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病知识读本-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与治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由来已久。中医古籍中有许多对肥胖病的记载。如《黄帝内经》中有:“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和“年五十,体重,且目不聪明矣”的描述。《灵枢·逆顺肥瘦》曰:“肥人……其为人也,贪于取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古代医家对肥胖病病因病机的研究经历了由实证到虚证的过程。除了《黄帝内经》及《金匮要略》中认为肥胖与饮食及痰饮的关系密切外,李东垣《脾胃论》也认为肥人多责之于实,“脾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实则能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则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朱丹溪《格致余论》又把肥人的发生归结为“肥白人多湿,肥白人多痰饮”,明确提出肥人多为痰湿之体。

    到了明清时期,清代陈士铎在《石室密录》中认为“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运行,故痰生之……”肥胖的病机主要是痰湿和气虚两个方面。诚如陈修园说:“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唯是痰湿颇多。”“痰湿”主要是由于肺、脾、肾、肝胆等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运化失司。而“气虚”除了肺、脾、肾气虚外,还有劳逸失常、久坐久卧所致之气虚,则如汪昂所言:“肥人多痰而经阻,气不运也。”“肥人形盛而气虚”。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认为“人之肥者气必虚”,指出气虚阳微,沉困怠惰可导致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失常,津液停滞为痰,痰湿滋漫周身腠理而致肥胖。

    我们研究认为,肥胖的虚实必须根据具体的患者情况,一般情况下,年轻体壮的肥胖病患者多表现为实证,而年老体虚、脾胃功能不良者则表现为脾虚湿盛的虚证表现。

    肥胖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肥胖发生与膏脂关系密切。膏脂是人体的有形物质。人体的营养物质,过多则形成高脂血症的隐患。凡导致人体摄入膏脂过多,以及膏脂转输、利用、排泄失常的因素,就会发生肥胖或者肥胖并发症。古人对此有精确、细致的论述。脂和油、膏、肓含义基本一样。此前已有论述。

    体形的胖瘦受先天禀赋的影响。肾为“先天之本”,是机体最先形成之脏,其所藏先天之精即为先天禀赋。它禀受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在构成人体胎元之初,便已从父母精气中遗传下来,藏之于肾,为人体生命之本原。《医学实在易·卷之四》说:“素禀之盛,由于先天。……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唯是湿痰颇多。”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

    饮食不节,过度无制,久则伤及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谷精微无以转运,聚而成湿成痰,逐渐导致肥胖。正如《素问·奇病论》中所说:“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其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饮食偏嗜肥甘厚味,湿热酿生于内,日久成痰,痰热湿浊聚集体内,引起体重增加,形成肥胖。且湿热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反过来加重痰湿的生成。进食过多,饮食所含热量超过机体基础代谢、生长发育及生产劳动能量消耗的需要,多余的营养物质以脂肪形式储存起来,体内脂肪增多,导致肥胖病的发生。

    3劳逸失常

    久坐久卧,缺少运动也是发生肥胖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运动减少,机体消耗能量减少,供给超过需求;另一方面,《素问·宣明正气论》曰:“久卧伤气。”伤气则气虚,气虚鼓动无力,津液与阴血在体内之运行、输布失常,痰湿停滞,而致肥胖。

    4七情所伤

    五脏皆能藏神,情志过极必然影响脏腑功能,忧伤肺,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恐伤肾。七情所伤,脏腑气机失调,水谷运化失司,水湿内停,痰湿聚集,肥胖形成。其中,肝为刚脏,主疏泄,最易受到情志因素的影响,如沈金鳌说:“肝和则气生,发育万物,为诸腑生化。”整个脏腑的气化功能则藉肝胆生发之气的鼓舞,肝胆疏泄不及或太过,首先上侮肺金,中犯脾胃,下竭肾阴,而致脂质沉积,痰浊水湿互聚内停,走于腠理、皮毛、半表半里、筋膜、四肢、肠膜而致肥胖发生。

    5年老体弱

    肥胖的发生与年龄有关,40岁以后明显增高。这是由于中年以后,人体的生理功能由盛转衰,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又过食肥甘,运化不及,聚湿生痰,痰湿壅结,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酿生水湿痰浊,故而肥胖。

    6药物、医过

    现代临床中常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雌激素、避孕药、胰岛素,以及用于治疗分裂症的氯丙嗪等,都可以导致肥胖。临床上也有治疗其他疾病而引起的肥胖。比如某些颅脑手术影响到了下丘脑,可以引起肥胖。

    7脏腑功能失调

    肥胖的病位在脾与肌肉,但与肾气虚衰关系密切,亦与肝胆及心肺功能失调相关。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则胃虽能纳谷,但纳入饮食水谷不能化为营养物质运送到周身,反而成为痰湿之源,纳食愈多,痰湿愈甚,脂积瘀阻,致使痰脂滞留周身皮肤之间,腹膜之中,脏腑之内,则肥胖诸症丛生。在早期,肥胖病的机制主要是脾胃运化功能亢进,嗜食肥甘厚味,这时期,脾胃功能如常,脾升胃降,全身机体运行正常。若胃纳过剩,超过脾脏的运化能力,痰湿从此而生,痰湿蕴积太久,则生湿热,进而中期表现为胃强脾弱。此期若不及时干预,日久脾胃两虚,气血生化乏源,后期全身机体虚弱,百病由生。诚如李东垣的《脾胃论》中所述:“脾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实则能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则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

    肾为先天之本,肾内寄元阴元阳,随着年龄的增长,肾阳逐渐衰弱,无以温煦机体,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减退,则全身的新陈代谢降低。肾虚则命门火衰,不能为脾阳蒸化水谷,运化失职,水液代谢失常致痰湿膏脂瘀结于肢体肌肤,发为肥胖;肾主水,主持和调节水液的代谢,肾主水的功能,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始终。如肾有病变,主水的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即致水湿形成。如《素问·逆调论》所说:“肾者水脏,主津液。”或脾病及肾,脾肾阳虚,水湿运化无权,加重体内湿浊,瘀脂泛溢肌肤而发肥胖。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容易受情志的影响而失其条达之性,导致肝气郁结。肝木横逆犯脾,运化失司,加之气机运行不畅,津液运行受阻甚至停滞,化为痰瘀膏脂,停聚于肌肤腠理,则形成肥胖。

    肥胖日久,水液上泛,侵及心肺,表现为呼吸表浅、动辄气喘、胸闷、咳嗽、心悸气短,少气懒言,神疲自汗等心肺气虚之象,影响心肺推动血液及宣发水液功能,进一步加重肥胖,造成恶性循环。

    我们研究认为,肥胖发生与年龄和成长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个关系的核心是脾胃功能。幼儿时期到青春发育时期,肥胖多为胃热湿阻型等阳证,此时期脾胃功能亢进,代偿功能充分,机体即使肥胖也并不表现出明显的并发症,即使发生,也较容易治愈;而在此后随着脾胃功能的减弱,容易演化为脾虚湿盛型等阴证,此时期多伴发各类型的并发症,治愈难度加大。

    二、肥胖病发病机制

    肥胖病病机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盛。脾气虚弱则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成肥胖;肾阳虚衰,则血液鼓动无力,水液失于蒸腾气化,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而成肥胖。

    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与肾虚关系密切,亦与心肺的功能失调及肝失疏泄有关。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候。本虚多为脾肾气虚,或兼心肺气虚;标实为痰湿膏脂内停,或兼水湿、血瘀、气滞等,临床上常有偏于本虚及标实之不同。前人有“肥人多痰”“肥人多湿”“肥人多气虚”之说,即是针对不同病机而言。

    本病病变过程中常发生病机转化,一是虚实转化,如食欲亢进,过食肥甘,湿浊积聚体内,化为膏脂,湿浊化热,胃热滞脾,形成肥胖,但长期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致脾虚不运,甚至脾病及肾,导致脾肾两虚,从而由实证转为虚证;而脾虚日久,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或土壅木郁,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脾病及肾,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可致水湿内停,泛滥肌肤,阻滞于经络,使肥胖加重,从而由虚证转为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二是各种病理产物之间也可相互转化,主要表现为痰湿内停日久,阻滞气血运行,可致气滞或血瘀。而气滞、痰湿、血瘀日久,常可化热,而成郁热、痰湿、湿热、瘀热。三是肥胖日久,常变生他病。《内经》中已经认识到肥胖与消瘅等病症有关,极度肥胖者,常易合并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

    另外,肥胖病病位有在脾、在肾、在心肺的不同,临证时需加详辨。肥胖病变与脾关系密切,临床症见身体重着,神疲乏力,腹大胀满,头沉胸闷,或恶心,痰多者,病变主要在脾。病久累及于肾,症见腰膝酸软疼痛,动则气喘,嗜睡,形寒肢冷,下肢浮肿,夜尿频多。病在心肺者,则见心悸气短,少气懒言,神疲自汗等。

    中医防治肥胖病的方法

    中医治疗肥胖病方法多样,本节主要介绍以下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疗法(单方复方和中成药及有效方剂)、针灸疗法、耳穴疗法、穴位埋线等。这些中医治疗方法虽然灵活多样,但均是以遵从中医理论为前提的疗法,根本在于辨证施治。

    一、肥胖病辨证施治

    (一)肥胖病的分型

    肥胖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肥胖病早期以实证为主,晚期则常以虚证为主。本虚以气虚为主,也可有阳虚或阴虚。病位以脾为主,其次为肝、肺、肾,亦可影响到心、胆等其他脏腑。但总以脾肾气虚为多见。标实以膏脂、痰浊为主,常兼有水湿,亦可兼有气滞、血瘀等。标本虚实之间,可有侧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因此,临床上对肥胖病的辨证分型很不一致。现在有一种倾向,提到中医减肥,就一定用泻剂,而忽略了造成肥胖的病因各不相同,患者的体质禀赋也有差异,肥胖又多系虚证,结果不仅未能减肥,反而产生他种疾病。因此,在中医减肥治疗中,一定要树立整体观念,严格掌握辨证论治的原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治疗肥胖病同样要强调辨证论治,它具有针对性强,兼顾并发症、毒副作用小、组方灵活、起效快、效果好等优点。关于肥胖病的辨证分型,目前各家看法不一。根据周仲瑛教授主编的“十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将肥胖病分为胃热滞脾证、痰湿内盛证、脾虚不运证、脾肾阳虚证等四个证型。

    1胃热滞脾证

    本证患者多表现为形体肥胖,多食易饥,脘腹胀满,胃脘灼热,嘈杂疼痛,得食则减,头晕心烦,口干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胃泻火,佐以消导。

    代表方:小承气汤合保和丸加减。共奏通腑泄热,消食导滞,行气散结之功效。

    方剂组成: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加减运用:若患者出现胸胁苦满,烦躁易怒,腹胀,口苦舌燥,脉弦等肝胃郁热之症,可以加用柴胡、黄芩、栀子;若食积化热,湿热内阻,致脘腹胀满,便秘或泄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沉有力者,可以用枳实导滞丸(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

    2痰湿内盛证

    本证患者多表现为形体肥胖,身体重着,胸膈满闷,痰涎壅盛,肢体困倦,头晕目眩,口干不欲饮,嗜睡,嗜肥甘厚味。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消痞。

    代表方:导痰汤加减。

    方剂组成:半夏、天南星、枳实、橘红、赤茯苓、生姜。

    加减运用:若患者湿邪偏重可加用苍术、薏苡仁、车前子、防己等;若痰湿化热,出现心烦少寐,食少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者,可加用竹茹、浙贝母、黄芩、黄连等;如出现舌黯或有瘀斑者,可加用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药。

    3脾虚不运证

    本证患者多表现为形体肥胖,身体困重,神疲乏力,胸闷脘胀,四肢轻度水肿,晨轻暮重,小便不利,便溏或便秘。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治法:健脾益气,利水渗湿。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方剂组成:参苓白术散(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茯苓、人参、白术、山药、甘草);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运用:若患者脾虚水停,肢体明显肿胀者,可加用大腹皮、桑白皮、木瓜等;腹胀便溏者可加用厚朴、陈皮、木香理气消胀;腹中冷者加用肉桂、干姜以温中散寒。

    4脾肾阳虚证

    本证患者多表现为形体肥胖,神疲嗜卧,自汗气喘,气短乏力,颜面水肿,肢冷畏寒,夜尿频多。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利水化饮。

    代表方: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方剂组成:真武汤(茯苓、芍药、白术、附子、生姜);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加减运用:气虚明显,气短自汗者,加用黄芪、党参;水湿内停,尿少水肿者,加用茯苓、猪苓、泽泻、大腹皮等;肢冷畏寒者,加用仙茅、仙灵脾、补骨脂、益智仁等,并加大附子、肉桂用量。

    以上4型,在一般肥胖者中是较普遍的表现,但在实际诊疗中,表现可多种多样,不同的年龄、性别,以及身体状况可有不同的表现,治疗应因人而异。

    (二)治疗方法

    肥胖病者除了体形肥胖,腹部膨隆,肌肉松软,皮下脂肪臃垂,活动气短,容易疲劳等共同表现外,还可因性别、年龄、职业等不同而有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故中医治疗方法也较多。根据本病虚实错杂的病机,历代医家多从脾论治,以运脾祛湿除痰、化瘀消积导滞为治疗肥胖的根本大法。常见的方法有:

    1健脾利水法

    健脾法是肥胖治疗的重要法则。若以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或大便溏薄,胃口不好为主要表现者,用异功散(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加减;以神倦乏力,胃口欠佳,胸部憋塞为主要表现者,以二术四苓汤(苍术、白术、猪苓、茯苓、泽泻)、泽泻汤(泽泻、白术)或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加减;以面浮跗肿,尿少水肿,腹胀便溏为主要表现者,以五皮饮(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陈皮)和导水茯苓汤(赤苓、麦冬、泽泻、白术、桑白皮、紫苏、槟榔、木瓜、大腹皮、陈皮、砂仁、木香、灯草)加减。

    2化湿祛痰法

    按照肥人多痰的理论,化痰湿是肥胖病的一个主要的治疗原则,贯穿在治疗过程的始终。主要用于常有痰浊阻遏,胸阳不展,胸满痞塞,头重若裹者。代表方为二陈汤(半夏、橘红、茯苓、甘草)和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橘皮、茯苓、生姜、甘草)。

    3通腑消导法

    肥胖病患者平素嗜好烟、酒,大便干燥,或习惯性便秘,瘀浊积蓄,腑气不畅而伴有腹胀、胸闷、憋气者,可用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和防风通圣丸(散)。或单味大黄长期服用,以通腑化浊,调和五脏。亦有报道,用牵牛子“通瘀消胀,久服令人体轻瘦”。若食后胀满,舌苔腻者,或食少而肥者,常佐以消食导滞,促进代谢,方用保和丸(山楂、神曲、麦芽、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加减治疗。

    4疏肝理气法

    此法主要用于肝郁气滞型,肥胖病患者症见口苦烦闷,妇女月经不调,经闭或经前乳房胀等。可用疏肝利胆法,代表方剂为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生姜、大枣)和逍遥丸(散)(柴胡、当归、芍药、白术、茯苓、薄荷、生姜、甘草)。

    5调理阴阳法

    若病久怕冷,腰酸,四肢沉重,嗜睡,湿盛,为脾肾阳虚型者,宜温阳利水,常用济生肾气丸即加味肾气丸(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川牛膝、车前子)及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若由于阴液不足,阴虚内热,临床表现为头昏,头胀,头痛,腰痛酸软,面部升火,五心烦热,口干,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数或微弦者,可用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茯苓、泽泻)或大补阴丸(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猪脊髓)加减治疗。

    二、外用药物减肥法

    外用药减肥就是将外用药物以特定的手法涂布于肥胖病患者的皮肤表面,通过使用药物将局部组织内的脂肪含量减少,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目前市场上各种外用减肥药物可按其溶剂的类型分为霜剂型、水剂型(酊剂型)及油剂型。霜剂型药物采用水包油性质的基质作为溶剂,吸收性好且不污染皮肤;水剂型或酊剂型则具有应用方便的优点;油剂型药物溶解性及渗透性强,能有效地帮助皮肤吸收活性有机分子。

    现代医学工作者在总结祖国医学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的制药方法,从多种中草药中抽提有效的活性成分,经实验证明,这种有效活性成分能直接促进人体脂肪细胞的缩小或消失。皮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揭示,人体的皮肤不是绝对严密而无通透性的组织,正常皮肤可以吸收某些物质。

    人体皮肤的吸收有两种途径;一是表皮途径。此途径主要通过细胞本身的渗透,部分亦通过细胞表皮的间隙而进入真皮。第二种是经皮肤附属器途径。皮肤附属器有皮脂腺和毛囊之分,现已证实,重金属、磺胺、色素、维生素A、皮脂类固醇激素等可经此途径被吸收,在接触物质的早期和稳态扩散建立以前,以及透过性不良的物质吸收时,此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分子质量不超过3 000单位(道尔顿)的物质一般均能被人体皮肤吸收,而从中草药中提取的活性有效成分,一般是能被皮肤吸收的。外用减肥药正是利用了人体自身消耗脂肪的这一正常途径,主要通过促进和加速脂肪动员而达到减肥目的。初步的研究表明,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能明显提高脂肪组织中甘油脂肪酶及甘油磷酸氧化酶的活性。换句话说,这些有效活性成分经皮吸收后,进入到皮下脂肪组织细胞内,从而活化了其脂肪分解过程,使脂肪细胞内脂肪的消耗大于脂肪的储存,脂肪细胞的体积逐渐缩小,有形的脂肪组织被转化为无形的能量逐渐“消耗”,从而达到减肥消胖的目的。由此可见,外用药减肥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是经研究证明行之有效的一种减肥方法,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吸收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医疗手段。

    由于外用减肥药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必须渗透到脂肪组织中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如何正确使用外用减肥药直接影响到药物的治疗效果。有些外用减肥药中含有促进有效活性成分渗透入皮肤组织中的药物,其减肥效果就显著一些。但无论有无促进渗透的药物,正确的使用方法都是使药物发挥最佳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正确的按摩手法及足够的按摩时间。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除了前面提到的皮肤水合程度、透入物的理化性质及水-脂质分配系数以外,还与皮肤的部位及其完整状况有关。但是在这些因素基本相似的情况下,皮肤的温度及皮肤的血液循环状况就决定了外用药物的吸收多少及快慢。动物实验表明,当豚鼠的腹部皮肤温度从20℃升至38℃时,其对药物的吸收能力增加了5倍之多,而在严寒气温下(0℃以下)经皮吸收就大大减少。二是规律化治疗。为了保证治疗效果,治疗一定要规律化。因为外用药减肥是利用了人体脂肪储存与分解这一动态平衡过程中,加速脂肪分解这一步骤而达到治疗效果的。必须连续不断有规律地治疗,才能使这一过程越来越有利于脂肪分解大于脂肪储存,从而达到减少脂肪组织的目的。一般用药7~14天为1个疗程,每天最好用药2次,并且应在固定的时间给药。由于人体的新陈代谢是昼夜不息的,随时有新合成的脂肪补充到脂肪组织内,因此,“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治疗无规律性,是难以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的。

    三、针灸减肥

    (一)针灸减肥的作用机制

    1针刺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赵玫等通过观察针刺对SD大鼠食源性肥胖模型的摄食量、肥胖指标和各部脂肪量的作用,并通过脑立体定位和神经细胞微电极记录技术,观察实验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VMH)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发现对照组的摄食量、肥胖指标及脂肪量显著高于正常组,针刺组摄食量、肥胖指标及脂肪量显著降低;对照组VMH自发放电频率显著低于正常组,针刺组VMH自发放电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认为饱食中枢的激活可能是针刺产生减肥效应的途径之一,且作用的时间效应远期为佳。

    刘志诚等采用中枢神经核团推挽灌流和生化试验技术,研究针刺对肥胖大鼠中缝核群组织单胺类递质水平的影响,结果肥胖组中枢核群Trp、52HT/52HIAA、TYr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而NA、DA含量却显著高于正常组。中缝背核52HT含量与肥胖度呈负相关。针刺组与肥胖组相比,中缝核群中52HT含量明显回升,DA含量明显回降,说明肥胖大鼠中缝核群功能失调,可能是肥胖的重要发病环节,针刺对中缝核群功能的良性调整作用,可能是针刺实现减肥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2针刺对糖代谢及其调节激素的影响

    胰岛素(Ins)具有抑制脂肪分解和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的作用。研究表明,有的肥胖病患者常合并血糖升高,肥胖者血中胰岛素水平为正常人的10倍,这是由于肥胖者对胰岛素产生了耐受现象。针灸治疗可以降低肥胖病患者血中胰岛素水平,调整患者糖代谢的异常状况。

    刘志诚等通过研究表明:针刺前患者空腹血糖(BS)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值,肾上腺素(Ad)和皮质醇(CS)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针灸后患者空腹BS含量明显下降而Ad和CS含量明显上升,且其下降和上升水平的程度与疗效有关。提示针灸可以改善患者的糖代谢异常,调整糖调激素。

    杨长森等的临床观察显示:针刺后患者血Ins、BS含量明显下降,LDH活动明显提高,同样表明针灸可改善患者的糖代谢异常。

    3针刺对脂质代谢及其调节激素的影响

    王少锦观察单纯性肥胖病患者肥胖指标、空腹血糖(BS)、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血中皮质醇(BCS)、唾液皮质醇(SCS)和血中肾上腺素(AD)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针灸减肥获效的同时,DCS、SCS、AD含量明显回升,而BS、TG、TC含量明显回降,其回升和回降与疗效有关,说明针灸可增加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肾上腺髓质两个系统的功能,促进体内脂肪动员与分解,氧化产热,消耗多余体脂,最终获得减肥效果。

    康锁彬对实验肥胖大鼠进行研究,结果针刺组大鼠Lee’s指数、血清瘦素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下丘脑中瘦素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血清LDL-C含量明显降低(P<;005),血清HDL-C含量明显升高(P<;0105),脂蛋白脂酶活性明显升高(P<;001)。认为针刺对实验性肥胖大鼠有明显减肥作用。

    4针刺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刘志诚等观察肥胖大鼠大脑皮质单胺类神经递质胆囊收缩素(CCK)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的影响。CCK能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广泛,是一种重要的脑肠肽,参与胃肠道和胆道的运动调节。VIP能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广泛,参与多系统的功能调节。研究提示,CCK和VIP水平异常低下,可能是产生肥胖的重要因素,针刺提高肥胖机体大脑皮质CCK和VIP水平可能是针刺减肥神经及神经体液作用机制之一。

    孙志等观察针刺对肥胖大鼠食欲调节因子神经肽Y(NPY)和瘦素(LP)的影响。NPY和LP是重要的食欲调节因子,二者作用相反相成,在肥胖病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用放免法检测外周血和下丘脑NPY、LP的含量,结果肥胖大鼠体质量、李氏指数和血清NPY、LP明显高于正常大鼠,而下丘脑LP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大鼠。针刺治疗后,针刺组大鼠体质量、李氏指数和血清NPY、LP含量显著下降,下丘脑LP含量明显回升。说明针刺对神经肽Y和LP的良性调节作用是针刺减肥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之一。

    5针刺对内分泌的影响

    刘志诚等在728例单纯性肥胖胃肠实热型患者的观察治疗中发现,患者血中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唾液皮质醇(SCS)、甲状腺素(T4)、CAMP、基础代谢率(BMR)在针刺前均低于正常水平,表明患者除某些代谢异常外,还存在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方面的改变。针刺后患者NA、AD、ACTH、SCS、T4、CAMP、BMR回升,表明针刺可增强患者偏低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加能量消耗,促进脂肪的动员与分解。

    6针刺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李嘉等观察到肥胖病患者针刺前增高的相关耳穴信息电参数针刺以后有所下降,其变化与疗效有关。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与脾胃消化系统相关的耳穴,说明了肥胖与脾胃关系最密切,刺激相关耳穴可调节患者脾胃消化系统功能,进而达到减肥的作用。其中的饥点、胃、脾、口、食管、贲门等耳穴具有显著性,应当作为首选。

    刘志诚等观察了44例单纯性肥胖病患者针灸前后血浆5-羟色胺(5-HT)和组胺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可以降低患者过高的5-HT和组胺水平,从而抑制患者亢进的消化功能。

    7针刺对肾功能的影响

    马小平按中医辨证对31例脾肾阳虚型患者分别测定针灸前后的肥胖度及肾功能和血清钾钠浓度,结果表明脾肾阳虚型肥胖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针灸不仅能减肥退肿,而且还对肾功能和水盐代谢具有良性调整作用。

    8针刺对能量代谢的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肥胖者基础代谢率(BMR)低于正常水平。针灸治疗能够调整内分泌功能,使患者BMR明显升高,说明针灸有调整能量代谢的作用。

    总之,针灸减肥的机制如同探讨针灸的玄妙一样,还有许多未发现的奥秘和机制。一般认为针灸减肥是以调整脾胃功能和神经内分泌为原则,针灸对患者体内的调整作用,是通过多种活性物质、多种代谢途径的综合作用,致使神经、内分泌和物质代谢趋于正常,从而达到减肥效果。临床应用证明针灸是一种有效的减肥手段。

    体针减肥法就是应用针灸理论,选用相应穴位(耳穴除外)进行针刺治疗肥胖病的方法。

    1辨病组穴

    肥胖者常有进食过量,一者为“胃强脾弱”,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强则进食过量;另一种情况为“脾胃虚弱”,胃气虚亦不能腐熟,使水谷直接下传于小肠而多饮多食,如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二者之根本在脾虚,脾虚不能为其化生精微,使多饮之水谷化为脂肪留于体内而生肥胖病,故肥胖病的根本在于脾虚。临床取穴当以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丰隆为主。

    2辨证取穴

    胃肠实热证取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天枢、关元、脾俞、曲池、公孙、丰隆、中脘、支沟、内庭、合谷、内关、大肠俞、小肠俞、胃俞、厉兑、至阳、下巨虚、小海、二间、列缺、下关、腕骨。

    脾虚湿阻证取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天枢、脾俞、曲池、公孙、丰隆、中脘、气海、肝俞、内庭、太白、膈俞、肺俞、腹结、髀关、阴陵泉、水分、足临泣、百会、太阳、水道。

    肝郁气滞证取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天枢、曲池、公孙、丰隆、支沟、肝俞、合谷、太冲、侠溪、行间、血海、期门、蠡沟、曲泉、膻中。

    心脾两虚证取足三里、三阴交、关元、脾俞、气海、内关、心俞、神门、隐白。

    脾肾阳虚证取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上巨虚、天枢、脾俞、气海、太溪、肾俞、太白、命门。

    肝肾阴虚证取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支沟、肝俞、太溪、肾俞、太冲、复溜、照海。

    针灸治疗肥胖病穴位选择应根据不同情况随证加减。如食欲亢进者体穴加足三里、内庭;心悸气短者体穴加神门、内关;尿少者体穴加水分、阴陵泉;月经不调者体穴加地机、血海;自幼肥胖者体穴加肾俞、三阴交;产后肥胖者体穴加曲泉、石门;伴高血压者体穴加风池、合谷、太冲。伴高脂血症者体穴加足三里、太白、阳陵泉;伴冠心病者体穴加内关、膻中、心俞、厥阴俞。

    (三)体针减肥的特点

    1操作简便

    针灸治病无须特殊的医疗设备和繁杂的操作过程,随时随地即可给患者治疗。

    2安全有效

    针灸治疗肥胖病,无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只要操作正确,一般不会发生事故。治疗效果好,临床应用针灸治疗肥胖病大多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3起效快

    针灸治疗肥胖病,大多1个月就能显现疗效。针灸治疗1个疗程一般为1~2个月,1~2个疗程就能达到减肥的目的。

    4适应证广

    针灸减肥法适应于各种类型的肥胖病。临床上根据不同肥胖病患者的发病原因,辨证论治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只要辨证明确就能起到很好的减肥效果。

    5成本低

    针灸治疗肥胖病,成本低,收费低,能减轻肥胖病患者的经济负担。

    (四)体针减肥的注意事项

    1辨证明确,避免误诊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只有明确地辨证,才有准确立法施治的可能。若辨证不明,盲目乱治,不仅很难收到预期疗效,而且医疗事故的发生也是难免的。如针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效果显著,但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则效果不佳。此种情况若辨证不明,诊断不清,一味针治,就有可能延误病机,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针具处理,及时检修

    针前针后都要检查针身,及时除掉针身的血斑或锈痕;若发现针身锈蚀及针根弯曲的针都应丢掉不用;针身或针尖弯曲的部分,修整好后,再存放消毒。

    3严格消毒

    针身禁用来苏儿消毒;用新洁尔灭或酒精消毒时,不宜浸泡时间太长,一般15~30分钟即可。

    4注意体位选择

    断针、弯针和滞针的发生,多与患者体位变动有关。因此,针治时患者体位务必舒适得当,留针时间长的患者更应如此。

    5注意患者的体质状况和功能状态

    针治适应证的标准、针刺的深浅、手法的轻重和选穴的多少等,都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和机体的功能状态确定。

    6个别患者不宜针刺

    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血友病患者不宜针刺治疗。

    7孕妇禁忌

    一般孕妇在妊娠40天至3个月内不宜用针刺法减肥。

    此外,针刺疗法要运用较强的刺激手法和刺激强度,坚持较长的治疗时间。同时应指导患者严格控制膳食摄入量,尤其要控制高脂、高糖的摄入,加强运动,才能保证较高且持久的疗效。

    (五)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体针治疗肥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也可能偶尔出现某种异常情况,如晕针、滞针、弯针等,必须立即进行有效处理。

    四、穴位埋线减肥法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穴位埋线减肥最大的优点是使用一次性针具,避免交叉感染,无须麻醉和切口,简便易行,无任何副作用,羊肠线24小时不间断地刺激穴位,对穴位产生持续有效的刺激,作用持久,不易反弹,弥补了针灸减肥时间短,次数多,疗效不持久的缺点。

    (一)器材和穴位选择

    皮肤消毒用品、洞巾、注射器、镊子、埋线针或经改制的12号腰椎穿刺针(将针芯前端磨平)、持针器、0~1号铬制羊肠线,05%~1%盐酸普鲁卡因、剪刀、消毒纱布及敷料等。埋线针是坚韧特制的金属钩针,长12~15厘米,针尖呈三角形,底部有一缺口。如用切开法需备尖头手术刀片、手术刀柄、三角缝针等。埋线多选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的穴位,以背腰部及腹部穴最常用。

    选穴原则与针刺疗法相同。但取穴要精简,常选用中脘、上脘、天枢、气海、脾俞、胃俞等穴。每次埋线1~3穴,可间隔2~4周治疗1次。

    (二)操作方法

    1穿刺针埋线法

    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镊取一段1~2厘米长已消毒的羊肠线,放置在腰椎穿刺针针管的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的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覆盖消毒纱布。也可用9号注射针针头作为套管,28号2寸长的毫针剪去针尖作为针芯,将00号羊肠线1~15厘米放入针头内埋入穴位,操作方法如上。

    用特制的埋线针埋线时,局部皮肤消毒后,以05%~1%盐酸普鲁卡因做浸润麻醉,剪取羊肠线一段(一般约1厘米长),套在埋线针尖缺口上,两端用血管钳夹住。右手持针,左手持钳,针尖缺口向下以15~40度方向刺入,当针头缺口进入皮内后,左手即将血管钳松开,右手持续进针直至肠线头完全埋入皮下,再进针05厘米,随后把针退出,用棉球或纱布压迫针孔片刻,再用纱布敷盖保护创口。

    2三角针埋线法

    在距离穴位两侧1~2厘米处,用甲紫做进出针点的标记。皮肤消毒后,在标记处用05%~1%的盐酸普鲁卡因做皮内麻醉,用持针器夹住带羊肠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局麻点穿出,捏起两针孔之间的皮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轻揉按局部,使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内。敷盖纱布3~5天。每次可用1~3个穴位,一般20~30天埋线1次。

    3切开埋线法

    在选定的穴位上用05%盐酸普鲁卡因做浸润麻醉,用刀尖刺开皮肤(05~10厘米),先将血管钳探到穴位深处,经过浅筋膜达肌层探找敏感点按摩数秒,休息1~2分钟。然后用05~10厘米长的羊肠线4~5根埋于肌层内。羊肠线不能埋在脂肪层或过浅,以防止不易吸收或感染。切口处用丝线缝合,盖上消毒纱布,5~7天后拆去丝线。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针埋线时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

    (2)埋线最好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可埋入肌层,羊肠线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

    (3)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不要直接结扎神经和血管),以免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

    (4)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5)羊肠线用剩后,可浸泡在70%酒精中,或用新洁尔灭处理,临用时再用生理盐水浸泡。

    (6)在一个穴位上做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

    (7)注意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

    五、耳穴减肥法

    耳针,是指使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生理相关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五阅五使》说“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千金方》说:“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等。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无所视,耳无所闻”,《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而察耳的形态、色泽等改变,可“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的病变,如《灵枢·本脏》说耳:“黑色小理者肾小……耳薄不坚者肾脆。”《证治准绳》说:“凡耳轮红润者生,或黄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者皆为肾败。”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耳与脏腑器官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不仅存在着相关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这为耳针法诊治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实验表明,刺激耳部的淋巴管、血管、神经等组合在一起的神经道路,能达到改善器官功能的作用。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在进食前或饥饿时按压耳穴可减轻饥饿感,抑制人体脾胃的消化功能。

    (一)减肥常用耳穴的定位与功用

    (1)丘脑:位于对耳屏内侧面,中线下端。此穴是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高级中枢,对内脏活动及体内生理活动有一定调节作用;可调节体温、摄食、水电解质平衡、内分泌及情绪反应等。常用于治疗单纯性肥胖病、嗜睡症、水肿、内分泌功能紊乱。

    (2)兴奋穴:位于对耳屏内侧面,中线下1/3处。此穴对大脑皮质有一定兴奋作用。用于治疗嗜睡症、夜尿症、肥胖病、内分泌功能紊乱、性功能低下等症。

    (3)内分泌:位于耳甲腔底部近屏间切迹处。此穴可调节内分泌功能,用于治疗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如肥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同时也能利水消肿,用于治疗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的水肿。

    (4)卵巢:位于屏间切迹外与对耳屏内侧缘之间。此穴可治疗月经不调、附件炎、不孕症、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5)神门: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具有镇静、消炎、止痛之效。用于治疗痛证、炎症、失眠及多梦等。

    (6)内生殖器:位于三角窝前1/3中部凹陷处。用于治疗内分泌功能紊乱、痛经、遗精早泄等。

    (7)脑点:位于对屏尖与轮屏切迹之间。用于治疗脑垂体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紊乱及妇科病。

    (8)额:位于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具有健脑清头目之效,用于治疗头昏、头部麻木、记忆力减退、嗜睡症等。额是健脑要穴。

    (9)艇中:又称腹水点。位于耳甲艇中央。具有利湿消肿之功,可用于治疗水肿疾病。

    (10)肺:心区上、下方。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祛风止痒及利水通便之功。用于治疗呼吸系疾病、皮肤病及水肿等。

    (11)脾:位于耳甲腔的后上方。具有运化水谷、健脾补气、统血生肌之功。用于治疗腹胀、腹泻、便秘、白带过多、水肿等。

    (12)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下方。具有壮阳益精、聪耳明目、通利水道、强壮健身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腰痛、耳鸣、肾炎、肾盂肾炎、遗尿、水肿等。

    (13)肝:位于耳甲艇的后下方。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祛风明目之功。可用于治疗胁痛、眩晕、经前紧张症、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等。

    (14)大肠:耳轮脚上方内1/3处。具有通利大肠、清热祛风、止咳通便之功。可用于治疗肠功能紊乱、腹泻、便秘、腹胀等。

    (15)小肠:耳轮脚上方中1/3处。具有泌别清浊、助消化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

    (16)胃:耳轮脚消失处周围。主治各种胃病及胃肠功能紊乱等。

    (17)三焦:位于耳甲腔底部内分泌穴上方。用于治疗腹胀、便秘、水肿、肥胖等。

    (18)皮质下(消化系统皮质下区):位于对耳屏内侧面下1/2的中点。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调整胃肠功能。

    (19)饥点:外鼻与肾上腺连线之中点。可控制饮食量、减少饥饿感。用于治疗肥胖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20)渴点:外鼻与屏尖连线中点,可控制饮水量。用于治疗糖尿病、尿崩症、神经性多饮等。

    (21)腹:腰骶椎前侧耳腔缘。

    (22)臀:对耳轮下脚后1/3处。

    (二)耳穴减肥取穴原则

    耳针法减肥临床常用的处方选穴原则主要是:按部处方选穴法,即根据患者患病部位,选取相应耳穴。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取穴法,如耳针刺激内分泌,可调整阴阳,增强气化功能,加快血液的运行,促进痰浊水湿的排出,达到去脂减肥的目的。刺激大肠、肺、贲门等穴又能通畅排便,促进代谢。针刺神门穴还可减弱胃肠蠕动,抑制过强的食欲,限制饮食的摄入。

    (三)耳穴减肥操作方法

    首先要定准耳穴。根据处方所列耳穴,在穴区内探寻阳性反应点,做好标记,为施治的刺激点;要严格消毒。耳郭组织结构特殊,使用耳针法时,必须实施两次消毒法,即除了针具与医者手指消毒外、耳穴皮肤应先用2%碘酊消毒,再用75%乙醇消毒并脱碘;正确选用刺激方法。耳穴的刺激方法较多,应根据患者、病情、穴位、时令等具体情况灵活选用。

    1毫针法

    毫针法即用毫针刺激耳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进针时,医生用左手拇、食两指固定耳郭,中指托着针刺部位的耳背,这样既可掌握针刺的深度,又可减轻针刺时的疼痛,用右手持针,在选定的反应点或耳穴处进针。进针的方法有捻入法和插入法两种。针刺的深度应视耳郭局部的厚薄、穴位的位置而定,一般刺入2~3分深即可达软骨,其深度以毫针能稳定而不摇摆为宜,但不可刺透耳郭背面皮肤。留针时间一般是20~30分钟。

    2埋针法

    埋针法指将皮内针埋于耳穴内,作为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刺激,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操作方法是严格消毒局部皮肤,医者左手固定耳郭,绷紧耳针处的皮肤,右手用镊子夹住消毒的皮内针柄,轻轻刺入所选耳穴内,一般刺入针体的2/3,再用胶布固定。注意用环形揿钉状皮内针时,因针环不易拿取,可直接将针环贴在预先剪好的小块胶布上,再按揿在耳穴内。一般仅埋患侧单耳,每次埋针3~5穴,每日自行按压3~5次,留针3~5天。必要时也可埋两耳。若埋针处痛甚时,可适当调整针尖方向和深浅度,埋针处不要淋湿浸泡;夏季埋针时间不宜过长。埋针后耳郭局部跳痛不适,需及时检查埋针处有无感染;若有感染现象,起针后,针眼处红肿或有脓点,当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3压籽法

    压籽法指选用质硬而光滑的小粒药物种子或药丸等贴压耳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又称压豆法、压丸法,是在耳毫针、埋针治病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简易方法。操作方法是先在耳郭局部消毒,将材料黏附在05厘米×05厘米大小的胶布中央,然后贴敷于耳穴上,并给予适当按压,使耳郭有发热、胀痛感(得气)。一般每次贴压一侧耳穴,两耳轮流,3天1换,也可两耳同时贴压。在耳穴贴压期间,应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数次,每次每穴1~2分钟。

    (四)注意事项

    (1)耳针减肥主要是治疗单纯性肥胖体质,对于继发性的肥胖者需配合原发病的治疗。孕妇在40天至3个月内不宜针刺,并禁用生殖器、内分泌、皮质下等穴,有习惯性流产者禁用耳针治疗。对年老体弱,又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症的肥胖病患者,针刺前后应适当休息,以防发生意外。

    (2)选穴要准确。耳穴分布多而密,选穴不准,既达不到减肥的目的,还会影响人体的其他功能。

    (3)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夏天易出汗,贴压穴位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如对胶布过敏,可改用黏合纸代之。耳郭皮肤有炎症或冻伤处不宜采用。

    (4)耳针减肥的疗效多产生在第1~2个疗程,对体重不减者,多治几个疗程,肯定有效。因此,对于一些顽固性肥胖病患者,必须怀有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5)耳穴治疗时也有可能产生晕针,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应注意预防和及时处理。

    (6)治疗同时还要控制高热量饮食,以高蛋白质、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为宜。

    六、气功减肥

    气功是祖国医学宝库的瑰宝,是我国民族形式的独特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是医疗与体育相结合的健身方法。古代所谓导引、吐纳、行气、服气、调息、静坐、养生、坐禅或内功等均属气功练功的范畴。近年来的生物反馈疗法、默想疗法、呼吸自我训练、放松疗法、信息疗法、自控疗法等,都是在气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气功是通过练功者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发挥人体潜力,通过调身(姿势)、调心(意念)、调息(呼吸)的功夫,锻炼人的精、气、神,调整身体的生理功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它在锻炼方法上要求“动静结合”,强调在锻炼过程中,把人的神、形、气(精神、形体、气息)能动地结合起来。气功的整体性、主动性、外静内动、动静结合等特点都是气功“祛病延年”的作用机制。气功运用阴阳五行、经络脏腑理论阐述人的生老病死规律,把精、气、神作为人之三宝,把调和阴阳、益气养形作为养生健美之理论基础。

    从现代研究的角度来看,气功锻炼能起到身心健美及减肥的作用。对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自主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对机体的生理功能起到调整作用,从而能纠正机体的异常反应,这是气功锻炼的整体作用;气功通过呼吸锻炼方法对腹腔器官有一定的按摩作用,通过特殊呼吸方法对局部腹肌有增强及减少脂肪作用。但气功之所以能减肥,不仅因其有局部减肥作用,而且主要应从气功的特点来考虑。

    气功锻炼时要求入静,使人处于一种“松弛状态”,能使脑细胞的电活动得到调整、改善和提高,有利于调整大脑功能,提高自主神经的协调功能,有利于大脑控制、调整各脏器的功能,包括内分泌代谢的功能调整,这对减肥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此外,气功锻炼尚有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作用。我们知道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内与脏腑、外与肢节沟通,疏通经络有利于调节内脏功能,保持正常的代谢功能,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减轻体重、控制肥胖的目的。

    中医中药减肥方法的评价

    近些年来,研究肥胖已经成为一个科研、临床的热点,随着人们对肥胖的重视度不断提升,肥胖科普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对肥胖病的关注长盛不衰,而在西医药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中医中药治疗肥胖病的优势得到了认可。突出的表现在:一是中医治未病思想,为防治肥胖病尤其是饮食、运动缺乏引起的肥胖病提供了思路。二是中医中药疗法多样,效果肯定。无论是中药汤剂,还是按摩、针灸、推拿、埋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减肥的效果。三是中医中药毒副作用较小,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对于提升肥胖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了可靠的保证。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药减肥为困惑的化学药物减肥市场提供了良机,造成了中医中药减肥市场的空前繁荣,也造就了一个混乱局面。突出的表现在保健品借中药上市销售,隐藏很多危险,一些保健品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审批,一些没有得到审批却在一定领域销售。各种减肥中药广告满天飞。实际上,拿保健品当药品来进行减肥,存在着不少隐患。如厂家在“纯天然”的减肥产品中添加了西药,如降糖药二甲双胍、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甲状腺素制剂、利尿剂及缓泻药。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可能引发低血糖、乳酸酸中毒、心绞痛、电解质紊乱等。

    另外,一些中药保健品虽然是保健品,但是是中药,如果不按照中医药的理论使用,仅仅听广告宣传“天然成分”“无毒副作用”很可能就会使用不当。如脾虚湿盛的肥胖病患者服用具有泻下作用的减肥药或含有泻下作用中药大黄、番泻叶等成分,就会导致患者脾虚症状进一步加重,不仅不能减肥还增添新病。比如“马兜铃酸肾病”事件,1993年比利时学者首先发现2例女性服中草药减肥治疗后,出现进行性肾间质纤维化,经调查发现该减肥药15年未见毒副作用报道,1990年在原方中加入防己后,发现9例患者中7例血肌酐于3个月内升高1倍,肾活检显示广泛间质纤维化。经药物成分分析发现,减肥胶囊中含有马兜铃酸。至1998年在比利时有100人患马兜铃酸肾病,其中1/3已接受肾移植。对于这种类似的情况,一方面与患者的体质、药物的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把中药当作保健品进行销售的方式有关。虽然中医讲究药食同源,但是按照中医中药理论如性味归经,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并突出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才是中医减肥药、中医减肥方式更好发挥作用的基本要求。

    因此,对当前热火朝天的中医中药减肥市场,我们必须客观看待,既要肯定中医药的优势所在,同时也必须对于一些滥用中医药、错用中医药,以及打中医药旗号进行非法行为的现象进行及时的纠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