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返乡与回不去的“梁庄”-无章节名: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颋(中国作家网主编、《文艺报》评论部主任):梁鸿关于“梁庄系列”的写作中间最吸引我的是她呈现的写作姿态,也就是她的身份问题。关于非虚构和报告文学,我个人的感觉是非虚构是我说,报告文学是她说。梁鸿在这中间每一次说了以后呈现出的姿态都特别耐人寻味。在梁庄的写作中梁鸿大概呈现了几种姿态:有愤怒、有不解、有忧郁、有同情、有反思和理解,还有更深的忧虑和无奈,也有一种无可奈何,到最后的冷静。我看到了作者梁鸿在这个写作中个人的成长和成熟。因为作品的形式在中间部分展开是一种平行的结构,比如从农村到西安、南阳,包括后面的青岛、北京,有很多的外出打工者,它其实是一种平行结构。所以我更看重作品开头和结尾呈现的模式,她展现的姿态和写作初衷,还有写完了以后个人的体会和感受。有一个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细节是她看那些很新鲜的蔬菜就在污垢的池子旁边清洗,觉得那些青菜在她的食道里都变成了坚硬的难以下咽的东西。当然可以看到这是一种文学的写法,但我看到的却是作者在这中间呈现出来的姿态和身份。还有她写到贤生、万和大哥和二哥,尤其是贤生发达的神话,她不忍心戳破他发达的神话。这中间也呈现出梁鸿的一种姿态。事实上梁鸿她自己也在用一个词——逃离。作品中出现了很多的逃离,包括结尾一句话:我终将离梁庄而去。但她又一直坚持着不让自己逃离。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它所呈现出来的所有人物带动了梁鸿的态度,既有对他们的理解,对他们的同情,对他们的误解。这不完全在于一种启蒙者或批判,也不一定是打捞记忆,而是这种姿态把这样一种生活呈现得更为真实。有意思的是梁鸿在写作中的身份立场是游移的,不稳定的。这种游移不定并不是她自己的自觉,而是一种真实的呈现。

    梁鸿:我要感谢各位老师、兄长,大家都因梁庄而来,我真的特别高兴。各位老师讲的很多都是我心中所想、一直思考的。到底用什么方式来看梁庄?其实我也说不清楚。一定不是首先是社会责任和意义。想写梁庄其实就是想回家,它是一个情感的冲动,同时也是自我精神的完成。当然最终有没有完成我不知道,刚才李洱讲的失败感。我去年11月份写完梁庄确实有特别大的失败感,非常非常大,于是我又回到我们老家,沿河走了十几天,寻访各种故人,看各个村庄的生活,但还是很迷茫。那种失败感是来自你写完了你就离开他们了,甚至你没有写完你就已经离开他们了。那么你怎么处理你跟你的对象的关系,你跟你的亲人的关系?也许你是非常功利的,你就是把人家写完了自己获得了利益,然后你又走了,就是这么残酷的事情。也许这个残酷体现出整个社会结构里面的残酷性。还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难道我这种纠结只是因为我写的是非虚构作品吗?写虚构作品的乡土作家,或者写任何一种题材的作家,或者我们所有这些知识分子就可以摆脱这种纠结吗?我真的是非常迷茫。我不知道该如何安顿自己。

    还有一点,我是非常在意这种文学性的。我写的当然不是一个纯粹的社会文本,因为我不是一个社会学家。我还是想把梁庄的内部写出来。每一个具体的内部表情,内部的逻辑与内部的情感冲突。我看重“梁庄”里面的细枝末节,刹那的羞涩,无知无畏的坦率,瞬间的凶猛,不肯退去的羞耻,不愿释怀的“无身份感”和那眉间遥远的“开阔”。我喜欢这些“闲笔”。它们附着在梁庄荒芜的场景中,就像那夏天暴雨后的植物,以一种荒凉的方式显示出顽强的活力。我想传达出这一世界的内部,它的蔓草丛生、尘土飞扬、忧伤,还有“生活的动力”。

    将来我还写梁庄吗?我不知道。其实我觉得可能我不会再写了,但肯定还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不断重回“梁庄”。这样大规模的奔走、调查和思考对我来说可能只有这样一次,我觉得我很幸运,在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几年做了我最喜欢的事情。当然最幸运的是还有这么多的老师兄长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感谢大家,也谢谢各位来参会的同学、老师和媒体的朋友。

    (本刊编辑部根据录音整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