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装备全知道-短兵相接——古代兵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战争始终伴随在人们左右。战争的直接参与者,除了人员,最重要的就是各种各样用来战斗的兵器。兵器由什么发展而来?哪些兵器曾在古代战场上叱咤风云?不同的战斗中适用哪些兵器?对于现在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来说,古战场上有太多的谜团等待我们去揭开,有太多的惊奇值得我们期待。让我们踏上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一起去探寻征战疆场的神兵利器,去见识它们的无穷威力吧!

    (第一节)

    一、冷兵器简史

    冷兵器的发展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石兵器是随着军队的诞生而出现的。最初的石兵器主要有石戈、石矛、石刀、石斧和石弹等。铜兵器是石兵器向青铜兵器过渡的中间阶段。青铜是铜和锡及其他少量金属的合金,比铜坚韧,更适合做兵器。东西方进入以钢铁为兵器主要材料的时代后,一些青铜兵器时代的主要武器,例如剑、戈等,都让位于钢铁制作的刀和矛。剑成为象征性的兵器,大刀则成为主要兵器。

    二、兵器的象征意义

    中国古代兵器不但是为了进攻和防御,有时更是使用者身份地位的象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足见兵器在古代国家中的显赫地位。古代兵器不仅在长度、重量方面有等级之分,而且在制造、加工和装饰等方面的选材用料以及工艺精细程度上差距也很大。很多山土的铜、铁质地的刀创涌身上下精雕细琢,镶金嵌玉,使一件兵器成为绮丽华美、价值淬城的艺术珍宝,这都是为了炫耀使用者的显赫身份。

    (第二节)

    一、刀

    刀是古代一种单刃砍杀兵器。它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构成,刀身较长,脊厚刃薄,适于劈砍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有时候也泛指可用于切、削、割、剁的工具,与匕首合称亦为膳食器。刀一开始的形态与钺十分相似。其形状为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了很大改变,到两汉时期,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铜刀存世数量十分稀少,体形均轻薄,最厚处仅0.35厘米,其形制粗分有短柄翘首刀、长柲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等等种类。在原始社会,古人类就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形状的刀。他们选用的石头大部分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这些石料打制成的石刀质坚棱利,是十分锐利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壳和兽骨磨制的蚌刀、骨刀,这类刀轻便锋利,适于砍削器物。当然,古代人名不仅用刀作为劳动工具,还将刀随身携带作为防身自卫的武器。

    1.刀的分类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划、刮,或割兽皮之用。唐代的刀有仪刀、部刀、横刀三种。仪刀是唐朝禁卫军使用的武器;部刀是一般官吏佩带用刀;横刀是专门装备军队的主要实战短柄兵器。明代军队使用最多的是“腰刀”。腰刀的刀体狭长,刀身弯曲,刀部延长,吸收了倭刀的长处,使劈砍杀伤的威力增大。清代,刀的种类更为繁杂,有滚背双刀、脾刀、双手带刀、背刀窝刀、鸳鸯刀、船尾刀、割刀、统风刀等等。其中被广泛应用于作战的是腰刀和双手带刀。短刀在明清时代仍然是军队的主要兵器之一。那时短刀队所使用的战刀接近于我们后来所见过的“马刀”。这种刀还有那种称作“大刀片”的军刀,一直延用到抗日战争以后。

    2.我国的名刀家族

    (1)苗刀之祖

    苗刀是一种短刀,长一尺二、刀刃向外曲凸,异常锋利;刀背随刀刃向后弯曲,两侧有两条血槽及两条波纹形指甲印花纹;柄长三至四寸,用两片木料、牛角或兽骨夹制而成,以销钉固定。传说,蚩尤是上古三苗九藜部落联盟首领,因此,他的配刀被后世命名为“苗刀之祖”。在涿鹿之战中,这把刀败给了黄帝的轩辕剑。

    (2)龙牙、虎翼、犬神

    传说龙牙、虎翼、犬神乃上古时期的三大邪器,其锻造原料中使用了许多恶毒之物,并有多种诅咒缠缚。夏朝末期,这三把刀为夏桀所有,之后暴政开始。商汤伐夏时,这三大邪刀化为三股妖风,使商朝大军死伤无数。后商汤用轩辕剑将其击成碎片,并埋于地下。北宋时,铁匠韩蕲无意中发现了龙牙、虎翼、犬神三邪刀的碎片。后来,他与宫廷铸剑师将其铸成降龙、伏虎、斩犬三把铡刀。这就是开封府尹包拯大堂上的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

    (3)大夏龙雀

    龙雀是古代的一把名刀,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所有。相传在后来的第三次晋楚战争时,该刀败给了名剑湛泸。魏晋时期,北朝十六国之一的夏国打造了一把龙雀大环刀,将其封为大夏龙雀,并在它的背面刻上:“古之利器,吴楚湛泸,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古代打造的锋利兵器,吴楚有名剑湛泸,强盛的夏国有龙雀大环,它的威名无人不知。可以借由它来开阔心胸,施展抱负,也可以借由它从容退敌。它的气势好像狂风席卷草原,它的名号威慑了整个中华神州。

    (4)青龙偃月刀

    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刀长3米左右,重41千克,刀身上镶有蟠龙吞月的图案,因而得名。在有关三国的故事中,青龙偃月刀被描述为蜀国名将关羽所用战刀,为重骑兵大刀类武器。它跟随关羽身经百战,所向披靡,由于关羽被后人神化,被称为“武圣”,青龙偃月刀因而得到了后人百般推崇。实际上,根据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考证,偃月刀在宋朝才出现,因重量关系,主要用于练习臂力,非战争中的武器。但不管怎样,青龙偃月刀已和关羽一起,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人与物相伴的神话。

    (5)新亭侯刀

    据传,蜀国名将张飞被拜为新亭侯时,命铁匠取赤珠山铁,打造成一把锋利无比的刀,随身佩带。这把刀就是中国十大名刀之一的新亭侯刀。关羽死后,张飞为报兄仇欲伐东吴。出兵之前,张飞喝得酩酊大醉,并用皮鞭狠命抽打士卒。部将不堪忍受,夜里趁张飞昏睡时,潜入张飞营帐,用新亭侯刀斩下张飞首级,连夜叛逃东吴。新亭侯刀因张飞而声名鹊起,但它“克”死主人,因而被认为是一件邪器。

    二、弓和弩

    传说,西汉名将李广是一名神箭手。有一次李广游猎时,远远地看见草丛里卧着一只老虎,便急忙张弓搭箭向虎射去。可是那虎中箭后纹丝不动,李广很好奇,走近一看,原来只是一块貌似猛虎的大石头。再看那箭,已深深地插进石头中,外面只露出箭羽。此故事虽有所夸张,但可见弓箭的威力实非一般。在古代,弓弩曾以其巨大的杀伤力君临沙场,是名副其实的沙场“飞将”。

    在古代的战争中,“两军相遇,弓弩在先”。无论是攻守城镇,还是伏击战、阵地战都可以以弓或弩为利器,先下手为强。在枪炮出现之前,弓和弩对战场的形势影响甚大。为此,通常每支军队都设有专门的弓箭手或弩机手。在战斗开始时,用铺天盖地的利箭对敌人发动攻击,既可大量杀伤敌人,对敌人形成极大的威慑作用,还可保存己方士兵的战斗力。和刀剑适合近战、长矛适合对付骑兵一样,根据战斗形式的不同,弓和弩也有了明确的细分,比如中国唐代的弓分为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长弓用做步战,角弓用于骑战,稍弓和格弓则是狩猎用弓和皇朝禁卫军用弓。

    1.远射兵器——弓箭

    弓箭是一种了不起的发明,是人类制造出来的第一种可以利用储存能量来打击敌人的武器。弓与箭配合使用,士兵在远处就可以拉弓射箭,将敌人射杀。弓由有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组成。

    (1)最早的弓

    最早的弓是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制作很粗糙,弓身一般是把树枝或竹子弯曲后制成的,叫“单材弓”。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出现了“混材弓”,这种弓是用几种材料拼接而成的,弓弦多用牲畜的筋绷紧做成。

    (2)长弓

    长弓是由简单的弓演变出来的一种又大又重的硬弓,需要较大的力气才拉得开,射的距离也比较远。这种弓用榆木、榛木或紫杉木制成,长约1.8米,有效射程达230米。英国部队在13世纪开始使用这种弓,并发展出弓箭部队。

    2.威力强劲的弩

    弩是一种装有机械装置,可自动发射的弓,包括弩弓、弩臂和弩机三部分。发射弩时,先将弓弦向后拉,挂在钩上,瞄准后一扣扳机,箭就射了出去。弩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大。但由于比弓笨重,所以弩的操作时间比弓要长。弩是兵器史上最早的自动武器。

    (1)弩箭

    弩最早出现在中国战国时期和古希腊时代,它所使用的弩箭比一般的箭要短,但弩箭的箭头要重一些,上面装有羽毛翼或金属翼。有时金属翼制成螺旋形,使弩箭发射后旋转前进。

    (2)三弓床弩与元戎连弩

    弩出现以后,先后发展出连射弩、弓床弩等多个种类。末代的三弓床弩则是把三张大弓组合而成,需要三十个人才能拉开。而三国时期的元戎连弩可以在弩槽里放十支箭,扣一下扳机就射出一支箭,接着又一支箭落入槽内,这样一次可连发十支箭。

    三、剑

    剑,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的剑由金属制成,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的一种兵器。现在作为击剑运动用的剑,剑身为细长的钢条,顶端为一小圆。

    人类自从铜器时代起开始使用带刃的武器。早在公元前2世纪,人类就可以制造类似于匕首的武器。在铜器时代,由于无法突破铜的抗张强度,超过90公分的剑是几乎无法见到的。人们需要找到一种比铜更硬的金属才能造出更长的剑。剑柄最开始只是一个简单的把手,防止使用者被剑刃割伤。欧洲地区的地中海、黑海以及西亚地区的剑是典型的柳叶刃,北欧地区的剑则是螺旋型的。中国在商代开始有制剑的史料记载,在考古上也发现了青铜剑遗物,当时通常是作为长兵器之下的辅助武器,但在吴、越等河川较多的地区则因水战较多而是将剑作为主要武器,春秋时代的名剑也因此大多出于这些地区。

    1.剑的使用与构成

    剑通常可以作出三种攻击:砍、割和刺。剑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组成。剑身包括剑尖、剑刃、剑脊;剑柄包括剑格和剑茎,绝大多数剑还带有剑首,可以系剑穗。剑身安装在剑柄上即可称之为剑,通常配有一个剑鞘,可以套在剑身上,有保护剑身和方便携带的作用。

    2.我国古代名剑家族

    (1)轩辕夏禹

    轩辕夏禹剑又名轩辕剑,是一把圣道之剑。传说是众神采首山之铜为黄帝所铸,后传于夏禹。剑身一面刻有日月星辰,一面刻有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

    (2)湛卢

    春秋时期最有名的铸剑师——欧冶子在铸成此剑之时,不禁抚剑落泪,因为他终于圆了自己毕生的梦想:铸出一把无坚不摧而又不带丝毫杀气的兵器。相传湛卢剑出炉之后,为越王所得,后传至越王勾践,因勾践战败,无奈之下把湛卢剑进贡给了吴王夫差,然而吴王无道,湛卢剑竟自行离开,飞至当世名君楚王身边。从此,湛卢剑便化为正义与仁德的象征,成为一把仁道之剑。

    (3)赤霄

    赤霄剑是一把帝道之剑,为汉高祖刘邦佩剑,是在起义时由铸剑师打造的青铜剑,剑身仿秦剑,有花纹,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宝剑,颇具历史价值。“斩白蛇、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就是指这把剑。

    相传有一天,人们看见一条硕大的白蛇被斩为两截扔在路边。再向前走一段路,发现有个青年正躺在路边呼呼大睡,一问才知道,正是这个青年用铁棍把白蛇斩成两截的,这时他的身体上方有一团云气笼罩,云中有条赤龙正在懒洋洋地飞来飞去。而手中的那根铁棍不见了,代之的是一把饰有七彩珠、九华玉,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宝剑,剑身上清晰镌刻着两个篆字:赤霄。这个青年就是刘邦,这把剑就是斩蛇起义的赤霄剑。

    (4)太阿

    太阿剑,又名泰阿剑,是一把威道之剑。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被晋国的兵马围困了三年。晋国出兵伐楚,是想得到楚国的镇国之宝:太阿剑。晋国兵马开始攻城,呐喊声如同山呼海啸,城破在即。楚王双手捧剑,长叹一声:太阿剑啊,太阿剑,我今天将用自己的鲜血来祭你!于是,拔剑出鞘,引剑直指敌军。匪夷所思的奇迹出现了:只见一团磅礴剑气激射而出,城外霎时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兽咆哮其中,晋国兵马大乱,片刻之后,旌旗仆地,流血千里,晋军全军覆没。

    这件事情过后,楚王召来国中智者风胡子问道:“太阿剑为何会有如此之威?”风胡子答道:“太阿剑是一把威道之剑,而内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处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内心之威的卓越表现,正是大王的内心之威激发出太阿剑的剑气之威啊!”

    (5)七星龙渊

    七星龙渊剑是一把诚信高洁之剑,又名龙泉剑。话说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为一渔翁所救。伍子胥千恩万谢,问渔翁姓名,渔翁笑言自己浪迹波涛,姓名何用,只称“渔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谢辞行,走了几步,心有顾虑又转身折回,从腰间解下祖传三世的宝剑——七星龙渊,欲将此价值千金的宝剑赠给渔丈人以致谢,并嘱托渔丈人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渔丈人接过七星龙渊宝剑,仰天长叹,对伍子胥说道:“搭救你只因为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今,你仍然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示高洁。”说完,横剑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6)干将莫邪

    春秋寸,吴楚边境的平川上,住着一对铁匠夫妇(吴国人),男的叫干将,女的叫莫邪。他俩是铸剑的名工,剑铸得寒光闪闪,十分锋利。楚王命干将莫邪为他铸剑。干将、莫邪辛勤地铸剑,真可说是千锤百炼。三年过去了,干将莫邪的雌雄双剑也铸好了,干将把雌剑献给了楚王。楚王是个猜疑心很重的人,怕干将为别人铸剑,于是找借口杀了干将。干将的儿子赤长大后带着雄剑杀了楚王为父亲报了仇。赤替父报了仇,便回家给母亲报喜。哪知莫邪在儿子走后,日夜担心忧愁,盼儿盼得两眼望穿,死在了家中。赤为了安慰和怀念死去的母亲莫邪,就用“干将莫邪”雌雄双剑来陪葬,自己云游他方,不知去向了。

    (7)鱼肠

    鱼肠剑虽锋利无比,然而并没有书上所描写的那么神奇。关于鱼肠之名的来历,一说是由于剑身上的花纹有如鱼肠,凹凸不平,因此得名。另一说是由于它小巧得能藏于鱼腹之中,因而得名。

    (8)巨阙

    巨阙剑是古代铸剑鼻祖——欧冶子为越王所铸造的。巨阙剑刃长1米多,柄长20余厘米,刃宽10余厘米,重约2.5千克,挥动时剑气纵横,是旷世利器。

    传说巨阙剑刚造好时,有一次,越王勾践坐于露坛上,忽然看见宫中有一匹马车失控,横冲直奔,惊吓了宫中伺养的白鹿。于是越王勾践拔出欧冶子刚铸成的一剑,指向暴走中的马车,想命令勇士上前制止这匹受惊的马。但在越王拔剑一刹那,手中的剑气却将马车砍为两节。当抛上了半空的车厢摔落在地上时,越王勾践才发觉手中宝剑的剑气已砍断了马车。于是越王勾践又命人取来一个大铁锅,用此剑一刺,便将铁锅刺出了一大个缺口来。这一剑毫不费力,就好像切米糕一样轻易。因此越王勾践便将此剑命名为巨阙。

    四、枪

    枪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兵器之一。因为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枪。而当时所用的青铜矛头,体形也较以前略小,已与后世的铁枪头相似了。到唐代时,枪成为练武者喜好的武器。宋代以后,矛基本上就被枪代替了。在《武经总要》中就列举了18种宋代长杆铁枪,其中有:捣马突枪、双钩枪、环子枪、单钩枪、拐枪、拐突枪、锥枪等。南末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枪,至今尚有岳家枪法。

    明代是武术发展和分枝的盛期。在这个阶段,枪术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有明显的提高,各家枪法,竞相争艳。到了晚清,长枪趋于简单,偏重扁镞形刃,圆底筒。如今流行的枪有大枪、花枪、双头枪、短枪、钩镰枪等。枪的用法主要有:扎、刺、缠、圈、拦、拿、扑、点、拨等。

    五、古代兵器中的其他家族

    1.戟

    戟出自汉代,是用在长柄上,由戈和矛组合而成的锋刃的长兵器。

    前端类似矛的锋刃叫“刺”,与柄咸横向的戈刃叫“援”或“枝”。有锋刃为一体的,也有刺和援完全分开的两种类型。但是不论哪种,都是牢固地装有一根长柄,戟在战车兵、步兵和骑兵中使用得都很普遍,分为两手使用的长戟和单手使用的手戟两种。手戟柄短,可两手各握一支,也可一手使戟,一手拿盾,和矛一样,用来直刺敌人。援和戈一样,用以劈、砍或钩拉敌人到跟前而杀之。戟的锋刃在战国初期是使用青铜制造,而战国末期则开始使用铁来制造。到了汉朝,几乎都是用铁制的。为了提高援部分刃的砍杀力度,把援的形状做成锐利的棒状,即变成了更接近“枝”的形状。在唐朝,戟还是一种很有实战意义的兵器,大多军队都还装备着戟。后来,逐渐从战场退役,变成了仪仗用的器具。到了宋朝,戟已完全在战场上消失,只用在一些仪式上,刃已用木质材料制造。

    2.叉

    叉是一种带有叉状锋刃的长柄武器,其中,锋刃有分成三个叉的,也有分成两个叉的。叉的前端有多个锋刃,目的在于刺杀敌人时,使伤势复杂难愈。又因为锋刃面宽而多叉,故可有效防御敌人兵器的攻击。叉作为兵器用于军队,是在明代以后。可是,在唐朝前后,就已经有了前端分咸三叉的这种兵器。当时在一些庙宇中的佛像,特别是四大天王像手持的武器中,就有叉这种兵器。

    3.戈

    戈是用两手握着使用的一种长兵器,是车战、近战中很有威力的兵器。

    中国古代战车一般载甲士三人,中间一名是驾手,主战车两侧的两名士兵使用戈,主近刺。商、周前后的军队主力是战车。戈则是车战中被普遍使用的上乘兵器。因为在车战的近战中,戈比以直刺为主的矛类兵器具有更大的杀伤力,而且能充分利用战车的速度,更有效地攻击敌人。所以,这种用于车战的戈,自然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汉代,随着战车的衰落,这种曾在车战中盛极一时的戈,也随之退出古战场的历史舞台。

    4.矛

    矛是带有一根长柄的,前端装有一个很尖且两面带刃的枪尖的兵器。

    矛的使用方法大多是用双手握柄,以直刺(戳)为主的单一使用方法。矛的出现和戈一样年代久远,是战车士兵的主要装备。用法和戈类似,也是比较单一。所以,在战车没落以后,矛被人们将其锋尖部分改为铁的,用来装备步兵和骑兵。

    5.镋

    镋形似马叉,上有利刃,两面出锋,正锋下有两股,向上弯翘,形状异常,可刺可防,属长兵器。锋刃用铁,柄为木制。

    镋位于中央的正锋,如长枪枪头,以刺为主攻手段,正锋两侧向上弯翘的锋刃,不但可攻击敌人,同时又可进行有效的防御。镋不仅有强大的攻击力,而两侧向上弯翘的带齿锋刃,更具有神奇的防御能力。镋的缺点是由于正锋及两侧向上弯翘部分又大又重,成为前边过重后边过轻、重量不平衡的兵器。所以,必须选用臂力特好的士兵,才能使用。

    6.镰

    镰是枪和镰刀相结合的兵器。镰刀原属农具,由农具演化成武术器械是很晚的事情,至清代镰的使用才较为广泛。清代八旗和绿营都装备镰,并作为作战的主要兵器之一,大体可分为长柄和短柄。长柄镰多为单使,短柄镰多为双用。镰大体可分为镰首、镰柄、镰把三个部分,用法有钩、割、挂、截、崩等。

    7.抓

    抓是在长柄上安有金属制的指或抓的兵器。抓依其打击部位的不同形状,可用来打击、刺戳敌人,甚至还能钩拽而擒之。抓子棒是宋代《武经总要》中记载的一种兵器,也是这种兵器的原型。采用手形的打击部,有各种形状和样式。有握拳而中指伸出的金龙抓,手握尖钉形的铜拳,而把铜拳的钉改为笔的抓,叫做“魁星笔”。这些抓的打击部分都是铁制的,大小和普通人的拳头差不多。从构造看,铜拳和魁星笔是以能使打击力集中到一点为特征的。这种武器最早出于唐代前后,到宋元两代,已经广为流行。但是在元朝时期,抓这种武器已被列为民间禁止持有的武器之一。

    8.拐

    拐俗称“拐子”,由民间老人之拐杖而演变成的一种武术器械。有铁制或木制两种。按其形式可分为长拐和短拐两类。短拐可双拐同使,也可以与刀剑之类兵器同使。拐在用法上,最大的特点是手握的部位多变不定。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拐,既可握于棒身部分,又可握把手,可打可戳,令人感到神出鬼没,难以躲闪。不仅可用棒把,还可用把手部分拦拐敌人兵器,使之无法施展。若打敌人要害关节部位,更使之酸痛难忍,不战而败。

    9.飞锤

    飞锺又名“流星锤”。古代系兵器的一种。其形如锚,有四个尖锐爪钩,用铁链系之,再续以绳,待敌人蚁集在城脚时,出其不意,投入敌群中,据说一次可以钩取2~3人。

    10.铠甲

    铠甲是古代打仗时士兵穿在身上的防护装。

    很早的时候,人们将兽皮、柳条和木头等固定在躯干上,起到抵御敌人兵器攻击的作用。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用皮革制成的铠甲。后来又相继出现了坚硬的铜制、铁制的铠甲,做工相当精致,防护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11.盾牌

    古代士兵打仗的时候要用盾牌来防身,盾牌大多为圆形或方形,上面有各种图案。

    最原始的盾牌是用藤条编成的,后来出现了金属盾牌,防护能力大大增强了。大多数盾牌都挡在士兵的正面,但也有系在胳膊上挡在身旁的,比如西周时期骑兵专用的正圆形盾牌——旁排,就是用来防止敌人从一旁射来的冷箭的。

    12.头盔

    头盔是古代兵士作战时用来保护头部的装备。

    战国时期,头盔被称为胄,到了宋代,才被称为盔。最早的时候人们用兽角、藤条、兽皮制成头盔,后来出现青铜胄、铜胄和铁盔。金属头盔一般都是整体浇铸,并且变得越来越轻。到清朝末年,旧式的头盔逐渐被从西方传入的钢盔所取代。

    13.塞门刀车

    在古代,城池如果遭到敌人的破坏,同时又不能马上得到修复,其后果不堪设想。士兵在守城时必须准备辅助防御设施,来暂时阻挡敌人的攻势。塞门刀车就可用来代替被敌军破坏的城门。它有两个车轮和一组门板,门板上向前插出许多刀刃,以防止敌军再度破坏。

    (第三节)

    一、火药的发明

    火药又被称为黑火药。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成就。

    火药的发明源于炼丹术。炼丹术起源很早,《战国策》中已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的记载。汉武帝也妄想“长生久视”,向民间广求丹药,招纳方士,并亲自炼丹。从此,炼丹成为风气,开始盛行。历代都出现炼丹方士,也就是所谓的炼丹家。炼丹家的目的是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这样的目的是不可能达到的。炼丹术流行了一千多年,最后还是一无所获。但是,炼丹术所采用的一些具体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它显示了化学的原始形态。

    炼丹术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火法炼丹”。它直接与火药的发明有关系。所谓“火法炼丹”大约是一种无水的加热方法,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这些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化学方法,这也是炼丹术这种愚昧的职业能够产生发明的基础。炼丹家的虔诚和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挫折,使得炼丹家不得不反复实验和寻找新的方法。这样就为火药的发明创造了条件。在发明火药之前,炼丹术已经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学药品,如硫化汞等。这可能是人类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

    火药的发明就是从这些练丹术中的化学反应中发现的。

    二、神奇的古代火器

    大约在10世纪初,中国的古战场上诞生了神奇的火器,火箭、神火飞鸦、梨花枪和突火枪等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火器的发明对军队作战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突火枪这一类的管形火器的使用,大大增强了古代战争的破坏力和杀伤力。

    1.最早的火箭

    火箭最早出现在中国。三国时期的火箭是点燃箭头上包着的浸过油脂的麻布,射出以后,起到烧杀敌人的目的。北宋初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火箭。这种火箭在普通箭杆上绑一个火药筒,一端伸出引线。发射时点燃引线,火药筒内被引燃的火药喷出燃气,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箭杆向敌方射去,这样就可以引燃敌方阵营,甚至直接烧杀敌方士兵。

    2.古代火器家族

    (1)霹雳火球

    北宋时期出现了一种爆炸类兵器,叫霹雳火球。它用一节竹筒制造球体,里面装入火药和薄磁片拌和在一起,再用多层纸严严地裹紧成球状,外面敷上毒药。使用时用火锥烙开壳面引燃内部的火药,并投向敌军,其爆炸声如霹雳。

    (2)蒺藜火球

    蒺藜火球也是一种爆炸性火器,里面装有带刺的铁蒺藜,爆破后铁蒺藜飞散开来,能够将敌人刺伤或者刺死;爆破后铁蒺藜也可以遍落在道路上,阻止敌人兵马前进。

    (3)铁火炮

    铁火炮也叫震天雷,它是中国宋、元时期军队装备的一种铁壳爆炸性火器。往用生铁铸成的外壳里装上火药,制成火器将其点燃后,火药在密闭的铁壳里燃烧,产生高压气体,使铁壳爆炸伤人,是当时威力较大的一种火器,广泛应用于攻守城作战、水战和野战中。

    (4)神火飞鸦

    神火飞鸦是利用火药制成的一种兵器,它的骨架由竹篾扎成,外表糊纸,鸦腹下绑有火箭,燃烧后可飞行300米远的距离,鸦腹内装填有弹药,用于点燃敌军的营帐。使用时,点燃神火飞鸦背部的火绳,引燃火箭,神火飞鸦迅速飞出,鸦腹内的火药发生爆炸,进而引起大火。

    (5)梨花枪

    梨花枪是南宋梨花枪队在反击元军时使用的一种武器,实际上是一种喷火枪。该枪头后面,绑有一个纸筒,里面装满了火药。两军交战时,南宋士兵突然点燃火药,向迎面而来的元军喷去,致使很多元军都被烧伤,甚至被烧死,元军的军营也着起火来,在当时颇显威力。

    (6)猛火油柜

    猛火油柜是北宋初年军队装备的一种喷火器具。它以石油为燃料,用熟铜制柜,下有四脚,上有铜管。发射时,点燃火药,用力抽拉铜管上的筒状物,石油喷出时遇热点燃,形成烈焰,用来烧伤敌人和焚毁战具;水战时还可用于烧毁敌人的浮桥和战舰。

    (7)火龙出水

    火龙出水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级火箭。它的首尾都做成龙形,长竹筒内外分别装有火药,当它飞入敌阵时,引信引爆筒内火药,然后攻击敌方。因为这种火器大多从船上发射,所以被叫做“火龙出水”。

    (8)竹火鹞

    竹火鹞是一种燃烧性火器,用竹编成篓状,外面糊上数层纸,里面装填火药及小卵石,一端装有干草,点燃后用抛石机投向敌军。

    (9)毒药烟球

    毒药烟球是一种很特殊的火器,系用销石、硫黄、砒霜、草头鸟、巴豆等捣碎混合制成。作战时,将球体加热抛向敌方,药球燃放大量浓烟毒气,使敌人中毒。

    三、火炮

    火炮是战场上的骨干力量。自问世时起,它便以火力强、灵活可靠、经济性和通用性好等优点,受到军事家们的青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火炮开始向专用化方向发展,相继出现了迫击炮、高射炮、坦克炮和自行火炮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自行火炮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大量制造和使用火箭炮、加农炮、榴弹炮、迫击榴弹炮等。经过长期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种具有不同特点和不同用途的火炮体系。现代火炮除配有普通榴弹、破甲弹、穿甲弹、照明弹和烟幕弹外,还配有各种远程榴弹、反坦克布雷弹、反坦克子母弹以及化学炮弹、核弹等,使火炮能压制和摧毁从几百米到几万米距离内的多种目标。火炮是现代战争中影响战场形势的重要因素。

    1.火炮的历史

    火炮早在13世纪以前就出现了。到了16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青铜和熟铁制造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短管炮。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1846年,意大利人制成了后装线膛炮,其精度和发射速度都有明显提高,直到现在,火炮的基本结构仍没有太大变化。

    早在1332年,中国的元朝就在部队中装备了最早的金属身管火炮:青铜火铳。不过经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认定,内蒙古新发现的元代火铳才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铜火铳,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火炮,该火炮的确切纪年是公元1298年,现在收藏在藏蒙元文化博物馆。

    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武器——炮。到10世纪火药用于军事后,炮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再到元代,中国已经制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铳。

    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到了15世纪中期,火炮与火药的技术已经达到高峰,跃升为重要的武器。最明显的例子是在1453年时,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被攻城巨炮所发射的大石炮弹所轰毁。

    中古时代的火炮,被用于攻城时炮轰城墙以及在战场上向大批的敌军开火之用。但当时火炮在战场上的作用仍然有限,因为太过笨重,在作战时,移动起来很费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飞快进步,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使火炮在设计、制造和使用方面有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大大加快了火炮更新换代的步伐。

    在现代立体化战争中,火炮依旧是战场上的活力骨干,是战斗行动的主要内容和左右战场形势的重要因素。火炮既可摧毁地面各种目标,也可以击毁空中的飞机和海上的舰艇。因此,作为提供进攻和防御的基本手段,火炮在常规兵器中占有巩固的地位。

    2.火炮的结构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炮身包括身管、炮尾、炮闩等;炮架包括反后坐装置、方向机、高低机、瞄准装置、大架和运动体等。

    3.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现存于内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馆的中国“元大德二年”的火铳,被认定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4.二战中口径最大的火炮

    “小戴维”是二战时期美国制造的最大口径火炮,该炮口径914毫米,仅炮管就重达65吨,底座重72.56吨,所配用的炮弹重达1.7吨,射程1万米,战时仅建成1门,没来得及投入实战,二战就结束了。现在保存在美国马里兰州阿伯丁陆军武器博物馆。

    5.火炮家族

    (1)加农炮

    加农炮是指发射仰角较小,弹道低平,可直瞄射击,炮弹膛口速度高的火炮。它最早起源于14世纪,到16世纪时,欧洲人便开始把这种身管较长的炮称做加农炮。

    二次大战前后,口径在105~108毫米之间的加农炮得以迅速发展,炮身长一般为30到52倍口径,初速达880米/秒,最大射程30千米。上世纪60年代,炮身长为40到70倍口径,初速达950米/秒,最大射程达35千米。60年代以后,加农炮基本没研制新型号,性能仍保持在60年代的水平。海岸炮、坦克炮、反坦克炮和航空机关炮都具有加农炮弹道低伸的特性。

    (2)火箭炮

    火箭炮是炮兵装备的火箭发射装置,发射管只用来给火箭弹提供发射方向。因为火箭弹靠自身的火箭发动机动力飞抵目标区,而不是像其他火炮那样被炮管击打出去。所以火箭炮的特点是重量轻、射速大、火力猛、富有突然性,适宜对远距离大面积目标实施密集射击。

    火箭炮是一种威力大、火力猛、跑得快的高性能武器系统。在作战中,要充分考虑任务、敌情、地形、时间等因素以及火箭炮自身的特点,才能使它的能力充分发挥。加强火箭炮系统对信息的收集和数字化处理能力是火箭炮发展的必然。

    (3)迫击炮

    迫击炮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后坐力、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火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步兵常规武器装备,从问世以来一直是步兵们最亲切的伙伴之一。迫击炮的名称源于两方面:一是操作简便,弹道弯曲,可迫近目标射击,几乎不存在射击死角;二是炮弹从炮口装填后,依靠自身质量下滑而强迫击发,使炮弹发射出去。

    近年来,随着战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各国都在用高新技术“武装”古老的迫击炮,出现了几种新型迫击炮。主要有微声迫击炮、智能迫击炮、复合材料迫击炮和数字化迫击炮几种。迫击炮在现代战争中仍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武器,作为步兵近距离火力支援的有效武器,仍被现代各国军队大量装备,备受各国陆军部队青睐。

    (4)高射炮

    高射炮是一种从地面对空中目标射击的火炮,主要用于对飞机、直升机和飞行器等空中目标的打击,也可用于对地面或水上目标射击。它炮身长,初速大,射界大,射速快,射击精度高,而且能自动跟踪和瞄准目标。

    现代高射炮的主要类型有电磁高射炮、激光高射炮、隐形高射炮、火箭高射炮和智能高射炮等。世界上一些军事强国已将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航天以及随之而发展的计算机、通信、光纤、激光、红外等高新技术成果,成功运用于高炮、炮弹、火控系统等高射炮系统的改进上,使其总体作战效能提高了几倍甚至几十倍。

    (5)坦克炮

    坦克炮是由小口径地面炮演变而来的,现代坦克炮是一种高初速长身管的加农炮,主要用在近距离作战当中。可以用来歼灭和压制敌人的坦克装甲车,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和摧毁敌人的火器与防御工事。

    坦克作为现代陆军的重要地面装备仍将在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世界各国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坦克炮威力的研究也会持续地进行下去。就拿英国和德国来说,据说他们已研制开发了140毫米口径的坦克炮,一旦实现装备,其坦克火力不可小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