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生活咨询手册-老龄知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什么是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

    总人口中年龄较大的人口数量高于一定比例的人口年龄构成类型。老年系数(65岁以上)在7%以上,少年儿童系数在30%以下,老少比在30%以上,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都是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数量表现。如果用人口年龄金字塔图形来表示人口年龄结构,则为缩减型人口金字塔形。由于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上人口比重较大,塔形上宽下窄。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是老年型年龄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当人口出生率相对较低,而死亡率相对较高时,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占的比重相对较小,中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重相对较大,人口便进入老年型年龄结构类型。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意味着老年人口比重较大,未来育龄人口群体较小,在生育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未来人口增长速度也必然较低。因此,较长时期的人口低速增长(或零增长、负增长)必须导致老年型年龄结构的出现。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又是预期人口低速增长的原因。

    老年型年龄结构的国家和地区的主要人口问题是:老年人的赡养、照顾、医疗保健问题和未来劳动力是否充裕等。

    ▲什么是老年型人口?

    已达到年老状态的人口数量绝对增加,其比重超过一定界限的人口类型。它表明一定时点下的一种年龄结构状况。一个国家是否属老年型人口,可用老年系数判断。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一个国家65岁及其以上的人口比重超过7%,或60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重超过10%,该国即为老年型人口国家。根据联合国的统计,1950年世界老年型人口国家只有15个,1988年已有50个,到1998年底已达60多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老年型人口的比例和绝对数都将不断增加。据预测,中国在2000年开始进入老年型人口国家。

    ▲什么是老年人口学?

    从人口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群体老化的基本学科。它是在人口学深入研究人口年龄结构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人口老龄化及老年人口的结构变化为基本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决定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因素以及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老年人口的社会经济状况,老年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的发展变化及影响这些变化的原因和社会经济后果。通过研究,探讨建立不同类型的老龄化模式以及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阐明人口老龄化的原因、现状及发展趋势。当前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现实,为人口老龄化的科学研究,为老年人口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老年人口学是老年学体系中的一个学科,它涉及到统计学、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学等多种学科。它以人口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社会科学和人口学常用的分析研究方法,其中社会调查和社会统计是研究老年人口学的具体方法。

    ▲什么是老年人家庭?

    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家庭。主要有五种类型:1.联合家庭。以老年父母为主,全家几代合住的多代大家庭。2.主干家庭。以父母(或父母一方)同一对已婚儿女组成的家庭。3.核心家庭。亦称“夫妻家庭”。仅有老年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4.空巢家庭。一对老年夫妻居住生活的家庭。5.独身家庭。一个老年人单独生活居住的家庭。从老年人家庭结构来看,西方国家以只有一对老年夫妻的空巢家庭和只有一个老年人的独身家庭为主。在中国,老年人家庭结构复杂、类型较多,城市一般以核心家庭为主;在农村由于家庭职能的多重性及养老问题和传统家庭观念的作用,联合家庭仍占很大比重。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老年人家庭也有逐渐加快的趋势。

    ▲什么是老龄问题?

    老龄问题的提出始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对人口老龄化过程的发现和认识。80年代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成立以后,中国人才逐渐对老龄问题有所认识。老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和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问题,联合国称之为“人道主义问题”。例如收入、居住安排、社会服务、社会保障、再就业、健康与营养、家庭、心理、教育、参与社会、娱乐等。二是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增大,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一系列影响的问题,联合国称之为“社会发展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生产、消费、储蓄、分配、投资、服务设施、城市规划等影响。人道主义问题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如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老年人问题贯穿人类历史的整个过程。社会发展问题是从宏观角度研究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这是在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过程。人口年龄结构一般分为青年型、成年型、老年型。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型社会。

    ▲什么是老年学?

    老年学是研究人类老化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人类个体和群体老龄化现象、过程和规律以及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及其对策的科学。老年学是以特定年龄段的人口及其人口结构为其研究标志的。理论定性推理和数理定量分析是老年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般来说,老年学由衰老生物学、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和社会老年学四部分组成,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类的综合科学。衰老生物学和老年医学重点研究人类衰老成因、规律、特征与延缓衰老的对策、老年人常见病的诊治和预防、老年保健和康复等问题。老年心理学重点研究人类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规律及其对衰老和延缓衰老的影响、增龄与智力变化的关系、老年异常行为的心理治疗等问题。社会老年学(包括老年人口学、老年经济学、老年社会学等)重点从各门社会科学的角度综合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诸关系的影响、老年人问题及其对策、老年学理论等问题。老年学的组成部分是有机的整体,不可分离。

    社会老年学研究必须吸收衰老生物学、老年医学和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因而反映了老年学研究的最终水平。老年学不能等同于老年人问题。老年人问题是老年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不等于老年学的全部。老年人问题自古有之,而老年学则是伴随着人口老龄化才形成的。老年学除了研究老年人问题、或称之为人道主义问题之外,还要研究人类群体老化对社会的影响,或称之为发展问题。老年学也不能等同于老化研究。老化的代名词是衰老,指人类人体身体器官机能的衰弱或丧失。按照医学界的观点,老化从25~30岁甚至出生后就已开始。而老年学则是以特定年龄(60或65岁)为其研究对象开始的标志。而且老年学的研究重点是动态的老龄化,而非具体的老化问题。老年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过程。从时间上看,老年学首先出现于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完成了人口转变,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寿命延长,老年人数增加,老年人问题不断出现,因而形成了老龄化和老年人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20世纪以后,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并日趋严重。老年学研究也进入了发展中国家。据预测,21、22世纪,老年学将是一门蓬勃发展的科学。从老年学研究发展历程上看,老年学研究首先开始于老年医学,继而老年心理学,最后是社会老年学。

    ▲什么是老年社会学?

    以老年人口或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社会学方法对老年人口与社会、社会结构及其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性研究的一门学科。它既是老年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运用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老年社会学创立于本世纪40年代,它不仅从医学、生物学方面来研究人的衰老问题,而且把经济、政治、人口和生理学等方面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以人的衰老所发生的一系列问题作为对象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体系。

    ▲什么是养老保险?

    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内容之一,劳动者在年老或因病、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离开原来的生产劳动或工作岗位后,获得一定物质保障的国家政策、制度和法规的总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把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法律规定下来,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先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的,而且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极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主要的内容。因此,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对老年人是必要的,而且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极其重要的。同时,它是我国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国家要通过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完善有关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的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目标是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国家财力有限,基本国情不允许我们把养老保险的待遇定得很高,也不可能全部由国家、政府包下来。为了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目标只能是提供基本养老保障,其保障水平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为准。

    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来自于收入的保障。《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一条,对老年人依法享有的养老金作了明确的规定:“老年人依法享有的养老金和其他待遇应当得到保障。有关组织必须按时足额支付养老金,不得无故拖欠,不得挪用。”又规定,“国家根据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职工工资增长的情况增加养老金。”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对老年人养老金保障的规定;第二层是增加养老金的规定。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现行的养老金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仍在继续执行的国家机关、事业、企业组织发给离休、退休、退职职工的离休费、退休费、退职费;二是根据正在试行的养老保险办法的规定,对退休职工由保险机构定期支付的养老保险金。为保障广大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建立起基本养老金随职工工资增工而正常调整的机制,并在很多地方开展了养老金社会化的发放,使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切实得到保障和提高。

    ▲什么是养老?

    老年人因年老从原工作岗位上退下来闲居休养,安度晚年。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我国采取的两种不同的养老模式。从“养老的经济来源”

    作为划分的标准来说,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依靠其家庭成员,包括老伴、子女、孙子女等的供养。

    社会养老是指依靠国家、社会、社区以及社会救济等渠道和办法提供的供养。这是目前较为通行的观点。但也还有一些人认为应“养老支持力”作为划分标准。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条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即家庭养老为主,是指老年人主要生活和居住在家庭中,由赡养人和扶养人承担着赡养和扶养义务。家庭中的所有成员,不论是否负有赡养或扶养义务,都有责任关心和照料老年人,使老年人能够在温馨、祥和、团结互助的家庭环境中颐养天年,幸福、愉快地生活。

    ▲什么是老年社会福利?

    是国家、集体为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项目、设施和服务的统称。其功能在于,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使全体老年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更为全面的满足。老年社会福利的内容必须适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具体包括:1.基本生活需要的福利。除老年人的衣、食等方面外,还要适当考虑老年人在居住上的特殊需要;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要予以社会性的生活照顾。2.医疗卫生方面的福利。如修建老年人医院、设立老年人病床,为老年人就诊提供方便、定期为老年人检查身体等。3.满足老年人精神享受方面的福利。如成立老年人大学、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俱乐部、老年人影剧院等。4.综合性的福利。如建立敬老院、老年人公寓、老干部疗养院等。

    老年福利是社会或一定区域范围内提供给部分或全部老年人的一种福利性待遇。它是随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得到落实和完善的。

    ▲什么是老年人的需要?

    由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在物质和精神等各个方面的需要。从一般意义上讲,老年人的需要包括:1.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老年人身体日趋衰退,逐渐失去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因而必须保证其基本经济收入,包括退休金或过去无工作、老来无人供养的老年人从社会获得的老年福利待遇等。2.医疗保健的需要。老年人病痛多、健康状况日益恶化,需要经常看病治疗或疗养。年龄越大对医疗保健的需求越多。3.精神慰籍和生活照顾。由于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增多,加上现代社会代沟和家庭空巢现象严重,因而老年人孤独、精神空虚、感情脆弱;同时,老年人生活的自理能力差,有的甚至失去自理能力,这就需要家庭子女和社会的精神慰藉、生活照顾。4.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部分低龄健康的老年人,有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有继续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应当为老年人参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让老年人发挥余热。5.参加学习、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需要。

    部分老人身体尚好,积极参加文娱体育活动有益身心健康。

    老年人的需要除受生理和心理特点因素所决定外,还受老年人的人生道路、经济条件、文化结构、阅历、性格等不同因素的制约,因而不同个体的老年人其具体需要又有较大的差别。

    ▲什么是老年人再就业?

    老年人在退休后又重新参与社会工作以获得经济收入的一种方式。在中国,老年人再就业的方式有:1.参加各项社会服务性劳动和承接简易加工、整理劳动;2.由企事业单位聘用;3.专业技术咨询服务;4.创办经济实体。

    其作用和意义在于:1.维持老年人的经济地位,减轻社会对老年人的负担;2.充实精神生活,延长社会生命;3.有利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4.为社会解决由人口老龄化而造成的劳动力资源不足;5.发挥余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老年人再就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对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也有重要作用。由于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转换率很高,老年人尽管工作经验丰富,但适应技术进步、生产结构转变的能力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再就业难度大。这种矛盾不解决,无疑是社会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因此,社会要积极为老年人再就业创造条件,不得有任何歧视。同时,老年人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劳动。

    ▲什么是老年生物学?

    研究生物衰老的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各种生物的寿限及其寿命和发育、生殖的关系;2.寿命的遗传和演化;3.人类寿命与环境的关系;4.研究机体如何衰老变化、衰老的组织变化,寻找衰老的规律;5.衰老的原理与机理;6.探索控制衰老的因素和手段,以达到抗老延寿的目的;7.死亡与临终:8.老年性生理卫生等。老年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很广,主要依靠实验手段来分析和研究。实验结果能给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乃至老年社会学提供依据、资料及信息等。

    ▲什么是老年医学?

    研究人类衰老的原因、发展过程、影响寿期的内外因素、人体老年性变化、老年疾病的防治及老年的社会医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老年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及社会医学等。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老年病(老年心脏病学、老年神经病学、老年卫生学等)的防治;2.防老抗老的临床研究;3.长寿的流行病学调查;4.老年卫生(心理、营养、劳动、生活、和康复锻炼等)。老年人生理机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等方面均与其他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特点。发展老年医学对于防止人类过早的衰老,预防治疗老年病,组织开展老年人保健事业,使他们健康长寿,安享晚年,继续为社会发挥余热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老年心理学?

    研究人类老化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和老年人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研究的具体内容是由心理学的一般性质决定的。它通过对成年到老年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老年期生理特征和社会环境关系的研究,揭示出老年人心理活动的规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心理的生物性方面的表现。即与人的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老化有密切联系的心理功能及其过程的反映,如记忆、感觉、知觉和反应等。2.心理的社会性方面的表现。即老年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特殊条件及其变化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及其关系,如退休、丧偶、经济困难等社会问题所引起的老年人心理的变化和反应。此外,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点往往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从成年到老年的各种行为变化也属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老年心理的目的,在于正确认识人类心理活动的老化过程,从而把握老年人心理变化特征,并达到有意识地延缓或改善心理老化过程,实现健康长寿。

    ▲什么是老有所养?

    老年人依靠家庭和社会得到所需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老有所养得到法律保障。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时,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1996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专门分家庭赡养与抚养和社会保障两章,规定了老有所养的内容、调整的对象和适用的范围。中国目前主要采取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养老方式。老有所养在农村主要依靠家庭自身解决。在城市,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主要依靠国家和社会,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主要依靠家庭,逐步发展社会照料、慰藉老人的社会化养老功能。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抚养人的,或者其赡养人和抚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抚养能力的老年人,无论城市或农村都由国家或社会集体供养。

    ▲什么是老有所医?

    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特点,积极发展医疗保健事业,使老年人有病能得到治疗。具体作法是:1.开设老年门诊、老年家庭病床;2.兴建老年病医院和老年病研究机构;3.开展对老年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医疗咨询服务;4.组织有关部门为老年人定期检查和治疗等。此外,积极开展老年体育活动,建立健身队、老年养生讲习班等也是老有所医的补充形式。

    在中国,落实老有所医的途径是:1.加强老年医学的研究,特别要加强对老年慢性病的研究和防治;2.办好老年保健事业;3.加速老年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4.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尽快提高农村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术。

    要解决好老有所医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涉及到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的经济收入普遍偏低,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这有待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老有所医得到切实落实。

    ▲什么是老有所为?

    发挥老年人的作用,使其参与社会事业,尽其所能有所作为。老年人参加或从事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活动是指广义的社会发展,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比如:1.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教育;2.传授文化和科技知识;3.提供咨询服务;4.依法参与科技开发和应用;5.依法从事经营和生产活动;6.兴办社会公益事业;7.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协助调解民间纠纷;8.参加其他社会活动。

    老有所为是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客观要求。老有所为的问题解决好了,有利于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的作用,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老年人改善生活条件,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有助于老有所医,减少疾病的发生;有助于老有所学,增进和更新知识;有助于老有所乐,丰富和充实晚年生活。

    ▲什么是老有所学?

    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老年人更新知识、充实精神生活、继续发挥作用的一项对策。

    老年人再学习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自身的需要。主要作用在于:1.有利于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或再就业创造条件;2.有利于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增加乐趣、陶冶性情,又保持脑力活动、有益健康长寿和思想修养;3.老有所学的问题解决了,就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提供了知识、能力和水平,也为老有所乐增加了情趣。

    ▲什么是老有所乐?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老年文娱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使老年人幸福、愉快安度晚年的一项对策,也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一项基本途径。中国解决老有所乐的具体作法是:1.兴办老年人的娱乐场所,如老年人俱乐部、老年人活动站、老年人联谊会等;2.举办老年人锻炼及养生讲习班;3.建立老年人社团,开展各项有益老年人身心的社会活动;4.成立老年人服务中心,帮助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困难;5.增加完善社会福利设施,丰富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6.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7.在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和养老的社会风气,使老年人在社会上得到公正合理的待遇,这是老有所乐的社会基础。

    老有所乐的基础是老年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解决好了,对于老年人延年益寿、幸福的安度晚年,对于社会安定团结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什么是老年人权益?

    即:老年人在社会中应享有的权利和利益。

    中国老年人的权益从法律范畴来说,主要有两大类:1.国家法律规定的一切公民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如民主权利、人身权利、劳动权利、经济权利等;2.在国家法律中,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规定的老年人的特殊权利,如宪法、婚姻法、继承法等中均有对老年人权利的专门规定。

    老年人合法权益具体包括有:1.享受子女赡养与尊重的权利;2.财产权利;3.婚姻自由权利;4.诉讼权利。

    此外,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还包括物质帮助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劳动和休息权、文化教育权及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其他权利。目前,损害和侵犯老年人权益的主要表现是:1.子女不赡养老人:2.农村五保老人的物质生活没有保证;3.城市早期退休职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对下降,亏损企业职工退休费用无保障;4.子女或亲属虐待老人;5.老人的住房、收入、再婚等受到子女侵犯和干涉等。

    ▲什么是老年人才资源?

    老年人口中蕴藏的智力资源。包括老年人的劳动能力、技术专长、文化知识、生活经验和劳动经验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寿命的普遍延长,使相当部分老年人身体状况艮好。这些老年人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技术和专长,特别是老年知识分子,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宝贵的社会智力资源。对于这些老年人,国家应按实际需要推迟他们的退休年龄或退休后重新聘用,使他们继续为社会创造财富,发挥余热。在中国合理开发和利用老年人才资源,充分利用他们的丰富经验和才智,对于解决人口老化问题和促进经济建设、科技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老年教育?

    让老年人继续学习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整个国民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老年教育的对象是各个层次的老年人,因此,它不是职业生涯作准备,也不是职业培训,既不同于普通教育,也不同于职业教育和专业进修教育,而是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的一种特殊教育,其目的是使老年人增长知识、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

    老年教育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老龄化程度日益提高,老年教育应运而生。目前“第三年龄期大学”已成为许多国家老年教育的主要形式。所谓“第三年龄期“是指劳动者在退休后还有能力参加活动的那个年龄阶段。

    许多学者认为,第三年龄阶段可长达数十年。如果在这期间开展积极的思维和体力活动,生活愉快,可以使人们推迟进入“第四年龄期”,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因此,许多国家都很重视老年教育,现在“第三年龄大学”已普及到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中国老年教育开始于80年代,除个别地区外,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老年教育机构。目前,已有老年大学约13000所,招收学员逾100万人。老年教育丰富多彩,既要照顾老年人的共同需要,又要照顾各种不同层次的老年人的兴趣和爱好,开设包括老年保健知识、时事政治、法律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外语、计算机、书法、写作、绘画、花卉、摄影、家政、烹调、养殖、种植等专业课程。老年人从中可任选课程。实践证明,老年教育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是老年事业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老年人欢度晚年,都有积极作用。

    ▲什么是健康老人标准?

    什么样的人才是健康老人,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还必须在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保持完好状态,即心身健康的老年人才是健康老人。世界卫生组织从生理、心理、精神状态等方面提出十条标准:1.有充沛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的工作。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抵抗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中,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和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什么是精神衰老?

    人到老年期,精神功能与精神活动发生退行性衰老过程。精神衰老表现在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1.思维活动迟缓,感知能力减退;2.性格变异,情感反常;3.记忆力障碍,特别是近事记忆障碍最为突出;4.动作笨拙,缓慢而不协调;5.喜欢谈往事,留恋过去;6.对琐事特别敏感,好计较小事;7.喜欢独自生活,缺乏与陌生人交往的勇气;8.生活积极性与满意度降低,不能主动拟定自己的活动计划,对未来的希望淡漠,等等。

    ▲什么是托老机构?

    由政府、集体或个人兴办的老年人寄居生活的机构。它不同于老年公寓或敬老院,而是比较松散的老年人群体寄居场所。进住对象一般是因家庭不和睦而居住,或因缺乏家庭照顾感到寂寞而早出晚归,或是因患慢性病出于身体康复的需要而寄居。中国现阶段兴办的托老机构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住宿、伙食、洗衣、医疗乃至丧葬等一切服务,而且也为老年人回归群体之中,享受集体生活的欢乐创造了条件。托老机构的建立,是实现由传统家庭照料职能转变为社会照料的一种尝试,有益于老人安度晚年。

    ▲什么是五保老人?

    由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城镇街道办事处经济组织供养的,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五保措施的老人。一般是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无子女、无依靠、无生活来源的鳏、寡、孤、独老人,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现阶段中国农村对五保老年农民的赡养,主要有三种形式:1.集体供养,分散赡养。凡生活尚能自理并愿意单独生活的五保老人,由集体按标准供给他们粮食和物资,五保老人自己管理El常生活。2.给五保老人划分养老田。组织村民或亲属代耕。划给五保老人的养老田多于一般农民的养老田,五保老人的一切费用,都由其养老田的收入支付。五保老人的养老田免征公粮、一切征购和提留。

    3.由集体举办敬老院等,对五保老人实行统一照顾和安排。敬老院的资金以乡为单位统一筹集、分配和使用,对五保老人的供养标准一般不低于当地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中国农村早在50年代中期就普遍实行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的“五保”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五保老人的待遇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五保老人工作也不断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做好五保老人的供养工作,对于老年人安度晚年,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改变社会传统的生育观,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什么是“代沟”?

    亦称“代差”。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志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指年轻一代与老一代之前的差异;狭义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差异。年轻一代与老一代之间由于年龄、社会阅历、社会地位以及受教育程度不同,以及体力、精力、生活情趣等的差异,因而导致了两代人在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感受和行为方式,特别是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和隔阂。如现代化导致生活节奏变快,这同老年人生活节奏变慢发生矛盾。这对矛盾冲突的结果,常常使老年人心理造成紧张、不适、烦躁、自悲,最终造成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代沟的加深。

    代沟所造成的差异在各个时代、各种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它归根到底是两代人社会化程度的差异。消除代沟的矛盾,关键是两代人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理解,取长补短。解决好代沟问题有利于新老合作和社会安定团结。

    ▲什么是“余热”?

    老年人参与社会工作,发挥晚年的积极作用的一种比喻。按照社会的安排,老年人在脱离工作岗位退休后,不再担任社会工作。但是,很大一部分老年人身体尚好,人老心不老,愿意发挥自己的作用,并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做贡献。老年人发挥余热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部分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上的要求。老年人发挥余热的形式很多,主要有:1.再就业或由原单位反聘;2.总结经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咨询;3.从事适量体力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4.从事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如维护公共秩序等;5.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

    老年人发挥余热,有利于老年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高,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精神上的寄托,对于解决老龄问题和社会安定团结也有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老年人生活方式?

    老年人的劳动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闲暇活动方式、社会活动方式的总和。老年人随着角色的变化和日益衰老,其生活方式亦发生变化。老年人一般的生活方式表现为:1.劳动方式,以家务劳动、其他活动或休息为主,即使有少数老人继续为社会工作或再就业,也往往从事第三产业。2.消费方式,以吃、住、医疗保健为主要消费内容。随衰老程度的增加,劳务消费亦相应增加。此外,现代社会的发展亦改变了老年人的消费观,老年人的消费趋势已呈现保健化、方便化、舒适化、并渗透到吃、穿、用、玩的各个方面。3.交往方式,以家庭成员、新友为主要交往对象;交往范围主要依靠地缘关系;交往内容以互相慰藉、困难互助为主。4.闲暇活动方式,表现为几种类型:①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参与型;②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知识更新型;③再就业的经济劳务型;④追求文化方面,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养花鸟等文化消遣型;⑤追求吃喝、锻炼身体、玩耍娱乐的保养型。5.社会活动方式,主要是参与社会公共活动、社会工作和社会公益活动。一般说来,具有服务性、群众性、相对暂时性、不固定性等特点。

    ▲什么是老年人社会角色?

    是指社会规范的用于表现老年人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老年人随个体社会地位的不断变化,社会角色也相应变化,主要特点为:1.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老年人在退休后,在角色上的显著变化就是从职业角色进入了闲暇角色。其中,城市中绝大部分老年人在退休后即与原工作单位脱离关系而进入闲暇角色,即使有少数仍在谋职,但其职业角色只有他们生活中极其微弱的部分,主要仍表现为闲暇角色;农村老年人由于其经济条件和劳动习惯的限制,处于职业角色和闲暇角色双层角色中,但最终仍要进入完全的闲暇角色。2.从主体角色演变为依赖角色。老年人在退休前是家庭的主体角色,退休后逐渐从主体角色演变为依赖角色。年龄越大,对儿女的依赖程度越高。3.从配偶角色变为单身角色。老年夫妻同日而死的情况极少。人到老年期,失去配偶的可能性日益增大。一旦配偶丧失,剩下的一方即进入单身角色。

    老人社会角色的变化是一种必然,因而老年人应根据角色变化了的时间、事件、环境等调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变被动为主动。这样角色的转换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影响不大;反之,就可能产生角色压力,出现角色偏离,发生身心方面的障碍。

    ▲什么是继承人的继承顺利?

    是指财产继承人继承遗产时的先后排列顺序。财产所有人死亡后,对其遗产的继承,只有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进行,才能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我国继承法关于法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原则上是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婚姻关系来决定的,基本上采取亲等体系,以亲等的远近来决定法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此外,也考虑到被继承人生前与继承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我国继承法的继承顺序是:“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为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此外,我国《继承法》第12条还规定,丧失配偶的儿媳对公婆、丧失配偶的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可以与被继承人的子女、配偶、父母一起,共同继承死者的遗产。”

    ▲什么是家庭养老?

    首先是指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由家庭成员特别是赡养人提供,这是保障老年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其次也包括家庭成员给予老年人以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家庭养老还有一个“居家养老”的含义。老年人离开家庭进入社会集中供养场所,必须有足够的财力支持,这将大大加重国家或赡养人的经济负担。这种做法在目前就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少数。事实已经证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老年人会以居家养老为主要的养老方式。一些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呼吁老年人回归家庭,并且已经提供了这方面的经验。

    需要说明:突出和强调家庭养老,并不是否定或削弱社会养老功能。恰恰相反,我国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及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如敬老院、福利院、托老所、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设施和老年社区服务等,还都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有的需要加快建立,有的需要大力发展。为此,国家要逐步增加投入,更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包括个人的积极性,多方筹集资金,促进其发展。

    ▲什么是赡养?

    供给、供养的意思。这里是指晚辈对长辈的供养,如子女对父母的供养。赡养包括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等方面。我国《婚姻法》第15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一切有赡养能力的子女,对于丧失劳动能力、无法维持生活的父母给予帮助,不得虐待和遗弃。凡拒不履行赡养扶助义务,情节恶劣者,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什么是赡养协议?

    老年人有两个以上赡养人时,赡养人就赡养老年人各自应承担何种责任,签定协议,按照协议规定的条件履行赡养义务。赡养人之间签定赡养协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赡养协议要“征得老年人同意”;2.赡养协议需由居委会或者村委会以及赡养人所在组织监督下履行;3.赡养协议条款要明确详细。

    ▲什么是抚养?

    是指特定亲属之间一方须对他方承担供养责任的法律关系。抚养有广义和狭义的解释。广义上的解释指所有因亲属关系而发生的经济义务、照料义务和供养责任。抚养的范围主要包括配偶、直系血亲和兄弟姐妹等。一般来说,不论是抚养义务还是抚养权利人的顺序,多以配偶、直系血亲为先;同为直系血亲者,以亲等近者为先。狭义的解释专指夫妻双方或同辈亲属如兄弟姐妹之间在生活上互相供养的责任,婚姻法中“抚养”一词,就是这个含义。

    ▲什么是经济上供养?

    赡养人对无固定经济收入因而无力维持止常生活的被赡养人,应当提供足够的金钱资助或实物帮助,保证被赡养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低于所在家庭正常生活标准。对被赡养人提供经济供养是赡养的基本要求。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偏低,社会保障制度又不完善,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和城市无固定收入的老年人只能依靠赡养人的供养维持正常生活。因此,如果赡养人不能充分、及时地向被赡养人提供赡养费或者足够的实物,被赡养人的生活将变得十分困难,甚至危及其生存。赡养人拒不履行赡养义务,这是我国法律和社会公德所不能允许的,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我国《刑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对负有赡养义务而拒不履行的,都规定了必要的处罚措施。经济供养是赡养的首要义务,是法定必须履行的。但对被赡养人来说,被赡养是其享有的一项法定权利,但如果被赡养人有较丰富的积蓄或较多的固定收入,而赡养人经济并不宽裕,被赡养人不一定要求赡养人非提供经济资助不可。

    ▲什么是精神慰藉?

    是指赡养人从精神上关心、安慰被赡养人,使其心理要求得到满足,保证身心健康。在这里,相对老年人也可称为“精神赡养”。简单的说就是要关注老年人心理上或精神上的需求,并尽量给予慰藉和满足。这既是他们的自身需求,也是对子女和全社会提出的要求,家庭与社会都要提供老年人所需要的精神家园。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要促进代际之间的和睦,让老年人更多的参与社会,体验人生的价值,正确的评价自我,他们才有满足感与幸福感。实现精神上慰藉,政府还要创造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条件和场所,创造尊老敬老的环境。

    ▲什么是老龄产业?

    国外把老龄产业称银色产业,我国有人称作老年产业。由老年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活动和设施。比如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各种行业,适合老年人特殊需要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健康维护、生活照料的用品、设施和场所,以及发挥老年人才作用兴办的各种经济实体等等。老龄产业是新兴的、综合性的产业,是从第一、二、三产业中派生出来的特殊产业,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老龄产业在发达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已初具繁荣。在我国,老龄产业还是一个没有完全开发的新兴产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各种需求的增加,老龄产业将大有发展前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老龄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