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夏季之节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夏满芒夏暑相连”说的是夏季里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六个节气。从农事活动看,夏季以田间管理为主,即所谓“夏耘”,总体上比春种相对轻闲一些,但仍有一些夏种作物需要操劳。在衣食起居上,人们以防暑消夏为要。

    1.立夏

    立夏意为夏季的开始,是夏季第一个节气,也是早期形成的八节之一。交节日期在公历5月5日-7日之间,太阳黄经为45°。此时节的物候标志为:“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这是农作物生长的一个关键时期,温度和湿度都适宜作物生长需要。尤其是雨水的多寡与迟早将直接影响日后收成,民间有“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等农谚,言明立夏日及时雨的重要。同时,适当的田间管理也必须跟上,所谓“立夏三日正锄田”,“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

    与立春一样,立夏也曾是我国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古称“立夏节”。据《礼记·月令》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夏于南郊。举行如此隆重的“迎夏”仪式,意在表明天子对天的仰赖与敬重,希望能够奉天承运,求来膏泽与万民安享。

    如今,立夏日的祭天祀神习俗早已不再,但尝新、求吉等习俗仍在民间流传。立夏尝新习俗明代即有,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所尝的“新鲜”时令物产有青梅、樱桃和鲜蚕豆等。贵州一些地区所尝之新是年后春种以来第一次收获的马铃薯,尝新时还要杀鸡宰鸭,祭祖神,感谢祖神保佑,庆贺丰收。

    立夏以后,暑热将至,呈阳盛阴衰之势,各种蚊虫病菌极易滋生,人的体能消耗也逐渐增大。人们在立夏日通过一些象征性的求吉做法提早预防病患。云南宣威地区立夏日有在大门插皂荚枝、红花以压祟,围灰于墙脚以避蛇之俗。江苏南通一带则时兴立夏日给孩子胸前挂蛋驱祟的做法,有的还在蛋上画些图案,小孩子可玩斗蛋游戏。浙江建德地区有“立夏日,吃补食”习俗,补食为红枣烧鸡蛋和黄芪烧鸡等滋补品。宁波地区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和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辽宁大连地区流传有立夏日早晨煮食鸡蛋可防“苦夏”的习俗,“苦夏”可理解为人在夏季身体消瘦、精神不振的“苦”形态。

    另有消夏解暑习俗与进补食俗相应。主要是饮冰水、吃凉食和瓜果等。古人早就有冬季贮冰于窖中,以待夏用的做法,朝廷还专门设有掌管贮冰启冰的凌官。明《帝京景物略》卷二有腊八日,“纳冰窖中”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的记述。清《清嘉录》对立夏日食冷饮习俗也有相关记载:“士人置窨冰,街坊担卖,谓之’凉水‘。或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称’冰杨梅‘’冰桃子‘。”苏州地区有立夏节喝“七家茶”以消暑的习俗。凉粉、酸梅汤、瓜藕等爽口之物都是立夏日的节令饮食。

    防暑消夏是立夏日多种习俗的核心所在。民间还有立夏日称体重习俗,该习俗多适用于孩童。江苏一些地区立夏日午间给孩子称体重时,有时还放块石头以增加重量。称时,秤砣只能向外推,不能往里移,报数时就高不就低,尽量凑成整数。用这种“数字化”手段提醒人们强身健体,努力增重,避免出现“苦夏”情形。

    如今,作为节日的立夏习俗基本上呈式微形态,传统节俗的控制力也早已弛懈消隐,生活的随意性增强,依俗“过”此节的人越来越少,很多节俗内容都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适时提起说说而已,或者也偶尔践行一二,图个新鲜感觉。

    2.小满和芒种小满

    太阳黄经为60°时,正值公历5月20日-22日期间,此为小满节气的交节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小满即指农历四月中旬时,麦类等夏熟作物的子粒开始饱满,但还未完全成熟,即“小得盈满”。这一时间段,气温由暖转热,晴天多,光照充足,蒸发量增大,容易出现旱情。在农事活动上,应抓紧对夏熟作物的虫害防治工作,同时也要抓紧夏种作物的播种与早期管理,农谚有“立夏小满正栽秧”之说,尤其是“蓄水如蓄粮”的稻作农业区的关键农时阶段。

    芒种

    公历6月5日-7日时,太阳到达黄经75。,进入芒种节气。芒种时节,大麦、小麦等有芒类作物种子开始成熟,即将进入收割阶段;谷子、黍稷等夏种作物的播种期也随之到来。抢种抢收的同时,还不能误了春播作物的田间管理。这是夏季里农活最繁重、农民最忙碌时期,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忙种”,有“芒种忙忙种”之说。长江流域为“割麦栽秧两头忙”,华北地区是“收麦种豆不让晌”,东北地区则有“过了芒种,不可强种”之农谚。说的都是要抢占农时,及时收,趁早种,既保证前期收获顺利归仓,也为后种作物预留出适宜的生长环境和足够的生长期。进入芒种时节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将陆续进入多雨季,晴天较少。适当的雨水有利于夏种作物的发芽生长,但对夏收作物的收割、翻晒等有不利影响,农谚有:“芒种天旱麦得收,夏至有雨稻大收”的经验总结。正因如此,人们要“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形象地传达出人们赶在雨季来临前“如救火”般,从“龙口”“把粮夺”的紧张与智慧。

    3.夏至

    夏至节气开始于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太阳黄经为90°。夏至为八节中的“二至”之一,也是古代一个重要节日。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也是阳气盛极之时。此后,太阳直射点日渐南移,自昼也随之日渐缩短,阴气渐升。民间用“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形象说法来描述这种昼夜变化。

    夏至期间的三候为:“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古人认为,这些物候现象都与阴阳气的消长有关。因为从夏至日开始阳气盛极转衰,阴气徐来,与之相应,属于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蝉因感阴气之生而鼓翼鸣叫,喜阴的半夏草也于阴湿处相继破土而出。显然,这一观念是根据太阳运行的特点而产生的,属于天文学意义上的理解。从气象学上看,夏至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进入真正的炎热酷暑阶段。过了夏至,到小暑和大暑节气时,才是一年中最热时期,尤其是暑期前后的“三伏”天,热最难当。谚语有:“夏至天最长,大暑天最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由此可知,夏至所占之“最”是白天最长,热之“最”的节气当是大暑,与“中伏”日期相当。

    夏至期间的农事活动主要是夏收与夏种作物的收尾工作,是芒种时节部分农活的延续。农谚有“夏至三天没有麦”“夏种不让晌”和“夏至种豆还勉强,拖到小暑光长秧”等说法,言明及时收、抢时种的必要。这一时期的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需水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影响很大,有“夏至雨来临,一点值千金”“夏至水满塘,秋季稻满仓”之说。同时,各种田间杂草也会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这就要求人们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彻底地除草以保苗,所谓“到了夏至节,锄头不得歇”,否则“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

    据考证,汉代以前属月令时代,人们重视自然节气的时间点。汉代时,夏季的主要节俗都集中在夏至。这与夏至日处于阴阳相接点有很大关系,《礼记·月令》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在“阴阳争,死生分”的紧要关头,人们守静养本分,以避暑毒,甚至将夏至所在的农历五月视为“恶五月”,并试图通过种种祭祀和禁忌等来降低“恶气”对人的不良影响。南方一些地区在夏至日会举行飞舟竞渡等活动来面对这一阴阳交锋的时刻。魏晋六朝时期,夏至节俗逐渐转入五月五端午节名下,其节日地位也逐渐被后者取代。后世人们对夏至节的传承,以其自然时令特点为重。

    夏至节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已进入梅雨季,正是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节。为防虫害,人们于夏至日依俗燃菊灰撒田间,《荆楚岁时记·夏至》载:“取菊为灰,以止小麦蚕。”浙江、广东等地则进入作物收割期。浙江金华地区有在夏至节祭祀土地神田公、田婆以祈丰收的习俗,而绍兴地区则有于夏至日“做夏至”习俗,即于新麦收割后,敬祭祖先、吃面尝新习俗。广东一些地区则要举行开镰节,即在开镰收割前一天晚上,每家带着面饼、茶酒等,到广场上跳禾楼舞。请一位禾娘站在桌子上拜神、唱歌,桌下一名男子伴唱,祈求夏收。

    夏忙之余,人们的衣食起居等仍沿袭立夏时习惯,以消夏避暑毒为主。《辽史·礼志》载:“夏至之日俗谓之’朝节‘,妇人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送。”彩扇和香囊是做驱热、除汗臭之用。常见的防暑用具还有凉席、竹枕、阳伞等。为防消瘦,亦如立夏时节吃冷食,进“补食”。民国时期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仪征岁时记》中载:“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拌蔗霜为糕,馈遗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疰夏”与前面所说的“苦夏”含义相近,大致为受炎热之苦而至的形容消瘦之相。我国许多地区都流传“冬至馄饨夏至面”说法,“面”主要指面条,各地吃法不同,辽宁、山东等地以吃凉面条为多,俗称过水面。而在广东地区则有夏至日吃狗肉的习俗,当地有“夏至狗,没啶走”的俗语,“没啶走”即指狗无处藏身。

    古人还以夏至这一重要的时令关节点为参照,确定“数九”和“三伏天”的时间划分。“数九”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分别从冬至日和夏至日开始算起,以九天为一个单位,共九个或十个“九”数尽。“三伏天”也称“伏日”,分别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初伏,第四个庚日进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开始。三伏天共有三十天或四十天两个时间长度。初伏和末伏都为十天;中伏长短则与夏至后逢庚日的早晚有关:若早逢庚日,夏至与立秋之间有五个庚日时中伏为二十天;若晚逢庚日,夏至与立秋之间有四个庚日时中伏为十天。

    节气(交节日夏九九歌(入九日)三伏

    夏至(6月21日——22日)小暑(7月6日——8日)大暑(7月22日——24日)立秋(8月7日——9日)处暑(8月22日——24日)白露(9月7日——9日)一九(6月21日-22日)二九(6月30日-7月1日)三九(7月9日-10日)四九(7月18日-19日)五九(7月27日-28日)六九(8月5日-6日)七九(8月14日-15日)八九(8月23日-24日)九九(9月1日-2日)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篓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夹被替被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头(初)伏二(中)伏三(末)伏】

    古代典籍中对这两个时间段的相关歌谣和习俗有过很多记述,现如今民间还有很多口传作品流传。上表对夏至等节气、“夏九九”和“三伏”的时间关联等做了大致对应,从表中可知,“夏九九”和“三伏”都以夏季为主,但也都延长至秋季。其中的“九九歌”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流行的一个版本,反映了该地区人们对气候的身体感受与顺应对策。从夏至期间“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篓”的摇扇消夏起,逐渐过渡到立秋前后“早晚凉丝丝”的微凉感受,结束于“盖上薄棉被”“准备过冬衣”的备冬阶段。这种化整为零的方法不仅清楚地记述了各“九”的气温变化,还能够有效地消解对漫长夏日难挨的等“苦夏”心态。人们在数九念说中,送走炎炎夏日,迎来秋爽。另一个时间表示法“伏日”,基本上开始于夏至的下一个节气小暑,并连接了几个节气,在后面相应的节气里再做介绍。

    4.小暑和大暑

    小暑和大暑是夏季里最后两个节气。公历7月6日-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交节;半个月以后的7月22日-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的记载,其中的“小”和“大”指的是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这两个节气里热的程度的描述。“三伏”中的初伏和中伏与之大体相应。到底有多热,可从对应的数九歌中感受-二:“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

    小暑时节继续夏季气温走高的趋势,天气开始炎热,进入盛夏酷暑阶段,但还没到最热。此时节的物候为: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乃学习。”从小暑开始,进入伏天,风为热风,地面温度也升高,蟋蟀和老鹰因难耐地面热度,而就高处觅清凉。小暑期间,我国南北各地都处于高温期,但雨水分布不一。华北和东北地区都进入多雨季节,雨水多的有“小暑大暑,灌死老鼠”之势;江淮流域即将结束梅雨季,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总体上看,北方需防涝,南方要抗旱。农事活动也以田间管理为主,“入了伏,手不离锄”。东北和西北等少数地区正值小麦成熟期,要提早收割,争取做到“麦不见伏,伏不见麦”,以免伏天雨多影响收获。大暑期间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这期间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也最快。“六月不热,五谷不结”“伏天热得狠,丰收才有准”,说的都是暑天高温对田间作物的促生作用。这期间的物候依次为:“一候腐草为蠲;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经过前期高温和雨水的持续积累,大暑到来时,蠲虫在腐草中卵化而生;土地潮湿,空气开始变得闷热;到后期,时有大雨出现。这一时期,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风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种植双季稻的地区要及时抢收早稻,俗语说:“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割,不仅可减少后期“大雨时行”时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适时栽插晚稻,保证晚稻有足够的生长期。此时处于生长期的作物正需要大量水分,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的形容。暑期伏天,人体消耗也大,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都需预防中暑等暑气伤害。清李渔《闲情偶寄》中言:“一岁难过之关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由于此。”各地都有许多夏令食品和防暑办法。早在三国魏时,六月伏日即有家家作汤饼之俗,谓食之可避除疾患。宋《梦粱录·六月》载:“六月季夏,正当三伏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以解暑气。”清《清嘉录·六月·三伏天》记载了苏州地区三伏天用凉食、凉品消夏的情形:“好施者,于门首普送药饵,广结茶缘。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什物则有蕉扇、苎巾、麻布、蒲鞋、草席、竹席、竹夫人、藤枕之类,沿门担供不绝。……茶坊以金银花、菊花点汤,谓之双花。”北京地区入伏的节令食品为“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山东招远地区入伏吃水饺,胶东东部吃面条,还有些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人们通过这些吃与用的努力,希望能身体健、精神足地度过暑天,以免“苦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