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万事由来-邮政交通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邮政的由来

    古代波斯和罗马政府设有专门传送官方文件的送信机构。中古时期,有些商业机构、社会团体和大学,设有传送人员,传送他们自己的信件。

    16世纪,开始有政府设立的邮务机构。政府设立邮务机构,其目的有三:一是便于检查可疑的信件;二是为了增加国库的收入;三是为了便利大众。

    亨利三世在英国设立邮务社,其规模不大,后来的几位国王不断地加以发展。1609年,英国政府发布一道命令,除政府授权的信差以外,不准任何人传递信件。

    1680年,英国政府授权一个商人承办邮政业务,但不成功,1801年又由政府收回公营。1840年,英国把邮政系统作了一番改革,同时发行邮票,而使邮政业务普及大英帝国领域。

    邮政储蓄的由来

    邮政储蓄过去叫邮政储金,起源于英国。我国在清代末叶就有开办邮政储金的提议,至1908年,才派员去奥地利学习并进行筹备。

    1918年,政府颁布了《邮政储金条例》。1919年6月,又公布了《邮政总局经理邮政储金章程》,并在邮政总局设储金课,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全国11个城市中试行。

    到了1920年,全国邮政储金机构达到334所。1930年国民党政府开设了邮政储金汇业总局,直接归于交通部管辖,将邮政总局所管的储汇业务移归办理,设营业处对外营业,专办全国范围的储金和汇兑业务,并授权指挥与监督邮局办理同上业务。

    5年后,邮政储金机构改称为邮政储金汇业局,隶属于交通部邮政总局,职权和主要业务同原来一样。到今天,我国邮政储蓄已成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捷方便赢得了广大储户的信赖。

    目前,世界上已约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邮政部门开办此项业务。如日本,邮政储金收储额已突破一百万亿日元,有第二预算之称。

    邮政编码的由来

    邮政编码最初起源于英国,它是邮电部门为实现邮政现代化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其目的是以便分邮的方便、快捷和准确。

    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就开始研究邮政编码,并于1959年在诺威治邮区试行,后来逐步推广到全国。

    邮政编码的出现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西德于1961年正式公布4位数的邮政编码,紧接着,美、法、澳、瑞士等国陆续在全国推行。1965年后,随着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邮政编码的优越性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故日、意、加、荷和瑞典等国也相继实行了邮政编码。

    我国是从1980年才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行邮政编码的。至1988年初,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邮政编码制度。

    邮筒的由来

    供邮信人投寄信件的邮筒(又称信箱),尽管它们种类颇多,样式各异,但履行的职责却都相同。可你能想到最早的邮筒竟是一只靴子吗?

    相传在1488年,葡萄牙著名航海家迪亚士率领的船队在海上遇险,除他本人乘坐的那只船得以幸免外,其余船只全部覆没,一些船员下落不明。

    迪亚士返航前命令部下给可能生还的同胞写了一封信,放在一只靴子里,挂在海边一枯树枝上。

    一年以后,葡萄牙的另一位航海家途经此地,意外地收到了“邮筒”里的那封信。于是,便在当地修建了一座小教堂,纪念遇难同胞。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教堂附近兴起了一个村镇,靴子“邮筒”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此后,利用邮筒投寄信件这一形式也被传了下来。

    邮箱的由来

    1486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发现非洲最南的海角——“好望角”。而在苏伊士运河开凿之前,从英国到印度的航船必须绕过好望角,航程风急浪险,耗时6个月左右。

    由于航行的时间比较长,海员们都希望给亲人捎回平安家信,但是难得碰到返回英国的船舶。于是,他们约定在好望角的一块巨石上刻着:“请在下面找信件!”

    这样,所有前往印度方向去的船都在这里停靠,海员们把家信放在石头下面。而所有驶回英国方向去的船也派人在这里上岸,把石头下面的信件取走捎回英国。

    后来,人们就把这块巨石命名为世界上最早的“邮箱”。这块巨石现存放在开普敦博物馆里,作为历史纪念物。

    邮戳的由来

    人们收到信时,信封上总有邮局盖的邮戳。邮戳和邮票一样是寄信的两样必备条件,那么邮戳是因何而来的呢?这还得从英国说起。

    很多人总认为邮戳比邮票产生得迟。事实上,邮戳的出现比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英国黑便士邮票早179年呢!

    世界上第一个有日期的邮戳,是英国亨利·比绍普1661年创制和使用的。他设计的邮戳是一个小圆戳,分为上下二格:上格写月,下格写日,整个邮戳表示几月几日收或寄。这个邮戳,最先用于收寄伦敦的信件。17世纪末,爱丁堡和都柏林也开始使用。18世纪后开始普遍使用。

    我国1872年开始使用的邮戳称“海关小圆戳”。全国解放初期,邮戳的外圈呈钉齿形状,1957年元旦起,邮电部才颁发了现在使用的日戳,在全国统一使用。

    邮票的由来

    1840年以前,英国的邮政完全是私人开办的,所送达的包裹、信件的费用,一律要根据路途车马、人员的消耗计算,因此,邮资都是向收件人收取,而且相当昂贵。

    1838年夏天,英国数学家罗兰·希尔在苏格兰一个偏僻的村庄里避暑。一天,希尔在乡间小道上散步,遇到一位邮差与一个姑娘因为付邮资而争吵。见此情景,热心的希尔先替姑娘付了邮资,打发邮差走后,再问姑娘:“这封信是谁寄给你的?”

    姑娘涨红着脸回答:“未婚夫。”

    “那你为什么不收下这封信呢?”

    “我家里很穷,邮资又那么贵,因此,我们事先约定,如果他平安无事、身体健康的话,就在寄来的信封上画个圆圈,我见到这个符号就不必再付邮资取信了。”

    希尔既同情这位姑娘,又感到由收信人付邮资的规定有问题。为此,希尔向英国政府提了这样一个建议:今后凡寄信,须由寄信人购买邮票,将它贴在信封上,作为邮资已付的凭证,不再向收件人取费。希尔还亲自设计了一枚邮票,图案采用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侧面浮雕像,线条为黑色,面值一便士。

    英国政府采纳了罗兰·希尔的建议,1840年5月6日,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批由罗兰·希尔设计的维多利亚女王邮票。

    邮票齿孔的由来

    现在的邮票,四周都排着整齐的小齿孔,出售或使用时,一枚枚撕下来,十分方便。世界上第一枚邮票于1840年在英国诞生以后的十多年里,邮票的四周是没有齿孔的,每一枚都得用剪刀剪下来,很麻烦。

    后来,有个记者在一家饭店喝完酒,想把写好的稿子寄出去。但这个饭店没有备剪刀,于是,聪明的记者从衣服上拿下一支别针,在一枚邮票的四周扎出一排小孔,邮票“唰”的一下被完整地撕下来。

    旁边一位名叫亚瑟·亨利的青年人,看到这种情况心想:“能创造一架机器一下子把一大张一百枚的邮票扎孔多好,这会给人带来多少方便!”

    打这以后,他开始设计制造邮票扎孔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进,世界上第一架邮票扎孔机终于试制成功,于1854年首先被英国邮局使用,同年向世界各地邮局推广,一直沿用到今天。

    军邮的由来

    军队是一个高度机密的组织,那么军队之间的信件更应该保守好秘密。出于这种需要,就诞生了军邮。

    我国军邮早在周朝即具雏形。汉唐时,军讯传递由邮驿担任。宋代,驿传分三等:步递、马递、急足递。急足递日行四百公里,专门传递军事消息。元代各州县广设急递铺,遇军情紧急,日夜兼程铺铺相接。明清时,这种军邮制度日趋完善。

    新中国人民邮政的军邮组织是在红军诞生以后出现的。当时,在井冈山有“传山哨”、“递步哨”的通讯人员,其主要任务是掌握敌情,传递军事消息。

    1928年湘赣边区正式设立赤色邮政,明文规定红军指战员与家属通信,由部队机关盖章可免贴邮票。

    建国后,军委通讯部曾与邮政总局联合印制军人专用邮票。以后,又改为加盖“军邮免费”的三角形印章。从1984年10月起,这种三角形印章又开始在义务兵的通信中使用了。

    电报的由来

    美国科学家塞约尔·莫尔斯从1832年开始研究电报机。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莫尔斯试用电路的开关来发送和记录信号。

    他在设计电报机的同时,按照电路中脉冲信号的产生和消失,构思了圆点、横划和空白的电报符号。把这三种符号组合起来,就可以表示任何传递的信息。后来这一特定的点划组合成为电讯上普遍采用的莫尔斯电码。

    1837年,莫尔斯试制出第一架电磁式电报机,它利用电磁感应的机械作用操纵顶端装有记录头的控制棒。电脉冲通过电路引起控制棒运动,使记录头触及纸带从而在纸带上留下符号图形。

    同年9月2日,这架电报机表演成功。初生的电报机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为此已濒于一贫如洗的莫尔斯奔波于美、英、法、俄等国。但这几国都不愿冒险投资。1843年,莫尔斯才通过国会中的朋友弄到3万美元,使华盛顿与巴尔的摩之间终于建立起第一条实用电报线路。

    翌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国会大厦最高法院会议室,首次通过这条电报线同正在巴尔的摩的艾尔弗雷德·维尔互相拍发了第一封电报。他们发出的第一封电报的内容为:“上帝行了何等的大事!”表现了对上帝的虔敬心情。

    书信的由来

    早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有“书信”来往,是采取结绳、刻符等方式。据考古发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已有刻划符号。

    我国的苗人,也用过刻符。方亨咸《苗俗纪闻》说:“俗无文契,凡称贷交易,刻木为信,未尝有渝者。木即常木,或一刻,或数刻,以多寡远近不同,刻而为二,各执一,如约时合之,若符节也。”

    到先秦及秦汉,出现了手书、家书、尺牍(书信在一尺长的木牍上书写,故曰“尺牍”)、手札、信函。但是这种手书、家书,一开始多半是用生绢书写,故称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即指此。后随着纸的发明,写信逐渐用纸代替生绢了。

    今天的信,在古代称为书。唐杜甫《春望》中写道“烽火连三夜,家书抵万金”。其中“家书”就是家信。直到明清时代,“书”才正式叫“信”了。清代蒋士铨《岁暮到家》中写道:“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信封的由来

    信封起着保守秘密的作用。信封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的亚述人开始用粘土烧制陶器当信封,信纸也是粘土,将文字刻在粘土板上,封在陶器里,收信人只需打开陶罐,就能读到信了。

    世界上最早的纸信封是英国发明的。1820年,英国商人布鲁尔在海滨度假时,发现很多女士喜欢写信,但又怕信中内容被他人偷看。他灵机一动,便趁机设计了一些纸袋,用来将信件装起来,而不被人看到。

    而且这之后,信封竟然为英国当局所承认,这批信封就成了世界上第一批纸质信封。1844年,伦敦出现了制造信封的机器,从此纸质信封作为一种新的邮政产品为全球采纳。

    我国最早的信封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春秋秦汉时,常见的书信称做“木牍”。木牍一般长一尺,所以也叫“尺牍”。

    这时所谓的信封是用木板制成的,呈鲤鱼状,有一底一盖,裹在“尺牍”的外面。木板上刻有三道线槽,用绳子捆绕三圈,然后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线槽或交叉处加以检木,封上粘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这种木制的封面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信封了。

    信鸽的由来

    经过驯养的鸽子可以在几百里、甚至千里内来往不误。有时,商旅在途中遇难,船舶沉没,而鸽子就能在千里之外飞回乡里,传书送信。

    而这种利用鸽子传书的方法始于我国唐朝,唐开元时(公元8世纪)有个宰相名叫张九龄,他少年时就曾驯养过家鸽,传送信件。张九龄每当要与亲友通信时,就把写好的信系于鸽子足上放飞,风雨不误,传送迅疾。张九龄很喜欢这种信鸽,称之为“飞奴”。

    到了宋朝,以鸽传信的人就更多了,除了到海外的商人用鸽传书以外,其他人也有以鸽传书的。如《宋朝事实类苑》卷头十一中说:“蜀人以事至京师者,以鸽寄书,不旬日皆得达。”

    我国以鸽传书的事,很早就引起外国人的注意。在唐宋时代,朝鲜和日本就有人到中国来买鸽饲养,用以传书。如在《萍洲可谈》一书中,即记载着高丽人(今朝鲜人)在江南常州买鸽饲养的故事。

    航空邮件的由来

    邮件分为平信和快件,其中航空邮件就属于后者,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邮件交付给远方的收信人。

    世界上运送第一封航空信是源自美国的一次飞行大赛。1910年6月13日,美国《纽约时报》和费城《大众记事报》合办了一次飞行大赛,飞行总里程为175英里。

    在众多的参赛者中,有一名叫汉弥登的年轻飞行员,驾驶着一架螺旋桨推进式双翼机,准备从纽约港内的总督岛起飞。

    重要的是,他带着一封纽约市市长寄送给宾州州长的表示敬意的信,而这就是历史上第一封航空信。汉弥登也因此被记入了邮政事业发展的史册。由于航空业的飞速发展,航空信件不仅快捷,而且价格也降下来了,成为人们彼此沟通的便捷工具。

    瓶邮的由来

    首先发明瓶邮的是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得到西班牙国王和伊萨伯娜的帮助,率领以“圣玛利亚号”为首的三艘船只,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的信件,横渡大西洋,准备前来中国。

    但是,哥伦布发现的却是美洲新大陆。当他返回欧洲时,担心那些船回不到欧洲,于是,他把装有地图和信件的瓶子掷入大西洋,希望能有人拾得,再把消息传递回去。

    1858年,一位船长在直布罗陀海峡拾到当年哥伦布掷下的邮瓶。此时,这个邮瓶已在海上漂泊了300多年!

    至今太平洋上有一个叫尼阿富奥的岛仍在使用瓶邮,因为这个小岛上没有可以停泊船只的码头,与主岛相隔较远,所以利用潮汐涨落和风浪的推动传递瓶邮,在当地来说是比较方便的。小岛上的人们从1890年至今,一直采用瓶邮与主岛保持联系。

    明信片的由来

    明信片的问世,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据史籍载,1865年10月的一天,有位德国画家在硬卡纸上画了一幅极为精美的画,准备寄给他的朋友作为结婚纪念品。但是他到邮局邮寄时,邮局出售的信封没有一个能将画片装下。

    画家正为难时,一位邮局职员建议画家将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一起写在画片背面寄出,果然,这没有信封的“画片”如同信函一样寄到了朋友手里。这样,世界上第一张自制“明信片”就悄然诞生了。

    从这一点来说,明信片是艺术家和邮政职员的共同发明。同年11月30日,在德意志邮政联合会的一次代表大会上,有人提议,为了写信方便,可以使用一种不需要套封的信件——明信。但因代表们意见不一,此提议未被采纳。

    1869年,奥地利一位博士发表文章建议,应该开发明信片,并将其列为印刷品邮件,以降低邮费价格。奥地利邮政部采纳了他的建议。同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维也纳邮局正式发行。因此奥地利成为世界上发行明信片最早的国家。

    我国最早发行明信片是在1896年,在上角印有“大清邮政蟠龙”和万年青图案。

    贺年片的由来

    贺年片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它是从名片演变而来的。古时候把名片叫做“名刺”。东汉王充所著《论衡·骨相篇》就有记载:“韩生谢遣相工,通刺倪宽,结交漆之友……”其中所说通刺即是名片。

    到了宋代,互赠贺年片就很盛行了。贺年片发展到清代康熙年间,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作。当时将贺年片装到锦囊中送给对方,以示庄重。贺年片上印着精美的图画,则是受外国的影响。

    圣诞卡的由来

    圣诞节是西方人的节日,中国现在也有很多人过圣诞节,在这个节日,送家人朋友一张贺卡,给人以关怀和问候,这已成为节日的一道礼节。那么圣诞卡是如何得来的呢?

    世界上第一张圣诞卡出现在1852年前的英国。当时英国的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馆长亨利·科尔在圣诞节前夕,突然想起老家的习俗:在圣诞节前都要走亲访友,以示问候。可是,时间很短,怎么办?

    “有了!”他忽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用一纸卡片,画上一幅全家团聚、共享欢乐的画,寄到亲朋家中以表示自己的心意呢?”于是,世界上第一张圣诞卡便这样产生了。

    当时,有志于推动艺术普及的亨利,越琢磨越觉得这个主意好。于是他与朋友合作,迅速印制出1000张圣诞卡。他逐张精心彩绘,然后出售,每张售价1先令。

    世界上第一批圣诞卡的画面是一家人欢快举杯向收卡人祝贺节日的场面,下方印有“祝您圣诞快乐,新年愉快”的贺词。

    到了19世纪80年代,在圣诞节和新年前夕,互赠圣诞卡和贺年片在欧洲特别流行。现在的圣诞卡各类风格皆有,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情感和美好祝愿。

    集邮的由来

    集邮一词最早出现于1864年。而集邮活动,则于1840年英国发行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后不久便开始了。

    1842年,伦敦《泰晤士报》刊登了一名少女征购旧邮票的广告。据说她收到1.6万余枚邮票,用来进行室内装饰。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据可查的集邮活动。

    19世纪50年代以后,发行邮票的国家渐多。1852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邮展。

    1856年,英国已有集邮商店。19世纪60年代后,集邮书刊与集邮团体纷纷问世,集邮成为一项流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我国自1878年发行第一套邮票后,次年即有人在上海《申报》上刊登收购“信封老人头”(即邮票)的广告。1880年,上海《花图新报》刊出《各国印馆之信图》,为我国第一篇关于集邮的文章。

    辛亥革命后,集邮爱好者逐渐增多。1922年,我国第一部集邮专著《集邮须知》问世了,不过,在解放前,一般群众还很难问津。解放后,集邮活动才逐渐普及。1955年,中国集邮公司成立,同年创刊《集邮》杂志。

    首日封的由来

    所谓首日封,是指新邮票发行的当天,贴用新发行的邮票,并用当天的日戳或用特制的纪念邮戳盖销邮票的信封。

    早在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发行时,就有了首日封。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时,国外才开始专门印刷和收藏精美的首日封。1933年9月,美国发行总统沃伦·哈丁的纪念邮票时,商人乔治·林设计制作了专门的信封,并在左下角印上文字,售出后博得了集邮爱好者的欢迎。

    随着首日封设计印刷越来越精美,收集之风也逐渐盛行。美国不仅是首日封的发祥地,而且还拥有50多万首日封的收集者,有经销几十个国家首日封的万国首日封公司和世界上惟一的首日封博物馆。

    1957年11月7日,我国发行了第一套首日封,名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

    随着集邮活动的日益普及和开展,首日封以它特有的知识性和思想性、趣味性及艺术性,即封、票、戳的统一,博得了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喜爱。

    小本票的由来

    小本票就是将若干枚邮票装订成一个小本,并用印有图案的硬纸卡做封面,附上作者简介或宣传广告等内容的小册子。小本票由于印刷精美、面积小、保存方便,故小本票很受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欢迎。

    世界上最早的小本票是1895年在卢森堡问世的。当时有很多人觉得寄一次信买一次邮票很麻烦,于是就一次买许多邮票,撕开叠起来使用,邮局觉得这种方法很可取,小本票就这样诞生了。1904年,小本票传到英国,此后即被各国所仿效。

    中国第一次发行小本票的时间是1917年,到1935年共发行过14种。新中国第一种小本票是1980年发行的童话邮票《咕冬》。

    票中票的由来

    我们平常见到的邮票,一般是首创图案,但是有一种邮票却不是这样,这种邮票就是“票中票”。

    “票中票”是指印有其他邮票全图作为本邮票主图的邮票。很多国家为纪念邮政史的重大纪念日或举办邮展而印制邮票时,常喜欢采用这种形式。

    世界上最早的“票中票”是墨西哥在1940年发行的《世界第一枚邮票诞生100周年》纪念邮票。

    中国最早的“票中票”是1948年发行的名为《邮政纪念日邮票展览》纪念邮票。红、绿各1枚,图案相同。左面是邮政总局成立50周年纪念邮票中500元的1枚;右面是“中华民国光复纪念”壹角的1枚。

    1983年11月底,在北京开幕的中华全国邮展,邮电部也采取“票中票”的形式发行了两枚一套的纪念邮票,这也是新中国的第一套“票中票”。它已成为集邮爱好者追捧的目标。“票中票”由于特殊的艺术价值,成为珍藏艺术品中的宠儿。

    附捐邮票的由来

    附捐邮票源于澳洲,人们又称之为福利邮票或慈善邮票,是一种在支付邮资的同时也为其他如福利、慈善事业捐款的邮票。

    世界上最早的附捐邮票诞生在1897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至今,约有18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近1万种附捐邮票。由于邮政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业务,所以通过发行附捐邮票,可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发展福利事业。

    我国的附捐邮票始于解放前,中华邮政曾经在1920年、1944年和1948年发行过三套附捐邮票。

    1984年2月16日我国邮政发行的附捐邮票——《儿童》,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附捐邮票。

    我国绿色邮政的由来

    我国汉代,曾规定当时的驿卒戴红色头巾,穿红袖衣服,背红白两色相间的信袋,这是为了叫沿路车马行人远远就看见驿卒飞马奔驰赶快让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葛显礼把持我国邮政。1897年2月21日,葛显礼规定:信差穿海军蓝哔叽马褂,胸前写“大清邮政”四字。夏冬,马褂改用蓝灰色土布或洋布料子。

    到了1905年1月,邮政改由法国人帛黎办理。帛黎规定:邮政信筒、车辆、舟船等邮政事物的专用颜色为黄、绿两种颜色,其中以绿色为主要色调,黄色做点缀。

    因为绿色已为群众所熟悉、习惯,而且绿色一般象征和平、青春、茂盛和繁荣,所以,在全国解放后的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上,我国政府正式决定采用绿色作为我国邮政专用色彩。绿色邮政由此而开始。

    我国第一套纪念邮票的由来

    清朝末年,西太后慈禧60寿诞时,挪用海军军费,兴建了规模宏大的颐和园,搞祝寿活动。当时的总税务司官员英国人赫德为取宠于西太后,建议发行纪念邮票一套。

    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西太后批准,立即由上海海关造册处职员、法国人弗拉尔设计图案并负责印刷。我国的第一套纪念邮票(即万寿票)就这样诞生了。

    中国古代路名的由来

    我国筑路修道的历史相当久远,相传,史前先民作战与生活的需要,黄帝“命竖亥通道路”。“道路”出现了,名称也由此而定。帝尧时,路名“康衢”。

    西周时,路按等级分别命名,“路”容乘车三轨,“道”容二轨,“涂”容一轨,“畛”走牛车,“径”为仅走马的田间小路。

    “秦治驰道”为中国交通史上空前大的工程。“驰道”又名“真道”,为天子驰车马之道。又广筑非官道。秦汉以后历朝,路名“驰道”或“驿道”,元称“大道”。清称“官路”和“大路”。

    1913年后各省建现代公路,叫做“汽车路”,以后就统一称“公路”了。

    马路的由来

    马路并不是指马走的路,马路在人们的心目中是通畅大道的意思。那么“马路”一词如何得来的呢?

    18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善当时的交通运输状况,特别是陆路交通。为此,英格兰人约翰·巴卡丹设计了一种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两边开挖排水沟。这是道路史上一大发明,很快传遍全世界。

    为纪念约翰·马卡丹,人们便把用这种筑路方法修成的道路称为“马路”。现在的马路已今非昔比,各国都投入巨资,修建快速、便捷的高速公路网。

    高速公路的由来

    “高速公路”是在20世纪初才开始出现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了战争的需要,1921年在柏林率先开始修建了第一条高速公路。不过,这条高速公路只有10公里长,且并不标准。

    直到1933年,德国建造了一条从柏林至汉堡之间的标准得多的高速公路。1937年美国接着修建了加州第一条高速公路。而迄今为止,建成高速公路最多的是美国。

    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是上海泸嘉公路,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加的高速公路都在1000公里以上。

    立交桥的由来

    立交桥是伴随高速公路应运而生的。城市立交桥不仅大大方便了交通,而且成为城市建设的美丽风景。

    为了车流畅通,并安全地通过交叉路口,1928年,美国首先在新泽西州的两条道路交叉处修建了第一条苜蓿叶形公路交叉。1930年,芝加哥建起了一座立体交叉桥。1931年至1935年,瑞典陆续在一些城市修建起立体交叉桥。从此,城市交通开始从平地走向立体。

    随着城市人口流量的激增,立交设施越来越为各国城市建设者重视,且规模越来越大,桥形越来越现代和复杂,立交桥已成为城市交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行横道线的由来

    人行横道线一般在城市街道的拐弯、T字、十字等路口,因它洁白、醒目,像斑马身上的白斑纹,因而又称为斑马线。

    人行横道是为了维护交通安全、保障人身安全而划的交通标志。那么,第一条人行横道线是怎样来的呢?

    早在古罗马时代,意大利庞贝市的一些街道上,人、马、车混行,交通经常堵塞,事故经常发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把人行道加高,使人与马、车分离。

    后来,又在接近马路口的地方,横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石头,叫做跳石,作为指示人通过的标志。行人可以踩着跳石穿过马路,而跳石刚好在马车的两个轮子中间,马车可以安全通过。

    19世纪出现了汽车。汽车的速度及其危险性都超过了马车,所以,跳石已与此不相适应了。经过多次试验,于19世纪50年代初在英国伦敦的街道上,首先出现了当今这种横格状的人行横道线,这就是第一条人行横道线的由来。

    从人行横道出现到现在,对指示车辆、行人在街道上有秩序的行进和停止,对减少交通事故和保护人身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铁路的由来

    铁路是现代交通运输工具之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它起着“先行”、“动脉”、“纽带”作用。

    1865年,有一个叫杜兰德的英国商人,出于商业上的需要,曾出面在北京宣武门外修了一条长约一里的小小铁路,这大概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铁路了。

    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又偷偷把筑路器材运到我国上海,在那儿新修了窄轨铁路(长14公里,轨距762毫米)。它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条营运铁路(也称淞沪铁路)。经营时间虽不满一年,客运量却达16万人次。

    1881年,由开平矿务局投资,筑成了一条唐胥铁路(唐山—胥各庄),该铁路长十公里,为我国第一条自建的标准轨铁路。

    1905~1909年,在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亲自设计和主持下,我国修建了一条起于北京,终达张家口的京张铁路。这条铁路工程规模之大,工艺技术之复杂,在当时世界上实属罕见。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现在除西藏的青藏铁路还正在修建外,铁路已经像网一样遍及全国各省,而火车也就成为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经济发展都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

    铁路轨距的由来

    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铁道轨距都是1.435米。为什么各国都采用这样一个宽度呢?说起来也非常有趣,这要追溯到古罗马帝国时代。

    原来,2000多年前古罗马战车的车轮就是这个宽度。公元前55年,古罗马的军队曾经乘这样的战车,侵入了不列颠,结果使当地人仿制了不少这样的战车。

    这样一来,在英国的道路上,到处都印上了1.435米的车辙。后来,为了使四轮马车能够沿着这种车辙行驶,也制成同样的宽度,最后相沿成习,当英国出现火车时,也采用了这个宽度。

    地下铁道的由来

    英国伦敦的地下铁道是世界上最早建造的地下铁道。

    19世纪40年代,伦敦市区的交通已经变得拥挤不堪。1843年,建造地下铁道的建议被提了出来,接着又制订了建造的具体计划,可是一直拖了十多年,政府才批准这项计划。

    地下铁道于1860年开始建造,可是,刚开始遭到许多市民的反对,他们不相信地下铁道能建造成功,而且不少市民还担心会危及路旁房屋和生命的安全。

    市民们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900名工人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在1863年将地下铁道建造成功。

    伦敦的这条世界上最早的地铁全长21公里,为双线隧道,距地面较近。由于这条地下铁道运送能力大,速度快,噪音小,运行安全可靠,又不影响城市的地面建筑,因而很快引起了其他国家的重视。随后,许多国家纷纷仿效,在一百年的时间里,世界上有30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座城市建设地下铁道。

    目前,地下地道几乎遍及全世界。

    海底隧道的由来

    英法之间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世界闻名,它极大地方便了英国和欧洲大陆的交通。那么海底隧道是如何出现的呢?

    海上交通受天气条件的影响很大,一旦有大风或大雾,轮渡就要被迫中止。海峡是海陆交通的要冲,为解决这种横跨海峡、海湾的交通运输问题,同时又不妨碍海峡、海湾中船只的正常航行,各国开始建造海底隧道。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建设海底隧道的国家。日本的青函海底隧道全长53.85公里,位于海底的部分有23.3公里,主隧道直径11米,铺设两条铁路。从开工到1987年通车,历时23年,耗资37亿美元。

    英吉利海峡隧道是当代海底隧道的典范。它联结英法两国,全长53公里,海底部分有38公里,投资170亿美元,是世界上造价最高的海底隧道工程。

    车辆左右行驶的由来

    车辆靠右行驶的规定起源于欧洲大陆,据说这与当时欧洲军队的规定有关。

    当时军队里规定军人和军队一律靠右侧行走。这是因为当时的欧洲军人都是左手持盾牌,右手执矛和剑,双方在路上相遇时,可在对方持盾牌的一侧走过,避免冲突和误会。

    后来,这项规定专用于交通上,并一直沿用下来。有趣的是,在当今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车辆不是靠右侧而是靠左侧行驶。这是由于中世纪的风俗对交通规则产生的影响。因为那时,人人从左侧上下马,上马石都置放在左侧路边,因而骑士往往沿路左行。

    据此,1772年,英国便立下了一切车辆靠左行驶的法规。19世纪,英国车辆左行法规对欧洲一些国家产生了影响,甚至被亚洲部分国家和太平洋岛所沿用。

    交通信号灯颜色的由来

    在城市街道路口和铁路线上,交通信号为什么都是红、黄、绿三种颜色呢?这是人们经过研究和实践并根据光学原理而确定下来的。

    在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中,以红色光波最长。光波越长,它穿透周围介质的能力就越大。因此在光度相同的条件下,红色显示得很远,人们对红色的感觉也比较敏感。所以,红色被用做停车信号。

    黄橙光的波长仅次于红光,局第二位。黄色玻璃透过光线的能力大,显示距离也较远,因而被采用作为缓行信号。

    绿光的波长是除红、橙、黄以外比较长的一种色光,显示的距离也较远,同时绿色和红色的区别易于分辨,因此,被采用作为通行信号。

    红绿灯的由来

    十字路口指挥交通的红绿讯号灯,最初出现在英国。1868年,英国政府在伦敦议会大厦前,装了一个交通指示灯,红色表示停止,绿色表示通行。

    由于当时尚未发明电灯,用煤气作光源,因而不幸得很,这世界上第一座交通讯号灯用后不久即发生爆炸,一名警察因此受伤致死。

    现代的交通讯号红绿灯,直到1914年才首先在美国出现。

    黄色交通信号灯的由来

    我国已故著名电机专家胡汝鼎教授,上世纪20年代曾留学美国,拜读于大发明家爱迪生门下。

    当时的城市指挥信号灯只有红绿两色。有一天,他在街上欲穿越马路,红灯熄了好大一会儿,绿灯才亮。此时,他正想过去,可是有一辆拐弯的小轿车从他身边一擦而过,差点出事故。这引起了他的深思,怎样能使行人穿越马路时更安全呢?

    一天,他突然萌发出一个想法:在红绿灯中间再装上一只其他颜色的灯,专门用于提示车辆转弯,不就解决问题了吗?用何种颜色呢?他想到了黄色:这是所有色谱中明度最高的颜色,它的易见性仅次于红、橙。黄色玻璃的透光能力最强,黄色本身又寓警告之意。

    不久,他的想法被当局采纳,即用黄色指挥信号灯来指示车辆转弯,提醒行人穿越马路时注意。

    从那以后,红、黄、绿三色交通指挥信号灯就竖立在世界各地的马路交叉路口了。

    航标的由来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辟了从刘家港(江苏太仓)到直沽(今天津)的北洋航线,用来海运江淮大米供应大都(北京)。

    当时由于长江口沙滩暗礁密集,常有船只搁浅触礁,造成人财损失。到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根据老船工苏显的建议,在江口西沙嘴设置了一艘桅杆顶端挂有彩色旗帜固定的船只,使各种船舶以此为标志,得以安全通过。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航标。

    火车的由来

    火车(指最早出现的火车——蒸汽汽车)通常被认为是英国人乔治·斯蒂芬逊(1781~1848年)发明的。

    斯蒂芬逊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中,8岁当牧童,14岁跟着父亲在煤矿当锅炉工的助手。当时英国的煤矿已经广泛使用蒸汽机来抽水。为了掌握蒸汽机的构造、原理、操作和维修,没有文化的斯蒂芬逊从17岁开始报名读夜校。

    1809年的一天,煤矿一辆运煤车坏了,许多机械师修不好,他修好了,于是被任命为工程师。就在这时,斯蒂芬逊听说有人想把蒸汽机用作陆路交通的动力,制造“能行走的蒸汽机”,他对这一设想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经过几年的努力奋斗,在他33岁那年(1814年),终于发明了一台机车。这台蒸汽机由于在前进时不断从烟囱里冒出火来,所以人们称它为“火车”。它能拖得动30多吨货物,但速度很慢,而且样子难看。由于没有安装弹簧,开起来震动得很厉害,因而遭到许多人的讽刺。

    但是,斯蒂芬逊并不灰心,继续研究下去,于1825年试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客货运蒸汽机车。这年9月27日,这辆机车举行试车典礼。

    这台机车拖着12节货车、7节客车,载着90吨货物和450名旅客,以每小时20多公里的速度,行驶了12英里。1929年,斯蒂芬逊建造了更加完善的火车,至此,火车,终于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

    飞机的由来

    1896年8月12日,德国滑翔机专家奥托·利连撒尔在经过2000多次滑翔之后,失事殒命。

    这个消息传到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城,引起了自行车修理工莱特兄弟(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的极大关注。这两位没有受到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刻苦自学和钻研,通过无数次模型试验,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于1903年秋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飞行者号”。

    这是一架用轻质木料做骨架,蒙上帆布的较简陋的双翼飞机,它靠一台12马力的汽油内燃机来推动螺旋桨,有活动的方向舵操纵升降和左右盘旋,驾驶者能俯卧在下层主翼的正中进行操纵。

    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时35分,“飞行者号”由奥维尔·莱特驾驶,在一个沙丘上做了首次飞行。尽管只飞了35米远(时间12秒),然而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动力载人飞行。

    以后,经过科学家们无数次的改进,终于有了现代的飞机。

    波音707名称的由来

    波音707是美国第一代喷气式客机,它的问世揭开了喷气式客机的新纪元。而“707”名称的由来,说来纯属偶然。

    1954年7月15日,在波音公司成立38周年的庆祝会上,该公司制造的美国第一架喷气式客机试飞成功。这架新型喷气式客机在美国联邦航空总局登记时,按照惯例要经过检验,检验合格证书上的号码是“70700”。

    在美国,“7”是个幸运的数字,因此,波音公司的首脑们就决定以“707”作为第一代喷气式客机的代号。从这以后,波音公司在喷气式客机研制方面发展迅速。几十年间,“727”、“737”、“747”、“757”、“767”、“777”相继问世,使波音公司成了名副其实的“空中王国”。

    轮船的由来

    “轮船”一词的出现与船行的动力改革有关。在我国唐代,李皋把船的舷侧或尾部装上带有叶的桨轮,靠人力踩动桨轮轴,使轮轴上的桨叶拨水推动船体前进,发明了“桨轮船”。

    由于这种船的桨轮下半部浸没水中,上半部露出水面,因此称为“明轮船”或“轮船”,以与人工划桨的木船、风力推动的帆船相区别。

    19世纪初,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机船,用蒸汽机为动力代替人力带动桨轮。后来,螺旋桨推进器取代了桨轮,“明轮船”被淘汰。因为称呼上的习惯,用螺旋桨推进的船仍称为“轮船”。

    车的由来

    相传车是黄帝创造的,最初的车是采用牛拉的。到了夏禹时代,奚仲驯马拉车,人们就乘坐马车了。

    商代车有了改进,并同其他珍贵物品一样,被作为殉葬品。1953年,在河南安阳大司空村曾发掘过商代的马车坑,有一车四马二人的,或一车二马三人的。由于长久在地下埋藏,很难看出当时车的全貌。只是从殷代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出个大概。

    到了西周,车有了重大的改革。《说文》上说,殷工有南禹县辛村周墓,出土车12辆,马骨竟有72架,可见一车六马的车,在西周时已经有了。

    到了战国,车有了更大的改进,特别是车辕已由单辕改为双辕,这就更加牢固,载重量也更大了。

    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车主要是供战争、打猎之用,车被用做普通的交通工具,则是近代的事了。

    电车的由来

    美国在第一台蒸汽机车出现后的第九个年头,试制成了一辆电动机传动的电动车。它以蓄电池为能源,类似现在的电瓶车。

    这台车由于电池的能量所限,功率小,速度慢,只能做试验。1789年,德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由外部供电的电力机车“西门子机车”和第一条窄轨电气化铁路,机车重954公斤,车上装有三马力直流电动机,由铺在轨道中间的第三轨供电,直流电电压才150伏。司机骑在车头上驾驶。

    当时这台机车牵引三辆四轮平板拖车,以每小时12公里的速度在300米长的环形铁路行驶。1881年,在柏林郊外铺设电气化轨道,电力机车正式进入运输的行列。

    汽车的由来

    世界上第一辆机动车问世是在1769年。这辆车的发明者是法国路易十四时的炮兵大尉约慧夫·丘尼约。他将小型蒸汽机装在一辆木制的三轮车上,用它来牵引大炮。虽然没有拖动大炮,但可以载4个人,每小时行驶4公里。

    1784~1791年间,俄国发明家古利宾,对丘尼约制造的汽车进行了改进,给汽车增设金属飞轮、齿轮、变速箱和滚动轴承等,使车速大增。

    1806年,荷兰物理学家海金斯等人,在研究瓦特蒸汽机和中国火炮的特点之后,提出了利用爆炸原理推动活塞产生动能的设想。1826年,他们在英国首先制造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辆真正的内燃引擎汽车。

    1886年1月29日,德国的卡尔·本茨获得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专利,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汽车的马力不断增加,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

    公共汽车的由来

    公共汽车是供乘客乘坐的有固定路线和停车站的大型汽车。公共汽车这一形式源于法国(确切地说应为公共车)。

    1827年,法国巴黎一家浴室的老板,用公共车为顾客提供接送服务。最初的公共车像长长的箱子,是用马拉的,乘客可以在一条较短的固定路线上随时上下车。

    真正的公共汽车源于英国。1829年,马车制造商希利比亚把公共车引进伦敦。1831年,英国格洛斯特和切尔特讷姆市之间使用了蒸汽机公用汽车。1903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公共汽车开始在伦敦运行。

    长途公共汽车源于美国。1910~1925年间,美国开辟了许多长途公共汽车路线,连接没有铁路的地区,早期的公共汽车载客22人,相当舒适。

    吉普车的由来

    吉普车的产生和美国民众富于开拓冒险精神分不开。

    由于许多美国人喜欢宽敞、马力强劲的汽车,在此情况下,1940年,美国威利斯汽车公司研制了一种多用途越野用车。

    该车有714马力,是当时同类车驱动力的3倍。这种车速度快,主要用来输送步兵营装备的轻武器,且可作通讯、侦察和指挥车。这种车的名字叫“GP”,来自英文General—PurposeCar(多用途的车)的缩写。

    由于这种车与美国漫画家施格1937年创作的漫画形象中的“jeep”(一种神通广大的小鸟)很相似,因此美国士兵也把这种越野车称做“吉普”。

    后来“Jeep”就成了所有同类车的代名词,而施格创作的那个“吉普”则鲜为人知了。

    现在,吉普车已成为长途旅行的优良交通工具。

    的士的由来

    1907年初春的一个夜晚,美国一富家子弟亚伦同他的女友去纽约百老汇看歌剧。散场时,他去叫马车。虽然他的目的地离剧场只有半里路远,车夫却漫天要价,向他们索要的车钱是平时的10倍。亚伦感到太离谱,就与车夫争垮起来,结果被车夫打倒在地。

    亚伦伤好后,为了报复这些爱敲竹杠的马车夫们,就想利用汽车来挤垮马车这种交通工具。

    但他的这种想法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汽车要小巧灵活,二是要有计程仪表。亚伦首先请他一个修钟表的朋友根据他的构想发明了计程表。

    为了标明这些汽车的出租的,又是按路程远近计费的,需要给汽车一个简单的名字。亚伦想到了在巴黎看到的一个词“Taximetev”,即计程付费的汽车。这就是现在全世界通用的“Taxi”(计程车)一词的来历。

    1907年10月1日,出租计程车首先在纽约街头出现。以后计程车便在全球普及开来。

    摩托车的由来

    l876年德国人奥托发明以汽油为燃料的四冲程引擎,但效率很低,无法实际应用,青年技术员戴姆拉决意研制一种小型高效率的内燃机,于1883年获得成功,并于同年12月16日获得专利。

    1885年8月29日,戴姆拉把经过改进的汽油引擎装到木制的两轮车上,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摩托车,并且获得专利。

    这辆摩托车左右还有两个辅助小轮,使用264直立式单一汽缸,四冲程的引擎,能产生1/2马力,并装有两档变速器。

    同年11月,戴姆拉的长子鲍尔·戴姆拉驾驶着这辆摩托车以12公里/小时的速度试驶3公里,获得成功。

    汽车牌照的由来

    每辆汽车上都挂有牌照,以便有关部门查询和管理。但是最初的汽车牌照并没有这个含义。

    最初的汽车是没有牌照的。直到1901年,在柏林才出现了第一辆有牌照的汽车。它的主人是当时的大商业家鲁道夫·赫兹格,车牌上有“IA1”字样。

    在一次晚宴上,有记者问鲁道夫车牌上的符号是什么意思,他说:“‘IA’是我未婚妻姓名前面的字母,现在她已是我的夫人了。至于用‘1’这个数字,是表示我对她的一片忠诚,也就是说,她是我第一个、同时也是惟一的心上人。”原来,汽车的牌照最初只是鲁道夫对他妻子忠贞爱情的表白罢了。

    火车票剪口的由来

    乘坐火车外出旅行时,都必须检票。检票一般用一种钳子剪一个小口。火车票的剪口是如何由来呢?

    火车票剪口不仅是铁路部门检查旅客乘车的凭据,也意味着铁路对旅客可能发生的意外伤害实行强制性保险的开始。由于技术条件限制,铁路部门很难预防以外事故带给旅客的伤害,为此,我国从1951年开始,实行了对铁路旅客运输强制保险制度。

    旅客买票时,要按照票价的2%缴纳给中国保险公司作保险金。为简便手续,1959年,由旅客直接向铁路投保,即铁路在发售车票时,一同核收旅客交纳的强制保险金。

    强制保险规定,从旅客持有效车票剪口后开始,到缴票出站为止,如因意外事故发生人身伤亡,则由铁路向旅客负责支付医疗保险金。这就是火车票剪口的由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