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庙与关公文化-山西现存其他较好的关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常平关帝庙】

    位于运城市盐湖区西南11公里的常平村,又称关帝家庙。它南近中条山,北邻盐池。相传庙创自隋初,而据塔铭记载,金代始成庙宇,由于关羽受历代追封,庙堂亦随之不断扩建重修。自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始,经隆庆、万历及清初诸帝修葺达十六次之多。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

    关帝家庙座北朝南,在建筑布局上沿袭“前朝后寝”之制,主体建筑依中轴线顺次布列,余则对立两侧。庙前为“灵钟盐海”、“秀毓条山”两座木坊,四柱三间,单檐歇山顶。钟鼓楼相对而立,楼身呈平面方形,檐下为斗栱三踩,出45°斜昂。楼基高耸,中心辟拱门。石雕牌坊位于钟鼓楼之中央,正面雕“关王故里”,为明嘉靖三年(1524)立。通过石坊是山门、午门和献殿,三座建筑均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献殿前后檐敞朗,梁枋简洁,皆饰彩绘,据题记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建。祖塔在山门与午门之间,八角七层砖建,实心塔,无基座,七重叠涩出檐。塔身嵌铭五块,记载了金大定丁酉(1777)建塔及明嘉靖、清嘉庆年间重修情况。

    献殿之后为崇宁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四周环廊通檐用五柱,仅设柱头科头栱,三踩单下昂。前后檐明间辟门,前檐次间为直棂窗。殿内梁架为平棊遮挡,木雕神龛内关羽端坐,四位侍者神情恭谦。过垂花门进入一组四合院式建筑,正面为娘娘殿,面宽进深各五间,平面近方形,前檐插廊,重檐歇山顶。斗栱三踩,耍头蚂蚱形。殿内方形藻井,额枋相交处设抹角梁,悬垂莲柱,构架简练。殿内关夫人、侍女像为清塑中之佳品。圣袒殿位于庙内最后高大的台基上,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檐柱均砌入壁内,额枋垂直搭交。明间辟门,次间为窗,下部砌坎墙,极少装饰,内部梁架为平棊遮盖。殿内佛坛上塑关公始祖、三代祖父及夫人像,为国内武庙中之仅见。

    关帝家庙现存碑碣二十余通,如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重修解州常平义勇武安王庙记”、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重修常平寝殿碑记”、雍正二年(1724)“重修关公祖茔记”等,对于关羽历代封号、家族历史、庙宇沿革等均有详细记载。

    【盐湖关王庙】

    位于运城市盐湖区。元代创建,明正德七年(1512)重修,嘉靖七年(1528)扩建,占地3000余平方米。庙内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面积70平方米,悬山式屋顶;献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面积243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占地160平方米,硬山式屋顶。另有其他附属建筑220余平方米。

    【芮城关岳庙】

    位于运城市芮城县广场西侧。由于在原县城北门之路东,俗称北庙。据民国《芮城县志》载,关岳庙原系关帝庙,元至正年间(1341—1368)创建,明、清两代重修和增修,见于记载者有六次之多。民国初年又将岳飞与之并祀,改称关岳庙,并以历代名将配享。现存献殿、寝殿两座主要建筑。献殿为悬山顶形制,面宽三间,进深两椽,于柱头施五踩双翘斗栱一朵,五花山墙,悬木硕大,悬出之长为他处所未见,堪称佳构。此外,尚有明清碑刻八通,亦弥足珍贵。2001年,芮城县人民政府依原貌对两殿进行了修葺。

    【龙香关帝庙】

    位于新绛县店头乡龙香村内。据碑文记载,创建于宋代,明清重修,现存为元、清、民国建筑。

    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仅存戏台、献殿、正殿,两侧建筑已毁,占地2000平方米。戏台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建筑,献殿建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正殿位于轴线后端,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式屋顶。砖砌台基,柱头斗栱四铺作单下昂,当心间出45°斜昂。柱头卷杀角柱有显明的侧角,前檐当心与补间斗栱下用讹角斗,殿内梁架采用四架椽屋通檐用三柱结构,用材粗大,具有显著的元代风格。前檐明间辟板门,次间直棂窗。殿内中央置神台,有关羽、周仓、关平及侍从等元代彩塑七尊。龙香村关帝庙为晋西南地区现存早期关帝庙建筑之一,对于研究关公文化具有一定价值。

    【古城村进贤坊关帝庙】

    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古城村石坡街北头,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旧名“关圣庙”,仅为一间关圣祠,至明万历年间(1573—1620),扩修改建为正殿三间,两廊三间,门坊、马厩、庖堂齐全。清顺治年间(1644—1661),修正殿三楹,卷棚三楹,牌坊一座,寝宫三楹,三代祠殿各三楹,前左右长廊四十楹,以及乐楼等。大门西壁有琉璃制二龙戏珠图案,高3米,宽2米。门前立石狮一对。道光十一年(1831),文登叔侄助建大厅一座,五间寝宫;杨姓又捐输一座宅院,建成九间正殿,硬山顶,内塑“赤面绿袍关圣观《春秋》坐像”,周仓持刀、关平捧玺分立左右;继而落成门楼五间,正门三单间(兼作舞楼),进深5米,三架椽屋,东西仪门各一间;又于东方左掖购得张氏一宅为“庙管”(管理人)住舍,于寝宫右胁建方丈三间,左胁建东房三间;中立关圣牌坊;筑月台,铺甬道,两翼建长廊各二十间,上彩绘关羽一生图画;月台后中间院,有牌坊一座,西边有两株古柏,树左为张飞持矛泥塑,右为马童泥塑;长廊南北各一间,西为马厩,塑赤兔马;东为刀房,有青龙偃月刀一柄,重四十公斤;长廊东建三代祠三间,庙外建牌坊一座。至此,庙占地5亩。每年四月初八上庙,香火极盛,谒者云集。

    【尧都关岳殿】

    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原为关岳庙主体建筑之一。创造年代待考,明正统年间(1436—1449)重修,万历年间增建寝殿,清咸丰六年(1856)重修。

    殿坐北向南,台基高0.745米,前台东西长19.5米,南北宽7.15米;殿基东西长24米,南北宽19米;台基周立青石栏板,柱头雕寿桃,多菱形。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内已空作他用。廊柱三十根,栏板木雕“神鹰牡丹”、“丹鹤迎福”、“八仙朝元”等图案,技法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单檐歇山顶,琉璃脊高大华丽。殿东侧存明万历年间(1573—1620)县令邢云路立关云长庙诗碑和清咸丰年间(1851—1861)捐资重修碑三块。

    【介休关帝庙】

    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城内东大街中段北侧,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大修,建山门、戏楼、左右仪门、钟鼓楼、东西幽廊、月台大殿;后院建五孔窑洞正殿,上建春秋楼,面阔五间,悬山顶。新中国成立后,前院改建为剧院(已拆除)。现存影壁、大殿、东西配殿、春秋楼。大殿为灰瓦琉璃剪边,悬山顶。春秋楼为琉璃屋面。

    【灵石夏门关帝庙】

    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县城西南10公里夏门镇东头,占地690平方米。清代建筑,砖拱窑洞与梁架结构相结合,布局合理完整,别具一格。正殿两层,上层正面五孔窑,原后有塑像,前为观戏楼。下层五窑,后为塑像,前为殿台,占地286平方米。左右两侧下层为三孔窑,上层为观戏厦檐90平方米,对面戏台占地80平方米,建在临街三孔砖窑之上。戏台左右为钟楼、鼓楼,各16平方米,与戏台化妆楼相通。庙内塑像已毁,尚存石碑两通。

    【晋源关帝庙】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旧太原县)北街路西。创建时间无考,但不晚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关帝庙坐西朝东,东西宽36米,南北长110米,总占地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有照壁、戏台、膳厅、正殿、春秋楼、三代阁,整座庙宇主次分明,布局严谨,气势壮观。临街戏台面宽11.6米,进深8.2米,台上中间为正门。南北两面建有钟楼、鼓楼,二楼台之下各设偏门。隔大街路东有琉璃团龙照壁,宽约5米。进入关帝庙,迎面正西是一座膳厅,为祭祀关帝摆设供品之处,两旁马厅中塑牵马马童,高大逼真。膳厅之西为正殿,面宽三间11米,进深三间8.9米,殿内木雕神龛中塑头戴冕旒、身着帝装、形象生动的关帝像。廊中有关帝所使用的青龙偃月刀模型及两通石碑。正殿之后院落内正面为春秋楼(一名二代阁),内塑关帝夜读《春秋》像,红脸长髯,身着长袍玉带,形象生动。神龛后辟穿行门,直通后院三代阁。春秋楼南北两面各有厢房,为庙中道人居所。后院三代阁高十余米,是一座二层楼阁式的建筑;底层砖砌窑洞三间,南北15.7米,东西深9.6米,西南有砖砌台阶可登二层;三代阁二层为硬山顶砖木结构楼阁,面宽两间10米,进深一间5.7米。阁中供奉关帝历代祖先木制神位,周围有通道和砖砌低栏。三代阁南北两面各有厢房小院等。

    【汾阳关帝庙】

    位于汾阳市城关镇南门街。创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均有重修,现存为明清建筑。

    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中轴线上建有庙门、正殿、后殿,前院建东西跨路,东西角和西南角各建垂花式门楼一座,主轴线两侧各建厢房。庙院长76、宽108米,占地约5500平方米。正殿为砖石台基,高0.42米,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悬山式屋顶,前加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的卷棚歇山式抱厦,殿顶均为筒板瓦覆盖,琉璃瓦剪边。正脊琉璃构件上有“大明嘉靖二十四年五月建”题记,为大殿建造年代的确切佐证。正殿柱础均为石质圆形,高约0.48米,浅浮雕覆莲五层。柱头施五踩斗栱,抱厦施三踩斗栱。正殿、后殿栱眼壁板均为五彩浮雕龙形,在现存元明清古建筑中颇为罕见。东西配殿各面宽七间、进深两间,悬山式屋顶。庙在新中国成立后改作学校,塑像、壁画均已不存。庙内还保存有明万历九年(1581)《重修关王庙两廊卷棚碑楼门楼记》碑一通。

    【汾阳刘家堡关帝庙】

    位于山西省汾阳市西北4公里刘家堡村东,创建于清顺治年间,占地约900平方米。该庙一大特点为座西面东,现存主要遗构有关帝殿、观音殿、东西配殿、戏台等。曾奉祀关帝、观音、五道、十八罗汉、财神、送子圣母等,是一座典型的佛道合一的庙宇。

    正殿为关帝殿,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通面阔8.5米,通进深6米,与观音殿同置于0.85米高台基之上,方格槅扇门,无斗栱结构,结构处理类似民居。殿内壁画共计23平方米,南北两壁以连环画手法绘《三国演义》故事,每组故事之间用白云与树木相隔,可谓匠心独运。西壁原塑像两侧绘关帝起居生活图,左侧为宴乐生活,右侧为宴席排场,构图合理,人物传神,颇富生趣。正殿前献食棚尚存,建于一高台之上,面阔一间3.8米,进深两间4.2米,卷棚顶,入口为垂花门结构。门上悬匾,墨书“义翼三才”四字。关帝殿右侧并列为观音殿,硬山顶,面阔三间7.8米,进深两间5.8米,坍塌严重。北配殿五间,楼阁式,一层为无梁殿,二层无存。南配殿三间,厅堂式,已残破。舞台与关帝殿相对,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卷棚顶。山门位于南侧,在南配殿之东开一小门。

    现存清康熙、乾隆、道光、宣统年间的创建、维修碑记十一通,文字记载清楚完整。

    【汾阳东阳城三结义庙】

    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南5公里东阳城村西隅,始建年代无考,重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现存主要建筑有正殿、配殿、献食棚、乐楼等,占地约1250平方米。

    正殿面阔进深三间,悬山造,通面阔11.5米,通进深10.6米,位于0.40米高的台基之上。大殿前檐采用单步梁结构形成插廊。明间设板门,乳钉横三路纵八行,次间设直棂窗。前檐柱均为木石礅接,柱础为立鼓式高出地面。前檐斗栱计七攒,单翘出三踩。殿内东、北、西三壁满绘壁画,内容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故事,绘画手法纯熟,人物传神。殿顶为黄绿琉璃剪边,正脊、垂脊均用浮雕莲花等图案的琉璃脊筒砌成。正脊脊刹已坍塌,鸱吻为巨大的龙形,巨龙盘曲丰满、栩栩如生,四角垂兽也完好无损。

    正殿前檐接献食棚。献食棚纵向位于中轴线上,长三间计13.7米、宽4.2米,前置一垂花门与之相连相通。垂花门高约5.5米,置斗栱四攒,九踩单抄三下昂,昂嘴雕作象鼻形,无实际承重作用。献食棚为卷棚顶,结构完整。

    中轴线两侧为东西配殿,拱碹式,各三间。南端为乐楼及钟楼、鼓楼台基。该庙尚存明崇祯元年(1628)《重修三义庙记》碑一通,通高3.98米,碑高1.37米,记叙本庙重修经过。

    【汾阳东雷堡关帝庙】

    位于山西省汾阳市东10公里肖家庄乡东雷家堡村中,坐北面南,占地约2000平方米。现存主要遗构有正殿、乐楼等。碑碣无存。

    大殿始建年代无考,结构断代为清代。筑于0.5米高砖砌台基之上,面阔三间,通面阔10.3米;进深两间,通进深8.1米,悬山造。槅扇有方格、雕花两种,惜已不全,被移置在檐柱之间,改为库房门窗。前檐斗栱计七攒,五踩双下昂,明间平身科斗栱出30°、60°两组转栱、斜昂。栱眼壁绘花卉图案。殿内结构为砌上露明造,东、北、西三壁原有壁画,因墙体为清水砖斜墙,草拌泥附着不牢,今大部分已脱落,仅余约16平方米。壁画为连环画式,以墨线相隔,绘《三国演义》故事。殿顶以灰筒、板瓦铺设,黄绿琉璃保存完好,脊刹、鸱吻完整,脊筒浮雕龙、莲花、关羽故事图案。乐楼与正殿遥遥相对,坐南向北筑于拱碹砖结构之上,形成二层结构,面阔三间。檐柱之上,置三踩单昂斗栱七攒。前檐柱为青石质,镌联一楹。乐楼东西山墙内壁各镶嵌琉璃团龙一组,为双龙戏珠造型,栩栩如生,保存完好。

    【兴县蔡家会关庙】

    位于山西省兴县蔡家会村中马道坪河边的石堎上,与河西的钟鼓园山隔河相对。占地120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碑文记载重修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七月。正殿坐东向西,面阔五间,五檩四反搭硬山顶砖木结构,两侧各有四孔窑洞。戏楼是庙内精华,重檐挑角,梁檩精雕,彩画隐约可见。戏楼两旁有钟楼、鼓楼各一座,戏台下筑三个石洞,中洞乃进庙唯一通道。洞顶附一凉棚,下有石刻横匾“关帝庙”。建造严谨别致,风格古朴典雅。因年久失修,许多木结构裸露,顶部瓦片残缺。现为蔡家会镇联校和风华学校占用。

    【岢岚县关帝庙】

    位于山西省岢岚县城内大东街中段路北。有正殿五间,主供关羽泥塑圣像一尊。民国四年(1915),增祀岳飞武穆王牌位。殿内两旁分立王甫、赵累、周仓、关平、胡班、廖化等人泥塑站像。殿外东西两旁排列着姜维、关兴、张苞、马岱、关索、诸葛瞻、王平、张嶷以及汤怀、牛皋、岳云、岳雷等朱书牌位。庙门东西两侧分别建有六角形钟楼、鼓楼。庙门里两侧并塑有黄骠、赤兔马。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正统十二年(1447)重修,崇祯十二年(1639)敕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关圣大帝”宝号书匾悬于殿檐前。民国年间,庙门前书悬“关岳庙”三个大字。庙南广场建有大戏台一座,居民常在这里献牲、献戏、集会,后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拆毁。

    【阳城东关关帝庙】

    位于山西省阳城县东关青杨梢,坐北向南。近年因拆旧换新,已失原貌。现存古建筑有:前院后段的拜亭三间,其后有正殿三间,两侧各有朵殿六间,与正殿平行相连共十五间。通檐用十六柱,硬山式屋顶。东西两侧为二进门,在拜亭的两侧各有华门一道。后院西北有砖砌春秋楼一座,五角三层,各层皆有走廊,周施木廊柱十五根。现存是清代遗物。

    【高平杜村关帝庙】

    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南13公里河西镇杜村北,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创建。南有山门、舞楼、东西妆楼。北为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为清乾隆三十六年建筑。南门三间,进深四椽,斗栱三踩,悬山顶。殿内四壁满绘壁画,为建殿时原作,线条流畅,色泽艳丽,构图和技法具有民间传统画风。

    【府城关帝庙】

    位于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据庙内碑文记载,创建于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重建,乾隆四十七年(1783)重修。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

    庙院坐北朝南,东西宽26.9米,南北长15.14米,占地4200平方米。平面布局分四进院落,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建有舞楼、过厅、山门、关帝殿、三义殿。东西两侧建东西碑厅、东西配殿、三义殿等,布局宏敞,颇具气势。

    关帝殿位于三进院落的中轴线上,建于高约0.75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式屋顶。殿内梁架采用七架梁对前后单步梁,通檐用四柱,前檐一椽为廊。石质盘龙廊柱下为圆雕石狮,上设础盘,雕刻十分精美。前檐施五踩双下昂斗栱,后檐施三踩单昂斗栱,均为如意式昂。柱间施有镂空雕吉祥花卉图案。

    三义殿为庙内主殿,位于中轴线最后端。砖砌台基,高0.47米,面宽三间,进深七椽,单檐悬山式屋顶。殿内梁架采用七架梁对前单步梁通檐用三柱方式结架。前檐柱头施五踩斗栱,平身科施斜栱,前檐装修已为近人改制。殿内墙壁绘有《三国演义》及关羽生平事迹连环画43.75平方米。大殿中最为精美的部分为前檐盘龙石柱。柱础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楼阁式雕刻,上层置盘龙鼓石。柱身雕刻分为四层,底层刻有农夫生活;二层为初唐典故,有“四马归唐”、“汾阳王府第”;三层刻有农夫耕田、樵夫伐薪等;四层为神山逍遥游。所刻人物神情毕现,极为精美,堪称清代石雕艺术之杰作。庙内存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碑碣共二十四通,除《重修关帝庙碑记》为记述寺庙沿革外,其余均为功德、布施碑。

    【大同关帝庙】

    位于大同市内鼓楼东街上。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布列的主要建筑有山门、过殿、大殿。正门上悬有“卍”字边大牌匾一方,上书“大义参天”。门前建有雄伟壮观的木构牌坊,牌坊前又竖有高耸入云的旗杆一对,及两尊威武凶猛的铁狮子。山门前曾筑有雕刻精美的拱形戏台一座,现已毁。

    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明景泰、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有修缮碑记;清康熙、乾隆时期关帝庙均有过重要增建和修葺。从现存大殿的建筑手法和艺术特色看,当为元代遗物。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由平地立柱砌墙。单檐歇山顶,上覆孔雀蓝色琉璃瓦,正脊为黄、绿、蓝三色琉璃脊饰,正中有烧制琉璃脊饰,两端鸱吻造型生动。从脊饰吻兽形制和琉璃色彩看,元代风格显著。檐下斗栱十一踩,排列密集,纯系装饰,为清代结构。殿内梁架被清代增置的天花所遮挡,藻井上绘制的龙形图案,造型生动,别具一格。大殿内后端置内柱两根,柱间各置雕刻精细的木质神龛一个,结构为重檐,为古代小木作中之上乘之作。

    大殿前是清代增修的抱厦,面宽三间,进深两间,歇山式卷棚顶建筑,亦为黄、蓝、绿琉璃瓦布顶,琉璃烧制套兽。檐下额枋与柱端施雕花雀替,檐下斗栱密布,用材较小,装饰功用强。柱间四面敞朗,似大殿前的回廊,与大殿浑然一体,更增雄伟壮观之势。

    【左云勒马关帝庙】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城内,坐落在奎星楼与鼓楼之间的大街西侧,与乐楼隔街相对。创建年代无考,但不晚于明万历时期。该庙坐西向东,三进院,占地约1200平方米。山门外有三座牌坊,把街市围成短形的看戏场地。南北两座过街牌坊,南面为“雄增地险”坊,北面是“气慑天骄”坊,分列于山门前“威震华夷”坊之左右两侧。“威震华夷”坊为六柱斗栱托顶式,牌坊两侧支撑牌子坊的六柱所构成的两个三角形的立柱间,原放置一对带座铸铁铜睛的铁狮子守护山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进入山门,左厢房是周仓拉马提刀泥塑像,右厢房是关平托印侍立像。北面正房三间,西为过厅。二进院西为正殿,门额上方悬挂清雍正三年(1725)题刻的蓝底金字“千古一人”大匾。殿前置铜香炉。

    殿内山墙上,绘有连环壁画二十四幅,内容取材于《三国演义》中有关关羽的生平事迹,壁画总面积为192平方米。殿内原有“夜读《春秋》关公神像”和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铸造的“关公勒马紫铜像”,可惜毁于“文革”中。

    殿后的第三进院,乾隆十三年(1748)重修时,在院内正北建“三贤阁”一座。阁内正面神台塑刘、关、张像,左侧塑诸葛武侯陪坐。两壁山墙上绘“桃园三结义”壁画。

    【右玉武圣庙乐楼】

    位于山西省右玉县杀虎口马营村中。属明代建筑。清乾隆九年(1744)重修。近年又由文物单位拨款进行了整修。武圣庙乐楼坐南向北,台座宽11.13米,长10.3米,占地114.64平方米。台基高1.2米,四周用整齐的石条砌筑,显得格外庄重稳当。比例适合的木质结构楼体,承载在基石台上。整个乐楼前后分成表演区与化妆区(即前台与后台),左右又分为一个明间、两个梢间。梢间是供演戏时文武场占用。全台共有明柱十二根,内柱六根,围廊斗栱布列四周。柱头科与平身科相同,三踩、双下昂、重栱造,蚂蚱形耍头等做工精细。斗栱上设正心枋、里外拽枋、挑檐枋,檐枋之上承挑檐檩。柱身上施有穿插枋,内外两端皆刻有浮云垛,单步梁与衬方头一材制成,正心枋里外拽枋十字相交,合栿、瓜柱和叉手承托檐椽后尾的金檩,其下有随檩枋垫托。屋形间厅为卷棚,后部系歇山。屋顶十分曲折,峻拔陡峭,四角轻翘,玲珑精巧,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的俏丽风格。前台台沿设有石刻台栏,石雕玲珑剔透、素雅大方,富有民间特色。乐楼后壁正南向是一面精制的大照壁,须弥式底座,通体上下全部是做工精细的砖雕,顶部砌成斗栱飞檐,形同木制。

    另外,山阴县后皇台、王家堡、新岱岳、东双山、康庄、新广武、胡疃、东小河、白殿沟、大柴棚等村的十座关帝庙,使山阴成为塞上现存关庙较多的县。雁门关、偏关、固关的关帝庙,是山西古代边关重镇遗存的关庙,是古代军人把关公尊崇为战神、武神的历史见证。太原晋祠关帝庙和介休“三连庙”中的关帝庙,以及五台山关帝庙、塔院寺、显通寺、罗睺寺、镇海寺、碧山寺等寺院的“伽蓝殿”,是山西佛寺道观中现存的具有代表性的关庙建筑,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实物见证。这些关庙现在都保存完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