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万事由来-美味佳肴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面包的由来

    在原始社会的村落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面包的化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面包。

    发酵面包起源于古埃及,制作方法一直保密。

    当时埃及人把面粉加水加盐,混合在一起,做成面包。一次,有个人将和好的面团放在阳光下,忘了拿回去。当他想起来,去拿这那块面团时,面团都发起来了。从那时起,人们开始在炉子上烘烤松软的面包。

    第一批公共面包师产生于古罗马。到19世纪,人们设计出特制烤炉,这种烤炉可大大减轻面包师的工作量。

    饼干的由来

    150多年前,在法国附近的比斯开湾的海面上,航行着一艘英国帆船。突然,天气骤变,狂风卷着恶浪向这艘帆船扑来。非常不幸,这艘船触礁搁浅了。船员们死里逃生,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狂风停息后,人们纷纷回到船上去找吃的东西。可是船里储存的面粉、砂糖、奶粉全都被水泡了,捞出来的东西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他们把捞到的东西装了几口袋带回岛上,捏成一个个小面团,用火烤熟了吃。糖、奶油、面粉糅合在一起,成了混合面,而且发了酵,烤出来的面团松脆可口。

    这些船员回到英国以后,为了纪念这次比斯开湾脱险,用同样的方法烤制许多小饼吃,他们把这些小饼命名为“比斯开”。这就是饼干的由来,“饼干”就是英语“biscuit”的音译。

    热狗的由来

    在全世界,热狗(英语叫Hotdog)是最普遍最流行的一种小吃。

    据说,最早卖热狗的人是德国巴伐利亚移民特瓦洛。他本来是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摆卖香肠的小贩,因为刚烤热的香肠非常烫手,他就用小面包把它包起来,让顾客一起吃。

    大约20年之后,在马球场上,一个卖这种夹香肠面包的小贩高声叫卖一种德国小腊狗香肠,一位漫画家觉得以此为创作素材,效果肯定不错,便将两条香肠,画成好像两只狗在互相对吠的样子。他把这幅漫画题名为“热狗”,并发表在报纸上。于是人们以后便把夹香肠的面包叫做热狗。

    三明治的由来

    “三明治”是英文sandwich的音译,就是“夹肉面包”。

    “三明治”原来是大不列颠王国的侯爵封号,三明治侯爵的第四代约翰·蒙泰古喜欢玩纸牌。他整天沉湎于纸牌之中,玩得废寝忘食。

    有一天,到了吃饭时间,他仍舍不得放下手上的好牌,就吩咐仆人把餐桌上的肉、香肠和面包片拿来,随手将肉和香肠夹放在两片面包之间,一边食用,一边玩牌。以后,这种用两片面包夹肉或香肠的吃法就流传开来,被称为“三明治”或夹肉面包。

    汉堡包的由来

    汉堡包和三明治相似,将牛肉夹在面包之中。这种食品并非来源于德国汉堡,而是来源于移民北美的欧洲人。

    当发现美洲这块“新大陆”后,许多欧洲人纷纷到北美移民。他们中有一批人,乘坐一艘名叫“汉堡—亚美利加”油轮前往北美。油轮老板将船上的剩牛肉剁成碎末,掺上面包渣和洋葱做成一种面包肉饼,给船上的客人吃。这种饼既不是面包,也不是包子,便以这艘船命名为“汉堡包”。

    当这批移民到了北美之后,觉得油轮上的那种饼非常实惠,便做了自己食用。久而久之,“汉堡包”成为北美著名的快餐食品。

    后来,汉堡包不仅有牛肉馅,出现了鸡肉馅、鱼肉馅、火腿馅等各种类型。

    薯片的由来

    薯片是美国人最喜爱的快餐之一。不仅餐厅里卖薯片,在商店里也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薯片制品。

    1853年,美籍印度人乔治·柯鲁姆在纽约一家月亮湖饭店当厨师。一天晚上,一客人想吃法式油煎食品,但这个人对饭菜要求十分苛刻,他要求像正宗法国大餐那样,将油煎食品切得很薄很薄。面对客人严格的要求,柯鲁姆并没有生气。他把土豆切得像纸一样薄,然后再将它们放入烧沸的油中。

    当他把这些焦嫩香脆的土豆片放在客人面前时,这位挑剔的客人非常满意。从此,在这家店前,经常有客人一边散步、一边大口大口地嚼着装在小小纸杯里的“油炸土豆片”。

    1925年,A·霍克与纽约的奥尔班尼公司合作,第一次生产出可在商店里出售的土豆片。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美国饮食文化的传入,薯片在各种快餐店里大量出现。

    方便食品的由来

    在全世界,方便食品非常流行。早在公元前4000年,古巴比伦人就已学会制作面包。14世纪,日耳曼人已开始懂得腌制食物、制作干燥食物。这些都可看作世界上方便食品的萌芽。

    1795年,法国一个名叫尼古拉阿勃尔的人发明了食品罐头。1815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罐头厂,1835年罐头制造业遍及整个美洲。1923年,美国的“冷冻之父”阿拉维斯·柏得依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冷冻公司。

    20世纪50年代中期,法国出现“电视热”,人们为了欣赏电视节目,竟顾不上烹调做饭。为适应新出现的情况,当时推出了一种“电视快餐”,以便人们能把有限的时间挤出来,用作看电视。这种“电视快餐”,将方便食品推向高潮。

    20世纪60年代初,欧美国家研制出了新型的食品包装材料和包装机械,这种新型的包装食品可以连包带物投入沸水中加热,食用起来非常方便。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陆续研制出各种冷藏设备和方便食品加工设备,如家用冰箱、冷藏柜、对流炉、微波炉、高速蒸气炉等,使方便食品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方便面的由来

    “二战”结束后的日本,百废待兴,职工工作起来非常卖力,被称做“工作狂”。结果,适应紧张生活的方便食品兴起。

    1955年,日本日清食品公司经理安藤百福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人们排着队等着吃热面,就决心制作一种方便的面条。他买了一台轧面机,开始尝试做面。起初,他在面里加了一些咸肉汤,没有做出方便的面条。最后,他将面条放在模具里用油炸,附带一包调料,用塑料纸包装。这样,他制作出世界上第一批方便面。

    后来,安藤百福在美国一家百货店中看到售货员把方便面用开水泡在玻璃杯中。他深受启发,发明了用发泡聚苯乙烯容杯装入方便面的方法。现在,中国成为方便面产量与食用量最大的国家。

    盒饭的由来

    现在,盒饭已成为人们忙碌生活中必备的食品。

    盒饭是由日本人发明的。日本安士挑山时代(1573年~1600年),当时爱知县的大名织田信长率领部下,在安士城与别的部队会师。他给每个官兵发了一份食品,以定量米饭配以咸菜。这就是盒饭的开始。

    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因为娱乐活动的流行,日本人喜欢成群结队观赏樱花或集体看戏。休息时,有人准备了盒饭。一些生意人从中看出了商机,于是开办专营盒饭的饭铺。1885年,宇都宫市火车站首次出现供应旅客的盒饭。

    自助餐的由来

    自助餐起源于8至11世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当时,海盗们每次抢来财物,就由海盗首领出面,大宴群盗,庆祝胜利。但这些海盗们,却不熟悉也不习惯吃西餐的繁冗礼仪。他们灵机一动,发明了自己到餐台上自选、自取食品及饮料的吃法。

    以后的饭馆经营者将这种吃饭方式予以规范化,并丰富了吃食的内容,就演变成今日的自助餐。直到现在,很多西方自助餐厅还冠以“海盗餐厅”的响亮名字。

    罐头的由来

    罐头的由来与法国皇帝拿破仑有关。

    8世纪末,法国皇帝拿破仑率领部队,征讨四方。由于战线太长,大批食品运到前线后就会腐烂变质。于是他悬赏1.2万法郎,希望有人能发明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和装备。许多科学家为此费尽心机,但都没有想出防止食品变质的好办法。

    有个叫尼古拉·阿佩尔的人,曾在酸菜厂、酒厂、糖果店和饭馆当过工人,后来当了厨师。他偶然发现,密封在玻璃容器里的食品如果适当加热,就不易变质。他深受启发,便响应政府的悬赏,对食品保藏的方法进行细致的研究。

    阿佩尔经过十年的艰苦研究,终于在1804年获得成功,制成玻璃罐头。他的方法是:将食物装入广口瓶内,全部置于沸水锅中,加热30~60分钟后,趁热用软木塞塞紧,再用线加固或用蜡封死。这种办法,能在较长时间内保存食物。这就是现代罐头的雏形。

    1806年,世界上第一批罐头食品送上法国的军舰,请军人们品尝。舰长与驻军司令们一致反映,罐头食品味道鲜美,为以前的干、腌食品所不及。1809年,法国政府“长期贮藏陆海军粮研究委员会”向阿佩尔颁发了1.2万法郎奖金。1812年,阿佩尔在巴黎市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罐头工厂——“阿佩尔之家”。

    阿佩尔的玻璃罐头问世后不久,英国人彼得·杜兰特制成了马口铁罐头,获得专利权。1862年,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发表论文,说明食品腐败是细菌所致。于是,罐头工厂采用蒸气杀菌技术,使罐头食品达到绝对无菌的标准。

    燕窝的由来

    燕窝既是美味珍馐,也是滋补佳品,它的种类繁多。我们通常所说的燕窝,是指一种金丝燕筑的巢。

    在中国人食用燕窝以前,印尼人就开始食用燕窝。

    唐代,中国民间就有人用瓷器与印尼土人交换过燕窝。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尝到燕窝后,便从马来群岛带回一些献给永乐皇帝,从此燕窝在中国出了名。

    燕窝是金丝燕靠喉部分泌出的大量浓厚黏性唾液凝结而成的巢窝,其形状多呈半圆形,有如人耳,深2.5至3.5厘米,内径5.8厘米左右,多筑在悬崖峭壁之上。

    金丝燕第一次筑的窝,质量最好,称为“官燕”。当它第一次筑的窝被人摘走后,它再筑窝时唾液已没有第一次多,纯度和黏性也差了。它第二次筑的窝,大多是它啄下自己身上的绒羽,与唾液混合起来筑成的,营养成分减少,经济价值降低。这种窝被列入次品,称为“毛燕”。

    我国四川、海南岛等地都有燕窝。其中尤以海南岛之东的燕窝岛(原名大洲岛,因盛产金丝燕窝而得名。)所产的燕窝为佳。它窝层肥厚、细嫩柔软、色泽透明、营养丰富,占中国燕窝之冠。

    黄油的由来

    黄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在一些古印度、古希腊书籍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黄油的记载。不过在那个时候,黄油并不是一种食品,而是被当作药品或化妆品,有时还作为祭祀神仙的祭品。7世纪,欧洲人才开始食用黄油。

    当时人们食用黄油,还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人们认为,黄油是一种很洁净的食物,不能有半点污浊,甚至多看上几眼也是亵渎神灵的。所以在许多地方,黄油普遍由盲人制作。

    今天,黄油已成为西方人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食品。

    糖精的由来

    糖精,是由俄国人法利德别尔格发明的。他是美国巴尔的摩大学的研究人员,也是一位化学家。

    一天晚上,法利德别尔格过生日。夫妇二人请了几位好友大吃一顿。晚餐开始不久,一位朋友忽然惊讶地说:“哟,好甜的香酥鸡块啊!”另一位朋友也说:“大嫂居然炸的是甜牛排!”晚餐结束后,法利德别尔格夫妇坐在沙发上,想着这个奇怪的甜味。“为什么香酥鸡块、牛排会变成了甜的呢?”丈夫问。“我可没有加糖呀!”妻子说。

    接下来的实验,让法利德别尔格陷入异常的奇怪之中。他取来朋友用过的盘子舔了一下,居然是甜的;他端起装过菜的大盘子舔一下,那也是甜的;最后,他从口袋取出铅笔一舔,竟然还是甜的!

    忽然,他想明白了:“原来甜味是从这儿来的!一定是实验室里哪样东西将铅笔‘染’甜的!”

    第二天清晨,法利德尔格赶到实验室,将用过的器皿逐一进行检查。法利德别尔格发现铅笔上的甜味和煤焦油有关。从此以后,他集中精力,研究如何从煤焦油中提取甜味物质。后来,他果然从煤焦油中提取出一种甜味剂,并命名为“糖精”。

    实验证明,糖精的甜度为糖的500倍。在1879年的美国,法利德别尔格获得了发明糖精的专利权。一年后,他迁居德国,在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糖精厂,进行商业性的糖精生产。现在,糖精已成为老百姓习以为常的食品调料。

    味精的由来

    味精是由日本人发明的。它的发明还有一个小故事。

    日本东京大学有一位教授,名叫池田菊苗,是一位化学家。1908年盛夏的一个晚上,池田回到家里,与妻子一道用餐。忽然,他停止了进餐,将目光停在了黄瓜汤上。“今天这碗汤怎么这样鲜!汤里除了海带和黄瓜,没有别的东西了吗?”池田问妻子。“是呀!”妻子回答。“这海带里面一定有什么奥妙!”池田自言自语地说道。

    从这天起,池田教授在东京大学的化学实验室里,仔细地研究海带的化学成分。半年以后,他从海带里提取出一种叫谷氨酸钠的物质,正是谷氨酸钠大大提高了菜肴的鲜味。于是,池田用谷氨酸钠制成了一种鲜味剂,给它取名为“味之素”,并取得专利。

    20世纪初,味之素的广告在中国铺天盖地。工程师吴蕴初对味之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买了一瓶。

    很快,他化验出味之素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于是想造出中国的味之素来。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终于提炼出10克白粉似的结晶,其味道与日本的味之素一样。吴蕴初想:“最香的叫香精,最甜的称糖精,那么,最鲜的东西,不妨取名为‘味精’。”这就是味精的由来。

    巧克力的由来

    巧克力起源于墨西哥地区印第安人的一种含可可粉的食物,它的味道苦而辣。

    大约16世纪,西班牙人想方设法,让巧克力变得很甜。他们将可可粉和香料拌和在蔗汁中,增加了食物的甜度。1876年,瑞士人彼得在上述饮料中再掺入一些牛奶,终于完成了现代巧克力创制的全过程。

    后来,有人将液体巧克力脱水,浓缩成一块块便于携带和保存的固体巧克力。

    口香糖的由来

    在全世界,口香糖受到普遍欢迎。口香糖的诞生,应该追溯到墨西哥的桑塔·安纳将军。

    在1836年的贾森托战役中,安纳将军被敌人擒获。他被释放后,将一种晒干的人心果树胶带在身边,去了美国纽约。人心果树生长在墨西哥丛林中,当地的印第安人喜欢咀嚼这种树胶。

    在和桑塔·安纳谈话时,美国泽西市的冒险家托马斯·亚当斯发现他总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树胶,放到嘴里嚼。一天下午,在一家药店里,亚当斯在看到店主卖给小女孩一块可以咀嚼的石蜡。亚当斯想起安纳嚼咬的树胶,就问药店老板是否愿意卖更好的咀嚼物,老板表示同意。

    亚当斯回家后,就和儿子霍拉肖一起,对安纳带来的树胶进行加工。一两天后,亚当斯把加工后的产品——许多圆球,送到药店出售,结果销路很好。接着,亚当斯又买进一批树胶,租下厂房,开始了大批量生产,并远销各地。

    冰淇淋的由来

    古罗马帝国时代,有位皇帝难耐酷暑,派仆人四处寻找冰雪。一位聪明的厨师,将未化的冰雪从高山上取来,用蜂蜜和水果汁搅拌,让皇帝喝了解渴。这就世界上最早的冰淇淋。到了13世纪的时候,马可·波罗从中国把牛奶变冰的办法带回意大利,结果意大利出现了新的冰淇淋。

    15世纪,人们开始使用奶油制作冰淇淋。冰淇淋在意大利称为“牛奶花”,在英国被称为“冻奶油”,这说明冰淇淋的主要成分离不开牛奶。但制作冰淇淋的办法千差万别,不同厂家出品的冰淇淋的质量也不相同。当今世界上,制作冰淇淋名气最大的国家是意大利和美国。据说,美国总统华盛顿和杰弗逊都非常爱吃冰淇淋。

    蛋卷冰淇淋的由来

    蛋卷冰淇淋的发明者是糕点小贩哈姆威。

    1904年,世界博览会在美国的路易斯州举行。糕点小贩哈姆威在会场外面出售波斯薄饼。由于参加会议的人很多,哈姆威的生意十分兴隆,没几天就赚了不少钱。一天,哈姆威的摊头旁边来了一位卖冰淇淋的小贩,小贩的冰淇淋卖得很快,不一会儿,盛冰淇淋的小碟便不够用了。

    “这可怎么办?”卖冰淇淋的小贩愁眉紧锁,“回家去拿吧,那么多顾客等着,附近又买不到小碟,有什么办法能解燃眉之急呢?”

    热心的哈姆威看出了卖冰淇淋小贩的心事,他灵机一动,把自己的热煎饼卷成锥形,对卖冰淇淋的小碟说:“伙计,用这个代替小碟怎么样?”于是,卖冰淇淋的小贩试着把冰淇淋盛在锥形煎饼内出售。结果,冷的冰淇淋和热的煎饼巧妙地合在一起,出乎意料地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聪明的哈姆威从中受到了启发,很快研制出了蛋卷冰淇淋。

    元宵的由来

    元宵,南方人又叫“汤圆”、“水圆”、“汤团”等。

    宋人陈元靓写的《岁时广记》称它为“元子”;《乾淳岁时记》称它为“乳糖元子”;《大明一统赋》称它为“糖元”;《武林旧事》称它为“团子”。各地制作的元宵,尽管风味不同,但都带有阖家团圆的寓意。

    元宵最早出现在宋朝。那时民间流行着一种元宵节吃的新鲜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食用。这种食品吃起来香甜可口,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因为这种食品在元宵节才供应,于是被称为元宵。

    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当上了民国总统。因为“元”和“袁”、“宵”和“消”同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所以显得很不吉利。在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袁世凯垮台后,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年糕的由来

    我国各地人民,都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到底始于何朝何代?这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哩!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下令修建王城,并派大臣伍子胥督建。几年之后建成,吴王命名为“阖阊”。

    公元前484年,阖闾死后,其子夫差接位。夫差是个好大喜功之人,他一心想讨伐齐国,称霸中原。伍子胥屡次劝谏,夫差不但不听,而且十分恼怒。

    伍子胥预料到自己将有杀身之祸。他悄悄地对几个亲信说:“我死之后,如果国家有难,民众没有粮食吃,你们到象门城墙下挖地三尺,可以找到能吃的东西。”不久,奸臣诬陷伍子胥私通齐国,夫差不分青红皂白,赐宝剑一把,逼伍子胥自尽。

    伍子胥死后,越国趁机进攻吴国,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城中军民处于粮尽援绝的困境,伍子胥的几个老部下突然想起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带领军民们去象门挖地,结果挖到了许多可以充饥的“城砖”。

    原来,象门一带的城砖是用糯米粉蒸煮后压成的。这种糯米砖十分坚韧,既可作砖砌城,又可充饥。这是伍子胥生前暗地设下的“积粮防急”之计。吴国都城的军民就用这些“城砖”充饥,渡过难关。

    从此以后,每逢过节,百姓们都要蒸煮糯米糕,纪念伍子胥。因为这种形如城砖的糯米糕是过年吃的,人们就把它称为“年糕”。

    粽子的由来

    粽子,又名角黍,因其形状有角有棱并用黍米为原料做成而得名。《本草纲目》上说:“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棕,曰角黍。”

    端午节吃粽子,始于纪念屈原。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记载,当时的粽子中除了黏米,还有粟、枣等配料。唐代,粽子已成为节日期间市场上的美味食品,长安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店,而且技艺相当高。

    到了宋代,粽子名目渐多。明弘治年间,用芦叶裹粽子,粽馅也多起来了,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更出现了“火腿粽子”。

    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如今粽子越来越丰富。粽子不但是端午节的美味,而且成为平时食用的方便食品。

    饺子的由来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后来,更出现了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

    我们还可以看到1300多年前完整的唐代饺子。它是从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出土的。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放在一个木碗中。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饺子已传入我国的边远地区。

    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

    面条的由来

    我国的面条起源于汉代。那时面食统称为饼,因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面条的种类增多。《齐民要术》中便收录有“水引”和“博饨”。“水引”是将筷子般粗的面条压成“韭叶”形状;“博饨”则是极薄的“滑美殊常”的面片。

    隋唐五代时期,面条的品种更多。有一种叫“冷淘”的过水凉面,风味独特。著名诗人杜甫对这种面十分赞赏,称其“经齿冷于雪”。还有一种面条,制得有韧劲,有“湿面条可以系鞋带”的说法,被人称为“健康七妙”之一。

    宋元时期,“挂面”出现了,如南宋临安市上就有猪羊庵生面以及多种素面出售。及至明清,面条的花色更为繁多。如清代戏剧家李渔就在《闲情偶寄》中收录了“五香面”、“八珍面”。这两种面条分别将五种和八种动植物原料的细末掺进面中制成,称得上是面条中的上品。

    油条的由来

    油条的由来,还有一则动听的民间故事:

    南宋皇帝赵构和丞相秦桧,于1142年杀害了抗金英雄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消息传出,引起了广大爱国人士的愤恨。

    有一天,汴梁两个油饼小贩谈到此事,他们气愤地说:“炸了他们才解恨呢!”于是,二人用面捏成秦桧及其夫人王氏,并用筷子将两个面人压在一起,投入油锅,做成一种食品。他们把这种食品称为“油炸桧”。

    从此,“油炸桧”成为国内流行的食品。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种食品的制作过程有所简化,叫法也通称为“油条”了。但有的地方仍沿用“油炸桧”的叫法,还有的地方叫“炸果子”,“果”就是“桧”字的音变。

    点心的由来

    为什么人们都把美味糕点称作“点心”呢?这源于南宋时抗金的一段佳话。

    公元1130年,金兵大举南侵,渡过长江,占领了建康和临安。爱国人士奋起抗金,迫使金兵向北溃退。当时驻防镇江的爱国将领韩世忠、梁红玉夫妇趁机率八千精兵在黄天荡阻击金兵,将10万金兵在黄天荡内围困了48天。

    胜利后,梁红玉命令烘制民间的美味糕饼慰劳前线将士,以表示自己的“点点心意”。自此以后,“点心”的名字便传开了。

    月饼的由来

    月饼最早出现在唐代。唐明皇八月中秋梦游月宫。从此民间形成祭月之风,逐渐发展为中秋赏月,制作出月形食品。

    到了宋代,食用月饼的风气越来越盛。月饼成为中秋节祭拜月亮时最主要的物品,祭月后,月饼由全家人分食。由于月饼象征团圆,有的地方也将月饼称为“团圆饼”。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看来当时的月饼已和现在的月饼颇为相近。

    明代,出现了一个和月饼有关的民间传说。元朝末年,阶级矛盾激化。足智多谋的刘基为了秘密发动群众,把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上约期起义的秘密传单,放在月饼内。当参加起义的群众吃到月饼时,就知道起义行动时间,从而一呼百应,群起反抗元朝统治者。从此,月饼的名气就更大了。

    近代,月饼不仅成为传统糕点,而且制作风味也因地而异各有千秋。

    春卷的由来

    春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春卷,那时叫“春盘”。人们每逢立春,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所以称为“春盘”。

    到了唐宋,食用“春盘”风气越来越盛行。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的“春日春盘节物新”等诗句,都反映了人们喜食春盘的生活习惯。

    唐代,春盘又叫五辛盘。明代李时珍说:“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谓之五辛盘。”

    以后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宋朝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这样描述:“常熟糍糕,馄饨瓦铃儿,春饼、菜饼、圆子汤。”到了清代,人们不论富贵、贫贱,都多食春饼。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打春》中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闲也。”当时,吃春饼象征着求福祈寿,消灾去难。

    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饼”又演变成为小巧玲珑的春卷了。这时它不仅成为民间小吃,而且也成为宫廷糕点,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宫廷中的“满汉全席”128种菜点中,春卷是九道主要点心之一。

    腊八粥的由来

    腊八粥源于一个佛教故事。

    “腊八”这天,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游遍了印度的名山大川,探求人生的真谛。有一次,他来到北印度的摩揭陀国,由于暑热难当,又累又饿,他终于倒下来了。

    这时一位牧羊女正好来到这里,便把自己的午餐拿来,同时取来甘甜的泉水,用火加热后,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牧羊女的午餐是几天来家里吃剩下的黏米和糯米粥混合而成的杂烩饭,里面还有她从山上采来的各种野果。

    他吃完饭,顿感元气恢复,精神振奋,在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

    从此以后,每逢“腊七”,寺院里的僧侣都会选取好吃的谷物、水果,涤净器皿,到次日天明熬成熟粥,一些供奉佛祖,另一些自己食用。这种粥就被称为“腊八粥”。

    久而久之,俗世的人们受和尚们的影响,也做起腊八粥来。据《天中记》载:宋时东京腊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每逢腊八这一天,不仅朝廷、官府、寺院要做大量腊八粥,而且民间也争相效法,广为流传。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更为盛行。在宫廷里,皇帝、皇后、皇子都要准备好腊八粥,赏赐给大臣、侍从、宫女。

    萨其玛的由来

    有一种满族糕点,叫作“萨其玛”。说起它的由来,还有一段历史原因。

    “萨其玛”一词,始见于清朝大学士傅恒所著《御制增订清文鉴》一书,其中写道:“萨其玛,把白面(指已和好的)经芝麻油炸后,于糖稀中掺和。”光绪年间成书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萨其玛乃满洲食品,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这两本书,详细介绍了萨其玛的制作方法。

    制作萨其玛的最后两道工序是:把其切成方块,随后码起来。“切”,满语为“萨其非”;“码”,满语为“玛拉木壁”。“萨其玛”便是这两个词的缩写。这种食品因此得名。

    17世纪,清王朝建立,满洲众百姓从龙入关。满汉人民开始杂居,风俗习惯与语言词汇愈来愈多地交流、融合。萨其玛作为一种民族风味的食品,也逐渐被汉族人民所接受。其实,萨其玛的汉名叫“糖缠”,这可见于《清文补汇》一书。但这个名称没有叫起来,而萨其玛却成了满汉两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名称,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涮羊肉的由来

    涮羊肉最早始于我国东北和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原称“涮锅”。据说,涮羊肉的起源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

    700多年前,忽必烈征讨敌人。在路上,他忽然想吃清炖羊肉。厨师急忙杀羊剥皮,剔骨割肉。这时,有人报告:“敌军铺天盖地而来,离此不远了。”兵贵神速,忽必烈要尽快吃饭,好带兵打仗。

    聪明的厨师想出一个办法,他在羊肉上拣一个好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煮沸的水中,用勺子草草地搅一下,便捞到碗里,加上点盐,送到忽必烈的面前。当时,忽必烈感到这肉片格外鲜嫩。待忽必烈胜利回朝后,重赏厨师,御赐菜名为“涮羊肉”。

    涮羊肉进入大城市是在明代,当时称为“生爨羊”。17世纪中叶的清宫膳食单上已有“羊肉片火锅”之名,并将此菜置于众多菜肴之首。清朝后期,北京前门外的正阳楼经营涮羊肉,非常出名。民国初年,北京的东来顺羊肉馆,由于所切羊肉片薄如纸,一烫即熟,加上调品味道鲜美,名扬全国。

    榨菜的由来

    榨菜起源于四川涪陵,它的发明是在不经意间形成的。

    光绪年间,四川涪陵有个叫邱寿安的商人,在湖北宜昌开设荣昌酱园,同时经营四川大头菜。可是不知怎么回事,他的生意十分清淡。后来,他雇佣四川中县人邓柄成在老家涪陵做腌菜工。

    邓柄成很聪明,他把肥嫩的青菜头腌制成新的蔬菜。由于这种菜在腌制过程中经风干、脱水,使用了木榨压、除盐水的制作方法,所以称为榨菜。

    邓柄成将这种榨菜送往宜昌。邱老板觉得这种菜不错,设宴请人品尝。大家品尝后,都称赞不已。于是,荣昌酱园开始销售榨菜。结果,榨菜一上市,就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从此以后,荣昌酱园生意兴隆。

    现在,全国的榨菜形成了两大基地,一为四川,一为浙江。

    松花蛋的由来

    松花蛋,俗称“皮蛋”,又称“松花皮蛋”。它有4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中国南方。关于它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

    话说江南有个江河交叉、湖塘密集的三江口,在河埠头住有夫妻二人,男人姓厉。夫妻俩都年过半百,靠摆茶摊过日子,来喝茶的都是一些穷苦的渔夫。可是这年雨大,江河湖泊一片汪洋。打鱼的少了,老两口度日更加艰难。

    有一个养鸭老汉,将一对母鸭送给他们。他们就靠这对鸭子维持生活。鸭子一天下两蛋,非常准时。可是好景不长,鸭蛋竟然拾不到了,夫妻俩十分烦闷。

    十几天后,他们收拾茶具,还像往常一样,把剩茶倒入屋外的桑树灰堆里。忽然看见桑树灰里露出了圆滚滚的东西来,拾起一看,正是他们要找的鸭蛋。原来鸭子把蛋下到桑树灰里。

    可是这蛋在桑树灰里埋了这么些天,又天天浇剩茶叶,是否已经坏了呢?他们嗑开一个蛋,只见蛋清已经变得黄褐色,像水晶一样,蛋黄也变成绿盈盈的实心蛋。一尝,这蛋有一种特别的香味。这蛋就是松花蛋。

    松花蛋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皮蛋,味辛、涩、甘、咸,能泻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痢,能散能敛。”中医认为松花蛋性凉,可治眼疼、牙疼、高血压、耳鸣眩晕等疾病。

    肉松的由来

    肉松是一种精致的肉食加工品。人们将瘦肉经过预煮、撇油、焙煎、脱水、炒松等工序,便制成肉松,它的原料有猪肉、牛肉、鸭肉、鸡肉、鱼肉等。

    相传400多年前,江南有位名厨,烹饪水平非常高超。府太爷便下令把这个名厨带入府中,收为官厨。这个府太爷,是个鱼肉百姓的恶人。百姓恨之入骨,都称他为“猪公”。名厨不甘心为恶名远扬的“猪公”驱使,便消极怠工,做出的饭淡然无味。“猪公”非常恼怒,想惩罚名厨。

    一次,“猪公”邀请陆天官来府赴宴。他为了不丢面子,便威胁名厨。名厨虽然恨他,却不得不应承下来。这天,陆天官到了,名厨一道菜一道菜地上。最后,按“猪公”的规矩,非有个红烧肉不可。

    不料,名厨一时疏忽,把肉烧过了头,肥肉瘦肉完全脱离,烂得用筷子夹不起来。怎么办呢?名厨使出看家的本领,将肥肉汤油撇出,放入糖和料酒,把瘦肉翻炒搅拌,再脱水成干,变成干肉丝,端上桌去。“猪公”不知是什么菜,便向名厨询问。名厨说:“这是我的绝技,名叫‘松肉’,不是宴请陆大人我还不露这一手呢!”

    陆天官非常高兴,吃起来倍感有滋有味,一个劲儿地说:“好菜,好菜!”“猪公”也来了劲,说:“既是绝技,就把菜的做法给陆大人讲讲,也好助兴。”名厨说:“做法不难,只是要剥猪的皮,抽猪的筋,剔猪的肥肉,炒猪的瘦肉。”这番话,弄得“猪公”有气难出。过些日子,“猪公”便找了个借口把名厨赶走。名厨远走他乡,自己开了个小酒店,专烧“松肉”下酒。后来因“松肉”不顺口,便改成“肉松”了。

    豆腐的由来

    传说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喜欢黄老之术,在淮南朝夕修炼。陪伴他的道士,常年吃素。为了改善伙食,这些道士就悉心研制出了鲜美的豆腐,并且献给刘安。刘安一尝,果然好吃,就下令大量制作。这样,豆腐的发明权就记在淮南王刘安的名下了。

    1959年到1960年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出土了两座汉墓。一号汉墓中,有大面积的画像石,其中有豆腐坊石刻。这是一幅把豆类进行加工、制成副食品的生产图像。考古专家认为,此刻画可以证明,中国豆腐的制作不会晚于东汉末期。

    臭豆腐的由来

    臭豆腐是如何产生的呢?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北京前门外延寿街有个叫王致和的商人,开了个豆腐房。有一年夏天,因为给儿子娶媳妇急着用钱,全家人拼命地做豆腐。谁知,做得最多的那天,买主却挺少,剩下的豆腐眼看就要变馊。王致和急中生智,往豆腐上撒了些盐,又撒了些花椒粉之类的佐料,然后放到了后堂。

    过了几天,店堂飘逸出一股臭味。王致和跑到后堂一看,白豆腐全变成了一块一块的“青方”。他拿起一块,放进嘴里一尝,不禁惊叫起来:“哎呀!我做了一辈子豆腐,从没有尝到这样美的味道!”王致和马上动员老婆孩子,把“青方”全部搬出店外摆摊叫卖。幌子上写道:“臭中有奇香的‘青方’”。

    有人出于好奇之心,买回几块,回去一尝,觉得味道异常鲜美。消息传开后,大家争相购买,几屉臭豆腐很快被抢购一空。王致和臭豆腐竟然名满京华。

    臭豆腐是“闻着臭而吃着香”。更重要的是,它的营养价值高,而且不含胆固醇,适宜中、老年人及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患者食用。

    豆腐干的由来

    豆腐干味道醇香,存放时间长,是民间的一大佳肴。关于豆腐干的由来,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将军庞涓嫉妒同学孙膑的军事才华,用巧计陷害孙膑,借魏王之刀砍掉了孙膑的膝盖骨。残废后的孙膑假装疯癫,以便早日脱离庞涓的魔掌。有个卖豆腐的少年小福,富于正义感,每天偷偷送给孙膑几块豆腐。孙膑怕被庞涓的人发现,就把吃剩的豆腐压在石头底下。不久,孙膑发现压在石头底下的豆腐变成了豆腐干,味道十分鲜美。

    后来,孙膑被齐王救回齐国。他对齐王说,用石头压成的豆腐干特别好吃。于是齐王就派人把小福找来,开了个“玉堂号”豆腐店,专门做豆腐干。由于制作豆腐干的费用较低,这种食品很快流传到全国各地。

    据历史记载,自北宋以来,豆腐干以“自仙镇玉堂号”最有名气,皇上设宴都要用他们制作的豆腐干。清朝末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向西逃跑,路过开封,特意带走十盒豆腐干。当慈禧一行来到西安时,豆腐干仍散发出醇香,于是被称为“千里香”。

    豆腐干以优质大豆为主要原料,加以佐料配制而成,因而质柔而筋斗。制成豆腐干要经过九煮八晒一见阳,然后挤压而成。

    洋葱的由来

    洋葱的名字里虽然有一个“洋”字,但它却起源于中国。

    在新疆西南有一座葱岭。《水经·河水注》上说:“其山高大,上生葱,故曰葱岭。”《全唐诗话》中也记载,唐宣宗时,宫内有“葱女踏歌”的舞曲,演唱的内容就有“率言葱岭之土,乐河涅故地归国,复为唐民”。

    书上说的“葱”就是“玉葱”,因其地下鳞茎可供食用、皮色嫩黄像玉(现在有黄皮种和红皮种等),因此人们把它称为玉葱。《西域闻见录》中讲:“野蒜头,大如鸡子(即鸡蛋),叶如葱,而内中空,味辛甘,甘肃人称为沙葱。”据上述记载,当时的玉葱形状和当今的洋葱相同。

    这种在葱岭一带生长的玉葱,后来被移植到印度、阿富汗、希腊、罗马等国,并流传到其他国家。在欧洲,它早就被当作一种蔬菜栽培食用了。在这个时期,玉葱也从新疆传入中国内地,并于17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日本植物学家将它定名为洋葱。后来中国也叫它洋葱。

    醋的由来

    醋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说起它的由来,还要从“杜康造醋”的民间传说谈起。

    在我国夏代,杜康率族移居到今江苏镇口一带,在长江岸边的鱼港开办了一家糟坊。有一天,杜康在酿酒时,将酒糟浸在缸里。到了21日后的酉时,当他揭开缸盖时,一股扑鼻的香气袭来。他尝了尝缸中的酒糟水,只觉得酸溜溜、甜滋滋的,味道怪好。

    煮菜时,杜康将这种食品作为调料使用,叶道极佳,并叫它“调味浆”。后来,杜康觉得这“调味浆”应该有个专用名称为好。他考虑很久,认为把21日酉时合成一个“醋”字最好。从此,醋名大振,酿醋技术也传了下来。一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很爱吃醋。

    袋泡茶的由来

    “袋泡茶”,是用纱布或过滤纸制成小袋,内装碎茶末,将其丢进开水里浸泡着喝。

    袋泡茶起源于美国。1908年,美国纽约有一位名叫苏里万的商人,为扩大销售量,用小丝袋装满茶叶,作为样品寄给买主。人们收到样品后,往往将茶叶和丝袋一道放在杯子里浸泡。大家认为茶叶装在小丝袋里使用很方便,纷纷向苏里万订货。然而交货后,客户又大失所望——茶叶依然是散装的,并没有那种方便的小丝袋,便纷纷抱怨。

    苏里万是一个聪明人,从这件事得到了启示,很快用一种薄纱布代替丝绸制成小袋,加工成一种新型小袋装茶叶,很受消费者欢迎。世界上第一批袋泡茶就这样产生了!

    由于这种泡茶方法简单、快速,而且泡出的茶非常清洁,深受消费者欢迎,于是渐渐在美国流行,并传到世界各国。

    冷饮的由来

    冷饮是中国人发明的。《诗·幽风七月》说:“二元日凿冰冲冲,三元日纳于凌阴。”这说明3000年前的商朝,人们就在冬季把冰雪储藏起来,供夏季使用。

    到了周朝,专门设有取冰用冰的官员,称为“凌人”。《周礼·天官·凌人》记载:“凌人,掌冰。正几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屈原的《楚辞·招魂》篇中也有“挫糟冻饮酎清凉兮”的诗句。

    唐朝,长安(现西安)的市场上已有了专门做冰买卖的商人。杜甫在《槐喋冷陶》诗中就曾赞扬过冷饮:“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树;新面来近市,汁宰宛相俱;人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着,香饮兼包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到了宋朝,我国冷饮的种类就更多了,如北宋汴京(今开封)市场上出售的“沙糖冰雪冷元子”,南宋临安(今杭州)街上卖的“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等。这个时期又出现了“冰酪”。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执政时,开始生产冰淇淋,为了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颁布了一道除王室外禁止制造冰淇淋的敕令。

    到了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将我国冰淇淋的制作方法带到意大利,以后又传到法国和英国。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一书中说:“东方的黄金国里,居民们喜欢吃奶冰。”后来,英国商人又将冰淇淋改制成雪糕。

    现代冷饮的制造,已发展到使用电子程序控制、高效能冷冻机、全自动包装机械等先进技术和设备。

    茶的由来

    最早种植茶叶的是勤劳的中国人。

    在4000多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炎帝就发现了“苦荼”,也就是茶。1000多年以后,人们又称“苦荼”为“梗”(音jia),当时《尔雅·释木》篇里很明确地把“梗”解释为“苦荼”,这里的“荼”字就是现在的“茶”字。

    东晋时期,人们开始将茶作为饮料。当时有个叫郭璞的人,在《尔雅注》里写道:“……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名为茗,一名拜……”可见当时人们对采茶的迟早与茶质的关系已经有了相当精辟的总结。

    我国古代嫁娶,多用茶叶作为聘礼,女家受聘称为“受茶”,而茶花也被作为女子的美称。人们还用茶树象征永恒的爱情和坚定的友情。

    674年,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陆羽(被后代誉为“茶圣”)开始写作我国第一部研究茶的专著《茶经》。《茶经》一书,从采茶、制茶到包装都有详细的描写,就连用什么水泡茶也很有研究。

    后来,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进一步把制茶工艺详细分为20条。如今,茶叶已是人们非常喜爱的饮料之一。

    酒的由来

    我们的祖先最早是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含糖的野果会自然发酵成酒的。此后,人们便有意识地利用野果造酒,但由于用野果酿酒要受季节限制,谷物酿酒术就产生了。

    《战国策·魏二》曾记载有禹帝女仪狄造酒进献给禹的故事。《诗·大雅·既醉》中说:“既醉以酒,既饱以德”。由此可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祭祀、会盟、庆祝胜利、接待使者等场合中,酒成为必不可少的饮料。1974年,在河北平山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里,出土了距今二千二百多年的古酒。

    我国最早使用谷物来酿酒,并且还发现要提高酒中的酒精浓度,只要在发酵过程中不断加进煮熟的并经过浸泡的谷物即可。后来,这种技术流传到日本,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国。

    啤酒的由来

    大约5000年前,古人用麦芽煮粥喝,喝不完就倒掉。那粥在屋外经自然发酵,竟然变成了香气四溢的液体。人们由此受到启发,有意识地制成这种液体,这便是人类与啤酒最早的历史渊源。

    3000年前,波斯一带的闪米人不但会制啤酒,而且把做啤酒的方法刻在黏土板上,献给农耕神女。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内“蓝色纪念碑”上,记录着公元前3世纪巴比伦的苏美尔人以啤酒祭祀女神的事情。但那时啤酒中并无满杯的泡沫。

    15世纪后,酿造啤酒时才加入酒花。19世纪,发明冷冻机,开始对啤酒进行低温后熟处理。这一发明,终于使得啤酒冒出了泡沫。

    啤酒生产在我国已有90多年历史,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是我国生产年代较早的啤酒之一。

    白兰地酒的由来

    白兰地酒是一种用葡萄酒经过蒸馏酿造的优质名酒,其酒精含量约45%左右。

    有人认为,欧洲的白兰地酒最早是在13世纪由十字军骑士们带来的。当时,欧洲人认为白兰地酒是一种治疗病痛的药酒,能解毒去瘟。

    公元15世纪,皮埃尔·爱斯巴伦著有《理论之书》。这本书以充分的事实,论证了白兰地酒在清洗伤口、消除积食和解毒去瘟方面的奇妙功效。

    关于白兰地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大约在15世纪时,荷兰有个船长。一次,他往家乡运送葡萄酒。为了多装酒,他将葡萄酒用蒸锅浓缩后使液体减少一半,等到达目的地后再兑水,这样就可多运一倍的酒。出乎意料的是经过浓缩后的葡萄酒味道更为醇美,他觉得不必兑水了。

    白兰地一词在荷兰语中的意思是经浓缩过的葡萄酒。以后人们就管这种美酒称为“白兰地”了。

    香槟酒的由来

    远在两千多年前,法国香槟地区就开始种植葡萄和酿制葡萄酒了。当时,香槟地区酿制的葡萄酒质量很差,叫灰葡萄酒。

    大约1688年,在法国的香槟省有位叫派里朗的修道士,他对酿酒有极浓厚的兴趣。可是由于香槟省地区偏北,阳光不足,天气寒冷,很难酿出好酒。一次,派里朗发现他酿出的酒不够甜,于是往里加了些白糖。白糖不能完全溶解,他又将酒加热。不料加热后放出二氧化碳,冒起小气泡,变成高级佐餐酒。人们用产地的名字,将此酒命名为香槟酒。

    威士忌的由来

    “威士忌”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来的意思是“生命之水”。威士忌以英国所产最为有名。英国的威士忌、德国的啤酒、法国的香槟、俄国的伏特加,已成为欧洲四国名酒类标志。

    早在公元10世纪,爱尔兰人就发明了威士忌酒。威士忌酒是用麦芽发酵酿造的蒸馏酒,它按选用的谷物品种及水质的不同,分成许多种类。1171年英王亨利二世征服爱尔兰后,英军饮用威士忌,来庆祝胜利。后来,爱尔兰的移民又将威士忌的酿造技术传播到苏格兰和英格兰。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风俗,大人会在初生婴儿的脸蛋上喷些威士忌,希望其长命百岁;有人也会在死者的脸上喷上些威士忌,希望其永远安息。甚至连一般的感冒、腹痛,也饮威士忌治疗。

    二战结束时,丘吉尔曾用威士忌宴请罗斯福和斯大林,庆祝打败法西斯。

    鸡尾酒的由来

    鸡尾酒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酒掺入鲜果汁或果子露、香料以及苦味剂配制而成的酒。关于鸡尾酒的由来,一般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鸡尾酒”是美国独立战争时在纽约州韦斯切斯特县一家的小酒馆里诞生的。鸡尾酒的发明者是这家小酒馆的女服务员贝特西。一天,这家酒馆的酒快卖完之际,一些军官进来喝酒。

    贝特西就把所有剩下的酒倒入一个大容器里面,从一只大公鸡的尾巴上拔下一根毛,用它来搅匀掺在一起的酒。贝特西给军官们送上这种酒时,有个法国军官举起酒杯,用法语喊了声“鸡尾万岁”。鸡尾酒便因此而得名。

    另外一种说法是鸡尾酒产生于美国新奥尔良。在1795年,一位从圣多明哥移居到新奥尔良的药店老板,创造出一种掺入蛋黄的饮料。新奥尔良说法语的居民把这种饮料称为Coquetier。后来,人们逐渐把这种饮料忘掉,并用此名改称一般含酒混合饮料,而Coquetier发音近似“鸡尾”(cocktail)的读法,故将混合在一起的酒命名为“鸡尾酒”。

    咖啡的由来

    咖啡,是风靡全球的三大饮料之一。关于咖啡由来的传说有好几种,其中较为人熟知的是牧羊人的故事。

    约在公元600年左右,有一个牧羊人,发现他的羊群每到夜晚就会异常兴奋地嘶叫。他非常害怕,担心大祸临身,只得向教堂的神父求助。神父听了也很纳闷,便花了几天时间细心观察羊群。结果,他发现羊群吃了一种不知名的果实。神父将果实吃了一点,发现它可以令人兴奋。从此,神父将此果实称为“去除睡意、清净心灵的神圣物品”。

    一位阿拉伯商人从中受到启发,调制了一种“咖啡豆肉汤”,竟然销路大振,轰动市井。后来,有人将咖啡豆炒熟、弄碎,用水煮沸,并加食糖,才成为香气扑鼻的饮料——咖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