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记忆-大连掠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98年6月19日,晴。9:40由北京机场登机飞往大连,11时许到达。

    在大连机场乘大轿车去棒棰岛宾馆,由北向西穿过市区,海风带着这座城市的新鲜气息扑面而来。大连给你的第一印象是繁华、洋气。但也有些零乱,急忙形不成整体感。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地形。渐渐地,这种初步的印象被一些富于个性的信息冲淡了,留恋之情由此而生。绿地之美大连的绿地在全国堪称一绝。像是一幅图画的背景和底色,鹅黄与翠绿为碧海青山楼宇街市的组合提供了点缀和照应。无论是步行还是乘车,只要进入大连市区,“绿地之美”是它给予你的最强烈的展示。你不得不从内心深处惊叹。大连的绿地是―件美丽的夏装、是穿在纯情少女身上的新颖明丽的连衣裙。不仅仅美化着城市,也是一种含义十分丰富的城市文明的标志。

    首先令人想到管理者决策的超前与大胆,是一种“开放”和“扬弃”的选择。使人面对着那一片片绿色,并不仅仅是赏心悦目,而想到其来之不易,联想到种种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阻力。许多绿茵,原先都是围墙和棚屋,这些传统文化和贫穷落后的产物的消失,是一场难能可贵的革命。而超前与大胆的决策,是其中最重要的催化因素。决策者观念的更新与改革开放的意识,如同大洋彼岸刮过来的一股清新的海风,冲击着盘根错节的封闭,荡涤着保守与贫穷落后。大连的色彩、大连的建筑、大连的地形、蟑大连人标新立异的风格,清爽、艳丽、精巧、新颖,占尽了天时(改革开放广地利(山海人人和。无论如何,大连不是像北京、上海那样的国际大都市,而是个“小”地方,而惟其一个精致的“小”字,才体现了大都市难以媲美的特色。虎腾龙飞山海情下午参观虎滩乐园。滨海大道,环绕青山。海在云雾中。大连多槐树,槐花为市花。山名虎山,下有六只石虎,造形典雅别致,是艺术家韩美林的杰作。云雾弥漫而至,转眼又消散得无影无踪。惟有六只巨大的花岗岩石虎,仿佛从天而降,蜂拥接踵而至,腾云驾雾,透着虎虎生机,象征着大连蒸蒸日上的振兴气势。沿海滨大道西行,有会展广场,面积达17.8万平方米,足有天安门广场大,堪称全世界最大的广场之一。广场为填海而成,有一对高大的盘龙华表立于其中,面南背北,蔚为壮观。广场北端是大连会展中心的主体建筑群,在广场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宏伟。

    海星公园内有海洋世界,鱼类很多,号称为亚洲第一。那是紧靠海滨又延伸到海洋深处的一座奇特建筑,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人。像是打开了海洋奥秘的一扇窗户,把五光十色的景象展示给人们。森林公园,其实是大连市中心靠近海湾的几座原先赤裸的小山包。如今人工种植了四季常青树,像一团一团浓得化不开的绿墨,装点着这座著名的海滨城市。晚上在住地高尔夫球场散步一小时。高尔夫运动,据说最早是在地广人稀的欧洲农牧场兴起的一种民间运动,场地根本先须专门建造,后来被贵族利用成为奢侈运动。这么一个场地有多少人可以享用?高尔夫球场的管理很费力,费用也十分昂贵。不光要有,灌溉设施,还要定期像理发一样修剪草坪。但无论如何,它已经成为文明世界的标志之一。海滨早晨海滨早晨6月20日,晴。早晨5时许醒,窗外风静鸟鸣,云高雾散。打开临海的窗子,远远能望见海中的棒棰岛。反射着金黄色的阳光的海面上,有渔船出海的帆影。早上在海滩散步,纯净的卵石滩上,正在退潮。来自内地的游人被海吸引着。人们拣了许多五光十色的石子和贝壳。遇见宋平同志,接见照相。宋平身体尚好,和蔼可亲,知道有延安来的同志,主动地握握手,问这问那,格外亲切。海边山坡上的松树林子特别的翠绿。成群的鹭鸟在枝头飞舞。这些以往在画作中才能欣赏到的景致,眼下身临其境,疑是人间仙境。

    开发见闻大连金州区金县大堡山乡马桥村1984年建设开发区,属全国第一家。面积210平方公里,也属全国最大的。金州区辖三个县级镇。大孤山万里乡开发区,已建成28平方公里,近年发展更快。累计投资8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6亿美元。1992年以来共创办1138家外资公司,600多家已建成投产。其中日本客商最多,约占2/3,法国、美国、韩国、香港平均投资规模250万美元。常驻人口12万,外来10万,共22万人口。2000多外籍人员。截至1997年,财政收人91亿人民币。这里为什么具有如此强的吸引力呢?其实也并没有多少优惠政策,主要是软环境搞得好。高科技产业优先。同等大中型企业嫁接,重点向欧、美招商引资。登上开发区中心的一座独立的山丘,这里保持了原有的绿化,可以观看全区。沧崖小区,是大连市首批开发的安居工程之一。花园式建筑。区中心的微塑公园,绿地花圃小桥流水,走在小区中,令人心旷神怡,日本发达国家不过如此。居住者多为普通百姓,说明政府在千方百计为老百姓谋利益,人民岂有不拥护之理。

    此前还看沙滩亚圣高尔夫球场,在临海的一个小半岛上,据介绍现有18个球道,将建成54个球道。目前草质是世界一流,且存跨海条件,为最具挑战性一类的球场。据介绍,该球场已加入国际高尔夫协会和美国高尔夫协会,可见属世界一流。每张会员卡要卖8万美金。球场坐落在海边丘陵地带,有小型建筑可供居住,据说每间每晚收费三四百美金,是富人的天堂。别说下岗职工难以问津,就是我们这些工薪阶层也是望而却步。球场工作人员,一个年轻美貌的小姐津津乐道,显出很自豪很自得的样子。有一些人在打球,参观者想步人近前观看,被保安人员制止了。儿个漂亮小姐推着小车走来,有好奇者想上前摸摸那些金属球杆,也被制止了。对方说广不能摸。”“为啥不能摸?”“怕摸坏。”“他们抡起打都打不坏,怎么我们摸一下就摸坏了?”“那是人家自己的。”对话至此结束,却留给人一路的不爽和郁闷。这里是讲金钱的地方,有钱可以为所欲为,没钱你是寸步难行,这是铁的事实。“一切向钱看”,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难怪会有那么多的人拜倒在金钱面前,又有那么多的贪官纷纷落马。金石蜡像馆一座规模和档次都十分可观的蜡像馆,令人眼界大开。其中从秦始皇到江泽民,历代帝王和中共重要领袖人物皆有,有邓亚萍、陈佩斯之类的文体“明星”,甚至连希特勒及其情妇,蒋介石、叶利钦之流也赫然出现,只是没有那些为我们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斗甚至献身的爱国志士和革命英烈,如文天祥、林则徐、李大钊、吉鸿昌、杨虎城等,令人大惑不解,大有黄钟废弃和鱼目混珠之嫌。想给谁塑就给谁塑,这也许是一种“远离政治”和“丰富多彩”吧。

    在改革开放的口号下,标新立异成为时尚。但“新”、“异”也要有前提和原则,否则便要成为“为所欲为”的出格,出了“国格”、“人格”,越新也就越可怕了。殖民文化启示中午返回棒棰岛宾馆用餐,下午驱车去旅顺口,看“钟表塔”、望军港和古炮台山,看着日、俄1908年战场,感慨良多。两个强盗在别人家里行盗,却因分赃不公而打了起来。更为可气的是他们强迫主人给他们修工事和建胜利纪念塔。历史留给我们的启示究竟是什么?晚上看人民广场(原名斯大林广场),有1953年建的纪念塔,名为“永恒的光荣”。大连是苏联红军1945年从日本人手中解放的,后因某种原因苏军竟然留驻了10年才撤走,又是一个令人深思不解的问题。俄国人与苏联人,当年的侵略者的孙子来了,且赖下不走,这难道也是“永恒的光荣”吗?这座纪念碑,站立在高高的方形基座上的一尊身着戎装的苏军战士雕像,不知是中国人建的,还是苏联人建的。塑像底座上有两种文字,记述着这座城市获得解放的历史。

    在另一个广场看到了一组俄式建筑,很漂亮,但不禁使人想到“殖民文化”这个令人羞愧的词汇。

    在人民广场,有儿童很老练地滑旱冰,有青年人跳交谊舞,中老年人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舞蹈的行列。人们尽情地亨受着生活,仿佛屈辱的历史并没有留下多少忧郁的记忆,殖民文化在民族血统方面造成的后果偶尔也可以看到。这座只有巨年历史的新兴城市,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叶开始,先是俄国人统治了10年,以后日本人赶走了俄国人,居然一下子统治了40年。以后苏联人又赶走了日本人,居然也滞留了10年,显然是继承先辈遗志,盯着这块宝地迟迟不愿意离开。直到1955年,大连这座饱经忧患、饱尝屈辱的城市才算真正回到中国人手中,由中国人民自己来管理和建设了。这100年的历史,特别是前半个世纪,是怎样的一段历史,有许多老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那一段日子。旅顺口有一个地方,名日“五间房”。这个地名的来历,可以反映当地人民在日本铁蹄践踏下的生活。一位老人回忆说原先我们的村子很富有,背山面海人们打鱼作田,生活过得很安定。村子里的房屋也是盖得最讲究。后来9本人来了,同俄国人开战。

    他们说怕我们的房子里藏着老毛子,于是强行用地雷炸了我们的房子。两间房埋一个地雷,三间房埋两个地雷,炸到最后,就只剩了我们家的五间房,作为村庄的标志,于是,我们的村子从此改名为五间房了。”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历历在目。旅顺口这个地方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天然深水良港,是东北地区出入海的要地。俄国人、日本人进人都要从这里登陆,因此争夺旅顺口成了他们的军事战略目标。从1901年开始,日俄两国军队在旅顺口争夺,四次大战,累计投人26万兵力,最后死伤5万多人,以俄国人失败而告终。为了打这场残酷的战争,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无故的中国老百姓也为这场可恶而又莫名其妙的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战前俄国人要修防御工事,强迫六万余名中国民工从海边背石子上山,修筑碉堡。当我们参观这里至今犹在的笨拙而愚蠢的工事时,不禁为之悲愤。这里曾经是强盗之间相可厮杀的战场,也是六万多中国老百姓忍气吞声、流血流汗的地方。历史留给后人的岂止是废弃的工事和弹痕累累的残垣断壁。如今,中国人管理下的大连,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的美丽都市。大连坎坷悲壮的历史,也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近现代史。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能忘记那段历史。软弱便受欺,落后要挨打,封闭定贫穷,开放即发展。面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现状,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实在是太紧迫、太重要了。1998年6月记于旅途后记:1998年上半年在中央党校学习,同学中有辽宁省农机局局长,为人热情豪爽,恳请大家去大连一游。选在6月的一个双休日成行。大连作为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焕发了青春。下马看花,感慨良多。随手记下了这些笔记。几年之后,偶然翻翮,觉得还有点意思,于是抽空整理出来,以免散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