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心中的倩影-追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悬念与追求会产生一种美的境界。有的美学家认为,哲学、艺术的真谛,都在于不断地追求真善美,而不是占有它们。实际上,美是不能被占有的。由此,我联想到《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实:

    王子猷任性放达,弃官东归后,在山阴闲居。一天夜里,大雪纷飞,弥天盖地。他一觉醒来,开门叫僮仆备酒。饮酌中,临窗四望,但见处处银装素裹,净洁无尘,蓦然忆起了住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连夜乘船前往寻访。足足走了一宿,方始到达友人门前,可是,却悄然返回了。人们问他;这么远冒雪赶来,为什么不进去与友人见上一面?他的答复是:“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也许王子猷只是追求一种美的境界,走近,却并不占有,留下一块永恒的绿地,供日后悬想与追思。在他看来,这种美的境界就在事物的过程之中,所以,“山阴泛访戴之舟,到门不入”。这里,也显示了晋人追求心灵超越的唯美主义品格。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莱辛说过:“我重视寻求真理的过程,胜于重视真理本身。”爱因斯坦十分喜欢这句话,曾把它作为座右铭,意在从中汲取美感,寻求慰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钓鱼兴趣很浓,但目的往往并不在于吃鱼,只是为了从持续的等待、期望、追求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充实和满足,寻求健康、悠闲的情趣。

    几年前,读过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的一篇小说,内容梗概是:

    靠近小镇有一条铁路,每天下午两点多钟总有一列区间特别快车驶过。二十多年来,每当这列火车开过来,司机总要拉响汽笛,这时,就有一个女人站在小屋后面向他挥手。开始时,她身旁依偎着一个小女孩儿,后来,女孩儿渐渐地长成了大姑娘,司机也繁霜染鬓,一天天地步入了老境。

    他忠于职守,勇敢机智,多次在危急中紧急制动,使一些儿童、老人、流浪汉幸免于难。他感到,无论多么艰苦、劳累,只要一看见这座小屋和天天向他挥手的母女,就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与温馨。他曾在上千种光线、上百种异样天气中见过她们,以为自己已经完全了解她们,尽管未曾交过一言,但彼此似乎已经心心相印,融为一体了。

    他想,将来退休以后,一定要去寻访她们,坐在一起畅谈一番。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老司机卸了任。他第一次从这里踏上月台,怀着无限期待、无比幸福的心情,来到了母女俩居住的小镇。他走着走着,逐渐产生一种陌生感,涌现出困惑、茫然的心情。幸好,过去见过上万次的母女俩,此刻正站在路边,上下打量着他这个陌生人。母亲面容消瘦,神情冷漠,目光中反映出猜疑、惊恐和不信任的情绪。

    这一切,把他从她们的招手中所感受到的那种亲热劲儿、乡园感,驱逐得无影无踪。他试图解释几句,但当看到两个女人呆滞、拘谨的神情,便默然离开了。他后悔此行勘破了那一场充满着希望与追求的美梦。

    这篇哲理性很强的小说,恰恰应和了陈独秀先生1909年《本事诗》中所写的:

    相逢不及相思好,万境妍于未到时。

    应该说,它是这两句名诗的最佳的诠释。

    从中,我们也悟解出,追求比占有更使人感到快慰,感到幸福;充满希望的追求,总是比实际到达目的地更有吸引力。有些人占有欲很强,但未必就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世间能够到手的东西毕竟有限,而占有欲却会无限地膨胀。以有限逐无限,必然经常处于失望、苦恼之中。正如宋代文学家苏轼所言:“物之所以累人者,以我有之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丑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苏轼还说过:“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所谓“寓意”,就是借客观事物以寄托人们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情况下,人与物之间不会产生占有关系的欲念,人的精神摆脱了物与人之间的实际利害关系的束缚,处于自在自如状态;而“留意”,则是出于自身利害关系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占有欲望。

    西方美学也很重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他们把这种审美心理与个人功利观念之间的距离,称为“审美的心理距离”。

    企求人格完美的精神超越,是人类特有的崇高的审美追求。美感,不是功名利禄、饮食男女的物欲满足,而是个中精神上的充实与愉悦。尽管人的生命延续和美的追求离不开物质生产活动,但是,如果仅仅以世俗的功利欲望的占有为满足,那就无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甚至使人沦为物的奴隶。

    人生代代无穷已。社会发展,人类进步,都有赖于不断的追求。人类的精神世界,正是伴随着不断追求与探索而一步步地丰富、拓展开来的。当代著名学者王向峰有诗云:

    人生等次在追求,志向鸿猷竞不休。

    放眼游心天地外,登高更上一层楼。

    其实,幸福的实质就在于不断地追求。“哀莫大于心死。”人只要活着,就一天也不能没有追求和希望。难怪有人说,人生的道路是由一个个目标铺成的。目标,理想,追求,向往,这是催人上进的强大的内驱力,犹如大海的洪潮,万古如斯,一刻也不停息它那澎湃的律动。

    我从小就很喜欢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散文诗《灯光》,至今还能够背诵出来:

    很久以前,一个秋天的昏暗的傍晚,我乘着小船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沉的河上漂流。忽然,在河的拐弯处,我看见前面昏黑的山影之下,有灯光在闪烁。很强,很亮,而且看上去非常近,似乎只消再划两三桨,路程就可以结束……我在墨水似的河上又漂流了很长时间,而灯光还是在前面……我现在经常回想起为两岸山峦的阴影覆盖着的这条昏黑的河,回想起这飘忽的灯光。在这以前和以后,有许多灯光以其距离之近迷惑过不止我一个人。可是,生活还是在这阴沉的河岸之间漂流,而灯光还很遥远,还得使劲划桨……不过,在前面毕竟有着——灯光!

    这首散文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种永无穷尽的追求的美。它象征性地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看了令人深受鼓舞,同时也得到启迪:理想之光是迷人的,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有一段似近实远的途程。要想到达目的地,就须驾上奋斗之舟,不懈地划桨。

    (1986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