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名天下:山海关-传说故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山海关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郁,历代兵家与墨客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尤其是长城修建以来,山海关地区就出现了各种各样与长城相关联的民间传说。

    山海关的传说故事很多,其中山海关由来传说、天下第一关匾额传说、王羲之与山海关传说、乾隆与山海关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等较为出名,充满传奇色彩。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而这些神奇的民间故事也为山海关增添了许多独特的魅力,令人神思向往。

    (一)山海关由来传说

    据说在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做了大明朝皇帝,他下了一道旨,派元帅徐达和军师刘伯温到京城以北边塞之地围城设防,两年之内,必须完成。

    徐达、刘伯温两人领了旨,带着人马,即日起程,很快就到了边塞。第二天,两人骑马登高寮望,寻找筑城的地方。

    要讲筑城,徐达是外行,他只会交兵征战,冲锋陷阵,围城设防,却不如刘伯温。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问大了。

    徐达站在高处一看,连说:“好地方,好战场!”刘伯温却一声不响。

    第三天,他们两人骑马又来这里,徐达又连声说:“好地方,难得的好地方啊!”刘伯温还是一声不哼。

    第四天,他们两人骑马又来到这里,徐达又连连说:“好战场啊,好战场!”刘伯温还是不哼一声。

    徐达见状不解,忙问:“军师,我们两人领旨来此围城设防,一连三日,你一言不发,到底为什么?”

    刘伯温淡淡地说道:“为了大明江山!还为了你……”

    徐达有点疑惑不解,问道:“为我?此话怎说?”

    刘伯温用马鞭指了前方说:“元帅,你看,北边燕山连绵,南边渤海漫天,在此筑起雄关,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

    徐达素知军师谋略高,心中肯定有不寻常的想法,就问道:“你想修个什么样的?”

    刘伯温说:“这座城要比别的地方的城都要大要高,要城连城、城套城、楼对楼、楼望楼,筑一座铁壁金城。”

    刘伯温又用马鞭朝四周一指,说:“元帅,这里既是个好战场,又是个好居处。你看,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真是个安家定居的好地方呀!”

    徐达一听恍然大悟,想起军师说“还为了你”的话。徐达连连叫好,当日回营。两人连夜画图,第二天派将送往京城,朝廷准奏,立刻动工。整整干了一年零八个月,关城竣工。

    这天早朝,朱元璋一看徐达、刘伯温回来了,就问道:“两位爱卿回京,城池可筑成?”

    徐达、刘伯温出班奏道:“托圣上洪福,已经建成。”

    朱元璋又问道:“可曾命名?”

    徐达、刘伯温两人一听,都愣住了。当时降旨,只叫筑城,未让命名呀!徐达心直,刚想张嘴,只见刘伯温跨前一步说:“臣等未敢妄动。只是那座城,南入海北依山,真可谓山海之关,万岁圣明,请恩示吧!”

    朱元璋一听,把手一摆说道:“好,就叫山海关!”

    刚从朝里回来,刘伯温随徐达到了徐府,对徐达说道:“我不能再在朝为官了,我得走了。”

    徐达忙问:“干啥去?”

    刘伯温说:“我本是山野道人,还是去游四海去吧!”

    徐达不解,说道:“你我随皇上南征北战,重定江山,如今又修了山海关城,可谓劳苦功高,本该享荣华富贵,这么走了,皇上知道不会奏准的。”

    刘伯温说:“差矣!万岁如让咱共享荣华,就不会派咱俩边塞筑关城,也不会只给两年期限。你我若不接旨,性命难保。接旨若不按期完工成,又犯欺君之罪。若筑成私下命名,属目无皇上。而今未敢命名,也属办事不周,这只是刚刚开始呀!”

    徐达是三军统帅,多年来随朱元璋南征北战,能够位列开国元勋他自然不是傻子,刘伯温这样一说他哪里还会不明白,他惊恐的说道:“军师,你是说……”

    刘伯温把手一挥把事情说透:“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帝与臣,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享的例子还少吗?”

    一席话,说得徐达目瞪口呆,半天才说道:“军师,你一走了之,我怎么办?”

    刘伯温说:“你不能走,你要随朝伴驾,无论何时,不要离开万岁左右。赶你,你也不要离开。另外,你的孩子不能留在京城,让他们到山海关那个地方去吧。那里城高池深,不受兵刀之苦,即使烽火连天,此处进有平川,退有高山,是用武之地。”

    徐达点头道:“就照军师的话做。明天,叫小儿去山海关。”

    正说着,闯进一员大将,姓胡名大海,他在帐外听到了徐、刘两人谈话,进屋就嚷:“元帅,我与你出生入死,驰骋疆场,如今公子要去山海关,我也打发一个孩子随他同行吧!”

    话没落音,大将常遇春也来了。刘伯温素知眼前这三位是生死之交,就把事情原委告诉了他,常遇春也坚持打发一个孩子同去山海关。

    不久,刘伯温不辞而别,徐达按刘伯温所言,寸步不离皇上,方保性命。而胡大海、常遇春等开国元勋,竟都糊糊涂涂地死在庆功楼火海之中。

    再说,徐达、胡大海、常遇春的三个儿子到了山海关,定居安家。后来,这三家的后代,在山海关城里修了徐达庙,城东北修了胡家坟,城西南修了常家坟,都立了石人、石马、石牌坊。

    (二)天下第一关匾额传说

    相传,五百多年前,明成化皇帝朱见深亲笔诏旨,要在山海关东门上挂一块题为“天下第一关”的匾额,并说这是朝廷对著名关隘的重视,可使山川增辉,如办理不善,要严加治罪。

    当时镇守山海关的是一位兵部主事,他接旨后,自然不敢怠慢,立刻派人爬上东门的箭楼,丈量好尺寸,找来能工巧匠,做了一块长7米,宽1.5米的巨匾,这样大的匾,又是皇上派下来的差事,找谁来写呢?

    兵部主事和部下商量了一天一夜,终于想起一个人来。这个人姓萧名显,两榜进士出身,当过福建按察司佥事,是全国知名的书法家,真草隶篆样样都好。近年因年老辞去官职,归家山海关赋闲。

    第二天上午,兵部主事亲拜访了萧显。说明来意后,萧显沉吟了半晌,才点头应允。不过他提出,让他写匾,时间要长些,不能着急。不这样他就不写。

    兵部主事知道求人的事不能勉强,就连连答应:“可以,可以,只要老先生肯帮这个忙,一切由着您看着办就是了。”

    兵部主事满以为写块匾,只5个字,擅长书法的人只是举手之劳,一挥而就,萧显虽说时间长些,也不过三天。

    可是,他回到衙门以后,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一点信息也没有。他心里发急,可有言在先,不能催,怎么办呢?

    想来想去,有了主意。他让手下人备了熏鸡、烤鸭、金华火腿和绍兴花雕几样东西,派一名亲信去给萧显送礼。

    时间不长,送礼的回来了,禀报说:“肖老先生正书房里用功。书房里贴着历代著名书法家的真迹墨宝,桌上地下到处都是废纸。”

    兵部主事想练练也好,再等等吧。这一等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一点消息也没有,兵部主事又着急了。他让手下又备好各色的绫罗缎匹和时新的湘云纱等东西,派一名亲信去给萧显送礼。

    时间不长,送礼的人回来了,禀报说:“肖老先生正在偏院用功。每天起五更爬半夜地耍扁担。”

    兵部主事心里纳闷,他不知道耍扁担和写字有什么关系,于是又询问萧显是怎么耍法。

    那送礼的就伸直胳膊侧着身子比划了几下说:“小的见肖老先生就是这样的。既不像耍枪,也不像练棍。”

    兵部主事一听,有些纳闷,越想越是莫名其妙。不过,已经等了这么多天了,就再等等吧!谁知道转眼又是二十多天过去了,还是一点信息没有。

    兵部主事这回可有点沉不住气了,让手下人又准备好上等的湖笔、最好的徽墨、几十张玉板宣纸等东西,另外还有一支特号的抓笔,又让亲信送了过去。

    时间不长,送礼的亲信回来了,禀报说:“肖老先生正在卧室用功,不断地吟诵古人的诗句。小的去时,看他闭着眼睛背什么飞流直下三千尺呀,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呀,还有什么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疑青光呀!”

    兵部主事问:“他见到礼物后怎么说的?”。

    “他说再过一个月就可以写匾了。”亲信答道。

    兵部主事虽然对萧显的话一点也理解不了,可是总归有了期限。心想有个日子比没有日子强,那就等吧。

    兵部主事万没料到,第二天他接到兵部一封急信,说新任蓟辽总督代替皇上要来山海关视察挂匾事宜,预计三天内到达。这下可把兵部主事吓坏了,立码让人抬着那块尚未携刻的木匾和一坛子研好的墨汁随他们到萧显家去。

    到了萧显家里,兵部主事与萧显寒暄几句,见萧显对写匾之事只字不提,只好站起身来,拱手施礼说:“下官今遇急难,请老先生伸伸手,帮兄弟一把!”

    萧显一听,不知何事,当他听兵部主把话说完,不禁长长地打了个“咳”声,说道:“事情是不能尽人意的。”

    于是他让人把匾靠在墙上,匾下边垫上几块砖,他亲自到书房取来一支大笔。

    兵部主事一看,正是昨天派人送来的大抓笔,只是新加上了两尺多长的木柄。

    萧显拿着笔到盛满墨汁的坛子里蘸得饱满,可是没有立刻就写,他提着笔在匾前来回走着,一边走一边端祥,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又笑笑,忽然,他站住了,一侧身,把胳膊伸直,凝神屏气地动笔写了起来。

    萧显这一动笔,旁边的兵部主事可开眼了,他虽是个武官也粗通文墨,但是他没看见过萧显这样写字的,萧显一下子年轻了不知多少岁,像一个年富力强的武将在演练刀法。

    他把全身的力量灌注到胳膊上,再由胳膊灌注到手腕上,直到笔端。

    只见他落笔如高山坠石,起笔如飞燕掠食。有快、有慢、又稳、又准,运起笔来,像是用力拔、用力拉着千斤重负,全身随笔左右移动,有时慢慢蹲下,有时钉子般安如泰山。

    兵部主事在一旁看着看着,看入了迷,他心想:“练武的讲究身剑合一,功夫不纯不行,功夫不到不行。萧显写字身随笔走,笔随身行,不也是身笔合一吗?这才是真功夫!”

    这时,就听耳边有人说:“献丑了!”

    抬头一看,萧显满脸是汗,提笔站在身旁,匾上“天下第一关”5个大字,笔力苍劲、气势雄伟,把瓦房显得矮了一大截。

    兵部主事忙拱手道谢,说:“老先生笔下生辉,可谓当代首屈一指。”

    萧显却带着惋惜的神情说:“我本想用一个月的时间研究前代著名书法家的法贴墨迹,用一个月的时间拿扁担练背笔,以增强臂力,这两步做到了。可我想,这匾要是在雄关上,字形仅端正不够,还必须要有神韵,要让匾上的字突破木匾之局限。为此,我本想再用一个月时间读古诗,以开阔胸襟,陶冶性情。可惜呀,这步未能达到。”

    听了这番话,兵部主事方知萧显为何迟迟未动笔的原因。就连连说:“这已经很好了!一定能光照千古呀。”

    第二天上午,兵部主事在东门的“悦心斋”酒楼盛宴款待萧显。酒过三巡后,宾主凭栏仰望,萧显这才发现“下”字少了一点。这时,把总禀报蓟辽总督已过石河。回府取笔,登楼补写已来不及,怎么办?

    萧显急中生智,命书童马上研墨,随手抓过堂官手中的一块擦桌布,手中一团,饱蘸墨汁,用尽平生力气,朝箭楼上的匾额甩去,只听“叭”的一声,抹布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下”字右下角。

    酒楼上满座宾客,一时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待清醒过来,都异口同声称赞道:“肖公真是落笔有神,巧夺天工啊!”

    萧显写的这块匾,至今还收藏在“天下第一关”城楼内。它名传中外,每天都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欣赏称赞。

    (三)王羲之与山海关传说

    东晋时期,天下又形成了豪强割据的态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山海关,被当时的北朝所管辖。他们为抵御外族入侵,重新修建了山海关,但缺少一位名人名家题写匾额。

    为此,他们经过反复考虑,认为请当时已负盛名的大书法家、东晋会稽内史并右将军王羲之最为合适。当时东晋偏安江左,与北朝已成敌对国家。

    虽然王羲之祖籍是北朝人,但王氏已成东晋名门望族,他本人又以正统耿直见称,如果直接去找的话,肯定不会同意,只好想方设法地拐了个弯,托他的儿子王献之代为转请。

    王献之一时也很犯难,因为他非常清楚父亲的禀性脾气,给敌对国家题字,那是没有商量的余地,所以他不敢也不能提起这件事。要是自己亲手写怎么样?

    按说当时王献之的书法水平,在父亲的熏陶指教和自己的勤学苦练下,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与父亲相差无几,但他还是觉得不如父亲,不敢贸然动笔。

    怎么办呢?王献之盘算来盘算去,终于盘算出了一个抛砖引玉的办法。

    王献之装成练习书法的样子,开始写一个山字。就为这个山字,他写了一张又一张,写了一天又一天。

    王羲之看见后,认为儿子这样认真用功,精益求精,很是高兴,就提笔给写了一个山字样板,并作了指导,王献之真是喜出望外。

    山字得到了,王献之又写起海字来。王羲之见后还是不满意,就又给写了一个海字,又指点了一番。有了山海,王献之再写关字,王羲之又来指导。

    他执笔刚写了一个門字框,忽然意识到这不是要写山海關吗?就敏锐地判定:这是北朝有求于自己,不管怎么样,不能与敌为伍,于是不再往下写了,愤然投笔而去。

    王献之看着写了一半的關字,知道父亲再也不会写了,就无可奈何地提起笔来,自己在門字框里边添上了關字的另一半,凑成一个關字,收拾收拾交了差。

    北朝接到王羲之的墨宝后,马上找来能工巧匠刻写出来,镶在了山海关的城楼上。可是人们发现,山海关这三个字,在近处看时,是山海关三字,而在远处望时,却只能望见山海门的字样。

    后来不久,人们知道了王羲之父子共同题写山海关的真相,认为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并且是无人可以与他相比的。由此开始,书圣王羲之的美誉很快就传遍了天下。

    (四)老龙头传说

    相传,过去在老龙头脚下,一个挨着一个,扣着无数的大铁锅。

    老龙头是蓟镇总兵戚继光奉旨修筑的。它入海七丈,造起来实在太难了。一万五千多军工,单等海水落潮,才能抢上去修一回。

    可是大海无情,三天一涨潮,五天一落潮,城墙修不上尺把高,潮水一冲,砖头石块,七零八落,修一次,垮一回,不知修了多少天,只弄得无数生命葬身海底,戚大人也一筹莫展了。

    明王朝,忠良少,奸臣多,万历皇上是个十足的昏君,奸党议论胡说戚继光修32关,设3000敌台,铸5000斤一尊的铁炮,是劳民伤财。皇上听信奸党谗言,派太监做钦差到蓟镇监军。

    这位太监公公来到蓟州,才知道戚继光在山海关南海上正修“老龙头”,立刻马不停蹄,直奔山海关。

    全城的乡坤耆老拜见钦差大人说:“敌兵常从海上越境,老龙头千万不能半途而废。”

    钦差大人说:“圣旨期限三天,金口玉言,谁也改不了。”

    戚继光怒气难消,知道限期三天是假,想借口定罪是真。个人如何都无所谓,可这1300座敌台,就差老龙头一桩心事未了。想想国家安危,百姓的生命财产。

    戚大人心中闷闷不乐。忽然门帘一挑,一个老汉进了屋。这打鱼老汉是跟随戚大人的一名伙头军。只见老汉把秫米饭、咸带鱼摆上八仙桌,说了声:“大人不必烦恼,待用完饭后,我再回禀,或许对修老龙头有用处。”

    第二天,传令全军,在退了潮的大海滩上搭锅造饭。只见七里海滩,炊烟四起,火光一片。一顿饭工夫,忽然丈高巨浪,铺天覆地涌上岸来,众军士一看,丢锅弃碗,早逃得无影无踪。

    过了三天三夜,大潮过去了,海上恢复了平静。戚大人察看城基,竟依然立在原地,心中甚觉奇怪。这时,老汉走过来,指着周围沙滩上一个挨一个的圆东西,让戚大人看,原来是铁锅扣在沙滩上。老汉说:“这锅扣在沙滩上,任凭风吹浪打,不移不动!”

    老龙头工程按期完成,但戚继光仍被朝廷明升暗降,调往广东去了。

    (五)角山寺由来传说

    在山海关城北3000米处有座山,在半山腰的丛林中,有座庙宇。它背靠燕山,面向渤海,这就是栖贤寺,当地人又称为“角山寺”。关于这座寺的来历,还得从400年前明朝嘉靖年间说起。

    相传嘉靖年间,山海关北门里的药王庙还是一个小庙,没有和尚,只有一个姓詹的看庙人。老夫妻俩带着个独生儿子过活。因家中贫寒,孩子从小就给人放羊。但他勤奋好学,常到有钱人家办的书馆外去偷听,慢慢的居然能把《四书》《五经》全部背诵下来。

    一天,詹家孩子又偷听时,被馆里执教的关老夫子发觉,老夫子看这孩子好学,便想考考他。就从《论语》、《中庸》到《大学》考了他七七四十九个问题。没想到一个13岁的放羊孩子竟然能对答如流。

    这真使老夫子喜出望外,一口答应免费收下这孩子上学,并取名詹荣,号角山。从此,关老夫子每日早晚专为詹荣授课。关老夫子满腹文章,又爱才如命,尽心教授,加上詹荣聪明过人,一点就透,学业进步神速。

    过了一些时候,关老夫子看詹荣文才已就,就叫他趁年幼去投靠鼻山道人习武深造,以便日后报效国家。

    这天,詹荣谨遵师命,给关老夫子磕了头,辞了爹娘,直奔鼻梁山而去。走到北翼城南不远,一条波涛滚滚的水墨河拦住去路。

    詹荣求师心切,脱鞋就要冒险过河。这时一阵山风吹来,顺风有两盏红灯飘飘而至,原来是两个人,身高都在1.8米开外。一个面如锅底,一个亚赛玉白。

    黑脸大汉问道:“你是詹荣吧。我俩奉师父之命前来接你,以后就叫我们大师兄、二师兄。来,我背你过河。”

    詹荣心里纳闷,这两个怪人怎么认出我来,又为什么要背我过河呢?但过河求师要紧,管那些干啥,一跃上了黑大汉的背上。

    说来也怪,两个大汉既不下水,也不趟河,一阵嗖嗖之声,就从水面上过去了。三人到了对岸,直奔鼻梁山而去。从此,詹荣夜来晨归,都是两个大汉接送。据说这两个大汉就是关老爷身边的周仓与关平。

    不觉三年过去了,少年詹荣在鼻梁山道人的传授下,已经文成武就,日后果然考中文武进士,最后擢升到兵部侍郎之职。

    晚年卸任回乡以后,詹荣仍念念不忘师恩,便在鼻梁山造起寺院,重塑关爷及周仓、关平金像,寄托思念之情。因詹荣号角山,为了纪念詹荣造庙,后人便叫此庙为“角山寺”了。

    几百年来,角山寺远近闻名,每年吸引了大批游人,因角山寺的缘故,现今人们只记得角山,反而将备荒梁山的本名忘记了。

    (六)乾隆与山海关传说

    传说,有一年秋天,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到山海关时,天已经黑了,城门早已关闭。

    乾隆皇帝喜欢游山玩水,为了方便,在石河建有行宫,但每次都不去住。

    乾隆皇帝绕道往城北行走,想找一个寺观歇息。趁着月光,骑着黑驴来到北山脚下,见一下农舍屋里点着油灯,就直奔灯光走去。

    等乾隆皇帝来到跟前,有一股香气扑鼻而来。这既非鱼肉大菜之香,也非奇花异草的气味。于是乾隆皇帝下了驴,伸手敲打农舍柴门。

    不一会儿,走出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乾隆皇帝忙上前施礼问话:“老人家,我是从北京去关外的买卖人。为了多赶路程,进不去城了,想在您家借宿,明日多给你些银两,望您老行个方便。”

    老太太一看来人这身打扮,说话又很和气,就满口答应下来。老太太忙到客人让进屋里,口里不住的说:“今年年景不错,只是我们这山沟里没有什么好吃的招待客人。”

    一提到吃字,乾隆皇帝才觉着这肚子“咕噜咕噜”地早就难以忍受了。忙说:“山村野味也是别有风韵,请您老上饭吧!”

    老太太忙说:“客人,我儿子就快回来了,等他回来陪你一块吃吧!”

    “好好,那就等一刻儿。”

    不一会儿,只听小伙子进门就喊:“妈,我在石河里逮了不少鱼,您看!”

    说着小伙子往桌一放,足有百十来条,每条足有半尺长。看那颜色,青脊背、金红的身子、白鱼肚,有的还扑楞楞直跳蹦。

    老太太一看笑了:“这可好,今天咱家来贵客,正愁没菜呢。孩子,快收拾收拾,叫客人尝尝鲜。”

    小伙子答应一声,工夫不大收拾好了。山下人家做饭都快。鱼放在锅里,切上一些葱花、黄瓜片,撒上一把盐,添上一瓢水,几把小柴,鱼就熟了。

    乾隆皇帝在门前闻到传来的那股香味惹得他肠胃“咕噜咕噜”直叫,心想:“这农家做的什么饭茶哦?”

    等端上饭菜来,乾隆皇帝也没谦让,端起饭碗就要进食,可一看这饭菜,又放下了筷子。他借着灯光仔细一看,只见那碗中之饭,虽有白色之米,粒粒有光,更奇怪的是白米为圆形米粒。

    这米怎么颗颗似珍珠样的圆呢?再看看那碗菜,黄中有红,白中有绿怪好看的。

    小伙子站在一旁看乾隆冲着饭菜发楞,忙说:“客人您先喝口汤压压风。”

    乾隆皇帝还真的拿起勺来品尝了一口鱼汤。他心里想:“这是什么鱼汤呢?我以前紫禁城里都没有尝过这么好的汤。”

    乾隆皇帝就向老太太问道:“老人家这是什么米做的饭,什么鱼做的汤啊?”

    老太太笑着说:“这米呀,是房后山坡地产的象牙白秫米。这鱼呀,是生石河里长的海胎鱼。”

    乾隆皇帝口中念叨着:“象牙白秫米,海胎鱼,好好!珍品呀珍品。”

    老太太不懂这句话呀,就说:“什么真的假的,吃饱了不饿才是真的。客人,您凑合吃罢。”

    乾隆皇帝一下子吃了三大碗饭,同时把海胎鱼连鱼带汤吃了个精光。

    吃完饭后,在唠嗑中,乾隆才知道,这个村子叫棉花庄,村后都是山坡地。土质好,阳光足,加上这几年风调雨顺,粮食饱满。

    这山海关的海胎鱼又长在石河里,只吃石花不吃土,因此长得肥大,色鲜味美,没有一般河鱼的土腥味。就这顿山村野味撑得乾隆皇帝直打嗝。

    回到北京后,乾隆皇帝久久不能忘记山海关棉花庄的象牙白秫米和海胎鱼,于是他下了一道圣旨,要山海关每年进贡象牙白秫米十八石,海胎鱼八篓。

    因为乾隆皇帝的圣旨,山海关的象牙白秫米和海胎鱼从此在京城出了名。

    (七)秦始皇与山海关传说

    在很多年以前,山海关南的海里,住着一个龙王,山海关北的山上,住着一个山神。海和山之间有十里平川,住着许多老百姓,种着许多大豆、高粱。

    本来,都应该好好过日子,邻居间和睦相处。谁料想,海里的龙王和山上的山神,因为争地盘打起架来。

    龙王说:“北边的山根下有贝壳,哪里有贝壳哪里就是我的地盘。”

    山神说:“海边的老龙头上有石包,哪里有石包哪里就是我的地盘。”

    这一年来呀,龙王和山神从口角到动手打起来啦。它俩这么一打架,可害苦了山海中间十里平川的老百姓。

    龙王发起怒来,就叫乌龟元帅带领虾兵蟹将,涨大潮,发大水,“哗哗哗”地一潮就涨到北山根下。

    山神生起气来,就叫山妖山怪带领狼豺虎豹“呼呼呼”地刮大北风,大风把潮水刮得老高老高地往南退,一直刮到渤海边的老龙头。

    这样一来,十里平川老百姓的房屋,都被冲倒了,十里平川的大豆高粱,也都给冲毁啦,老百姓在这里没法过安生日子了,就背井离乡,含泪四处逃难。

    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龙王和山神打架的事后,就派太白金星到山海关,传令龙王和山神到灵霄宝殿认错。

    可龙王和山神根本不听那一套,还是照旧打架,又涨潮,又刮风,把山海关闹得天昏地暗。

    有一天,秦始皇因修万里长城来山海关巡视。他看山海关天昏地暗,连个人影也没有,很奇怪,就把大将蒙恬叫来,问:“这个地方本来挺好,现在怎么闹成这样子了?”

    蒙恬连忙回答:“始皇帝呀,这都是渤海龙王和北山山神打架闹的。”

    秦始皇又问:“它俩不好好在自己家里过日子,为啥打架呀?”

    蒙恬说:“因为争地盘,龙王说它的地盘应该到北山根儿,山神说它的地盘应该在渤海边儿。因为这,它俩就没完没了地打起架来了。”

    秦始皇听了很生气,说:“蒙将军,你把它俩给我叫来,我劝劝它俩。”

    不一会儿,蒙恬就领着龙王和山神来了。

    秦始皇问他俩:“你俩为啥打架呀?”

    龙王和山神还是用对付玉皇大帝那一套,各有各的理儿,争吵不休。

    秦始皇一看很生气,说:“你们俩不用争吵了,听我劝说。”

    秦始皇一手摸着胡须,一手比划着说:“这天下万事万物,自古来就已经安排好了的事情,你龙王就该住在海里,你山神就该住在山上,这平川地就该让老百姓居住种庄稼,各自安分守己,谁也不准欺负谁。你俩看看你俩这一打架,又涨潮,又刮风的,把十里平川居住的老百姓都给害苦了,连一个人影也没有了。”

    秦始皇越说越起劲儿,谁料龙王和山神根本没把秦始皇的话听进去,他们摇头晃脑不好好听。气得秦始皇脸色大变,问:“你们听劝不听劝?”

    龙王和山神一起摇了摇头说:“玉皇都管不了我俩,你更管不着。”

    说罢,转身要走。只听“啪”地一声,吓得龙王和山神一哆嗦。

    秦始皇大喊一声:“你俩给我站住!”

    龙王、山神一回头,魂都吓丢了!原来秦始皇手举赶神鞭,圆瞪两眼,站在那里,就要朝它俩打下去。

    龙王和山神知道秦始皇的赶神鞭厉害,真的打下来,它俩的小命就都完了,吓得哆嗦起来。

    就听秦始皇教训它俩说:“你俩听着,玉皇老儿管他天上的事,这天下的事,都是我管。你俩若是不听劝,我就用赶神鞭,把北山赶进渤海里,把渤海填上,北山平了,叫你们俩都无家可归!”

    龙王和山神听了,就连忙给秦始皇打躬作揖:“始皇帝息怒,始皇帝息怒,从今后,小神再不敢打架了,再也不敢打架了。”

    秦始皇看它俩老实下来,就放下赶神鞭说:“好吧!我从北山修一首长城,直到渤海老龙头,把你俩隔开,你俩敢动我一块砖,我饶不了你俩。”

    龙王和山神连忙作揖:“小神遵命!小神遵命!”

    从此以后,山海关再也不闹大水、刮大风了,老百姓也都搬了回来,这山海关十里平川,又长起了大豆、高粱。

    (八)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江苏松江府有个孟家庄,孟家庄有一老汉善种葫芦。这一年他种的葫芦长得非常繁盛,其中一棵竟伸到了邻居姜家院里。

    孟、姜两家非常友好,于是便相约秋后结了葫芦一家一半。到了秋天,果然结了一个大葫芦,孟、姜两家非常高兴,把葫芦摘下来准备分享。

    忽听葫芦里传出一阵阵小孩的哭声,孟老汉非常奇怪,便用刀把葫芦切开一看,呀!有个小女孩端坐在葫芦中,红红的脸蛋,圆嘟嘟的小嘴,很是惹人喜爱。

    姜家老婆婆一看,喜欢的不得了,一把抱起来说:“这孩子就给我吧!”可是孟老汉也无儿无女,非要不可,两家争执起来,一时间不可开交。

    到后来,只好请村里的长者来断。长者说:“你们两家已约定葫芦一家一半,那么这葫芦里的孩子就算你们两家合养吧。”

    于是小姑娘便成了姜孟两家的掌上明珠,因孟老汉无儿无女,便住在了孟家,取名孟姜女。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孟姜女一天天地长大了,她心灵手巧,聪明伶俐,美丽异常,织起布来比织女,唱起歌来赛黄莺,孟老汉爱如珍宝。

    这一天,孟姜女做完针线,到后花园去散心。园中荷花盛开,池水如碧,忽然一对大蝴蝶落在池边的荷叶上,吸引了她的视线,她便轻手轻脚地走过去,用扇一扑,不想用力过猛,扇子一下掉在水中。

    孟姜女很是气恼,便挽起衣袖,探手去捞,忽听背后有动静,急忙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年轻公子立在树下,满面风尘,精神疲惫。孟姜女急忙找来父母。

    孟老汉对年轻人私进后花园,非常生气,问道:“你是什么人,怎么敢私进我的后花园?”年轻人急忙连连请罪,诉说了原委。

    原来这个年轻人名叫范喜良,本姑苏人氏,自幼读书,满腹文章。不想秦始皇修筑长城,到处抓丁,三丁抽一,五丁抽二,黎民百姓怨声载道。范喜良急忙乔装改扮逃了出来。刚才是因饥渴难耐,故到园中歇息,不想惊动了孟姜女,边说边连连告罪。

    孟姜女见范喜良知书秉礼,忠厚老实,便芳心暗许。孟老汉对范喜良也很同情,便留他住了下来,孟姜女向爹爹言明心意。

    孟老汉非常赞成,便急忙来到前厅,对范喜良道:“你现在到处流落,也无定处,我想招你为婿,你意如何呀?”

    范喜良急忙离座辞道:“我乃逃亡之人,只怕日后连累小姐,婚姻之事万不敢想。”

    无奈孟姜女心意已决,非喜良不嫁,最后范喜良终于答应。孟老汉乐得嘴都合不上了,急忙和姜家商议挑选吉日,给他们完婚。

    偏巧孟家庄有一无赖,平时垂姜女美色,多次上门求亲,孟老汉坚辞不允,他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如今听说了范喜良之事,便偷偷地到官府去告了密,带着官兵来抓人。

    这时孟家还蒙在鼓里呢,正喜气洋洋准备拜堂大典。忽然哗啦啦一声,大门被撞开了,一群官兵冲进来,不由分说,把范喜良绳捆索绑就要带走,孟姜女急忙扑上去,被官兵一把推开,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夫君被带走了。

    自此孟姜女日夜思君,茶不思,饭不想,忧伤不已。转眼冬天来了,大雪纷纷,姜女想丈夫修长城,天寒地冻,无衣御寒,便日夜赶着缝制棉衣,边做边唱起了自编的小曲:

    月儿弯弯分外明,孟姜女丈夫筑长城,

    哪怕万里迢迢路,送御寒衣是侬情。

    一夜之间,做好棉衣,孟姜女千里迢迢,踏上路程。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知饥渴,不知劳累,昼夜不停地往前赶,这一日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

    可长城下民夫数以万计,到哪里去找呢?她逢人便打听,好心的民夫告诉她,范喜良早就劳累致死,被埋在长城里筑墙了。

    孟姜女一听,心如刀绞,便求好心的民工引路来到了范喜良被埋葬的长城下。坐在城下,孟姜女悲愤交加:想自己千里寻夫送寒衣,尽历千难万险,到头来连丈夫的尸骨都找不到,怎不令人痛断柔肠。愈想愈悲,便向着长城昼夜痛哭,不饮不食,如啼血杜鹃,望月子规。

    这一哭感天动地,白云为之停步,百鸟为之噤声。直哭了七天七夜,忽听轰隆隆一阵山响,一时间地动山摇,飞沙走石,长城崩倒了八百里,露出范喜良的尸骨。

    长城倾倒八百里,早惊动了官兵,官兵上报秦始皇。秦始皇悖然大怒,下令把孟姜女抓来。等孟姜女被抓,秦始皇一见她貌美非凡,便欲纳她为妃。

    孟姜女说:“要我作你的妃子,得先依我三件事,一要造长桥一座,十里长,十里阔;二要十里方山造坟墩;三要万岁身穿麻衣到坟前祭奠。”

    秦始皇想了想便答应了。不几日,长桥坟墩已全都造好,秦始皇身穿麻衣,排驾起行,过长城上长桥,过了长桥来到坟前祭祀。祭毕,秦始皇便要孟姜女随他回宫。

    孟姜女冷笑一声道:“你昏庸残暴,涂炭天下黎民,如今又害死我夫,我岂能作你的妃子,休妄想!”说完便怀抱丈夫遗骨,跳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时间,浪潮滚滚,排空击岸,好似在为孟姜女悲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