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逐鹿天下五十年-狼啸!董卓在路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到眼下为止,何进稳稳地操控着大局,威胁他的蹇硕已经被灭,敢于和他翻脸的董太后与董重也死了,按理说他该高枕无忧了。可是不然,当灵帝的棺柩下葬于文陵之际,他居然压根没出现,据说是请了病假。

    为什么这么做?显然他是在担心,担心蹇硕死后,剩下的那些中常侍们,会对他不利,甚至有刺杀之举。

    袁绍看到了这点,何进心中已然有了忧虑,这显然是个大好时机。连日里他在大将军府里流连忘返,反复地与何进唠嗑,唠什么?无非是那几句话:

    “这可是为天下除去祸患的大好机会啊!以前窦武也想把宦官全杀光,为什么不成功反而为他们所害呢?就是因为他手下的五营士兵都害怕宦官,而窦武呢,偏偏还用这些人,结果自然是自取灭亡。可是您就与他不一样了,您和您的兄弟(指车骑将军何苗,何进的弟弟)统领着天下最精锐的兵团,部将都是一时的英杰,而且同心共力,要把宦官一举扫灭。你可不能让大家失望啊!”

    其实何进也真想做这个英雄,他曾进宫和自己的妹妹商量此事,说要废除宦官,用士大夫来代替行使中常侍的职权。可妹妹显然不与他同心:

    “你把这些人都赶出去,拿我当什么啊?先帝刚刚弃天下而去,我难道就要和士大夫同处一室吗?”

    何进哑口无言,不得不说自己确实没考虑到这么多。于是意兴阑珊地出来,袁绍等人却在外头兴冲冲地等消息。何进看着这些急着要结果的士大夫们,有一种有负重托的感觉。他便与袁绍等人商量:

    “要不然这样,先把那些罪大恶极、过于放纵的拎出来,来个杀一儆百,岂不是也很好?”

    可是袁绍却摇头。

    大将军啊,不是我等无情,实在是这些宦官太过狠毒,眼下他们处于弱势,所以做出楚楚可怜的模样。可是您别忘了,他们就好比是冬日暂眠的毒蛇,一旦苏醒,必狠狠将你我噬咬。

    何进默然。

    事实上,宫中的十常侍,并没有停止他们的动作。只是将他们的目标瞄准了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以及那位何苗而已。一方面加紧动作,拼命送些金珠玛瑙,讨两位的欢心,另一方面,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在何家内部掀起阵阵波澜。

    “要说何进都当上大将军了,还在那儿大张旗鼓地干什么呢?无非是想要获得更大的权力,削弱大汉社稷而已!”

    渐渐地,这样的话语,便传入了何进与袁绍等人的耳朵。

    或许,公公们的用意,只是希望挑起何府的内斗,转移话题的同时,也可从中获利而已。但这一回,他们显然小看了何进与袁绍一众的决心。

    祸事,这便来了!

    袁绍立即提出激烈的主张,那便是内府不可靠,要从外边调兵进来,对执意袒护宦官的何太后等人造成威胁。事实上,这便是所谓:逼其就范!

    显然被十常侍的小动作所激怒的何进,对这计划颇以为然。

    可大将军府中的文职人员还有冷静之士,譬如主簿陈琳,他指出其中大有问题:

    “这可是俗话所说的捂着耳朵去捉树上的鸟雀啊,那么小的东西都不会轻易上当,何况是这样的国家大事呢?”

    袁绍说:“那你说说该怎么办。”

    陈琳还真有他的办法,那就是何进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其实你本来就是朝廷的大将军,手头要权有权、要兵有兵,一声令下,自然有相关部门奉命行事。你现在把大汉的成文法与规章制度都抛到一边,偏偏要把地方武装搞进京师里来,这就好比是——

    手里倒过来捏着一支长矛,所谓“授人以柄”啊!

    可惜陈琳的话,在何进看来终究只是书生之见。他依旧与袁绍热切地讨论着调集外兵的方案,袁绍也很积极,很快为他谋划出几路外兵:

    一路在东,何进的直系下属王匡与鲍信,将被派往兖州的泰山郡,征募一批忠诚朴实的山民前来京师为国效用。此外,东郡太守桥瑁也接到了募兵入京的命令。

    一路在南,都尉毌丘毅,将被派往丹杨(安徽、江苏之间的山区地带)募集骁勇的山地人做士兵,据说南方人野蛮善战,是不错的步兵。

    一路在北,武猛都尉丁原,他将带人在孟津点起一把大火,然后以灭火为名,募集一批武勇之士入京。由于人员不足,丁原的部将,一个叫作张辽的从事官将被派往并州(今山西),募集更多的兵员。

    最后一路,便是正前往并州上任的董卓,他手头有数千亲兵,是经历过黄巾与西部叛乱两度战火的能征惯战之军。

    “你还记得韩遂吗?”袁绍说。

    曹操大吃一惊,这人不是已经背叛朝廷,成为割据一方的反贼了吗?

    袁绍却颇镇定地告诉他,当初,韩遂也曾进京劝说何进诛杀宦官,只可惜当时的何进并未听取而已。

    “天下人都厌恶宦官久矣!”袁绍说,“这一回,我就要为天下人扫除恶孽。”

    一旦扫除宦官的斗争成功,所有造反者,包括韩遂在内,都会放下干戈,回归朝廷!

    王匡、鲍信、毌丘毅这些人,多少还是能靠得住的。问题是那些地方上的将领呢?

    “丁建阳还是不错的,这个人颇有武勇,只是性格比较粗疏,容易相信人而无防备之心。”袁绍说。

    这丁建阳便是后来被自己的部下所杀的丁原,杀他的人,姓吕名布!

    曹操说:“还有呢?比如那董卓,他可靠吗?”

    袁绍沉默,之前就有人力劝何进,说此人极不靠谱,切切不可召他进来。持此观点者,有侍御史郑泰,他便认为董卓这人没有任何操守可言,更贪得无厌、得寸进尺,是个极其危险的人物。一旦召他进京,一定会危害朝廷大局。而在黄巾战场上立下大功的卢植,此时刚恢复官职做尚书不久,他也坚决反对找董卓加入。

    当时郑泰的反对之声尤为激烈,在发现何进无动于衷之际,他便立即脱下官服,弃官而去。

    曹操寻思起来,袁绍为何要召董卓入京呢?

    他想到了,董卓说起来也是袁氏家族所提拔的门生故吏,袁绍的用意,显然是把此人当作了自家的马前卒。

    想到这里,曹操开始怀疑,袁本初铲除宦官的意图,究竟是什么?

    “宦官是帝国一切灾难的源头所在!只须铲除宦官,帝国便可实现清平政治。”对于袁绍如此的短语,曹操一时难以反驳,却从内心深处难以苟同。

    难道这是因为自己是宦官的后代吗?

    这一次,曹操与袁绍的对话,艰难而苦涩。曹操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和袁绍原来不是一类人!

    “宦官自古便有,很久之后估计也不会消亡,只不过做君主的,不该把权力与宠爱过分相与罢了。如今之计,其实派一个狱吏,只要把宦官中几个带头作恶的元凶捉起来问罪便是!何必搞得如此复杂,以至于惊动外兵呢?我知道你想把他们一网打尽,可是人多眼杂,哪能做得到呢?”

    可是,此时曹操的话,袁绍已经听不进了,即便听进去了,也来不及了。

    孟津的火很快点起来,到处是诛杀宦官以清朝政的喊声,那是武猛都尉丁原的功劳。

    可是除此之外,几路人马少有及时到位的,尤其是东、南两路兵,尚且遥遥无期。唯一做出快速反应的倒是董卓的军团。董卓一贯以拖拉著称,居然变了性子,很快队伍开到了渑池,距离洛阳不足九十公里。

    不但是兵来得快,他的奏章更快,眼下已传入朝堂。

    “中常侍张让那些家伙啊,我听说他们根本就不是什么好鸟,天下沸腾就是为了这些宦官啊!我听说那个对付沸沸扬扬的最好办法,就是把柴火都给抽啰!从前,那个赵鞅什么的人兴起晋阳的兵来逐君侧之恶,今天我也来这个,敲锣打鼓地来到洛阳,那就是要收拾这几个鸟玩意儿!”

    何太后一瞧这道奏章,大汉的地方官就这素质?那何苗便出来找何进说悄悄话,说俺们这一家人刚从南阳来京都的时候,就是靠宫里的宦官帮忙才有今天的富贵,现如今你主政了,就要拿他们是问,这是不是有点太那个了啊!俗话说得好,覆水难收,你可要想想明白啊……

    何进又犹豫了,到底要不要让外头的兵进京呢?这样吧,先让他们等等再说。于是这就找来谏议大夫种劭,让他带话给董卓,叫那小子先在半路上等等。

    问题就在于,找到机会进京的董卓,究竟能不能等等呢?

    董卓确实有点急。

    从接到袁绍书信的那一刻起,他就难以掩盖心中的狂喜雀跃。

    董卓心里很明白袁绍为什么写信给他,他之所以能够崛起,很大程度上来自袁氏的关照。当年,他被司徒袁隗辟为掾(官署属员),从此成为袁氏庞大门生故吏系统的一员,并深为获益。

    因此,一贯桀骜不驯的董卓对于袁家,格外谦恭顺从。他对袁绍派来送信的仆人说:“回去禀报中军校尉,董卓愿效犬马之劳。”

    事实上,在袁绍来信之前,董卓正为自己此前的抗旨而心怀揣测。

    汉灵帝驾崩前夕,朝廷曾经来使,征召董卓担任并州牧,并把所属部队移交给皇甫嵩。

    董卓自然明白兵权的重要,他回复说:“这些当兵的都跟我混熟了,习惯我带他们上战场了。为了我,就算丢了自家性命都在所不惜啊,求朝廷给个方便,让他们跟着我一块儿去北方,效力边陲吧!”

    当然,这是连董卓自己也不相信的鬼话,他的真实想法很明确:只要军权在手,朝廷就不敢对自己下手。因此,他胆大妄为地率领凉州兵向并州进发,进驻河东,以观时变。

    然而,董卓外表的嚣张不能掩盖内心的慌张,他常担心某天早晨一睁眼,朝廷的钦差会捧着尚方宝剑而来,砍下他硕大无比的脑袋。

    “饶命啊!我只是一时糊涂呀!”董卓在梦中喊叫。

    惊醒时分,却收到了袁绍征召他入京的书信。

    毫无疑问,朝廷将出大乱子了,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救命稻草,更是未来的进身之阶,董卓在心中大笑。

    当日,他骑马奔驰到黄河边,眺望着南岸的繁华:

    “京城,我就要来了,哈哈哈!”

    他仰天长啸,其声如狼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