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军迷告诉你:军事航天的秘密-空中堡垒——空间工作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进入太空遨游,确实令人类兴奋不已,但人们在高兴之余,又萌发了在空间停留更长时间的美好愿望,科学家们即着手设计能在太空长时间运行的驿站——空间工作站。

    (第一节)太空基地——空间工作站

    空间工作站,简称空间站,有些国家还将其称为航天站或轨道站,它是一个大型的、能载人在太空长时间运行的人造卫星,是环绕地球轨道运动的半永久性空间基地,人们称它是星际间的驿站。

    一、认识空间站

    空间工作站虽然被人们称作星际间的驿站,但其内部设施之先进、功能之全、要求之高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满足客人“歇脚”为主要功能的驿站所不能比拟的。空间工作站要具备一定试验条件,能供多名宇航员生活和工作,故有人也给它冠以“航天母舰”的美称。

    空间工作站通常由对接舱、气闸舱、轨道舱、生活舱、后勤服务舱、专用设备舱和太阳能电池等几部分组成。对接舱是空间工作站的主体,具有多个接口,其中有的对接口用于停靠接送宇航员和运送物资的航天器,有的对接口则为对接新舱体以扩大空间工作站预留的部位和设施;气闸舱是宇航员在轨道上出人空间工作站的通道,它既要能保证宇航员能自如进出空间工作站,还要能保证空间工作站的舱内空气及压力能适宜于宇航员生活和工作;轨道舱是宇航员在轨道上的主要工作场所,在这个舱内,宇航员将要完成地面赋予空间工作站的主要实验及其他各种任务;生活舱是宇航员进餐、睡眠和休息的地方,宇航员在这个舱内将要完成能量补充、体能恢复;后勤服务舱装有推进剂、水、气源和电源等设备,为整个空间工作站服务,空间工作站能否长期飞行,该舱的性能优劣是主要决定因素;专用设备舱是根据飞行任务而设置的安装专用仪器的舱体,它也可以是不密封的构架,用以安装暴露于空间的雷达和天文望远镜等仪器设备;太阳能电池安装在空间工作站舱体的外侧或桁架上,为空间工作站提供电力。

    空间工作站是前苏联在冷战时期,与美国在航天领域争雄抗衡的“王牌”,即使在前苏联已解体后的十多年,俄罗斯的综合实力虽已大大弱于当年前苏联,无法与美国全面抗衡,但在空间工作站建设与运行领域,俄罗斯仍是“龙头老大”。美国即使将俄罗斯从主要竞争对手的排位中后移,但在空间工作站这一航天领域美国仍不得不俯首称臣。因此,可以说,空间工作站不但是前苏联整个航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当今俄罗斯保持航天大国、强国地位,进一步向太空进军重要设施。

    空间工作站具有多种用途,可以接送航天飞机或运载火箭,实现人员和物资在地球与空间工作站之间的输送;依托空间工作站,可对地面进行长期侦察和监视,实现指挥、控制、通信联络的太空化;通过空间工作站对其他航天飞行器进行后勤供应、维修保养,以及装备和调整飞船等,实现航天维护的太空化;空间工作站还可以作为太空武器的发射平台,实现对太空、天空和地面、海面目标的打击;空间工作站也可以作为中继发射基地,向更深远的太空发射人造天体;空间工作站还可被作为军用实验室,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从事与军事活动有关的太空科学研究,可完成对地球资源的勘察、天气预报、材料加工和天文观测等军事科研任务。

    二、设想中的月球空间站

    太空军事基地的建立除了太空站以外,月球基地也成了美苏两个航天强国考虑的重点。

    月球上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引力只有地球的1/6,又没有大气,因此将月球作为未来星际航天的基地十分理想。从月面起飞,比地面起飞容易得多,而且可从月球的许多氧化物中提取氧作为火箭助燃剂。将来载人火星飞行便可以以月球基地作为中转站和燃料生产基地,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载人登火星的费用。

    月球也是理想的天文观测站,在月球上可轻而易举地做到真正的全波段观测(没有大气扰动和吸收),其分辨率比地球上高1000倍。月球上还有地球上没有的核燃料氦—3,如用它取代核聚变中的氘,不仅能解决能源危机,还可使核污染减少到现在的几十分之一。据分析,月球上氦一3的蕴藏量达100万吨,其总能量相当于地球上有史以来开发的所有矿物燃料的10倍。仅数十吨氦—3核聚变所产生的能量就可以满足21世纪地球的全部电能需求。另外,在月球上建造太阳能发电站,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从而可解决地球和太空站的能源不足。

    除了上述资源方面的考虑外,从军事角度看,月球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更是十分突出,被视为是抢占太空优势的“绝对制高点”。据媒体披露,从50年代末开始,美军就有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军事基地的构想,他们认为“月球军事基地具有战略性的价值……为未来的威慑部队提供了一个驻地。月球军事基地将极大增强我们的威慑能力!”

    1958年1月,美国空军“研究与开发中心”主任霍默尔A·布谢伊准将曾提出,美国空军可以在月球上建一个导弹基地和太空侦察中心。一方面,可以很方便地从月球上“居高临下”地向苏联目标发起导弹攻击,并自始至终观察导弹从发射到击中目标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部署在月球上的太空间谍中心,把苏联的情况观察得一清二楚,以此有效提防苏联对美国领土的偷袭。布谢伊甚至还提出,军方不仅应该把月球建成一个军事基地,政府还应该把月球宣布为美国的领土!

    1959年,美国空军开展“月球军事基地”相关项目的预先研究,并提出了月球军事基地计划,其中的主要项目包括:1、“太空间谍中心”(代号:SR—183),即建造月球观察站,用以捕捉和收集人造卫星情报;2、“月球战略系统”(代号:SR—192),即建造月球基地导弹阵地;3、“跨星陆战略系统”(代号:SR—182),即建造适合月球轨道之外和其他星球的军事目的的太空飞行器和武器。

    与此同时,美国陆军也进行了类似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其研究结果是:提出在月球上应该建立美国陆军前哨基地,以保护美国在月球上潜在利益,甚至在月球表面作战。

    无独有偶,据媒体透露,60、70年代,苏联也曾进行过月球军事基地之类的研究,并提出过在月球上建立军事指挥部的计划。苏联军事专家认为,月球表面遭受核打击后产生的破坏性非常弱,因此在月球是建立战略指挥部的绝佳地点。月球上没有空气,遭受核袭击后,冲击波也就无法传播,放射性粒子也会在瞬间落到月球表面。

    上面这些形形色色的月球军事基地设想,由于技术、经费方面的原因和战略需求上的变化,今天都已流产。

    三、空间站的军事任务

    空间站能够承担的繁重的军事任务如下。

    1、侦察监视

    空间站容积很大,可装载各种大型复杂仪器、侦察监视器材。宇航员在空间站上,利用肉眼和各种先进的遥感仪器配合,可以侦察监视飞机、坦克、雷达站、导弹发射场、部队集结地等军事目标。在执行侦察任务时,由于空间站上有宇航员,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灵活性和预见性,所以综合侦察能力更强,实时性更好。比如在空间站上安装光学观测仪器、雷达等先进遥感仪器,航天员可在站上对所获得的数据及时进行筛选、分析和处理,去伪存真,这比不载人卫星具有更大优势。特别是在空间站上安放大型雷达天线,不受阴雨、云雾及黑夜等条件的影响,由人操作,对地球观测能获得最好的效果。再如在空间站上安放一架空间六分仪,可以测定海洋、陆地的经度和纬度,能精确地确定地形特征及冰、水和气象系统的位置,这些资料对作战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可用于绘制军用地图,拟订作战计划,并提供其他不能载人系统难以获得的资料。

    美国的“天空实验室”在历时171天的载人飞行中,拍摄了4万张地面目标照片,录制了72公里长的磁带,搜集了大量的军事情报。空间站不仅侦察准确,实效性强,而且效率极高。又如,前苏联“礼炮7号”用5分钟拍摄到的照片工作量,用飞机拍摄的话,要用2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此外,空间站还可以执行探测、预警等任务。

    2、指挥控制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国防部曾声称,他们将利用空间站作为太空战略、战役的指挥所。在空间站中,航天员的视野异常广阔,可以观察、探测、判断敌我双方作战态势,为己方陆基、海基、空基攻击平台导航和指示目标,引导导弹攻击目标。人的鉴别和跟踪能力比传感器的能力要好得多。战场毁伤评估对作战非常重要,如果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毁伤信息,将大大提高作战效率。而空间站具有的这种能力比任何卫星都要强得多。利用长久空间站可以获得大量的军事情报,为拟定作战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并向地面报告整个战场实况。

    不难想像,如果将指挥、控制系统布置在空间站上,空间站将成为天空作战指挥部。指挥员利用定位系统,可直接为火炮、导弹、飞机和舰艇提供敌方目标的精确位置,并引导它们准确攻击和摧毁目标;通过侦察系统,可以及时对作战效果作出评估;通过战场管理系统,可以对战场进行全方位指挥、控制和管理。在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中,曾设想使未来空间站成为立体化战争的指挥中心,用以提高C4工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的生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3、拦截摧毁

    空间站可以作为一个战斗站,它能作为高能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动能武器等太空攻击武器的发射平台,用以拦截摧毁宇宙空间的导弹、卫星和飞船等军事目标。空间站由于处于高真空和失重状态,没有气流和飞行振动,所以激光在空间可以有效地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传播,粒子束武器在空间也不会因与大气的相互作用而使能量受到损失。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就曾制定了在外层空间部署粒子束武器的研究计划,并在“礼炮号”空间站和“联盟号”飞船上进行过数次粒子束武器试验。80年代,又在“和平号”空间站上进行了用激光束瞄准并跟踪洲际弹道导弹等一系列激光武器试验。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也包括了在20世纪90年代初建造安装氟化氢激光器的反导弹防御空间站。可以想象,一旦将导弹、核弹等武器布置在空间站上,则必然会使其具有打击地面、海上、空中等军事目标的能力。

    4、组装维修

    空间站可在轨道上实现长期载人且具有变轨机动能力。利用这些特点,既可以在空间站上组装建造太阳能电站、大功率通信平台等大型复杂空间军事设施,又可将其转移到工作轨道;甚至还可以利用机械臂实现对卫星等军事目标的在轨保养维修和装配。如1989年苏联宇航员罗曼年科在空间站逗留的1年时间里,曾多次在太空进行舱外行走、维修设备、装配太阳能电池等活动。此外,空间站还可以向宇宙深处发射军事探测器,组装发射军事卫星,从而大大提高卫星的使用水平。

    5、支援保障

    据有关分析,航天大国竞相研制载人航天器的长远目标,在于面向未来建立“航天飞机一空间站一轨道间飞船”这样庞大的航天体系,随之建立起太空军事基地。而空间站作为这个体系的主体,实际上将充当“航天母舰”的角色。因为,空间基地既可以是航天飞机、宇宙飞船停靠的“码头”,也可以作为军事作战的支援保障系统,同时还可以当作“天军”的“营盘”。作为与空间站相配套的航天器,前苏联曾长期在试验一种实验型小型载人航天飞机样机,用以作为载人空间站的“守护神”和太空防御的攻击武器。

    6、通信枢纽

    空间站可以充当一个军用通信中心,能满足各种军事需要,可把航天员从太空中收集到的情报和观察到的战场实况直接送达指挥部,尤其是把侦察到的敌方军事情报告诉指挥员。空间站也能安放组装大型系统,如大型通信天线、天基雷达,为地面提供通信、预警支持。

    7、随着航天活动的增多,太空碎片和垃圾也越来越多,它们不仅有对载人空间站和卫星直接碰撞的危险,而且也增加了航天器预防碰撞的技术成本。利用空间站可以控制太空碎片,并由空间站的航天员去鉴别太空碎片有没有危险,以便收集或清除它们。

    应该指出的是,尽管空间站有上述广泛的军事应用前景,但国际空间站作为多个国家共有的设施,其军事应用必然受到国际政治形势、国家关系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很难成为某个国家或军事集团独占的作战工具,更多的将是用于和平的目的。然而却无法排除其用于军事科学试验以及用于军事侦察的目的。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太空军事化的不断加剧,作为天战核心的空间站,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二节)各国空间站一览

    空间站就像一座能长期运行在太空中的大房子,不仅规模大、有充足的电源,还能不断更换实验设备,有了毛病可以随时维修,航天员在上边工作一段时间后,根据需要可以经常轮换。与早期的有人驾驶的飞船相比,空间站的体积更大,更精密。

    一、宇宙中的“礼炮”

    在美国忙登月的时候,1971年,苏联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开辟了人类载人航天的新境界。继之而起,苏联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发射成功7座“礼炮号”空间站。自此,美国在登月上占了先,而苏联在空间站上走到了美国的前面。

    “礼炮1号”属于第一代空间站,其一般可乘4名航天员,最多可乘6名航天员,“礼炮号”空间站上的航天员是乘“联盟”飞船与之对接,然后进入空间站的。“礼炮号”空间站与“联盟”飞船交会对接的初期,双方都要进行轨道机动,在两者的相对距离接近到15~30公里以内的时候,由航天员控制定向,保持空间站与飞船对接的特定方向。

    “礼炮号”空间站运行在距地面200~250公里的轨道上,轨道倾角为51.6度左右。“礼炮号”空间站重量约为18.9吨,由对接舱、轨道舱和服务舱组成,其中,对接舱和轨道舱为密封舱,服务舱为非密封舱。

    对接舱有一个供“联盟”飞船对接的舱口,航天员从这里进出空间站,轨道舱由直径分别为3米和4米的两个圆筒组成,是航天员生活工作、进餐、休息和睡眠的场所,舱内的小气候与地面相似。服务舱内安装了发动机和推进剂。对接舱的前端是锥形的对接机构,用来与“联盟”飞船对接,对接过渡舱内装有“猎户星座”望远镜的部件、照相机和各种实验设备。外部安装有“猎户星座”望远镜的外露部件、两个太阳能电池翼、交会对接天线、闪光灯、电视摄像机等。

    轨道舱是“礼炮号”空间站的中枢神经,是大脑和心脏。这里装有7块控制空间站的控制面板,通过这些面板,航天员可以监测空间站内各分系统的工作情况和控制各种仪器仪表的工作状态。经过这里航天员通过一个很短的连接段后,到达最大的工作区,这个工作区直径达4米。为了使航天员有一个良好的定向参考系,轨道舱的工作区在设计上,像房屋装修一样采用了不同的颜色,以此来区分各功能区。工作区地板、天花板和周围的墙壁均漆成了不同的颜色。航天员的进餐、娱乐和睡觉在工作区的前端。工作区安装了各种导航、通信、控制系统设备,还安装了食物、卫生设备、水、锻炼器械等。

    服务舱内安装了主推进装置、离子传感器、姿态控制发动机和燃料等,舱体外侧安装了两个太阳能电池翼、交会对接雷达天线、摄像机等。借助摄像机,航天员和地面控制人员可以监视空间站的工作情况。

    由于缺乏创新意识,7座“礼炮号”空间站设计差不多,只是所安装的有效载荷有所不同,均采用舱段式构形,它可以分为两代。“礼炮1号”~“礼炮5号”为第一代。其特点是均只有一个对接口,只能接纳一艘飞船,无法及时补给重要物资,从而限制了空间站的寿命,不能长期载人。但是,作为人类发射成功最早的空间站,它解决了大量的关于空间站技术的问题。

    “礼炮6号”、“礼炮7号”是苏联第二代空间站,有两个对接口,可以同时有两艘飞船在空间站上停靠,把载人与货运分开,从而,使空间站的寿命和航天员留轨时间都大大延长。

    在这样的一所空中宫殿中,苏联航天员在空间站上完成了大量的材料科学、天体物理学、航天医学和生物技术实验。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对地观测活动。对于太空条件下长期载人飞行积累了经验,还获得了大量的军事价值很高的信息。

    “礼炮1号”为军民两用空间站,其他空间站主要是军用空间站。军用空间站的轨道高度较低,为200公里,这样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军事侦察,同时,军用空间站轨道周期短,大多安装了高分辨率的摄像机,和需要定期弹射侦察密封舱。

    “礼炮号”空间站在轨飞行期间,先后有16艘载人飞船、12艘运货飞船与它对接,33名航天员进入空间站工作,在轨道上共运行了4年6个月。在“礼炮7号”空间站上,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在1984年进行空间行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空间行走的女航天员。

    二、太空中的“钻石”

    前苏联“礼炮”号系列空间工作站给世人留下了深刻且美好的印象,但人们不禁要问,“礼炮—2”号的情况怎样。早在1973年4月3日,塔斯社就报道了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礼炮—2”号空间工作站的消息,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作为同一型号的空间工作站,其研制单位岂能随便易主。后来的事实证实,“礼炮—2”号空间工作站实际上是切洛米伊设计局研制的“钻石—1”号空间工作站,只是冠以“礼炮—2”号空间工作站之名,旨在掩世人之耳目,使空间工作站由民用航天设施向军用航天设施的过渡能悄然进行。

    “钻石—1”号空间工作站姓“军”,在里面工作的人员是清一色的军事专家,它上面的设施全是用于军事科研,在工作舱内就装有口径达1米的照相机,这种照像机和我们普通人见到的照像机不太一样,它的个头很大,占据了半个工作舱,使用的胶卷也不是“120”或“135”,而是宽度达几十厘米特制胶卷。除此之外,“钻石~1”号空间工作站上还装有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和操纵台以及探测太空环境的望远镜,另外还有些特殊设置至今也未公开。

    “钻石”号空间工作站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太空武器平台。它装备了当时最完备的防御系统。如果有人想用卫星或飞船对空间工作站进行攻击,那么位于生活舱下面的射程达2300万米的速射炮将会给攻击者一无情的打击。宇航员通过光学瞄准具发现目标后,可手动操作瞄准,然后按下电钮,空间工作站就会集中火力射向目标。因此,有人称“钻石”空间工作站是真正的太空“飞行堡垒”。经过这次试验后,苏联便决定在“钻石—1”号空间工作站上改装导弹。

    “钻石—1”号于1973年4月3日发射入轨后,接着便进入了雷达探测不到的空间,神秘消失,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人们对其下落有种种猜测,有的认为它可能密封失效而失控,还有的认为它可能撞到了“质子”号火箭的第三级碎片上而粉身碎骨。后来,在美国《天文学家简报》也报道了大约在同一时期、同一轨道上发现不明碎片。

    “钻石—2”号空间工作站子1974年6月25日发射,有两名宇航员首次进舱在太空工作,并按计划顺利完成试验任务返回地面。但是,当第二批又两名宇航员乘坐“联盟”号飞船与“钻石—2”号对接时,却没能实现对接成功,不得不无功而返。

    1976年6月22日“钻石—3”号空间工作站发射上天。宇航员鲍里斯·沃雷诺夫和维塔利·卓洛波夫于1976年7月6日驾驶“联盟一21”号飞船升空与其对接。几经周折,用了一昼夜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对接,中途由于宇航员维塔利·卓洛波夫身体感到相当不适,不得不提前结束这次航行。“钻石—3”号空间在太空共停留了412个昼夜,然后“光荣退休”。

    “钻石”号空间工作站的命运也被或多或少地打上了政治烙印。1978年,美苏关系解冻,应美国的要求,前苏联大大压缩了“钻石”计划的财政拨款。到1981年,正当第四个“钻石”空间工作站按原计划将要发射的前10天,计划被莫名其妙地中止,原因是在前苏联有些高层领导认为小型侦察卫星的作用优于大型空间工作站,因此他们就轻率地中止了“钻石计划”。但是,科学总是有其不为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小型卫星的功能怎能与空间工作站相提并论。因而四年后,“钻石”计划被重新启动,前苏联又研制出了无人驾驶自动侦察器“钻石—T”和“钻石—M”(海上)型空间工作站。它们装备了前苏联第一个高分辨率雷达,能够在夜间和多云的天候下探测地面情况。1986年11月29日,第一个“钻石~T”型空间工作站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但由于“质子”号运载火箭没能按计划分离,导致该空间工作站在空中爆炸。然而第二个“钻石一T”空间工作站却成功地工作了两年时间,其观察带宽约20千米,探测到大量的情报。1991年3月31日,一个新的“钻石”空间工作站首次以其真实的名字被发射到太空。它的雷达能在350千米的高空分辨出10~15米大小的地面单个目标,并能进行立体成像,观察带宽度达40~45千米。

    三、苍穹里的“和平”

    时间进入20世纪80年代,两个航天大国美国和前苏联在航天领域的竞争性探索中,一家欢乐一家愁。令美国自豪的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不幸爆炸,而前苏联则在其爆炸不到一个月,即于1986年2月20日,用“质子”号运载火箭将其新型的空间工作站“和平”号主体舱成功送上太空。从此,“和平”号带着人们希望世界和平及其和平利用太空的理想开始了它的太空飞行,并先后成为前苏联和俄罗斯航天的重要设施。

    “和平”号属第三代空间工作站,其主体舱上有6个对接口,长为3.13米,最大直径4.2米,重20400千克,可同时与6艘飞船对接,组成一个大型轨道复合体。“和平”号空间工作站的主体舱上长期对接的有“量子—1”号天文物理舱、“晶体”号工艺舱、“量子—2”号服务舱,以及来往临时对接的“进步—M”号货运飞船和“联盟—TM”号载人飞船,总长35米,总重约9万千克。“量子—1”号天文物理舱于1987年4月发射,它带有X射线和紫外线天文物理学伦琴观测台。“量子—2”号服务舱于1989年12月发射,它的有效容积达60立方米,重约20000千克,它具有强大综合保障能力,既增大了“和平”号空间工作站的活动空间,减少了飞船运输带来的器材消耗,又增加安装了许多新的装置,增大了供电能力,使“和平”号空间工作站有了新的观测与试验手段。“晶体”号工艺舱于1990年6月与“和平”号对接。它长12.5米,最大直径4.4米,有效容积约60立方米,重约20000千克。该舱的主要用途是进行工业试生产半导体材料,培养各种蛋白晶体,进行细胞杂交以及天体物理、地球物理和技术试验。“进步—M”号货运飞船主要是为“和平”号运送设备、食物和邮件等物资,“联盟—TM”号载人飞船主要用于接送宇航员。

    此后,前苏联人还充分利用“和平”号空间工作站强大的组合功能,不断扩展其用途。1995年6月1日,“光谱”舱与“和平”号空间工作站实现成功对接。该舱装有俄罗斯制造的多种光谱仪,专门用于远距离探测、进行高层大气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研究。以后“和平”号还再增加了一个“自然”舱,该舱主要用于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四、阿波罗号客栈——天空实验室

    在前苏联空间工作站研究捷报频传,美国也不甘心望其项背。1973年5月14日,美国人即把自己的空间工作站——“天空试验室”送入了距地435千米的太空轨道。由于该实验室是利用“阿波罗”登月工程成功的经验和技术建造的,所以我们将其称为“阿波罗”号客栈。

    “天空实验室”由轨道舱、过渡舱、多用途对接舱、太阳望远镜和“阿波罗”飞船等5部分组成。全长约36米,直径6.7米,总重90700千克,工作容积为327立方米,外形像一座老式风车。美国实施“天空实验室”计划主要有3个目的:一是研究考察人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中长期进行航天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二是研究利用外层空间高真空、超低温等特殊环境,探索在太空进行生产,研究超导材料和发展尖端技术的可能性;三是对地面进行战略侦察。(图117)

    “天空实验室”诞生伊始即命运不济。它刚进入预定轨道,太阳能电池就出现了故障,后虽经修复勉强可以继续使用,但在轨道上已经很难达到预定的运行时间和工作要求,导致其在太空工作时间不到9个月。

    “天空实验室”工作期间,共有3批9名美国宇航员分别在空间工作站生活和工作了28天、59天和84天。宇航员在“天空实验室”的实践活动证明,人在长期的太空飞行中只要坚持锻炼,就能够正常地操纵各种仪器,进行各种观测活动,使用必要的工具检修设备和排除故障,在太空中安然无恙地正常工作和生活。如第二批宇航员登上“天空实验室”后,他们就曾3次出舱,更换了太阳伞,安装和收取了太阳望远镜的胶卷,对太阳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实验。同时,他们还带回了约18万张有关太阳活动的照片,发回了1.8万次人体血压测量值以及大量的其他医学数据和大量的生物医学标本。另外,“天空实验室”上还带有6架照相机,这些相机可对地球表面70%的面积进行拍照,第三批进人“天空实验室”的宇航员在历时84天的太空飞行中,就是使用这些相机对地面目标进行拍照和录相,共拍摄了4万多张地面目标的照片,录制了几十千米长的录相磁带,为美国获取了大量战略情报。

    1974年2月8日,第三批宇航员离开“天空实验室”返回了地面。随后,美国便被迫宣告“关闭”这个价值数亿美元的空间工作站。1979年7月11日,美国“天空实验室”的生命已经耗尽,落人稠密的大气层中烧毁,残余的破片和部件散落在澳大利亚珀思东南部的印度洋中。

    五、科技的联合——国际空间站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空间站。然而,直到1993年,第一个国际空间站才正式设计完成并开始实施。

    1993年,美国众议院以1票的优势,通过了继续支持空间站的计划。同年,美国副总统与俄罗斯总理签署了一项空间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在各自现有的空间站计划的基础上联合建造一个包括欧洲航天局、日本、加拿大的部件的国际空间站,即“阿尔法”国际空间站。但在命名上遭到俄罗斯的反对,所以之后就叫“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是模块式和桁架式结构的综合体。其立桁架、居住舱、实验舱、节点舱等由美国研制;其服务舱、多功能舱由俄罗斯研制;其“哥伦布”轨道设施由欧洲空间局研制;其移动服务系统由加拿大研制。国际空间站建成之后,长110米,宽88米,容积达1202立方米,总重有423吨,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可居住六七名宇航员,计划运行10年。

    国际空间站的建站计划,从开始运作到全部完工长达10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年1月~1998年6月),这一阶段主要是完成技术攻关和建站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1998年11月~1999年6月),本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建成1个具有载3人能力的初期空间站。其完成的标志为第一个组件“曙光”号功能舱和第二个组件“美国团结”号节点舱发射成功。

    第三阶段(2002年~2005年12月),为最终装配和应用阶段。国际空间站建成后,可载6人,工作寿命为15~20年。

    完成组装后的“国际空间工作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设备有:一是6个所属国别不同,项目不同,功能不同的实验舱:美国1个、欧洲航天局1个、日本1个、俄罗斯3个,在这些实验舱中,共有33个国际空间工作站有效载荷标准机架,其中美国实验舱内有13个,日本舱内有10个,欧洲航天局舱内有10个。实验舱是进行各种微重力环境实验,包括材料加工与合成、生物医学实验及流体实验的场所,它也是指挥和控制空间工作站装配和正常运行的核心舱,能确保乘员和设备的安全,提供站内外通信、分配电源和进行热控制,以及采集、处理和分发数据。二是美国建造的居住舱。这种居住舱长约8.36米,直径4.2米,净重16.1吨,内置24个机柜的居住舱是供宇航员生活和休息的主要舱体,它带有功能齐备的配套设备,可以保障4名宇航员长期生活和起居,包括乘员的厨房、集会室、卫生间、淋浴间、卧室、医疗设备、锻炼设备、生活用水的清洁和检测设备及生活必需品的基本储备等。厨房内有烤炉、电冰箱、垃圾处理机、洗手池和供水设备等。集会室提供乘员吃饭、聚会、向站外了望和地面控制站进行电视会议。三是节点舱,它是一种小型增压舱,长5.2米,直径4.2米,在空间工作站装配期间,节点舱是宇航员进行舱外活动的出入口,在空间工作站装配完成后,除连接各舱外,节点1号舱也可用作存储仓库,节点2号舱则装有电力调节机柜,用于提供电能,每个节点舱都有2个轴向对接口和4个径向对接口,如节点1号舱的2个轴向对接口可分别与美国实验舱和俄罗斯制造的多功能货舱相接,4个径向对接口可分别对接美国居住舱、气闸舱等。四是服务系统,包括俄罗斯的功能货舱、加拿大移动服务系统和俄罗斯的服务舱。加拿大移动服务系统的遥控机臂长16.8米,能运125吨货物,可沿主桁架移动,进行空间工作站硬件的装配、维修和更换;俄罗斯的服务舱拥有生命保障系统、推力器和居住功能(含洗手间和卫生设施),重20吨。五是运输系统,包括“联盟”号载人飞船和“进步”号运货飞船等,前者主要输送宇航员进入空间工作站和由空间工作站返回地面,后者每年要为空间工作站运送4次推进剂和其他物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