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掠影-碉楼沧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座座出现在开平乡村的高大建筑坚固而气派,可它们的门窗却被牢牢地锁闭,主人也早已不知去向。这些碉楼是作什么用的?究竟是谁建造了它们?又为什么将它们荒置在这里?

    导读:

    在广东开平乡间有一处奇特的景观,千余座碉楼拔地而起,高大、坚固、壮观。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碉楼的主人却不知去向,他们的村庄也被榕树疯狂蚕食,如今只剩一片残垣。那些被荒置的高大碉楼成为岁月布置在这里的离奇谜面。

    碉楼沧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千多座具有防御功能的碉楼在广东开平乡间拔地而起。它们固若金汤,如今却因为人去楼空而日渐凋败。是谁曾经生活在这里?他们又曾经经历了怎样鲜为人知的危机?在这些森严肃穆的碉楼中隐藏了多少悲欢离合的辛酸往事?他,张国雄,一位来自外乡的学者,被这里深深吸引,并试图解开其中的秘密。

    开平惊现神秘建筑

    开平是广东中部的一个农业县。10年前,当张国雄从北京大学来到开平考察的时候,他被这里的一种奇特景象惊呆了——那是耸立在乡间的一座座高大的楼宇!它们隐蔽在村落后面,尽管已经被时光冲刷得有些凋败,但依稀可见往日的华美。令人惊异的是,楼群中随处可见中世纪欧洲城堡圆柱体岗塔、古罗马风格多立克栏杆、伊斯兰风格的装饰性拱券、古希腊风格的柱廊。站在楼前,恍如时空交错,仿佛转瞬间走进了中世纪的异国他乡!

    张国雄走进这些气势迫人的楼宇,被一栋标准的西式建筑深深吸引。在这栋异国情调建筑的周边还有两座与它相仿但比较低矮的侧楼。这些建筑给张国雄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在这个普通的广东乡村,居然会有这样的西洋建筑,而且建造得如此高大宏伟。

    然而,张国雄仔细看后,却发现这些建筑的样子非常奇特,楼身像一个竖立着的大保险柜,所有的门窗都被紧紧锁住,阴森森透着难以名状的荒凉和诡异。

    这些建筑出现在城市并不稀奇,可它出现在偏僻的乡村就有些出人意料了。作为一位见多识广的学者,张国雄的内心充满了疑虑。这种景观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从外表来看,这些建筑无论造型简单质朴还是高大繁琐,它们都有一些相似的特点:底部都是四方型的高大墙体,门窗狭小;顶部是一个可巡视四周的瞭望台,而且四面八方都有射击孔。

    张国雄遍查资料,希望可以对这些楼宇的身世有所了解。在一些解放战争时期的回忆录中,比如第四野战军将领从广东到广西行军途中经过开平这片地区时所写的一系列回忆录中就有相关的记载。当时将领们沿途看到了这些建筑,发现它们属于西方建筑风格。考虑到农民是不可能建造这种风格的建筑的,所以将领们认为,这应该是国民党军队设下的某种防御体系。

    可是当张国雄走访开平村的老人时,老人所讲的其中一座楼的由来却与战争没有任何关系:

    六十多年前,一户富贵人家住在这里。丈夫在外地经商,女人独自居住,家里的财富成了当地土匪垂涎的目标。一天夜里,邪恶的魔爪终于伸了进来。家中的财物被洗劫一空,女人也下落不明。有人说她被土匪抢走了,有人说她被土匪杀害了。总之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女人的丈夫也再没有回来过,从此,这里人去楼空成了一座鬼宅,没有人愿意再进来。

    更有趣的是,在张国雄走访的过程中,每走到一座楼前,村民就会给他讲一个关于眼前这栋楼的故事。这种口述的历史非常鲜活,但同时,故事中也难免有很多夸大或走样的信息,它只能作为碉楼历史的一种旁证。因此,对于研究者来讲,在尊重这种口述历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找到第一手的文献材料。可是,恰恰在这方面,张国雄却找不到一点资料,这成了他在研究碉楼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没有可靠的书面材料,只能凭直接的感观将研究进行下去。

    难度越大,张国雄就越觉得自己有责任坚持下去。没过多久,他作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留在广东。从此开平乡村就多了他这个外乡人的身影。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他发现在开平竟然存有一千八百三十多座类似的奇特建筑,这里曾经是一些富贵人家的世外桃源吗?可这些富贵人家为何要把家修建在这里?

    奇异碉楼百年沧桑

    通过在乡间的走访,张国雄得知村中的老少都把这些建筑叫做炮楼,又俗称碉楼。有些碉楼曾经是开放的,村子里的人可以随意进出,很多人都有幼年时在碉楼中玩耍的记忆,但在他们的印象中,碉楼里其实是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

    观察碉楼的建筑材料,张国雄发现,这一千八百三十多座碉楼,大部分是钢筋水泥结构。从建筑史的发展情况来看,水泥是近代以后才开始大量使用的建筑材料,刚开始引进时它还十分昂贵。由此推测,这些碉楼建造成本昂贵且建筑时间在近代。

    通过整理资料他了解到,开平现存的一千八百三十多座碉楼建筑中,80%都是修建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就是说在这20年间,开平这个小县竟突然间拔地而起了耗资巨大的碉楼群。

    进一步调查发现,开平碉楼兴建的繁荣时期是在20世纪初期到30年代末期,只有一小部分的建造时间延续到了40年代以后。之后,碉楼的兴建就变得很少了,到后来就再也没有了。这是一件令张国雄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为什么在极短的时间内碉楼如雨后春笋般突然拔地而起,转眼却又踪影全无?就此,张国雄开始了全面而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建造背景的考察。

    2000年,一直希望能进入内部保存完好的碉楼,以获取更丰富考证资料的张国雄,终于在政府和当地人的帮助下,进入了一座被封锁了几十年的碉楼里面,这次的新发现比他想象的还要多。

    在碉楼里发现了一个箱子,虽然陈旧,但却非常结实,四周用金属镶边,当地人管它叫金山箱。箱子里装满了各种财物,里面有银票、各式各样的西式家居用品和工艺装饰品。

    原来这里曾经住着一户有海外生活背景的开平人家。虽隔着岁月的风蚀水磨,陈旧的器物依旧掩盖不住碉楼里往昔的奢华,今天看来仍能令人如身临其境。

    这家的主人叫方润文,他当年曾在美国经商,成了开平当地的首富。为了光宗耀祖,他花费大量钱财在家乡修建了这座碉楼。

    碉楼里面房间比较宽敞,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被完整地保存至今。这座碉楼一共有六层楼,从一层会客大厅上去就是主人方润文和他的妻子当年的居室。看着眼前的一切,让人不禁遥想当年,这里的女主人听着留声机放的音乐,坐在梳妆台前,过着安逸、奢华的生活的场景。

    历史的真实面目渐渐被这些资料还原。19世纪末的开平,由于地势低洼,连年洪涝灾害不断,加上地少人多,贫困成了开平农民无法摆脱的苦难,然而却不是他们的宿命。

    一天,一个抬着金山箱的人从海外回来了,离开时还是身无分文的他,经过10年的海外打拼,如今已腰缠万贯,村中的乡亲纷纷投以无比艳羡的目光。很多年轻人看到这一幕,内心难以平静,也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人,远渡重洋。几年后,他们的家人或者欢天喜地地看到抬着金山箱的人回家,或者陆续接到从海外邮寄回来的钱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侨汇从世界各地流入。有了侨汇,这里的人们就过上了好日子,建上了好房子,所以他们就陆续从老屋子里迁了出去。于是,这里渐渐无人居住了,守护房屋的榕树肆意疯长,渐渐蚕食了栋栋房屋,整个村落成了一片废墟。

    从碉楼建设的数量和形式,可以看出当年的侨汇数量应该是相当大的,同时也反映出海外华侨的生活收入是很不错的,因为华侨们在海外有了一定的积累,才可能有数量如此巨大的钱款不断地汇入家乡。

    但是,华侨们并不都是等到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财富积累,能够让自己生活得很好的时候,才想起用富余的钱来回报家乡亲人。其实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是挣到一点钱就寄往家乡,结果自己却在外面一直过着苦日子。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最终都无法重返故土,终生过着漂泊海外的日子。

    至今,开平当地妇女还保留着祭祀祖先的传统。由于村子里的男人都去海外做劳工,村子里剩下的多是老弱妇孺。每逢节日,村里的女人们都要在自己的房屋里祭祀先人,她们希望自己的祖先会守护好这个家,保佑家里远在异国谋生的男人能够平安归来。她们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和担忧。虽然足不出户,但她们却可以从别人口中得知,自己的男人们是像“猪仔”一样去美国、加拿大做劳工、淘金、修铁路,很多人都命丧他乡,而自己家中的男人能活下来还不断往家里寄钱,就很不容易了。

    中西合璧的民间传奇

    “吾儿:我在这边很好。你们也要照顾好自己。夜里要锁好门窗,注意安全。”这是张国雄从华侨的家书中看到最多的字样,在海外谋生的他们也挂念家人的安全。张国雄了解到,因为那时开平在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是“四不管”之地,因此匪患猖獗。侨工们邮寄回家的钱财,就成了匪徒们惦记的对象。1922年12月,这里发生了一起震惊海内外的劫持案。开平第一中学的学生被一群土匪劫持,幸好被村口碉楼的探照灯照到才幸免于难。

    这件事情发生在赤坎镇的洪裔楼,那一次,洪裔楼的人们把抢劫开平第一中学学生的土匪全部剿灭。这个消息传开后,对海外华侨的震动非常大,他们发现这种碉楼竟有如此大的功用,就从此下定决心:我们不仅要回来建村落,还要建碉楼!

    当家人的生命财产遭到匪患的威胁,远在海外打工的开平人用自己的血汗钱开始为家乡修建碉楼。那么这些融会中西方文化的防御性建筑是如何修建而成的?搬到里面的开平人家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张国雄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在开平县志中发现,开平历史上就有修建碉楼的传统。开平现存最古老的碉楼叫迎龙楼,相比那些近代碉楼,迎龙楼规模更加宏大,外形更加质朴,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它的门前还立有碑文,碑文记载这座建筑是早在明朝嘉靖年间由众人集资修建完成的,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全村的公用楼。

    仔细观察这个碉楼可以发现,它底部两层是用古代土法烧制的红砖建造的,三楼在近代用青砖重新修补过,楼体非常坚固。在建筑技术并不发达的400年前,人们为何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这么高大、坚固的建筑呢?

    村里的老人都把迎龙楼称作“救命楼”,因为它曾经在一次洪灾中拯救了整个村子。那时,开平经常暴发洪水,因为没有修堤围,洪水都漫延到开平这个低洼的地方来了,那些泥砖的房子无一幸免地在洪水中倒塌。

    原来它之所以被建造得这样高大、坚实,是为了避洪。再观察它的细微处,同样有着狭小的门窗和位于四面八方的射击眼,兼顾了防匪的功能。当夜晚来临,贪婪的匪盗眼睛在黑暗中觊觎村民财产,警惕的守卫会在碉楼上指挥慌乱的村民们躲进坚实的碉楼里。坚实的门窗被人们紧紧锁闭,这时愤怒的猎枪就会从容地透过射击眼对准土匪。正是出于防涝和防匪的双重考虑,开平村民才建造了迎龙楼。

    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张教授的思路终于清晰起来。由于开平地区有修建碉楼的历史,在海外的侨工们积攒了一些钱财之后,为了让家里的亲人过上平安富足的日子,他们自然想到了修建碉楼。

    看的碉楼越多,张国雄对碉楼的细节就越了解。他发现,这种带着“洋味”的碉楼又浑身散发着“乡土”气息。屋檐、门框的浮雕,檐上的壁画,各种细节又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主人们为什么要把碉楼修建成这种不中不西的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建筑又是谁的手笔呢?

    这是张国雄在和村民们聊天时听到的一个故事:一位很富有的华侨为了修建一座独特、漂亮的碉楼,就把自己在国外看到的建筑样式和请洋人根据这种建筑样式设计的图纸寄回来,让当地人按照他的图纸开始施工。可是当碉楼快修好的时候,它的局部竟突然倒塌。这是一种不祥之兆,主人立即决定按照当地人的设计方法推翻重建。

    张国雄看过了许许多多的碉楼,结合对这些碉楼的调查,发现只有少数的碉楼有着比较标准的西式建筑风格,他们应该是按照从外国带回来的图纸而建,或是请香港、广州的专业设计人员设计的;而大多数的碉楼则是开平本地乡村的一些工匠设计的。不论是依照海外带回来的图纸,还是依据广州、香港的设计图纸而建,碉楼的建造者都是当地工匠。

    这些故事让张教授回想起自己在碉楼里面发现的一些明信片,它们与村民所讲的故事正好契合。明信片上的建筑,也许就是当初有海外生活背景的华侨们心目中家的样式。在经过乡村工匠们的琢磨和加工之后,就建造成了这样一种中西结合的独特样子。

    看过了很多碉楼之后,张国雄发现尽管有海外生活背景,很多搬进碉楼里面的开平人家,依然保持着最传统、最古朴的生活方式。他们隔三岔五就要打扫神龛、清理房屋、整理农业工具,在外表呈西洋风格的建筑里过着开平农民的简单生活。

    未讲完的故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平乡村修建碉楼蔚然成风,于是这片偏僻的土地上就拔地而起了这么多的碉楼群。可是为何到了40年代,这里的人们又停止了碉楼的建造呢?

    张教授找到的一座残破建筑,呈现出停停建建、建建又停停的碉楼雏形。显然,它们的主人最终放弃了当初的修建计划,如今它们就这样褴褛而狼狈地伫立在村头。如果不是当初发生了什么变故,主人们又怎么会半途而废呢?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日军不断南下。到了40年代初期,日军已经占领了香港。香港是五邑侨乡开平的乡亲跟海外亲人联系的一个枢纽,海外资金必须要经过香港才能流入家乡。日本人占领香港之后,紧接着又对美国宣战,于是海外与开平间银钱的流动通道被掐断了。侨汇无法汇回家乡,使得村民们吃饭都成了问题,更不用提修建碉楼了。

    20世纪40年代之后,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华侨家属纷纷逃往海外。这一千多座刚刚用他们的血汗钱修起的碉楼,逐渐人去楼空。岁月流逝,它们失去了往日的华美,日渐沧桑凋败,有的甚至已经沦为废墟,在开平这块土地上,无声地诉说着逐渐被人忘却的苍凉往事,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与猜测。

    行走视点

    开平位于中国广东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潭江、苍江穿流而过,水深河宽,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素有“小武汉”之称,历来是重要商埠和货物集散地,也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艺术之乡和碉楼之乡。

    数百年来,尤其在19世纪初期,广大侨胞为了防洪防匪,保护侨眷安全,纷纷兴建居守兼备的碉楼,这些碉楼与周边的村落、稻田、小桥、流水、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构成一道奇特而美丽的景观。

    开平碉楼是广东开平侨乡民间建筑的一大特色,是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群体,也是地域性历史文化在建筑上的反映。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到30年代。原用于避洪涝、防盗贼,现存1833座,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筑文艺长廊”。碉楼最具特色的是顶部的装饰艺术,由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侨吸取各自侨居国的建筑风格,结合中国建筑传统而设计建造,风格迥异,有中国古代建筑的硬山顶式,中西合璧的园林式、别墅式、古罗马式、中东式、美国式、英国式、德国堡垒式、教堂式等十余种。开平现存碉楼大致可分为泥楼、青砖楼和钢筋水泥楼。它以世界各国建筑艺术总汇而著称,反映了侨乡文化的超前性和创新性,在中国乡村建筑史上堪称奇迹,开平也因而被称为“近代建筑博物馆”。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开平碉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开平碉楼与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开平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