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西部的张家界已被越来越多的游人所熟悉。那陡峭的山崖,柱状的山体,茂密的森林,漫山遍野的鲜花,已使它成为游人向往的游览胜地。人们称这里有一种原始、天然、纯朴的美。游人来到这里,有一种回归自然的超凡脱俗感。其实,与这里具有相似景观特征的风景区很多,尤其在南方,像江西的三青山、福建的武夷山,甘肃兰州的仁寿山、广东北部的丹霞山等都是如此。这种地貌以广东北部的丹霞山最具特征,故人们称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一种发育在由砂粒组成的砂岩分布地区的自然地貌景观。尽管各种神话传说给它的形成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但实际上它是流水长期破坏的结果。这种地貌常以高高的悬崖峭壁、林立的石峰为特征,远远看去好像在山上建有一座座富丽堂皇、气势宏伟的宫殿。各地形态逼真、生动的奇景很多,如甘肃兰州仁寿山有“天斧砂宫”之称,这里有布局协调、规模宏大的“宫廷建筑群”,有高大雄伟、形体怪异的“风蚀塔”,有栩栩如生的“河台”“白蛇”,还有令人生畏的“铁牢”。江西三青山上有一女神峰,远远看去,形如少女,丰满秀丽,圆圆下巴,秀发齐肩,她凝神沉思,正襟端坐在悬崖边,双手托着两棵古松,那神态实在令人叫绝。许多“丹霞”地貌发育地区都已成为著名的游览区,像甘肃兰州仁寿山,已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旅游区,福建武夷山不仅是风景秀丽的旅游区,有人甚至称那是“世界的奇迹”。由此可见,“丹霞地貌”在旅游业中是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
“丹霞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它有几个条件。一是发育在由砂粒组成的砂岩中,而且砂岩厚度很大,整体性强,砂岩中与地面垂直的裂缝很多。二是与长期的流水破坏有关。带有许多裂缝的砂岩受到河流的冲刷切割,就会在河流两岸形成相互对峙的高高峭壁,使得河流形成“一线天”的险境。像福建崇安县境内的玉女峰和大王峰,夹河对峙,状如石门,高出河面400~500米,悬崖峭壁,十分险峻。若砂岩下面还有厚厚的由泥组成的泥岩,山上则会出现类似西藏布达拉宫所处地那样雄伟的高大断崖,甘肃兰州仁寿山就是如此。有时,在高高的悬崖上还会出现岩洞,有些地区的岩洞中还可住人并建有庙宇。在流水破坏下,岩石倒塌时会形成高高的“天生桥”,像湖南张家界。“丹霞地貌”的形成还与气候条件有关。在雨量特多的广东、广西地区,它发育得最完美,各种地形都会出现。像广东仁化的丹霞山、南雄的真仙岩、平远的南台山、龙川的霍山、广西容县的都桥山、北流的铜石山等。在雨量较少的地区则仅有个别地形发育,像甘肃兰州仁寿山。
黄山、华山天下奇
黄山以它秀丽、险幻的奇景成为世界性的旅游热点。那里的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称为“四绝”。黄山云霞变幻,山峰险奇,珍禽异兽,遍地皆是,被称为人间仙境。和黄山相比,陕西的华山则以险峻而著称于世,李白“势飞白云外,影到黄河里”的诗句,就是描述华山之险的。
那么,黄山、华山是怎样形成的呢?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沉香劈山救母”之说。沉香为救被压于山下的母亲,取出利斧,猛地一劈,山被劈成两半,从而有了华山的险峻。其实,它们并不是沉香劈成的,也不是神仙造成的,而是与火山活动中钢水般的岩浆有关。地理学家们给它们起的名字叫“花岗岩地貌”。原来,火山活动时,钢水般的岩浆并不都是流出地表,有相当多的部分在达到地表附近时就停止活动并慢慢凝固了,它们凝固后形成的巨大岩体称为花岗岩体。花岗岩体的形态是不规则的,有的呈柱状,有的呈毯状,也有的呈蘑菇状。当覆盖它们的地表物质被年长日久的流水冲刷、风的侵蚀而带走时,花岗岩体就露出来了。由于花岗岩的硬度很大,抵抗破坏的能力强,所以,就高高地凸出于地表,形成险峻的高山。若花岗岩呈柱状,就形成石峰群立的外貌,黄山和华山就是著名的实例。华山由中、东、西、南、北五个峰组成,远看犹如莲花,故称华山。它以险峻的奇峰峭壁为特点,山体四周的岩壁,基本上都受圆柱状花岗岩体的形态支配。黄山花岗岩体近似圆形,有名的山峰有72座。这些山峰都与岩浆冷凝收缩时形成的大量裂缝有关,这些裂缝实际上把一个圆形的花岗岩体分割成许多小的岩体,以后受到风吹日晒,雨淋霜打,裂缝慢慢扩大,就会形成一些独立的山峰。黄山有由裂缝扩大形成的深谷36条,正是这36条深谷把原来一个圆形的花岗岩体分割成72座峭壁奇峰。
花岗岩地貌在我国发育很广,除了黄山、华山外,我国还有不少著名的山峰和风景区都是这样形成的。像海南岛的五指山、秦岭的太白山、山东的崂山、浙江的天目山、湖南的衡山、广东的罗浮山,都具有或高或低的陡崖峭壁,矗立于群山之上,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在国外,有些花岗岩地貌甚为壮观。位于美国北怀俄明州的“戴维斯塔”,就是一个高大的花岗岩体,美国人称之为“魔鬼塔”。它位于丘陵地区,塔高近400米,相当于110层高的摩天大楼。随着光线的改变,塔还会改变其颜色和特征,时而昏暗苍茫,时而又闪闪发光;在晴天,一二百千米以外都能看到这座神秘的、带有沟槽的“石头金字塔”。190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把该塔定为全国保护古迹,成为世界旅游者神往的地方。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青水碧,洞奇石秀,有山水甲天下之美称。那座座秀丽的山峰如散落在一汪碧水中的田螺。泛舟漓江,如行画中。那长达千米,高数十米的七星岩、芦笛岩大溶洞更是别有洞天。进入洞里,犹如进入神话世界,令人流连忘返。在云南有一个著名的风景区——路南石林。这里是“阿诗玛”的故乡,在一丛丛挺拔俏丽、竹笋般的石峰中,有“苏武牧羊”“将军鞋”“夫妻斗气石”“阿诗玛”“猪八戒背西瓜”“二牛戏水”等一系列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的景点。假若你有机会前去参观,导游小姐一定会告诉你有关石林形成的美丽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手操神鞭,本来准备把那些石头赶到一个清静的地方。不巧到这里时已至深夜,巧遇阿诗玛与情人阿黑在此幽会,这些石头再也不愿走了,张果老用神鞭怎么抽打也无济于事。无奈,只好把它们放在这里。导游小姐甚至告诉你,那石峰上的一条条裂缝,就是神鞭鞭打留下的痕迹。多么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是什么神奇的力量造就了如此美丽的人间仙境?当然不会是神仙。科学家们研究证实,这是一种由石灰岩形成的地貌景观,并给它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形成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是烧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这种岩石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中很容易溶解,而实际上,所有的地面水都含有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在水的作用下,石灰岩就会慢慢被溶蚀。若石灰岩发育的地区地表水和大气降水多,长期溶蚀的结果就会形成类似于桂林的山、云南的石林那样的地貌。若石灰岩中有裂缝,水就会沿着裂缝慢慢溶蚀,年长日久,原来一条细细的裂缝就会变成今天类似桂林七星岩、芦笛岩那样的大溶洞。大溶洞连接起来并和一条地面河流相通,河水就会通过溶洞流进流出,这样就成了地下河。所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一是要有石灰岩作为物质基础,二是要有长期的流水冲蚀,而长期稳定的水源则在气候湿热地区能得到充分的保证。这三个因素决定了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特别发育的特点。当然,这种秀丽的地貌景观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形成的,它要在水的精雕细刻下,像姑娘绣花一样才能完成。就拿桂林的山和溶洞来说,形成的时间已有3亿多年了,在这3亿多年里,水像一位绣花姑娘,精心地在原先的石灰岩层上构思、设计、绣绘,最终才变成今天的模样。就是在今天,水仍然在对它们进行慢慢的加工、修饰。
和地表的奇山、石林相比,地下的溶洞又有它的独特之处。对一个石灰岩溶洞来说,里边少不了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等洞穴景观,而且它们常具有奇特的形貌供人们想象,从而有了许多优雅漂亮的名字。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呢?追踪研究,它们仍然是水对石灰岩溶解的杰作。溶洞形成后,从洞顶滴下的水滴中含有碳酸钙,碳酸钙随着水滴慢慢沉淀,便会形成冰凌一样的石钟乳;而水滴滴到地上,慢慢地便形成石笋;时间长了,石钟乳和石笋连接到一起,便形成石柱。有的溶洞中有水流存在,水流遇到台阶时,便形成瀑布,由此,便形成幕状的石幔。这些石灰岩溶洞景观形态各异,变化多端,人们根据想象分别命名,便使得本来寂静无声的溶洞里充满了神话色彩和无穷的奥秘。可以说,所有的溶洞都如此。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在南方发育良好,尤以广西、贵州为甚。它们或形成大片秀丽的峰林,或造成拔地而起的孤峰。像桂林地区这两种情况都有。在地处热带的云南则以石林为代表。同时,由于河流的下切较深,地下河规模很大,如云南约河支流田心河在个旧市斗姆阁潜入地下,到红河河边才出露,注入红河,全长达6千米。在湖北省的中部,石灰岩地区常由于溶蚀而发育成洼地、漏斗等景观。
在我国的北方,由于气候干燥,降雨量相对减少,且石灰岩分布相对南方少得多,所以北方的地表没有发育出喀斯特地貌,但是在地下深处的石灰岩层中却发育出大量的溶洞;甚至还发育着石林,只不过它被上面的厚厚岩石盖住了。这些在地下发育的溶洞里常注满了水,由此给采矿业带来极大危害。当采到溶洞时,若事先不知道溶洞的位置,溶洞里的水便会奔泻而出,瞬间把矿井淹没,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由上所述可以知道:喀斯特地貌景观既不像丹霞地貌景观那样原始、自然,也不像花岗岩地貌景观那样险峻、奇幻,它表现出的是一种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的美。难怪作为风景区,它对游人具有那么大的诱惑力。
魔鬼城里无魔鬼
新疆有个魔鬼城,那里有不知道建于何时的“古城堡”,也不知道这座“古城堡”因何种原因,毁灭于何时。大家只知道每当夕阳西斜,夜色沉沉时,当你亲临魔鬼城,能听到如诉如泣的女人哭声和喊叫声,令人毛骨悚然,仿佛这片荒废的古城里,游荡着无数冤死的灵魂,它们在这夜色的掩护下,向苍天发出悲壮的呼唤。
这里真是魔鬼城吗?真的有屈死的灵魂在呼喊吗?没有!那不过是人们的想象。其实在那里兴妖作怪的既不是妖怪,也不是灵魂,而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风,是风雕刻出了一片古城堡废址;是风在那里游荡并发出了令人害怕的声音。科学家们称这种地貌为“风蚀地貌”。风蚀地貌,不言而喻,是由于风的长期破坏作用形成的。这种地貌景观在我国主要发育在干燥少雨、风力较强的西北地区,尤以新疆最多。
说起风的破坏能力,也许有人不以为然。其实风的破坏能力是很强的,不说台风的威力,就是和风微风,长年累月的作用也能毁掉一座大高楼。西北地区沙漠茫茫,狂风卷着细沙,抽打着它所能遇到的一切,这种破坏力是无法想象的,沙漠地区的风对地面物质以吹和磨两种方式进行破坏。天长日久,它能把好端端的一方平地撕碎、削平,化为乌有。风蚀地貌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风蚀城堡大多见于软硬岩石相间分布的地区。由于岩石软硬不同,风的破坏结果就有不同表现。软的破坏多,硬的破坏少,这样就形成许多层状台墩,远远看去,就像古城堡的废墟。新疆准噶尔盆地乌尔禾的“风城”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上面所说的魔鬼城也是这样形成的。在风蚀城堡里,往往由于风对软硬岩石的破坏不同而形成蘑菇状的风蚀蘑菇、风蚀柱以及洞穴状的风蚀穴等景观。一旦风蚀城堡形成了,风在其间穿行,会受到层层阻拦,再加岩壁上有许多风蚀穴,风就像吹哨子一样发出阵阵声响,这种声音再经过各种风蚀景观的反射,就形成一种奇特的声音。魔鬼城里的女人哭声和吓人的叫声就是这样形成的。
风蚀劣地是由风蚀破坏而形成的土墩和凹地组成的地貌景观。地面崎岖起伏,支离破碎,高起的风蚀土墩成长条形,并与风力方向平行。这种地貌在新疆罗布泊洼地西北部的古楼兰附近最典型。
风蚀地貌多发育在沙漠地区,在茫茫沙漠中,陡地出现一片形态奇特、造型别致、高出沙海的景观,当然令人们惊奇。特别对那些在沙漠中旅行的人来说,经过很长时间单调、寂寞的旅行,猛抬头,看见耸立于眼前的那一片奇观,无异于看见一片绿洲,这就是风蚀地貌作为风景区开发的特长了。
在新疆盛产葡萄的哈密地区之天山脚下,有大片由碎石或鹅卵石组成的戈壁滩,这里素有“火焰山”之称,传说《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过的火焰山就在这里。想那孙悟空为借芭蕉扇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借来扇子后扇,连自己屁股上的毛也烧了。这里是否就是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无从考证,但这里的温度确实够得上“火焰山”这个形象的称呼。据说,中午的戈壁滩中可烤熟鸡蛋,而到了晚上则很快寒气袭人。这也是风的杰作。风的长年破坏作用,使得附近山上的裸露岩石破碎,崩落下来,形成沿山体分布的戈壁滩。这种戈壁滩没有植被,吸热性极强,所以中午的温度非常高;而到了晚上,由于它散热极快,白天吸收的热很快散失掉,又变得寒气袭人。
除了上述的几种地貌景观外。地球表面还有许多其他景观。如由河流长年冲刷形成的河谷地貌,我国著名的长江三峡和金沙江“虎跳峡”都属于河流切割造成的。长期缓慢活动的冰川也能形成一些奇特的地貌,如江西庐山有一条峡谷就是由冰川磨蚀形成的。
总之,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当面对千奇百怪的自然景观时,我们应该明白:它们不是神仙创造的,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为自己创造出了千奇百怪的脸谱。
大地沧桑
很少能找到一个像“大西国”这样的传说,千百年来它是那样牵动人们的心弦:离现在11万多年前,在直布罗陀海峡对面有一块叫做“亚特兰蒂斯”的大陆,上面有一个大西国。它的面积比欧洲和非洲加起来还大,它的军队曾征服过当时的西方世界——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有美丽的城市,城市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和庙宇,居民都信仰太阳神。后来,由于发生了大灾变,这个国家突然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沉没到大西洋底下去了。自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公元前350年记载了这个传说之后,它便引起了历代学者、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世界上先后出现出了5000份关于这个问题的报告。有的人认为在那么遥远的时代,人类社会根本达不到那么发达的程度,而另外一些人却始终满怀希望地探索这块失踪的大陆。众说纷纭,一直争论不休。
1968年,有人在加勒比海的巴哈马群岛的海底发现了巨大雄伟的石砌建筑群,里面有宽阔平坦的街道,有城墙和码头。研究过这些石头的人认为,它们的历史恰巧是11万年。后来,几个国家的科学家又宣称,他们在1000英尺(注:1英尺=03048米)深的海底发现了一座高达500英尺的巨大金字塔。那些学者们立刻把它们和消失的大西国加以联系。还有人把大西国的传说和另外一件事相联系。史书上记载着,公元前1400多年,现在的希腊克里特岛上出现过高度发达的米诺斯文化,后来由于桑托林火山的爆发,岛上的克诺萨斯王宫和其他文明设施遭到了覆灭。这些人推测,关于大西国的传说,可能来源于这里。一些考古学家一直没有间断在这里的发掘工作,企望从中获得奇迹。
揭开这些谜底也许还要等上几个世纪,但是,另外一些地理上发生变迁的事实,却早已为当今的人们所熟知。
在我国湖北西部秭归县的楚王台山上,有两座古城的遗址,一座位于山上,一座位于山下,两城相距几百米,而两座古城的建筑结构和用料都极其相似。专家们经过研究认为,这两座明代同一时期所建的古城,原本是一个整体,后来是断层活动把它们一劈为二的。
如果人们对这个结论还有所怀疑的话,那么下面的事例则不容置疑。四川茂汶县(今四川茂县)城北7里的撮箕山麓,在距岷江江岸1千米的河谷砾石阶地上,大路两旁有唐姓人家门对门的两个大院,从1898年至1933年的35年里,两个大门竟然悄悄地错开了77米。后来便发生1933年8月25日迭溪75级的大地震。
这种情况并不是孤立的事件。美国旧金山郊外有一座牧场的木栏,在76年前当地发生大地震的时候,木栏中腰被截断,两头一下子错开了6米。原来这里正处在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边界线的断裂带上,上面的情况就是板块的运动造成的。现在这个地方还立了一块木牌标志,好让人们来参观这一奇迹。这个断裂带就是有名的美国西海岸的圣安得列斯断层,它总长在1000千米以上。1000万年来,断层两侧朝相反方向错开了四五百千米。堆利斯特市的一座酿酒厂房恰巧横跨在这个断层上,从1948年到1969年,厂房两边的建筑物错开了25厘米。
在人们看不见的海底,也无时不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幽灵岛”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地中海西西里岛以南的25海里的格雷姆岛,100多年来,它曾经一再出现和消失,1950年它再次出现,外交家们正在为它的主权归属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它却突然在1956年又一次隐没到海底。同样情况还发生在加勒比海:一艘英国军舰开到特立尼达岛附近的一个小岛上,在上面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宣布这个岛为英国所有。然而,没过几天,这个岛突然没入了水中,人们甚至还没来得及给这个小岛命名和把它画进地图里。岛屿的消失,有时还会造成悲剧。在上一个世纪,新西兰东北库克群岛的图阿纳基岛,一天清早,渔民像往常一样出海捕鱼去了,可是他们傍晚归来的时候,在这个13万多人的岛屿所在地上,只剩下一片汪洋。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湾岸边耸立的3根大理石柱子,使人们更清楚地看到地壳变迁的历史足迹。公元前105年,罗马帝国在这里修建了塞拉比斯古庙,这3根柱子便是当年的遗物。现在人们可以看到这12米高的柱子上,在36~61米的地方,布满了坑坑洼洼的小洞,不难判断,这是海生软体动物蛀蚀出来的。海生动物怎么能“爬”到这些大柱子的中腰,从事这么艰巨的“雕刻”?人们正是从这里找到地壳变迁的线索。原来,古庙修建以后,最下面的一段便被火山灰所掩埋,后来地壳逐渐下沉,石柱的下部又被海水所覆盖,到13世纪,海水最终淹到了6米以上。再以后,地壳又缓缓上升,海水退去以后,便留下了当今的记录。
近年来,一个岛屿在里海的巴库港附近露出水面,岛上有一个建筑于13世纪的城堡和宫殿。历史学家们估计,这是1306年的一次强烈地震,把巴库城的一部分掀入了里海。
在荷兰,1800~1900年间,海岸下沉了约30厘米。现在全国有1/4的土地在海平面以下。在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一带,100年来,人们记录到的陆地上升达到2米,这里的杜尼奥城,古代曾是一个大港湾,现在浅得连小舟也难以泊岸。
地壳不仅在不断地发生着高低起伏的变化,还更多地进行着水平方向的位移。
1926年,世界上52个天文台精确地测定了彼此的相对位置。1933年第二次测量时,发现欧洲与美洲的距离在7年内增大了455厘米,也就是说平均每年以65厘米的速度在相对运动着。
近百年来,印度次大陆每年以12厘米的速度向西藏高原推移,因此,喜马拉雅山被挤得继续升起。
红海是地壳变化最显著的地区之一。潜水装置在红海海底大约1700米的深处,拍摄到炽热的岩浆顺着把海底分为两半的裂缝向外流出的情景。1979年,在非洲阿萨尔湖附近发生一次火山爆发,使非洲和阿拉伯半岛的距离,一下子增大了120厘米。红海,是未来非洲与亚洲之间一个新的大洋的雏形。
形形色色的岛屿
具有特异功能的岛屿
爱琴海中的阿罗斯安塔利亚岛,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碱性物质,因此,岛上的居民从来不用花钱买肥皂。衣服脏了,可以随便在哪里拾个土块来搓洗,洗澡的时候,抓把稀泥往身上一抹也就行了。
在西印度群岛中的马提尼克岛上居住的人,个个都“高人一头”,就是来岛上居住过一段时间的人,也会莫名其妙地长高几厘米。据说,该岛蕴藏着某种放射性矿物,它能使人体机能发生某种特异变化,因而“催高”了身体。
加拿大东海岸有个世百尔岛,轮船每次驶近它的时候,罗盘就会“失灵”,同时有一种奇特的力量把船拉向岛屿,以至因此造成了不少船只触礁沉没。航海的人们把它叫做“死神岛”,总是远远地躲过它。原来这个岛屿的岩石中含有丰富的磁铁矿。
由“特殊材料”构成的岛屿
缅甸英莱湖中的腐草和泥土多年垒结形成浮岛,人们在这些浮岛上面盖房居住,种庄稼,聚成村落,形成街市。浮岛在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三角洲地区更多,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芦苇产地。遇到风暴和水面上涨时,这些“岛屿”会发生浮动。而在北冰洋上有许多的考察基地设在浮水形成的冰岛上。
波斯湾附近的澳尔穆兹岛,上面堆满了食盐,到处一片白漠,寸草不生。
澳大利亚东北部有名的大堡礁,是由在热带海洋中生活的珊瑚虫“献身”构成的,形成了一条绵延2000千米的“海上长城”。这里,350多种色彩和万千形态的珊瑚,把海洋世界打扮得绚丽多彩。
有历史地位的岛屿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是一个历史上西方殖民者用来贩卖黑奴的“奴隶岛”。现在岛上还保留着当年关押待运黑奴的“奴隶堡”。当年,从亚非各地每天都掠夺200~400名黑奴,押上岛来,当场“按质论价”出售,并在他们身上烙上号码。生了病的会随时被扔到大海里喂鲨鱼,活下来的随后被送进货舱,就像塞沙丁鱼罐头一样,装得满满的运往美洲。在1538年到1848年间,从这里运走了2000万黑奴。现在,这块血泪斑斑的土地已被宣布为人类的文化遗产而保留下来。
英国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的荒岛,就是智利的胡安——费尔南多斯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岛的山顶上,至今还留着一块当年铭记流放海员塞尔柯克的铜牌和他住过的山洞——鲁滨孙洞。《鲁滨孙漂流记》便是作家笛福根据这一素材写出来的。
有些岛虽小,但名声很大。小小的圣赫勒拿岛,以囚禁过拿破仑而名闻全球。岛上他的衣冠冢和生前住处“隆武德”等古迹,已成为陈列拿破仑使用过的各种器具和书籍的博物馆。
世界最大的陆间海——地中海
地中海位于非洲与欧洲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
地中海面积251万平方千米,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4000千米,南北最宽处为1800千米。它的地形复杂奇特,意大利西南方的海底,有一条海脊,把地中海分为东、西两个海盆。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马耳他岛等就是这个海脊露出海面的部分。
地中海是一个很深的海,最深处达5092米。地中海地区地壳极不稳定,岛屿众多,许多岛屿上有活火山和火口湖。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是著名的活火山。
地中海沿岸有18个国家,约3亿人口,海上交通历来很发达。
在世界海洋中,地中海面积不算很大,可它对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却无与伦比,它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爱琴文化的发祥地,中世纪国际贸易的重要场所。苏伊士运河开凿以后,它更成为国际航运的重要枢纽和世界战略通道。
在地中海西部,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直布罗陀和特腊法尔加尔角,与非洲北端的阿勒米纳角和埃斯帕特尔角隔海相望,形成一条沟通地中海与大西洋的狭窄水道,这就是著名的直布罗陀海峡。海峡长约90千米,最宽处为43千米,最窄处仅14千米,是一条咽喉要道。
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补给的进出口,强大的海流以每小时7千米的速度源源不断地涌进地中海;在它的下面,又有一股水流连续返回大西洋。一出一进的水流交换,就像大海的呼吸一样,日夜不停地进行着。
水面上,每天有1500艘以上的商船行驶其间,西欧国家进口的石油、原料,出口的产品大都经过这里,海峡成了西方经济的生命线。
直布罗陀是一座重要的港城和要塞,现属英国管辖,是防守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与对岸的西班牙飞地休达和摩洛哥港口丹吉尔遥遥相对,形成掎角之势,紧紧锁住直布罗陀海峡,就像是海峡的两只眼睛,注视着一切过往的船只和不断变化着的大海风云。
海上草原——马尾藻海
在大西洋上航行了多日的哥伦布探险队,1492年9月16日这天,忽然望见前面有一片大“草原”。要寻找的陆地就在眼前,哥伦布欣喜地命令船队加速前航。然而,驶近“草原”以后却令人大失所望,哪有陆地的影子,原来这是长满海藻的一片汪洋。奇怪的是,这里风平浪静,死水一潭,哥伦布凭着自己多年的航海经验,感到面前的危险处境,亲自上阵开辟航道,经过3个星期的拼搏,才逃出这可怕的“草原”。哥伦布把这片奇怪的大海叫做萨加索海,意思是海藻海。
这就是大西洋没有海岸的马尾藻海,据说,早在2000多年前,大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到过“大洋上的草地”。
马尾藻海在大西洋北部百慕大群岛附近,位于北纬23~35度,西经30~68度之间,东西长达4500千米,南北长约1500千米,面积在700万平方千米以上,差不多有3个地中海大。
马尾藻海四周为几条顺时针方向奔流的海流所包围,西面和北面是墨西哥湾流及其延长部分——北大西洋海流,东面是加那利海流,南面是北赤道海流,中间形成了马尾藻海稳定的海面。
在这里,大量繁殖并旺盛生长着马尾藻,使茫茫的大海铺满了几尺厚的海藻,海风吹来,海草随浪起伏,呈现出一种别致的海上草原风光。
马尾藻海不仅有“草原风光”,而且还有许多奇特的自然现象。
大西洋是世界各大洋中最咸的大洋,马尾藻海又是大西洋中最咸的海区。这里海水的盐分很高,海水深蓝透明,像水晶一样清澈,而浮游生物远少于其他海区。
这里海平面要比美国大西洋沿岸高出12米,可是,这里的水却流不出去。
最令人不解的是,这个“草原”还会“变魔术”:它时隐时现,有时郁郁葱葱的水草突然消失,有时又鬼使神差地布满海面。
表面恬静文雅的“草原”海域,实际上是一个可怕的陷阱,充满奇闻的百慕大“魔鬼三角区”几乎全部在这里,经常有飞机和海船在这里神秘地失踪。
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
公元875年,几位勇敢的挪威探险家驾着一叶木舟横渡大西洋,接连几天都在晶莹如玉的冰川中穿来绕去。一天,他们在南部山谷中找到了一块绿地,于是把这个岛称为“格陵兰”(英文“绿色的土地”的意思)。从公元986年起,格陵兰就建立了移民定居地。
格陵兰是世界第一大岛,位于北美洲东北部,总面积217万平方千米,4/5在北极圈以内,84%的土地终年冰雪皑皑。这里有仅次于南极洲的世界第二大冰盖,面积172万平方千米,平均厚度为1500米,最厚处达3400米。一旦岛上冰雪全部融化,整个地球上的海水会升高65米。
格陵兰是个冰川之乡,每年都有上万座的冰山飘浮出海。冰山是由万年积雪在重压下形成的,纯真洁净,没有杂质污染,是价廉物美的上等冷饮,深受人们喜爱。格陵兰每年都向西欧和美国大量出口冰川冰,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冰工厂”。该岛雅各布斯哈汶港的市徽图案,便是两朵圆形的雪花夹着一座蓝白相间的冰山。
格陵兰大部分地区气候严寒、干燥,不时有暴风雪降临。东北部冬天气温下降至零下60摄氏度,夏季仍然在零下20摄氏度,年降雨量仅150毫米。南部因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冬季气温比北部高。因此,人口集中在南部沿海地区,而北部、东北部和东部则无人居住。
由于气候酷寒,整个格陵兰找不到一棵树。格陵兰人喜欢把房子外墙涂上绿、红、白、黄、蓝色,以增加空间色彩。
格陵兰每到冬季就有连续几个月的“极夜”,天色朦胧,不见太阳;夏季则太阳终日高悬,昼夜常亮。雅各布斯哈汶港从12月1日至1月12日,是“极夜”期。因此,每逢1月13日,市内居民和游客就扶老携幼到山顶眺望久违的太阳升起,犹如过节日般欢跃。
2月初,太阳的金色光辉回到大地之后,气温大约在零下10摄氏度至15摄氏度之间,人们乘坐着狗拖的雪橇奔向结冰的海面,进行捕鱼活动;狩猎活动也随之忙碌了起来。仅有4000居民的雅港,养了5000多条狗。狗在格陵兰人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帮手。
格陵兰5万居民中,4万是当地人,1万是丹麦人。格陵兰人即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但经过近200多年来同丹麦、荷兰、德国、挪威、瑞典和冰岛人的通婚,绝大多数格陵兰人都已成为混血人,只有西北部人迹稀少的地区仍保留极少数纯因纽特人。他们长着黄皮肤、黑头发、高颧骨、扁鼻梁、细眼睛、宽肩膀,酷似我国的蒙古族人。格陵兰人主要靠捕鱼和狩猎生活。鱼类以鳕、虾和萨门鱼为主,海里的鲸、海豹以及深山里的鹿则是他们狩猎的主要对象。
格陵兰岛属丹麦管辖,首府戈德霍普是岛上最大的城市。格陵兰城镇之间有直升机来往,有电话、电信联系。但是,一些格陵兰人习惯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因此出现了高楼与冰屋并存,直升机和狗拉雪橇同行的有趣景象。
形形色色的湖泊
传说3000年前,周穆王姬满,坐在8匹骏马拉着的车子上面,日行3万里,来到“西王母之国”,西王母在瑶池边上盛宴招待过他。这个西王母的“瑶池”,就是坐落在新疆乌鲁木齐附近天山上的天池,它原本只不过是一个冰川形成的终碛湖。
一些湖泊常被这样蒙上神秘的色彩,传播着美丽的神话,有一些湖泊至今还在受着顶礼膜拜。
湖泊的神话十分美妙,有些关于湖泊的“人话”也很有趣。在贝宁共和国科托努以北的诺古埃湖上,有一处称作冈维水上村庄,吸引着各国的旅游者。这里,在高出水面一两丈(注:1丈=33333米)的圆木脚上,盖着一幢幢尖顶草房。在这种高脚楼房外面,有宽敞的平台,甚至还有垒叠着泥土饲养禽畜的小块“陆地”。这里的人家都有木船,作为往来的交通工具。在村庄中央,有船只组成的水上集市,彼此交易都在船间进行;还有的商贩船,沿街串户送货上门,居民从窗口一伸手就可以买到东西。这种水上村庄有30多个,是17世纪初人们逃避兵乱形成的。
湖泊不仅给人类以灌溉、舟楫、渔盐之利,有一些湖泊还具有特别的用途。
在黑海附近有个泰基尔基奥尔湖,许多人远道专程来这里洗“泥澡”。他们用湖泥涂满全身,然后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或是索性浸泡在泥浆里,待上一段时间。原来这个湖里含盐量很高,并且在腐殖质泥层中含有多种矿物质。这些跋山涉水来洗“泥澡”的人是为了治病。据说这个湖的治病效果还蛮不错呢!
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岛上的沥青湖,更是出名。这个面积36公顷的“湖泊”,全是由天然沥青构成的,上面不仅可以走人,还可以行车。从1870年开始,人们就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开采沥青,可是湖面却没有下降,原来湖里还在不断地“长”出沥青。这里的沥青质量特别好,可以铺成“灰色闪光马路”,方便夜间行车。这种沥青还出口到我国。
我国青海、宁夏、内蒙古有许多盐湖,构成了一望无际的银色世界。青海的察尔汗盐湖是最大的一个。在这里,盖房子用盐块,铺路也用盐,青藏公路上有著名的“万丈盐桥”。在这里,甚至连厕所也是用盐修砌的。
地震和海啸
岛上的晚会正在热烈地进行着。突然,大地发生了一下抖动,然而,它丝毫没有引起狂欢者的注意。随后不久,一阵巨响,一堵十几米高的“水墙”从海里扑到了岸上。当这些轻歌曼舞的人们还没有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便都一齐葬身水底了。事后返航的渔船看到的是海面上漂浮着的一具一具尸体和被洪水荡涤过的岛屿。这是1896年6月15日发生在日本三陆的一次海底地震所引起的海啸。在这次灾难中,3万多艘船只流失,27万多人死亡。
1946年4月1日凌晨,住在夏威夷岛上的史密斯,被一阵雷鸣般的响声惊醒了。涨高的海水向他的住房扑来,但是当他急着跑出去的时候,海水却又向远处退了下去,以至露出平日从未见过天日的海底。15分钟后,他跑到一个高地上,这时,海水又一次更凶猛地扑到了岸上。随后便又退了下去。这样往返了6次以后,海水起伏的势头才慢慢减弱。这是发生在几千里外的阿留申海沟的地震所引起的海啸,在经过了日本、澳大利亚两次反射以后,过了18小时,又第二次在夏威夷群岛造成的更加强烈的反应。
强烈的海底地震,会在浅海地带引起海啸,它往往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
1755年11月1日,这天是万圣节,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教堂里,信徒们正在做祈祷,突然间一声山崩地裂般的巨响,教堂像遇到风暴的船一样剧烈地摇晃起来,随即,这些善男信女们便被永远地埋葬在这倒塌的教堂之中。这时,全城陷于一片昏暗。6分钟之内,建筑物几乎全部变成废墟。有些幸免于难的人匆匆逃到海滨,又被高涨到20多米的海水迎面吞噬。就这样,全城6万人罹难。这次大地震所引起的海啸,一直波及很远的地方:在西印度群岛地区,掀起了78米高的波浪;非洲沿岸的海水,起落了18次。
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海啸于1960年发生在智利。地震过后,首都圣地亚哥以南约320千米长的海岸沉到了海底,瓦尔的维亚城变成了海湾。地震引起的海啸,波及1万千米以外的日本,使那里的10万人受害。
海底地震能引起海啸,陆地上的地震则往往造成山崩地裂。
1556年,我国关中大地震,有的县整个陷落了下去。
1792年5月21日,日本九州地震,把一座岳前山崩进了大海。
1911年2月18日,帕米尔高原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一座崩塌了的山,在穆尔加布河上筑起了六七百米高的大坝,形成了50平方千米的萨列兹湖。
火山爆发会形成地震,但多数地震,是由于构成地壳的板块相互冲撞所造成的,属于地层岩石的突然破裂和错动形成的构造地震。因此,地震带集中在板块的边界上。太平洋板块四周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处在这一地带上的智利、加勒比地区、墨西哥、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地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
世界上每年发生的地震,人们能感到的约有5万次,但能造成破坏的地震平均不过十几次。
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向西漂移、印度洋板块向北东推挤的左右夹攻之中,是地震较多的国家。我国早在公元前780年就有了地震记录。在3000多年的历史资料中,记载了4级以上地震3700余次,其中有600多次破坏性地震。
千百年来,为了对付地震,人类绞尽了脑汁。现在,人们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成果,随时在观测着大地的“脉搏”。人类还雄心勃勃地不仅在尝试着治服地震,而且期望有一天能利用形成地震的能量为自己服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