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英雄与时势·《三国演义》中的反间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引言】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其实,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早在两千多年前诞生的《孙子兵法》,就专列《用间篇》,孙子对“用间”给予了充分的认识和高度的评价: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大意是说,军队当中的事情,没有比用间再亲密、再需要信任的了,奖赏没有比间谍再优厚的了,事情没有比用间更机密的了。不是才智过人的将帅不能使用间谍;不懂仁义的将帅也不能使用间谍;不是用心精细、手段巧妙的将帅不能取得间谍的真实情报。微妙啊!微妙啊!用间的计谋尚未施行,就被泄露出去,间谍和他所告诉的人都要处死。

    看来,用间实为不易,一旦成功,成效又是如此之大,是其他智谋所无法比拟的,因而,孙子在这里慎而又慎地告诫用间者,并一再强调用间者的智慧和道德,指出了用间的微妙之处。孙子对用间的认识可谓深刻,对用间的评价也可谓高了。

    的确,纵观中国的军事史和政治史,在形形色色、无法尽述的智谋中,用间,实在是使用最多、最普遍、成效也最大的一种智谋,可以毫不夸张地称它为“百计之首”。

    就拿权谋之书《三国演义》来说吧,其中处处有计,时时有计,简直是无计不成事。但在这些千计百策之中,什么计用得最多?什么计又最有成效呢?那就是反间计。这反间计实在是厉害,轻可以使你输上一阵,中可以使你丢掉左膀右臂,重可以使你丧身亡国。

    连用计的老祖宗诸葛亮,也被反间计逼得无可奈何,只好仰天叹息,罢兵而去。

    【事典】

    兹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些较为重要的反间计评介如下。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衰微,天下诸侯王公各据一方,不听调度,眼见有天下大乱的趋势。大将军外戚何进想除掉宦官,但又恐势力不足,就听了袁绍的话,要调各路诸侯入京,共除宦官,曹操和陈琳坚决反对,认为调外兵入京,恐怕会闹出乱子,但何进不听,还是派人去请西凉刺史董卓等人入京共除宦官。结果,何进被宦官杀死,董卓带了十多万大军入京,独霸了朝廷。董卓仗势欺人,凌辱百官,无视皇帝,权威几同天子,甚至大有取汉天子而代之之势。曹操、袁绍、王允及朝廷百官不忿,起而共诛之,于是,司徒王允把自己的七星宝刀送给曹操,曹操借献刀行刺,行刺不成,便逃回家乡,传檄四方诸侯,共讨董卓。但因诸侯不能齐心合力,结果,董卓挟持汉献帝,从洛阳迁都长安。

    司徒王允为除掉董卓而日夕忧虑不安。董卓不仅权势熏天,掌握军政大权,更兼有一义子吕布,骁勇异常,有万夫不当之勇,极难对付。一天,王允在深夜看见自己的养女貂蝉在牡丹旁边对月长吁短叹,以为她有了私情,十分生气,就厉声呵斥。没想到貂蝉跪下来说:“小女见大人近来忧心国事,愁眉不展,只恨自己是一弱女子,不能为之分忧。”

    王允一听,忽然计上心来,觉得汉室的命运,真是决于貂蝉一人之手了。

    原来,吕布原是荆州刺史丁原的义子,在讨伐董卓时,连斩数将,把董卓吓跑。董卓见吕布勇不可当,便想收为己用,董卓的部下李肃深知吕布是一有勇无谋、见利动心的匹夫,就请求去说吕布来降。李肃先送去珍宝以结其心,又送上极其著名的赤兔马,以表明董卓看重吕布,再加上花言巧语,终于说服了吕布。吕布杀了丁原,提头来见董卓,拜董卓为义父,从此一心替董卓卖命。

    要想除掉董卓,上策当是先除吕布,斩其羽翼而后擒王,若能令吕布反戈,助除董卓,那就是上中之上的最妙之计了。王允看到貂蝉,他深知此女不仅美貌出众,还心思灵巧,若是她愿意帮助离间董卓、吕布父子,那就大事成矣。于是,王允把貂蝉请入内室,纳头便拜,恐怕貂蝉不愿答应,没想到貂蝉为报王允的养育之恩,竟慨然应诺。王允就把董卓、吕布的好色忘义、有勇无谋等特点交代给貂蝉,要她照计行事。

    王允先把吕布邀到家中,极力表示钦慕,并送上宝冠,在饮酒时,让貂蝉出来劝酒。吕布一见貂蝉的美貌,惊得两眼发呆。王允当即提出要把貂蝉许配给吕布,吕布极为高兴,便兴冲冲地回去准备成亲。王允接着又把董卓请到自己家宴饮,饮至正酣,王允又把貂蝉叫出献舞。貂蝉的美丽使得满室生辉,董卓不禁垂涎三尺。王允见火候已到,就主动提出要把貂蝉献给董卓,董卓感激不已,当夜就用车把貂蝉载回了相府。

    吕布知道后,立即抓住王允责问,王允说:“太师(董卓)知道我已将小女许配于你,他说今天正是良宵,便要带回府去配给你,我哪里敢不允许呢?”吕布听了,也无话可说,回到家中,等了一夜,并不见送貂蝉来,第二天一早,再也按捺不住,就直奔相府而来。貂蝉正在窗下梳头,远远地见了吕布,便忙将罗帕掩面,装作哭泣的样子。吕布心如刀割,怕惊醒了董卓,只好退出。

    过了几天,吕布听说董卓生病,便入相府探望,貂蝉从床后探出半个身子,望着吕布,用手指心,又指董卓,再转过脸去,连连抹泪。吕布心中难受,失魂落魄地呆望貂蝉,这时,董卓醒来,以为吕布调戏貂蝉,就厉声呵责。过了几天,吕布保护董卓上朝议事,群臣散后,献帝独留下董卓密谈,吕布见有机可乘,便急忙跑到董卓的相府,想找貂蝉问个究竟。貂蝉见了吕布,轻声告诉他到凤仪亭边说话。在凤仪亭边,貂蝉像见了亲人般地哭泣倾诉,说自己本想嫁个英雄少年,没想到董卓老匹夫起了歹心,据为己有。貂蝉边哭边诉,拖延时间,等待董卓到来。果然,董卓见吕布不在,急忙追来,见到吕布之时,貂蝉故意连拉带扯,装作要挣脱吕布跳水的样子,董卓远远看见,便急追而去,提起吕布放在一旁的画戟,奋力掷向吕布,被吕布用力一挡,掉在地上。

    貂蝉见了董卓,连哭带喊,说吕布强行调戏,自己正欲投水自尽,幸亏太师赶来相救,说罢还要拔剑自刎。董卓听信了貂蝉的话,想杀吕布。董卓的女婿李儒认为不能为一女子而伤一员大将,董卓才未杀吕布,只是带着貂蝉到他私人堡垒—郿坞享乐去了。从此,吕布与董卓离心。

    在为董卓送行的时候,王允见到了吕布,便邀吕布到家中饮酒。吕布把凤仪亭之事说了一遍,王允激吕布道:“辱我的女儿,夺将军之妻,真是将军的奇耻大辱!我已是老迈无能之辈,可将军乃盖世英雄,也受此辱?”吕布听了,暴跳如雷,发誓要杀董卓。王允见他决心已定,便细加计议,与朝中许多人相联络,派董卓的心腹之人李肃前往郿坞,诈称献帝要禅让帝位,诳骗董卓前来长安。董卓深信不疑,在上朝时,被王允埋伏的武士冲出刺伤,董卓急喊:“吾儿奉先快来!”吕布转出车后,不仅不帮董卓,反倒一戟结束了董卓的性命。董卓一世英雄,最终丧于王允的离间之计。

    公元192年,王允设计杀了董卓,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将逃到凉州,派人到长安上表,请求宽赦,但王允固执己见,不听众人劝告,坚决不予宽赦,这样,四将只有造反,带兵杀向长安,要为董卓报仇。李傕、郭汜打败了吕布,占领了长安,杀了王允,又控制了汉朝的政权。李、郭二人的专横跋扈不在董卓之下,朝臣们也想除掉他们,怎奈各地兵马不至,无法行动。

    一天,大臣朱隽奏请献帝,想召在山东镇压黄恽的曹操前来除害,杨彪却说:“听说郭汜的妻子生性嫉妒,我们使个反间计,两贼一定会自相残杀,然后召曹操领兵进京,扫除奸党。”献帝同意了杨彪的计策。

    第二天,杨彪的妻子忽然来到了郭汜的家里,装作十分关心的样子对郭妻说:“听说郭将军与李司马李傕的夫人很亲密,这事如果让李司马知道了,必有大祸。夫人应该断绝他们的往来才好!”郭妻听了,十分惊讶地说:“怪不得常常见他整夜不归!却干出这样无耻的事,今后倒要小心提防。”并对杨彪妻千恩万谢。

    过了几天,郭汜要应邀到李傕家去饮酒,郭妻说:“李傕性格捉摸不定,何况两雄不并立,万一被他酒后下毒,叫我如何是好?”郭汜不听,郭妻苦苦劝住。到了晚上,李傕见郭汜未来,就派人把酒菜送来,郭妻偷偷地在菜里下了毒药。郭汜回来要吃,郭妻连忙阻拦说:“外来的食物,岂可便吃?”就叫人牵了一条狗来试验。那狗吃了食物,立刻狂叫乱跳,一会儿就死了。从此,郭汜对李傕犯了疑心。

    一次,两人下朝,李傕邀郭汜去他家饮酒,郭汜推托不掉,只好去了,吃得酒足饭饱,回家时觉得有点肚子疼,郭妻添油加醋地说了一番,断言是李傕下了毒,硬让人灌了郭汜许多粪汁,郭汜吐出了许多酒食,才算安静。这下子,郭汜真以为李傕要下毒害他,就暗中调兵遣将,准备攻打李傕。李傕探得消息,勃然大怒,急令兵马攻打郭汜。就这样,李、郭交兵,在长安城外混战了五十多天,李傕劫走了献帝,郭汜劫持了满朝公卿,这一反间计倒是成功了。只是把个长安城弄得更乱了。

    在周瑜、诸葛亮火烧赤壁之前,其军事准备工作是十分复杂的,其中“群英会蒋干中计”一节,尤为生动精彩,也为东吴顺利地实施水战计划奠定了基础。

    当时,曹操率军八十三万、号称百万,一直推进到长江边上。荆州降将蔡瑁、张允深通水军训练之道,周瑜偷看过他俩的水寨之后,十分忧虑,觉得不除此二人,东吴的水军很难打胜仗。

    曹操也因初来江南,即被吴军败了一仗,心中烦闷,幕宾蒋干(子翼)却说自己是东吴都督周瑜的同学,愿以三寸不烂之舌说他来降,曹操听了,十分高兴,便派他前往。蒋干也不带礼品随从,只带了一个小童,过江而来,等报知周瑜,周瑜忽然计上心来,说道:“曹操的说客到了,正好将计就计,众将须看我眼色行事。”

    周瑜一见蒋干,就先攻其不备,直呼为说客,弄得蒋干慌里慌张,连连否认,假意说:“好久不见老朋友了,特地来看望你,怎么疑心我是说客呢?”周瑜笑道:“我虽然不算聪明,可这点事还看得出来。”蒋干越发难堪,但又不能改口,被周瑜激住了,只得假装要回去。周瑜便趁势道歉,挽住蒋干,热情地留下了他。这样,周瑜首先“将”住了蒋干,让蒋干欲退不能,欲进不得,但又邀功心切,就好一步步地实行计策了。

    周瑜为了表示不疑蒋干,就装出一副率直的样子,把文武百官召来,一个个介绍给蒋干,并特设酒宴,以示欢迎。周瑜让蒋干坐了首位,大声对众将说:“子翼是我同窗好友,虽然从江北过来,却不是曹操的说客,你们不必惊疑。今天的宴会,只叙朋友交情,不可谈论军事,违令者斩!”说毕将佩剑交给太史慈,让他监酒。然后,自己先痛饮起来,一边饮一边劝说众人,并说自己平时并不饮酒,只是见了故人,这才开怀畅饮,周瑜的豪放和率性,弄得蒋干惊疑不定。

    喝到半醉,周瑜拉着蒋干的手,走出帐外,看到两边侍立的武士,周瑜说:“我的军士还算不错吧?”蒋干忙说:“真像虎豹一样。”周瑜又把蒋干领到帐后粮草处,见粮草堆积如山,又问:“我的粮草不算少吧?”蒋干忙说:“兵精粮足,果然名不虚传!”周瑜这一副推心置腹的样子,果然使蒋干不再疑心周瑜有诈。然后,周瑜纵声大笑说:“大丈夫活在世上,遇到知心主公,言听计从,祸福与共。即使有苏秦、张仪那样的利嘴,又怎能说动我的心呢?”说罢大笑。周瑜的这番话,使蒋干绝了做说客的心,也更不怀疑周瑜用计了。

    又回去喝了一阵酒,周瑜坚持让蒋干和他同榻而眠,以叙旧情,但一睡到床上,周瑜便鼻息如雷,蒋干可是辗转反侧,难以得睡。三更时分,蒋干起床,见案头堆着一大叠文件,随手翻看,原来俱是来往信件,其中有一封上写着“蔡瑁、张允谨封”字样,蒋干大惊,连忙抽看,原来是曹军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信,信中说一旦练好水军,便伺机割了曹操的头来见。蒋干看后,一面大惊,一面大喜,惊的是二人居然反叛,喜的是自己撞破了这一秘密,可立大功。正在这时,周瑜睡梦之中唔唔而言道:“子翼,隔几天我叫你看曹贼之头!”四更时分,帐外有人进来小声唤醒周瑜,周瑜迷迷糊糊地问道:“是谁睡在我的床上?”那人说:“是都督自己请蒋先生同睡,怎么忘了?”周瑜显出十分懊悔的样子,喃喃地埋怨自己,不知夜里说了什么没有。那人又轻声对周瑜说:“江北有人来了。”周瑜连忙喝住,回头又唤蒋干,蒋干哪敢答应,只是蒙头装睡,周瑜见蒋干睡觉,就悄悄起床出帐,与那人密谈。过了一会儿,又回入帐中,唤了几声“子翼”,见蒋干不应,便又上床,不一会儿又鼾声如雷。

    蒋干怕周瑜天亮后知觉,连忙趁周瑜熟睡,带上那封信,叫了小童,逃往江北,把信交给了曹操。曹操一见,勃然大怒,即刻把蔡瑁、张允唤来,假意要他们进兵,二人回答说:“水军还未操练熟,不能贸然进攻。”曹操大喝:“待你们练熟了兵,我的脑袋已送给周瑜了!”不容分说,即把二人推出斩首。

    斩完二人,曹操猛然醒悟,知道中了周瑜的计了,但又不肯认错,只得用话推托。

    周瑜施此反间计,虽并非直接在战场上见效,但却从此除去了两个深通水军之法的人,为庞统设“连环计”和黄盖诈降火烧战船铺平了道路,可以说为赤壁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暂时退回许都,等待时机。不久,周瑜被诸葛亮气死,东吴失了主帅,曹操大喜,便欲先取孙权,后攻刘备,但曹操又担心大军南征,征西将军马腾会乘虚来取许都,谋士荀攸献计说:“丞相可假传诏书,召马腾入京,杀之了事。”曹操认为此计可行,便派人去召马腾。马腾见了诏书,知道是假的,但也不好说破,便使长子马超留守西凉,并托西凉太守韩遂叔父相照应,自己带着侄子马岱,率兵前往许都。到了许都城外,马腾与人密谋除掉曹操,事不机密,反被曹操知道,结果,马腾兵败被杀,马岱狼狈逃回西凉,报知了马超、韩遂。

    马超、韩遂起兵来为马腾报仇,马超骁勇,攻破长安,直抵潼关。曹操闻讯大惊,亲自提兵来救潼关,曹操兵败,被马超追杀,曹操本人也被追捕,他一次次改变装束,才得以逃脱,十分狼狈。经过反复的拉锯战,曹操败多胜少,依仗兵多将广,才勉强稳住脚跟。经过反复接触,曹操认识到马超有勇无谋,便决定施行反间计,离间马超和韩遂。

    不久,马超和韩遂分兵两路防备曹操,曹操知韩、马分兵,正好使反间计。曹操亲自出营,迎上韩遂,很有礼貌地同韩遂说了一些年龄长幼、身体安健与否的话,便回到营中。马超知道,果真疑心韩遂,便前来质问,韩遂据实相告,马超虽说不出什么,心里却很疑惑。曹操满以为计策会成功,但谋士贾诩以为这只能使他们相互猜疑,还必须再行离间。于是,贾诩让曹操写了一封信,在关键之处涂改,使人看不懂意思,派人把信送给了韩遂。马超知道后,当然索信来看,却发觉无法看懂,以为是韩遂故意涂抹,弄得韩遂有口难辩。韩遂急于表明心迹,便愿出战,以斩曹操作为证明。曹操派曹洪出战,两人相遇,曹洪只对韩遂说:“丞相让韩将军照信上的话去办,不要误事。”马超一听,心头火起,挺枪直刺韩遂,多亏诸将架住,韩遂才免得一死。韩遂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在诸将的催迫之下,只得修书投降曹操,并想骗马超来杀。马超探知,闯入韩遂营中,砍掉了他的一条胳膊,杀了几员将官,后因寡不敌众,被迫退走。

    就这样,马超被韩遂、曹操围攻,大败而逃,一场轰轰烈烈的讨曹战役,就这样收场了。马超与马岱辗转投奔,后在东川张鲁处安身。

    公元213年,刘备欲取成都作为安身立命之所,但被西川大将张任设计,射死了军师庞统,刘备只好派人到荆州请诸葛亮亲来。诸葛亮来后,取了雒城,又乘势取了绵竹,正要进兵成都,忽然探马来报,说成都刘璋已和张鲁结盟,张鲁已派马超领兵来救西川,现正急攻葭萌关。张飞听了,便要和马超决战。但两人战了数天,大杀几场,甚至挑灯夜战,总是不分胜负。诸葛亮见马超武艺超群,不愿张飞和他硬拼,遂定了一个反间计,收伏马超。

    诸葛亮知道张鲁手下有一谋士杨松,张鲁对他言听计从,但杨松极贪财物,于是,他先派使者厚贿杨松,又送书对张鲁说:“吾与刘璋争西川,是与汝报仇。不可听信离间之语。事定之后,保汝为汉中王。”张鲁见书颇有喜色,又兼杨松从旁促成,张鲁便命马超罢兵。但张鲁派了几次使者,马超总以事未成功,不便罢兵为由拒绝。杨松乘机说马超蓄意造反,张鲁就派张卫把守关隘,以防马超有变。张鲁随又派人提出苛刻的条件,马超无奈,只得罢兵,但回到关前时,张卫却已听了杨松的流言,说马超怀有异心,不放入关。马超正在进退两难之际,刘备的说客到了。

    马超本不欲投降,听说刘备说客前来,就吩咐刀斧手,说只要他一声喊,就一齐把说客李恢砍为肉泥。马超一见李恢,劈头就说:“我的宝剑刚磨好,且听你说,说得不好,就用您试剑!”李恢大笑说:“将军大祸就在眼前,新磨的剑,试不到我,先试了自己吧!”马超惊道:“我有何祸?”李恢说:“将军前不能救刘璋,退荆州之兵;后不能制杨松,见张鲁之面,已进退无路,如果再像当年讨曹时在谓桥失败,难道还有面目见天下人吗?刘皇叔礼贤下士,能成就大业,况且他又同您的先父共受衣带诏,同时讨贼,你只有投他,才是正理。”马超听了,如梦方醒,从此诚心归服刘备,后被封为“五虎大将”之一。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不久,魏主曹丕病故,长子曹睿即位,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司马懿自请防守雍凉一带。这时,诸葛亮已“安居平五路”,并亲自出兵南方,“七擒孟获”,使得多年的边患得以平息,他就准备出兵伐魏了。但诸葛亮一听得司马懿任大将军,大惊道:“司马懿大有才能,倘把雍凉兵马练成,便成大患,还是趁早出兵伐魏。”参军马谡道:“我们刚从南方征战回来,人困马乏,不宜出征,要除司马懿,可另想办法。”诸葛亮问有何计可施,马谡道:“司马懿虽是魏国大将,曹睿素怀疑忌,何不密差人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马懿告示榜文,布告天下,曹睿必疑而杀之。”诸葛亮听从了马谡的建议,一方面派人去散布流言,一方面派人冒用司马懿的名义张贴告示,说司马懿要更奉新君,克日起兵,要各地军民归附。曹睿既听了流言,又见了告示,再听了一班臣子之言,便想杀掉司马懿。曹真却认为司马懿是托孤之人,不会反叛,建议曹睿西游,若司马懿来迎,即可观其虚实,再作定夺。

    曹睿听了曹真的话出游,司马懿果率十万兵马相迎,曹睿大惊,待司马懿独自一人到曹睿面前辩明,终于弄清了是蜀人的奸计,但曹睿还是不肯给他兵权,而是把他削职为民,令他闲居。诸葛亮的反间计获得了成功,除去了对手,就放心地做好准备,出兵伐魏。

    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进展十分顺利,一路上势如破竹,几乎没有打什么硬仗。等来到天水,本以为唾手可得,没想到遇上了智勇双全的姜维,连吃败仗。诸葛亮见姜维人才难得,就想设反间计去收伏他。

    诸葛亮探知姜维是个孝子,且有老母在翼城高堂,便佯攻冀城,姜维听说,急忙请求天水守将马尊去救冀城,马尊拨给他三千人马,姜维便飞奔前去,赶到冀城,蜀将魏延只是虚应几招,便诈败而去。姜维进城,拜望了老母,并命士兵严密守城。诸葛亮把俘虏的魏将夏侯惇叫来,让他去冀城招降姜维。夏侯惇在路上遇见了许多逃难的百姓,一问之下,都说姜维已经投降,夏侯惇本不愿投降,便拨马奔向天水,投奔了马尊,并把姜维降蜀的消息添油加醋地说了一番。

    诸葛亮一面加紧围攻冀城,一面让人扮作姜维的模样,到天水城下挑战,并说自己已被封为上将军,大骂夏侯惇不顾信义,一个人逃跑了事。由于是夜间,马尊和夏侯惇不辨真假,更确信姜维已降。这时,冀城的姜维见城中粮草已少,便出城劫夺蜀军粮草,结果中了诸葛亮的计,被各路伏兵杀败。待逃到天水城下时,马尊认为他已投降,当然不放他进城,并把他大骂一顿。姜维无奈,只得再逃,却又中了诸葛亮的埋伏,最后只剩下一人一骑。这时诸葛亮从山后转出,坐在独轮车上,说了自己招降姜维的苦衷。姜维十分感动,就投降了诸葛亮。从此,姜维一心一意地跟定诸葛亮,诸葛亮也把平生所学尽数传给姜维,他死之后,把统一中国的大任交给了姜维,姜维虽未成功,却也是竭忠尽智了。

    公元230年,司马懿率四十万大军来攻蜀汉,诸葛亮就第四次出兵祁山,讨伐曹魏。魏军的征西大都督曹真本是无能之辈,副都督司马懿也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结果,诸葛亮智劫曹兵,气死曹真,又布下八卦阵,将魏兵驱过了渭水南岸,准备进取长安,魏兵十分紧急。这时,因解粮误事而被诸葛亮杖责的苟安到司马懿那里投降,司马懿便心生一计,叫他速回成都去散布流言。

    苟安回到成都,到处散布流言,说诸葛亮自恃功大,怨恨后主,早晚要篡位称帝,特别是见了宫中的宦官,更把这一套话说得活灵活现。宦官听了,忙来报告后主刘禅,后主十分昏庸无能,闻报大惊,不知所措,宦官便替他出了个主意,说是可把诸葛亮招回成都,削去他的兵权。后主不分是非,也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

    诸葛亮在军中接到退兵的诏书,不仅仰天长叹,只好退军,他用“增灶法”吓住了司马懿,使他不敢追击,安全地回到成都,见了后主,问他为何撤兵,后主沉吟了半天,才低着头说:“好久不见丞相,很是想念,所以召你回来。”诸葛亮说:“这并不是陛下的本意,定是奸人造谣,说臣的坏话。”后主一时无话可对,诸葛亮又说:“内有奸人,臣怎能在外讨贼呢?”后主这才承认错误说:“我错听了宦官的传言,召回丞相,后悔莫及。”诸葛亮一查,才知是苟安散布谣言,派人去捉时,苟安早已投魏国去了。

    诸葛亮一生六出祁山,要完成伐魏的大业,只有第四次形势最好,却被一个反间计给断送了。杜甫在《蜀相》一诗中感叹诸葛亮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不惧虎豹,却未必不惧蝼蚁蜂虿,反间计虽小,其用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姜维不负诸葛亮的厚爱和重托,含辛茹苦,进攻中原,但他四次进攻中原,其中就有两次毁于反间计,失去了绝好的时机,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姜维出征,真可谓是为了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在后主准他出征伐魏后,有的将领就曾对姜维说:“曹魏立国久了,很难动摇,我国国土小、财力薄,进攻难保必胜,还是严守疆界,保全军力的好。”姜维叹道:“诸葛丞相早知三分天下,但他还是六出祁山,进取中原。我受了丞相的遗命,只能继承丞相的大业,尽忠报国,死生成败,都顾不得了。”

    姜维出征,正遇魏国名将邓艾,二人交手,姜维败多胜少,多次退守,但不久又整顿势力重新进攻。好不容易以斗阵法取胜,大败邓艾,邓艾险些丧生,幸亏司马望引军救援,邓艾才得以退回寨中,保全了性命。但姜维连日围寨,邓艾心中烦闷,觉得如此下去,必被姜维生擒,就向众将问计。司马望说:“近日蜀国的后王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又日夜沉溺于酒色享乐之中,不明事理,如果能施以反间计,必可成功。”邓艾问众谋士说:“谁可入蜀交通黄皓?”言未毕,一人应声愿往,此人是襄阳人党均。邓艾十分高兴,就派党均带了许多财物,迅速来到成都。

    党均到了成都,到处散布流言,说姜维对后主不满,早晚要投降魏国,并用重金贿赂黄皓,让他在刘禅面前多多设法。不久,成都城里众口一词,都说姜维要投魏国,再加上黄皓的旁敲侧击,后主便命人速召姜维回军。

    姜维撤围,回到成都,见了后主,其情形如当年诸葛亮被召回时一样。姜维责备后主,后主无言以对,只是对姜维说:“我不怀疑你,你暂且回汉中去,等到魏国内部发生了变乱,你再伐魏吧。”姜维听了,只好叹息而出。

    果然,魏国的内乱真的到来了。司马昭大权在握,借口魏王曹髦不尊臣子,发动叛乱,杀了魏主及一些大臣,立曹虽为新君。姜维高兴地说:“魏国内乱,人心未定,正是伐魏的好时机。”他来到成都,奏准了后主,准备出兵,临别之时,姜维又对后主说:“这次出兵,一定要立了功回来。请陛下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免得我有后顾之忧。”当时,黄皓正在旁边,姜维拿眼瞅他,把他吓得直往后主的背后钻。姜维这次出兵,果然顺利,杀得邓艾应接不迭,连连败退,不仅损兵折将,差点儿自己的命也丢了,后来退据寨中防守,被姜维紧紧围住。

    邓艾苦守半月,眼见不能支持,就又想起上次施反间计的党均来。邓艾把党均叫来,让他多带财宝,再去贿赂黄皓。党均星夜来到成都,求见黄皓,黄皓见了许多财宝,已有五分高兴,便对党均说:“你家邓将军又被姜维围住了吗?”党均却不慌不忙地说:“被围了,邓将军准备退守渭水。听说姜维扬言,说公公在朝内专权,等他取了祁山,立了大功,便来整肃朝廷。上次多亏公公帮忙,所以邓将军怕公公有危险,所以差我前来报信。”

    黄皓一听,慌了手脚,不用党均散布流言,他自己忙着逢人便说姜维怨恨后主,要投魏国去了,没出三天,流言就满布成都了。这时,黄皓忙来奏知后主,后主不思前次教训,竟又同意了黄皓的建议,连下三道诏旨,派人星夜送往祁山,要姜维火速班师。姜维直到接到了第三道诏旨,才长叹一声,退兵而去。邓艾的军马十分疲惫,也不敢追击。

    姜维在汉中歇了人马,自己跟使者回到成都,后主却一连十余日不上朝。大夫郤正遇到姜维,便把黄皓造谣的事全说了。姜维心头火起,直闯入宫中,见后主正在开怀畅饮,黄皓在一旁斟酒。黄皓一见姜维来了,惊叫一声,吓得往山洞跑去。等姜维责问后主,后主却一点儿理由也说不出。姜维要杀黄皓,后主反而请求姜维饶恕了他。见此情景,姜维只好长叹一声,出宫而去。后来,姜维听了郤正的建议,前往沓中屯田,一则可以积储军粮,二则可以掌握军权,三则可以不怕暗算。姜维由围困敌人而至遭谗避祸,反间计效验之神,也真令人惊叹了。

    【评议】

    在整部《三国演义》的种种计策之中,利用人际关系而设的计谋,恐怕首数反间计,次为诈降计。即使放在所有的计谋之中,反间计也应算首屈一指的。反间计的第一个特点是防不胜防,蜀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不辨是非,屡中反间计倒也罢了,曹操倒是一位专用计害人的主儿吧,可他居然也中了反间计,这说明此计对任何人都适用,只要用得恰当。反间计的第二个特点是效用极大,一旦成功,就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成败,乃至整个国家的存亡。第三个特点是“成本低”,反间计基本上是利用人们的人际关系的一种思想行为,一般不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即使失败,也无太大的损害。

    反间计何以能屡屡成功呢?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计谋利用了人类的重要本性之一—猜疑。猜疑是一种情感与理智混合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之下,人们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或者是宁愿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而人又总是常常处于这种心态之中,即使是聪明的人也不能例外。所以,这种建立在人的深层心理之上的计策不论何时何地都有可能取得成功。

    不过,说了这么多智谋计策,想想也令人困惑,传统修身做人的理论教人诚实,而传统建功立业的方法却又教人智计,到底该怎样才对呢?二者是相容的呢,还是相悖的呢?是做一个诚实的谦谦君子好呢,还是做一个功业卓著的人好呢?其实,历史和现实都未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