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之日-导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多舛的写作生涯,早逝的赖皮天才

    一九〇三年生于纽约、半生在大萧条时代度过的韦斯特,父母为来自俄属立陶宛[1]的犹太移民,如同许多人那样对美国这块新大陆怀抱着所谓的“美国梦”。当时叱咤书市的作家要数霍雷肖·阿尔杰(Horatio Alger),著有上百本畅销书,主题皆为白手起家、奋斗致富,堪称编织美国成功神话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韦斯特不满十岁,父母便要他读霍雷肖的作品,不料书中的平民英雄非但未成为韦斯特崇拜的偶像,反倒成了日后他自己的小说揶揄甚至践踏的对象。

    对美国梦嗤之以鼻的韦斯特仿佛天生有几分吊儿郎当,求学历程极尽赖皮之能事。高中辍学后靠伪造成绩单进入塔夫斯大学(Tufts University),遭到退学后又盗用一位同名同姓的同学的成绩单,进入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求学态度仍旧漫不经心,借用他人的作业意图蒙混过关。但也在此期间,他开始构思第一部小说作品《史奈尔的梦幻人生》(The Dream Life of Balso Snell),历时六年才完成并出版。然而,强烈的实验性题材与风格,使得本书在一九三一年问世时只印行五百册,韦斯特个人买下一百五十册,其余册数到韦斯特辞世为止还没能售完。

    大学毕业后,韦斯特旅居巴黎两年,于一九二七年重返美国,从事记者工作并担任旅馆经理,借职务之便为作家朋友提供免费的食宿。一九二九年,在偶然的机缘之下,韦斯特得以一窥读者写给《布鲁克林鹰报》(Brooklyn Eagle)谈心专栏作者苏珊·切斯特(Susan Chester)的求助信件,进而以此为素材写成《寂寞芳心小姐》(Miss Lonely-hearts)。

    一九三三年出版《寂寞芳心小姐》前,韦斯特原本信心满满,出版商贺瑞斯·利夫莱特(Horace Liveright)为当时美国最优秀的出版商之一,各方对此书又不无好评,被认为是美国作家写美国的一大佳作,更被拿来与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相提并论。孰料上市后竟遭逢贺瑞斯破产,使得本书售出不到八百册。

    此时的美国已步入大萧条时代。一九三四年,韦斯特出版长篇小说《百万富翁》(A Cool Million),塑造出天真耿直、努力不懈却备受欺凌、蒙骗与剥削而至失去一切的主人公,借以嘲讽霍雷肖·阿尔杰之辈所推崇的美国价值。对当时急需正面力量的美国社会来说,本书获得的反应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到了一九三五年只得削价出清。

    韦斯特转而投入好莱坞剧本写作,此一选择不只使他经济上有了保障,也为他下一部也是最后一部著作《蝗灾之日》(The Day of the Locust)带来灵感。《蝗灾之日》直陈好莱坞成名梦背后并不光鲜亮丽的真相,刻画美国群众的集体幻灭,被誉为好莱坞小说中的最佳杰作(the best Hollywood novel)。但一九三九年此书出版时叫好不叫座,印行三千册,仅售出一千四百六十四册。

    距离《蝗灾之日》惨卖约一年半的时间,写作生涯霉运不断的韦斯特与新婚八个月的妻子艾琳·麦肯尼(Eileen McKenney)于周末出游,却在回程途中发生车祸事故,夫妇俩不幸丧生。英才早逝的韦斯特当年仅三十六岁。就在意外发生的前一天,四十四岁的菲茨杰拉德因心脏病发身亡。在后世人眼中,那无疑是美国文坛损失惨重的一个黑色周末。

    ◎自谷底翻身的经典,世界差点错过的大师

    虽一心以文学创作为业,韦斯特在世时却始终未能奠立小说家的地位,销售成绩惨淡更连带使他无法以此糊口,在一封给文友爱德蒙·威尔森(Edmund Wilson)的信件中,他曾写道:

    我一度试图在这门技艺上努力精进,但就连借此为生的第一步都跨不出去。三年来出版两本书,只换得总计七百八十美元的收入,所以不是什么能否坚持到底的问题,我很愿意做出牺牲,但现实就是不可能……外面的世界不允许我靠写作讨生活的希望成真……[2]

    这位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作家,要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逐渐自谷底翻身,终至跃居大师地位。其间未受到各权威文学作品选集青睐,例如一九四一年初版及一九四八年推出的第二版《牛津美国文学指南》(Oxford Compan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完全不见韦斯特的踪影。但有愈来愈多重量级的文学评论家推崇生前默默无闻的韦斯特,比如著有《美国史家》(The Americanist)等书、推动美国图书馆(Library of America)创立的学者丹尼尔·艾伦(Daniel Aaron),便分别于一九四七年、一九五一年、一九六五年撰文探讨韦斯特多舛的写作生涯与不俗的创作才华,称他为“奇才怪杰(perverse genius)”。终于,在一九五六年推出的第三版《牛津美国文学指南》中,韦斯特登上了版面。情况一如美国作家理查·波伊德·格门所言:如今,韦斯特独特、不凡的才华终获公允的肯定。在他死后十年,在愈来愈多声援者的推波助澜之下,他的声誉爬到了应有的位置,而他辞世已然十年——这可说是终极的、讽刺的、悲剧性的韦斯特式幽默[3]。

    韦斯特死后十七年,《韦斯特全集》(The Complete Works of Nathanael West)问世。这位世界差点错过的一代文豪总算有机会被广大读者看见,并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站稳一席之地,代表作《寂寞芳心小姐》与《蝗灾之日》双双被公认为美国现代文学经典,进而译成十几种语言,备受推崇,影响深远。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托马斯·品钦(Thomas Ruggles Pynchon, Jr.)、罗伯特·斯通(Robert Stone)、特瑞·索恩(Terry Southern)、约翰·霍克斯(John Hawks)、唐·德里罗(Don Delillo)等杰出小说家的作品中皆有师从韦斯特的痕迹。历任百老汇出版集团(Doubleday Broadway)主笔、编辑、副总的出版人杰拉尔德·霍华德(Gerald Howard)对韦斯特一波三折的际遇,可谓下了最佳注脚:“我相信在文学的世界里有正义的存在,只是正义或许要依照它自己的步调在不合常理的时机到来……身为热爱韦斯特作品的忠实拥护者,同时又扮演着操纵作家命运的出版人角色,韦斯特的生平故事令我不胜唏嘘。在他生前,伴随着出书而来的名利微薄得可怜,简直具有希腊悲剧的本质……但也因为未能功成名就,这才使他写出了最伟大的作品。”[4]

    注释

    [1]一七九五年至一八一五年整个立陶宛(除克莱佩达边区外)并入俄国,“一战”时,被德国占领,一九一八年宣布独立,后又被德国、苏联接连占领,一九九〇年宣布脱离苏联独立。

    [2]摘自雷蒙德·M.奥尔德曼所著的《越过荒原:20世纪60年代美国小说研究》一书。

    [3]摘自一九五〇年新方向(New Direction)版《蝗灾之日》序言。

    [4]摘自《让这成为你的一个教训:纳撒尼尔·韦斯特的霉运生涯》一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