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遇事不公便善发牢骚,发牢骚本是名士的固有品格,如果善于韬光养晦,就不是名士了;善于韬光养晦,应是政治家的固有品格,如果不懂得韬晦术,不会搞权谋,那是永远也成不了政治家的。
【事典】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八月二十九日,太中大夫孔融被公开处死。孔融仗着自己的才干与名望,屡次戏弄、嘲笑曹操,随便发表议论、褒贬人物,多与曹操意见不合。曹操因为孔融名声很大,所以表面上容忍他的言行,而实际上在内心里十分厌恶。后来,孔融又上书给献帝,提出“应该遵照古代的王额制度,在京师周围一千里的地方,不可建立封国”。这就更加触犯了曹操的利益。
曹操发现孔融的议论范围越来越广,对孔融更加忌惮。孔融与郗虑一向有矛盾,郗虑秉承曹操的意思,网罗他的罪状,就暗地里向丞相上奏说:“孔融从前担任北海国国相时,看到天下大乱,就召集徒众,准备图谋不轨。后来与孙权的使者谈话,又讥讽、讪谤朝廷。另外,他从前与平民弥衡在一起的时候,行为十分放荡,又互相标榜,弥衡称赞孔融为‘孔子不死’,孔融称赞弥衡是‘颜回复生’。这些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应该处以极刑。”
于是,曹操下令逮捕孔融,连他的妻子儿女一起处死。
起初,他的好友脂席经常告诫孔融,要他言行慎重,不然会招来大祸。等到孔融被杀后,许都没有人敢去收葬孔融的尸体。脂席前去摸着孔融的尸体哭着说:“孔文举弃我而去,我为什么还活着!”曹操逮捕了他,打算处死,接着又把他赦免了。
孔融本是名士,发牢骚本是名士的本色,他不懂韬晦术,故有杀身之祸。
政治家就不是这样了。刘备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枭雄,曹操其实对他早就有所认识,他在当时虽然还没有多少兵力,在别人看来似乎不足为虑,但曹操却认为将来和他争天下的恐怕是刘备。因此,如果刘备不是善于韬光养晦,恐怕很难逃避曹操的迫害。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驻扎在小沛,遇到吕布的突然袭击,失败后投奔到曹操那里。曹操器重刘备的才干,任命刘备做了豫州牧。同年十月,刘备随曹操东征,活捉吕布并杀了他。返回许都以后,曹操任命刘备为左将军。
刘备虽然是依附曹操,但胸怀大志,是不甘屈居人下的。汉献帝刘协的舅父、车骑将军董承,早就对曹操的独断专行心怀不满,他看出了刘备的意图,便想拉拢他一起来除掉曹操。有一天,来到刘备所住的公馆,取出锦袍玉带中藏着的天子手书血字密诏,商议共同除掉曹操的办法。刘备欣然同意,并签字画押,嘱咐董承说:“千万要小心谨慎,慢慢寻找机会,切不可泄露了机密。”
刘备为了提防曹操,让他消除对自己的怀疑,就在住所后面种了一块菜园,每天亲手浇水施肥,装出无所事事的样子,以免引起曹操的注意。别人看来刘备似乎真的胸无大志,不关心天下大事了,连关羽、张飞二人也对此十分不满,而刘备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有一天,刘备正在菜园浇水,曹操突然派人请刘备到府中饮酒消遣。刘备不知何故,带着不安的心情来到曹府,曹操一见刘备就笑着说:“你在家做了大好事了!”刘备不知缘故,吓得面色如土。曹操拉着刘备的手一起走向后园,指着菜园说:“玄德学习种菜,真不容易啊!”刘备听了才放下心来,说:“没有事做,消遣罢了!”曹操指着园中树枝上的青梅说:“刚才看见梅子青青,就想起了去年征伐张绣的时候,将士缺水口渴;我当时灵机一动,以马鞭虚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将士们听了,顿时口中生津,不觉得口渴了。今天这青梅不能不赏,因而邀请你一同赏梅饮酒。”说着俩人已走到亭前,那里已摆上一盘青梅,一樽煮热的酒。俩人面对面坐下,叙谈畅饮。
酒喝得正酣,天空忽然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就要来临。曹操和刘备靠着亭栏遥望像乌龙一样的黑云。曹操忽向刘备提问:“你知道龙的变化吗?”刘备答道:“不太知道。”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现在是春末季节,龙随气候的变化,就像一个人得志后四海纵横一样。龙可以比做当世的英雄。玄德久经沧桑,必定知道当今谁是世上英雄,请你指出一二个。”刘备说:“我浅陋无知,不惯分析世事,怎能识别英雄啊?”曹操说:“不用谦虚。”刘备故意装出没有见识的样子,说:“淮南袁术,兵粮充足,可以算得上英雄?”曹操笑着说:“坟中的枯骨,我早晚必能捉住他!”刘备说:“河北袁绍,今日虎踞冀州之地,可以算得上英雄?”曹操又笑着说:“袁绍表面厉害,实际胆小,有智谋却欠果断,想干大事又惜命,见小利而又忘命,算什么英雄?”刘备见曹操说这二人都不是英雄,就又说了刘表、刘璋、张绣、张鲁等人,曹操拍掌大笑说:“这种碌碌小人,何足挂齿?”刘备说:“那我实在不知道了!”曹操说:“所谓英雄,应该是胸怀大志,有勇有谋的人。”刘备问:“那是谁呢?”曹操用手指刘备,然后又指自己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刘使君和我啊!”
刘备万万没有想到曹操会说自己是英雄,乍听之下,大吃一惊,手里的筷子不自觉地落在地上。这时,正好电光一闪,霹雳轰鸣。刘备赶忙拾起筷子,很不好意思地说:“刚才这声惊雷,把我手中的筷子都震落了。”曹操见状大笑道:“大丈夫也惧怕打雷吗?”刘备说:“孔圣人说:‘遇到急风惊雷一定会改变面容。’真是这样啊,我怎么不怕呢?”刘备就这样巧借闻雷来掩饰了自己的惊慌神态,使曹操错以为他也不过是个普通人物,而不是自己争夺天下的对手。这样一来,曹操便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还派他去阻截袁术,终使刘备有机会逃脱曹操的控制,扩大自己的队伍。
刘备的韬晦之计可谓用得不露声色,出神入化了。中国有一句著名的俗语,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即使是封建皇帝对于自己的臣下,也往往不得不如此。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韬光养晦而成霸王的历史故事。春秋时期的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先隐忍不发,甚至采取了自污以掩人耳目的做法,通过数年的暗中观察摸索,他弄清了朝中大臣的真实心理和才干,也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为以后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
在楚庄王即位之前,楚国的内政可谓经历了长期的混乱。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意图争霸中原,被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不久却又祸起萧墙。起初,原定商臣为太子,但后来楚成王居然发现商臣眼如黄蜂,声如豺狼,认为这样的人生性残忍,想改立公子职为太子。商臣是个十分有心计的人,他听说了这个风声,就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把事情弄清楚,他故意设宴招待姑母,在宴上轻侮姑母,商臣的姑母果然愤怒地说:“怪不得你父亲要杀了你另立太子!”因为楚成王遇事总与妹妹商量,所以,商臣认为姑母的话证实了传言。商臣连忙向老师潘崇问计,潘崇问:“你愿意奉事公子职吗?”商臣说:“不愿。”又问:“你能逃出楚国吗?”回答说:“不能!”潘崇最后问道:“你能成大事吗?”商臣坚定地说:“能!”
公元前262年,商臣率领宫廷卫队冲进成王的宫殿,要杀掉他的父亲。成王喜吃熊掌,这时红烧的熊掌尚未烧熟,成王请求等吃了熊掌再杀他,商臣说:“熊掌难熟。”他怕夜长梦多,外援到来,就催促成王上吊自杀。自己即位为楚穆王。
穆王在位十二年,死后由其子侣即位,是为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时很年轻,即位之始,他并未像其他新君上任那样雷厉风行地干一些事情,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去云梦等大泽游猎,有时在宫中饮酒观舞,浑浑噩噩,无日无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们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地回绝,任凭大臣们自己办理。他根本不像个国君,朝野上下也都拿他当昏君看待。
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着急,许多人都进宫去劝谏,可楚庄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觉得妨碍了他的兴趣,对这些不着边际的劝告十分反感。后来干脆发了一道命令:谁再来进谏,杀无赦。
三年过去了,朝中的政事乱成一团,但楚庄王仍无悔改之意。在这期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攫取了很大的权力。斗克因为在秦、楚结盟中有功,楚庄王没给他足够的报偿,就心怀怨愤,公子燮要当令尹未能实现,也怀不忿,二人因此串通作乱。他俩派子孔、潘崇二人去征讨舒人,又把二人的家财分掉,并派人刺杀二人。刺杀未成功,潘崇和子孔就回师讨伐,斗克和公子燮竟挟持庄王逃跑。在到庐地时,当地守将戢黎杀掉了他们,庄王才得以回郢都亲政。就是经历了这样的混乱,楚庄王仍不见有甚起色。
大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觐见庄王。来到宫殿一看,只见纸醉金迷,钟鼓齐鸣,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美酒珍馐,面前是轻歌曼舞。庄王看到伍参进来,当头问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吗?是不是来找死呢?”
伍参抑制住慌张,连忙赔笑说:“我哪是敢来进谏,只是有一个谜语,猜了许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聪慧,想请大王猜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兴。”楚庄王这才放下脸,说道:“那你就说说看。”伍参说:“高高山上有只奇怪的鸟,身披鲜艳的五彩,美丽而又荣耀,只是一停三年,三年不飞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当时的人喜欢说各种各样的谜语,称做“隐语”,这些“隐语”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谜语这样单纯,因此,人们多用这些“隐语”来讽谏或劝谏。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思考了一会儿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
伍参听后,知道庄王心中有数,非常高兴,就又乘机进言道:“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鸟不飞不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哪!”楚庄王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叫他下去了。
伍参回去后就跟大夫苏从商量,认为庄王不久即可觉悟,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不仅没有改过,还越发不成体统了,苏从见状不能忍耐,就闯进宫去对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庄王一听,立刻竖起浓眉,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苏从沉着从容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说完,面不改色,请求庄王处死他。
楚庄王等待多年,竟无一个冒死诤谏之臣,他的心都快凉了。这时,他凝视了几分钟,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好哇,苏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寻找的社稷栋梁之臣!”庄王说完,立刻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竟至废寝忘食。
苏从惊异地发现,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国内外事无巨细都非常关心,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这一发现使苏从不禁激动万分。
原来,这是庄王的韬养晦之策。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自污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贤愚,也测试了人心。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小人。如今,三年过去,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他也就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了。
第二天,他就召集百官开会,任命了苏从、伍参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还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并杀了一批罪大恶极的犯人以安定人心。从此,这只“三年不鸣”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争霸中原。
应当说,楚庄王确实是一个有智谋的人。
这只“大鸟”真的“一鸣惊人”,在他开始着手治理楚国之时,楚国正遇上了大灾荒,四周边境又遭进攻。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击败了庸人的进攻,争取了群蛮及巴、蜀等小国部族的归附。尔后整顿内政,国家开始富强,他善于纳谏,重视用人的一技之长,改革政令制度,尤其是改革兵役制,使楚国逐渐成为一个军事强国。
后来,庄王平定了国内的若敖氏叛乱,对外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且从其所作所为及对霸业的认识水平来看,都应该算是首屈一指的。
楚庄王的韬光养晦并非在受到失败与挫折时才被迫进行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未来而主动地进行的,这尤其需要耐心、修养、智谋和胆识。在中国历史上,像楚庄王这样做的人还不算太多,但这足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即使在一帆风顺的时候,也要注意使用各种方法增长自己的见识,砥砺自己的才能,诛权臣以立威,立官箴以悯民。
【评议】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但魏晋文人是只有发牢骚的风度而无“放眼量”的气度的。“牢骚太盛”乃是名士的执著,“放眼风物”则是政治家的策略,二者不同远甚—世上是原无发牢骚的政治家和善于谋划的名士的。屈原当年写《离骚》发的尚是温柔敦厚的牢骚,多少有至死不悟的嫌疑,但孔融对曹操、阮籍对司马氏却是清醒的非暴力不合作的精神。鲁迅曾认为魏晋名士在骨子里比曹操、司马氏更维护礼教,实则是魏晋名士执著于一种美好的文化理想,而理想又必然同现实相龃龉,因此,发牢骚便成了名士的一种天然品格。至于酒,则是名士生命形态的催化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