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装备全知道-非常规武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非常规武器是指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等等具有大规模杀伤性且人们无法控制和预知其使用后果的武器。现代战争一旦用上这些非常规武器,将有可能招致全人类毁灭性的大灾难。中国坚决反对核武器,积极支持加强国际核安全,坚定支持各国平等享有和平使用核能的权利。

    核武器

    一、核武器的诞生

    核武器的产生是从发现中子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这一性质开始的:用中子去轰击铀原子核,能产生一系列裂变过程。德国最先开始研制核武器,但最早诞生的核武器是美国于1945年春研制成功的三颗原子弹。当年,美国成功引爆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核武器正式诞生。

    二、核武器简介

    1.爆炸方式

    相同当量的核武器在不同的介质和高度爆炸,其破坏作用不同。核武器的爆炸方式主要包括:空中核爆炸、地(水)面核爆炸、地(水)下核爆炸和高空核爆炸。其中,空中和地(水)面核爆炸主要用于摧毁敌方的有生力量、陆上设备及海上军舰;地(水)下核爆炸主要用于摧毁敌方地下指挥部和水下设施;高空核爆炸主要用于拦截摧毁敌方导弹、卫星和通信系统。

    2.冲击波

    核爆炸所产生的高温高压向外猛烈膨胀,压缩空气形成密度很大的压缩波,进而向周围迅速冲击,形成高速传播的冲击波。它可以直接杀伤人员、摧毁建筑,并且由于建筑倒塌以及电线、管道的破坏可造成间接伤亡。

    3.光辐射

    核爆炸的光辐射是指核爆炸的巨大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放出巨大的光和热。光辐射的破坏作用是随着与爆炸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递减的。由于光辐射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核爆炸时,如果眼睛直视爆炸的火球,就有可能造成暂时甚至永久性失明。

    4.核电磁脉冲

    核爆炸时会在空间产生瞬变的电磁场,称为核电磁脉冲。任何在地面以上爆炸的核武器都会产生核电磁脉冲,能量大约占核爆炸总能量的百万分之一、比雷电的电磁场强度要大几百倍,频率从几百赫到几兆赫不等。核电磁脉冲能毁坏和干扰电子设备,如卫星、雷达、计算机、通信设备等。在战争中,破坏控制和通信系统,能使军队指挥失灵,许多现代武器装备也会失效或失控。

    三、核武器家族

    1.原子弹

    原子弹是核武器的一种,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型杀伤力武器。核武器又分裂变武器和聚变武器,其中主要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称为裂变核武,即原子弹。

    在元素周期表中,有一种叫做“铀”的超重元素存在于自然界中。这种元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和所有的非金属发生反应,能和多种金属形成合金。铀最初只用做玻璃着色或陶瓷釉料,1938年发现铀核裂变后,开始成为主要的核原料。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

    1939年8月,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这引起美国政府对于“原子弹”这种新概念武器的注意。但起初美国政府并没有十分在意这项研究,直到后来的珍珠港战争爆发,美国才迫切想要研制出爱因斯坦口中所说的那种威力大到惊世骇俗地步的武器——原子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制成3颗原子弹,还把其中两颗迫不及待地“送”给了日本。

    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就开始准备研制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经过全国军民的不懈努力,中国的首次原子弹试验宣告成功!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发展阶段的任务。

    有了它,中国就不怕几个核大国对我国进行核讹诈和威胁了。

    2.氢弹

    氢弹是核武器的一种,是利用原子弹爆炸的能量点燃氢的同位素氘等轻原子核的聚变反应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聚变弹、热核弹、热核武器。氢弹的杀伤破坏因素与原子弹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

    1949年,当前苏联研制成功第一枚原子弹之后,美国人开始全力以赴投入到氢弹的研制工作中去。1952年11月1日,世界上第一颗氢弹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岛爆炸成功。

    不久之后,前苏联也成功研制出了氢弹,这枚氢弹是世界上最大当量的氢弹,名字叫做“大伊万”。这枚氢弹由于当量太大,苏联只有选择在空中引爆氢弹。美国的核优势彻底被苏联粉碎。“大伊万”爆炸产生的蘑菇云至少有60000米高,冲击波绕地球转3圈,连美国都受到这枚超级氢弹的影响。如果当时前苏联将“大伊万”投到美国纽约进行引爆,那么后果简直太难以想象了。

    氢弹采取的是核聚变,原子弹是核裂变,核聚变要在高温下才能进行,因此氢弹必须靠原子弹来引爆。其实这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原子弹的外面,包裹上一层热核材料,利用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可以使这些热核材料发生聚变,从而产生更巨大的能量爆发。

    现在核聚变技术的成熟应用就是氢弹。不过基于核聚变技术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很多国家,包括我国都在积极研究和平核聚变技术,即实现人工控制核聚变,使它用来发电,就像裂变一样。但是也正因为能量太大了,它极不受控制,现在仅有的成果就是能够利用托卡马克装置实现2000~5000万度以上的人造太阳,仅仅能维持数十秒钟。我国最近实现了长达20秒的可重复高温等离子体放电,最高电子温度超过3000万度,令人鼓舞。

    3.中子弹

    中子弹又叫“加强辐射弹”,是一种在氢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力、威力为千吨级的小型氢弹。中子弹的特点是爆炸时核辐射效应大、穿透力强,释放的能量不高,冲击波、光辐射、热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比一般核武器小。

    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冷战开始的时候,开始努力研制另类核武器。最初由加州大学一间实验室开始,这种秘密研究失败再失败,直到1977年才由美国陆军的科学家研制并试验成功,中子弹就此横空出世。

    1977年,美军试爆中子弹成功,卡特总统就希望用这种武器来威逼前苏联裁军,保证不侵犯西欧。但到了1978年4月,卡特在国内外各种压力下,推迟了生产计划,改为只生产中子弹部件。

    卡特所承受的最大压力来自法国。法国坚持认为,中子弹必将加速东西方军备竞赛,使亚欧的处境更加危险。法国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所以美国觉得确实不能这么做,就停止了生产中子弹。谁料想,1980年法国竟然试爆了中子弹,并扬言将用它来保卫欧洲!此弹令法国在政治军事上大显神通,美国却气得直跳。让美国人气愤的还不只这些,没过多久,传来“更坏”的消息,前苏联也有了中子弹!

    虽然中子弹所发出的核辐射来无影、去无踪,而且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闻不出,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面对中子弹只有束手无策、坐以待毙。从防护原理上讲,水、木材、聚乙烯塑料等都能较好地慢化并吸收中子。

    4.三相弹

    三相弹也称“氢铀弹”。它以天然铀做外壳,其放能过程为裂变—聚变—裂变三阶段的氢弹,目前氢铀弹的破坏力为核弹之首。

    普通的氢弹是在原子弹的外面包一层热核材料(氘、氚),通过重核裂变触发轻核聚变,我们姑且称它是“二相弹”。三相弹是在普通氢弹外再包一层贫铀(铀238)材料。打个通俗的比方,有个叫原子弹的家伙穿上件热核材料做的马甲就成了氢弹,后来又在外面套上件贫铀材料(铀H35或钚239)做的防弹马甲就改叫三相弹了。

    一般来说,三相弹的爆炸威力是裂变和聚变各占一半。由于不存在临界状态问题,所以铀238做成的壳可以很厚,裂变放出的能量可占总能量的80%。采用这种结构的核武器,不仅威力大,而且铀238是分离铀235后的剩余产物,价格低廉。从理论上讲,热核武器的威力是没有限制的。然而,威力越大的热核武器造成的核污染也越严重,尤其是氢铀弹。为此,人们做了改进,利用聚变反应制成了中子弹。

    5.核导弹

    核导弹,顾名思义,指的是具有携带核弹头的能力,并能够达成远距离核弹投送任务的导弹,分为战术核导弹和战略核导弹。战术核导弹可从战舰、潜艇、飞机等平台上发射,战略核导弹的发射方式则有固定发射井、车载、潜射、机载等。

    目前的地战略核导弹已经发展到第五代,这一代的地战略核导弹的突出特点是导弹向小型化、机动化、高突防、高精度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生存能力和打击硬目标的能力。

    洲际核导弹是核导弹家族中威力最大的一种,美国研制的洲际核导弹,无论是单弹头还是多弹头,核当量都是50~500万吨。在好一段的时间里,前苏联研制的核导弹的大小都和美国相当。

    20世纪60年代里,前苏联人忽发奇想,勇攀洲际核导弹的高峰,成功研制出了超人型核导弹SS-9。这是前苏联第三代洲际核导弹,打击距离为1.2万公里,最大弹头核当量达2000万吨。

    然而,前苏联人并没有就此驻足不前。不久之后,“SS-9II”型研制出来了,核当量达到了2500万吨,再次登上世界洲际核导弹最有威力的顶峰。

    70年代初,前苏联人又上一层楼,研制出威力更为巨大的洲际核导弹,它就是“SS-18”,前苏联第四代洲际核导弹,最大核当量高达5000万吨,相当于美国10枚洲际核导弹的威力,是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洲际核导弹。

    1984年,中国第一型战略导弹在阅兵中公开亮相。在《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阐述了核导弹部队担负任务的具体内容:“第二炮兵遵守国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贯彻自卫防御核战略……平时不瞄准任何国家。”

    (第二节)

    一、化学武器简史

    人类在生产斗争和战争中应用有毒的化学物质由来已久,史书多有记载。现代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4月22日,德军借助有利的风向风速,将180吨氯气释放在比利时伊泊尔东南的英法联军阵地,导致数万人中毒或死亡。此后,交战国都开始研制和应用化学武器。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化学武器造成了127.9万人伤亡。日军侵略我国期间,曾多次对我抗日军民使用毒气。

    二、化学武器的特点

    化学武器有以下特点:一是杀伤途径多。毒剂可经呼吸道、皮肤、食物、水等途径使人员中毒。二是持续时间长。化学武器的杀伤作用可延续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几十天。三是杀伤范围广。化学炮弹比普通炮弹的杀伤面积一般要大几倍至几十倍。染毒空气能随风扩散,渗入不密闭、无滤毒设施的装甲车辆、工事、建筑物等。四是受气象、地形条件的影响较大。如大风、大雨、大雪和近地层空气的对流,都会削弱毒剂的效用和使用。

    三、化学毒剂的种类

    常用的六种化学毒剂主要有:窒息性毒剂(如光气)、糜烂性毒剂(如芥子气、路易氏气)、中毒性毒剂(也称血液中毒性毒剂,主要有氢氰酸、氯化氰等)、刺激性毒剂(主要有苯氯乙酮、亚当氏气和西埃斯)、失能性毒剂、神经性毒剂(如沙林、梭曼、维埃克斯等)。

    四、化学武器的防护

    化学武器虽然杀伤力大,破坏力强,但由于使用时受气候、地形、战情等的影响使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化学武器也是可以防护的。其防护措施主要有:探测通报(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探测手段,弄清敌方化学袭击的情况,了解气象、地形等,并及时通报)、破坏摧毁(采用各种手段,破坏敌方的化学武器和设施等)、防护(设法把人体与毒剂隔绝,如构筑化学工事、戴防毒面具、穿防毒衣等)、消毒、急救。

    (第三节)

    一、生物武器简史

    19世纪末期以前,人们进行生物战寸,主要是以带有病菌的人畜尸体,来使敌方人员因受传染而得病。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大量培养各种会造成传染病与瘟疫的细菌和病毒,制成生物战剂,并应用于战争。英国在一战中,就开始建立细菌武器试验场。二战前夕,德国纳粹制造出了小型细菌弹。后来又在集中营里用无辜的犹太人和战俘进行了一系列细菌武器的实验。日本法西斯也组建731部队,使用生物武器对我国犯下了滔天罪行。

    二、生物武器的特点

    生物武器主要有致命性和传染性强(一旦使用,容易在人群中迅速地传染流行,造成人员伤亡和社会恐慌)、生物专一性(生物武器可以使人畜感染得病和伤亡,但是不破坏武器装备等无生命物体)、污染面积大(生物战剂的气溶胶技术在适当气象条件下可造成大面积污染)、危害时间长(如炭疽杆菌芽孢在阴暗潮湿土壤中可存活10年)、难以发现(生物战剂气溶胶无色、无味,不容易发现)等特点。

    三、生物战剂的防护

    生物战剂实施方案复杂多变,影响范围大,难以有效防御。对于一些小范围的生物战剂,则可以采用一些设备和方法来防御,比如携带好防生物武器的设备(如防毒面具、防护口罩等),要注意卫生,不要在被生物战剂污染的战场上随便行动。即使在和平年代,也应当多加注意,以防止被微生物的攻击而染病。清除生物战剂有烈火烧煮、药液浸喷(杀灭微生物的浸喷药物主要有漂白粉、氯胺、过氧乙酸、福尔马林)等方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最早进行生物武器研制,制造了一批生物战剂。当时,德军间谍携带了生物战剂,秘密地赶到英、法联军的骡马集中地,在骡马饲料中撒入生物战剂——马鼻疽杆菌,结果使几千匹骡马得病而死亡,影响了英、法联军的军事活动。德军开创了生物战先例。

    四、生物武器小家族

    1.细菌武器

    生物战剂中最重要的就是细菌。细菌是地球上起源最早的细胞生命形态。细菌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在众多的细菌中,存在着诸如鼠疫、霍乱等有害细菌,而细菌武器就是由这些有害的致病细菌与施放装置组成的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病毒武器

    病毒是生物战剂的又一类物质,它没有细胞结构,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生物。病毒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可以感染一切动植物及微生物。用做病毒武器的病毒有很多,最主要的有天花病毒和引起脑炎与出血热的病毒。

    3.基因武器

    基因武器是运用先进的遗传工程技术,人为改变致病微生物的遗传基因,制造出来的危害更大的生物武器。它通过人工、飞机等方式把这些改变过基因的微生物战剂投入江河、城市,让病毒自然扩散繁殖,使人、畜在短时间内患上一种无法治疗的疾病,从而使人丧失战斗力。这种武器甚至比核弹的杀伤力还要大几十倍,一旦投入战场,将使未来战争发生巨大变化。

    (第四节)

    一、动能武器

    动能武器的原理十分简单,说白了,它和飞镖伤人的道理完全一样。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根据动力学原理,一个物体只要有一定的质量和足够大的运动速度,就具有相当的动能,就能有惊人的杀伤破坏能力,这个物体就是一件动能武器。所谓动能武器,就是能发射出超高速运动的弹头,利用弹头的巨大动能,通过直接碰撞的方式摧毁目标的武器。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动能武器不是靠爆炸、辐射等其他物理和化学能量去杀伤目标,而是靠自身巨大的动能,在与目标短暂而剧烈的碰撞中杀伤目标。所以,它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常规弹头或核弹头的全新概念的新式武器。

    二、激光武器

    用激光做武器的设想是基于激光的高热效应。激光产生的高温可使任何金属熔化。同时激光以光速(每秒钟30万千米)直线射出,延时完全可以忽略,也没有弯曲的弹道,因此不需要提前量,简直指哪打哪。另外,激光武器没有后坐力,可以迅速转移打击目标,还可以进行单发、多发或连续射击。激光武器的本质就是利用光束输送巨大的能量,与目标的材料相互作用,产生不同的杀伤破坏效应,如烧蚀效应、激波效应、辐射效应等。

    三、微波武器

    微波武器由能源系统、高功率微波系统和发射天线组成,主要是利用定向辐射的高功率微波波束杀伤破坏目标。它犹如无形的“神鞭”,既能进行全面毁伤、横扫敌方电子设备,又能实施精确打击、直击敌方信息中枢。可以说,微波武器是现代电子战、电磁战、信息战不可或缺的基本武器。

    四、非致命武器

    非致命武器是指为达到使人员或装备失能,并使附带破坏最小化而专门设计的武器系统。按用途非致命武器可分为反装备和反人员两大类。目前,国外发展的用于反装备的非致命武器主要有超级润滑剂、材料脆化剂、超级腐蚀剂、超级粘胶以及动力系统熄火弹等。

    五、气象武器

    气象武器是利用气象有害的一面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新概念武器。气象武器主要包括人工降水、人造干旱、人工造雾、人工影响台风、人造臭氧层“空洞”以及人造地震等。但是大气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系统,如果一旦使用失误,或者对天气情况把握不准,就可能弄巧成拙,使天气产生逆转,即向不利于己而有利于敌的方向转化。由此看出,气象武器是对敌我双方具有双重危险的武器。

    六、粒子束武器

    粒子束武器是用粒子加速器把粒子源产生的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并用磁场聚焦成密集的束流,直接地或去掉电荷后射向远距离目标,在极短时间内把极多的能量传给目标,以此摧毁目标或对目标造成软破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