略创新就是通过考虑用户的生命周期和活动规律来整合服务或应用,以更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例如,腾讯在整个产品创新布局方面的思路就是如何满足两个纬度的用户需求,并会重点考虑用户在三个不同场景的不同需求——工作环境、学校和家庭。这一战略创新将使用户享受到腾讯三个不同版本的专业服务。

    虽然腾讯是一个以娱乐为核心的公司,但是腾讯在内部建立了小规模的创新中心。在腾讯的员工中有将近半的人从事研发工作。并且开通一个对内的创新平台——idea.qq.com,负责长期收集腾讯内部员工的创意,讨论创新点子。此外,创新中心还推出对外的腾讯实验室——labs.qq.com,把腾讯的创意产品放到平台上供用户试用,以此回收用户的感受和意见,同时也慢慢扩大了腾讯实验室的规模和影响力。

    可见,马化腾绝对不是抄来的成功,他也不是所谓的“抄袭大王”,腾讯背后的驱动力正是创新。

    作为美国创新产业的佼佼者,苹果以其无与伦比的创新精神影响了全球的消费者和创业者,但是与苹果公司事事敢为人先的创新方式不同,腾讯作为中国本土互联网的模范公司,却以模仿再二次创新的方式成就了一番伟业。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创造性的模仿是“创造性仿制者在别人成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创造性模仿仍具有创造性,它是利用他人的成功,因为创造性模仿是从市场而不是产品入手,从顾客而不是从生产者入手。它既是以市场为中心,又是受市场驱动。”因此,模仿不等于抄袭,模仿不过是为了更好的超越。创新与模仿也不是冰火不相容的。正如日本经济的腾飞离不开模仿一样,互联网更提倡聪明的效仿和引进,并不断地在本土进行创新。

    想必,马化腾是深刻理解了这其中的道理,所以他不惧怕别人说他抄袭,不怕舆论的浊流,坚持引进和模仿,坚持学习和借鉴,最终脱掉了“抄袭大王”的帽子,赢得了自己的一片天。

    决策金典64 谁说后起之秀就不能大显身手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十多年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抹剪影,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十多年足够成就他的一片天。回望互联网在过去十多年的成长起伏,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晰可见的“模仿+创新”的发展脉络。互联网行业从萌芽到茁壮成长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它的巨大蜕变。

    谁说这个时代只有巨头才能生存,谁说后来者就不能显身手?反观国内互联网发展的十多年间的风云变幻,你会发现,这场持久战分明就是一个模仿再创新,再模仿再创新的过程,腾讯这个后生无疑是其中最典型的模仿界小英雄。

    马化腾从最初怀着对互联网的憧憬向往开始模仿ICQ,再到结合本土市场适时创新,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增值盈利之路,并反超ICQ,到如今互联网内部以及外界间的不断融合。腾讯这个当初不甚被看好的互联网新秀一跃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巨擘。

    如腾讯一样,互联网还淘洗出了许多互联网界的后起之秀。新浪、人人网都是互联网后来人中的的佼佼者。

    说到腾讯的赶超能力,除了QQ是个典范之外,还不得不提到他在搜索领域的弄潮能力。腾讯那段精心布局搜索领域,示威百度的壮举仍然令很多人为之惊叹。

    虽说在进军搜索领域前腾讯拥有稳定的用户群,社交搜索也渐成气候,但是他的实力远不足以对百度构成威胁。但是当时的情况是,细分领域市场里,传统搜索引擎的优势正在慢慢下滑。当时越来越多的应用蜂拥加入到腾讯的开放平台上,搜搜就分散的用户体验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当了业务之间的天然纽带,为用户提供着高效整合的一站式搜索服务。马化腾看到了网络搜索的现状,也清楚自身发展的特征,所以,他后来主推社交搜索和无线搜索的行动,显然是有备而来的。

    谷歌中国的衰退,成就了百度的如日中天。但这并不意味着百度能坐享安逸,因为来自国内的后起之秀正悄悄地对它发起冲击。就在马云的野心让李彦宏焦虑到失眠的时候,来自深圳的马化腾以及百度的邻居张朝阳也在悄悄地加快进军搜索领域的脚步。尤其是当年搜狗的转亏为盈,增强了腾讯的信心,作为一直深耕于传统搜索的百度,经过多年的运营才成就了他无可撼动的王者地位。为了加强自身优势,百度从未放松过改版创新,开放平台,也从未懈怠对提升用户体验的关注。因此,腾讯作为一个后生,要想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除了创新,别无他选。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马化腾决定逆向思维,不直面抗争,而是从侧面寻找突破口,伺机赢得市场。事实上,随着微博、SNS网站的崛起,当时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逐渐向SNS社区靠拢,并开始分流搜索引擎的流量。而且,传统搜索引擎以关键词、链接为核心,搜索结果精准度低、同质化现象严重,给用户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因此实施“社区化搜索”是腾讯的顺势明举。它让社区化战略布局得以全面延伸,令此前一直混沌不清的社区化搜索得以清晰可见。这也是继腾讯提出“社区化、个性化、智能化、移动化”的搜索“四化”战略后的又一大突破。

    过去,腾讯一直专注于面向个人用户的商业模式,未来腾讯的增长也必然是建立在面向商业用户的商业模式上,与电子商务和与广告相关的搜索业务将成为新商业模式的重要内容。然而,计划虽好,但真要实现匹敌百度的高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好在腾讯在社交搜索以及移动搜索上,占得了先机。

    如今,腾讯推出的手机搜搜已可以支持跨社交类网站内容的搜索功能,成为国内移动互联网第一个支持跨社区搜索的手机搜索引擎。它的搜索功能主要集中在:搜索结果一键分享、社区应用一键直达、社区内容搜索、精彩互动、资源共享等方面。这是腾讯基于广阔平台和广泛用户基础的又一次得力应用和漂亮转身。

    腾讯的“赶”“超”行动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来自于三个因素的结合。

    首先,马化腾始终能保证着眼大局。太多的企业管理者们通常被限制在自己的小范围成就里,一旦在某处受益,便死死坚守,不肯放开。结果导致他们无法看到或者创造更大的发展机会。

    其次,马化腾不仅是问题的发现者,更是问题的解决者。大多数企业的领导者只是看到了眼前的问题。但大都只是静观其变,小心行动,并不做出及时反应和决策。这是他们总是错失良机的最大障碍。

    最后,马化腾是挑战的勇者。不管是面对可预知的还是不可预知的风险,只要趋势所动,马化腾都有一颗足够强韧的挑战决心。这股向前冲的勇气是最令其他竞争者望而生畏的。

    从过去到现在,搜搜一直都在借腾讯拥有的流量、用户、入口等多种天然优势,积极抢占搜素行业的阵地,这被业内看成是腾讯赢得未来的机会。随着腾讯追赶的脚步渐渐加紧,它已经被视为未来最有可能挑战百度地位的搜索引擎。这个搜索界的“小少年”已然长大,他学来了技术,积累了经验,开发了创新力。这个舞台别无选择了,只有等着看他大显身手了。

    新人如何?稚嫩又如何?腾讯这个后起之秀用行动告诉了世界这究竟是谁的时代。如果哪个界内大佬还想仰仗自己的经验和资历屹立行业巅峰,那也意味着他的时日已经无多了。因为后起之秀大显身手的时代不可阻挡地来临了,无论谁都可能让行业洗牌,都可能成为新规则的指定者。所以,时代给了你机会,只等待你张开眼睛,放开脚步,大胆得去挑战!

    决策金典65 “微创新”更容易创造奇迹

    如果今天的腾讯只是一个毫无影响力的小企业,那么它绝不会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俗话说,树大招风,作为叱咤风云的QQ帮主,马化腾对这句话有着最为切身的体会。当选人大代表后,马化腾曾在广东代表团驻地被各路媒体疯狂围攻。面对“抄袭”“山寨”的种种质疑,他没有躲闪,没有逃避,而是勇敢面对,对记者们大声喊冤,称“这是个误解!”

    有人说,腾讯是一个抄袭者的胜利,从其产品线来说,确实有着明显的模仿痕迹。拍拍网与淘宝神似,搜搜与百度等搜索引擎也是一脉相承……于是小企鹅俨然变成了“全民公敌”,不仅被诸多互联网巨鳄围攻,还被数不清的网民攻击,越来越多的人纷纷指责腾讯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山寨网站。陷入道德的泥潭固然是件麻烦事,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换个角度来看,被人攻击也是一件好事,这至少说明你做的比别人优秀,名气比别人大。

    对于社会上的种种质疑,马化腾对此有着清晰而又理智的看法。其实每个行业的“试水者”都可能会面临同样的质疑,回顾QQ从创立到今天的发展历史,不管是在哪一时期,腾讯在做的事情,其他互联网公司几乎都在做,但人怕出名猪怕壮,因为腾讯是第一个做得比较全面的,所以压力也都压到了腾讯身上。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腾讯所做的事情并不能构成抄袭,因为每一项工作都融入了马化腾不一样的经营理念,并进行了必要的改进与革新。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创新,所有的创新都是在现有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再提高,再整合。没有过去做基础,就没有后来的创新,换句话说,创新这朵鲜花是深深根植于现实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迎来了井喷式发展,时至今日,这种爆发式的创新已经步入了瓶颈时期。短时间内,很难再有突破性的技术出现,现阶段,创新的最主要表现为组合创新,微创新。

    那么,什么才是微创新呢?微创新与模仿抄袭又有什么区别和共同点?360董事长周鸿祎在2010年的中国互联网大会次生论坛上曾经说道,“作为创业公司,创新很重要,那么怎样理解创新呢?很多人认为我是小公司,我是草根,我做不出石破天惊的技术,我也不能突然把这个行业颠覆了,最近有一个心得,感觉最近出现了一种新的创新方式,就是微创新,我觉着微创新是将来做产品创新的很重要的方法。”

    其实,腾讯的崛起与马化腾微创新的明智决策是绝对分不开的。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风险,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获得利益和降低风险。互联网毕竟是一个新兴行业,每一个从业者几乎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意味着势必要有在试探中失败的牺牲者,如何规避这种潜在的创新风险,这对马化腾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最高端的技术不一定就能打入主流市场,毕竟决定一个企业成败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因素不是单纯的技术,也不是最高端的产品,而是客户的使用体验。不论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消费者使用,能否让人用的舒适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决策点。但正是这最关键的一点,却往往被大多数人忽略了,诸多的互联网企业一窝蜂式的追市场,追技术,追潮流,只有腾讯站在用户的角度对自身的服务进行精心打磨,所以小QQ变成了行业大霸主。

    李开复曾在“全球经济展望”分论坛上公开表示:腾讯是微创新的代表。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腾讯的很多产品和服务确实是在模仿竞争对手,但却并不是按部就班的照搬照抄,其中融合了很多新元素。关注用户,持续改进自身产品和服务,把客户体验放在第一位,这些都是腾讯身上的闪光点。

    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腾讯之所以能够站得更高,完全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它以已有的技术为支撑,节约了技术研发的人力、物力、时间和金钱,但它又没有仅满足于模仿,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贴近用户的元素,并进行了一些微改进。这种“模仿+创新”的经营方式,不仅使腾讯很好地规避了创新和发展中的风险,而且棋高一着的与众不同也为其赢得了大量的忠实客户。马化腾用板上钉钉的事实告诉我们,微创新比纯创新更容易成功,腾讯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互联网产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其所提供的最主要的就是服务,实体商品拼得是质量,而虚拟化商品拼得则是用户的意见,谁的服务让用户更满意,谁就能迅速击退竞争对手,占领市场。马化腾深知,要想做好互联网产品,就必须明确两个前提:一是要从小处着眼,尽可能地贴近用户需求。由于网络用户以年轻人为主,马化腾吃透了年轻人爱玩的心理,所以从QQ宠物、QQ秀到QQ农场、QQ游戏,他牢牢地抓住了一大批忠诚粉丝。二是快速出击,不断试错。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今天的潮流到了明天就可能变成历史,要想在这块风云变幻的市场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快速出击,犯错不要紧,重要的是错了马上就能调转风向。

    腾讯从来都不是技术上的王者,但在微创新方面却有着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马化腾就是能够埋头把一个个的产品打磨好,打磨出许多很小的功能,尽管这些功能在技术面前一文不值,但却能够赢得用户的认可,用户用得舒服,久而久之自然就成了腾讯的忠诚客户。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做法,正是马化腾决策的精髓之处,不论互联网技术如何发展,其服务的对象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人,而技术扮演的始终只是支撑角色,以技术为支撑把用户服务好,这才是通往罗马的最短最平坦的道路。

    尤其是对于创业型的互联网公司来说,谁善于借助微创新打市场谁就离成功更近一步。“微创新”一来可以减少技术研发的投资,降低研发风险;二来能够轻易地避开行业巨头的锋芒,因此更容易获得成功。马化腾做QQ聊天时没人看好,连投资商都没什么信心,但他就是凭借着“微创新”,一步步从一个小小的聊天服务提供商变成了第一大娱乐平台的主持者,尽管企鹅站在了模仿的高山上,但至今仍然没有被超越。

    总之,要想在巨头林立的互联网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先学着做“跟班”,只有跟在“老大”的后边才能避免碰上大野兽,才能避免被视为眼中钉,从而免于被扼杀的命运。可是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做“跟班”,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只能是二三流,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流的企业,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在拷贝的原则上变革,这才是互联网中的生存之道。

    决策金典66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模仿者”,这个词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着截然不同的褒贬定位。但是,在中国,模仿一直是创新的一种特别形式。中国互联网虽然技术创新能力稍弱,但商业创新能力较强,完全有可能在模仿创新或技术扩散的方式本身上,出现创新。国内互联网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模仿再创新再模仿的过程,这才涌现了腾讯、淘宝这样脱颖而出的模仿英雄。

    如马化腾所言,QQ的身家背景本来就不独立,它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个仿制品的身份,但这并不影响后天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所以才有了离线消息、QQ群、魔法表情、移动QQ、炫铃等腾讯创新。

    所以,作为全世界少数能赚钱的即时通讯软件中赚钱最多的,或许是“中国国情”帮了腾讯的忙,但能在众多的本土竞争对手和国外巨头的压制中生存下来,更多的还是其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和基于用户需求的创新。

    大家对于腾讯的了解是从那只小企鹅开始的,也有很多人都知道,马化腾的那只小企鹅是将国外的ICQ拷贝到国内来的,结果让人想不到的是,一个搬来的东西,用户数量竟然在第一年就突破了500万,并呈连年递增的趋势,直到现在,QQ依然是网民在国内进行线上一对一交流的绝对首选工具,其他交流工具几乎没有一点挑战的缝隙。

    腾讯因QQ而强大,也借此拥有了广大、稳定的用户群,后来,腾讯又用如法炮制的手段模仿和推出了各种互联网服务及应用程序。很多人对此开始沉不住气,有人说这是压榨创业者的成果,也有人说这是抄袭,虽然指责声音阵阵,甚至有网友列出了长长一串腾讯的模仿名单:腾讯QQ模仿ICQ、腾讯TM模仿MSN、QQ游戏大厅模仿联众、QQ对战平台模仿浩方对战平台、QQ团队语音模仿UCTalk、腾讯拍拍模仿淘宝、财付通模仿支付宝、QQ拼音输入法模仿搜狗输入法、QQ播客模仿土豆、超级旋风模仿迅雷、QQ交友中心模仿亚洲交友中心、腾讯滔滔模仿Twitter……

    一时间,腾讯模仿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却自始至终没有落实成任何一宗起诉案件。腾讯模仿了这么多种应用程序,却没有被起诉,还令竞争对手惶恐不安呢?这又是为什么呢?事实上很多当时的互联网核心技术其实都不在中国,包括支付宝、腾讯、视频技术等等,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从腾讯模仿案例来看,实际上有很多人都模仿了国外的同一商业模式,那么谁的技术更先进,谁的文化移植更易被接受,谁就能取得成功。正因为被模仿者手下的东西也不完全属于自己,所以他们才会有苦说不出,有冤无处诉。

    从模仿中创新,这种发展模式不是腾讯的专属,可以说,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几乎都是在模仿中创新。大公司以垄断的形式模仿,的确会扼杀中小型互联网企业的创新。但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开创却往往是从模仿大公司开始的。如果单纯认为腾讯的模仿行为扼杀了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就显得有失偏颇。

    比如微博、团购、网游、博客等这些商业模式,其初创者均来自海外。这无非是把一些海外成功商业模式引进中国,充其量只算作是早期模仿者,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这些商业模式纳入到自己的创新之中。

    除了外界因素,更多的还是腾讯所推出产品自身的优势因素,腾讯在多个应用领域取得成功,并非仅靠模仿,它为什么能让对手感觉到威胁呢?一方面是因为腾讯模仿了其应用,更重要的是腾讯具有稳定的用户,并将程序按照用户体验进行创新,这才是真正让竞争对手奈何不得的原因所在。

    联众创始人鲍岳桥曾说:“从QQ游戏平台上线那天起,联众的失败就已经注定了。”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也曾多次对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在产品上的功力赞不绝口,但称赞背后,也不得不面对旗下安全产品与QQ医生的正面较量。

    实际上,除了用户基础优势外,还有就是二次创新,它植入了更受欢迎的元素,品牌号召力也使腾讯拥有强大的竞争力。例如在很多用户的体验上,腾讯之所以能够一一击垮竞争,除了在进入某领域前期的模仿之外,在“以人为本”的用户体验上,腾讯的确显出了绝对的天资。

    例如很多网民每天打开电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QQ上线,很多事情都离不开QQ,邮件收发也很方便,游戏和资讯也全都收纳在这个小小的框架里。可见,方便,重视用户体验一直是绝大多数网民选择腾讯的共同理由。

    有人说,只要是一个领域前景看好,腾讯就肯定会伺机充当掠食者。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腾讯几乎总是在一开始就亦步亦趋地跟随,然后细致地模仿各种互联网服务,接着决绝地超越。但是,腾讯在模仿的大前提是满足用户的体验和感受。这才能从一个模仿ICQ的小小聊天软件走过十几年的成长历程,发展成如今的QQ系列产品服务,这成功的背后,正是源于腾讯通过模仿加创新的手段,聪明地把握住了中国网民的心理和需求。

    比如说现在很多网民开始不满足于仅拥有一个QQ账号,还有了获得靓号的新需求;这时候,QQ小小页面下面的QQ会员,蓝钻,红钻,QQ秀一应俱全,但是请注意,这些都已不再是模仿了,而是在QQ软件用户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性创新,因而稳固了用户基础,增强了用户需求的粘合性。腾讯也因此不断盈利,有了用户基础和资本,腾讯又有底气大胆地模仿其他成功产品了,以此类推,腾讯世界便像滚雪球一样地迅速扩张开了。

    然而,无法否认的是,一味模仿只能带来垄断、导致机会丧失和价值理念错位。人们开始担忧,互联网已经变成了模仿者的乐园,创新者的失乐园。而对于那些有着远大理想的国内IT企业来说,要想从模仿者跃升为伟大者,就必须锻造自己的模仿战略化、执行力,以及创新形象。

    利弊得失都搞清楚后,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模仿之风还将长期存在。基本上属于先发现新东西,接着模仿,接着基于一些本土文化,再创新,这可能是一条很好的路,包括百度在中国之所以很成功,同样源于模仿,也是一个学习、发现、模仿、创新的过程。

    对于中国互联网而言,真正的独立创新非常有限,不管是巨头还是小型创业者,模仿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仅仅用是否有模仿的成分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互联网,不管是大鱼还是小虾都将无法幸免,模仿是互联网发展中的必经阶段。

    走过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互联网市场完成了他的完美蜕变,而今身处第二个十年里,互联网产业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面对新的产业环境,中国互联网又将如何开拓创新才能赢得未来?哪些互联网企业将在新10年中引领风骚?虽然有太多的未知和疑问等待揭晓,但模仿创新依旧会互联网时代生存的不二法则。因此,马化腾从来不忌讳“模仿”二字,除了模仿先行之外,他几乎没有别的路可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