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高调,做事要谦恭-谦恭做事,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著名体育品牌阿迪达斯的广告词Impossible is nothing,翻译过来就是“没有什么不可能”,运用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也是十分合适的。只要我们能开拓思维另辟蹊径,那么所谓的“不可能”也就并非绝对的一成不变了。“可能”往往正隐藏在“不可能”的背后,你没有察觉它的存在是因为你的习惯思维、成就思想在作祟。如果你的思维僵化、思想得不到更新,那么“不可能”的表象将永远蒙蔽你从中寻找出“可能”性。这恰恰是绝大多数人在他们的一生当中所做的事情,形形色色的“不可能”阻挡了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越过那么“不可能”的迷障,通过寻找新的途径、新的方法、新的思维去破除迷雾,从而能够在一片更宽阔的平台上开创属于自己的非凡事业。

    1.学会从反面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在运用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时会遇到困难,这时,我们就不妨倒过来想,从事物的另一面来看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思考问题,特别是有助于我们形成新的看法、产生新的设想。

    我国宋代时的潭州城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财主王家的一个小孩子,有一次看见几个小伙伴用鱼钩引钓小鸡取乐,他也学着像小鸡那样用嘴去衔鱼钩。一不小心,鱼钩卡在了他的喉咙里。几位郎中看后都表现出束手无策。

    后来请来了一位姓孙的老人,他叫人准备了一个蚕茧、一串佛珠和一些猪油。他先将蚕茧剪下一块,搓软涂了油,并在蚕茧上开了一个小孔,把残留在小孩嘴外的钩线穿了进去。然后他叫王家小孩子张开嘴,将剪下的那块蚕茧推入到小孩的喉中。接着他又将佛珠,穿进钩线的另一头。他一边穿佛珠,一边叫小孩吞下蚕茧。当小孩咽下了蚕茧和几颗佛珠后,他用力把已串起来的十几颗佛珠在小孩的喉咙里抵紧。这样,串起来的佛珠就成了一根“硬棒”。他再向下使劲推这根“硬棒”,最下面的哪个蚕茧便把鱼钩包住了。这时他才将钩线轻轻上提。由于搓软了并涂了油的蚕茧已包住了鱼钩的钩尖,鱼钩未对小孩的喉咙造成任何伤害便被顺利地拉了出来。众人见了,莫不惊叹。

    俗话说:你顺着河流走,可以发现大海;逆着河流走,可以发现源头。世界上常常是两极相通的,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方向思考,也可以从相反的方向思考。从正的方向思考可能会有收获;从相反的方向思考,可能也有收获,有时还会是出人意料的收获。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就是这意外的收获。有一天,爱迪生在研究改进电话机。他的耳朵不好,为了感觉振动,他用一根针固定在碳质薄膜上,针的另一端让它接触手指。那样他对电话机说话的时候,手指也能感觉到它的振动。

    针的振动启发了爱迪生,他的脑海里产生了一个很奇怪的想法。他想,要是这根针记下了声音的振动,记下的痕迹振动,不就可以复现原来的声音了吗?

    这真是一个大胆而有创造性的想法。古往今来,谁也没有想到要留住声音。要贮存声音,就要让声音留下振动的痕迹。爱迪生想让声音在比较软的锡箔上移动,以刻下纹路。这些纹路不能重复,重复了,声音就会含糊不清。为了留下不重复的刻痕,就要让锡箔围在一个圆筒上面,说话的声音不停地引起钢针的振动,钢针不断地在转动着的锡箔上刻出纹路。

    没有几天,爱迪生就按照这种构想做出了这架奇怪的机器。他把这架机器进行改进,自己觉得满意了,便把它带到有名的《科学的美国人》杂志的主编比蒂的办公室,在桌子上打开了这台机器。比蒂不知道这是什么,便问:“爱迪生先生,这是什么呢?”爱迪生笑而不答。他摇了几下曲柄,机器转动起来了,并且说起话来:“早安,先生,你知道留声机是什么东西吗?”比蒂听了大吃一惊,不知道什么地方在发出声音。爱迪生见了哈哈大笑起来。

    就这样,留声机向新闻界宣布了自己的诞生。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丰田喜一郎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我取得了一点成功的话,那是因为我对什么问题都倒过来思考。”

    法国微生物学家斯德通过研究和实验,证实了细菌可以在高温下被杀死,食物可以煮沸后保存。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倒过来思考,推想细菌也可能在低温下被杀死或使其停止活动,食物也可以通过冷却过程加以保存。深入研究后,他终于发明了冷藏新工艺。

    原来的破冰船起作用的方式是由上向下压,后来科学家们倒过来想,研制出了潜水破冰船。这种破冰船将“由上向下压”改为“从下往上顶”,既提高了破冰效率,又减少了动力消耗。

    2.逆向思考避免白跑

    汉弗莱·尼尔著有《逆向思考的艺术》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相反意见理论”,就是说凡事要从反面着想,要善于逆向思考,才能够取得不同寻常的成功。而在人的一生当中,总是随大流、人云亦云,屈服于多数人的意志,那么你将永远只是“沉默的大多数”中之一员。

    (1)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逆向思考方法可以简单地表述如下:不落他人的窠臼,相信自己的想法。一言以蔽之,思考问题时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当所有人想得都一样时,可能每个人都错了。”根据尼尔的思想,前面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重要因素,正是这项因素潜在的驱动着经济繁荣和萧条的更替,困扰着我们的文明。密西西比的地产泡沫、荷兰令人难以置信的郁金香球茎狂潮、1929年纽约股市的崩溃,都是灾难性的历史教训,这些灾难的发生无不经由从众心理的作用而扩大、加速。

    所谓逆向思考的艺术,一方面是要训练您的头脑习惯于深思熟虑,选择与普通大众相反的意见;另一方面,您还需要根据当前事件的具体情况,以及人类行为模式的当前表现来推敲自己的结论。

    (2)只有极少数人拥有赚钱天赋

    也许再没有哪项事业比在股票市场上弄潮更为困难了。在那些力图走通这条“轻而易举的致富之路”的人中,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成功了。为什么大众在股票市场上如此频繁地站在错误的一边?尼尔认为:只有极少数人拥有赚钱的天赋,各种人类天性在这条快乐的致富道路上充当了拦路虎的角色,不但没有帮助反而有所妨碍,比如一些情绪性的缺点,如恐惧、一厢情愿、贪婪、如意算盘,等等。

    在市场上,大众是否总是错误的?尼尔说,当我们极有把握指望“众人”会正确时,结果发现他们是错误的。这样的说法颇有一点挖苦的意味,更严肃的回答是:在趋势尽头,大众是错误的,但是平均来说,在趋势过程中,大众是正确的。

    (3)怎样运用逆向思考的艺术

    尼尔这位在金融领域中运用逆向思维理论的鼻祖提出了运用“外推法”的前瞻性思考方法体系。该体系需要依序采取如下三个步骤:

    首先,确定外推的结果(例如,如果当前股票市场的趋势向上,则结论是它将继续上升)。

    然后,考虑我们所能想到的、关于市场趋势将与现在一样持续发展的观点相冲突的、背道而驰的其他所有情况和条件(如果当前趋势是上升的,则考虑向下的想法,反之亦然)。

    最后,考虑可能引起比当前趋势更为强烈的趋势的各种动机和形势。

    例如,2007年6月,我发现当时市场中绝大部分人士认为下半年上证大盘的波动区间在3500—4500点。当时的整体趋势是上升趋势。而我当时坚决认为,2007年下半年上证大盘波动区间在3500—4500点的概率为零,要么下3000点(与当时的上升趋势相反的趋势),要么上6000点(比当时的上升趋势更为强烈的走法)。结果后来市场选择了比之前趋势更为强烈的走势,也是超越了大多数人预计的走势:上证指数2007年下半年最高到达了6124点。

    再例如,2007年底,我收集了市场对2008年大盘运行区间的观点,我发现多数人预期2008年上证指数在4500—7000点。我在2007年底、2008年初就曾经指出:既然大多数人预计2008年大盘的运行点位是上证4500—7000点,那么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为零;第一种可能是超过大多数人的预期,到达8000—10000点;第二种可能是高点在6000点附近,低点在4000点下方较远处。最终结果市场选择了向下猛烈暴跌,上证大盘在4月18日最低已经到达3078.17点。

    3.超常思维的力量

    按照正规的思维模式来运行自己的计划,来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是非常艰难的,因为所有的人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走,竞争也相当的激烈,往往其中付出的将是巨大的,取得的效益未必是最大化,要想在某一领域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绩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超越他们的这种平庸的境地呢?

    若要超越,必须要具备超常思维,这种思维并不代表自身不努力,也不是说自己不劳而获,而是一种对整个市场的总体判断,对市场的规律性和习惯性的东西,在它表现出来的时候,你能及时的去把握和利用,从中得到你所要的结果。然而,这种思维,具有一定的冒险性,没有足够的冒险精神,和过人的胆量与冷静的判断力,是很容易失败的。之所以成功的人总是少的,大多数人总是平凡的,其原因也许就在这里吧。机遇和风险同时存在,超常的思维就是你能将它们灵活变通的转变,机遇伴随着风险,风险包含着利润,我们要想突破自己,就必须有超常的思维,否则你就永远不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股市中多数人是赔钱的,只有少数人赚钱。要做这赚钱的少数,就必须具备异于多数人的超常思维。所谓超常思维,包括但不限于反向思维,仅有反向思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超常预想、超常胆量、超常忍耐、超常应变、超常速度等综合素质。

    超常预想。中小投资者的胆量一般是较小的,走一步看一步是平常思维。然而市场主力的胆量与气魄之大,远非散户所能理解。作为市场主力,必须根据大盘的表现、时间周期、政策面等因素,对大盘的涨幅、跌幅、下一热点等有超前预想,以便提前制定完备的策略,做好应对的准备,而不可能像散户一样临时跟风。其中最关键的还是要做到敢想,当然敢想也必须客观。比如2001年股市下跌时,一般人根本想象不到会跌到1300点,更想不到会连跌两三年之久。然而主力是敢想的,至少有一部分主力跌到1300点还不过瘾,把个股从30元打到4元还不认可,这就是胆略。

    超常胆略。超常胆略主要体现在龙头股的操盘思路上。龙头股一般启动较早,且多在大盘悲观时。等到散户从熊市中回过神来,涨幅已高。这时大部分人是不敢追高的。然而无数次事实证明,无论何时,主抓龙头都是唯一正确的操盘思路,龙头股涨幅已高,后市自会有上佳表现。龙头股如果不涨,跟风的更会望风而逃。许多人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然而根深蒂固的畏高情绪却一次又一次地阻碍了行动。究其原因,还是胆略问题。

    超常忍耐。超常忍耐也包括两个相反的内容。一是空仓的忍耐。只要出现熊市,只要市场没有明显的赚钱机会,就要坚决空仓。在熊市中能够管住自己的手,已经戒除“股瘾”的投资者,无疑找到了通向成功大门的金钥匙。二是捂股的忍耐。只要认定了好股,不达目标誓不放手。特别是对于具有龙头相的股票,要一捂到底,决不让主力半途甩下马背。

    超常应变。市场的转变有时仅在转瞬之间,特别是在牛熊的转折期,转势的速度会超出常人想象。此时思维应变要快,快到足以让长期的熊市思维或牛市思维来个360度的大转弯,快到让思维的惯性无立足之地。

    超常速度。在极端的牛市或熊市行情中,或者在个股的暴涨暴跌中,上涨、下跌速度之快,足以让你按正常的价位填单无法成交,当你撤单再填时,已不是那个价位了。所以分秒之差,就意味着利润损失,有时甚至因为撤单耽误的时间,股价已封死跌停或者涨停,当日无法卖出或者买到了。因此在行情可能转变时,要提前计划,做好对应的准备,一旦股价朝预料的方向发展,要果断填单,确保成交。此时的交易速度,将是获利或者减少损失的关键。

    4.灵活变通,游刃于职场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内心方正,有些人内心圆滑,有些人对外方正,有些人对外圆滑。从这个角度考察,人物呈现四种形态:内方外方,内方外圆,内圆外圆,内圆外方。“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和不同形态的人物交往,要用不同的交际之道。

    (1)对内方外方的人要诚实委婉

    日常交往中,有些人直来直去,有棱有角,从而不太讨人喜欢。他们往往性太直,情太真,血太热,气太傲。他们往往处世认真,不留余地。这种形态的人,便是内方外方的人。表里如一、秉公立世,是对这些人的美丽评价。忠心耿耿的屈原、刚直无私的包拯,是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

    同这种形态的人物交往,一要诚实。内方外方的人不会口蜜腹剑,不会阳奉阴违,是个值得信赖、值得尊重的人物,所以要待之以诚,关心爱护。如果对他们虚伪猜忌,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强烈反感情绪。二要委婉。当看到内方外方的人口无遮拦时,尖锐抨击时,要采用一个合适的方式转移主题,或者幽上一默,赞扬一句,巧妙地加以引导。

    (2)对内方外圆的人要有礼有节

    内方外圆的人,他们洁身自好,处世练达,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因为聪明强干,而又锋芒不露,喜怒不形于色。洞明世事的诸葛亮、谦虚自律的曾国藩,是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

    同这种形态的人物交往,一要有礼有理。内方外圆的人虽然表面随和,但内心却是厌恶粗鲁,仇视邪恶,无礼无理的人是不能和这类人结为至交的。如果想缩短同这类人的心理距离,就必须表现出你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交往心态。二要有节有度。内方外圆的人,即使对他人相当反感,也不会把不满情绪表现在脸上,他表面上对你很友好,但他的内心究竟如何却使你捉摸不透。因此,同他们交往,要讲究分寸,把握适度,不要因为他的脸上挂着微笑,就得寸进尺,忘乎所以。

    (3)对内圆外圆的人要有板有眼

    生活中,有些人长于研究“人事”,偏重于个人私利,该低的头就低,该烧的香就烧,该拉的关系就拉,该糊涂的事就糊涂,该下手时就下手。这种形态的人物,便是内圆外圆的人。这种人的代表,当属一些市井无赖,街头小人。

    同这种形态的人交往,要有板有眼。对他们的不当做法,应该明确指正,不要因为太爱面子,便不好意思将实情说出口,使自己受委屈。另外,与内圆外圆的人合作,要有所保留,有所提防,不要过于相信他们。内圆外圆的人非常清楚自己的缺点,所以也害怕别人不讲义气,不守诺言,因此,和这样的人打交道,要清楚地示意他们:如果你讲信用,那么我就守诺言。在这种做法引导下,能够使他们在正确交际轨道上行驶。

    (4)对内圆外方的人要灵活变通

    有些人张口是人民利益,闭口是党纪国法,但肚子里却装的是男盗女娼、个人私利。他们在台上慷慨激昂,俨然一副正人君子模样,台下却干些乌七八糟、见不得人的丑事。这样形态的人,便是内圆外方的人。因为搞言行两张皮,玩弄两面术,所以极具欺惑性。罩着金色光环的贪官,披着华丽外衣的恶人,就是这种形态人物的典型代表。他们很会包装自己,如果剥开这层包装,就会原形毕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对他们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同这种形态的人物交往,要灵活变通。由于他们嘴上一套,心里一套,所以和他们打交道,既不能不听他们说的,又不能完全相信他们说的。如何交往,运用什么策略,采用什么方式,说出什么内容,要根据当时情况灵活变通,切不可被他们的“精彩论述”迷住了双眼,进入了死胡同。与这类人交往,首要的任务是根据各个方面的信息,分析出他的真实内心,然后再对症下药,巧妙引导。如此的话,就能够把他们带到正确的交往轨道上来。

    5.不创新就灭亡

    亨利·福特是世界上唯一享有“汽车大王”美誉的人,他不但给美国装上了车轮子,甚至可以说,是他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汽车时代。

    福特是一位农场主的儿子,但他从小就对鼓捣机械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年轻时他先后从事过机械修理、手表修理、船舶修理等工作。到30岁时,他的汽油机试验成功,两年多后他的第一辆车也研制、试验成功。随后,他又成功地制作出了三辆汽车。

    虽然因为缺乏管理经验,福特的前两次办汽车厂都以失败告终。但磨砺之后的福特终于改写了历史。1903年6月,福特第三次与别人合作,按股份制模式成立了汽车公司,此后,他的工厂先后制造出了性能稳定的A型、N型、R型、S型等车,无一不销售极好。

    生于农场主家庭的福特还深刻了解美国农村,地广人稀,农民需要的是操作简单、坚固耐用、耐得住颠簸的汽车。结合这个特点,福特最终生产出了简单、耐用、低价的“T”型车,这使福特汽车很快占据了世界汽车市场68%的份额。

    在这个过程中,老福特不断创新,当时别的汽车制造厂的工人都是每天工作10小时,每天3美金。他却推出“八小时工作制”,“每天5美元”,表面上对他的原始积累很不利,但是另一方面他吸收了很多熟练工人,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他还发明了“生产流水线”,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念。

    在这些创新下,福特家族一度“富可敌国”。但是,老福特的创新却逐渐走向了教条化。

    1920年,美国进入了大众化富裕时代,福特却仍认为应该勤俭生活,继续拼命生产T型车,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但当时的美国人更需要的是速度、造型、环保以及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元。但固执的福特汽车依旧颜色单调,而且耗油量大,排气量大,完全不符合日益紧张的石油供应市场和日趋严重的环境保护状况。

    小福特建议老福特推出豪华型轿车,却不为采纳,老福特甚至亲自用斧子劈毁了儿子的新车型。而通用汽车和其他几家公司则紧扣市场需求,制定正确的战略规划,生产节能低耗、小型轻便的汽车。在1970年的石油危机中,通用汽车一跃而上,而福特汽车却濒临破产。

    老福特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判断,转而根据小福特的意见推出豪华型轿车。但是先机已失,老福特感慨地总结说:“不创新,就灭亡。”

    直到今天,福特汽车也没有回到它昔日龙头老大的宝座。

    要创新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设定的目标,空谈是没有用的。要创新就要有制度的支持,很多世界级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鼓励员工创新的方法。

    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28个月,不创新就灭亡。”创新——创新——再创新是微软致富的全部奥秘。

    微软公司有一套激发员工创新的方法,就是“试错法”,可以用来促进新员工学习。

    在进公司的头几天,新员工被安排与经理们以及来自其他专业部门的高级人员见面,在听完有关开发周期的一个方向性简介后,开发经理即派给新员工一个单独的任务或者让新员工与专门小组一起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允许新员工犯错误,并由最好的专家来检查工作和纠正错误,鼓励和帮助新员工逐步通过“试错法”来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市场竞争从来就是残酷的,要么领先,要么就被淘汰出局。

    苟延残喘的灭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不在奋发中生存和发展,就在僵硬中奄奄一息。

    在这个市场遭遇危机的时候,“无动于衷”和“麻木呆板”是危险的。

    唯有充满激情地创新,才能在这个危机重重的行业中看到一线希望,给自己留有一席之地。

    6.打破常规才能看到希望

    “乌鸦喝水”的故事流传开后,大家都觉得乌鸦聪明。乌鸦也用同样的办法教小乌鸦。这样传了许多代。有一年发生了变化,老乌鸦示范一粒石子一粒石子的投进深瓶子里,使嘴够不到的水面慢慢升高。然而小乌鸦却心不在焉,他在想:太慢了,有没有更快的办法呢?这时老乌鸦过来教训:“别偷懒,照着祖宗传的办法做。”小乌鸦却转身走开,一会它衔来一根管子探进瓶里,马上就喝到水了。老乌鸦不得不承认“这小子真行!”

    打破常规,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也有不少规矩和条条框框在约束着我们的行动,有些陈规旧习你不打破它,就只能在他的小范围内活动,那么你的命运也只能与他人没差别,不坏也不好,如此而已。

    未来学家詹姆斯·坎顿说到:2009年,人们最需掌握的技能就是“打破常规”,人们将会接受“终生学习”的理念,自由的傻钱时代已经终结,投资者只为伟大独到的想法买单。

    他预测,这一年人们最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打破常规”,小而美的公司有望蓬勃发展。新生代的成功定义和生活方式将更具有创造性,与芯片、人工智能构成的“混合现实”和数字生活将会越来越丰富。

    父亲告诉儿子,水的表面张力能使针浮在水面上,儿子那时才十岁。父亲接着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儿子将一根很大的针投放到水面上,但不得沉下去。父亲自己年轻时做过这个试验,所以便提示儿子要利用一些方法,譬如采用小钩子或者磁铁等等。儿子却不假思索地说:“先把水冻成冰,把针放在冰面上,再把冰慢慢化开不就得了吗?”

    这个答案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它是否行得通倒无关紧要,关键一点是:父亲即使绞尽脑汁冥思上几天也不会想到这上面来。经验把父亲限制住了,思维僵化了,而儿子倒不落窠臼。

    在这个世界里,常规,权威的实力实在太高了。只要有一个人创建了规则,其他人就会遵守,只想着努力努力再努力的追赶,无数人想爬到顶端。从来不会去想这个规则是否正确,是不是适合自己,更不敢说超越。人人都不敢打破条条框框,结果呢?五千多年来无比灿烂辉煌的东方文化在短短的几百年的努力下败下阵来。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大学,军队等等。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就是敢于打破常规,敢怀疑,敢超越!不相信权威,那是绊脚石!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没有进步,就会被人百般凌辱,受到欺压。

    李嘉诚说过:“我所有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肯用心思考未来,抓重大趋势。预见未来,就是要怀疑一切,打破常规,看透现在,颠覆时代。”

    柳传志说过:“打破论资排辈,不避讳使用犯过错误的年轻人,不局限于‘论资排辈’的框框;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俞敏洪说过:“创新更多的是一种头脑的改变、思维的改变,是价值观的改变。只有当思维改变了的时候,所有的一切才会与众不同。”

    在创新日益重要的今天,利用创新打破常规,以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希望这些元规则可以让人们养成好的习惯,大胆创新,突破思维定式,去打破现有的常规,突破思想的牢笼,发掘自我的潜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他人。

    只有敢于打破常规,我们才可以如361度所说:

    五千年前,我们一度领先。一百年前,我们一度落后。

    现在,我们将再度领航!

    7.创新能力是你命运转变的唯一希望

    21世纪的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邓小平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什么是创新?创新是以非习惯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能力,看到与别人相同的东西,却能别出心裁,想出别人所想不到的或者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让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螃蟹这一道美味佳肴。一个人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当他的某些想法和行为,违背了这个群体的习惯性思维和期望的时候,总要招来非议或者否定。但是,唯有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才会有创新,有了创新,我们才会超越现实,逐步走向理想的世界。

    创新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创新能力也成了衡量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拥有了创新能力,可以迅速由不名一文到身家亿万;而丧失了创新能力,即使是守着滚滚财源,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或者枯竭,或者为他人所撷取。本书即是以帮助读者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宗旨,使读者能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真正的有心人,捕捉到一个创新的契机,并运用强大的创新能力将其付诸实际。

    创新不需要天才。创新只在于找出新的改进方法。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为能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办法。

    我们都知道可口可乐这种饮料,它在风靡全世界之前是没有的,它的配制秘方现在仍无法得知。它的创始人以前是一位店员,有一名医生给了他这个秘方,由此这位年轻店员花掉了500美元,这是他当时的全部积蓄。这个奇妙配方将创造多大的奇迹,年轻的店员当时也没有太多把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用这种秘方配制出来的饮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后来,店员遇到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他请她品尝了铜壶中的饮料,姑娘赞不绝口,再后来,这位姑娘成了年轻店员的妻子。再后来,他们一起用那位医生的配方生产饮料,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我们再来看看《读者文摘》发迹的故事。

    20世纪20年代,那时候还没有出现过一本文摘类的杂志。这天华莱士突发奇想:“人们每天都在为选什么样的文章看而发愁,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判断哪些文章是好文章哪些文章是不好的文章,那么如果我把文章选好再给他们看,他们一定会接受的。”说干就干,华莱士找出堆积在书房里的旧杂志,把这些杂志上最经典的文章摘录下来,然后分门别类,做成了一本与众不同的杂志样本。

    华莱士为自己的创举感到骄傲,于是他把样本取名为《读者文摘》,寄给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出版商。寄给出版商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这个样本以达到出版商雇用他当编辑的目的;二是想要出版商投资创办这本杂志。

    一周后,出版商打电话给他,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谁会看这样的杂志,就好像没有人会吃别人嚼过的馍一样。”华莱士被拒绝了。

    但华莱士坚持他的创新,并没有放弃。在进退维谷时,他的夫人莱拉鼓励和帮助了他。莱拉也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是一本与众不同的杂志,可以为忙碌的人们节约很多时间。于是,他们在婚礼前,从邮局寄出数以千计的征订单。当他俩度完蜜月回来时,已有1500个订户了。就这样,《读者文摘》正式诞生了。

    在华莱士的出版生涯中,莱拉既是他的生活伴侣,又是其事业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她对《读者文摘》的影响不亚于其夫。华莱士夫妇同名列为《读者文摘》的创办人。

    1981年,华莱士病逝,但他创刊的《读者文摘》在世界浩如烟海的杂志刊物中,以16种文字出版发行,年销量三千多万本,读者达一亿。

    创新是可贵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适者生存,创新是生存发展之道,不创新就要落后,一落后就要挨打。

    8.创意思维从无到有

    创意可以培养吗?只要仔细品味每一天的生活,对周遭事物保持好奇心,就能逐渐找到自己的价值,激活你独一无二的创意能量。

    创意在哪里?很多人不知道,创意其实就在自己身上,糟糕的是,往往还没有尝试,就先否定自己,甚至没有自信承认自己与众不同,何必在乎亲戚、邻居、朋友怎么说,认真做自己,聆听自己的声音才是最重要的!

    创意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绝对胜过书上说的。要对每一天的生活有所体会、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关注所有周遭的人。至于美感,也不是透过制式训练而养成,每个人必须拥有自己的品味,学习去欣赏、创作、思考、批评;不要别人叫好,你也跟着鼓掌,喜欢一个作品,内心必须清楚,它为何感动你?只要相信自己,就会听见内心的答案。

    创意不是专利,也不是一门学问,它是一种语言和表达方式,只要你想,就能做到。它不单是创意产业,也不只和工业、设计、艺术有关,创意存在于每个行业,一家生意兴隆的牛肉面店,就是靠老板花心思,全力投入,才会受到肯定。我一直相信,最有创意的都是生意人,因为要推出畅销的产品,执行的过程并不容易,每个环节都是创意串联而成。所以不妨想象,当你完成一件事情,就能得到丰厚报酬,保证你的点子会源源不绝。

    (1)要培养自己的好奇心

    这是创新的驱动力。好奇心对原始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原始创新不是事先能够预料的,往往是在好奇心的推动下,最后才得出来的。

    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回忆说,他在上小学时,他的老师这样说:“想象一下,一个工人举起一块重石头,把它放在房顶,若干年以后,一个人走在房子下面,房子塌了,石头突然掉下来砸在他身上,这说明这个能量并没有消失。”这样一说,学生们哄堂大笑,普朗克却像被雷击了一下,他一下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原来我们周围的世界有这么多道理在里面,而这个道理支配着所有事情的行为和结果,于是他很想去搞清楚这些道理。这促使他选择了物理专业,并且终身献身于物理。

    (2)培养自己的直觉和洞察力

    杨振宁教授曾这样回忆他是如何懂得了科学的直觉和洞察力的:“到了芝加哥大学,老师泰勒开了一门课,泰勒非常之忙,所以他通常不备课,讲课有时就会误入歧途。我那时已经有相当多的知识,所以当他误入歧途时,我知道他就要出问题了,这对于我有很大的启发。因为当他发现自己要出错的时候,他一定要想办法赶快弥补,当他想办法弥补时,思想就像天线一样向各个方向探索,看到底是什么地方走错了。那么,在这关口,如果你对这个题目很了解的话,你就可以看出来他在物理学上的想法:他注意什么,不注意什么;哪些真正是他觉得值得注意的,哪些只是雕虫小技,是不重要的。通过这点我也学到了很重要的东西,在这方面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3)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决定思维的深度。创新能力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是勤奋工作和集中注意力。勤奋是一个人创造性工作的前提,不勤奋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好。勤奋必须以能集中注意力为前提。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决定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科学研究上有重大创新的人,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常人,常人想不到的东西,他们却能创新。爱因斯坦特别能集中注意力。华罗庚也说:“天才比常人能更高度地集中注意力。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勤奋工作的人,才可能成为天才。”华罗庚自己本身就是这样的天才。事实上,华罗庚的成功不仅是由于他有超常的毅力、耐性和不计代价的投入,更重要的是他具有长时间地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9.脑袋需要勤洗思想需要常新

    有一个小故事说: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他家住在大山沟里,从学校回来之后就一直待在家里,因年龄还很小呢!父母就买了几只羊让他在家里放羊。每天早出晚归,就这样三年过去了,小伙子也长大了,他看着邻居的大哥大姐们打工回来都穿着好看的衣服又有钱花,他就不想待在家里了,也想出门打工,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经过和父母的商量父母也同意了他的想法。于是就背起行李踏上了打工的路:大家听过“打工行”这首歌吗?经过了几年的拼搏和努力小伙子在外面讨了一个媳妇,还买了一辆小轿车,就回家了:由于父母和儿子有好几年没见,这儿子回家父母特别高兴,就买了好多的好吃的回来。一家人吃得很开心,正当吃了一半的时候;父母不见了,就出去找:哎呀!小伙子笑得喘不过气来,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他爸提了一桶水放在小轿车面前;嘴里还说着:快喝呀!快喝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更新思想是多么重要。希望大家不要像小伙子的父母那样,对新鲜事物缺少了解,闹笑话是小事,失去了机会才是最可悲的。这个世界的特征是:速度、多变、危机,而我们的对策是:学习、改变、创业。只有不断保持对新事物、新思想的紧密关注和研究,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境地。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说过人生的辉煌来自观念的转变,观是一个人的看法,念是一个人的想法,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看法就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有什么样的想法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有什么样的行动就会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导致什么样的命运,知道观念有多重要吗?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改变观念怎么改。也就是去接受新鲜事物、认识新鲜事物、尝试新鲜事物。新鲜事物的多与少,是来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快与慢的。如果你善于了解新鲜事物;那么也就是说:你的思想已经跟上了社会的发展。这就叫改变,不过改变了思想,还要改变行动,不然也改变不了结果。

    愈来愈多人开始谈创意、谈美学,这些以往被认为是艺术家和设计师专属的天赋,现在已经成为人人都想具备的涵养。趋于多元化的社会,没有创意和美感,仿佛人生和职场就是缺乏竞争力,这是年青一代普遍的焦虑。

    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条原则适用于任何人。不少30岁左右的职场年轻人开始有危机感,担心找不到自己的一片天,烦恼赶不上周遭的脚步。其实,每个人探索自我价值的时间点都不一样,因此不需要在乎年纪,唯一要做的就是放飞你的思想,相信自己可以跟上时代的变幻更迭,并且专注地投入到发展的洪流中,吸取营养,敦促自身随之不断进步。

    积累经验就有收获,不用很在意自己是不是最优秀的,要相信只要在这条路留得够久,就是你的,不断转换跑道的人,反而难有丰富的收获。只有1%的人会留在同一个领域发光发热,留下来的人,通常不是表现最优异,反而是表现中等的人,因此必须坚持信念,慢慢积累经验。

    肯德基老板成功的年纪是55岁,当时他才卖掉食谱,开第一家店。如果你55岁之前就能找到想做的事情,就表示你比他优秀;不必以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为标准,我们永远不会赢过他,因此不要限制自己几岁应该做什么事。

    在一切的力量中,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是你的思想。一个人想要成功,最首要的是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只要你能想到的就可能做得到,思想都是可以成为现实的。“思想决定一切”,也就是说一旦与目标、毅力及获取物质财富的强烈欲望结合在起,思想就具备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力量。然而思想之所以具备强大力量的原因正在于更新与发展,思想一旦僵化,那么思想便不再是动力而是束缚。只有持续不断地保持思想观念的更新,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