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事百科之现代空战-攻占希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希腊告急

    当德军还在西线作战、其空军正在进攻英国之时,希特勒的视线已经开始转向东线,盯住东欧和苏联的广大国土和财富了。希特勒认为,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之一。波兰覆灭、法国投降后,他下令立即制订进攻苏联的秘密军事计划——“巴巴罗萨计划”。1940年12月,他批准了该计划。为了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采取了一系列步骤,扩大法西斯侵略集团,并进一步加强对巴尔干地区的控制,以保障德国侵苏的南翼安全以及粮食、石油和原料的供应;同时可以利用巴尔干半岛的有利地位,突击英国在地中海、近东和北非的战略要地。

    1940年11月20日,匈牙利霍尔蒂法西斯政权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成为希特勒在东南欧的一条走狗。位于巴尔干半岛北部、盛产石油、并同苏联有几百公里边界的罗马尼亚,是希特勒为发动侵苏战争急于要控制的国家。11月23日,在希特勒支持下通过政变建立的安东尼斯库独裁政权加入三国同盟,被拴到法西斯德国的战车上。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亚加入三国同盟,德军30万人开进保加利亚,进逼南斯拉夫边境。

    1941年3月25日,当南斯拉夫加入三国同盟时,引起了人民群众强烈反对。27日,亲德政府在一次政变中被推翻。南斯拉夫人民的革命行动和希腊军民对意大利军队的英勇抗击,打乱了法西斯的侵略步伐,希特勒不得不把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推迟,先征服南斯拉夫和希腊。

    4月6日,也就是在南斯拉夫与苏联签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第二天,德国及其仆从国未经宣战便对南斯拉夫发动了进攻,4月12日贝尔格莱德沦陷。4月18日,南斯拉夫军队投降。

    在进攻南斯拉夫的同一天,德军在意军的配合下,从保加利亚向希腊发起进攻。4月9日,德军占领了萨洛尼卡,希腊的精锐部队在东北部被打垮。4月19日,德军进到希腊中部地区,希腊第1集团军已来不及撤退,于23日投降。希腊第2集团军和驻希腊的英联邦军队,一面阻击德军前进,一面有计划地从伯罗奔尼撒半岛等地向南撤退,准备从海上逃往克里特岛和北非。德军为了阻止希军和英联邦军的撤退,决定使用空降兵夺取科林斯大桥,断其后路,以达到围歼之目的。

    科林斯城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东北端,为半岛的交通要冲。它的北面是一条5公里宽的狭长沙质地段,是连接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希腊大陆的地峡。在这个狭长地段上,有一条24米宽的运河,沟通科林斯湾和萨罗尼克湾。距科林斯城北5公里的横架于运河上的科林斯大桥,成为希腊大陆与伯罗奔尼撒半岛之间的唯一通道,也是希军和英联邦军向伯罗奔尼撒半岛撤退的必经之路。

    当德军继续向南推进,进入布拉洛斯和塞尔莫皮莱隘路的时候,由亨利·威尔逊中将率领的英联邦军已经知道,由于德军已集中兵力,即将包围希腊大陆东、西两侧的港口,拉夫里昂港和拉菲纳港附近的海面是不能再利用多久了,他们唯一的撤退路线就是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纳夫普利昂、卡拉梅和莫内姆伐西亚港口。这就极大地增加了科林斯狭窄地带的重要性。威尔逊下令让澳大利亚军直属炮兵指挥官E·A·李准将负责防守伯罗奔尼撒半岛,直到盟军完成南撤任务时为止。李很清楚,有效阻止德军追击的关键是保住科林斯运河上的桥梁。如果在撤退完成前失掉这座桥,希腊大陆上的盟军部队通往港口的通路就会被切断。为此,他必须努力使这座桥得到严密的守卫。

    4月24日下午,李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阿尔戈斯登上指挥车,朝北向着科林斯大桥方向驶去。他通过遍布乱石瓦砾的科林斯城后向大桥走去,在大桥附近看到了一些高射炮隐蔽掩体和两辆属于装甲第4团的坦克。坦克手们告诉他,在桥那边还有两辆坦克。除此以外李还看到,有一部分来自澳大利亚第6野战连的工兵正在桥墩上装置炸药,他们的计划是,等到最后一批英联邦军队撤过桥之后,把桥梁炸毁,堵塞运河航道,以阻止德军追击。

    李看到这些情况后,感到非常着急。他认为必须把一支比较强的部队配置在科林斯大桥,如果德军运用装甲力量或空降兵对大桥发起攻击,企图突破运河,这支守桥部队要能够坚守到增援部队到达。这时已近黄昏,澳大利亚第16和第17旅步兵群的卡车,正在通过大桥。李找到过桥部队的指挥官艾伦,告诉他现在这座桥已显得极端重要,请求拨给他1个营的兵力,支援他扼守科林斯大桥。艾伦也认为需要加强大桥的防御,于是命令正在过桥的步兵第6团第2营的两个连退出行军纵队,留守大桥。李将一个连配置在桥北边沿铁路一带,将另一个连配置在科林斯以南约2.5公里的地区。

    这样,至4月25日,加上原来的守桥部队,李已在运河地域组建起1个营,他将这个营命名为“地峡部队”,由第19营的戈登少校指挥,主要负责守卫大桥。其兵力部署是:桥北端有两个步兵连和部分工兵及10门高射炮;桥南端有1个步兵连、1个摩托化步兵连及12门高射炮。桥南还驻有装甲第4团司令部,有坦克4辆。守卫大桥的总兵力是4个步兵连及1个坦克团团部。

    2.争夺科林斯大桥

    德军空降兵自组建以来就一直把断敌退路当作是伞兵最适宜担负的任务,但以前却没有机会实践过这种典型任务。渴望再一次获得战斗荣誉的斯徒登特为捕捉有利战机,已在上个月就将他的部队从德国开到保加利亚。4月24日下午,他将空降夺取科林斯大桥的任务交给了空降第7师第2团,该团司令部设在保加利亚中部的普罗夫迪夫,团长是斯特姆上校。斯徒登特命令他在26日进行突击,只给他不到两天的准备时间。空降兵力为第2团的第1、2营,加上工兵、重火器各1个连,共1500人。保障空降的为50架IU-52运输机和12架滑翔机。斯特姆上校接受任务后立即进行准备,他将运输机和滑翔机从普罗夫迪夫地区转场到奥林匹斯山南方的拉里萨,计划用那里的机场作为空降出发机场。德军侦察机对科林斯狭窄地带进行了空中侦察,并对科林斯大桥及其周围地区拍摄了航空照片。斯特姆研究了科林斯大桥的航空照片后,下达了作战计划,规定两个伞兵营乘运输机伞降,工兵连乘滑翔机机降,在大桥的南北两端同时实施着陆。着陆后,对目标形成合围,伞兵攻击守桥部队,并阻击向大桥增援的部队;工兵要尽量靠近大桥着陆,迅速拆除安装在桥上的爆炸物,以防英联邦军破坏大桥。空降战斗中,由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各1个中队负责空中掩护和航空火力支援。为了阻止对方增援,德国飞机将封锁桥梁地区的公路,首先要封锁住半岛北面从纳夫普利昂和阿尔戈斯通向科林斯的道路。

    25日拂晓,已撤到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英联邦部队,继续向南面港口行进。为了防备空袭,车辆都进行了伪装并随时注意隐蔽。德军的轰炸机和往常一样准时赶来,这些日子它们把大部力量集中在从科林斯到南部一些港口的公路上,另外还有Me-110战斗机进行配合。这些战斗机在低空巡逻,并伺机攻击地面目标。德机的轰炸虽不猛烈,但从未间断。在阿尔戈斯附近,英联邦军一些车辆被德国空军飞行员发现,德机随之进行了突击,结果发生了一场大火,燃烧了一天。德军频繁的战术空中攻击,使英联邦军的白天行军遭到阻碍,并使其士气受到挫折。25日这天,科林斯大桥尽管有时遭到攻击,但不是主要目标,而靠近两侧桥头的高射炮阵地却时常成为德机攻击的主要目标。

    25日夜,尚在希腊大陆南部的英联邦军步兵第5旅,成为最后一批有计划地从拉夫里昂港乘船撤走的大部队。此时在德军的强大攻势下,盟军在雅典北部的防线开始瓦解。因此,威尔逊中将不得不作出这样的决定,即英联邦军队再也不能在雅典附近上船。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科林斯大桥向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南部港口前进。这时他还有两支主力部队仍在运河北侧:一支是在克里克欧希附近与德军装甲兵第9师保持着战斗接触的步兵第4旅,还有一支是正在马拉松地区进行战斗的装甲兵第1旅。威尔逊命令这些部队改变撤退路线,通过科林斯大桥。于是这两支部队利用夜间开始通过科林斯大桥向南撤退。

    约在午夜时分,新西兰师骑兵团的1个中队在汉福德少校指挥下,与配属给该中队的步兵第22和第28营一道通过了科林斯大桥。他奉命要立即向“地峡部队”指挥官戈登报到,以加强科林斯大桥的防守力量。但他自作主张,决定次日早晨再去,当天夜间下令将自己的部队驻扎在了桥南边的一个小树林里。

    4月26日早晨5时,德军空降兵登上运输机,开始了两个多小时航程的飞行。还不到7时,德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已提前到达,开始对科林斯大桥附近的各个军事目标进行了猛烈的轰炸扫射。先是9架Me-110战斗机对英联邦军高射炮阵地实施小角度俯冲轰炸和扫射。然后又有约70架Me-110和Me-109战斗机进行补充攻击。由于高射炮射击效果不大,难以命中快速机动的战斗机,以致德军飞机在桥梁上空从80架又增到100架。战斗机空中攻击5分钟后,又飞来了20架“斯图卡”式轰炸机,这些轰炸机在飞入英联邦军阵地上空时,根本就没把这些高炮放在眼里,它们的拉平高度仅150米,投下了重型和轻型炸弹,对桥梁地域实施俯冲轰炸。为了用适量的炸弹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些飞机还进行了许多次不投弹的俯冲。在整个40分钟之内,守桥部队一直处于德军飞机不停的狂轰滥炸之中。由于没有自己的空军进行空中支援,他们根本无力反抗。7时40分,“斯图卡”式轰炸机突然增加了轰炸次数,而且对科林斯大桥的南北两侧进行了集中轰炸。然后,飞机的轰炸又突然停止。原来,运载德军空降部队的运输机已经飞到科林斯湾。

    德军运载空降兵的机群从拉里萨机场起飞后,先以三机编队队形在45米的高度上超低空飞行,到达科林斯湾上空后,上升到120米高度,由西向东进入大桥上空进行空降。首先是12架刚刚脱开拖曳索的滑翔机,拖着减速伞无声地在桥的两端着陆。工兵连的100余人迅速跳下滑翔机,冲向大桥,数分钟便夺占了大桥两端的桥头堡,切断了桥上引爆炸药的导电线。与此同时,伞兵陆续在大桥南北两侧附近着陆。在没有损失一架飞机的情况下,至8时10分空降完毕。在首批跳伞的伞兵中,有52岁的斯特姆上校,他亲自带领伞兵并指挥战斗。伞兵第二营在运河北岸着陆,经短促战斗,击溃了守桥部队。“地峡部队”指挥官戈登少校与各自独立作战的分散的小分队失掉了联系。他试图以他自己的连和所有能找到的士兵,沿运河北岸建立一个环形防御阵地,但被德军击退,并被分割成几个孤立的小组。伞兵第2营在桥的南头着陆,由于飞机飞得有点偏南,结果把伞兵投到一块高地顶部,这块高地位于运河与桥南主要守桥部队所在地的中间。事后据一位英军高射炮兵连连长说,德军伞兵进入战斗时相当密集,当他们的降落伞张开时,相互之间几乎是在碰撞着,“他们仅仅有几秒钟的降落时间,要想在降落中射击他们,是根本不可能的。”伞兵着陆后立即遭到守护大桥的步兵和坦克的攻击。经过激战,他们击退了守桥部队,击毁了4辆坦克,并攻占了利林顿上校的装甲第4团司令部,澳大利亚的工兵在德军的攻击下也已溃散。

    正当伞兵转向桥头时,科林斯大桥突然在巨大的爆炸声中腾空而起,桥梁完全炸离桥墩掉入运河之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爆炸的,直到战后也未搞清楚。德军认为是一发炮弹偶然击中炸药而引爆的,这些炸药是从桥街上取下来堆积在路上准备运走的。英军则有人说是一名英军上尉干的,他在桥附近匍匐前进,并用步枪射击捆扎在桥桁上的炸药包,第二次射击命中,炸药包引起爆炸。从爆炸后的桥梁现场来看,似乎后一种说法更为可信。

    对于德军伞兵来说,科林斯大桥的炸毁意味着他们没有完成任务,或者说至少没有完成主要任务。德军现在虽然能阻止住继续向伯罗奔尼撒半岛撤退的盟军,但他们却丧失了向南面港口快速推进的能力。对于英联邦军来说,则使仍战斗在运河北面的第4旅幸存者的退路被切断了,使他们失去了经由半岛乘船撤退的希望。这时,守桥部队已没有能力组织反击了,于是,大桥炸毁后被运河分割成南北两部分的德军伞兵便继续进行扫荡并加强其阵地。

    运河北岸的伞兵伏击了一支英军汽车运输队,这支汽车队当时根本不知道在科林斯已经发生的战斗,它正在从雅典向科林斯行驶。在伞兵袭击下幸存的英军士兵丢掉车辆,逃进山区。德伞兵又在附近收集了一些小船,在运河上架起一座浮桥,桥北的伞兵通过浮桥与桥南的伞兵会合。

    在运河南岸,斯特姆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抵抗,便于下午1时开进科林斯城,接受了市长、城内驻军司令官和警察局长的投降。第2营攻占了科林斯机场,缴获了停在机场上的13架飞机。

    当时在比较靠南的纳夫普利昂港口的英联邦军第6旅,也不知道科林斯大桥已被炸毁和德军已控制了那一带地区。旅长费赖伯格少将派第26营营长佩奇中校率领该营,沿公路向北部的科林斯进发,命令他实施反冲击,驱逐德军,守住科林斯大桥。佩奇边走边制订作战计划,他决定用两个连去增援守桥部队,其余各连则向他们能找到的所有德军阵地发起攻击。佩奇在北进途中,遭到德军战斗机的不断袭击,但他还是设法在下午4时到达科林斯。在与德国伞兵警戒部队进行一些小规模战斗之后,碰上一名英军幸存者,他告诉佩奇,科林斯大桥已被炸毁。于是佩奇停止了前进,后来奉命撤退到阿尔戈斯北部高地一线,迟滞德军对纳大普利昂港日的推进。

    这时,英联邦军第4旅的主力还没有越过科林斯大桥。26日晚,大桥被炸的消息传到第4旅,旅长普迪克看到已无法按原计划去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港口乘船撤退,立即决定掉转方向,向东南方向前进,现在这是唯一可取的撤退路线。他可以设法在雅典周围再坚持一天时间的防御,使部队利用这一天时间从拉夫里昂港附近海上撤退。虽然这需要走较长的路程,但普迫克只剩下这个机会了。德军正在南进的地面部队不十分清楚这些情况,他们本来是可以乘第4旅完全处于孤立无援并正寻找新的逃跑路线时奋力推进,将其消灭的,但德军误把第4旅认为是少数后卫部队,没有全力追歼。4月27日夜间,普迪克带领剩下的部队从拉夫里昂港全部撤离。其他已通过科林斯大桥的英联邦军和希军也迅速向莫内姆伐西亚等港口集中,陆续撤离半岛。

    27日,德军1个机械化师从帕特雷港登陆,至科林斯城与斯特姆率领的伞兵会合后,即向南面纳夫普利昂、卡拉梅、莫内姆伐西亚等港口追击。但德军晚到了几小时,英联邦军和希军已全部乘船撤走。

    此次作战中,德伞兵阵亡63人,负伤158人,失踪16人,运输机无一损失。英联邦军损失近1000人,希腊军损失近1500人。

    德军对科林斯大桥的空降突击,由于发起的时间太晚,未能阻止盟军的多数部队向伯罗奔尼撒半岛撤退,而且没有保护住桥梁,使追击的德军受阻,所以这次行动不能算是成功的。但德军极其成功地进行了陆空协同作战,在伞降着陆之前,战斗机、轰炸机给予了密切的支援。而英联邦军由于过高地估计了德军的空降力量,对抗击伞兵失去信心;加上一再撤退的疲劳和不断遭到德军飞机的轰炸扫射而被弄得晕头转向,因而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