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万事由来-生活用品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电梯的由来

    1887年,美国奥梯斯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梯,这是一台以直流电动机传动的电梯。它被装设在1889年的纽约德玛利斯大厦。这座古老的电梯,每分钟只能走10米左右。当初设计的电梯纯粹是为了省力。

    1900年,以交流电动机传动的电梯和以双速电动机传动的电梯开始问世。1902年,瑞士的迅达公司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按钮式自动电梯,采用全自动的控制方式,提高了电梯的输送能力和安全性。

    随着超高层建筑的出现,电梯的设计、工艺不断得到提高,电梯的品种也逐渐增多。1900年,美国奥梯斯公司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扶梯。1950年又制成了安装在高层建筑外面的观光电梯,使乘客能在电梯运行中清楚地眺望四周的景色。

    酒吧的由来

    酒吧是酒馆的代名词,英文名叫Bar。它最早起源于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

    最初,在美国西部,牛仔和强盗们很喜欢聚在小酒馆里喝酒。由于他们都是骑马而来,所以酒馆老板就在馆子门前设了一根横木,用来拴马。

    后来,汽车取代了马车,骑马的人逐渐减少,这些横木也多被拆除。有一位酒馆老板不愿意扔掉这根已成为酒馆象征的横木,便把它拆下来放在柜台下面,没想到却成了顾客们垫脚的好地方,受到顾客的喜爱。

    其他酒馆听说此事后,也纷纷效仿。很快,柜台下放横木的做法便普及开来。由于横木在英语里念做“Bar”,所以人们索性就把酒馆翻译成“酒吧”,就跟把糕饼“pie”译成“派”一样。

    日本料亭的由来

    在日本,餐馆遍地都是,但有一种价格高昂、地点隐秘的餐厅,却并不多见。这种餐厅就是所谓的料亭。

    料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那时左右政坛的幕府大将军,都会要求封建领主住在京城,以便加以控制。领主们为了互通声息、暗中勾结,常常派遣亲信,代表他们互相接头。

    为了避开敌人的耳目,这些密使大多会在隐秘的料亭里聚会。由于有这层特殊的历史渊源,久而久之,料亭便成为日本政治要人和商业巨子聚会商谈的场所。料亭提供给客人绝对的隐秘。

    明治维新后,料亭并没有随着幕府消失而消失,反而越来越兴盛。“二战”后,料亭仍被保留下来。

    真正的料亭绝非一般人能够消费得起的。一顿饭吃下来,平均每个人需花费日币5万到10万元(合400~800美元)。一般而言,最高档的料亭只接待熟客,头一次光临的客人必须由老主顾引见才能入内。

    图书馆的由来

    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是希腊神庙的藏书之所和附属于希腊哲学书院(公元前4世纪)的藏书之所。

    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叫作“图书馆”,而是被赋予“府”、“阁”、“观”、“台”等种种称呼。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等。“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我国。

    据《在辞典中出现的“图书馆”》说,“图书馆”一词最早于1877年在日本的文献中出现;而这个词最早在我国文献中出现,当推《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拟设简便图书馆说》,时为1894年。

    茶馆的由来

    茶诞生于中国,是中国人的一种重要饮料。饮茶的场所自古至今称呼很多,但都是供茶客品香茗、休息、娱乐的场所。

    据史料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既可喝茶、又可住宿的茶屋。这是我国茶馆的雏形。唐代开元年间,许多城市的店铺,开始贩卖煎茶。这是我国茶馆的初级形式。以卖茶水为业的被称为茶坊。

    清代,茶馆已遍布大江南北。这时的茶馆,非常注意环境的选择,并向顾客供应点心、猪油葱烧饼等小食品。

    城市与乡村的茶馆是不相同的。一般城市的茶馆比较雅致,而乡村的茶馆,则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陈设也较简陋。

    旅馆的由来

    旅馆在我国历史悠久。

    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商朝就有“驿站”,当时是供官方传递文书和往来宾客居住的处所。西周初期,为了方便诸侯进贡和朝觐,在通往都城的道路上广修客舍,所谓“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市有候馆……以待朝聘之官也”。来宾按爵位高低,分别受到不同的接待,这实际上是一种“官营”的旅馆。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商业兴盛和交通发达,“民间”旅馆渐渐兴起。这些旅馆最初叫“客栈”或“旅店”,食宿不分,主要为商人服务。

    西汉时期,旅馆的范围得到扩大。西汉首都长安,馆舍星罗棋布,不仅有供各地客商住的“郡邸”,还有供外宾居住的“蛮夷邸”。

    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载:唐太宗即位后,恢复了地方官朝觐制度,为使官员住宿方便,下令建造“邸第三百余所”。当时,水陆驿道纵横交错,每隔30里就有一所驿站。全国共有驿站1639所,以首都长安为中心驿道,四通八达。

    后来,又在少数民族地区修建了一条“参天可汗道”,沿途增设了68所驿站,以供来往使者食宿,并出现了银牌制作的驿站专用凭证。当时还按宾客的国籍或民族,分设国家宾馆,由鸿胪寺属下的典客署负责管理接待和迎送。

    到了元代,旅馆已成为最兴旺的行业之一,甚至出现了皇家开办的旅馆。

    明清时,“驿”在京被称为“会同馆”。光绪初年,北京共有会馆367所。1927年后,专门接待国外旅游者的旅游饭店出现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中。同时,服务热情周到的民间旅店也大量出现。

    厕所的由来

    在我国,厕所的由来可有一番历史。

    它古称“涸藩”或称“圊”、“轩”;又因古时农家厕所只用茅草遮蔽,故称为“茅厕”。《晋书·王敦传》云:“石崇以奢系于物,厕上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古人管上厕所叫“如厕”,又名“出恭”,从这条史料来看,石崇家里的厕所确实豪华异常。

    1903年,慈禧太后以谒见西陵为名,试行新造的芦汉铁路。芦汉督办盛宣怀是个马屁精,特地准备一辆花车,车内床侧有一门,门内有一被称作“如意桶”的马桶。桶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中,无迹无味。外施宫饰绒缎,成一绣墩,可谓奢侈之极。

    16世纪前后的欧洲似乎还未普遍设厕所,莫里哀喜剧里描写的巴黎人,便拿起便壶随便往外倒,毫不顾及路上的行人。1596年,抽水马桶被英国人哈林顿发明。从此以后,厕所开始逐渐推广。

    餐叉的由来

    现在人们吃西餐时,必然会使用餐叉。可是,餐叉的历史并非尽人皆知。

    餐叉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开始成为厨房的主要工具。罗马帝国衰落后,这种餐具被人们所抛弃。后来,餐叉在拜占庭时期得到了广泛使用。几个世纪后,这种用具被拜占庭的一位公主带到威尼斯,从此在欧洲流传开来。在1379年的法国,查里五世的宫廷用具里首次提到餐叉。

    15世纪,意大利人普遍使用餐叉。保守的英国人对这一现象,作出了如下解释:意大利人之所以使用餐叉,是因为他们的手不干净。

    17世纪以前的英国,如果有人使用餐叉,会遭到众人的讥笑。男士使用时被称为“女人气的男子”;女士使用时则被评价为“好出风头”。直到17世纪以后的欧洲,人们才普遍使用餐叉。后来,随着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餐叉又传到其他大陆,甚至成为西方文明的标志。

    火柴的由来

    我国最初时称火柴为“洋火”,说明它是从外国引进的。

    早在古罗马时期,就有小贩在街上贩卖浸泡过硫磺的木柴。这种木柴本身并不发火,却能用来引火。人们用铁块撞击火石,溅出的火星落在浸泡过硫磺的木柴上,便获得了火种。中世纪时期,芦苇取代木柴成了引火材料。

    到了18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了一种取火产品。它的形状如同捶衣棒,顶端涂满氯酸钾,接触盆子里盛的硫酸便起火,这是最早的火柴。

    1805年,俄国出现了类似化学火柴的玻璃头发火棒,用钳子在棒头一夹就起火。

    后来,一个名叫华尔克的英国人把硫磺和磷的混合物涂在木棍上,造出一种一经摩擦便能发火的火柴,于1830年公开出售。但这种火柴很不安全,磷有毒,并且很容易受到冲击而引发火灾。

    1855年,瑞典人伦塔斯脱姆最早发明了安全火柴,为火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57年,火柴贸易因其具有危险性,被政府统一管理起来。

    远在1839年,火柴随同鸦片由英国传入中国。

    火花的由来

    火花,就是火柴盒贴画。世界上最早的火花是1827年英国的“约翰·华克”牌火柴。在旧中国,火花一般仅作为火柴的商标装饰。解放后,火花设计师们利用艺术构思,逐步使火花向宣传性、艺术性、实用性发展。

    1958年6月,北京火柴厂推出我国第一套成套火花,分鸟类、风景、花卉三组,每组各12枚。以后,火花开始以套花出现。近几年,火花的内容、题材不断开拓,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纪念火花、广告火花、日历火花、灯谜火花等陆续问世。这些火花设计、印刷之精美,堪与邮票媲美。

    打火机的由来

    打火机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版本一:1823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发现,氢气冲到铂棉上就会起火。他利用这个原理,试制出第一只由玻璃壳体和顶盖结构(喷头、铂棉、开关、内管和锌片)组成的打火机。

    版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士兵们趴在战壕里挨风吹雨打,想抽口烟也办不到。英国有个叫阿尔弗莱德·丹希尔的,在伦敦经营烟草商店,听到前线的士兵抽不上烟的消息后,决心研制出一种打火机。他利用空盒等物做试验,终于在1917年发明了打火机。1924年,打火机开始大量生产。这样,士兵们可以一只手拿枪,一只手点火。

    后来的打火机,是利用打火石与转轮的摩擦而产生火花,点燃汽油灯芯而着火的,使用起来很方便,很受消费者的青睐。

    现代的电子打火机,主要用石油液化气取代汽油作为燃料,用电子陶瓷取代火石作为引燃物,用起来更加方便。

    目前,我国已成为电子打火机的主要生产国、输出国,电子打火机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

    牙刷的由来

    大约在1770年,威廉·阿迪斯因煽动骚乱被关押在英国监狱里。

    一天早晨他洗过脸后,用一小块布擦牙。可是阿迪斯觉得这个方法不管用,便想出一个主意:先在一块骨头上钻上一些小孔,然后将硬猪鬃切断绑成小簇,一头涂上胶,嵌到骨头上的小孔中去。这样,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把牙刷就诞生了。

    牙膏的由来

    2000多年前,古罗马人将含有碳酸钙的浮石粉刷牙。19世纪中叶,在当时的市场上,普遍出现了以白垩土为主体的牙粉。19世纪末,市场上出现了管装牙膏。这种牙膏使用方便,但不爽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牙膏厂商制成用碳酸氢钙代替白垩土,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取代肥皂的牙膏。在味道、香气两方面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后来,牙膏不断得到更新,功效越来越齐全,能去除齿垢,达到清洁口腔和防治多种牙病的目的。

    肥皂的由来

    在5000多年前,古埃及一个给法老做饭的厨师,不小心把一盆油打翻在炭灰里,当他扔掉后回来洗手时,发现手洗得特别干净。他又抓来一些请别的厨师试用,效果也一样。国王知道后就叫人仿制,这就是肥皂的雏形。

    公元70年,罗马帝国学者普林尼,第一次用羊油和草木灰制取块状肥皂。后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下令建厂,用煮化的羊脂、烧碱等原料生产肥皂。

    直到法国化学家卢布兰首次用电解食盐的方法制取烧碱,才使肥皂成本大大降低,从此,肥皂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保温瓶的由来

    1879年,德国物理学家瓦因为了储存实验室的液化气体,听从了霍里德教授的建议,用两层中间为真空的薄玻璃制成容器。1881年他撰写了论文《瓦因霍里德瓶》。

    1890年,英国化学家盾姆斯·久阿尔改进了瓦因霍里德瓶,在瓶壁上镀上一层银,这样可以降低热辐射,减缓热量通过玻璃的散失。于是久阿尔瓶诞生了。

    1904年,柏林吹制玻璃器皿的工人部·布尔盖发现,这种瓶除供科学研究外,还可用于日常生活。他经过研究,给久阿尔瓶添加了护热套,这样在市面上就有了能储存热咖啡或红茶的容器。从此各式各样的保温瓶也就陆续问世了。

    烟盒的由来

    1880年奥匈帝国的“尼尔”牌20支铁听,是世界上最早的香烟盒。这一珍品现存放在意大利烟草博物馆里。

    世界上存放香烟最少的烟盒是日本“明治的月桂”第86号,盒内只装有一支香烟,是专门用来赠送给顾客的。

    英国最讲究烟盒材料的坚固与密封,有些铁听香烟存放四五年后还是烟味芳香,真称得上是烟草业界的一大奇迹。

    日本的“宽银幕”烟盒多数是观光烟,由2~4包合成一组,别具一格,能分能合。日本专卖公社发行过一种烟盒,被消费者理解为“爱情”香烟。图案是一支强劲的箭击穿一只新鲜的苹果,背面是一束鲜花。

    100多年来,烟盒装潢已形成了东方特色和欧美风格两大体系。前者是图文并茂,形象逼真,能很快被人们接受;后者大多为几何图形,通过浪漫主义的手法,用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图案”来丰富人们的想象力。

    床罩的由来

    床罩的发明者是法国妇女迪迪。

    迪迪与同村的马夫路易两情相投。他们恋爱了三个月后,正式举行了婚礼。不幸的是,婚礼后的早晨,年轻的妻子发现丈夫有遗尿的毛病——他将婚床上的被褥尿湿了。这时,祝贺婚礼的客人们已在门外,他们大声笑闹,捶打木门,迪迪已没有更换床褥的时间。

    迪迪望着神情沮丧的路易,忽然灵机一动,从衣橱里取出一张床单,迅速铺在潮湿的被褥上,然后开门迎客。客人们向新郎新娘祝福,并参观他们的新居。突然,一位客人手指床单,惊奇地叫道:

    “多奇怪的布置,这是洁白的‘床罩’!它一定是巴黎上流设计的最新玩意儿吧?”

    新娘微微一笑,不发表意见。

    客人们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哦!这多么时髦,多么漂亮!”

    很快,迪迪的铺床方法,在法国各地流传起来。三年后,法国宫廷正式采用了这种方法,并按那个客人所说的那样,将铺在被褥上的床单命名为“床罩”,并且把它载入了《宫廷起居事典》。

    地图的由来

    很久以前,地图就出现了,是人类探索地球的重要工具。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就用简单的线条在地上或墙上画出狩猎、播种、危险、友邻的位置等内容来,这就是原始地图的雏形。现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苏美尔人刻制的泥板地图,以及公元前25世纪巴比伦人刻于陶片上的地图。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平面地图产生于2300年前,是在周朝中山国都遗址附近出土的铜版地图。图中,古代制图的某些要素,像分率、准望(即比例、方位)等都已出现。

    唐贞元年间,贾耽设计、监制了巨幅的《海内华夷图》,开始以不同颜色绘制不同地域。

    明朝末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在广东刻印成《坤舆万国全图》。出于对中国的敬意,把中国置于地图中央。这幅地图对我国古代地图的绘制产生了较大影响——它使我国原有的经纬概念充实、明确和系统化。

    1718年,官方监制的《康熙皇舆全览图》制成,这是当时中国最权威的地图。

    我国古代地图的特点是起源久远、绘制技术高超、理论完整系统、种类多样。

    针的由来

    最早的针是骨针、木针、象牙针和铜针。我们发现的针,最早的是石器时代的遗物。

    古埃及的废墟中发现过石针,罗马时代用的是铁针和铜针。我们现在所用的钢针,大家认为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传入欧洲时已是中古时代。欧洲第一所制造钢针的工厂,是14世纪德国汉堡设立的。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由一个名字叫格鲁斯的德国人把造针术带到了英国,从而使英国、法国成了世界上主要的产针国家。

    钥匙的由来

    古埃及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钥匙的。他们的锁是把一条门栓插入一个槽中,槽沟顶部有一个木制栓。门栓插入槽沟后,木制栓便会插入门栓的孔。这样一来,门栓就非常牢固,必须用钥匙才能打开。

    由于埃及人的锁只能用在有门栓的那一面,不利于灵活地开与关。于是,希腊人在它的基础上,又研制出一种可以从另一面打开的锁。希腊人所制的钥匙,是一根弯曲的木棒,形状和大小很像农夫用的小镰刀。但是也有一些钥匙长达3尺,必须扛在肩上才能搬动,相当沉重。

    罗马人创造出一种较小的锁,可以携带到各处,我们称之为挂锁。这种挂锁的钥匙,外表上看起来像个指环,可以套在手指上,携带起来非常方便。

    拉链的由来

    拉链又称拉锁。它是近代以来,方便人们生活的十大发明之一。

    1893年,美国芝加哥一位名叫贾德森的工程师,把一个个微小的颗粒状元件作为连接件,分别交错地镶嵌在两条布带子的边缘上,然后通过一个滑动件达到啮合或分开的目的。这就是现在拉链的雏形,当时称为“滑动系牢物”,又名“可移动的扣子”。

    可惜的是,这种“可移动的扣子”很不好用。滑动件常常咬住带边,安在服装、靴子等制品上,穿着走动经常会自动裂开。

    这种“可移动的扣子”后来被一个聪明的美国人加以修改,他将颗粒状元件的顶端加大,并使之具备一定的弧度,这样元件就不容易自动裂开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在的拉链变得品种繁多,美观耐用。

    缝纫机的由来

    1829年,法国里昂的一位名叫巴尔托洛美·契蒙耶的裁缝,制造出全世界第一架缝纫机。

    我国使用的缝纫机,最早由美国输入,当时,美国只输出整部机子,不出口零件,机器坏了没法修理。1919年,一个姓沈的在上海创办协昌缝纫机厂,这是中国第一家缝纫机厂。由于没有任何机器设备,30年内该厂一直是干修修配配的杂活。从1948年起,该厂才利用较多的进口零件,制造了中国第一台国产“无敌牌”缝纫机。解放后,这一家缝纫机厂,得到了新的发展。

    高压锅的由来

    高压锅是由法国人发明的。

    1681年,法国医生丹尼斯·帕平带领一批人到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旅行。他们野餐时,发现水不到100℃就沸腾了,食物也难以煮熟。帕平不但是位医生,而且还是一位物理学家,他懂得这是因为高山上空气稀薄、气压低的缘故。

    于是,他根据密封容器中蒸汽压力越大、水的沸点越高的原理,用了6年时间,研制成功一种密封的容器。在这种容器里,水蒸气无法散出,气压越来越高,水到100℃仍然不会沸腾,这样就获得了高于100℃的水。

    用这种容器来煮肉,10多分钟就可煮烂。这是世界上第一只高压锅,帕平给这只锅取名为“消化锅”。

    剃须刀的由来

    剃须刀是美国人吉列发明的。

    1895年,吉列走进了一家理发店,就在刮胡须时,面部被刮出了血。

    “要是有一种安全剃须刀就好了。”理发师耸耸肩说。

    吉列以商人特有的敏感意识到,全世界有2/5的人用剃须刀,如果发明一种新式的安全剃须刀,肯定会有销路。

    回家后,吉利一头钻进了试验室。

    然而,一年多过去了,吉利仍没有制作出一把理想的剃须刀。

    正当吉列犹豫不决时,遇到了著名发明家尼卡松。在尼卡松的鼓励和帮助下,吉列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研制,终于制成了一种“T”字形的剃须刀。这种剃须刀的刀刃很锋利,但在刮胡须时,它能随着接触面变换角度,因而不会伤人。1901年,吉列为自己发明的安全剃须刀申请了专利,同时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家经营安全剃须刀的公司——吉列公司。

    磁带的由来

    1888年,一位名叫史密斯的美国科学家,第一次提出了磁性录音的设想和理论。十年之后,丹麦电话技师浦尔生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录音机及磁带。当时的磁带是把铁粉涂敷在细线上。

    1927年后,又研究出了各种合金钢丝带。

    最初的录音机非常简陋,输出信号非常微弱,合金钢丝带使用起来也不方便。录制几小时节目所用的录音钢丝带,要用汽车来装运,并且一旦断裂,不易连接。

    1932年,德国的一家化学公司致力于磁带的改良工作。该公司把四氧化三铁的黑色磁性粉末和黏合剂混合在一起,涂到纸带上,使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第二年,他们又采用伽玛—三氧化二铁磁性粉末进行试验,这就是今天通用磁带的雏形。

    1963年,荷兰菲利浦公司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盒式录音机,同时也产生了盒式磁带。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磁带的应用范围也迅速扩大。在全世界,磁带产量按每年15%的增长率迅速递增,至1982年已达到3700亿米。

    录音机的由来

    1888年,美国的史密斯提出磁性录音的设想和理论。1898年丹麦科学家波尔逊将其设想变为现实,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钢丝录音机。

    20世纪的20年代后,随着放大技术的发展和高频偏磁的利用,钢丝录音机正式成为商品,并开始用于广播、有声电影、电信传递等方面。30年代又出现了纸基和塑料基的磁性录音带,并开始采用环形磁头。

    进入40年代,磁性录音技术开始成熟。50年代前后,磁性记录从录音发展到录码的新领域,并进一步开拓了录像的新技术。随着半导体技术和集成电路、薄膜电路的应用,录音机的体积大大缩小。

    为克服盘式磁录音的缺点,1963年荷兰菲利普公司制成体小、价廉、携带和操作方便的盒式磁带录音机。后来,这种录音机又发展成微型盒式录音机和大盒式录音机,并涌现出许多新颖的立体声录音机及收录两用机。

    暖气的由来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已经懂得怎样利用火和太阳的热能来取暖御寒,加热食物。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人类能够较合理地利用热能取暖是古罗马时期的事。

    古罗马的公共浴室和富人的房子都装有地下火炉,这就是地面暖气的雏形。18世纪末期,苏格兰发明家詹姆斯·瓦特在他的伯明翰市郊的工厂安装了第一套水蒸气取暖设备。

    1851年,在英国定居的迈耶·阿姆谢尔·德·罗思柴尔德男爵在他的别墅安装了暖气和现代化自来水管道系统。1899年美国出现了组合式散热器。1900年,法国的夏佩公司也开始采用这种暖气散热器,并使暖气在外观和应用上更加成熟,成为空调时代来临之前的主要取暖工具。

    手表的由来

    手表的出现源于一件有趣的经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军官为了看表方便,把表绑扎固定在手腕上,举起手腕便可看清时间,这样可以很方便地掌握时间。

    1918年,瑞士的一位钟表匠扎纳·沙奴,听了那个把表绑在手腕上的故事,从中受到启发。经过仔细的研究,他开始制造一种体积较小的表,并在表的两边设计有针孔,安装皮表带或金属表带,使表固定在手腕上。这样,手表就诞生了。

    电子手表的由来

    电子手表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它经历了四代演变。

    第一代叫摆动式电子手表。这种表在1959年由瑞士开始研制,是利用生产摆轮游丝的成熟经验和精湛技术制成的。

    第二代叫音叉电子手表。它是电子技术和精密机械加工结合的初步尝试。这种表的零件加工要求和装配调整工艺比机械表难度要大,所以还没有来得及推广就被迅速发展的第三、第四代电子手表所代替。

    第三代叫指针式水晶电子表。水晶就是石英(二氧化硅)的俗称。1930年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石英钟。60年代,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发展,使水晶应用于手表工业成为可能。

    第四代叫液晶显示式电子手表,也叫全电子表或固态表。这种表于1973年投入市场。后来又出现了具有多功能的数字式电子手表。

    隐形眼镜的由来

    世界上第一副隐形眼镜诞生于1946年,是由德国一位名叫师赫尔曼·韦尔克的设计师研制成功的。

    韦尔克小时候由于严重近视而不得不佩戴眼镜,眼镜给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为此,他常常烦恼。韦尔克为改变这种状况,决心要研制一种让人感到方便的眼镜。

    韦尔克既是电学家,又是机械设计师,他博学多识,心灵手巧。最初,他用一种有介电性质的有机玻璃材料进行试验,没有取得成功,因为所试制出的这种透镜不能直接与角膜接触。但韦尔克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坚持研制,终于在1946年研制出一种硬质微型接触眼镜,并取得了成功。随后,韦尔克又在硬质隐形眼镜的基础上,发明了更加适应人体的软质隐形眼镜。

    隐形眼镜发展到今天,又有了很大的改进,它由新的高分子材料——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聚合后加工制成,是一种直接贴附在角膜上的软质隐形眼镜。这种镜片使用起来既舒适又方便,很受近视患者的喜爱。

    沙发的由来

    “沙发”,是英文sofa的译音,是指一种内有弹簧衬垫的靠椅。这种家具,据说是印度发明的。

    说起沙发的发明,还有着一段有趣的典故。从前印度有个贵族,因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一个木匠独出心裁,在木架椅上钉上布料,内以棉花之类作软垫,使病人坐卧得非常舒服。久而久之,这种舒畅耐用的沙发就风行全世界。

    沙发出现在我国还是20世纪初的事情。当时,上海最早出现了这种沙发。20年代初,广州也有人仿制。当时上海制造的沙发,专供汽车、轮船作坐垫用。广州制造的沙发,却是供家庭使用的。解放后,随着现代工业的蓬勃发展,沙发的花样日益增多,并成为寻常百姓之家的普通家具。

    香水的由来

    最早的香水制造者是古埃及的师仙。他们将草药、芦荟、鸢尾、月桂、熏衣草等芳香植物,浸在水中和酒中,便成为世界上最早的香水。

    公元前1500年的埃及,香水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奥就经常使用15种不同气味的香水和香油来洗澡,甚至还用香水浸泡她的船帆。当时,在公共场所不涂抹香水,是非法的。古罗马人也喜欢把香水涂抹马的身上,或者拦入造墙的砂浆中。

    随着罗马帝国的没落,香水的发展也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领域。一方面,德国教士发明了蒸馏技术。另一方面,香水王国——法国从东方进口的独特香料中,发掘其中的芳香特质。于是,欧洲香水工艺开始进入了繁盛时期。

    16世纪,出现了浓烈的动物脂香水,随后很快流行到法国、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

    染发剂的由来

    进入现代社会,人们为了追求美,将头发染成各种颜色。这样就促进了染发剂的产生。

    1909年,法国化学家欧仁·舒勒第一次对染发剂进行了总结性试验。他创造了法国无害染发剂。当时有一家公司,名叫奥利亚尔公司。该公司所生产染发剂的主要成分是对苯二胺,专业人员称这家公司的产品为“对”型染发剂。

    1927年,人们用有机染料制成一种叫做“速染剂”的染发剂。这类染发剂色调丰富、光泽自然,它的发明为染发技术带来了一场革命。

    橡胶的由来

    最早使用橡胶的是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印第安人。

    1819年,苏格兰化学家马金托希通过研究,发现橡胶可以在一种从煤焦油提炼出来的挥发油中溶化。于是,人们用煤焦油、松节油、石瑙油等来溶解橡胶,获得了大批防雨制品。

    1839年,美国化学家查理·古德业偶然发现,把橡胶汁与硫磺一起加热,制成的橡胶用品没有夏黏冬硬的弱点,而且弹性和强度大为增加。这就是著名的“硫化法”。

    19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橡胶是一种碳氢化合物。1875年,化学家布查达用合成方法制造出似橡胶的物质,并从松节油里制出人造橡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研究出合成橡胶—甲基橡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合成橡胶的类型已达几百种。

    圆珠笔的由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记者们进行战地采访时,自来水笔常因无墨而不能书写。当时,铅笔的质量还不稳定,经不起摩擦,记者往往为书写工具不理想而烦恼。匈牙利记者莱兹·比洛根据油性渗透的原理,采用油溶性颜料,制造出第一支圆珠笔的雏形,称为“油溶笔”。

    当时,匈牙利在德国法西斯的胁迫下已加入了轴心国联盟。富有正义感的比洛便在英国申请了专利权。继而又把专利权卖给美国爱弗释公司。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专利权无人过问,英国皇家空军飞机制造厂秘密地生产了世界上第一批商品油溶笔。差不多同时,美国冒险家密顿·雷诺也看好这项发明中所蕴含的商机,也在芝加哥设厂秘密生产油溶笔,并且在各地的百货商店出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雷诺为了逃避国际法的追究,带着大量的油溶笔周游各国。他谎称这种笔是用原子能制造的,永远写不完。于是“原子笔”在五大洲广为流行。而这场专利权官司打了很久才结束。

    这时,获得专利权的爱弗释公司已无法改变“原子笔”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只能根据笔的某些特征,取了一个相近的音,就是现在人们说的“圆珠笔”。

    铅笔的由来

    1564年,英国坎伯兰郡波罗谷的一颗大树被一场暴风雨吹倒,一片像煤一样黑色的东西在树根处显示出来。原来,这里有一个石墨矿。暴风雨过后,几个精明的城里人把石墨切成条状,取名“打号棒”,用它来给货物做记号。这种长达二十厘米左右的石墨,每支能连续划出五千米的墨线,至少可以书写四万多字。

    18世纪中叶,德国业余化学家法贝尔对卡斯贝尔矿山的石墨进行了研究。他把石墨矿石研成粉末,加水进行沉淀,筛选出纯石墨,在提取出的纯石墨粉里掺进各种物质,来制作铅笔芯。

    法贝尔陆续将骨胶、蜡等可以做粘合用的物质混入纯石墨粉中,想制成铅笔芯。但是,他做了多次试验,都以失败告终。

    后来,他在石墨中掺进一定量的硫磺、树脂和锑,然后予以加热。结果,铅笔芯制成了,而且硬度适中,书写流畅,只是非常容易折断。

    于是,他用纸条裹绕铅笔芯来进行试验。但一用力,笔芯仍然容易折断。他又采用铁管套,由于技术问题也遭到失败。

    最后,法贝尔把石墨笔芯紧紧夹在两条木片中间的槽里,外部再进行了适当的加工。他拿起一试,不但书写流畅,字迹清晰,而且笔芯也不会折断。

    1761年,法贝尔筹建了全世界第一家铅笔工厂,他生产的铅笔不仅在国内销售,同时也销往英、法等国家。

    自来水笔的由来

    1800年,美国一家保险公司的营业员们正在与顾客谈生意。一位名叫华特曼的营业员费尽口舌,才谈妥一笔大生意。签订合同时,华特曼递给顾客一支精美的羽毛笔和一瓶墨水,请顾客签名。不料,那位顾客刚蘸了墨水要签名,由于用力过猛,羽毛笔里漏了一大滩墨水,把合同弄脏了。

    “请稍等一下。”华特曼对顾客说完,急忙回身再去拿一份新的合同。

    恰在此时,站在华特曼身旁的一位竞争对手立即乘虚而入,抢在华特曼到来之前,同顾客签订合同,抢走了这笔大生意。

    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华特曼。他下决心要设计一支能够自己控制下水的理想的笔。

    根据植物的毛细管输送液体的原理,华特曼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研制出了一种新的钢笔。由于这种钢笔中的墨水能自己控制,因此,被人称为“自来水笔”。

    菜单的由来

    菜单,就是一份带价目表的菜肴清单。但最初菜单的作用并不是向客人说明菜肴内容和价格,而是提醒厨师不要忘了菜肴。

    现在,法国大菜已被当作是西餐菜肴中的佳品。但在16世纪初期,法国宫廷菜肴非常简单。1533年,法国国王昂里二世娶到了一位王妃——卡得里努。这位王妃从佛罗伦萨带来了厨师作为陪嫁,从此法国宫廷菜肴才逐渐得到改善。法国的厨师为了记住这些意大利菜肴的烹制方法和材料,便将它们记录下来,这就是菜单的雏形。

    而这些记录真正成为向客人提供的菜单,已是16世纪中叶的事情了。

    当时,布伦斯维克侯爵在自己的府第举行晚宴。每送一道菜,侯爵都要看看桌上的单子。当客人们知道他看的是今天的菜单时,觉得非常有趣。于是,大家争相仿效,在举行宴会时,都预先制作了菜单,让客人观看。

    电池的由来

    电池是由意大利的亚历山大·伏达教授发明的。

    有一天,伏达教授来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突然,一本德国科学家的实验报告汇编将他吸引住,这本书记载了科学家斯罗扎在1750年做的一个实验。

    斯罗扎在实验报告中说:把两个不同的金属分别夹在舌头的上下,然后用一根金属导线连接两块金属块,此时,舌头上会有一种麻的感觉;如果用两块相同的金属片夹在舌头上下,就没有这种感觉。

    看完这个实验报告,伏达回到实验室,很快找到一块薄锡片和一枚新银币,并用一根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果然,他的舌头出现了麻木的感觉。

    “这是触电的感觉,”伏达对助手说,“导线中肯定有电在流动。”

    伏达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口腔含有稀酸的缘故。

    1799年,伏达按照自己的设计,把几个盛稀酸的杯子排在一起,然后在每个杯子中装一块锌片和铜片,再将前一个杯子中的铜片和后一个杯子中的锌片用导线连接。最后,两端用导线接出。

    伏达用手指捏住两端的导线,他不仅感到手指麻木,而且身上也麻木起来,最原始的电池就这样产生了。

    照相机的由来

    照相机也被称作摄影机,它起源于欧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18世纪,法国有一种行业,在画人像前点一支蜡烛,背后墙上放一张白纸,画家用铅笔把烛光投射到纸上的人影勾画出轮廓,再用铅笔涂实而成一张“照片”。1820年,一位名叫维丘德的英国人,把硝酸银涂在纸片上,利用硝酸银感光作用制成了印相纸,在阳光下可把人的影子照下来,但印相纸一见光就会失去效果。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开始从事照相技术研究。一次,他无意中把银匙放在曾用碘处理过的金属板上。过了一阵,他发现银匙的影子印到了板上。他又专门磨制了金属板并在上面涂碘,用镜头进行拍摄,果然拍下了影子。

    达盖尔总是把曝光的底片放到箱子里。一天,他到药器箱中找药品,发现曝过光的底片竟然影像清楚。他断定箱子中的某种药品具有显影作用。经过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发现是水银蒸发造成底片显像。恰在此时,一个名叫哈谢尔夫的人发现了定影作用。

    随后,达盖尔以自己发明的底片和显影技术,结合哈谢尔发明的定影技术和维丘德发明的印相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

    彩色胶卷的由来

    早期的彩色照片,是摄影师在黑白照片上手工着色,色调往往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且费工费时。1928年,美国摄影师研制出一种16毫米的彩色软片,但拍照时需在镜上装上红、绿、蓝三种人工涂画的滤光镜,制作费用昂贵,色调效果也不理想。

    有一次,美国两个16岁的男孩万尼斯和高杜基斯,欣赏一套用滤光镜摄制的彩色短片《海军》,深为片中的色调不够逼真而感到惋惜。于是,两人决定去探索彩色摄影。

    5年后,德国的科学家已成功地配制了乳剂。他们利用这一成果,把乳剂分成3层,分别对红、绿、蓝产生感光作用。

    1930年,他俩正式与伊士曼·柯达公司合作,经过3年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张两色冲晒程序的感光彩色胶片。

    以后,他们又进一步把感光片由初期的两层药膜分作5层药膜。这样,拍成的照片,便能如实地冲印出拍摄物的色彩来了。

    挂历的由来

    在古罗马时代,出现了一种“讨债本”。当时社会上有一种专门从事放债的人,按月去向债户收取利息。为了检查方便,他们将何月何日某人该还的债和该付的息都记在一个本子上。这种本子以月为单位,按日期排列,附有记事栏,其记事方法简便明了,所以很快流传开来。

    香港太古洋行第二任华人买办莫藻泉上任后,创办了一家糖厂。1884年,他推出一种类似海报广告式的“月份牌”,用来宣传太古糖厂的产品。凡购买太古糖者,赠送“月份牌”一帧。

    商人们觉得他这个办法好,于是争着印制“月份牌”,免费赠送给顾客。

    随着岁月的流逝,“讨债本”和“月份牌”逐渐演变成为当今的挂历。

    电灯的由来

    1876年10月19日,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将一节碳化的棉纱线置于抽成真空的玻璃管里,接通电源后足足燃烧了45小时,并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只电灯泡。

    1880年,爱迪生在纽约的大街上安装了第一盏电灯。1881年10月15日,巴黎剧院使用了白炽电灯。1882年,美国各地建成150多座小电站,向工厂、机关和居民提供照明用电。

    1906年,人们开始用钨丝充作灯丝,大大提高了电灯的亮度和寿命。1913年出现钨丝氮气灯泡;1918年,又用氩气代替氮气。从1934年起,灯泡中的普通钨丝改为旋形钨丝,这就是目前普遍使用的白炽灯泡。

    日光灯的由来

    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白炽灯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白炽灯靠电流加热,使热能转换为光能,这太浪费电能了,能不能开辟一条电能利用的新途径呢?”美国科学家赫维特产生了新的设想。

    1902年,赫维特发明了水银灯。可是水银灯有很多缺点。这种灯不但辐射出大量紫外线,危害人体,而且光线太亮、太刺眼。所以,它得不到广泛的应用。

    许多科学家都注意水银灯,想用某个方法将它加以改进。

    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达成如下共识:只要在水银灯管内壁涂上荧光物质,那么,当水银灯辐射的紫外线照到荧光物质上时,大量有害的紫外线就会被激发变成可见光。

    但是,由于水银灯的启动装置不好,所以科学家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屡屡失败。

    1938年,美国通用电子公司研究人员伊曼,突破了启动装置的设计与制作大关,制作了与水银灯截然不同的荧光灯。

    这种荧光灯,比白炽灯更亮,电能利用率高,而且省电。因此,它一诞生很快进入了普通百姓的家庭。

    由于荧光灯的成分与类似于日光,所以人们也管它叫“日光灯”。

    席梦思的由来

    有人把“席梦思”说成是弹簧床,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席梦思”实际是对弹簧床垫的通称。

    100多年前,美国有一位商人叫扎尔蒙·席梦思。他非常精明,很会做生意。1870年,席梦思想用铁丝编织成床垫。经过努力,他终于在1900年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弹簧床垫。

    1919年,席梦思感到手工操作速度太慢,质量也无保证,就请人称“天才机械师”的约翰·加利设计一台生产弹簧垫子的机器。3年后,这位机器问世。

    就这样,一只只弹簧床垫造出来了。后来这些床垫正式商标,用的就是老板的姓——席梦思。

    这种床垫在我国的流传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在上海提篮桥附近,有位美国商人开了一家“席梦思床厂”,专门从事弹簧结构床垫的生产和经营。人们便把这家厂生产的床垫称之为“席梦思床垫”。

    日久天长,人们干脆把“床垫”两字省略,而把“席梦思”三字传了下来。从此,人们便把席梦思作为弹簧床垫的同义词了。

    避孕套的由来

    避孕套在英文词汇中,称为Condom,这是根据它的发明者、17世纪晚期的一位英国医师约瑟夫·康德姆(JosephCondom)的名字命名的。康德姆发明的避孕套,是采用小羊的盲肠制成的。他先将羊肠剪成适当的长度,然后晒干,接着用油脂和麦麸使它柔软,直至变成薄薄的橡皮状。

    由于康德姆发明了避孕套,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封他为骑士勋爵,他的发明被英国人称为“愉快的发明”。

    然而,历史材料证明,康德姆并不是避孕套的鼻祖。因为,类似的“性爱工具”在古埃及和古罗马时期的艺术品上都有所描绘。这种最早的避孕套,是用动物膀胱或鱼鳔制成的。

    1492年,哥伦布的水手们把梅毒从美洲的海地带回了西班牙,一年后又传至法国、德国和瑞士。凭着爱情的翅膀,梅毒横扫了欧洲。十年后,这种病毒便传遍了整个世界。

    对此,人们很快作出了反应。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解剖学教授加布里瓦·法卢拜于1523~1562年发明了一种用亚麻布套制成的避孕套。法卢拜声称这项发明的目的,是为了预防性病,其次是用来避孕。有学者认为,避孕套的发明权应归功于法卢拜。

    进入19世纪后,避孕套的材料逐渐为乳胶质避孕套替代。第一个乳胶避孕套,是荷兰物理学家阿莱特·雅各布博士在1883年发明的。

    筷子的由来

    中国人使用筷子,约在3000多年以前。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值得骄傲的一项科学发明。

    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汤热粥又如何抓取得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佐助。

    “筷子”早先又称“箸(筋)”。在历史记载中,远在商纣王时(公元前1144年后),就开始用象牙制成筷子。《史记·宋微子世家》就有“纣始为象箸”的记载。

    为什么“箸”又改称“筷”呢?《菽园杂记》记载:古代江浙一带,坐船时不能说出“住”字。因为当时水道航运靠的是人工或风力驶行的木船,“箸”与停住的“住”同音,这对希望一帆风顺的航行是个忌讳,因此有人就反其义改“箸”为“筷”(筷)。

    餐巾的由来

    餐巾是宴会酒席上的一种专用保洁方巾。

    15、16世纪时期,由于没有剃刀,英国男人们都留着长长的胡须。他们吃饭时手抓肉食,往往把胡子弄得非常油腻,便扯起衣襟往嘴上擦。于是,家庭主妇就在男人的脖子上挂块布巾,后来便发展成为餐巾。

    其实,原始的餐巾在我国古代就有,战国时成书的《周礼》中,就已记载了周朝设专人管理用毛巾覆盖食物的古制。这种用以覆盖食物的毛巾,堪称最早的餐巾。

    到了清代,皇帝用餐时使用的称为“怀挂”的餐巾,则十分别致,它用明黄(皇帝御用的颜色)绸缎绣制而成,绣工精细,花纹别致,上面的吉祥图案华丽夺目。餐巾的一角还有扣袢,便于就餐时套在衣扣上。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餐巾,显得非常华贵,而且使用方便。

    扇子的由来

    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传说原始社会末期,作为五帝之一的舜,为了请来贤人,曾亲自制扇作为礼物。最早的扇子有羽制和竹制的两种。至殷周时,“殷高宗有鸡尾扇”。不过这种长柄大扇不是用来扇风解暑的,而是由侍者手执,为帝王贵族障风蔽日,是权势的标志。

    到了汉代,作为摇风用的扇子就较为普遍了。至宋朝后,除平民爱用的薄扇及闺阁常备的团扇外,又从朝鲜传入了折扇。《春风堂上随笔》注:“折叠扇亦如聚头扇……贡于朝鲜,明永乐间始盛行中国。”

    我国的扇子种类繁多,因此我国有“扇子王国”的美称。

    镜子的由来

    镜子由来已久。据传说,女娲补天时收集到一种黑曜石,经打磨而制成石镜。这面石镜就是镜子的祖先。从石镜到第二代的金属镜,共经历了3000多年。

    2002年北京延庆县发掘出十三座汉代墓葬,墓中有很多铜镜,镜上刻有“位至三公”的铭文。说明2000年前的汉代已有金属镜子。

    古时候,金属镜子除铜镜外,还有用银子制造的银镜和用钢制造的钢镜。

    400年前,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出现了玻璃镜。并且很快便风靡整个欧洲。法国王后玛丽·德·梅迪西斯结婚的时候,威尼斯国王送了一面小小的玻璃镜给她作为贺礼,价值高达15万法郎。

    当时,只有威尼斯会制造玻璃镜,制造厂设在木兰诺孤岛。法国为了获得制镜的秘密,暗中绑架了几个镜子技师。1666年,法国的诺曼底出现了一家镜子工厂,自此,玻璃镜制造技术开始外传。大约在晚清时候,玻璃镜开始传入我国。

    扫帚和掸子的由来

    扫帚是扫地除尘的工具,源于我国。

    在4000年前的夏朝,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原来鸡毛可以除尘呀!于是他抓来几只野鸡拔下鸡毛,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因为鸡毛太软,又不耐磨损,少康即换上竹条、草等为原料,把掸子改制成了耐用的扫帚。

    到了现代,美国总统富兰克林为了发展农业提倡种高粱,于是,高粱的种植遍及美国。有一天,哈得里的一个老农夫需要一把扫帚,便砍些高梁秆,用绳子扎了一把扫帚,既耐用又好用。于是大家争先效仿,开始用高粱扫帚,从而使美国出现了高粱扫帚制造业。时至今日,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广泛应用这种用高粱秆做的扫帚。

    紫砂壶的由来

    紫砂制品的种类繁多,紫砂茶壶尤为精品。

    相传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江苏宜兴讲学时,曾设计出一种“捉苏壶”。时至今日,它仍被人们视作珍贵的玩品。元朝以后,由于紫砂壶具有实用和欣赏价值,很快成了皇室的珍品。

    明初,紫砂壶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国内十分畅销。这一时期,我国北方的一些重镇,出现“吴罂越布满街衢”(吴罂:苏南的陶器;越布:浙江的布匹)的兴盛景象。

    到了万历年间,紫砂壶的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精美的紫砂壶沿着丝绸之路畅销波斯、阿拉伯和世界各地,被称为“神品”。

    紫砂壶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有深紫、褐色、淡黄等多种色彩。更神奇的是,用它泡茶,“色、香、味皆蕴”,使茶叶的香气更加浓郁,泡茶隔夜不馊。故赢得了“茗壶莫妙于砂”、“世间茶具砂为首”的赞誉。

    蚊帐的由来

    蚊帐是中国发明的。由于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发明了床,大约与床配套的蚊帐很快就得以出现。

    古代的蚊帐形状有好几种,有四方形的,有弓形的,有上窄下宽如覆斗样的,此外还有扇帐、荷花帐等。但古代的蚊帐并不全是用来防蚊虫的,而主要起遮蔽作用。

    至于制作蚊帐的材料,则品种繁多。富豪人家多用丝绸绫罗为材料,故称“丝罗帐”。一般平民用粗布缝制。历代帝后卧床则用银鼠皮、黑貂皮来制作蚊帐。这些用名贵兽皮做的蚊帐,冬天特别暖和,但由于密不透风,“如入暗室,晓夜不能辨”,所以皮帐前往往开一个大圆孔,另用透明纱缝上,以便通光线,所以古时的蚊帐不仅有遮避、防虫等作用,还可用来取暖。

    据清代《老老恒言》记载,江西还出产一种纸帐:“大以丈许,名皮纸,密不透气,冬得其暖。”苏东坡咏:“困眠得就纸帐暖。”刘克庄也有“纸帐铁挚风雪夜”的诗句。

    枕头的由来

    原始时代,人们用石头或草捆等将头部垫高来睡觉,这是比较原始的枕头。

    到战国时,枕头就已经相当讲究。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个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一张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就有竹枕。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用一个圆木作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动一下,头从枕上滑落,便立即惊醒。这样可以保证自己不睡熟,以便抓住时间,发奋读书。他把这个枕头取名为“警枕”。

    为了强身健体,古人还在枕内放药以治病,叫做“药枕”。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苦荞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作枕头,至老明目。”民间有多种多样的药枕,大都以“清火”、“去热”为目的。

    现代,枕头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医疗保健,如“磁疗枕”,能够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头痛、耳鸣等疾病。美国和香港流行一种“颈椎枕”,睡这种枕头能使颈、肩和颅底的肌肉完全放松,消除疲劳。

    书签的由来

    书签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那时,书签被称作“牙签”。这种书签,用竹片制成的,读书人每当看到卷轴中非常重要的地方,便在它的一端插上“牙签”,便于以后回头来查考。

    后来,卷轴书改成折装以后,书签的用途就更广了。它的取材有用牛骨薄片的,也有用厚纸板的。考究一点的,还在纸板上贴上一层有花纹的绫绢。那些读书人把平时很少翻阅的书籍,叫做“未触牙签”。

    宋朝以后,读书人对书签越来越讲究,喜欢手写一些座右铭之类的句子在书签上。现在,书签上有的印着装饰图画,有的印着诗词警句,有的印着名人格言,就是缘于此。

    伞的由来

    伞是我国首创,据传是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的。

    《孔子家语》中说:“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这里的“盖”指的就是“伞”。《史记·五帝本纪》记有与伞同类的雨具,可见伞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

    最早称伞为“华盖”。唐朝李延寿写的《南史》和《北史》才正式为伞定名。古时的伞,是达官显贵的装饰品和士大夫权势的标志。帝王将相出巡时,长柄扇、“万民伞”左簇右拥,乘坐的车舆上张着伞,表示“荫庇百姓”。

    官位、职务不同,“罗伞”的大小、颜色都存在着严格的区分。这一惯例一直传到明朝。纸伞是汉朝以后出现的,唐朝时传入日本,16世纪才传入欧洲。

    1957年,北京师范大学老焱若教授设计出折叠伞,并与北京一家机械加工厂——中孚工厂达成协仪,由该厂承制并销售。折叠伞因其携带方便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没过多久,便在全国各地流行开来。

    锁的由来

    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锁。不过,最早的锁没有机关,它并不能把门锁住,只是做成老虎等凶恶动物的样子,使小偷因受惊吓而离去。

    据说鲁班是第一个给锁装上机关的人。根据出土文物及文字记载,古代的锁是靠两片板状弹簧的弹力工作。直到现在,这种弹簧仍在应用。

    在国外,古希腊人虽然发明了一种极为可靠的锁,但因钥匙较大,要扛在肩上,很难在一般家庭中普及。古印度人则制成了一种鸟形的“迷锁”,钥匙孔藏在可以抖动的翅膀里。

    现代锁是同现代工业一同兴起的。1860年,美国人小尼鲁斯·耶鲁发明了弹子锁。这种锁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

    剪刀的由来

    剪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用品,它的形成和完善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剪刀又称“交刀”。因为它中间没有轴眼,没有支轴,只是将一根铁条的两端锤打成薄刀状,剪刀的支点在最后部,像个“U”字形。人们使用时依靠熟铁的弹性,一按一张。现在纺织女工和织地毯的工人用的剪刀,还保留着这种样子。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西汉古墓中发现的剪刀,也是这个样子。

    那么剪刀究竟什么时候改制成现在这个式样呢?在洛阳北宋熙宁五年的古墓中,曾挖掘出一些历史文物,其中就有类似现在的剪刀,在刀与把的中间,打了轴眼,装上支轴,将支点移在刀和把之间。这种剪刀利用了杠杆原理,使用起来既方便又省劲。

    清朝的张思家采用优质钢材,把好钢镶嵌在剪刀刃口锻打,首创了“剪刀镶钢”工艺,使剪刀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张思家的儿子张小泉又不断革新改进,使剪刀式样、品种、规格、锋利度“更上一层楼”。现如今,以“张小泉”为商标的剪刀风行海内外,极受欢迎。

    锯子的由来

    鲁班是二千多年前的优秀工匠,被人们称为木匠的祖师爷。

    相传,有一天,鲁班抄小路爬上山去挑选木头。天蒙蒙亮,鲁班正艰难地往山上爬,不小心脚底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一把野草,只觉得一阵刺痛。待爬起来时,鲁班才发现,他的手掌竟然让野草划开一道口子,鲜血直流。

    鲁班十分惊讶,仔细地观察起手掌中的那把茅草,发现茅草的叶子两边都长着锋利的小细齿。鲁班摘下一片叶子,在手掌上又试了一下,果然又划开了一道口子。

    鲁班从中受到启发,找来一段薄薄的铁片,在铁片边缘上磨制出像草叶上那样的小细齿,然后就用它来锯树。结果,不一会儿就锯倒了一棵大树。

    就这样,鲁班发明了锯子。

    熨斗的由来

    烫衣服的熨斗,在我国汉代时已进入家庭。汉魏时期的熨斗,用青铜铸成,外型呈圜腹、宽口沿,有长柄。有的熨斗上,还镂有“熨斗直衣”的铭文。

    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同古代一种烹调用具“鲸斗”。熨衣前,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使用。所以,熨斗又叫“火斗”。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金斗”的。“金斗”是采用鎏金工艺精制的熨斗,并没有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约16世纪,荷兰裁缝使用空心的盒型大熨斗,把烧红的铁板从背后的门放入熨斗加热。18世纪最常用的是铁铸的实心熨斗,人们总是交替使用两个熨斗:一个熨衣服,一个放在炭火上加热。

    电熨斗源于美国,查德森把电能转为热能,研制成电熨斗。1932年,出现了可调温的电熨斗。1953年,喷雾蒸汽式电熨斗问世。

    钟表的由来

    在中国,钟表的制造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张衡结合观测天文而创造的天文钟,称得上是世界钟表的鼻祖。

    到了唐代,我国的制表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新唐书·天文志》中记载了一行和尚与工匠梁令瓒制造“水运浑象仪”的实例:仪器旁立有两个木人,“其一前置鼓以候刻,至一刻则自击之;其一前置钟以候辰,至一辰亦自撞之”。这种以水力带动轮轴使木人自动报时的机械,比欧洲机械钟的发明至少要早600年。

    欧洲机械钟的发明可追溯到15世纪。当时德国纽伦堡名机匠彼得·金列恩创造出两件新颖的零件:弹性发条和游丝摆轮。他用这两件零件,配制出世界上第一只挂表。

    那时欧洲的贵族,除身上要装饰一只金表或银表外,甚至手杖和羽扇上都镶嵌着小型的表。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能按时发出响亮、动人的音乐旋律,被称为“打簧报时表”。

    18世纪,俄罗斯斯尔雪夫城一个精通机械技术的商人,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一只“天文挂表”。这表的表面上缀满天上的星辰。它不仅能显示出月亮的盈亏,还能指出一日间太阳的升落。

    160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来中国传教时将钟表传入中国。当时他送给明王朝的时钟是大小两只,大钟鸣时,小钟鸣刻。因为这两只钟是按时自动击打,人们就称它们为“自鸣钟”。

    眼镜的由来

    眼镜出现于13世纪的中国。马可·波罗大约在1260年记载:“中国的老年人看小字时戴着眼镜。”

    中国的眼镜镜片很大,呈椭圆形,通常用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制成,镜片镶嵌在乌龟壳做的镜框里。有的眼镜带有铜质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有的眼镜用细绳子系在耳朵上,也有的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

    镜片是宝石做的,所以眼镜被当作贵重物品。最初人们配戴眼镜是为了表示吉祥或者表示身份高贵,而不是为了改善视力。

    眼镜在13世纪由两位意大利医生传入欧洲,直到14世纪中叶才被广泛使用。当初欧洲人也把眼镜看作区分人们身份高低的装饰品,不少显贵们不管平时是否配戴眼镜,总让别人画一幅戴着眼镜的肖像。

    英国出现第一副眼镜时,受到很大的嘲讽。由于人们迫切需要提高视力,眼镜还是在一片反对声中不断普及。最初,眼镜是架在鼻子上的,造成了使用者呼吸困难。后来引用了眼镜架,或用皮条把眼镜系在头上,这才解决了呼吸困难问题。到1784年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出双光眼镜,眼镜终于得到了完善。

    床的由来

    床,这一睡眠用具,可追溯到我国的商代。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生活简单,睡觉时只是铺垫植物枝叶或兽皮等,掌握了编织技术后就铺垫席子。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像床形的字“淋”,说明商代已有床。迄今为止,发现的床的最早实物,位于信阳长台关一座大型楚墓中,床上刻绘着精致的花纹,周围有栏杆,下有6个矮足,高仅19厘米。

    春秋以来,床往往兼作其他家具。人们写字、读书、饮食都在床上放置案几。魏晋南北朝后,很多建筑物加高加大,扩展了室内空间,许多家具相应加高,床的高度也有所改变。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所画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另外还出现一种四足的高床。但床仍未成为睡卧的专用家具。

    唐代出现桌椅后,人们生活饮食等都是坐椅就桌。床由一种多功能的家具,退而成为仅供睡卧的专门用具。

    明代,出现了用纱或网状织物围起来的床。同一时期,西欧出现了同时可睡几个人的特大床。其背部是一块镶板,正面两边是雕花的圆柱,上有可以垂挂帐帷的天盖。

    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弹簧床。19世纪后期,金属床开始出现。

    火炕的由来

    火炕是用土坯或砖垒成的用灶取暖或直接烧火取暖的床。这种用具在我国北方地区极其普及,以至于流行着“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说法。

    火炕源于我国春秋时代。《左传》记载:“宋寺人柳炽炭于位,将至则去之。”这种可烧炭的“座位”,显然是炕的雏形了。

    其后,人们通过实践,发明了灶用来取暖,如《新序》记载:“宛春谓卫灵公曰:君衣狐裘,坐熊席,隅隅有灶。”这种灶相当小,由于它置火于地下,保温性能好,人或坐或睡其上,异常舒坦。汉代使节苏武在天寒地冻的匈奴牧羊19年,之所以顽强地生存下来,主要就得益于这种“灶式”的炕。《汉书》说他“凿地为坎,置温火”度日,是真实生活的写照。

    名副其实的火炕至少在唐朝就出现了。它区别于灶之处是不用掘地,而是在地面上构筑。火炕在古代北方一直很盛行,宋朝的《三朝北盟会编》上说当时几乎家家户户“环为土屋床,炽火其下,相与寂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逐渐加快,火炕逐渐被现代家居所取代。不过一些地区仍然保留这种传统习惯,享受着“热炕头”的乐趣。

    纸的由来

    纸起源于中国,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到了东汉和帝时,蔡伦又对造纸进行了重大改进。

    人们将树皮、破布、破旧渔网等加水蒸煮捣碎,直到成为均匀的纸浆,再把纸浆薄薄地倒在预先做好的筛网上,水渐渐流走了,筛网上便留下来薄薄的一层纸坯。然后把纸坯晾干,涂上一些苔胶,就制好了一张纸。

    到了公元3世纪,造纸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并且发现植物纤维可用作造纸原料。这种造纸的基本原理和原料应用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早期的纸作为商品先从中国传到朝鲜和日本,后来又由商人们经过新疆一带,传到阿拉伯国家,最后传到了欧洲。公元8世纪时,伊拉克首府巴格达和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开始有了造纸厂。公元9世纪造纸术传到了埃及。

    公元12世纪造纸业在西班牙兴起,尔后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建起了造纸厂。

    最初人们对纸还持怀疑态度。例如有的国王下令,重要文件不能写在纸上,而只能写在羊皮书上。到了15世纪,德国人古腾堡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时,纸——这一用以记录文字工具,已经在欧洲深深扎下了根。

    毛笔的由来

    两千多年以前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毛笔。

    西周以前虽然迄今尚未见到毛笔的实物,但从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

    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记载着我国毛笔的一段发展历史。

    墨汁的由来

    传说在周朝时,有一个擅长吟诗作画的人,名叫刑夷。一天,刑夷正在河边洗手,忽然看到河面上漂过来一件黑糊糊的东西,他捞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块尚未燃尽的松炭,便顺手丢回了河里。

    刑夷突然发现,自己一双刚刚洗干净的手染上了一道黑黑的颜色。“松炭既能染色,是否可以用来写字呢?”刑夷不禁陷入思忖之中。他追到下游,又把那块松炭捞了起来。

    刑夷把松炭带回家,用砖头将它捣碎,研成粉末。

    然后,他将黑粉末撒在麦粥碗中。

    他拿起筷子,朝碗里蘸了几下,冲墙上不住乱划,墙上出现了一道道黑色的痕迹。

    从此,刑夷便用松炭粉末调成的液体写诗作画,这种写诗作画的方式也渐渐在读书人中传播起来。

    这种液体就是我国最原始的墨汁。

    砚的由来

    1980年,我国考古学家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的一处遗址中,发现了一套用来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故这方砚台的年龄已超过了五千个春秋。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的秦墓中,发现了石砚和研石各一件,是由鹅卵石加工制成的。这时的砚与后世的砚相差不大。

    汉代由于纸的发明,使制研工艺得到较大发展,研台上甚至出现了雕刻纹饰。从此以后,砚台步入传统的书画艺术行列,品种日益增多,至魏晋时期就有瓷砚、铜砚、银砚、漆砚、铁砚等。

    唐代,有端石、歙石等精制宝砚。宋代雕砚工艺有进一步发展,宋人把端砚、歙砚、洮河砚以及红丝石砚列为四大名砚。后因红丝石停采,于是澄泥砚便被列为四大名砚之一。

    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由于皇帝的喜爱和推崇,砚的雕琢更加精巧。

    印章的由来

    印章也被称作印信。据《史记》记载:战国时代,纵横家苏秦曾佩带过六国相印。这一材料,说明那时候的官印已形成一种制度。近年来,周印不断出土,更把印章的可考历史又向前推进了几百年。

    秦代,秦始皇为了增加皇帝的威严,规定了严格的印信制度:皇帝的印信称为国玺,大臣的印信称为章或印,不能混淆。

    到了汉朝,印章的制作技巧有很大提高,成为一种艺术创作。有的将军死后,他们随身携带的印章也就一起埋进土里。所以通过文物出土,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古代印章。

    宋朝以后,印章的应用和书画联系起来。人们在书画上题款盖印,已成为习惯。

    印泥的由来

    印泥的制作,有南北之分。南方以西泠印社为代表。

    其实,西泠印社有杭州和上海两处。杭州西泠印社是国内著名的印学团体。上海西泠印社不是杭州西泠印社的下属机构,而是一个专为国内外篆刻家、画家生产优质印泥的企业。它和杭州西泠印社都诞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上海西泠印社主要生产印泥,并进行销售。该社创办人吴石潜夫妇吸取历代制作印泥的经验,进行研究改进,制出了质地细腻浓厚,色泽鲜艳沉着,具有独特风格的印泥,并命名为“潜泉印泥”。一直以来,它被著名金石家、书画家所推崇,名扬中外。

    印章石的由来

    一幅字画,在落款处和开头盖上几方印章,可为字画添趣增色。那造印章的石头源于何时何地呢?

    造印章的石头,最出名的当推浙江青田出产的青田石和福建福州市郊出产的寿山石,成分是凝灰岩、流纹岩等。它们品种繁多,大多以产地为名,也有的以形状或色泽定名,例如“青田冻”石质莹翠而透明如冻;寿山“田黄”色黄如熟粟,似枇杷。

    传说印章石在宋朝时就已开采,元朝时很多人开始用石治印。清朝光绪年间,印章石开始远销海外。印章石除镌刻印章外,还可以制作工艺品、珠宝等等,造型古朴、高雅。

    自来水的由来

    现在,我们每天都用“自来水”。这种水由管子输送,人们打开水龙头,水自动流出,所以这种水被称为“自来水”。据说,自来水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发明的。

    苏轼到岭南做客时,得知广州人民只能饮苦涩的水,便写信给广州太守,建议引山泉水入广州,为民造福。他提出的方案是:“于岩下凿大石槽,引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绳漆涂之。随地自高而下,水自流直入城中,谓‘自来水’。”

    为了使“自来水”工程尽早动工,顺利进行。他向太守推荐很有经验的罗游山道士邓守安为工程师,负责指挥该工程的施工建设。当“自来水”工程竣工时,广州一带人民欢天喜地,共饮甘泉。自此,苏轼与“自来水”成为人们的千古美谈。

    算盘的由来

    在世界上,发明算盘的国家是中国。中国人民使用算盘,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算盘,是由古代的“筹算”演化而来的。“筹算”就是运用“筹码”(一种竹签)来进行运算。唐代末年开始见到筹算乘除法,到了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

    到了1368年,吴敬所著《算法十全》中,已有了算盘这一名称。论述算盘的著作,15世纪中叶已经很多。由于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算简便,因而在我国被普遍应用。同时也陆续传到了日本、朝鲜、印度、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受到广泛欢迎。

    名片的由来

    “名片”的产生,可追溯到我国古代。

    人们为了便于拜谒,在竹片或木片上面刻上名字、官职等,称为“刺”。后来发明纸张,又在纸上写上姓名等,称为“帖”。明清时官场拜谒用红纸书写衔名,称为名帖。传入日本后,在日语中名片叫“Meixi”(名),“名刺”两汉字就是那时从我国语言中移植过去的。

    现在普通名片用质地良好的纸制成并出现各种名片制作工艺,颇受大家的欢迎。

    电视机的由来

    1906年,一个名叫贝尔德的苏格兰青年经过10多年的努力研究,1925年他利用旧无线电器材、旧糖盒、自行车灯透镜和旧电线等废旧材料,造出了世界上最原始的电视摄影机和接收机。

    1926年1月27日,在英国伦敦皇家学会,贝尔德向40名科学家展示了他的发明成果。他在一间屋里放电视,科学家们在另一间屋里观看,荧光屏上出现一个人在抽烟和说话的画面。后来,这次展示被国际公认为第一次公开播放电视的日子。最初的电视发射距离只有3米,图像也模糊不清。因为缺少资金,贝尔德亲自拜访了一位店铺老板,并与他商定,每天在店铺里放电视以吸引顾客,老板则每星期付给他酬金25英镑。

    贝尔德把所得的钱全部用于购买材料,改进设备,继续进行电视的研究和试验。1929年,他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他在伦敦用无线电波把电视图像送到纽约,纽约人在荧光屏上看到了伦敦。当时,这一事件轰动了全世界。

    从此以后,电视很快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以后,电视又出现了彩色视频,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效果。随着音频的加入,电视机技术不断臻于完善,并迅速扩展到世界。

    彩色电视机的由来

    190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劳伯兰克通过研究,发明了彩色图像传送原理,即彩色图像由红、蓝、绿三种原色混合而成。他在当时获得了专利权。

    1928年,英国工程师贝德,利用红、绿、蓝三原色的尼柯板做成彩色电视显像管。它由30条横线组成,在试验时,影像清晰度极佳。

    从此以后,欧美科学家对彩色电视机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但由于客观环境和制作上的困难,没有多大的进展。1956年3月4日,国际无线电传播委员会在德国举行的25个国家电视工程专家参加的会议上,宣读了他们对彩色电视机的研究报告,并试放了彩色电视机。1957年5月17日,美国公开播放彩色电视机,效果非常好。从此以后,彩色电视机开始在各国发展,走入寻常百姓之家。

    电冰箱的由来

    据史书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中国就已经有了“冰窟”,又称“凌阴”。冬天人们把冰藏在里面,到夏天再取出使用。《诗经》中曾描述过冰窟。到了战国时代,就有人喝起又香又清凉的冰镇糯米酒,这在《楚辞·招魂》里有记载。

    1834年,美国工程师雅可布·帕金斯制成了第一台压缩式制冷技术的冰箱。

    1913年,在美国芝加哥,生产出“多美乐”牌电冰箱。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家庭电冰箱。1916年,美国生产的电冰箱共有12个牌号。这些冰箱价格昂贵,工作可靠性差,而且大部分为分离式结构,即由互相分离的冷藏柜和制冷系统组成。

    1918年,美国的科伯兰特工程师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家用自动电冰箱。1926年美国又制成了外壳为钢板的冰箱,它比木壳冰箱体积小,且使用寿命又长。1929年,通用电器公司又制成了冰藏室和冰冻室分开的组合式冰箱。

    1933年美国费里吉代尔公司制成了一种密封于钢板壳体之中的自动润滑的压缩机,比较省电。用上了这种压缩机的铁壳冰箱,现代冰箱就基本定型了。

    洗衣机的由来

    洗衣机的问世,迄今不过100多年的光阴。

    1867年,世界上出现第一台洗衣机。这是一种十分粗糙的手动装置,其简陋是可想而知的。

    1874年,美国人比尔·布莱克斯顿发明了木制洗衣机。其主体为一个木桶,桶中心装有六个拨爪。摇动手柄使拨爪转动,拖着衣服在木桶皂液中游动,在水流冲刷下达到洗涤的目的。

    1880年,蒸气洗衣机问世,大大提高了洗衣效能。

    到了1920年,美国的玛依塔格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铸铝筒体洗衣机。

    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本德克斯航空公司的一家分公司研制出第一台自动洗衣机。机器的洗涤、漂清和甩干都在一个机构里完成,并且有以自动定时器控制的不同洗涤循环,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深受家庭主妇欢迎。它已经同现代的洗衣机很接近了。

    现在,除利用一般电子器件控制的洗衣机外,还出现了微处理机控制的全自动洗衣机。

    电风扇的由来

    电风扇的前身是机械风扇。

    机械风扇起源于1830年。当时有一个叫詹姆斯·拜伦的美国人,他从钟表的结构中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可以固定在天花板上、用发条驱动的机械风扇。但是这种风扇得爬上梯子去上发条,所以令人感到麻烦。

    1872年,法国人约瑟夫研制出一种靠发条蜗轮启动、用齿轮链条装置传动的机械风扇。这种风扇比拜伦发明的机械风扇更加精致,使用也很方便。

    1880年,美国发明家舒乐第一次将叶片直接装在电动机上,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电风扇。

    如今的电风扇又有了飞速的发展,设计构思更巧妙,款式花样更丰富,功能也趋向多样化、现代化。

    空调的由来

    空调机是由美国工程师多西发明的。

    1881年7月,美国总统格菲尔德在华盛顿车站遭到枪击。人们把他送进医院实施抢救。手术后,格菲尔德需要在医院休养一段时间。可是,病房里温度很高,使这位总统得不到正常的休息。

    有关部门把解决这个难题的任务交给了一个叫多西的矿山工程师。多西根据空气膨胀吸热的原理,在医院里装了一台空气压缩机,使病房的温度从30多摄氏度下降到25摄氏度以下。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空气调节器。

    1911年,美国人威利斯·卡里尔获得了发明空调机的专利。他从1902年开始,一直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家印刷厂研究空气湿度的调节。1904年设计出带有至今仍在使用的喷水过滤装置的空调机。1911年绘制出供设计空调设备时计算使用的空气温度曲线图。

    1926年,美国人舒茨和谢尔曼开始研制自主式家用空调设备。1931年,他们申请了窗式空调机专利。

    电子游戏机的由来

    电子游戏机因它的娱乐性、操作性、挑战性等特点,成为全世界青少年爱不释手的玩具。它最早是由美国人威廉·米勒发明的。

    米勒青年时很贫困,为了谋生,他曾在一家财务公司任职员。通过不断努力,终于成为一家分公司的经理。1958年他开始担任电脑设计员,使自己对电脑有了深刻认识。

    1969年,他开设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电脑公司,但只是做一些软件设计。1975年,他制造了一个小型电脑游戏机。但由于技术原因,不但机器没有产生影响,反而使公司倒闭。

    1976年9月,威廉·米勒以仅有的1万美元大量收购电脑零件,改装成电脑后再以平价出售。接着,他又开设了电脑游戏机店。由于他的电子游戏机技术问题得到克服,深受人们欢迎,销售量越来越高。他也成为电子游戏王国的先行者。

    后来,随着技术开发的加快,电子游戏机开始风靡世界。现在电子游戏机已经演化出手掌机、网络电脑游戏机等各类电子游戏玩具,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

    吸尘器的由来

    早在19世纪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就出现了一种运用折叠风箱(俗称皮老虎)的原理来吸尘的机器。它由两个人操作,风箱将机内空气吸出以后,形成相对真空,软管吸嘴就将地面灰尘吸进风箱。然而,这种机器有较大的弊病,一旦重复操作,往往又会重新吹出灰尘来,弄得乌烟瘴气,效果不大理想。

    1901年,一种号称经过改进后的“新产品”——列车车厢清洁机在伦敦的圣潘克拉斯车站进行操作表演。它虽然能吸一些尘,但更多的时候是适得其反,鼓起滚滚灰尘,几乎把围观者吓跑。

    此时,一个名叫休伯特·布思的旁观者,却从表演中受到启发。他连忙跑回家里,趴在地板上,用手帕蒙住嘴巴,就向着地面使劲地吸着。当家人以为他精神失常时,他却喜出望外地宣布大功告成。布恩得出了结论:对灰尘宜“吸”不宜“吹”;滤布可以把灰尘阻隔,又能使空气通过。

    然而,布思发明的第一台吸尘机体积太大,噪声难以消除,被称为“吵死人的怪魔”,多次受到警察们的干涉。

    1905年,布思又发明了用电动泵产生吸力的真空吸尘机,并投入市场,世界上第一台吸尘器终于问世。

    电脑的由来

    电脑又称计算机,出现于1945年。

    当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制造出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名叫“ENJAC”。这是全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它体积庞大,占地面积达500多平方米,重量约30吨,消耗近100千瓦的电力。

    1956年,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了,只要几个大点的柜子就能把它装下,运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现了集成电路计算机,这是计算机的第三代。

    到1976年,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克雷一号”计算机,使计算机进入了第四代。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使电子计算机不断向着小型化、微型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制造出与人脑相似的智能化计算机,可以进行思维、学习、记忆、网络通信等工作。

    进入21世纪,电脑更是笔记本化、微型化和专业化,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万次,不但操作简易、价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们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扩展了人的智能。所以,今天的电子计算机就被形象地称做电脑了。

    苹果电脑的由来

    20世纪70年代初,微型电子计算机问世,因为它具有功能齐全、小巧灵便的特点,吸引了很多热爱电子技术的青少年。

    在美国计算机大本营硅谷附近,一个叫做卡帕提尼的小镇上有两位年仅十八九岁的电子迷。年纪稍大一点的叫史蒂夫·乔布,他一边在大学读书,一边在农场的苹果园里帮工。岁数稍小一点的叫史蒂夫·沃兹奈克。两人志趣相投,成了一对情同手足的好朋友。

    1974年,当地的一些电子业余爱好者成立了一个制作微电脑的俱乐部。乔布和沃兹奈克很高兴地参加俱乐部的活动。他们把乔布父亲的一间废汽车库充当工作室,开始制作微电脑。

    他们先把微处理器装成一台单极微电脑,再将电视机、键盘与它连接,便组合成一套微电脑系统。只要操作键盘,电视屏幕上就会显示出文字和简单的图形。这项成果在俱乐部受到了普遍欢迎。

    接着,他们又试装了一小批公开出售,没想到一下子就被订购了50台。于是,这两个年轻人便办起了微电脑公司。

    为了纪念乔布曾在苹果园工作过,他们便把新开发的微电脑命名为“苹果Ⅱ型”(AppleⅡ),而最初试制的微电脑则被称之为“苹果Ⅰ型”(AppleⅠ)。这就是苹果电脑的由来。

    电炉的由来

    电炉的发明人是一位新闻记者,他的名字叫休斯。

    有一次,休斯对美国西部一个大富翁进行了采访,写了一篇揭露这个暴发户的报道。不料稿子被编辑主任扣发,休斯还被教训了一顿,原因是那个富翁将成为报馆的大股东之一。休斯只好辞去了报馆的职位。

    那是1900年前后,美国电力工业正在发展。休斯想在电器业上搞出点发明。但他的电器知识不多,加上心中并没有具体的目标,所以一时不知该从哪儿着手。

    不久,休斯应邀到一个新婚的朋友家里去吃饭。他发觉菜肴散发着一股很浓的煤油味,心里直想吐,但碍于情面,只好强迫自己把菜咽下去。这时,他的朋友及新娘子也尝出味道不对头了。

    新娘子想去添做两道菜,休斯不让。于是,新娘子埋怨自己的丈夫说:“都是你不好,我当初就说,买个炭炉来,你偏偏要买什么煤油炉,这可好,害得我天天吃煤油。”

    新娘的话使休斯受到很大启发,他不禁产生了灵感:如果能发明一种用电的炉子,不是既省事又能避免煤油炉的缺点吗?休斯告别这对夫妇以后,回到家开始研究起来。

    1904年,休斯的电炉研究成功了。开始并不怎么受欢迎,经过休斯大力宣传,终于打开了销路。后来,休斯又发明出电锅、电壶等家用电器,并在芝加哥设立了“休斯电气公司”,正式开始生产家用电器。

    西装的由来

    西装最初来源于欧洲,它是欧洲人穿的传统服装。

    西装的上衣,原是渔民的穿着,他们常年在海上捕鱼,穿敞领少扣的衣服,感到非常方便。背后开衩的燕尾服,原是中世纪欧洲车夫的装束,出于驾驭马匹的考虑,就在上装的后面开了一条衩。西装硬领,是由古代军人防护咽喉中箭的甲胄演变而来的。西装衣袖沿上的三颗纽扣,据说与拿破仑有关。西裤原是西欧“水手服”的样式,它便于水手将裤腿捋起来干活。

    这些原始的衣着,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西装。

    领带的由来

    “领带”起源于古代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日耳曼人。他们披着兽皮取暖御寒,为了不使兽皮掉下来,便用草绳扎在脖子上。

    到了17世纪,欧洲真正出现了“领带”。最初,有一支克罗地亚骑兵队来到巴黎闹市街头。骑士们都穿着整齐笔挺的制服,脖子上还系着一根布条。这引起了巴黎人的极大兴趣,随即模仿,以此为美。

    后来,法国有位大臣上朝时脖颈上系了一条白绸巾,还在上面打了一个漂亮的扣结。国王路易十四看后,大为赞赏,立即宣布以领结为高贵的标志,下令上流人物都如此佩带。这样,系领带、打领结的习惯便流传下来了。

    喇叭裤的由来

    喇叭裤最早是法国巴黎服装设计师们参考英国的海军服设计的。它的特点是裤裆浅、臀部紧、膝部窄、裤脚宽大。它的造型在膝部以上着重暴露人体线条,膝部以下过分夸张。由于它的样子奇异,一度吸引了西方很多猎奇的青年。

    20世纪60年代末,喇叭裤开始在巴黎流行。但不到3年,它就在西方世界衰落了。到70年代,它基本上退出了时装舞台。这是因为它不实用,穿上它,冬天不便于穿其他寒衣,夏天不易散热,行动也不方便。

    牛仔裤的由来

    如今,牛仔裤已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然而探流求源,牛仔裤是19世纪才出现的。

    1850年,美国西部出现了淘金热。当时,德国人李威·斯达斯也到旧金山去淘金。但当他看到那千千万万寻找金矿的人们以后,却改变了主意,开设一家商店,专门销售日常用品,包括露营用的帐篷和用做马车篷的帆布。

    有一次,一个淘金工人对他说:“我看用你的帆布做短裤挺好。矿工们现在穿的短裤都是用棉布做的,很快就磨破了。如果用帆布来做,即结实又耐磨,定会大受欢迎。”李威·斯达斯听后,立即用帆布试缝了一批短裤。没过多久,果然销售一空,赚了一大笔钱。

    接着,李威·斯达斯在旧金山开设了一家服装工厂。他根据矿工们劳动的特点,不断改进裤子的式样。后来他又改用法国尼姆出产的毕叽布做原料,裤子缝得比较紧身,从而形成了牛仔裤这种独特的样式。

    “牛仔裤”一出现,便受到美国青年人的欢迎。不仅矿工爱穿,大学生也爱穿。牛仔裤作为一种时髦裤子从美国传到欧洲、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

    泳装的由来

    游泳者下水时,少不了要穿上件泳装。可你知道吗?第一个穿游泳装的人还被定为“罪人”呢!

    1907年,澳大利亚女游泳员安妮特·凯勒曼在波士顿海滩上,第一次穿上了泳装。由于她穿的泳装裸露肩膀、大腿和手臂,被法庭控告犯了公众场合猥亵暴露罪。

    到了19世纪中叶,不少作家在《伦敦时报》发表文章,畅谈游泳和泳装的问题。后来游泳作为一项体育项目日益兴起,游泳俱乐部也很快遍及整个英国,泳装才渐渐被人们接受。

    比基尼泳装的由来

    “比基尼”就是三点式泳装。根据历史材料,我国广州曾流行过三点式泳装,但在当时却没有“比基尼”的名字。

    “比基尼”的称呼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在太平洋上一个叫比基尼的小岛进行原子弹试验,该岛很快成为国际知名的地方。

    不久,在法国巴黎,一位服装设计师推出了一种新式泳装。此泳装用料极薄且少,据说叠起来可装入一只火柴盒。这种泳装的推出在当时服装界震动不小。因为它覆盖面积小,穿上后近似全裸,所以使当时巴黎的许多专业时装模特儿都望而生畏。

    然而,一位舞女却勇敢地向传统观念挑战,第一次穿上这种泳装,并公开让记者照相。

    由于此泳装对世人的震动不亚于比基尼岛上所进行的原子弹试验,因此被称为“比基尼”泳装。

    圆领文化衫的由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士兵就把圆领衫作为内衣穿在军装里面。不论工作、休息、作战,他们都觉得很方便。英国士兵知道后纷纷效仿。

    但圆领衫在当时仅仅是一种内衣,它是如何登上大雅之堂的呢?这要归功于美国影星马龙·白兰度。他在影片《欲望号街车》中,把圆领衫当作外衣穿起来,看上去十分潇洒。

    在他的影响下,圆领衫在整个美国流行起来,成为最大众化、最经济的服装。20世纪50年代,在一次赛车比赛中,运动员的圆领衫都印上鲜艳的图案。从此,圆领衫开始加上鲜艳夺目的图案和各种文字,成为圆领文化衫。

    圆领文化衫上的文字有英文、日文、中文、阿拉伯文……穿着者不一定都知道汗衫上文字的具体含义,只是图个新鲜、有趣。

    和服的由来

    日本人民在过节或结婚时,会穿上他们的民族服装——和服。日本的和服是怎么来的呢?

    1973年,人们在日本奈良地区明日香村的岗松墓地中发现了几幅古代壁画。根据推算,墓地的主人可能是天武天皇时代的亲王或文武天皇的功臣,也可能是刑部亲王。因为当时只有达官贵人才身穿高句丽式服装。

    当时,日本刚刚建国,许多风俗习惯来自中国和朝鲜。墓地主人的服装,是大宝令(公元706年)时代的产物,其特点是纱冠上系有两根饰带。另外,在外衣襟下和袖口有裥,左襟和襟口饰有短带,腰部系有很长的带子。考古专家指出,这是一种典型的高句丽服装。

    另外,从其他陪葬品中可推出墓地建于公元7世纪,那时,新罗动用武力,吞并了高句丽和百济。很多高句丽人和百济人流亡到日本,他们的服装影响到日本人衣着打扮。而现代人常穿着的民族服装(和服),实际上是从高句丽服装演化过来的。

    胸罩的由来

    世界上第一只胸罩是一位名叫菲玛莉的美国女士发明的。

    1914年,菲玛莉为争当巴黎盛大舞会的皇后,用两条手帕加丝带扎成了能支撑乳房的简单胸罩,在舞会上引起了与会人士的广泛关注。一家紧身衣公司老板用高价购买了专利。

    从此,胸罩(又称乳罩)开始在女性中广泛传播,很快遍及全球,成为妇女保健、美体的必需品。

    高跟鞋的由来

    关于高跟鞋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源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由于路易十四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显示他那高贵的气度,就吩咐手下人为他定制了一双高跟鞋。此后法国贵族男女们纷纷仿效,并很快传遍全国乃至欧洲大陆。

    另一种说法源于意大利的威尼斯。15世纪时威尼斯有个商人,担心他外出经商之时,漂亮的妻子到处乱跑,惹是生非。他想到雨天鞋后跟沾上泥不好走路的现象,给妻子定做了一双有很高后跟的鞋子,以便约束妻子的行动。

    可是,妻子穿上这双鞋后,感到十分新奇好玩,出尽了风头。大家觉得她的鞋很美,而且更显得身体亭亭玉立,于是仿制成风。高跟鞋很快就流行开了。

    旱冰鞋的由来

    在18世纪,一位住在荷兰的男子滑冰运动员经常在冰面上溜冰。当冰开始融化时,冰面就支撑不住溜冰人的重量。他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将四个木轴安装在一双旧皮鞋上,试着在地面上滑行,没想到竟然成功了。他制作的鞋,就是世界上第一双旱冰鞋。

    1706年,比利时一位名叫约瑟夫·默林的技工制造了一双旱冰鞋。由于没有煞车装置,这种鞋使用起来很不方便。1815年,法国人加尔森制造了一种轮式旱冰鞋。1819年,法国人首次出售木制、金属制和象牙制溜冰鞋。

    1863年,美国人詹姆斯·普利姆普顿设计出一种新式旱冰鞋。这种旱冰鞋是在每只鞋底上镶四把小冰刀,在冰上滑行。如果冰雪开始融化,鞋底就换上镶有活动底座的两对小轮,以利于在坚实的地面上滑行。

    现在人们所见的四轮花样旱冰鞋是用皮革制成,高腰、硬帮、高跟、硬底。男式的为黑色,女式的为白色。鞋底托用金属制成,镶有四个小滑轮,前面有制动器,可用以调节与地面距离的高度。前后小轮均可左右扭转。轮与托是用胶垫连接,并用螺钉固定在滑轮上。

    袖扣的由来

    袖扣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源于普鲁士。在18世纪,普鲁士国王腓德烈大帝非常关心部队的军容,但他发现士兵的袖子都很脏。一位军官告诉他说这是士兵们常用袖子往脸上擦汗的缘故。为了改变士兵的这一习惯,国王在袖子上钉上纽扣,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另一种说法则是源于拿破仑。拿破仑手下的元帅、将军多出身于下层,不太注意自己的仪表。但拿破仑却十分关心自己部下的表现。

    他发现部下的袖子总是很脏,原来是他们常用袖子擦汗、擦鼻涕,甚至吃完饭后擦嘴,非常不雅。因此,拿破仑下令在各位将帅的袖子上钉上纽扣。这个方法有效地制止了不卫生习惯的发生,而且也显得美观。以后人们纷纷模仿,便成了西装袖上纽扣的由来。

    化纤的由来

    在遥远的古代,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传到欧洲,同时也带去了育蚕、织绸的工艺。

    17世纪,欧洲的科学家们指出,仅靠蚕丝已不能满足人们穿着的需要。1664年,英国生物学家霍克对蛾蝶类昆虫的生理结构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认为人类完全可能生产人工丝。

    法国的自然科学家卜翁饲养了大量蜘蛛,经过反复实验,发现蜘蛛的丝是它把肚子里的黏液喷射到空中凝结成的。于是,他削开蜘蛛的腹部,取出大量黏液,用人工方法抽成细丝,制成世界上第一副“人造丝”手套。但这副手套又细又脆,而且不能遇水。

    1891年,英国化学家克鲁斯与贝文发现,木材、芦苇、甘蔗渣等原料同棉花一样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用它们也可以制成黏液抽丝。1905年,英国建成了第一个黏液纤维厂,开始生产人造纤维,在我国称它为“黏液”。

    1930年,德国人施陶丁格尔教授发现了纤维素的天然纤维的结构,而且证实这种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小分子会聚合成纤维。这种由小分子聚合而成的纤维,就是合成纤维。

    后来,许多不以天然产品为原料,完全是人工合成的纤维陆续发明并投入生产。

    戒指的由来

    戒指也叫指环,一般是用金、银或其他贵重材料制成,多戴在手指上。

    最早的戒指见于古埃及的坟墓,上面用象形文字刻上指环主人的姓名与头衔。

    在古希腊,人们把戒指作为装饰品。在古罗马,戒指是社会地位的重要象征。罗马共和国初期,只有身居高位的人才能佩戴金戒指。到公元前3世纪,戴戒指的特权扩大到骑士阶层。罗马帝国时期,除奴隶外都可以戴金戒指。罗马天主教会授予教皇的戒指形体巨大,甚至可用作印章。

    中国的戒指,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后宫中的妃子们,月经来临时在无名指上戴上戒指。可见,那时戴戒指是作为一种信号使用。

    后来,姑娘们成人、出嫁时都要戴上一枚戒指。

    订婚戒指的由来

    订婚戒指起源于奥地利。

    1477年,奥地利国王麦士米尼结识了一位名叫玛丽的公主。玛丽美丽的容貌和优雅的举止使他为之倾倒。为了赢得她的爱情,麦士米尼让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面对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国王的热烈追求,玛丽终于嫁给了麦士米尼。

    从此,西方便将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一直沿用至今。

    耳坠的由来

    耳坠是妇女的装饰用品。可是它最早出现的时候,只不过是纠正坏毛病的工具。

    传说很早以前,有夫妻二人,他们40多岁才生下一个女孩。老两口欢天喜地,把女孩当作掌上明珠,非常宠爱。

    姑娘从娇生惯养,被惯出一个坏毛病——走路时总是左顾右盼。姑娘的名声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坏。因此,姑娘大了,却没有一个小伙子肯娶她。

    老两口非常着急,想来想去,终于琢磨出一个好办法:在姑娘两耳下各系一短绳,绳下端系一贝壳。只要姑娘晃动头部,贝壳就会碰到姑娘的脸,而刮脸又是表示“羞”的意思。所以,姑娘立刻就会意识到别人在羞她,这样就能克服走路左顾右盼的毛病。结果,这种“耳坠”真的纠正了姑娘的坏毛病。

    这件事传出去后,不少有类似毛病的人纷纷仿效。于是,耳坠便在社会上普及起来了。后来人们慢慢地将它改制成为工艺品,戴在耳朵上,为女性增添美丽。

    旗袍的由来

    旗袍本来是我国旗人妇女的服装,它随着清朝的建立,流传到全国各地。它以其优美典雅的造型,简洁合理的结构,为妇女们所喜爱。

    旗袍起初式样宽大、平直、衣长至足。它的用料多用绣花缎子,领、襟、袖口的边缘镶有宽边。20世纪20年代末期,式样有了改变,衣长缩短到膝下。

    到了20世纪30年代,旗袍盛行,成为女子最时髦的服装。它的式样多种多样,领有高有低,袖子也时长时短,衣长有下摆至曳地的,也有短过膝的。20世纪40年代的旗袍大都不要袖子,衣长缩短,领子降低,穿起来轻便合体。20世纪50年代,女子穿旗袍还较普遍,但以后渐渐减少。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旗袍又回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现在的旗袍,式样色料越来越丰富多彩,有的也与裙子、马甲等其他服装样式组配或融合,更富有现代气息。

    裙子的由来

    裙子是人类最早的一种服饰,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穿的裙子是用树叶或兽皮制成的。这种裙子,制作简单粗糙,根本谈不上什么美。我国古代的裙子男女皆用,后来才渐渐变成妇女的专用品。

    裙子盛行从汉代开始,当时最盛行(尤其在宫中)的要数“留仙裙”。它的盛行,与民间流传的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在金莲花上跳舞的故事有很大关系。唐代以后,裙子更加流行。妇女穿裙没有年龄、贫富、城乡之分。上至皇妃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穿裙子,而且裙子的色彩、款式多种多样。

    现代,我国妇女的裙子与古代裙子相比,不仅款式新颖,美观大方,而且品种繁多,风格各异。

    围裙的由来

    人们在做饭时,喜欢在腰间系个围裙。围裙的作用是防止弄脏衣服。可人们系围裙,却来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从前,府河边上住着一个孤儿,名叫张良。有一年冬天,张良在野地里看到一只小白狗冷得直打哆嗦,就把它抱回来细心喂养。

    一次,张良从田里干活回来,闻到一阵饭香。进门一看,桌子上摆着几碗饭菜。张良想,这是谁做的饭?

    一连几天,餐餐都是这样。问邻居,邻居说不是他们做的。

    这一天,张良不到吃午饭的时候就回来了。他扒在门缝里一瞄,看到一个漂亮姑娘在烧火。张良故意咳了一声。听到人声,姑娘连忙跑到床跟前,拿起一张白狗皮往身上披,变成了那只小白狗。原来姑娘是那只小白狗变的。

    第二天,张良又早早回来,突然推开大门,一把抢过那张狗皮。姑娘没有了狗皮,变不回去,向张良求情。张良不给,非要问这姑娘的底细。

    原来,这姑娘是一只白狗子精,看到张良善良老实,日子过得蛮苦,来帮他烧火。张良说:“做人该多好,干嘛要变狗子?你若不嫌我,就给我做媳妇吧!”

    那姑娘一笑,说:“跟你可以,但你要把皮子给我。”

    张良担心她跑了,坚决不把皮子给她。姑娘说:“我穿得单薄,没得皮子,不冷?”张良一想也是,就剪下一块皮子,给姑娘围在腰间,把剩下的皮子丢到灶里烧了。

    从此,张良在外头耕地,姑娘在屋里烧饭,小日子过得甜甜蜜蜜的。

    大家都羡慕他俩,也学着他俩,女人烧火做饭,胸前总要系个白围裙。慢慢地成了一个习俗。

    毛衫的由来

    孩子出生时,贴肉穿的衬衣都是叉襟的明朝服装,而且袖口和衣襟都不缝边,俗名“毛衫”。这毛衫是怎样来的呢?

    明朝末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直入中原。在清兵压境的紧要关头,兵部尚书史可法死守扬州,抗击清兵。后来,扬州失守,史可法被害。

    史可法牺牲后,他部下的都督刘肇基带领几百名将士,与清兵巷战。清兵诱降,刘肇基怒骂道:“大丈夫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我头可断,身不可屈。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决不放下我杀贼的刀!”说着,又带领将士与清兵激战。最后,他身受重伤,无法再战。

    刘肇基眼看大势已去,本想让夫人和自己一同以身殉国。但他又想到:夫人正怀孕在身,如果两人一同死去,这复国报仇的遗愿谁来实现?

    想到这里,他决定派亲信送夫人到乡下去避难,同时写了一封亲笔遗书。遗书中还叮嘱夫人:“一定要让孩子出生后穿着大明衣服,永世不忘国仇家恨!”

    后来,刘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夫人牢记丈夫遗言,暗暗地给孩子穿上了明朝衬衣,并且衬衣的袖口和衣襟都不缝边。其用意是:此仇不报,痛苦无边。因为这衣服有着毛边,所以叫“毛衫”。

    这事传扬开去,老百姓为了纪念史可法及其部下热爱祖国、与敌抗争的行为,都给自己的小孩穿毛衫,希望孩子长大后尽忠报国。

    内衣的由来

    在中国,内衣的历史非常悠久。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了一种内衣——“两当”。这种衣服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两当”有前后两片,“即可当胸又可当背”。它通常有两层,夹层可衬棉,贴身保暖。

    唐朝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上,胸下围一条宽带,肩、颈、后背无带。穿时由后及前,胸前有一排扣子系合,或用其他带子系紧。

    明代女子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已深谙如何凸现曲线美之道。当时的内衣——主腰,与背心类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襻带,肩部有档,档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襻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

    清代的肚兜一般为菱形,兜肚只有前片,后背袒露,上有系带套于颈间,腰部另有两根带子,束在背后。系带的材料不一。兜肚上有各类精美刺绣。

    在西方,内衣出现得也较早。古罗马时代,产生了胸衣。到了16世纪,还有铁、木头制的紧身胸衣。16世纪末期,人们开始使用鲸髦、钢丝、藤条等来制作紧身衣。到了帝政时期(1804~1825),紧身胸衣已变得简化。

    巴瑟尔时期(1870~1890),内衣制造得越发精美,蕾丝、丝绸、薄纱已得到充分运用。当时,人们对内衣的塑身要求已逐渐淡化,因为大家发现胸衣中的纬向金属丝对人体的呼吸无益。1907年,内衣制作放松了对腰部的束缚。

    随着弹性织物在服装中的广泛应用,内衣变得越来越舒服易穿。20世纪40年代,无带胸罩开始流行。

    中山装的由来

    在国际上,中山装被称为中国男式礼服的代表性服装。孙中山先生居住日本期间,看到日本的学生装朴素、大方,就将这种学生装的领子和口袋等部位加以改革,改成单立领,前身门襟九个扣子,左右上下四个明袋,袋褶向外露,后身有背带缝。这就是最早的中山装。

    辛亥革命后,关于革命党人该穿什么服装问题曾展开争论,孙中山主张穿广东便服,把直领改为翻领。服装师就根据孙中山的设计,制作了一种四个口袋的翻领上装。由于孙中山带头穿,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服装称为“中山服”。

    耳环的由来

    年轻的姑娘们戴上耳环,显得秀美俊俏。可你可知道耳环是怎么来的吗?

    相传古时有一位姑娘,双目失明。后来,一位名医认为能够治愈她的眼睛。在征得姑娘同意后,名医拿起银针在她左右耳垂上各刺一针。奇迹出现了,姑娘被刺后重见光明。她非常感激名医,就请银匠精制一对耳环戴在耳上,表示永不忘记名医之恩。

    当姑娘戴上银耳环后,双目变得更加明亮。穿耳戴环能明目的奇迹传开以后,许多人家的姑娘和妇女都纷纷穿耳戴环,并流传至今。

    现在,有的男性青年为了追求美,也佩带耳环。耳环已非女性所专用。

    银镯的由来

    银镯来源于一则民间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皇帝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阴宅(即现在沈阳东陵)。这日早朝,一大臣急匆匆地禀告:“启禀皇上,修建阴宅的金丝楠木紧缺!”

    明朝的永乐皇帝曾经用金丝楠木修建自己的阴宅——长陵。乾隆皇帝熟知这段掌故,便想到。“我何不给他来个移花接木!”于是,乾隆就命手下以维修长陵为借口,偷偷地把长陵的金丝楠木偷着运到东陵。

    满朝大臣对此议论纷纷。大臣刘墉知道此事后,决定用巧计平息众人的议论。于是他上朝奏本道:“启禀皇上,臣有一事不明,请圣上赐教。”

    乾隆问道:“何事?”“大清刑律掘坟盗墓者该当何罪?”乾隆笑道:“亏你当这么大的官,居然连刑律都不清楚。掘坟盗墓者该判死罪。”刘墉笑道:“既然百姓掘墓该判死罪,那么皇帝掘墓该当何罪?”

    当着文武大臣的面,乾隆不敢破坏大清法律,只好支支吾吾地说:“该当——该当发配。”

    “谢主龙恩,皇上是金口玉言,皇上说发配就发配吧!”

    乾隆没有办法,只好往外地走一遭,权当发配。

    刘墉诡秘地笑了笑,说道:“皇上,现在天气炎热,为保皇上龙体安康,我为皇上打了一副银镯,带上它可以抗暑避热,去潮消温,保我主身心康泰!”

    乾隆明明知道,这次去外地,并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去发配,戴上这副银镯也明明是手铐!不过他没办法,只好哭笑不得地戴上了。

    后来,人们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争先佩戴银镯。在的地区,举行结婚典礼时,漂亮的新娘子必须要戴上一对银镯。

    皮鞋的由来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将兽皮包在脚上,然后用骨针穿皮线缝扎。这就是皮鞋的雏形。但这种“原始皮鞋”还不是真正的皮鞋,没有鞋底与鞋帮之分。

    世界上第一双真正皮鞋,产生于中国的战国时期。我国军事家孙膑因受庞涓所害,膝盖受到刖刑,变成残废。为此,孙膑在原始皮鞋基础上,将较硬的皮革裁成底和帮两部分,缝成高筒皮靴。

    孙膑穿上它,依靠靴底和靴帮的支撑力,乘车指挥作战,战胜强敌。后来,一些制鞋匠将孙膑画像挂在家中,以纪念这一发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