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麦的院子-创作谈:阳光温暖着的院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马金莲

    算起来,这是耗费时间最长的一个中篇。2007年的冬天,房子还没有买下,寄住在乡村小学的宿舍里。冬日清闲,西海固的乡村整日被一层薄薄的阳光照耀着。我喜欢站在小窗户前看外面的景象。落尽叶子后挺直的树干,树上缩着身子吵闹不休的麻雀,校门口偶尔驰过的车辆,有风的话,三年级教室门前旗杆上的旗子会迎着风飘摇,猎猎作响。

    慢慢地,一些纷乱的思绪沉淀下来,心底浮上了往日生活中的一些片段。正月十五是弟弟的忌日,算来那个日子不远了。又一年过去,他坟头的草也经历了又一轮的兴衰与枯荣。那个黄土包儿又该瘦了、矮了不少吧。泪水迷离了视线。该为弟弟写点什么了。七年时间过后,我能冷静下来,慢慢回想那时的情景了。往事不堪回首,可我又舍不得将它们忘却。而且,我们一起生活过的十二个年头,留下了那么多难忘的细节。那时,我们在乡下山里的土院子里,每一天似乎都被暖融融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的院子里有黑狗、芦花鸡、小羊羔、麻雀、花猫,还有我们一帮孩子。我们正是不谙世事不知忧愁的年岁,将童稚的欢笑洒满了院子。傍晚时,夕阳照上了土窑的门窗。母亲(其时还很年轻)粉红的汗衫在屋里晃动,一缕柴烟从房顶的烟囱上缓缓升腾,扩散,一股清油炒葱花的香味让人迷醉。院子那么干净,一丝儿尘土也没有,现在想起来,那就是日子的味道,活着的味道,也是美好的幸福的味道。那些温暖了我心灵的阳光,是如此让人怀念。为着难以释怀的思念,我开始写这篇文章,终究还是难以平静,心头时不时翻起伤感的热浪。我尽力做到平静,努力回想曾经留下的那些温暖而难忘的细节,并将它们变成文字,流淌在白纸上。断断续续的,写了三个月,正月底的时候才算完稿。望着一摞稿纸,我忽然没有勇气再去翻看,就撂下了。两年后,《民族文学》的杨玉梅编辑约稿,恰好手头没有新作,便记起了这个文稿。我知道这不是个成熟的文本,心里怀着忐忑,犹豫着拿出来了。在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几次修改,最后,它以现在的面目呈现给读者了。

    然而,毕竟是小说,不能写成回忆性散文,我采用了回族常用的女孩的名字:赛麦。在人物、情节等方面也做了相应的改变,为的是让它更像小说。就算以小说的面目出现,可是,谁又能否认,小说中没有作者的眼泪呢?《红楼梦》就是这样。真亦假时假亦真。

    谢谢《民族文学》和《北京文学 中篇小说月报》给了我机会,让这个作品面世,还让我这些原本埋在心底的话流淌而出,算是借着他人的一壶酒,略微浇一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