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地铁阅读书单·bigger-《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一生被国家占有的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的少男少女们完全被国家占有了。

    做教育工作有时很困难,有时又很简单。在某些时代,一代甚至两三代年轻人很容易被共同引导到某个方向,很狂热地信仰某种主张,很狂热地投入某种运动。那个时候的年轻人就很好教育,例如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

    古多·克诺普博士是一名电视媒体人,拍摄过很多关于二战的历史纪录片。他在德国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谈到纳粹问题时,忽略了德国百姓对纳粹的支持,总是把罪责推到某些大人物身上,为一般大众开脱责任。不知是否为了回应这种质疑,他访谈了1000多名在希特勒时代长大的德国人,同时做了很多历史档案研究,在《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中大谈当年德国民众如何支持希特勒。这是一本很好的书,翔实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情况,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东西。

    这本书谈一代人的历史,他们的父母不想阻止也阻止不了希特勒,而他们跟父母一样支持了希特勒。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的少男少女们完全被国家占有了。1938年,希特勒宣布在他统治下的第三帝国的孩子们,除了以德国的方式思维和行动外,什么都不用学习。这些孩子果然10岁就加入少年队,14岁加入希特勒青年团,而后加入纳粹党,然后加入青年义务劳动军和国防军,随后又被吸收进冲锋队和党卫队。希特勒说,他们一生都将不再有自由。

    国家元首公开宣称年轻人从此不再有自由,这不明显是一种压迫吗?但是,这些被压迫者很兴奋。每年4月20日,即国家元首生日那一天,几百万德国年轻人发誓坚决支持“超级父亲”希特勒。纳粹党的宣传手段很厉害,成立一些旁支组织比如青年团,组织年轻人到全国各地旅游,让他们认识祖国山川大地,还组织大量军事操练、体育竞赛和团体活动,像夏令营一样,晚上有篝火晚会,恢复一些传说中的日耳曼人的传统,穿上传统服装,举行传统仪式,玩弄传统神话。这些人平常在街上穿着很酷的制服,很能吸引其他年轻人的好奇心。那些尚未加入青年团的人很羡慕,希望长大后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帅气。

    当时很多德国年轻人向往这种集体生活,认为这样不仅很酷很帅,而且生活充实饱满,人生富有意义和价值。这些人都是真正的爱国青年,随时准备为祖国牺牲性命。在所谓的种族进化论的洗脑下,他们觉得自己肩负着引领人类前进的伟大使命。在魏玛共和国时代,很多年轻人觉得生活空虚,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日常生活庸庸碌碌,工作又充满强制性和不公平,他们忽然觉得法西斯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与前辈和后辈相比,希特勒时代的年轻人所要忍受的东西更多,比如被人出卖,或者被人利用。很多年以后,他们仍然不了解当年在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埋头把能量全部用于战后家园重建和国家发展。直到1968年反叛的一代走上街头,他们才发现自己跟下一代的差距如此之大,双方存在如此激烈的冲突。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是失落的一代。

    非常虔诚的宗教信徒有时会有一种神秘的体验,忽然之间好像自我消融了,天地合一了,人神合一了,迈入无限的宇宙能量之中。对很多人来说,融入大我、消融小我的感受是一种转化性的经验,是他们渴求的一种经验,只有达到那一点才圆满,人生才有意义。有时无须通过宗教或者灵性的修行,也无须经过哲学训练或者奇特的沉思,你就能体验到那种感受。很简单,你只要爱国就行了。国家有时候就是“大我”,当你消融进去,“小我”就不见了,你会觉得生命格外崇高、神圣。平时这种感觉难以言表,一旦“大我”通过一些活动比如大型群众集会呈现出来,你就会分外感动。

    1932年10月1日,柏林波茨坦广场举行了一场非常重要的全国青年大会。本来希特勒没太大意愿去参加这个活动,但青年团的领袖向他保证说,你放心吧,年轻人非常踊跃,他们渴望见到你,你跟他们说说话,他们会很感动。果然,大批年轻人从德国各地骑自行车、坐卡车、乘火车或者步行来到广场。原以为只有五万人,结果来了七万多人,整座城市塞满了帐篷。亲历者说,以前他们大都在一个很小的组织里聚会,在这里第一次有了“整体”的概念和政治信仰力量的凝聚感。

    当希特勒现身时,人群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就连希特勒都被感动得流泪了,很煽情地对这些年轻人说:我知道你们之中有很多人的父亲失业流浪街头,你们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今天或几天后会有什么样的命运落到家庭身上,但是你们应该超越一切职业、等级、社会阶层,超越一切威胁要分裂你们的东西,去寻找并找到德国人的共同性。你们要保护它,牢牢地掌握它,不能让人把它从你们手中夺去。纳粹党的青年教育不是为了我们党的利益,而是为了德意志民族的利益。让别人嘲讽吧,让别人讥笑吧,你们就是德国的未来。

    年轻人被纳粹洗脑后会互相竞赛,希望获得更高的荣誉。比如在类似军官预备学校的精英学校里,谁能获得一把代表荣誉的短剑,那就格外威风。他们在那里学什么呢?其实不用学太多东西。希特勒说得很清楚,最重要的是学好体育,不仅仅为了锻炼身体,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为了学到一种更强的纪律感和竞争精神。竞争是法西斯很看重的东西。出于对进化论的粗俗理解,出于优胜劣汰的理由,他们认为精神病院的病人都应该毁灭,这些人只是在浪费公众资源,拖慢人类进化的脚步而已。

    希特勒时代的男孩们上数学课时,碰到的问题居然是一架飞机从2000米高处以每小时108公里的速度投掷炸弹,炸弹将在多久后落地?就连研究拉丁语古典文学作品时,他们都能找出关于犹太人的荒谬争论。他们在精英学校接受训练时,会在结冰的湖面上凿两个洞,中间隔10米,从这个洞跳下去,再从那个洞游出来。当然会有人死在湖面下,活下来的人被认为是很纯种、很优秀的雅利安人,很值得为自己骄傲,国家也为他们骄傲。女孩们则被教导说,你们的任务就是美丽和生育。女孩子要做的事情就是像雌鸟一样,为配偶而打扮,为配偶孵蛋,当配偶出去觅食时,站岗击退外敌。女孩子上大学根本没有意义,应做好母亲看好家,为国家繁殖人口。

    当然,年轻人不是傻子,再完整的意识形态也有裂缝,比如说日耳曼人都是兄弟民族,为什么德国人还要和具有日耳曼血统的英国人打仗呢?“劣等民族”犹太人两千年来遭受种种迫害和歧视,至今仍活得好好的,难道不也是很优秀的民族吗?有些德国青年拒绝投向纳粹的怀抱,做了一些反抗活动,比如组织“白玫瑰”,听摇摆乐,要过一种比较放浪、自由、浪漫的生活。这些人跟纳粹发生过严重冲突,有的被纳粹青年团折磨致死。

    当时有一些年轻人也会提出质疑,比如精英学校的领导喝那么多酒,哪有资格来教育我们不能当酒鬼,要求我们锻炼体格呢?他们也不纯洁,拥有情妇,凭什么要我们做道德高尚的好党员呢?这样的意见有时会浮起,很快又被压制下去,因为大家要跟随主流。到了纳粹末日,十四五岁的娃娃兵遇到美军的炮弹被吓哭了,随着第三帝国一起崩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