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到哥伦布-固执己见的吴老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最初听到吴伟克的名字和他所从事的职业时,我以为他是个中国人。后来见了面,才发现无论是长相还是个子,无论是血缘还是国籍,他都是个地道的美国人,英文名字是Galal Walker。作为俄亥俄州立大学汉语旗舰工程和全美东亚语文资源中心的主任,作为一个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汉语教学人才的教授,作为一个下属一多半都是中国人的老板,他是个中国通。之所以取了这么个中国化的名字,当然是因为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说起来难以置信,吴老师还在少年时期,十二三岁吧,他就读遍了他所能找到的林语堂的所有著作,《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快乐的天才:苏东坡》等等。可以说林语堂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从此知道,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虽然陌生却深刻而又丰富的国度。后来他进入德克萨斯大学读书,就选修了汉语。再后来他考上了康奈尔大学的博士,索性选择中国文学作为专业,博士论文做的是屈原研究,因为他想通过文学来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但那时学汉语的人只重视文法与阅读,一点都不重视口语,老师认为,美国学生学汉语能认字读书就可以了,不必学说话,因为你们不可能去中国的。老师明确说。毕竟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所以吴老师在学了若干年汉语后,在拿到了博士学位后,中国话依然说得结结巴巴。这个后果成为吴老师后来从事汉语教学时的一个训诫,他觉得必须改变教学理念。学汉语必须学口语,必须学习中国人的行为文化。他要求学生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为人处世习惯,以及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一句话,要让学生学会和中国人做朋友,跟中国人打交道,与中国人共事。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吴老师创立了体演文化教学法,提倡在教学中知行合一,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此次到该校做访问学者,讲汉语课,采用的就是这一教学法,虽然只有短短三个月,却感觉很有效,甚至觉得中国的英语教学也应该尝试这一方法。2003年,吴老师获得了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奬,是当时美国获得此奖的第一人。吴老师很高兴,把这看成是他学术生涯里最有意义的奖项。在后来的几年里,吴老师和他的团队不仅仅在大学校园辛勤耕耘,学生在世界汉语桥比赛中多次夺冠,还致力于中学的汉语教学开发,仅仅六年时间,俄亥俄州就从仅有的8所中学开设中文课,发展到117所中学开设汉语课。增长了近15倍。自1998年起,他就带领学生在中国青岛开创了《中美纽带》合作项目。2005年后建立了青岛中心。十多年来,先后有六百多名美国学生来到青岛学习,培养了一大批对青岛有深厚感情的海外青岛粉丝。去年(2010)该项目获得了青岛市政府的琴岛奖。

    其实我对吴老师的敬佩,还不在于他对汉语教学的特殊贡献,而在于他的固执己见。

    美国学生学中文有各种不同的目的。有的是出于传敎的需要,传播自己的宗敎或文化。也有的是为了当外交官,出于政治的需要,他们试图用当地的语言来表达他们政府的立场与观点,这也近似于传敎士。但吴老师想培养的不是这样的学生。

    我的理想是,培养能够理解中国的学生,特别是和中国人意见观点不同的时候。旣使我们不同意他们的想法,我们也应该设法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这么想,尽量了解他们的文化根源、文化视角和世界观。吴老师这样说:我总是敎导我的学生,到中国去,不是去敎导中国人应该怎样生活,而是去尽量学习,去理解另一种文化,反过来加深对自己文化的了解,甚至对自身的理解,从而创造一个和谐和容忍的世界。我不希望我的学生到中国去指手划脚,指示人家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就语言文化敎学而言,培养出那样的学生,那是最糟糕的一种结果。

    一句话,他要培养中国人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他的观点,他因此与人发生过争执,甚至因此失去了一些赞助。但他固执己见不为所动。今年元旦,在当地的新年聚会上,他发表了题为《中国是美国生活的一部分》的演讲,更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这一观点,我看了他的演讲文稿被深深打动了。他从自己去中国的亲身感受说起,鲜明地反驳了一些美国人把中国作为负面形象宣传的做法。

    其实吴老师的固执己见,恰恰源于他对多元文化的开放包容的心态,还有他超前的思维方式。或者说吴老师的固执和包容,来源于他对世界大同的理念。他认为中美双方要互利双赢,要把一方的成功看作另一方的胜利,要在美国的教育中大力加强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分量。他不断地设想出新的教学方式,每天都有很多新念头,对新生事物的敏感,丝毫也不像一位已经66岁的老教授。

    吴老师的开放包容,也体现在他的家庭中。他在家里一点儿也不固执己见,很尊重家人,可以戏言说,他很尊重其他国家的人。因为他的家是个国际家庭,太太野田真理是地道的日本人,女儿清菊是地道的中国人,小小一家三口容纳了世界上三个很有影响的国家。最初我听到介绍时很是惊讶,忍不住说,哎呀,这不是三国演义嘛。吴老师的同事李老师说,no,三国演义里成天打打杀杀,分分合合的,吴老师一家可是其乐融融,非常和谐的。尽管他们三个人说着各自的语言,每人都会两门以上,吴老师是英语和汉语,夫人是日语和英语,女儿是英语和日语。当然,女儿是最强的,女儿还同时在学中文,目前已经能够说基本的中国话了。

    后来我应邀去吴老师家作客,一进去,就感觉像走进了一个东亚作品展厅,甚至比展厅还过份,墙上几乎没有空白,挂得满满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摄影作品,以及各种大大小小的艺术品,让人目不暇接。其中比较多的是中国画,有山水有人物,然后就是日本书法和绘画,还有中日两国的一些民间饰物。我扫视一圈儿,反倒没发现有美国的什么作品,只有一面墙上挂着家人的照片,从那里可以看出主人的身份。

    我们去作客,吴老师的夫人野田真理亲自下厨为我们做日本拌饭,色彩漂亮,味道也好。同事们都叫野田真理的英文名字玛瑞,我却叫不出口,更愿意叫她老师。因为我实在是钦佩这位日本女子,她不仅仅博学(已是正教授,这在美国很难的),不仅仅能干(任东亚系系主任那),不仅仅贤惠(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也不仅仅美丽(这个无须解释),关键是非常谦和,温柔,善于为他人着想。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我去作客时没什么可送的,就拿了从国内带去的两个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送给她,她很惊喜地接过来,提出与我合影,合影时还将那个小东西拿在手上。后来我发现,她家里这样的小工艺品很多很多,让我汗颜。

    我在吴老师家四处浏览,最感兴趣的还是他家人的照片。吴老师一一给我介绍,最后指着正中的一张地图照片告诉我,那就是他出生的地方,美国科罗拉多州,那里是山区,滋养着他的童年。所以他至今喜欢住在靠山的地方。由于哥伦布是平原,他就把家安在了靠近山林的地方,他们家四周都是高大的遮天蔽日的树木,常有野生动物出没,鸟叫更是此起彼伏,还有猫头鹰雄踞其中。以致影响睡眠。但吴老师很喜欢这里,他就是从这里一次次出发,去中国,去那个他从少年时就开始关注热爱的国家。

    我很幸运认识能这样一位美国老师,和他的国际家庭。

    2011-6-23 中国成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