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悟人生-敬钟如佛,坚定人生信念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释德清说:“或有闻而能信,不疑于法。又见其法大,则疑自己根小,不堪领荷,不能修行。此疑己也。”意思是说,对人对法都相信了,又怀疑自己天赋不足,学不好,行不通。也就是没有自信。

    罗曼·罗兰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无论是求学问道,还是谋事创业,首先应当坚定信念,贯彻始终,一心一意,然后才可望有所成就。如果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去做,往往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在生活中,很多人抱怨自己工作时间跟别人一样长,也跟别人一样很少出差错,为什么升职、提薪都是别人的,却没有自己的份?其实,这种人只要检查一下自己的“敬业”态度就行了。

    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时,对这件事一定要有一种虔诚的敬畏之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就如同当和尚一样地“敬钟如佛”,我们要敬畏自己的职业。

    只要以敬钟如佛之心去工作,自然会发出不同的音响,会受到别人的赏识,取得事业的成功。而那种得过且过混日子的人,正如同那些似睡非睡、敷衍了事的撞钟和尚一样,钟是敲响了,可钟声欠佳;工作是做了,可那工作的质量自然大打折扣,更别提创新,事业上有所建树了。

    人生难免会留下遗憾,有些遗憾也许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弥补。但是,无论人生有着怎样的遭遇,我们都要相信,幸福固然令人欣喜,不幸也同样会给人生带来巨大的收获。面对困境,不要迷失了方向,千万不要丧失对未来的信心。

    敲钟的小沙弥

    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放逸沉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刚好传来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特别专注的竖起心耳聆听,待钟声一停,忍不住召唤侍者,询问道:“早晨司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道:“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

    于是奕尚禅师就要侍者将这沙弥叫来,问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司钟呢?”

    沙弥不知禅师为什么要这样问他,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心情!只为打钟而打钟而已。”

    奕尚禅师道:“不见得吧?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那是真心诚意的人,才会发出这种声音。”

    沙弥想了又想,然后说道:“报告禅师!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只是我尚未出家参学时,家师时常告诫我,打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用如同入定的禅心,和礼拜之心来司钟。”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再三地提醒道:“往后处理事务时,不可以忘记,都要保有今天早上司钟的禅心。”

    这位沙弥从童年起,养成恭谨的习惯,不但司钟,做任何事,动任何念,一直记着剃度师和奕尚禅师的开示,保持司钟的禅心,他就是后来的森田悟由禅师。

    奕尚禅师不但识人,而从钟声里能听出一个人的品德,这也由于自己是有禅心的人。谚云:“有志没志,就看烧火扫地”,“从小一看,到老一半”。森田沙弥虽小,连司钟时都晓得敬钟如佛的禅心,难怪长大之后,成为一代禅师!可见凡事带几分禅心,何事不成?

    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

    一个老板,他把所有的财产都投资在古董生意中,由于被人欺骗而全部损失,他只好宣告破产。金钱的丧失使他彻底崩溃。于是,他离开妻子儿女,成为一名流浪汉。他对于这些损失无法忘怀,而且越来越难过。到最后,他想要跳湖自杀。幸亏被恰巧路过的洪德大师和弟子及时救起。

    听完了他的故事后,洪德大师对他说:“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但事实上,我却绝无能力帮助你。”这流浪汉的脸立刻变得苍白。他低下头,喃喃地说道:“这下子完蛋了。”洪德大师停了几秒钟,然后说道:“虽然我没有办法帮助你,但我可以介绍你去见一个人,他可以协助你东山再起。”刚说完这几句话,流浪汉立刻跳了起来,抓住洪德大师的手,说道:“看在菩萨的份上,请带我去见这个人。”

    于是洪德大师把他带到水边的堤坝上,用手指着水面上倒映出的这个流浪汉的影子说:“我介绍的就是这个人。在这世界上,只有这个人能够使你东山再起。除非坐下来,彻底认识这个人,否则,你只能跳到水里。因为在你对这个人作充分的认识之前,对于你自己或这个世界来说,你都是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物。”

    流浪汉蹲下身子,审视着水中的自己,用手摸摸自己长满胡须的脸孔,然后站起来,低下头,开始哭泣起来。

    几天后,洪德大师再次碰见了这个人,几乎认不出来了。他的步伐轻快有力,头抬得高高的。他从头到脚打扮一新,看来是很成功的样子。

    “那一天我离开湖边的时候,还只是一个流浪汉。可我对着湖水找到了我的自信。我现在又走上成功之路了。我正要前去告诉您,将来有一天,我还要再去拜访你。我将给您重修禅房。因为是您介绍我认识了自己,是你要我站在水边的影子面前,把真正的我指给我看。”

    具有强烈自信心的人,是生活中的幸运者。因为他们从小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自信的心理习惯。这种心理习惯,使他们能充分相信自己,能够承受各种考验、挫折和失败,敢于去争取最后的胜利。这种自信心,使他们一辈子受用不尽。

    保持向上看的雄心

    慧能大师带领几个徒弟乘船云游的时候,不幸遇上了大风暴。

    一名弟子受命爬上高处去调整风帆使它适应风向。他在向上爬的时候,犯了个错误——低头向下看。颠簸不定的轮船和波涛汹涌的波浪使他非常恐惧,他开始失去平衡。

    正在这时,慧能大师在下面向他大喊:“向上看!徒弟,向上看!”这个年轻的弟子按照师父说的话做了以后又重新获得了平衡。

    事后,慧能大师告诫弟子们:“当情况看起来似乎很糟糕的时候,你应该看看你是否站错了方向。当你看着太阳的时候,你不会看见阴影。向后看只会使你丧失信心,向前看才会使你充满自信。当前景不太光明的时候,试着向上看——那儿总是好的,你一定会获得成功。

    “大多数人在作决定时都只考虑眼前而不考虑未来,结果快乐没得到却得到痛苦。事实上,人世间一切有意义的事若想成功,那就必须忍受一时的痛苦。你必须熬过眼前的恐怖和引诱,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或标准而把目光放在未来。本来任何事都不会使我们痛苦,而真正使我们痛苦的是对于痛苦的恐怖。”

    想要获得长久的幸福和掌握未来,那么你就必须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且要忍受暂时的痛苦。转变自己的观念,就能有新的突破。

    一心学佛道的日难王

    过去有一摩天罗国,国王名叫日难,常自思维:“这个身体终有一天会毁坏,纵为一国之王,终究难逃无常生死的逼迫,王位又有何值得珍爱?”于是,放弃荣华富贵,独自一人到渺无人烟的山中修行,每天只吃一钵食物,就这样独自居住在山林约三十年的时间。

    一日,行经一棵大树下,看见旁边有个深坑,深坑中有位因追捕鹿而掉入坑中的猎人,及误落坑中受伤的蛇和鸟。恐慌无助的猎人一看到修行人,便难以自制地放声大哭。修行人靠近坑边告诉猎人:“不要悲伤,现在你已经安全了,我马上就会救你们出来!”

    因为修行人的救助,猎人和受伤的蛇、鸟得以保存性命,他们非常感谢修行人的救命之恩,猎人先对修行人说:“因您的慈悲救护,我才能脱离险境,为报答救命之恩,希望您能接受我终身的供养。”修行人说:“我过去曾为国王,拥有宽广的土地和人民、无数的金银珠宝、貌若天仙的女眷。可是,这些欲乐都是使人们堕入三涂恶道的因①,接受对我而言犹如怨贼,所以,我决定舍离一切入山修行,希望能成就佛道,再来度化众生,令众生得以解脱。救护你们是佛弟子应该做的,不足挂齿。赶快回去吧!愿你们回去后,都能遵循佛陀的教诲,为善去恶精进修行。”

    修行人的慈悲愿力,让猎人深深感动,说道:“你就如圣者一般,怀着宽恕的心,救济大众又不显扬自己;假如你有任何需要,请一定到我家接受我微薄的供养。”乌鸟接着说:“我叫钵,如果您有难时,只要呼叫我的名,我一定会马上出现。”蛇也说:“我叫长,如果您有任何忧患,呼叫我的名字,我必定立即前去以报答您的恩惠。”大家说完便告辞而去。

    有一天,修行人经过猎人住宅,猎人远远地看到他走过来。急忙告诉妻子:“有一位不祥的人正走向我们家,我会假装命令你快去准备菜肴,你一定要面有难色地回答:‘已经过了日中,不可食了。’”于是他们便假装热忱地演了一出看似供养,实际却极尽虚伪的戏。

    修行人没有得到供养于是又回到山上。看到乌鸟,便喊:“钵!”乌鸟听到问说:“您刚从哪里来?”修行人说:“刚从猎人住处回来。”乌鸟又问:“您吃饭了吗?”修行人答道:“因为他们过午不食,我去时已过了正午,所以只好离开了。”乌鸟说:“这个恶劣的人,完全没有慈悲济世的心,而且还违恩背义。虽然我没有食物可以供养,但您请坐着等我一下。我飞去般遮国,一会儿就回来。”

    乌鸟飞到般遮国,看到王后寝宫中有一颗明珠,便将此珠衔回,供养修行人。王后小憩起来找不到明珠,急忙告诉国王,国王于是立刻下诏,如果有拾获此珠者,赏金银各千两;如果有知而不报者,则受重惩。修行人得到此珠并不想占有,而是拿去转送给猎人。猎人一见此珠,也不问来龙去脉,便将修行人捆绑送到王宫。国王生气地责问修行人:“从哪得到此珠?”修行人心想如果说出来处,国王一定会将全国的乌鸟都杀害,让这么多的众生丧命,实非佛弟子所应做。所以无论国王如何审问,修行人始终一言不发,于是国王便命人杖打修行人。虽身受苦楚,修行人心中却非常平静,既不怨王,也不恨猎人,并慈悲地发愿:“愿我成佛度化众生,令皆离苦得乐。”国王在施以苦刑仍得不到任何答案的情况下,便将修行人关进牢里,待明日处死。

    修行人在狱中想起蛇临别时的叮咛,于是呼叫“长!”蛇听到有人呼叫自己,心想:“天下无人知我之名,只有修行人一人知晓,叫我必定有事。”于是速速寻声前往。蛇见到修行人明白个中原委,感叹流泪地说:“您如此仁慈,竟然遭受这样的祸难,难道没有天理了吗?”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说:“我入宫去咬太子,太子中毒后,你拿这个解药去救他,或许便能因此而脱困。”夜晚蛇便潜进宫中,咬了熟睡中的太子,太子马上毒发,陷入昏迷。

    太子昏迷后,国王下令:“谁能救活太子,就把国家分一半给他治理。”修行人得知此消息便说:“我可以救活太子。”国王一听心中非常欢喜,赶紧将修行人招来,用药治愈了太子。

    国王按承诺要将国家分给修行人,修行人说:“我受之有愧。”于是将事情的始末告诉国王,王听了以后感动得泪流满面,便下令召猎人:“你有功于国,赶快前来,寡人将好好赏你。”等到猎人到来后,国王即因他违背仁义,又欺瞒国王,下令将他治罪。修行人没有接受国王的慰留,独自一人回到山中,于道业上继续精进不懈。

    众生的心总是随着外界环境起伏波动,逆境嗔恼、顺境欢喜,在不能做主中徒增贪嗔痴的烦恼。修行就是要“忍”,定力从忍耐中涵养出来,有了定力自能彰显本具的慈悲智能,真正做到“逢苦不忧,遇乐不喜”。

    求人不如求己

    有一天,一个中国台湾作家带孩子去参观一座刚落成不久,有十几层楼那么高的大佛。孩子突然指着大佛像说:“爸爸,大佛的头上有避雷针。大佛的头上为什么要装避雷针呢?”

    孩子的话使作家无法回答而陷入沉思。很多人千里迢迢跑来礼拜的佛像,祈求能保佑他们平安的佛像,自己也怕被雷打中哩!佛像既不能保佑自身的安危,又怎么能保佑我们这些比佛像更脆弱的肉身呢?

    苏东坡有一次和佛印禅师到一座寺庙,看见观世音菩萨的身上戴着念珠,苏东坡不禁起了疑情,问佛印禅师说:“观世音菩萨自己已经是佛了,为什么还戴念珠,她是在念谁呢?”佛印说:“她在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苏东坡又问:“她自己不就是观世音菩萨吗?”佛印禅师说:“求人不如求己呀!”

    看着眼前大佛像头上的避雷针,大概也像观世音菩萨手里的念珠一样,是在启示我们:“求人不如求己呀!”人因为蒙蔽了自己的佛心,很多人就把佛像当成避雷针;人如果开启了自己的佛心,就不需要避雷针,也不需要佛像了。

    佛像需要避雷针,是由于佛像太巨大了;人需要避雷针,是由于自我与贪婪太巨大了。

    我们把佛像建得很巨大,那是源于我们渴望巨大、不屑于向渺小的事物礼敬。很少人知道渺小其实是好的,唯有自觉渺小的人,才能体会世界如此开阔而广大。把佛像建得很大很大,那是“出神”的境界;知道佛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的,那是“入化”的境界。权势、名位、财富很大很大,那是“出神”。掌大权、有名位、大富有的人还能自觉很渺小,那是“入化”。

    佛像不必建得太大,因为心中有佛,佛就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如果心中无佛,巨大的佛像与摩天大楼又有什么不同呢?

    平凡普通的老百姓一旦心中有佛,胸怀无限宽广,心中无挂碍、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则尘世的权势名利又怎能成为他的欲,局限他的自由呢?位高权重的高官巨富一旦心中无佛,胸怀狭小,欲望永无终极,名利权位正好成为围困他的砖墙,又何乐之有?

    因此,把避雷针装在佛像头上,人应该把避雷针装在心中,时刻避免被利益与权力的引诱击中。只要能自甘于平凡、安心于平淡的生活,在平常日子也有生的意趣,那避雷针就已经装在心中了。

    平凡普通的老百姓一旦心中有佛,胸怀无限宽广,心中无挂碍、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则尘世的权势名利又怎能成为他的欲,局限他的自由呢?

    信满成佛

    所谓“信满成佛”所指的是:修行学佛,最重要的就是“信心”,因为具足信心,才能发出“愿力”,并以愿力来启发我们的“行为”。修行即是以佛的身教、言教,作为依循的规则,但因众生常为自我所碍,对于没经历过的事物,常会抱持怀疑的态度,所以佛陀即使宣说八万四千种法门,如果众生不能信受奉行,还是不能出离苦海。

    《杂譬喻经》上记载,有一位沙门,独自在深山中用功修行。一天,当他正要静坐思维时,看到一团黑影朝他飘来,靠近之后,沙门看出这团黑影只有身体没有头,于是沉着地对它说:“没有眼睛,就不会攀缘色尘;没有耳朵,就不会听到是非;没有嘴巴,就不会受到食物的诱惑;没有鼻子,对于味道就不起分别,如此少欲少恼,真好!”

    无头鬼听完这些话,发觉这样的身形,竟然没有吓着这位修行人,于是又变成没有身体,只剩下四肢的样子,再度飘向沙门。沙门看了一眼,又说:“少了身体更好!没有体内的五脏六腑,就不会为其所折磨,病苦正是大家都想远离的呢!”无头鬼一听,马上又化成没有形体的影子,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回旋似的朝沙门逼近,沙门非常自在地说:“摆脱了色身的障碍,这正是修行人所希望的。”鬼影子听完,知道再也无法吓阻其修行,只好知难而退。

    后来,鬼影幻化成男子,非常恭敬地向沙门顶礼说:“修行人,您的意志如此坚定不移,面对任何境界,都没有丝毫的怖畏恐惧,我实在很佩服您!日后,您必能成道证果。”说完,这名男子就消失不见了。

    故事中的沙门面对任何境界考验时,都能沉着冷静,不惊不怖,凭借的就是他对佛法的信心与正知见,因为他知道一切外境都是缘起性空,都是虚妄不实,所以自然不会受其所扰。故事中的鬼影,如同贪、嗔、痴、慢、疑等烦恼,在日常生活中以不同形式,来考验我们的道心。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知见,没有深切的信心,一旦境界现前,就会产生怀疑,退失菩提心。

    在生活中,我们要精进修行,面对种种境界考验时,要坚定自己的信心,千万不要受其所扰,为其所动……

    昙翼法师和采薇少女

    昙翼法师是浙江余杭人,最初依庐山慧远出家,后往关中求学于鸠摩罗什。几年之后,他又东还会稽,入秦望山结庐而居,诵《法华经》十二年。

    有一天,日薄西山,天色向晚,昙翼的草庵门前突然出现了一位妙龄少女,身披彩服,容貌娇丽,臂弯处挎着一个竹篮,里面放着一头小猪,鲜白可爱,另有两颗大蒜斜放篮中,青葱碧绿。情景交融,更衬托出那位少女的美丽。

    只见她金莲款动,来到昙翼的身前说:“我进山采薇,不想越走越远,忘了归期。现在天色已晚,想回去又怕路上豺狼当道,伤害了性命。所以,我想在你这里借住一宿,明早再行。”话没说完,一个媚眼已向昙翼飘来。

    昙翼一见,心中惶恐不安。他想这位少女神色轻佻,说是入山采薇,实际上只怕是来坏和尚清修的,遂即说道:“不行!佛教以女色为大戒。这深山野林之中,四处无人,你来借宿,于我大大不便。我想你还是趁着天色尚早,赶紧下山回家去吧。”

    那位少女一听昙翼不许,便哭了起来,她抽泣着说:“都说和尚心地仁慈,爱惜生灵,谁知今天我却遇上了一位假仁假义的和尚,眼看着我落入虎狼嘴里而不加保护,我的命运真是太惨了啊!”

    昙翼见少女如此说法,心中也觉不安起来:是啊!救人性命原本是我佛家的本色,她虽是一名女子,我总不能眼见她死于路上吧!

    想到这里,昙翼只好答应了少女的乞求,同意她住下来。他把草庵中仅有的一张绳床让给少女,自己在庵外粗略地安置一下,露宿起来。

    睡到半夜,屋里的少女突然高声呼叫起来,说是肚子疼,请求昙翼为她按摩。昙翼心想,对方的诡计终于使出来了。便以持戒为辞,坚决拒绝。岂知那位少女却越叫越急,在床上翻滚不已,痛得汗流满面。昙翼进屋一看,知道少女是真的病了,便以布裹起锡杖,遥为按摩。许久之后,少女腹痛渐止,慢慢地睡去了。昙翼暗呼侥幸,急忙出屋去了。

    第二天一早,那位少女醒来,突将彩衣化作祥云,小猪变成白象,大蒜变成莲花,少女凌空飞起,端坐莲花之上,对昙翼说:“我是普贤菩萨,今日特来相试。你的修为果然不错了。”言毕,倏忽而逝。

    此事当时就流传起来。据说,会稽太守孟顗听知此事后,立即上报朝廷。皇帝特意降诏,为昙翼建造了一座法华寺,后来被改称天衣寺,以普贤彩衣化祥云的奇迹,并称赞昙翼的德行修为。

    人生中,我们要培养高尚的志趣,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加强自己的意志锻炼,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坚定地沿着正确的人生目标前进。

    什么担子都不重

    韩国镜虚禅师,带着出家不久的弟子满空出外云游,满空一路上嘀咕,嫌背的行囊太重,不时地要求师父找个地方休息,镜虚禅师都不肯答应,永远都是那么精神饱满地向前走去。

    有一天,经过一座村庄,一个妇女从家中走出来。在前面走的师父,忽然握住那位妇女的双手,那位妇女尖叫了起来。

    妇女的家人和邻居,闻声出来一看,以为一个和尚轻薄妇女,齐声喊打。

    身材高大的镜虚禅师掉头不顾一切地奔逃。徒弟满空,背着行囊也跟在师父的后面飞跑。

    经过很久,跑过几条山路,村人无法追上这师徒二人。

    在一条静寂的山路边,师父停下来,回头,非常关心地问徒弟道:“还觉得重吗?”

    “师父!很奇怪,刚才奔跑的时候,一点儿都不觉得行囊很重!”

    目标不够明确坚定的人,常常会产生心理的疲惫,嫌远、嫌难、嫌重是必然的;如果有危机感,觉得非坚持下去不可,就会觉得什么担子都不重,什么事都不难了。

    很多时候,横在我们前进途中的主要障碍,不是我们能力不足,而是我们的信念不够。

    坚持己见

    “师父,我想练练拳术。可师兄认为我应该练棍术,而师弟建议我练剑术。您看我到底该练些什么呢?”小徒弟问方证大师。方证大师笑了笑,没有回答徒弟的问题,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在某个村庄,住着一个农夫,农夫有一匹毛驴。有一天,他把土豆装在驴背上去集市上卖。卖完之后,他高高兴兴牵着毛驴回家,嘴里还哼着小曲呢。路上碰见一个人,那人说:“哎呀!真笨,有驴不骑,偏要费劲地走路。”农夫想了想,觉得有道理。便骑着毛驴回家,果然很舒服。

    不久,他又碰见一个人,那人说:“真不像话,毛驴每天为你辛苦干活。你竟然还要骑着它,让它得不到休息。”农夫一拍脑袋说:“是呀,我真没良心。”他跳下驴来,却不知怎么办好,不骑也不对,骑也不对,怎么办呀?他只好扛着毛驴回家。路上的人都笑道:“瞧,那个大傻瓜。”农夫一气之下,把毛驴扔下悬崖。看见的人都说:“真残忍,好端端毁了一头毛驴。”农夫气得哇哇叫:“我死了,总不会有人说什么了吧?”他一头跳下悬崖。可是仍旧有人说道:“这家伙真是不可救药,连悬崖都敢跳。”

    最后,方证大师对徒弟说:“这个故事怎么样,很荒唐吧!可是,如果一个人不会自己思考、不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就会成为这样的‘农夫’。永远依赖别人意见的结果,就像把生命扔下悬崖似的不负责任。绝不能把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交给别人,要有自己的主见!”

    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来决定。在生活中,坚持自己的主见是非常必要的,千万不要被别人的评论牵着鼻子走。

    人生没有障碍

    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海澄大师到寺外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海澄大师便站在他身后不远处,看他打那瓶子,因为他还从没有见过打弹弓这么差的孩子。

    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

    从那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猜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海澄大师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

    海澄大师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他母亲对海澄大师笑了一笑:“谢谢师父,不用了!”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海澄大师怔住了。半晌,才喃喃地说:“噢……施主,对不起!但他为什么要这么玩?”“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呃……”海澄大师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海澄大师沉默了。

    过了很久,那男孩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海澄大师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转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他只知道大致方向啊!

    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海澄大师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便转身向回寺庙的方向走去。

    走出不远,海澄大师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碎裂声。

    在恒心和爱的支持下,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不能逾越的障碍!

    先摒弃杂念

    一天,一位大学者来向南隐问禅。第二天,双方坐下后,南隐什么也没说,只是一味地请他喝茶。南隐提起茶壶为他注水,很快就注满了杯子,但南隐仍视若无睹,继续倒茶,以至于茶水四溢,流了一桌。

    大学者望着茶水不断地溢出杯外,搞不清禅师究竟是什么意思,急切地叫道:“大师,茶水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听后,顿时放下手中的茶壶,注视着他说:“你的头脑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念头。你不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盛满水的杯中不可能再装入茶水,一个人的头脑中充满了他原来的见解。就会排斥任何新思想的进入。

    智慧的心田,一旦被偏见和杂念占领,一个人就会迷失正确的方向。要想领悟真理,求得真知灼见,必须先排除内心的种种杂念、妄想和偏见。

    楚王学射箭

    春秋时候,楚国有个擅长射箭的人叫养叔。他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树上的叶子,并且百发百中。楚王羡慕养叔的射箭本领,就请养叔来教他射箭,养叔便把射箭的技巧倾囊相授。

    楚王兴致勃勃地练习了好一阵子,渐渐也能得心应手,就邀请养叔跟他一起到野外去打猎。打猎开始了,楚王叫人把躲在芦苇丛里的野鸭子赶出来。野鸭子被惊扰得振翅飞出。楚王弯弓搭箭,正要射时,忽然从他的左边跳出一只野羊。

    楚王心想,一箭射死野羊,可比射中一只野鸭子划算多了!于是楚王又把箭头对准了野羊,准备射它。可是正在此时,右边突然又跳出一只梅花鹿。楚王又想,若是射中罕见的梅花鹿,价值比野羊又不知高出了多少,于是楚王又把箭头对准了梅花鹿。忽然大家一阵子惊呼,原来从树梢飞出了一只珍贵的苍鹰,振翅往空中蹿去。楚王又觉得还是射苍鹰好。

    可是当他正要瞄准苍鹰时,苍鹰已迅速地飞走了。楚王只好回头来射梅花鹿,可是梅花鹿也逃走了。只好再回头去找野羊,可是野羊也早溜了,连那一群鸭子都飞得无影无踪了。

    楚王拿着弓箭比画了半天,结果什么也没有射着。

    与其见异思迁,不如盯住最先发现的那只野鸭子,把它射下。记住: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找到他的目标,且不断地向那目标努力。

    支撑生命的信念

    一片茫茫无垠的沙漠上,尘缘大师带领着几位弟子在那里负重跋涉。阳光很剧烈,干燥的风沙漫天飞舞,而口渴如焚的尘缘大师和弟子们没有了水。

    水不仅是尘缘大师他们穿越沙漠的信心和源泉,而且是苦苦搜寻的求生目标。这时候,尘缘大师从腰间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那水壶从随行的和尚们手里依次传递开来,沉沉的。一种充满生机的幸福和喜悦在每个弟子濒临绝望的脸上弥漫开来。

    终于,这帮人一步步挣脱了死亡线,顽强地穿越了茫茫沙漠。他们喜极而泣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那壶给了他们精神和信念以支撑的水。尘缘大师拧开壶盖。缓缓流出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

    尘缘大师和弟子们认识到:“在沙漠里,干枯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冽的水——只要你的心里驻扎着拥有清泉的信念。”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还站立的话。信念是力量的源泉,是胜利的基石。信念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是挑大梁的支柱,没有它,一个人的精神大厦就极有可能会坍塌下来。

    切不可人云亦云

    有个婆罗门教徒想弄一只野兽作祭品,他捕到一只山羊,回家的路上,正巧被三个骗子看到了,骗子们私下说:“我们今天有羊肉吃了。”他们偷偷商量好一个圈套便散开,接着先后朝婆罗门教徒走去。

    第一个骗子过去对这位婆罗门教徒说:“我的好人,你肩上背着的这条狗一定不错,它大概杀死了不少凶猛的野兽吧!”说完,他就走开了。这个婆罗门教徒心想:这浑蛋说了什么?难道我会将一条狗背在肩上?!

    这时,第二个骗子也到了他跟前,并招呼道:“喂!你这位教徒怎么如此荒唐?你看,这神圣的祭绳、念珠、水钵、婆罗门教徒的额前圣点,而肩上却搭着一条狗——这哪里相配呢?这条狗肯定是捕杀兔子、羚羊和野猪的能手。”他说着也走过去了。

    这位婆罗门教徒只好将这只准备献祭用的牲畜放在地上,想把事情重新弄弄清楚。等他仔细地摸了摸牲畜的耳朵、角、尾巴和身体其他部位后,暗自说:这些家伙真笨,他们竟会把这只山羊当成一条狗!

    他重新将山羊扛到肩上,继续往前赶路。此时,第三个骗子回头对教徒嚷道:“离远点,别挨着我们!靠边走!你呀,只是看起来挺纯洁,婆罗门教徒!你竟同狗接触,那肯定会变成一个猎人,并从此归属那种鄙劣的阶层了。”他说着,便走开了。

    这时,教徒不禁疑惑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呀,他们三个人都这么说?多数人的意见难道不对?世上常有弄错的事。大概这的确不是山羊,而是一只吃人的狗身鬼怪吧?它会千变万化呢!怎么回事,难道它又现出了狗身?他一想到这里,吓得不敢再看一眼,扔下山羊,掉头就跑。

    那三个骗子便把山羊拖走吃掉了。

    在生活中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只能使个性的光辉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当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坚持自己的信念的时候,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多少人反对,都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

    约束自己,专注地用功

    有一个学僧元持在无德禅师座下参学,虽然精勤用功,但始终无法对禅法有所体悟,所以,在一次晚参时,元持特别请示无德禅师道:“弟子进入丛林多年,一切仍然懵懂不知,空受施主供养,每日一无所悟,请老师慈悲指示,每天在修持、作务之外,还有什么是必修的课程?”

    无德禅师回答道:“你应该看管好你的两只鹫、两只鹿、两只鹰,并且约束口中一条虫。同时,不断地斗一只熊,和看护一个病人,如果能做到并善尽职责,相信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

    元持不解地说道:“老师!弟子孑然一身来此参学,身边并不曾带有什么鹫、鹿、鹰之类的动物,如何看管?更何况我想知道的是与参学有关的必修课程,与这些动物有什么关系呢?”

    无德禅师含笑地道:“我说的两只鹫,就是你时常要警戒的眼睛——非礼勿视;两只鹿,是你需要把持的双脚,使它不要走罪恶的道路——非礼勿行;两只鹰,是你的双手,要让它经常工作,善尽自己的责任——非礼勿动;我说的一条虫那就是你的舌头,你应该要紧紧约束着——非礼勿言;这只熊就是你的心,你要克制它的自私与个人主义——非礼勿想。这个病人,就是指你的身体,希望你不要让它陷于罪恶。我想,在修道上,这些实在是不可少的必修课程。”

    约束自我是提高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努力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行、非礼勿动、非礼勿言、非礼勿想。善于约束自己,专注地精勤用功,才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

    智常禅师的道行

    有一个学僧仰慕智常禅师的道行,专门到他的道场来学习。

    有一天,学僧跟随智常禅师一起锄草,茂密的草丛中突然蹿出一条蛇,禅师毫不犹豫,举起锄头便砍。学僧心想,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怎么能够轻易杀生呢?但是禅师却若无其事地继续锄草,学僧忍不住讥讽禅师说道:“这里慈悲的道风远近闻名,原来是欺世盗名!我在这里亲眼看到的却只是一个粗鲁的俗人。”

    智常禅师不高兴地质问道:“出家人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学僧仍不高兴地顶撞道:“什么是粗?”智常禅师放下锄头,直视着学僧。学僧以为考住了禅师,又得意地追问道:“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重复了斩蛇的姿势。学僧莫名其妙地说:“你说的粗细,到底什么意思啊?我想谁也看不懂!”智常禅师岔开话题道:“听不懂?那就先不说它。请问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见我斩蛇?”学僧心想这老头子居然想耍赖,马上毫不客气地说:“此时此刻!”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说道:“你‘此时此刻’看不到自己,却看到斩蛇做什么?”学僧醒悟过来,急忙向禅师道歉。

    现实生活中的错误往往是由于先入为主的执著心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为外界的纷繁假象所迷惑,也不要为之沉迷,为之愤怒,为之悲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