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我不是大清正史-哲别的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万历十二年九月,努尔哈赤提兵进攻董鄂部。

    提了多少兵呢?五百

    你没看错就是五百,加上老努也就五百零一个。

    大家理解一下,当时女真虽说部落不少,但毕竟是少数民族,不能跟明朝似的动不动就十万二十万的大军,所以带五百人出来也不算少了,董鄂部那边守城的才四百人,他找谁说理去?

    人是少了点,但装备不含糊,还带上了特别为董鄂部准备的武器——毒箭。那可都是用蛇毒泡了七七四十九天,箭头都是黑的,说见血封喉一点都不夸张。

    董鄂部的首领叫阿海,听这名字就知道是斯文人。

    但斯文人也不是好欺负的,听说努尔哈赤来了,马上召集人马,准备拼死守城。

    这里我稍微解释一下,大家电视剧看的不少,都知道城墙大概是怎么会事:全是砖砌的,又高又厚,个别变态点的比如朱元璋修南京,那城墙每块砖都是要求极其严格的,多高多宽多长,都有规定,精确到厘米。谁造的砖都要把名字刻上头,不合格马上追究刑事责任,轻的发配,重的直接就砍了,根本没有豆腐渣一说。砌完砖用夹浆溜缝,这种夹浆也有讲究,是用石灰加糯米汁混合桐油而成,一但凝固粘和力极强,一点不比现在的水泥差。修好之后城墙宽14米,高21米。你说站在这种城墙上守城是个什么感觉?那还不是边抽烟边往下泼开水扔石头吗?

    没错,但那是南京。

    阿海这个城,你要说它是个城也行,你要说它个寨子也行。我个人比较倾向后者,因为它外面没城墙,就用木头搭了个栅栏全当城墙了。

    我一直在想,山寨山寨的是不是就从这来的。

    事实证明,山寨的城墙就是不如品牌的。

    努尔哈赤来了一看,弄个栅栏就想糊弄我?打你我都觉得费力气,来人啊,给我烧!

    木栅栏就是现成的柴火,火一点起来烧的那个欢实啊,火苗子腾腾的往上冒。

    努尔哈赤骑马上看着,乐了。照这样烧,估计再有一个小时,不用我打,你们自己就要出来投降。

    眼看那木栅栏就要烧塌了的时候,奇迹发生了。

    下雪了,突然下的,说下就下。

    一般来说,要下雪都是先吹风,要不怎会有那句歌词“北风那个吹啊,雪花那个飘。。。。”

    但奇怪的是那天没风,光哗哗的掉雪片儿,

    没风,火就借不了势,雪再一压,火苗出溜出溜,吧唧,灭了。

    战场一片宁静,两边都被这突然的大雪惊住了。

    这时从木栅栏后面站起来一位,正是董鄂部的首领阿海,这兄弟被熏的跟腊肉似的,本来是想着这下完了,谁知道关键时候来这么一出,他壮怀激烈,仰天长啸:老天爷!你太他妈给力了!

    努尔哈赤懵了,清醒过后,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为什么?难道我错了吗?老天爷都不高兴了,那一定是我错了。但这是为什么呢?

    啥也别说了,撤吧。

    这场诡异的战斗证明,我们生活在现在多幸福,天气都能预报了,虽然经常不太准,但基本还是靠谱的。

    努尔哈赤很愤怒,出动五百人,啥也没捞着,被场雪给吓回去了,他很不甘心。

    于是他决定和老天抗争一把,进攻另一座城翁科落。

    城墙还是木栅栏,进攻方法还是烧。

    我就不信还能下雪!

    这回老天爷下班了。

    栅栏不到半个时辰就塌了,但翁科落人很顽强,和努尔哈赤展开了巷战。

    老努这次亲自上阵,登上房顶指挥战斗。

    指挥战斗为什么要登上房顶呢?因为房顶是制高点,居高临下看的清。但老努忽略了一个问题,他看的清敌人,敌人也看的清他。

    翁科落城里有两人,一个叫鄂尔果尼,一个叫洛科。说这俩人的名字大家可能很陌生,但要说他们的外号,很多人都是熟悉的,叫“哲别”。看过《射雕》的都知道哲别的意思,就是神箭手,相当与今天的狙击手。

    这俩狙击手一眼就看见努尔哈赤了,虽然不太清楚是谁,但看那摇头晃脑的架势,官小不了。

    鄂尔果尼先射,一箭正中老努的头部。万幸啊,万幸,努尔哈赤戴着头盔呢。

    每次看到这,我就想起以前在国外读书的时候,骑个破摩托走街穿巷,为了显示自己的潇洒从不戴头盔,现在想起来脖子都发凉。

    老努显然比我安全意识强,但箭还是把头盔射透了,见红了,箭一拔出来血都是喷射状的往外飙。总算没伤到骨头,不然飙出来的就不是血,而是脑浆了。

    努尔哈赤是英雄,英雄的意思就是对别人狠,对自己也不客气。

    箭从头上拔出来,连血都不擦一下,直接就搭在自己弓上,对准鄂尔果尼还了一箭。

    鄂尔果尼心慌了,这还是人吗?完全是疯子啊!拔腿就想跑,腿还没拔起来已经挨了一箭,应声到地。

    另一位哲别洛科目睹了鄂尔果尼从射别人到被别人射的整个过程,他很冷静,知道今天遇上高手了,不下黑手搞不定。

    洛科借着木栅栏冒起的浓烟做掩护,悄悄来到努尔哈赤侧面。

    右手持弓

    左手搭箭

    箭

    不是一般的箭

    箭头后加了一对倒刺

    洛科的心在剧烈的跳动,手心开始潮湿,他不能失手,失手代表死。

    不仅是自己死,翁科落城很多人都要死。

    弓如满月

    对准咽喉

    呼

    吸

    箭!

    似流星!

    ————————中!

    (以上向已故武侠小说大师古龙先生致敬)

    这回头盔没用上,因为射的是脖子。

    要说努尔哈赤还是真猛,脖子上中了一箭,眉头都不皱一下,抓着箭就往拔,一拔,坏了。

    刚才说了,这箭不是普通的箭,带俩倒勾,这一拔连脖子上的肉一块拔下来了,脖子上有多少肉各位可以自己摸一下,就是我这脖子粗的,带两块肉下来估计当场就晕了。

    老努也是血流如住,估计还伤了颈静脉,跟水龙头似的,止不住。

    手下一看努尔哈赤受了重伤,马上就要过来把他抬下去抢救,老努大手一挥“你们都别动,千万别扶,一扶人家就知道我受伤了”。

    努尔哈赤一手捂着脖子,一手拎着弓,血滋拉滋拉的喷,硬是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房顶。

    四百年后,我在史书上看到这一幕,脖子都抽筋。

    老努走下来就倒地不起,估计是失血过多,休克了。

    刚才就飙了一阵,好不容易止住,这会又喷了几桶,不休克就不是人了。

    还好不用打120,也不用等救护车,一倒马上就有军医过来抢救。

    包扎,止血,上药……一通忙活,就差人工呼吸了。

    人是救过来了,但仗肯定是不能打,全军后队变前队吧。

    由此看来,封建迷信有时候也不完全是胡扯,跟老天爷做对注定是杯具。

    翁科落人胜利了。

    两个哲别成了英雄,受伤的鄂尔果尼马上就有老大娘过来送鸡蛋了。

    洛科更不得了,一箭搞定努尔哈赤,天大的功劳啊!如果有荣誉勋章,估计一人就要发俩挂上。

    但高兴不了太久,特别是有努尔哈赤这样有仇必报的敌人。

    老努的身体素质就是好,换一般人受这么重的伤,不在床上躺个一年半载的起不来,起来了也是个歪脖。

    努尔哈赤不用一年,也就个把月就又生龙活虎了,除了留了两个疤,没别的影响。

    仇

    肯定是要报地。

    于是提兵再战。

    这回的战斗过程很简单,因为翁科落连栅栏还没修好呢,哪经的起再来折腾一次。

    没顶住,城破了。

    俩哲别,一个也没跑,全当了俘虏。

    下面的内容就比较老套了。努尔哈赤的手下强烈要求把这俩人干掉,不但要干掉还要乱箭射死,用今天的话说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时候老努站起来说道:“不能杀,两军交战,各为其主,可以理解嘛”。不但不杀,还给钱给官。于是两人感动了,泪流满面了,当场表示今后努尔哈赤让射谁就射谁……。

    招数很老,但确实管用。

    董鄂部老实了,但还没完,不老实的大有人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