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人生-后 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和曹春晓虽在一个单位,但原先并不认识,他是搞金属的,我是搞非金属的,工作上没有任何联系。后来怎么认识的呢?说来有趣。20世纪90年代初,航空材料研究院工会组织了一个大合唱节目,并准备到部里演出。在文化馆排练时,一位同志跟我说起,最近我院有两位专家获得了政府特殊津贴,曹春晓就是其中一位,他也来参加大合唱了。当时我想,在全院两千多名职工中,能获此殊荣者,当然是技术上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像这样刻苦钻研、惜时如金的技术专家,尚有兴致来参加群众性的歌咏活动,肯定是位非同一般,既善工作又善生活的多才多艺的佼佼者。

    怀着一种好奇心和想从他身上挖掘精神富矿的想法,在排练的间隙,沿着那位同志的指向,我找到了曹春晓,和他攀谈起来。曹春晓特别随和,没有一点专家、学者的架子。简短的交谈后,我就给他说了想采访他、宣传他的意向。起初,他谦虚地推辞,总是不肯。我说,这不是为了宣传你个人,而是为了激励青年们勇攀科学高峰,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也许,他认同了这样做的社会效应,终于同意和我聊聊。此后,我先后在《航材院通讯》(航空材料研究院的内部报纸)、《北京日报》、《中国航空报》、《中国军工报》、《航空人》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关于他如何在艰难的科研道路上遵循自撰的人生格言废寝忘食、殚精竭虑、高歌猛进并取得显赫成就的文章。

    2009年5月,航空材料研究院宣传部打算交给我一项任务:撰写曹春晓院士的传记,作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的一份献礼。宣传部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我说,这是继续向曹院士学习的一个好机会,我当然很乐意接受这项光荣任务,但自己毕竟只是一个从事技术工作的业余写作爱好者,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经历,肚子里的“墨水”不多,自知写豆腐块文章和写书之间的差距,如此重担,恐难胜任。后在宣传部领导的一再鼓励下,我便愉快地接受了下来。

    曹院士遵循自己所定的“一个不脱离、三个多贡献”的“院士后”工作思路,全身心投入科研、教学、科普和各种社会活动,有时从甲地回到北京,还来不及进家门歇息一会,便又直接去了机场,登上飞往乙地的飞机。曹院士虽已年届75岁高龄,至今还在精力充沛地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实在令人钦佩。曹院士兼任10多个职务头衔,工作本来就很忙,双休日也常常排满了议程,又给他加上写传记这一重任,更是忙的不可开交。我采访曹院士30多次,都是利用晚上的时间。现在,全书的初稿已经完成,如释重负。我们都为完成了一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砖添瓦的光荣任务而感到欣慰。在撰写、阅读曹院士的一生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很多的教益,受到了很大的启迪。

    此外,笔者还采访了10多位同志,既有和曹院士共同工作过的老专家,也有他所带的研究生,还有相关的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他们都从亲历的实事出发,像多棱镜一样,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曹院士的为人和品格。他们自己撰写的或少数口述后整理的短文都列入到《我眼中的曹院士》栏目中。在此,对这些同志的真诚帮助表示感谢。

    本书展示了曹春晓院士开创和谱写航空钛合金历史的绚丽多彩的一生。相信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从曹院士成长、成熟、成功、成名的不平凡经历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尤其是曹院士自己提炼出来的一些人生格言,将会是引导青少年走向成功人生和快乐人生的阶梯。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半年多来的紧张、辛劳也就会化为喜悦、舒畅了。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航空材料研究院宣传部郎小兵编辑特别是航空工业出版社宗苏宁编辑等的倾力相助,他们帮助仔细审阅、修改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特表谢意。

    本书力求真实、准确、全面、生动地展示曹春晓院士多彩的人生和他特有的人格魅力,但由于水平所限和时间仓促,未及精雕细刻,谬误、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施宗灿

    2009年11月30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