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瑶池:黄龙-人文历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黄龙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众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它隐藏在川西北的崇山峻岭之中,几乎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

    此外,这里独特的人文历史,也是吸引众多观光者的原因之一。如今它的知名度一天高过一天,它也向人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一)松潘地区人文概况

    黄龙所在的松潘地区,是一个山峦重叠,道路难行的地方。这里是内地通往草原的必经之路,这一地区的中心,就是松潘县城。

    直到近代,松潘依然是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的最大贸易集散地。现在的松潘古城始建于1378年,历时60年方才建成。

    松潘包括黄龙周边地区,是藏、汉、羌、回等民族杂居的地方。据专家推测,主要的居民藏族,早在两千年多前就来到这一带定居。他们放牧牦牛,种植高原上特有的青稞麦,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

    这里的居民信奉佛教,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咏诵佛经。佛像是由人们用青稞麦粉手工捏制而成的,每隔半个月,这些佛像就要被重新捏制一次。

    黄龙在当地藏民的心中,历来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们视雪宝顶为神山,黄龙沟为神水,每逢阴历的6月15日前后,当地藏民及其它地方的藏人都会来到雪宝顶去敬拜他们的神山。这就是雪宝顶的转山活动。这些祈祷活动,即使是在严冬也不会停止。

    在黄龙寺的南面有一座明代建造的小庙叫作石塔镇海,这座石塔和小庙已经被钙华淹没了大半部分。石塔镇海修建的时间为1620年,被钙华淹没的深度为两米,有关专家专门对此进行了测算,计算出黄龙钙华的沉积速率为每年三毫米。

    这也就是说,黄龙钙华的数量和规模每年都在增加。因此,从地质学上看,黄龙仍然充满了活力。

    (二)松潘古城历史概况

    松潘,古名松州,是历史上有名的边陲重镇,被称作“川西门户”,古为用兵之地。史载古松州“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屏蔽天府,锁阴陲”,故自汉唐以来,此处都设有关尉,屯有重兵。

    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被州官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率大兵二十余万人入侵,唐都督韩咸战败,唐太宗命吏部尚书统军抵达松州,经川主寺一役,唐军大胜。

    松赞干布返藏后,又遣拾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传为千古佳话。

    进入松潘县城,城门城墙高大古老,保存完好。据《松潘县志》记载,明洪武十二年,平羌将军丁玉在平定董贴里叛乱军,挥师北进,进驻松州之后,上书皇帝朱元璋,建议在松州设置军卫。

    松州设卫时,丁玉调宁州卫高显来权负责筑城事宜,在西缘山麓,东傍江岸以上筑墙,历时五年,筑成一段城墙。

    古墙砖长0.5米、宽0.25米、厚0.12米,所用灰浆是用糯米、石灰、桐油熬制而成,每块青砖重达30公斤,砌成10多米高,6200多米长的城墙,工程艰巨。今天,在松潘的窑沟、窑坝山上,遗留有为筑城烧制青砖而造的古窖遗迹。

    明英宗正统年间,松潘发生民变。高踞西山之巅的变民,可观察到城中的布防情况。民变平定后,负责松潘兵备的御史冠琛,将西部城墙由山麓筑到山巅。嘉靖五年,松潘总兵又增修外城1000余米,历时60年,才使松潘城制初具规模。

    松潘古城有七道门,东门叫作觐阳门、南门叫作延熏门、西门叫作威远门、北门叫作镇羌门,西南山麓门叫作小西门门。外城有两门,东西向的门叫作临江门、南北的门叫作阜清门。

    各城门以大块平行六面的条石垒成拱圈,使顶部呈半圆形,门基大石上镂有各种雕图案,别具匠心,耐人寻味。临江门旁石壁上,镌刻着崇帧十六年关于减免苛赋的布告。

    古城墙门堡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松州卫和潘州卫合并为松潘卫时。门洞造型坚实,经数百年风雨而不蚀不坏。登上城墙可饱览周围的雄壮景色。

    松潘城内,小桥流水,景观独特,一条湍急而清澈的河流,从松潘古城的东端穿过环城路向西流,在切过中央大街后,转往南流,从南城门左侧流出松潘古城,使得整个松潘古城顿时活泼生动起来。尤其河两岸的人家,依着河岸在河面上架起古意盎然的竹楼,欣赏远山近水,非常写意。

    松潘是一处重要的历史纪念地。清咸丰年间,税赋沉重,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藏、羌人民反清大起义。起义历时六年,领导这次起义的领袖是松潘羌族女英雄额能作。起义军曾攻下九关六堡,占领松潘古城两年,多次击败清军围攻,消灭清军数千人。

    (三)黄龙古寺介绍

    黄龙始建于明代,位于黄龙沟景区,占地千余平方米,属道教观宇。相传助大禹治水的东海黄龙功成身退,修道成仙,成为黄龙真人。在黄龙景区化身为十里金沙,它的麟片化作千座彩池。后人为记念其功德,便建起了这座黄龙寺。

    黄龙寺有罗汉堂、中寺、后寺、禹王庙等,现罗汉堂已成废墟,后寺主供黄龙真人,后寺下的溶洞黄龙洞有天然钙化黄龙真人座像。黄龙寺以道家为主流,浸润藏传佛教、苯教和儒家等文化,是我国民间宗教文化儒、释、道互补的典型代表。

    整个黄龙景区属于藏区,信奉佛教。紧邻黄龙沟的岷山主峰雪宝鼎是当地藏传佛教本波教的圣山,中寺是佛教寺庙,而且各主要景点都有佛教信徒朝拜。

    黄龙洞洞口,有一棵龙形松树上经常挂满洁白的哈达,那是当地藏族同胞为神秘的黄龙洞敬献的供品,洞口还有几处玛尼堆,青色的石块上镌刻着藏传佛教的经文,在一个道家高人修行的地方,见到众多佛教信徒虔诚地叩拜,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至十七日,是一年一度的黄龙庙会。庙会期间,游客能领略到藏、羌、回、汉各族男女拜祭为民造福的黄龙真人的盛大场面;能品尝到酥油糌粑、黄龙豆腐、洋芋糍粑等各种风味小吃;能观看到舞龙、舞狮、跳锅庄,对情歌等热闹场面;能够购买到各种别致的民族工艺品。整个庙会期间人潮涌动、帐篷连营、笑语欢歌,寺庙香火鼎盛。

    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庙会刚一结束,黄龙都会下一场雨。当地人喜欢在雨中淋沐,认为是上苍对众生行善结缘的感应。雨过之后,天朗气清,山林如洗,群池澄碧,因此,当地人把它叫作洗山雨。这种情况千年不变,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每逢农历五月左右,在岷江乡的观音崖鱼洞中就有大量的鱼涌出。这种鱼十分奇特,鱼头上都长着一个红色斑点类似纺梭,因此,当地人称之为梭子鱼。传说这些鱼是由黄龙洞的阴河中游来的。

    相传,远古时期,黄龙负舟助禹治水。禹治水成功后,邀请黄龙前去做官,黄龙婉言谢绝,执意要留在黄龙寺修炼。大禹为表彰其功绩,知道黄龙爱吃鱼,便切下南海的一角移来洞中,又在南海之鱼头顶上点了一下,以示区别其它鱼,专供黄龙食用。

    黄龙修行成仙后,不再食鱼,因此,洞内鱼越来越多,只好顺着阴河往外涌。据观音崖鱼洞周围的人讲,有一年,他们竟在这里捕捞了五千多公斤头上缀有红点的梭子鱼。

    (四)红原神象节介绍

    每年的农历六月上旬,松藩红原的麦洼寺举办一年一度的神象节。按藏传佛教传统,举行神象节会最先是火供。其日期一般选在舂暖花开的藏历五月初,当地人又称为二十九朵玛节。

    二十九朵玛节是骊魔除邪的日子,这天在寺院诵经的数百名喇嘛身着紫红色袈裟,从大雄宝殿缓步走出。最前面的僧人或端或抬着酥油花做成的脸谱怪异的塑像替身朵玛。据说,这是正义战胜邪魔之际驱鬼送终时所用的替身。

    后面跟随的僧人,或捧各式法器或举嘛尼彩旗。旌旗锣鼓排列两旁,长短法号齐奏,一阵枪鸣鼓响之后,堪布喇嘛便挥动手中法器,向替身朵玛舞刀弄剑,投掷梭镖,发射弓箭,仪式完毕,几名喇嘛抬起那些被法师惩治过的替身朵玛走向荒山野地,抛向沟边路旁。

    神象节进入高潮时就要跳藏戏。数千名僧俗观者在大雄宝殿石阶前坐成一圈,圈内用白灰绘着吉祥符。两只五米多长的大法号和直径约两米的牛皮大法鼓发出震耳欲聋的奏鸣。

    鼓乐声中,二十四位喇嘛扮着背插今旗,手持刀剑,戴上红黄蓝绿各色面具的战神,分成几组先后进场内布阵亮相。一时间群情激昂,纷纷抛撒“龙达”上下翻飞,气氛十分浓烈。战神们在缓慢而有节奏的鼓乐声中翩翩起舞。

    赛歌、赛马是神象节的精华。赛马场上高手云集,骑手在疾驰的马背上左右翻腾娴熟轻灵,如同杂技表演使人惊叹;赛歌的歌手豪情高歌,节奏舒缓、歌声优雅动听,场面热闹非凡。

    灌顶、摩顶神象节传统而神圣的项目。据说灌顶活动要连续举行五天。灌顶活动安排在大雄宝殿大经堂内,两三千僧众严肃有序端坐其中。

    灌顶过程中,不时有喇嘛撒甘露水和撤米或青稞表示献花,到一定阶段,僧众们又纷纷往活佛台前抛献哈达以示敬谢。灌顶告一段落,寺庙活佛来到大殿前厅,给排长队的信徒逐一摩顶赐福。受到灌顶的藏胞,个个喜笑颜开。

    (五)牟尼民族风情介绍

    牟尼沟不仅自然风光瑰丽,还有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藏传佛教在此与自然美景融合在一起,形成极其独特的韵味。

    牟尼沟的藏传佛教主要是格鲁教派,即黄教,主要寺庙有肖包寺和牟尼后寺,它们是黄龙景区较有影响的寺庙。主要节日有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的卓锦节等。

    肖包寺距牟尼沟3.7公里,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寺院内有一块佛石,上面有天然生成的佛教图像,肖包寺因此而得名。肖即佛石,包即佛石的图像。

    肖包寺由于地处牟尼沟旅游必经之地,加之地势开阔,既有草地风光,又兼具了峡谷景观,吸引不少游人前来。

    牟尼后寺位于扎嘎沟内,海拔3045米,寺院背面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正面是隆岗沟,左面是气势宏伟的扎嘎瀑布。寺院始建于1663年,寺内藏有大量珍贵藏传佛教文物。牟尼后寺每年农历一月十五日和七月十五日都会举行大型宗教活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