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是用于探测、拦截并摧毁正在高速飞行的敌对方弹道导弹弹头,使弹头失去进攻能力的武器系统。
一、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组成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组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探测、识别、跟踪系统
要求能全天候监视敌对方弹道导弹发射阵地动向,及时准确地探测到敌对方弹道导弹发射,迅速可靠地发出弹道导弹攻击预警并确定其攻击规模和可能攻击的目标;正确识别真假弹头;实施精确跟踪以便有效拦截真假弹头并判定防御效果。159
2.反弹道导弹导弹
也称为反导拦截导弹或反导拦截器,用于拦截、摧毁来袭的敌对方弹道导弹真弹头。
3.作战管理与指挥控制通信系统
将目标探测、识别、跟踪系统和反弹道导弹导弹有效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密切协同的整体,进行有效的弹道导弹防御。
具体地说,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基本组成主要包括以预警卫星为主的弹道导弹预警探测系统、以远距离识别跟踪雷达为主的目标识别与跟踪系统、以反导拦截导弹为主的反弹道导弹系统、以及作战管理与指挥控制通信系统。
二、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分类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防御范围大到战区,小到点防御,安装的平台有天基(预警卫星)、机载、舰载和陆基(包括地下井、地面机动等)。按其作战任务分为战略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和战术弹道导弹防御系统。161
战略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主要防御的目标是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和陆基远程弹道导弹以及潜射弹道导弹。
战术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是指防御射程3500千米以内的中程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
美国弹道导弹
防御的历史发展
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由来已久,可以追溯至冷战初期。从苏联人抢先一步发射洲际弹道导弹之后,弹道导弹核武器便成为美苏军备竞争的核心内容之一。与此同时,如何防御对方洲际弹道导弹攻击,以保护自己的核报复力量,便成为美国战略武器系统研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不懈的努力后,美国早期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出现了。
一、从“奈基-宙斯”到“卫兵”
早期的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有两个“代表作”,一是在“奈基—Ⅱ”地空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备一定拦截弹道导弹能力的“奈基—Ⅲ”地空导弹系统,即“奈基-宙斯”系统,另一个便是能实施分层拦截的“卫兵”系统。
1.“奈基-宙斯”系统
“奈基-宙斯”系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种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该系统为低层防空系统,主要负责拦截再入大气层内的末段飞行中的来袭弹道导弹弹头。全系统包括8个组成部分:远程预警雷达、目标搜索雷达、数据处理设备及系统指挥控制中心、目标识别雷达、目标跟踪雷达、拦截弹制导雷达、“奈基一宙斯”拦截弹、拦截弹的100万吨当量核弹头。
“奈基-宙斯”系统的作战过程为:当远程预警雷达发现敌方弹道导弹发射升空后,目标搜索雷达开始捕捉目标,并将目标信息经数据处理设备初步处理后送到系统指挥控制中心,中心则自动控制目标识别雷达工作。当识别出来袭目标确为真弹头时,目标跟踪雷达自动接替工作并连续跟踪目标。与此同时,数据处理设备根据跟踪信息计算出来袭弹头的弹道参数,确定拦截点及拦截弹的发射时间,指挥控制中心则适时发出拦截弹发射命令。拦截弹发射后,靠制导雷达对拦截弹进行边疆跟踪,并将其数据连续发回地面指挥控制中心,地面指挥控制中心则综合来袭弹头和拦截弹的飞行参数,及时发出修正拦截弹飞行弹道的指令,引导拦截弹飞向拦截点。当拦截弹进入其核弹头有效毁伤范围内时,指挥控制中心便发出指令引爆弹头以摧毁来袭弹头。
事实上,“奈基-宙斯”系统只能对付单个或少量来袭弹头。随着战略弹道导弹弹头突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出现多弹头技术后,“奈基-宙斯”系统日趋暴露出识别真假弹头的能力有限、不具备对付多个弹头的缺陷,最终没有成批生产和部署。
2.“卫兵”系统
“奈基-宙斯”系统力不从心,美国便转向研制具有分层拦截能力的“卫兵”系统。“卫兵”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美国的陆基核威慑力量主力——“民兵”洲际弹道导弹基地免遭苏联洲际弹道导弹的攻击。“卫兵”系统的性能比“奈基-宙斯”系统有两大提高:一是整个系统包括“斯帕坦”高空拦截弹和“斯普林特”低空拦截弹两种拦截导弹,可实施双层拦截,以扩大保护空域和初步解决识别真假弹头问题;二是采用相控阵雷达,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可解决对付多个目标的问题。
“斯帕坦”高空拦截是“奈基-宙斯”导弹的改进型,主要负责在大气层外拦洲际弹道导弹的核弹头。“斯帕坦”导弹为有翼式三级固体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斯普林特”则是实施低空拦截的高速近程导弹,主要用来在洲际弹道导弹的飞行末端截击再入的弹头。“斯普林特”导弹为圆锥形二级固体、高加速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导弹采用以高能中子为杀伤机理的核弹头。
“卫兵”系统的远程预警雷达采用相控阵技术,作用距离可达4500千米,可存敌方来袭弹头飞抵目标前10分钟发现目标,经过1至2分钟的跟踪后便可初步计算出来袭弹头的弹道、弹着点及拦截弹的弹道,并选定用何处的拦截弹实施拦截。反导基地的阵地雷达在接收远程预警雷达的目标信息后,继续跟踪来袭弹头,并进一步精确计算目标的弹道参数、命中点及拦截弹道、拦截点。然后,阵地雷达自动引导“斯帕坦”高空拦截弹飞向目标,引爆该导弹上的百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摧毁来袭弹头。未被“斯帕坦”导弹拦截的“漏网”来袭弹头,则由“斯普林特”低空拦截弹在距离防区40千米的距离上实施第二次拦截,通过引爆“斯普林特”导弹上2000吨级核弹头,摧毁来袭弹头。
根据1972年美苏《反弹道导弹条约》规定,将当初允许美苏双方各部署两处反弹道导弹发射场修改为各部署一处,地点由各方自行选定。苏联决定保留首都莫斯科附近的反导弹发射场,美国则决定维持北达科他州大福克斯洲际导弹基地附近的反导弹发射场。1975年4月至1976年2月前,美国在大福克斯“民兵”导弹基地,建成了约拥有70枚“斯普林特”和30枚“斯帕坦”导弹的第一个“卫兵”反导作战阵地。
鉴于当时的技术发展水平,“卫兵”反导系统和苏联早期部署的反导系统一样,都是用带核弹头的拦截导弹防御带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的攻击,费用高,效果差。从1975年开始,美国决定暂停发展特定的反弹道导弹系统,并取消了“卫兵”反导系统的部署,而将精力集中在研究先进技术和系统技术,并开始考虑向空间发展。从“奈基-宙斯”到“卫兵”,美国早期的反导系统虽然因各种原因分别下马,但仍为日后的新一代的反导技术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星球大战”计划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冷战双方——美苏两国在战略进攻力量总体上处于一种均势,双方的战略核进攻武器足以将人类毁灭多次。为谋求战略优势,美国在与苏联进行削减战略进攻武器谈判的同时,开始考虑积极发展更加先进的反弹道导弹技术与武器系统,从而获得对苏联的压倒性优势。
1980年,以对苏政策强硬著称的罗纳德·里根当选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针对当时苏联的全球扩张态势,针锋相对地提出重振美国军备的主张,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推出一系列军备重建计划,如美国海军的“600艘战舰计划”等。里根执政期间,在诸多军备计划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无疑就是以弹道导弹防御为目标的俗称为“星球大战”计划的“战略防御倡议”(SDI)。
1981年初,里根政府成立了一个“高边疆研究小组”,该小组负责人丹尼尔·格雷厄姆将军首先提出建立一种全新的战略防御体系。1982年底,海军上将约翰·波因德克斯特向里根政府正式提议研究甚至部署一种战略防御体系,后来里根所用的“战略防御倡议”一词也源自波因德克斯特的报告。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卡斯帕·温伯格极力推崇这一主张,反复强调美国应建立一个高技术的战略防御体系,并称“我们有能力摧毁来袭导弹,我认为这不会打破现有的战略平衡”。此后,美国军方与科学界内部开展秘密讨论,并最终向里根总统提出建议,美国要考虑放弃对“相互确保摧毁”战略的完全依赖,而要转而研究与开发一种战略防御倡议系统。
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发表演说。演说中,他情绪激动地宣布,苏联战略核威慑力量“已大大超过美国”,因此他有责任制订一项新的战略指导方针,美国应进一步发展和加强战略进攻性武器,同时,要加紧研制和部署空间时代的超级武器,建立有效的战略防御体制。为此,他将开始命令开始进行“战略防御倡议”计划的研究与开发。之后,美国新闻界因感“战略防御倡议”一词拗口而将之改称为“星球大战”计划并随后广为传播。
“星球大战”计划的中心内容是在空间拦截、摧毁苏联的战略弹道导弹和航天兵器。该计划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和反卫星计划,其中更为人们所知的则是弹道导弹防御计划。
弹道导弹防御计划采用的防御部署结构是:按远程作战区、中程防御区和低空拦截区,分别在弹道导弹的助推段、末助推段、中段和末段对其予以拦截。用于拦截的武器系统包括反导导弹、动能武器、激光以及粒子束武器等,其中人多灵敏武器是非核装药的。通过这些眼花缭乱的新型反导系统,“天衣无缝”地防御,苏联多达上万个弹道导弹弹头的攻击,实现彻底“消除由战略核导弹造成的威胁”,使“弹道导弹无用和过时”的目标。
“星球大战”计划启动后,美国政府先后投入了数百亿美元的研制资金,与欧洲、日本等盟国开展了多项合作研究计划。但是,由于“星球大战”计划规模实在过于庞大,耗资惊人,即使当年“阿波罗”登月计划也难以与之相比。而且“星球大战”计划中人多数项目的技术难度已经超过当时的技术发展水平,这使得研究开发部门迟迟没有研制出一个可部署、并用于实战的系统。尽管里根在1987年做了重大调整,只要求能拦截苏联4700个弹头中的30%,但“星球大战”计划进展仍十分迟缓,并受到多方批评,致使里根的后任——布什政府在冷战结束后开始考虑调整“星球大战”计划。事实上,仅仅因为“星球大战”计划耗资10000亿美元这个天文数字,就足以成为取消该计划的充足理由。
三、TMD与NMD
“星球大战”固然令人神往,但美国人终因力不从心而被迫改弦更张,这便是“智能卵石”计划的由来。“智能卵石”计划是里根总统的继任者——老布什(现任美国总统布什的父亲)提出的一个对“星球大战”的改进计划,全称是“全球防御有限攻击”计划(GPALS)。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苏联对美国的核打击威胁已经远不如六七十年代那么严重。老布什针对里根“星球大战”计划规模过于庞大、技术过于复杂、耗资过于惊人的不足,根据当时国际局势的变化,将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重点从针对苏联大规模弹道导弹攻击、保护美国战略核武器转向针对有限的弹道导弹攻击、保护美国及其盟国的人口上来。
“智能卵石”计划包括三个子系统: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全球导弹防御系统(GMD)。其中由于采用独特的“智能卵石”型天基拦截系统,老布什政府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也就以“智能卵石”而冠名。整个系统包括1000枚“智能卵石”天基拦截弹、750枚地基拦截弹和“爱国者”反导武器系统组成,其防御目标是对付约200枚弹头的攻击。
克林顿执政后,美国政府根据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以及美俄关系改善等形势的变化,对弹道导弹防御战略进行了调整。1993年,克林顿政府对推行10年之久的“星球大战”计划进行重大调整,把发展针对发展中国家战术弹道导弹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列为首要任务,并把“战略防御倡议”计划改为“弹道导弹防御”计划,该计划的重点是对付发展中国家可能发起的有限的弹道导弹袭击。
1993年5月,美国战略防御局(SDIO)正式更名为弹道导弹防御局(BMDO),至此,里根和布什时代的“星球大战”计划和“智能卵石”计划也正式宣告结束,所有继续发展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均由弹道导弹防御局负责。
克林顿政府的弹道导弹防御(BMD)计划主要以发展地基和海基防御系统为主,分为三个部分,按重要等级依次为战区导弹防御(TMD)计划、国家导弹防御(NMD)计划和用于在技术上支持TMD和NMD的技术基地计划,同时继续与以色列合作研制“箭”式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
尽管TMD与NMD早在老布什执政期间便已出现,但今天人们所接触到的TMD与NMD的概念更大程度上源自于克林顿政执政期间。事实上,克林顿政府之前的各项美国弹道导弹防御计划都是针对攻击美国本土的洲际弹道导弹,其内涵与今天的NMD基本相同。老布什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中,尽管涉及了TMD的内容,但却并未开始战区导弹防御的实质性研制,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保护美国本土的“智能卵石”计划上。克林顿上台后,根据冷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弹道导弹防御技术的发展,调整了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的发展思路,将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带入了——TMD和NMD时代。
在克林顿提出确立TMD计划之前,美国政府并未专门设立针对中短程弹道导弹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但是,海湾战争的教训却让TMD的发展走到了NMD之前。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因部队以及以色列等国受到伊拉克“飞毛腿”弹道导弹的严重威胁。尽管美军在海湾地区紧急部署了“爱国者”PAC-2型地空导弹系统,但仍不能满足导弹防御的需要。海湾战争结束后,克林顿政府意识到中短程的战役战术弹道导弹已经成为对美海外驻军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因此将TMD列为美军装备发展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优先于NMD计划。而TMD在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下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NMD,即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则沿袭了历届美国政府追求的目标——保护美国本土免遭敌方远程弹道导弹的攻击,主要防御目标为陆基和海基的洲际弹道导弹。克林顿政府与目前布什政府的NMD计划中,都以发展地基拦截弹系统为重点,同时进行天基、空基激光拦截系统的预研。冷战结束后,美国本土遭受大规模弹道导弹攻击的威胁大大降低,与TMD相比,NMD的紧迫性相对较低。因此,在克林顿执政期间,NMD的发展次序也排在了TMD之后。
到克林顿执政后期,美国一方面重点发展TMD系统,同时也开始积极发展NMD系统。1995年,控制美国国会的共和党通过议案,要求在2003年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克林顿政府虽然否决了这项议案,但在1996年初,把发展NMD系统的计划由“技术准备计划”改为“部署准备计划”,并为此制定了一个“3+3”的发展计划,即先用3年的时间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必需的各种部件技术,并在1999年进行系统综合试验;如果届时决定部署,在随后的3年时间内,美国即可部署初级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1999年5月20日,美国众议院继参议院之后,以345票对77票的绝对多数通过了由国防部长科恩提出的NMD和TMD计划,并要求总统签署之后将上述计划作为美国国策予以实施。2000年9月,鉴于NMD试验接连遭到失败,克林顿总统宣布暂不作出部署NMD系统的决定,而留交下一任美国总统决定。
从冷战期间开始起步的弹道导弹防御技术研制到克林顿政府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经过数十年的技术积累,美国在弹道导弹防御开发研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01年初,新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上台后立即宣布,美国政府将不遗余力的继续推进美国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开发和部署。目前,布什政府所推行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仍主要由TMD和NMD组成,尽管为争取其盟国的支持,布什将NMD(国家导弹防御计划)改名为MD(导弹防御计划),但内容实质并未改变。目前,美国政府正展开了一系列的游说和准备工作,从而揭开了美国弹道导弹防御发展的新阶段。
战略弹道防御系统
主要构成
战略导弹是用于打击战略目标的导弹,通常携带核弹头。按发射点与目标位置分为地地战略导弹、潜(舰)地战略导弹、空地战略导弹等;按作战使用分为进攻性战略导弹、防御性战略导弹(反弹道导弹);按飞行弹道分为战略弹道导弹和战略巡航导弹;按射程分为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
一、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是整个NMD系统的“耳目”,能否有效地实施拦截,首先取决于是否能对敌方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提供有效地预警。目前美军地基拦截弹系统的预警系统既采纳了现有的国防支援卫星系统,又积极发展更为先进的天基红外系统,同时改进原有的地基预警雷达,以共同组成天基近地轨道、同步轨道和地基预警系统。
早期预警卫星系统
美国的“国防支援计划”卫星主要用于探测处于加速段飞行的导弹和火箭,兼顾核爆炸探测任务。目前,美“国防支援计划”卫星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主要有国防气象卫星、国防通信卫星、国防支援卫星、全球定位卫星、中继通信卫星等。其中国防支援卫星可为NMD提供弹道导弹的早期预警,同时其它卫星系统也可为NMD系统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目前,美正在研制更为先进的“天基红外预警系统”以替换现有的“国防支援计划”卫星。
天基红外系统
天基红外系统是地基拦截弹系统中的关键一环,是地基拦截弹系统的“眼睛”。它是由2颗大椭圆轨道卫星、4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24颗低地球轨道卫星组成的综合卫星系统,主要用于满足2l世纪对战略与战术导弹预警的需要,也是整个NMD计划中的关键性系统之一。
与现有正在使用的同步轨道运行、只能探测助推段飞行、弹头与弹体尚未分离的导弹预警卫星不同,天基红外系统在地球低轨道上部署24颗卫星,能在来袭导弹助推段推进剂完全燃尽、火焰消失、弹头与弹体分离后仍能继续跟踪弹头。天基红外预警系统能使反导系统更早地做出来袭导弹的弹道估算,与现有的预警系统由地基雷达预警系统完成弹道估算相比,这无疑是一大突破。每颗低轨道卫星上将安装利用散射的太阳光探测目标的可见光探测器和包括短波、中波、长波、红外探测的被动探测器,以监视、跟踪和识别目标数据。24颗低轨道卫星能探测全球任一在助推段、末助推段,特别是中段飞行的弹道导弹。由于它能提供地平线上空精确的跟踪数据,因而能使拦截弹在导弹进入地基雷达的探测范围之前就发射出去。据报道,这套低轨道运行的天基红外系统将对亚太地区的导弹发射特别“关照”。
地基预警雷达
地基预警雷达主要作为天基红外预警系统的补充,主要用于确定来袭导弹的威胁以及为拦截弹提供相应的飞行弹道数据。在以往的地基反导系统中,地基预警雷达是进行弹道导弹袭击的主要预警手段,随着天基红外预警系统的出现,地基预警雷达的作用相对降低,但作为一种基本的预警手段,地基预警雷达仍然不可缺少。
目前,雷锡恩公司正在对两部地基预警雷达进行技术升级,主要是提高其探测距离和精度。
二、跟踪制导系统
现行的NMD地基拦截弹系统的作战模式类似于大气层内区域防空导弹。预警系统提供来袭导弹的数据参数,跟踪制导系统则负责引导拦截弹。离开了跟踪制导系统这个“指路明灯”,拦截弹便无法准确地飞行到指定目标。
地基X波段雷达
地基X波段雷达是地基拦截弹系统的主要跟踪制导系统,将执行监视、捕获、跟踪、识别、拦截支援和杀伤评估。此外,它还是天基红外系统的补充和完善,共同组成NMD的“眼睛”。X波段雷达可以独立、也可以由天基红外系统提供的信号,搜索、捕获、跟踪1个或多个目标,并根据目标特征信号鉴别弹头或诱饵。当鉴别出真弹头后,发出指令,发射拦截弹。在拦截弹飞行期间,该雷达能继续跟踪目标并提供数据使拦截弹始终对准目标,拦截目标后该雷达提供拦截效果评估数据。175
地基X波雷达的主承包商为美国雷锡恩公司,目前雷锡恩公司已经在南太平洋夸贾林环礁上建立了一个试验型的X波段雷达站,主要用于NMD试验。按照地基拦截弹的部署计划,美军将在阿拉斯加的谢米亚岛上设市X波段雷达站。
地基导弹跟踪系统
在NMD地基雷达站试验期间,美军在夸贾林环礁上拦截弹发射区外设立了一个地基雷达跟踪系统,主要用于拦截弹飞行过程中的数据采集。此外,还在罗伊-那莫尔岛上设置了一个高级光学跟踪器,用于导弹跟踪、监测。
三、地基拦截弹系统
在NMD地基拦截弹系统中,最为关键的子系统便是地基拦截弹,它是NMD实施中段拦截的“杀手”,其技术研制工作直接影响到整个NMD系统的开发进展。
陆基拦截弹是一种轻型的、非核装药的导弹,采用“动能撞击杀伤”的方式拦截再入段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弹头。该弹由杀伤飞行器(KV)系统、助推器和相应的地面指挥设备组成。其中,杀伤飞行器作为地基拦截弹的战斗部,是实现拦截的关键部件。
杀伤飞行器系统全称为“外大气层杀伤飞行器”(英文简称EKV),全长只有140厘米,重54千克,由“雷锡恩”公司制造。它自身带有多波段红外导引头,可捕获、跟踪、识别目标,以及相应的通信系统、制导装置、推进没备以及计算机;其计算机可分析感测器读数,可在飞行过程中作出拦截决策以及机动动作,可以有效地跟踪、截获来袭的弹道导弹;四个小型推进器可使弹体以每秒约两英里的速度飞行前进,并在来袭弹道导弹尚处于大气层外的弹道中段时对其予以摧毁。
地基拦截弹的拦截作战过程如下:地基X波段雷达发现、跟踪、识别并确定来袭洲际导弹是要攻击美国本上后,指挥控制中心发出指令发射地基拦截弹;地基拦截弹发射射升空,存飞向目标过程中,不断向地面指挥控制中心同步提供高质量的轨迹和鉴别信息,指挥控制中心据此修正来袭目标的数据信息并将信息传输给飞行中的拦截弹;拦截弹飞行到一定高度后,助推火箭熄火并释放出杀伤飞行器;杀伤飞行器启动自身的红外导引头,捕获目标后,根据目标飞行情况,推进系统改变其飞行方向使之处于来袭弹头的位置,进行最后精确机动飞行直到与米袭导弹相撞“同归于尽”;此时,地基X波面雷达判断杀伤飞行器的杀伤效果并将有关数据传输给指挥控制中心,由后者决定是否进行第二次拦截。177
目前,研制杀伤飞行器面临的最大技术问题是它能否分辨伴随来袭核弹头的诱饵信号,这要求杀伤飞行器所携带的红外线感测器不仅要追踪来袭弹头的热光,而且需在如星星般闪烁的光点中分辨出哪个才是来袭导弹。目前,杀伤飞行器还无法做到这一点。承包商雷锡恩公司承认,杀伤飞行器只能在撞击来袭弹头之前的一百秒左右才能追踪到目标所散发的热气,而这点时间实在太短了。事实上,杀伤飞行器在大部分飞行时间将“看不见”敌力导弹。因此,杀伤飞行器仍需要依靠地基雷达和人造卫星来确定截击目标。
NMD的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又称BM/C3系统,是整个NMD地基拦截弹系统的“人脑中枢”。反导武器的发射最终必需由人来决策。这个系统能把不同探测预警系统提供的数据、NMD系统的现状综合协调后,提供计控中心。该中心也是为美国航天司令部和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的指挥中心,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市的西南郊的夏延山中,主要负责为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提供有关弹道导弹和航空器入侵北美大陆的情报。BM/C3系统将分享夏延山地下监控中心的有关情报信息,部分子系统甚至就直接设在夏延山地下监控中心内。
此外,BM/C3还需在发射场地区设置指挥控制中心。在前几次拦截弹试验中,美军分别在夸贾林环礁和麦克岛上设置了试验指挥中心、指挥控制室和发射指挥车等指挥设施。
各国导弹防御体系
导弹防御系统是指,一国受到另一国的导弹威胁时,启用导弹防御系统,发射导弹进行拦截,直接命中或用多弹头爆炸碎片命中目标,以达到摧毁导弹或使导弹失去攻击能力的目的,目前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导弹防御系统使用制造国。
一、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爱国者”系列
1983年美国为了取得对前苏联的军事优势,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旨在通过发展各种先进的非核高能防御武器,建立一套太空和地面相结合的多层次、高效率的空间立体防御网,对来袭导弹进行多层拦截,并摧毁到达美国本土之前,从而“使核武器成为无效的和过时的武器”。1987年9月,美国开始“星球大战”计划第一阶段的构造设计。1993年,克林顿宣布“星球大战”时代结束,取而代之的是N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T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2000年9月,克林顿宣布,由于对“技术和实用效能”缺乏“足够的信心”,克林顿政府决定暂不部署NMD。
布什总统上台后,又加快了研制和部署NMD的步伐,并将拟议中的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扩展为由陆基、海基和空基拦截导弹组成多层次防御体系;并谋求建立一体化的导弹防御系统,将克林顿时期的TMD和NMD合二为一,统称导弹防御系统(MD)。
NMD由5大部分组成,即预警卫星、改进的预警雷达、地基雷达、地基拦截弹和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系统。预警卫星用于探测敌方导弹的发射,提供预警和敌方弹道导弹发射点和落点的信息;改进的预警雷达,它们是NMD系统的“眼睛”,能预警到4000千米至4800千米远的目标;地基雷达是一种X波段、宽频带、大孔径相控阵雷达,将地基拦截弹导引到作战空域;地基拦截弹是NMD的核心,由助推火箭和拦截器组成,前者将拦截器送到目标邻近,后者能自动调整方向和高度,在寻找和锁定目标后与之相撞,将它击落在太空中;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把上述系统联系起来。
这些系统部署后,24颗整天围绕地球不断旋转的低轨道预警卫星和6颗高轨道卫星,一旦探测到敌方发射导弹,立刻跟踪其红外辐射信号。通过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卫星除将导弹的飞行弹道“告诉”指挥中心外,还要为预警雷达和地基雷达指示目标。预警雷达发现目标后,将导弹的跟踪和评估数据转告地基雷达。一旦收到美国航天司令部的发射命令,拦截弹就腾空而起。拦截器靠携带的红外探测器盯上来袭导弹后,竭尽全力与它相撞,与对方同归于尽。
如果说“战斧”是美军导弹之矛,那么“爱国者”便是美军导弹之盾。“爱国者”是美国研制的全天候多用途地空战术导弹。导弹长5.31米,弹径0.41米,弹重1吨,最大飞行速度6马赫,最大射程80千米,战斗部为高能炸药破片杀伤型。
“爱国者”扬名于海湾战争中对伊位克“飞毛腿”导弹的拦截,尽管当时“爱国者”(PAC-2型)的拦截精度并不像美军吹嘘的那么高,但在空战中已勾勒出美军“以弹制弹”的导弹防御计划轮廓。“爱国者”导弹目前最高型号为PAC-3型,美国NMD的试验都是由它完成的,成功率约为50%。
二、俄罗斯“安泰”-2500
安泰,即安泰俄斯,本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一位战神,他是海神波塞冬和地神该亚的儿子,力大无比。但他的伟力来自大地母亲,一旦离开大地,他就会跌倒。而今守卫莫斯科的“安泰”却是一种导弹防御系统,它靠吸取俄罗斯人民的智慧和技术,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俄军将其命名为“安泰”,展现了俄军对这种先进武器的信心和期待。
“安泰”-2500防空导弹系统于1998年公开面世,它令美国反导弹专家非常吃惊。因为多次测试显示,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种既能有效拦截射程达2500千米的弹道导弹,又能拦截巡航导弹和各种飞机的武器系统,它的整体性能优于美国最新的“爱国者”PAC-3反导弹系统。181
“安泰”-2500是在S-300V地空导弹系统基础上研制的新一代对空防御系统。研发商为俄罗斯安泰科学生产联合体。“安泰”-2500保持了S-300V导弹系统的重量和外部特征、制导方式与作战模式。
“安泰”-2500所配备的导弹是S-300V所配备导弹的改进型,即9M82M和9M83M,这两种型号的导弹均采用相同的拦截器模块和不同的助推器,模块采用串联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9M82M导弹用于拦截战术弹道导弹以及200千米内的飞机目标。9M83M用于拦截近程、中程弹道导弹及其他航空器目标。它们的主要区别是9M82M装置有较长的一级火箭助推器,因而其弹体长达9.918米,发射重量也达4.69吨。
“安泰”-2500的入役,也是对美国“爱国者”PAL-3型地空导弹先进性的挑战。
让我们把“安泰”-2500导弹和“爱国者”PAC-3型导弹作个对比吧:
导弹对比项目“安泰”-2500“爱国者”PAC-3
可拦击目标的最大射程
2500千米
1000千米
可拦击目标的最大射高
30千米
24千米
可拦截飞机的最远距离
200千米
24千米
展开作战准备时间
5分钟
30分钟
对“飞毛腿”导弹的命中概率
96%
36%
试验表明,“安泰”-2500导弹的指挥系统可在遭遇敌人强烈干扰的情况下,跟踪300千米内的200个目标,并对其中的70多个目标实施打击。
看来,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其他能与“安泰”-2500相提并论的导弹防御武器,这或许是美反导专家闻“安泰”而色变的真正原因吧。
三、日本导弹防御系统
2007年3月30日,在日本琦玉县人间军事基地,一名士兵站在一辆运载“爱国者”PAC-3型导弹相关设备的军车前,正在为部署导弹作准备。作为独自构建导弹防御系统的第一步,“爱国者”PAC-3型导弹将覆盖首都东京地区,在一定程度上负责该地区的防御。
根据防卫省的计划,日本本国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将以首都东京为中心,依次向外围展开。首都及其周边地区的导弹防御主要由四个基地的“爱国者”PAC-3型导弹承担,除人间基地率先部署外,2008年3月还在神奈川县的武山基地、茨城县的霞浦基地和千叶县的习志野基地完成部署。
下一步,导弹防御系统将扩展到日本全国。日本防卫省计划在2010年3月前,在静冈县浜松基地、岐阜县岐阜基地、福冈县春日基地的航空自卫队高射炮部队配备“爱国者”PAC-3型导弹,分别承担关东地区、近畿地区和北九州地区的导弹防御任务。发射架总数达到30个。
导弹防御系统一般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由海基拦截导弹实施,争取在大气层外拦击来袭导弹。“爱国者”PAC-3型导弹则用于第二阶段的陆基拦截。每一个“爱国者”PAC-3型导弹发射架最多能搭载16枚导弹,防御半径约在15千米至20千米。
在海基防御方面,日本防卫省于2007年12月首次在“宙斯盾”舰搭载“标准”3型导弹,并在2010年度完成4艘“宙斯盾”舰的海基反导导弹配置。同时,为捕捉导弹轨迹,日本还计划在鹿儿岛县、新渴县部署6个新型雷达。2009年1月16日,日本防卫省公布了有关宇宙开发利用的基本方针,其中包括开发军用卫星等军事利用太空的措施。这个方针提出,日本要开发用于导弹防御体系的早期预警卫星,从而在敌方弹道导弹发射后立即侦测到目标。
目前,日本的导弹防御体系是由设在地面和水面舰艇上的雷达来侦测和锁定来袭导弹,但对提高拦截精度至关重要的导弹发射情况则依赖美国卫星提供,开发自己的预警卫星将改变这种状况。
四、美国“标准-3”
2009年3月,朝鲜官方称准备发射人造卫星,而美韩日等国媒体密切关注,认为朝鲜可能发射远程导弹。为此,日本防卫省为防备朝鲜可能发射的导弹飞向日本,拟派遣载有“标准-3”舰载反弹道导弹的“宙斯盾”舰开赴日本海,做好拦截的准备。
那么,“标准-3”导弹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导弹呢?
“标准-3”导弹是美国“标准”家族的最新成员。该导弹以固体火箭助推器提供动力,采取垂直发射的方式,最大拦截高度122千米,最小拦截高度15千米,最大拦截距离为425千米。
在执行反导作战任务时,“标准3”通过其自身配备的红外制导装置确定来袭弹头的具体位置;利用自身的末端机动能力,以每秒4千米(相当于人造卫星速度的一半)的速度撞击并摧毁对方弹装头,性能特别优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