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记忆-钟老师和他的《心理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钟德繁先生是我们尊敬的老师,我上高中的时候,他担任我们的语文教员。

    他那时大概还不到四十岁,面容慈祥红润,目光炯然有神,衣帽整洁,必度和蔼可亲,说起话来总是那样温和,仿佛永远都在微笑。平时走路脚步轻盈而沉稳,可是和同学们一道在篮球场上打球时,又是格外的敏捷而灵活。同学们都很喜欢也很尊敬这位品行端庄却又无威严之相的钟老师。

    他上课的特点是话语特别简洁,板书也是格外的严整有序。左边是提纲和要点,右边是说文解字时的注音和关键词汇的注释。重点突出,纲目清晰,一堂课下来很少动板擦,那秀气的字迹留在黑板上,叫你有些舍不得把它擦掉。

    他讲课,你很容易做好笔记,也容易掌握要旨。虽是严肃认真,还时而显出幽默,逗得学生哄然失笑,他自己却不笑。那亦庄亦谐的风格,很是耐人寻味,留下的印象至今难忘3记得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大约是在春季,院子里的槐树开着花,满校园都是清香的气息。上课铃响过,钟老师春风满面地走进教室,站定在讲台上,开门见山道:“我叫钟德繁。”随即工工整整地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那尾调有点拉长的南方口音和那同他人一样端庄严谨的字迹,给大家留下的印象,胜过千言万语。经他自我介绍知道他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教育系,语文并不是他的专业,原先在延安师范学校讲授教育学和心理学课。“文革”期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1年调回到延安,在延安市东风中学(市二中前身)改教了语文。那时候的高中学生,年龄虽然不大,功课基础也不扎实,但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思想并不单纯,有的同学在批“白专道路”和“师道尊严”中,还或多或少地沾染了一些“造反派脾气”。虽是正值邓小平同志复出,抓教育整顿,强调为“四化”建设刻苦学习,但学校的教学风气仍然不很正常。记得另一位教师,不满三十岁,口才和教学业务都堪称一流,但由于本身也有些“造反派脾气”,与同学的关系亲亲疏疏的,自己反倒成了班级矛盾的一个焦点,闹得处境时常被动。这与钟老师相比,可就显出品格的高低来了。现在回想起来,钟先生不愧是心理学专家,他懂得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懂得人的认识过程和人的情感、意志活动以及人的个性存在的合理性。懂得一个教师必须正视并注意研究上述这一切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规律,并要自觉运用这些规律指导教学工作,当然也包括处理师生关系,解决师生矛盾。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来看,当时的钟先生在教学活动中,既注重了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等智力因素的作用,而且更注意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今天回想起来,这正是他同其他教师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一般人往往只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的存在和作用,结果也就很不相同。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很自然地就同周围的每一个人都能“和平共处”,关系融洽,而有的人却总是亲亲疏疏形成争议,读了钟老师的《心理学》专著,我才明白,这与主观心理因素有关。以老师与同学的关系来讲,有的老师不懂得个性心理,不是把学生视为一个一个的人,而是粗枝大叶地把大家统统看成“学生”,要求他们“齐声说话”、“齐步走路”,就像机器人一样,否则就是异类,划人应当被冷落和疏远的“另册”。结果就有了“好学生”与“坏学生”之分,有了“亲亲疏疏”之别,这是—个很大的误区。钟先生的不同在于,他承认人的差别,承认人的“个性”差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这在“文革”期间“左”的形势下,是需要独立思考,需要有抵制潮流的勇力的,是难能可贵的。钟先生正是以这样的认识与平和心态对待我们全班的五十多位同学,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每个人都觉得老师是在关心自己,尊重自己的个性,觉得钟老师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可信赖的好教师。今天回忆起来,在当时那么一种风气下,在教育领域未经“拨乱反正”那么一种复杂困难的情况下,钟先生运用他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所收到的效果虽鲜为人知,但影响却很深远。

    在心理学被扣上“唯心主义”的大帽子被否定的情况下,仍坚持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走上社会以后,懂得了客观地看待事物,充分地承认和尊重别人。钟先生是一个性情开朗、谈笑风生的人,但在我的记忆中,他当时又是郁郁寡欢的。

    在他低头行走的时候,或是默然无语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心事重重,目光中充满了忧伤。这在当时,一般学生是留心不到的,直到几十年后,有一次聚餐,钟先生谈了他“文革”中的处境,我们才恍然大悟。当时他由于家庭成分的缘故,受到了无端的歧视和不公正的无休止的审查。这无形而沉重的“十字架”压在他的背上,那种痛苦是旁人和今天人们无法想像更无法理解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钟先生是一个意志力很强的人,他把个人的痛苦深埋在心底,坚持搞好教学工作,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自制力呀。这与他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关。

    他坚信自己的所谓“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他把自己的情感和注意力,尽量集中到教育工作中。这就像他把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一样。

    他终于身心俱健地度过了人生的困境。这是人生的成功,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待生活困难的积极正确的态度。我们时常也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时候我们很委屈,觉得社会和周围环境误解或曲解了自己,面对不公正的待遇,又无法表白,感到压力很大,前途渺茫,不知所措。看来钟先生所采取的积极奉献、努力工作、淡泊名利、随其自然的办法,倒不失为一剂灵丹妙药。何必要强求自己去干那些不可能也无大益的事情呢?〒你能干而又有意义的事情吧。每个人都有属丁0己的一个存在和表演的空间。把你自己的空间填满,使之充实一精彩,就是美好丰富的人生。钟先生当年,正是这样对待生活的,至今仍是我们的学习楷模。读着他的这部《心理学》书稿,深感这是他一生的知识和心血积淀的结晶。简洁、准确、精辟的语言、观点和论述,如同他讲课的风格一样叫你朗然开窍。看得出,钟先生不属于那种把一点知识硬要拉扯成三点五点来表现的好为人师的人,也不是把简单的事物千方百计搞得复杂,使人如坠云雾之中的一类好摆大架势的学者,而是浓缩了一生的智慧和经验,是尽量要把复杂问题归纳概括得简单明了易于接受的平易近人的专家。

    他的这本书,既是专业性很强的教科书体的理论专著,又是具有大众普及意义的一本适应于各种文化程度、各种职业和各个年龄段的人阅读的大众化科普读本。

    他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武器,以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同时又以丰富的教学工作实践为基础,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命题和思想观点。因此,他的著作可谓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价值的优秀学术论著。这是他亲自撰写、逐步完善的一部讲课文本,并没有打算发表或出版。当他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之后,这部书稿也就被束之搁置起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钟先生,问及此事,他并不以为自己的学术成果多么重要。这令我想到了“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成语,于是提议将这部著作出版面世。钟先生很谦虚,专著即将出版,一再希望我能为他的书作序。其实我作为学生,又不具备这门专业的起码知识,何谈作“序”呢,但又觉得从学生的角度,回忆师生情谊,谈谈阅读心得,也是一种评介的方式。于是写了以上的文字,姑且为序,希望钟先生的著作得到同行和社会应有的评价和重视,祝愿他老人家身体健康,在人生的新阶段谱写新的篇章。2002年8月4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