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国学800问-字词妙联,趣事繁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字中蕴涵着无尽的乐趣和奥妙。让我们从字、词和对联出发,去感受汉字承载的思想,去发掘汉字魔方的艺术灵动吧!

    抢答第一关

    1.“桃李满天下”的“桃李”指什么?(    )

    A.朋友    B.学生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汉朝《韩诗外传》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许多人,后来丢官只身跑到北方,竟没有一个人帮他。简子劝慰他说:“春天种了桃树、李树,夏天可以在树荫下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可口的果实。如果种的是蒺藜,到夏天不但不能利用它的叶子,它还会长出刺来扎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找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因此,后人就用“桃李”比喻有培养前途的人,如今则泛指学生。

    2.“明日黄花”常用来比喻:(    )

    A.过去的事    B.将来的事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没有什么好玩的了。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经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者已经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3.美味的糕点叫“点心”,“点心”这个词来自:(    )

    A.“点点心意”这个含义    B.很多糕点都是“心”形的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相传,东晋时期一个大将军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自此以后,“点心”的名字便传开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4.在我国民间,姐妹的丈夫互称“裢襟”,又称“连襟”。这个词与谁有关?(    )

    A.杜甫    B.李白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杜甫晚年居于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论起来,两家还是远房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交往甚密。后来杜甫要出峡东,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其中几句是:“孤陋黍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襟袂连”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只不过尚未达到后来指的那种关系。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已通行,代指的内容与现在相同。

    5.宋体字谁创造的?(    )

    A.赵匡胤    B.秦桧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宋体字的创始人(准确的说法是代表者)是宋人秦桧。秦桧,状元出身,曾随高宗为相。他不仅博学,而且在书法上造诣很深。他综合前人书法之长,自成一家,创立了宋体学。秦桧早年为官,名声尚好,但后来在高宗手下为相,迎合高宗偏安政策,镇压抗金将领,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害死岳飞父子。人们由于厌恶他的人品,就将他的字改称为宋体字。印刷字体是模仿宋体字而来的,当然就命名为宋体了。

    6.大家在写信时,都会在信的结尾写上“此致”、“敬礼”,“此致”是什么意思?(    )

    A.表示致敬    B.到此为止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此”是指前面信中所写的内容。“此”字的作用在于概指前文,了结全篇。“致”者,尽也,含有无保留地给予或呈献之意。“此致”二字连用,意思是“上面的话都说与你了”。它是一封信的煞尾。

    7.“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是谁的诗句? (    )

    A.李白    B.王维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出自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全诗内容是: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8.“东道主”一词出自:(    )

    A.《左传》    B.《庄子》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东道主”一词最早见于左丘明的《左传》一书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的烛之武对秦穆公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说:让郑国独立存在,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当时郑国在秦国东方),秦国使者来来往往,让郑国供应他们的资财食用物资,对于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这就是“东道主”一词的由来。

    9.“一唱三叹”中“叹”字的本义是:(    )

    A.叹息    B.附和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一唱三叹”中的“叹”字本义是附和。《荀子·礼论》中有“清庙之歌,倡而三叹也”,意思是一个人歌,三个人相和。后多用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

    10.关于“鸿沟”这个典故,表述有误的是:(    )

    A.划鸿沟为界,出现在楚汉相争时,按双方约定,鸿沟以东归汉

    B.鸿沟实际是一条河,“鸿沟”现在河南省境内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典故“楚河汉界”说的当年楚汉相争,打仗八年,曾以鸿沟划地为界,鸿沟以东归汉,以东为楚。楚河汉界由此得来。

    11.“别来无恙”中的“恙”是指什么?(    )

    A.一种病    B.一种虫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恙本来指的是一种小虫。此成语出自金·董解元《西厢记》卷四:“莺莺坐夫人之侧,生问曰:‘别来无恙否?’莺莺不言而心会。”常用于长久不见的问候语。

    12.“娃”称呼的出现是为了纪念女娲吗?(    )

    A.是    B.不是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传说在开天辟地时,世上没有人,女娲用黄土造人,因此古时候“娲”和“娃”是通用的。人们为了说明自己是人类始祖女娲的后代,便将孩子称为“娃”。

    对决第二关

    1.《康熙字典》成书于哪个朝代?(    )

    A.秦朝    B.清朝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大清皇帝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

    2.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一百岁被称为:(    )

    A.期颐    B.耄耋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期颐,也称为人瑞,指百岁以上的老人。因此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礼记·曲礼上》有:“百年曰期颐。”孙希旦集解有:“《论语》:期谓百年已周,颐谓当养而已。”指百岁老人应当有人照料护理。

    3.“经理”现在指的是企业的负责人,它最早的意思是:(    )

    A.经营管理    B.治理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史记》里的“经理”作治理讲,到了现代,才成为专用名词。

    4.“老佛爷”是对谁的专称?(    )

    A.皇帝    B.慈禧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清代皇帝的特称叫“老佛爷”。清朝帝王之所以用“老佛爷”这个称呼,是因为满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领最早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意为“佛爷”、“吉祥”。后来,有的显赫家族、世袭首领起名就叫“满柱”。清朝建国后,将“满柱”汉译为“佛爷”,并把它作为皇帝的特称。

    5.“先生”现在是一种表示礼貌的称谓,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里,它原来的意思是: (    )

    A.老师    B.父兄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针对不同对象的。《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

    6.最早的座右铭写好后放在座位的哪边?(    )

    A.左边    B.右边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座右铭是铭的一种,写好后通常是放在座位的右边,用以自警。

    7.“敲门砖”一词源于:(    )

    A.考试    B.拜师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古人将八股文的套路练熟后参加科举考试,一旦考中,便将八股文那一套完全抛弃掉。八股文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就像敲门砖一样,一旦进了门,将其舍弃。现在比喻为达到目的采用的某种手段,目的达到后就抛弃不用了。

    8.“阡陌”的“陌”是田间什么方向的小路?(    )

    A.东西方向    B.南北方向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阡是南北方向的小路,陌是东西方向的小路。

    9.“安乐窝”这个词中,“窝”是指:(    )

    A.鸟巢    B.住宅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安乐窝”这个词中,“窝”原指人的住宅。据《宋史·邵雍传》载:宋代哲学家邵雍居于洛阳时,司马光等人曾为他买了一所庄园住宅。他在此耕种劳作,自给自足,并给住宅取名“安乐窝”。

    10.汉字“廿”表示: (    )

    A.二十    B.三十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这个字读(niàn),表示二十的意思。

    11.有一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吗?(    )

    A.是    B.不是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日,日军侵占大连。败讯传来,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有人愤然书联于北京墙头: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12.“她”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A.清代    B.五四以后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她”字现在专指第三人称女性,是在五四以后才出现的。五四之前是没有这个字的,即便是《红楼梦》中出现了很多太太和小姐,也没有这个字。

    13.“您”字是在什么时候才出现的?(    )

    A.唐朝    B.宋朝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唐朝以前汉语中只有第二人称词“你”,而没有“您”这个字,自唐开始有了“你们”的说法,表示第二人称复数,“你们”二字连读快了就成了“您”了。

    14.季羡林在我国文学史上被尊称为泰斗,你知道“泰斗”刚开始是对谁的称呼吗?(    )

    A.李白    B.韩愈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泰斗”是“泰山北斗”的简称。人们常用“泰山北斗”比喻在德行和事业成就方面为众人所敬仰的人。起初,人们把韩愈比做“泰山”、“北斗”,是表示对这位文学家的推崇、敬仰之情。后来,人们就用“泰斗”一词称在某一方面成就卓越,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影响的人。

    巧闯第三关

    1.在西周时期被誉为“千古篆法之祖”的是(    )

    A.《祭北郊文》    B.《真书》    C.《石鼓文》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篆书是最早的一种字体,大约在商代就已经产生了,西周时发展到高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石鼓文》,被誉为“千古篆法之祖”。

    2. “足下”表示对人的敬称,这个词的由来跟谁有关系?(    )

    A.介子推    B.韩信    C.吕不韦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19年,后来又回晋国当了国君即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想封赏有功之人,当年跟随他出逃的介子推不愿接受封赏,带着老母隐居绵山中。晋文公到绵山找他,他躲着不出来。晋文公用烧山的办法迫使他出来,不料介子推却抱着大树被烧死了。晋文公十分悲痛,于是命人砍下这棵大树,制成木屐,穿在脚下。每当他想到介子推时就看看脚下的木屐,说:“悲乎,足下。”“足下”一词由此而来。“足下”因一开始就代表晋文公所尊重的人,所以逐渐演变成表示敬意的人称代词。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是对谁的评价?(    )

    A.杜甫    B.李商隐    C.苏轼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这副对联是郭沫若对杜甫的赞誉之词。

    4.“天子门生”是宋代以后,人们对哪种人的称呼?(    )

    A.举人    B.秀才    C.进士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天子门生”是宋代以后对及第进士的称呼。只有通过了殿试才能等进士第,而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所以就有了这种称呼。

    5.“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是唐代《初学记》中的话,意思是有的鸟长大以后以食物来侍养母亲,即“哺”。那么下列鸟中,有这一习性的是:(    )

    A.喜鹊    B.燕子    C.乌鸦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当乌鸦年老而不能觅食的时候,小乌鸦会到处找东西,送到父母的身边,宁可自己挨饿。这正如人类孝敬自己的父母。

    6.中国文字的字体是很丰富的,就大的类别来说,就有篆、隶、真、行、草5种。用真书取得成功的第一人是谁? (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钟繇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三国魏晋南北朝是书法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魏代钟繇是用真书(即楷书)取得成功的第一人。

    7.参军又叫“入伍”,这里的“伍”:(    )

    A.和现在“五”意思相同

    B.古代军队编制

    C.和“伙”意思相同,即“入伙”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在我国古代军队中,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两,五两为一卒,五卒为一旅,五旅为一师,五师为一军。自西周时起,我国古代军队大多都是参照伍、两、卒、旅、军编制的。那时社会基层单位称之为“比”,五户为一比。每当征兵的时候,五户人家各要送一名男丁,一比共要送五人,恰好组成一个伍,不论干什么事,这五个人总是被分在一起。尽管以后历代军队编制在不断地变化,但“伍”的叫法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并使人们逐步习惯于把“参军”叫做“入伍”了。

    8.为什么夫妻中女方将男方称作“丈夫”?(    )

    A.男人都好斗,喜欢打仗

    B.男人作为劳动力要丈量土地

    C.男人身高约一丈(古时的计量单位)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古人称八寸为一尺,十尺为丈,十尺之男人称丈夫。但并非皆以尺测量,仅仅是用以形容大气的男人为丈夫,或大丈夫。反之,则蔑视之为“小人”。

    9.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立于宫庙殿堂门前,用以识日影与拴马匹的石柱,称为碑。碑在秦代被称为:(    )

    A.刻石    B.石像    C.神柱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古时,人们把立于宫、庙、殿、堂门前的用以识日影及拴马匹的石桩称为碑。尔后,在人死入葬时,人们在墓坑周围树立石桩——碑,并筑上孔,用以系绳徐徐下棺。这时的碑不具有纪念意义,只是行葬的一种工具。后来,立于墓旁的石碑有些未被拔掉,并被人在上面镌刻上纪念或说明文字,为死者歌功颂德,于是便出现了“树碑立传”的墓碑。碑在秦代称为刻石,到汉代才称为碑。

    10.“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名句,其中“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当时的意思是什么?(    )

    A.对大众的奉献    B.对下属的关爱    C.对子女的宠爱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相传,齐景公有个儿子名叫孺子,齐景公非常疼爱他。有一次齐景公和孺子在一起玩耍,作为一国之君的齐景公竟然趴在地上,口里衔根绳子,让孺子把他当牛骑。从那以后,“孺子牛”就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11.在“如鱼得水”这个成语的典故里,刘备把自己比做“鱼”,把谁比做“水”?(    )

    A.诸葛亮    B.张飞    C.关羽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和诸葛亮关系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人不满意,刘备便向他们解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12.中国最早输入借词是在什么朝代?(    )

    A.西汉    B.东汉    C.盛唐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中国最早输入借词是在西汉时代,例如“葡萄”、“石榴”、“苜蓿”等词,是从中亚地区传进来的。

    13.马中锡的《中山狼传》中的一句话“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人”字的词性是什么?

    A.副词    B.名词    C.动词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有狼当道,人立而啼”的意思是“有只狼在道上,像人一样站在那儿号叫”。

    14.祝寿用语“寿比南山”中的南山指的是哪座山?(    )

    A.西安终南山    B.南面的山    C.三亚南山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终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为道教发祥地之一。“寿比南山”指像南山一样长久,用于祝人长寿。

    15.“屡见不鲜”指多次看到就不觉得新奇,“鲜”字的本意是指:(    )

    A.新来的门客    B.新杀的禽兽    C.新捕的鱼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鲜,本指新杀的禽兽,引指新鲜。“屡见不鲜”原意是说对于常客就不必宰杀禽兽来款待了。

    16.草书、楷书、隶书三种字体当中哪一种是其余三种的起源?(    )

    A.草书    B.楷书    C.隶书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后来又经过了多次演变。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17.“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请问这副对联说的是谁?(    )

    A.孔子    B.司马相如    C.屈原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这是歌颂屈原的句子,其中《招魂》、《九歌》都是屈原的代表佳作。

    加油第四关

    1.“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这是对谁的描述呢?(    )

    A.岳飞    B.辛弃疾    C.诸葛亮    D.杜甫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已知天定三分鼎”,说的是隆中对。“犹竭人谋六出师”,说的是六出祁山。

    2.“宰相”的“宰”字最早是指:(    )

    A.高级官吏    B.官吏统称    C.低级官吏    D.中等官吏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宰”在古代是官吏的统称,见于《周礼》。

    3.“书香门第”中的“书香”原意指什么?(    )

    A.读书人的自称    B.书籍的油墨味

    C.书发霉后发出的怪味    D.书中夹香草发出的香气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D。古人为了防止虫子咬食书籍,将一种有清香之气的芸香草置于书中。芸香草亦称芸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我国西部,可以入药。

    4.“吹箫吴市”中的“吹箫”是用来婉指:(    )

    A.杂耍之人    B.妓女    C.乞丐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吹箫吴市”的意思是像伍子胥在吴国的街市吹箫乞食一样,比喻行乞街头。也作“吴市吹箫”,而“吹箫”是用来婉指乞丐。

    5.“有缘千里来相会”,常用来形容婚恋、交友、做事或达到某种目的要讲求机缘。其实这个“缘”是由(    )演化而来。

    A.圆    B.源    C.园    D.猿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D。有一则有趣的故事:据说在很久以前,一个富家娇女的宝簪被一外地客商所养之猿拾得,该客商因此有缘与富家女结为夫妻。岂料在新婚之日,猿因偷吃食物被客商杀死,富家女觉得客商伤天害理、忘恩负义,斩钉截铁地说:“我们是有‘猿’千里来相会,无‘猿’对面不相逢。”遂将客商赶出洞房。这门婚事就这样告吹。

    由于“猿”和“缘”是谐音,后来就衍化成“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6.下列数词是实数的一项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军书十二卷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三十而立事无成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D。关键是对上下文的理解,当碰到的事物是无法数尽的,或者在文中上下文关系不可能只由三个或几个组成时就是多的意思,实指为几时一定能够找到具体的数字与之对应。

    7.《水浒传》中“浒”的含义是:(    )

    A.水边    B.水波    C.众多    D.波涛汹涌,引申为反抗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水浒》中描写的梁山泊在山东境内,北宋以后常成为农民起义的根据地。水浒的“浒”意为水边,指梁山好汉的根据地。

    8.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写过一首《戏题》诗:(    )

    逍遥近道边,憩息慰惫懑。

    晴晖时晦明,谑语谐谠论。

    草莱荒蒙茏,室屋壅尘坌。

    僮仆侍逼侧,泾渭清浊混。

    这首抒写诗人憩息漫步郊野所见景色的诗,每句各字的偏旁相同,给人以整齐划一的美感。所以被称为:(    )

    A.联边诗    B.押韵诗

    C.同边诗    D.关联诗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在写诗时,利用汉字相同的偏旁部首构成“联边”,使句中诸字具有特别整齐的形式美,称为“联边诗”。

    智赢第五关

    1.古时候的人常用贬义词来称呼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叫谦称。如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那么,称呼自己妻子时叫什么呢?(    )

    A.夫人    B.妻子

    C.糟糠    D.老婆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糟糠”一词仅从字面上看,容易理解为指妻子不漂亮,如同食物中的酒糟、米糠之类的粗劣食物。但是,仅仅从字面上理解词的原意,就难免出差错。其文原本并无贬义,“糟糠”是指吃粗劣食物的贫苦生活,“糟糠之妻”指贫穷时共患难、同甘苦的妻子。

    2.“分道扬镳”的“镳”是指什么东西?(    )

    A.马鞭子    B.马蹄子

    C.马尾巴    D.马嚼子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D。镳:马嚼子;扬镳:驱马前行。“分道扬镳”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比喻志趣不同,各走各的道路。

    3.古人常以“尺素”代指:(    )

    A.白色头巾    B.手帕    C.书信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4.在古今的许多文艺作品中,形容美人或者恋人、情人的眼神时,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秋波”,如眉目传情、暗送秋波。那么,“秋波”一词最早见于哪一时代?(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据有关资料显示,“秋波”一词最早见于宋代大文豪苏轼的《百步洪》一诗,诗中有这样两句:“佳人未肯回秋波,幼与欲语防飞梭。”这里面的“幼与”是指晋代的谢鲲,谢鲲的字叫做“幼与”。谢鲲曾挑逗邻居家的女子,被邻居家的女子掷梭打落了两颗门牙。这两句诗描写了一位男子与恋人之间发生的一个很有趣的生活片段:想和自己的心上人说句话,却又没有看到佳人眼神中是否有接纳自己调侃的意思。故而欲语未语之时,首先想到了谢鲲被飞梭击落门牙的故事,心有所忌又心有不甘。

    5.“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原意是指:(    )

    A.大风    B.风光    C.走失    D.传说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风马牛不相及”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原为楚国君主责问齐君为何伐楚所用的比喻:“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事地也,何故?”意思是指齐、楚两地相距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风:畜类牝牡相诱。后比喻两不相干的事。

    6.我国最早的字典是下列哪一部?(    )

    A.《康熙字典》    B.《说文解字》    C.《尔雅》    D.《新华字典》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中文字典,汉朝许慎编著。原作写于100年到121年,现已失落。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者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许慎写完之后,献给汉安帝。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7.“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人们公认的我国第一幅春联,它的作者是谁?(    )

    A.诸葛亮    B.陶渊明    C.孟昶    D.曹植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公元964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下令要大臣在“桃符”(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孟昶对大臣们写好的对句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

    冲刺第六关

    1.“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何至南渡;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这副对联描写的历史人物是谁?(    )

    A.岳飞    B.辛弃疾    C.范仲淹    D.陆游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明朝末年,吴钟英志士仰慕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他从武穆文书言论中,选取最能反映岳飞高尚品德和伟大情操的至理名:“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勒巨石碑立于汤阴岳飞庙之中,供世人瞻仰。

    2.“打油诗”中的“打油”指的是:(    )

    A.人名    B.地名    C.官名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据载,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张打油,专爱写一些浅白通俗的诗。后人常把自己做的诗谦虚地称为“打油诗”。实际上,古代庶民无姓,有土地有官爵的人才有姓。所以古代以“百姓”作贵族的通称。春秋后半期,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替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百姓失去了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和庶民相似。战国后,渐渐演变为平民通称。

    3.在战国之前“百姓”是对什么人的总称?(    )

    A.奴隶    B.平民    C.贵族    D.士兵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战国之前“百姓”是对贵族的统称,战国之后,是对平民的通称。

    4.下列汉字形体演变次序排列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甲骨文、小篆、楷书、行书、隶书

    B.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甲骨文→金文→大篆、六国古文→小篆→隶书→楷、草、行书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这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此前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叫古文字,字形具有象形性,此后的隶书、楷书、行书叫今文字,字形具有象征性。

    5.说出下列对联所隐含的年龄:(    )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

    A.78岁    B.96岁    C.102岁    D. 141岁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D。花甲是六十岁,两个花甲是一百二,三乘七是二十一,两者加起来就是141。古稀指七十岁,双庆指两个古稀,一百四十岁,一春秋,即一岁。也是一百四十一岁。

    晋级乐翻天

    1.请对出下联(任选两题)。

    品百年佳画;

    风吹水面层层浪;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看今朝美景;雨打沙堆点点坑;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此联涉及的人物有哪些?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此为颂三国大将关羽联。关羽,字云长,汉末三国蜀将,被后世尊为“武圣”。“卧龙”指诸葛亮;“子龙”指蜀将赵云,字子龙;“翼德”指蜀将张飞,字翼德;“玄德”指三国时蜀先主刘备,字玄德。

    3.“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是写我国古代哪位名人的?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蒲松龄。老舍题联:“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简明而生动地道出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4.“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写谁的对联?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范仲淹。这是湖南岳阳楼的对联,咏的是范仲淹。

    5.对联的上联应贴在门框的左边还是右边?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右边。贴对联在古代是很讲究的,一般都是把上联贴在门框的右边,下联贴在门框的左边。但是现代人却常常忽视这一点。

    6.“同志”这个词是舶来词汇吗?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不是,这个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就对“同志”一词做过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