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心中的倩影-病床也是大学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的生命历程宛如单向行驶的列车,又似大江东去,是一次性的,一去不返,不可重复。而疾病又总是伴随着生命而来,接转着生命而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得好:“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因此,战胜疾病的侵扰,保持身体的健康,就成了终生的乃至永恒的课题。

    这里的重要启示,是人在获得了生命之后,不能只是消费它,支配它,享用它,还必须时刻考虑到如何滋润它,培育它,调适它。因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弄得不好就会得而复失,健康也不例外。特别是人过中年,生命旅程进入了事故多发期,肌体的各种零部件不断地出现破损,活力在逐渐衰减,或早或晚,总有那么一天,会像江淹的五彩笔那样,被“造化小儿”强制索回。

    这原本是一个至为浅显的道理,可是,对许多人来说,尤其是那些长时期很少患病的人,却往往缺乏清醒的认识。他们存在一种错觉,以为自身体质绝佳,简直到了与病苦绝缘的仙家境界。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有些人以自己的体魄健壮相标榜,拍着胸脯,吼着喉咙,津津乐道,简直是忘乎所以,结果放弃了对疾病应有的警觉。

    其实,这是很不明智的。老舍先生讲过这样一番哲理性很强的道理:“楚霸王不害病则没得可说,一病便了不得。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微微暗些,然后再明起来,则暗得有趣;而明乃更明,且至明过了度,忽然烧断,如百度电灯泡然。这个,照直了说,便是小病的作用。”

    相反,倒是那些体弱多病的人往往寿命很长。这已经为日常闻见和专家考证所证实,比如美国一家保险公司就做过这样的调查。之所以如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在于体弱多病者自觉维护健康、珍惜生命、加意保养的意识比较强。他们知道自己在这方面存在着弱项,于是,主动调理,时刻不忘自我保健;这样,在饮食、医疗、心理调适、生活规律诸方面,要比那些表面健壮、实则外强中干的所谓“硬汉子”科学、合理得多。其次,他们自知体质较弱,常常甘拜后尘,不去逞强、硬拼、“打肿脸充胖子”,不做那类超越极限、力不从心的冒险试验。这也就减少了许多风险,避免出现意外。再者,患病本身,有时也能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患病,无疑是一件倒霉的事。但是,得过一场病,可以为自己挣得一份认识上、生理上的财富。只要能够正确对待,它就会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那就是可以使人懂得一些生活的辩证法,增强对于灾难的预防能力、应对能力和承受能力。所以说,病床也是一座大学校。

    当然,这种“红尘觉悟”不见得多么牢靠,常常是认识得迟,却消失得很迅捷、很干净。人是一种善忘的动物,往往是一下了病床,恢复了健康,就把这些以惨重代价换得的感悟忘得无影无踪了。我在北京有一位朋友,前些年由于用脑过度、积劳成疾,患过一场大病,这个惨痛的教训,按说早就应该牢牢记取了;可是,痴情眷恋,爱书成癖,已经到了执迷不悟、之死靡他的程度,病势一经好转,便又故态复萌,有时甚至是变本加厉,结果,很快又旧病复发了。元代诗人聂碧窗有两句诗:“到底不知因色误,马前犹自买胭脂。”这是哀叹被掳少妇的。意思是,她在被掳途中看到有卖脂粉的,仍然要买,以便打扮得更漂亮一些,完全忘记了正是因为年轻美貌而惨遭劫掳的教训。寥寥两句,寄怀深远,语重心长。此刻,如果聂氏在侧,料应也会为我那位“书痴”文友,题上几句哀悯或者婉喻的诗句。

    实际上,稍早一些的南宋诗人杨万里已经这样做了,只不过他写的是一首自嘲诗。题目比较长,把本事交代得很清楚——《淋疾复作,医云忌文字劳心,晓起自警》:

    荒耽诗句枉劳心,忏悔莺花罢苦吟。

    也不欠渠陶谢债,夜里梦里又相寻。

    说是自警,实际上看不出来,倒像是自解自辩,结果只能是故我依然。人啊,人!就是这样麻痹,这样执拗,这样善忘。

    今年,距离我那次做大手术整整十五年了。不久前,题写两首七绝以为纪念。题目是“晨起见手术刀痕有感”:

    刀兵未见见刀痕,平地风涛险更频。

    度尽劫波成妙悟:一重冰雪一重春。

    留得刀痕似弹痕,病魔凶恶梦重温。

    休矜老去顽躯健,岂有金刚不毁身!

    (2008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