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道路上,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的时候,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朗费罗
忍耐是涌起希望的技能。
--瓦福纳德
最大的希望产生于最大的悲惨境遇中。
--罗素
1
忍耐是一种磨炼,更是取得成功的考验
忍得了一时之辱,方可成一世之功。
提起赫伯特·克拉克·胡佛,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他是美国的第31任总统,其次就会想到他是一位采矿工程师,这主要源自胡佛曾就读于斯坦福大学时的专业,以及后来他在采矿业所做出的成绩--他不仅在34岁时就获得了很多同行的尊敬与羡慕,而且也拥有了很多人都望尘莫及的财富。后来,胡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欧洲的儿童及难民的援助,又让他拥有了慈善家的称号。胡佛所有这些年轻时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其实都为他日后入主白宫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础。可实际上,胡佛的一生并不是太顺利--无论是在他早年的从政期间,还是他在总统任上时,都经历了很多常人所没有经历过的痛苦与挣扎,如果他不能够耐下性子来忍住一时的屈辱,或许世人根本就不会看到成为总统的胡佛,以及后来以“孤立主义者”著称的胡佛了。
胡佛步入美国政界其实是有很大的偶然性的,本来在采矿业做得顺风顺水的胡佛,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不得不中止了他的生意。而此时,他发现由于战争的爆发有不少美国人被困在了欧洲,于是他便到伦敦去担任了美国救济委员会的主席。经过多方的努力,胡佛终于成功地让12万名贫困的美国华侨得到了资助,返回了祖国。随后,胡佛又在法国和比利时实施了救济计划,这一举措令胡佛在短时间内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也让他萌生了弃商从政的念头。
由于胡佛在战争与饥饿救济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才能,他早已成为资产阶级学者眼中的“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所以胡佛在美国参战后不久,便被召回到了华盛顿,被政府任命为美国粮食总署的署长。尽管他从此算是真正走上了政治之路,但在战争年代里,这份差事并不好做--战争本身就造成了粮食的减产,并且当时欧洲几乎每个国家都缺粮食。而一旦工作做不好,就会给自身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
可以说,仅仅是联邦政府的这一任命,就够胡佛去应对了,不想协约国的首脑又将胡佛任命为救济与复兴署的署长,主要负责解决各协约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食品短缺问题,这无异于将胡佛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但胡佛却欣然接受了,上任后,他即刻在国内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首先鼓励广大美国人民提高粮食生产,并采用自愿原则,成功消减了美国国内的粮食消费,而这样就可能将这些节约下来的粮食对各协约国进行援助。为了确保把粮食的消耗量控制在一个限度内,胡佛还提出征收超额利润税,借此来促使物价降低。胡佛所采取的这种在有限产量之中实现自身最大限度的消耗的方法,连美国的家庭妇女都明白,其实这是政府在号召全美国的老百姓从此刻起开始勒紧裤腰带自动减少对粮食的需求。而胡佛的这种做法被媒体戏称为“胡佛化的管理”,一时间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议论,还有不少人对他产生了一些意见。但胡佛却没有被这些褒贬不一的声音吓倒,而是继续一如既往地推行他的这种“胡佛化的管理”。
在忍过一时之“辱”后,随着美国人民对“胡佛化的管理”的习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了美国政府面前,那就是通过胡佛的改革举措,整个美国在保证本土粮食供需关系稳定的前提下,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援助,这让胡佛在各协约国首脑们面前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之后,胡佛又接着做了一些国际间的募捐与救济活动,这些让他得到了很好的声誉,对他进一步向美国权力巅峰迈进起到了积极作用。自1921年哈定执政时期开始,胡佛因其在商业方面的突出表现,被任命为美国的商务部部长,而后在柯立芝执政时期,胡佛继续担任着这一职务。
可以说,七年的商务部部长经历,为他在192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一举胜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当初接过美国粮食总署署长这一烫手山芋之举,或许就不会有后来胡佛稳坐商务部部长的机会,尤其是胡佛在粮食总署署长任上推行他的“胡佛化的管理”初期,在媒体与美国民众的一片讥讽之下,胡佛却顶住了谩骂,继续执著地推行着自己当初制定的改革计划,最终用事实向美国政府和人民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作为一名成功的工程师一跃而成为入主白宫的总统,胡佛的这一次凌空一跃的确是有些突然,但也正是这种政治上的快速跨越,让胡佛在执政的后半期再次体验到了阻隔,并且这一次的政治阻隔可以说是十分巨大,这主要是源于胡佛一上台便扑面而来的经济危机。对于做过七年商务部部长的胡佛来说,他懂得如何更为有效地去追求企业的最大利益,也明白自由贸易之下企业的良性发展,只不过,他忽略了在经济危机之下的自由贸易政府是需要进行适当的矫正的。于是,在胡佛政府的这种放任自流的执政理念之下,美国的工商业发展水平急剧下降,失业人口剧增,一时间胡佛从最终上台时媒体眼中的“商业总统”,一下子蜕变为了美国人民眼中的“饥饿总统”,致使胡佛的声望可谓一落千丈,甚至有些人还将流浪汉睡觉用的大街上的躺椅戏称为“胡佛椅”,还有诸如“胡佛村”“胡佛袋”“胡佛车”等戏称,可以说,简直到了人身攻击的地步。但对于讥讽也好,污辱也罢,胡佛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而是把自己心中的怨气统统忍了下去。在后来的谋求连任中,胡佛败给了富兰克林·罗斯福。
从总统位上退下来的胡佛便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可是他却没有闲着--经过数年的反思后,在富兰克林·罗斯福死后的1945年,胡佛以共和党元老的身份再次活跃于政坛,并且到了80岁后的晚年时光,还不停地著书立说,写出了好几本颇有影响的书。比如,1958年写的《伍德罗·威尔逊的功过》,1964年完成的《美国史诗》(四卷本),加上他以前的著作《有关美国道路问题的答辩》(七卷本)、《回忆录》(三卷),使得他到84岁生日时,打破了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的纪录,成为美国最有成就的总统。
在经历了人生两次挫折失败后,面对屈辱和人身攻击,胡佛都忍了下来,而这种忍让让他成就了自己总统的政治梦想,成就了他在美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世之名。
财富语录
忍耐是通往成功的路上必经的一个关卡,也是对一个人意志的磨炼与考验,因此,只有经受住了这种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2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能成就人所难成之事。
据说,在耶稣出生不久后的一天,圣母玛利亚把他放到了一个摇篮里,一边哄他睡觉,一边说:“我的乖儿子,你好好睡吧,妈妈去给你摘点草莓回来,这样等一会儿你睡醒了,一睁眼就可以看到好多新鲜的草莓,你一定会很高兴的。”在母亲的安抚之下,幼小的耶稣终于睡着了。于是,圣母玛利亚便到森林中了,很快就找到了一片地方,那里长着很多鲜红的草莓。圣母玛利亚看到草莓很高兴,立刻跑过去,可是等她弯下腰准备去摘草莓时,却发现一条长长的大蛇从一旁爬了出来。见状,圣母玛利亚本来想赶快离开那里,可是一想到刚才已经答应了儿子要采草莓的,如今两手空空地回去,怎么向儿子交代呢?于是,圣母玛利亚又将刚刚抬起的脚放了下去,这时那条大蛇竟然一下子爬到了圣母玛利亚的脚背上。圣母玛利亚当时被吓坏了,但是为了能够给小耶稣摘到草莓,她没有惊叫,而是尽量克制住自己惊慌的心情,蹲在那里一动不动,任由那条大蛇在她脚边肆无忌惮地爬来爬去。过了好久,那条大蛇不知是听到了什么声音,爬走了,而这时的圣母玛利亚因长时间蹲着,加上受到惊吓,两条腿早已麻了,所以大蛇一爬走她便坐到了地上。圣母玛利亚最终为小耶稣摘到了草莓。
这则故事是约翰·肯尼迪在斯坦福大学就读时听到的,尽管当时他仅仅在那里读了一个学期的研究生课,但这个故事却让他受用终生--不但支撑着他渡过了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同时也让他日后顺利地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
到1941年,肯尼迪结束了在斯坦福的学习,而成为一名海军少尉。此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他认识了一位来自德国的女记者阿瓦德。由于两人一见钟情,所以肯尼迪常常利用自己传达情报的便利与阿瓦德在旅馆内相会。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本是坠入爱河的一对青年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因阿瓦德复杂的德国背景和记者身份,引起了FBI的注意,结果两个人相会时所说的话被FBI特工窃听得一字不漏。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因为这件事,FBI局长胡佛还动用非常手段将肯尼迪调到了太平洋战场上,目的只是避免军情外泄。肯尼迪就这样成为一名无辜的受害者,更不幸的是他所指挥的鱼雷快艇被日本的鱼雷击沉了。虽然当时连情报部门都认为他们全艇的官兵全都牺牲了,可是没想到艇上的人在肯尼迪的指挥下漂到了一个岛上。虽然当时很多士兵都以为这一次必死无疑了,但肯尼迪凭着自己坚韧的毅力指挥着艇上的士兵们竟奇迹般地回到了基地,并且因祸得福地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战争英雄。如果不是肯尼迪有着超人的求生之欲,他们也不会凭借着漂在水面上的鱼雷艇的残骸,历经14个小时到达一个小岛,通过在椰子壳上留言的方式与部队取得了联系,回到了基地(历经7天,全艇11名士兵竟然无一死亡)。
事实上,肯尼迪的这一经历成为他日后入主白宫的铺垫,从中也能看出肯尼迪性格上的坚忍。可是,这一经历与肯尼迪后来进军白宫路上的事情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而肯尼迪自身所具有的那种高贵的品质,也助他完成了自己的政治追求。
在父亲的强烈要求下,肯尼迪进军政界的欲望变得更加强烈,而此时的总统是艾森豪威尔,而且他已经连任过一届,无法再连任了。此时,呼声最高的是时任副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风度翩翩的肯尼迪很有信心打败尼克松,但有一个人却成了他最为顾忌的对手,那就是联邦调查局的局长胡佛。因为在艾森豪威尔竞选总统时,胡佛就曾动用联邦调查局的特权帮助过他,更为关键的是胡佛手里握着一份当年肯尼迪与女记者阿瓦德之间的录音带和照片,这些无疑都是他竞选总统的一块绊脚石。肯尼迪本想通过当时自己议员的身份向胡佛要回这份资料,可是他试探过几次,结果发现根本不可能,于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不得不主动向外夸赞起联邦调查局办事的高效率,并且给胡佛局长有如上宾一般的待遇,以致胡佛暗示肯尼迪,对他竞选总统会全力以赴地给予支持,并让他放心那些资料只会躺在局长的档案袋里。显然,肯尼迪的政治献媚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而事实上,胡佛也的确为肯尼迪做了不少事情。
当时肯尼迪的很多好友都知道,他只是在应付胡佛,而事情也确实是这样--肯尼迪在背后恨不得杀了胡佛,但他必须忍着。这种滋味外人是根本无法体会到的。尤其是到了大选前几日,不知哪个报纸登出了一则消息,称假如肯尼迪竞选总统成功的话,他第一个要从政府里清除出去的人一定是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消息一出,胡佛就派人带上一份关于肯尼迪的私人录音来向其证实。肯尼迪对此十分生气,这简直是在明目张胆地进行敲诈。但在如此关键的时刻,肯尼迪决不会说出如此幼稚的话来,他即刻向胡佛表达了与自己内心的意愿完全相反的意见,说只要自己一上台第一个需要重新任命的人就是胡佛。肯尼迪的回答令对方放了心,但肯尼迪心里却在经受着巨大的考验,他当时很想一上台就先将胡佛赶出政府,很快他又想到了自己当年在太平洋战场上服役时那段永生难忘的经历,并且想到了当年的女记者阿瓦德,以及圣母玛利亚为小耶稣摘草莓的故事。由此,肯尼迪变得再次坚强起来,因为在这一刻他明白了,就像圣母玛利亚一样,如果不能忍受对大蛇的恐惧心理,她就无法做到及时履行自己当初对儿子小耶稣的承诺。
肯尼迪就像圣母玛利亚忍受草莓地里的大蛇一样,忍受下了联邦调查局胡佛局长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与要挟。在竞选总统的这一时期,肯尼迪虽然在心理上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他忍受住了很多常人无法忍受并行了很多常人不能行的事情,所以在总统大选中他赢得了胜利,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财富语录
一个人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往往和他处事的方法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就不仅仅需要他必须具备超强的毅力,有时候还需要他做到忍别人所不能忍、行别人所不能行。
3
耐心和毅力是成功的基石
拥有耐心,才能不断地靠近成功,走近财富。
冯仑经常提到年轻人创业应该要有耐心。
冯仑说:“创业就是要有一股坚持的毅力和耐心。”早年在美国学习房地产管理的时候,冯仑就有意让万通的房地产运作从香港模式转型为美国模式。但是由于运作方式转型会带来种种问题和弊端,于是他也并未大刀阔斧地对万通进行改革,而是先耐心地学习美国模式,然后逐步推行。
说冯仑比其他房地产开发商更耐心地学习、借鉴和推行美国模式,一点都不过分。因为从2005年开始,来自世界各国的知名地产商都蜂拥着向中国地产这块“诱人的大蛋糕侵袭而来”的时候,冯仑并没有只顾坐拥近水楼台之利,死守既有市场份额。他当然也知道国内市场不可不顾,但是他认为更有必要转变现行的香港土地运作模式,与其等着美国的大地产商侵占万通的市场份额,还不如慢慢地学习他们的有益经验。
冯仑当时在新世贸开发“中国中心”时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一是万通内部的,有些人不赞成美国模式,认为它在国内不适用;二是美国方面的开发商,他们清楚新世贸的价值前景,于是拼命地抬高竞价,挤兑万通。然而,他都耐心地将问题一一化解了。首先是稳定内部,冯仑让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给自己几年时间,几年之后在国内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推行美国模式必能成功。而对美国方面的开发商,冯仑则是一次又一次地与他们进行谈判,甚至有几次都专程从国内飞行万余公里去纽约解决一个小问题。
如果不是冯仑而换作了其他人,他们很可能会将绝对重心投放在国内,因为当时国内好的开发项目十分充裕,而只有冯仑愿意耐心地坚守“中国中心”。冯仑回忆说:“‘中国中心’这个项目的谈判异常复杂,现在想来,幸亏自己有足够的耐心才得以谈下来。”
冯仑开始谈判开发“中国中心”项目是在2003年,当时的谈判对象西尔维斯坦家族看到市场在不停地上涨,就故意放慢了谈判节奏。由于主动权掌握在对方手里,冯仑除了耐心地等待之外,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后来,冯仑终于等到了一个好消息,纽约港务局竟然在给了西尔维斯坦家族一笔补偿费之后,从他们手中要回了1号楼和3号楼的开发权。冯仑听说之后,顿时心中大喜,立马从北京飞往纽约,与港务局进行了洽谈。虽然与纽约港务局谈判比与西尔维斯坦家族谈判要更为轻松,但毕竟“中国中心”是一个大项目,其谈判过程仍然十分艰难。
冯仑“中国中心”项目的谈判持续了1825天,终于在2009年,金融危机席卷美国之时,与纽约港务局签订了一份长期租用的合同。在正式签约之前,冯仑担心事情会临时有变,就准备了巨额现金,保证了签约的顺利进行。冯仑当时之所以准备充足的现金,是因为之前在与西尔维斯坦家族谈判的时候,资金方面受到过对方的刁难,最后由于资金未能及时到位,而导致谈判搁浅。而这次与纽约港务局谈判,虽然情况不会恶化成当年那个境况,但是他还是不嫌麻烦耐心地多准备了这一大笔现金。
应该说,这一份租约是冯仑耐心等候换来的最好结果。他最终也如愿以偿,将“中国中心”打造成了一个为在美国的中国企业提供集会务、商务路演、文化展览、餐饮于一体的商务中心,他在万通地产项目中推行的美国模式也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与效仿。
正是因为冯仑具有足够的耐心,他才在“中国中心”谈判陷入停滞不前时能够稳定心态,始终都没有放弃。美国模式作为冯仑看好的地产开发模式,算得上他先人一步的战略,也正是因为他足够有耐心,才让他能够长期坚持以“中国中心”作为试点的开发战略。
只有拥有耐心,才能不断地靠近成功,走近财富。沃伦·巴菲特是股票投资行业的常胜将军,他经常将投资比作击打棒球,他总是说:“要耐心等待,等到把握最大时再全力出击,而不是随随便便就打。然而,纽约股票市场的平均持股时间仅为6个月,也就是说,一般的投资者往往缺乏耐心,总是在不断地击球,却又不断地失误。”可以说,巴菲特投资股票的艺术就是不会轻易地出击,而是耐心等候对自己最有利的时机。
财富语录
创业绝对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即使是马云、俞敏洪和冯仑这些鼎鼎大名的成功企业家,他们也在创业之初,经历了众多坎坷与挫折。但是他们最终都在几番潮起潮落之后,傲然屹立在了中国经济的潮头。他们创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的企业家气质,而在这些气质中,耐心是他们共同的闪光点之一。
4
在绝望中找寻希望,期待柳暗花明
耐得住失败,才能获得成功。
当一个人面对挫折时,他会采取怎样的态度?这看似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如果稍不留意,到最后往往会演变成关乎一个人成败的关键,甚至会导致事情发生不可逆转的情况。所以,鲍尔默在进入微软后的用人之道是“雇佣最有才华的人,雇佣比自己优秀的人”。可以说,除了要聪明要有创新能力外,鲍尔默更为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品质。因为鲍尔默比任何人都更明白,聪明和创新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能够更好地去适应并做好他的本职工作,而品质却关乎一个人在遇到困境时是否能够寻找到新的希望、新的出路,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人生追求。
提到鲍尔默,相信人们都很熟知他与比尔·盖茨之间那一段一见如故且无法割舍的友谊。1974年,同在哈佛读书的鲍尔默与比尔·盖茨在学校的电影院里相遇,看完电影后两个人便轻轻哼着电影中的主题歌走出了电影院,从此两个人开始了他们一生都无法割舍的神交。那一年,鲍尔默仅仅18岁,而比尔·盖茨也才19岁,他们共同观看的电影叫做《雨中情》。在此后的交往中,他们更多的是在一起玩一种数学游戏,或是打桥牌,他们对数字的敏感,或许正是源于上学时对数学游戏和桥牌的过于沉溺。
与比尔·盖茨不同,鲍尔默更为热衷于橄榄球,所以毕业后,比尔·盖茨力邀鲍尔默去搞微软时,鲍尔默当即一口回绝了他,理由是他好不容易才当上了橄榄球队的“掌门”,不想就此轻易放弃。鲍尔默的拒绝使比尔·盖茨感到莫大的失望,因为就两个人的关系而言,鲍尔默不应当拒绝他的。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两个人早就谈过未来创业的设想,而比尔·盖茨对微软的梦想也不仅仅是凭空想想,但那时的鲍尔默太过年轻,并且他的确很难割舍对橄榄球的那份不解情缘。就这样,比尔·盖茨便独自去开创他的微软公司了。
其实,鲍尔默拒绝比尔·盖茨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鲍尔默天生待人和蔼,有着他人所无法相比的一股亲和力,并且讲起话来滔滔不绝,有着惊人的凝聚力和煽动性,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能力。相反,比尔·盖茨却性格内向,做事稳重,不善交际,有时甚至表现得过于拘谨。也就是说,鲍尔默怕两个人的性格差异过大而在合作时产生矛盾,从而影响了彼此的友谊。可就是这样两个在性格上可以说形成鲜明对比的人,却成为十分要好的朋友。但朋友归朋友,鲍尔默感觉自己对商业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多,所以在拒绝了比尔·盖茨之后,他便毅然考取了斯坦福商学院,去攻读MBA。但此时,鲍尔默心里那颗蠢蠢欲动的不甘之心又在隐隐作怪了,比尔·盖茨出去创业了,自己却依然在课堂上读书。不甘心的结果是鲍尔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推迟到斯坦福大学去的入学时间,先到社会上去历练自己一番。当时的鲍尔默并没有想太多,只是想到社会上去检验一下自己这些年所学到的知识是否对自身能起到作用。
在出去历练之前,鲍尔默先到了新墨西哥州,在阿尔布奎克市的微软公司,鲍尔默首先去拜访了他的好朋友比尔·盖茨。几年不见,两个人并没有什么变化,但这一次他们是纯粹的朋友聚会。比尔·盖茨得知鲍尔默要去斯坦福大学继续深造的消息后,就没再邀请对方与他一起共创微软。告别比尔·盖茨后,鲍尔默当时心里略有一丝说不出来的失落感,或许是看到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正在一点点茁壮成长的原因吧。但鲍尔默的脚步却没有停留,因为他早已经为自己的路做了规划,于是即刻赶到了位于美国中部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在宝洁公司做起了一名产品助理经理。其实,他就是负责宝洁公司相关产品的具体销售。这份工作,鲍尔默做了两年,由他主持营销的产品小到一份甜点,大到一个电脑屏幕,可以这样说,只要是赚钱什么都卖。无论是产品的市场营销方案,还是具体的营销策略与方式,鲍尔默这两年的营销经历,可以说给了他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但是对于鲍尔默来说,在这两年的工作经历中,他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因为当初他为了橄榄球而拒绝了比尔·盖茨,如今却一个人跑出来做营销,仅就这一点来说,简直是对比尔·盖茨的一种残忍的打击;对鲍尔默自己来说,也有些不近人情。出于良心的谴责,同时也出于对自身发展的考虑,鲍尔默在两年后毅然辞去了宝洁公司的工作,回到了斯坦福大学继续他那未完的学业。
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期间,鲍尔默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但慢慢地他越来越觉得生活像是一潭死水,无法激起他心里的某种蠢蠢欲动的东西。虽然他经历过了两年的社会实践,也明白了自身的一些不足,但重新回到学校的鲍尔默却无来由地感觉到了一丝绝望。这种绝望不是生命的绝望,而是来自自己对未来的一种绝望。直到有一天,鲍尔默翻起了他以前参与编辑的一本文学杂志,重温起那则寓言,心里才顿时开朗了起来。
在一座山里曾住着一位天使,她决定着这座山里所有花朵开花的形状与颜色。有一次,她发现了一朵美丽的蓓蕾,知道了它是上帝派到人间的骄子,便决定让它自行选择一次开花的形状和颜色。这朵蓓蕾决定一定要以最美丽的姿态和颜色来开放,于是它每天都在想,不论是五角形还是六角形,也无论是红色、蓝色还是绿色、白色,它觉得哪一个形状都挺好看,哪一种颜色都十分美丽。一天天过去了,这朵蓓蕾思来想去怎么也无法做出最后的取舍与决定,看着周围的蓓蕾们早就已经开出了各种形状的五颜六色的花朵,它心里是既难受又羡慕。有一天天使就问它:“我既然是给了你这种权力,你就快一点做出自己的决定吧,也好让我看看你美丽的样子。”天使说罢便忙着去照看其他的花朵了,但这朵蓓蕾却仍然没能在花季之末做出自己的决定,于是在花季过后天使便在山谷间发现了一朵枯死的蓓蕾。
鲍尔默早在哈佛时便读到过这则寓言,但如今再读却让他读出了一种别样的味道,他明白抉择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只是没有想到这种事情真到了自己的身上,面对工作、学习和好朋友比尔·盖茨的邀请却一时之间心里充满了矛盾。尽管在这三者之间,鲍尔默已经做出了选择,但对于未来他依然感觉有些迷惘,甚至是绝望。然而,正是在鲍尔默处于这样一种心境的时候,比尔·盖茨向他伸出了手。
在鲍尔默遭遇人生的抉择之际,其实,刚成立五年的微软公司也同样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这一次,当比尔·盖茨再次提出邀请鲍尔默入主微软实施他“拿破仑式”的计划时,鲍尔默就像是遇到了天使的那朵蓓蕾一样,但是他没有像那朵蓓蕾一样选花了眼,而是直接提出了一个要求:由于他不懂得编程,所以他加盟微软后只负责公司的管理。而比尔·盖茨之所以几次三番邀请鲍尔默加入,也正是因为看中了他的管理才能。由此看来,两个人可谓一拍即合。
从当初比尔·盖茨第一次邀请鲍尔默出来创办微软至今,已经过去了五年,在这五年里,鲍尔默虽然看起来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很充实,但实际上他是处于一种人生的徘徊状态,包括后来的返回斯坦福继续深造,也是无奈之中的最好选择。只不过,鲍尔默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期间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懂得在绝望中找寻希望。所以,他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对未来重塑了信心和希望,最终等到了柳暗花明,再次迎来了比尔·盖茨的召唤,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决定。
财富语录
在人生奋斗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失意或是失败的时候,而失意和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面对这种一时的失意或失败时,一定要耐得住,因为你坚持住了,你才能获得成功。
5
想吃到热豆腐,必须学会坐冷板凳
没有耐心就无法获得财富。
一个人要想成功,耐心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人生道路上,如果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人生中的失败。
一个人具有耐心意味着能够长久地去干一件重复的工作,或者能够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这两种所表现的人生态度都是可贵的,它从具体的方面阐述了耐心对于一个人成功的必要。
关于耐心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可以说明耐心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比如在股市,不了解“股神”巴菲特是不行的。巴菲特在选择投资目标时,会预先做好充分的功课,了解这家上市公司的产品、财务状况、竞争对手,乃至未来是否有成长性。一旦选准股票,便大量买进然后长期持有。巴菲特非常反对短线交易,曾说:“我从不打算在买入股票的次日就赚钱,我买入股票时,总是会先假设明天交易所就会关门,5年之后才会重新打开,恢复交易。”并且告诫投资人,任何一档股票,如果你没有把握能够持有10年的话,那就连10分钟都不必考虑持有。巴菲特曾在1970年以1000多万美元买入《华盛顿邮报》股票,到1999年时已经增值到9.3亿美元,在29年内增长了86倍,这充分证明了唯有耐心才能为投资人带来丰厚的回报。也说明了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耐心才可能获得成功。
耐心是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是一个人的一种长期的习惯,如果你现在有充足的时间的话,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你的耐心。
一位著名的长跑教练到一个农村物色新的苗子,有一个男孩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叫男孩当天下午给他打那个专用电话。下午,他一直守在电话旁等男孩的电话。电话铃响了,可是只响了五下就没了。不久,电话铃又响了,可是响了四下又没了。第三次,电话铃只响了一下,这个教练就把电话拿起来了,他一听,果然是那个男孩打来的。教练问前面两次电话是不是他打的,男孩说是。于是,教练决定不招这个男孩了。他后来对人解释说:“电话铃一般是响15下之后才能断的,可那个男孩连拨了三次电话,前面两次都是半途而废,然后他再重拨,表现得很没有耐心。我就是故意不接电话,就是想考察一下对方的耐心,因为耐心对一个长跑运动员来说,尤为重要。结果他的表现令我非常失望。”至今,那个曾经很有长跑天分的男孩还在乡下种地。
耐心并不是只表现在大事上,通过小事也可以表现出来,同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耐心,为将来自己的大事做好充足的准备。
因此,就算是上天给予了你很好的机会,如果你没有用自己的耐心去好好利用的话,那么与成功也是万里之遥。
有个年轻人希望自己能够在事业上成功,为此他付出过许多的努力,然而不幸的是屡遭失败。为此他拜访了一位智者:“请问,我为什么老是不能成功呢?”智者微微一笑,说:“我这里有两袋芝麻,黑白芝麻混在一起,你今天晚上把黑白芝麻分开,明天来,我会告诉你答案!”这个年轻人回到自己的家中,看着眼前的两袋芝麻无计可施,想要把这两袋芝麻中的黑白芝麻分开,那得要多少天呢!年轻人用手拣了一会儿,就丧失了耐心。第二天,他来找智者。这个智者问年轻人:“你这么快就把黑白芝麻分开了吗?真是太好了!”年轻人不好意思地对他说:“这个太费劲了,这两袋芝麻没个十天半月是分不开的,你就别让我分什么芝麻了,直接告诉我答案吧!”智者听了年轻人的话,还是微微一笑,说:“我的答案已经告诉你了,成功就好像要把这黑白芝麻分开,你要从细处入手,光努力不行,还要有耐心,坚持下去,总会成功。而你缺少的就是耐心!”年轻人这才恍然大悟,从此对自己的事业目标执著地追求,十年以后,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就是成功的真谛:如果没有十足的耐心,是很难干好一件事情的,更不用说成功了。
财富语录
不管你所希望的成功是大是小,如果要实现它,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只有具备了战胜困难的耐心,有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著精神,你才能最终收获成功,成为一个成功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