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我能给你什么-幸福的亏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房小心大

    郭明义自己的那个小家,位于鞍山市郊,一个叫齐大山镇的樱桃园村。那里有几幢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旧楼,其中最后一幢楼的一户顶层,就是他的家了。站在屋里的北阳台,俯视下去,是广阔的农田。

    走进屋里,是个窄小得不能再小的家,只有一个单室,连阳台在内,还不足40平方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门厅,被女儿的一张单人床占满了,书橱挤到了床上的空间;卧房,一张老式双人床占据了三分之二,电脑和电视,放在了临窗的墙角;厨房即使和北阳台连接在一起,也容不下两个人同时干活;卫生间呢,还没有单人沙发大。

    屋里是水泥地,白灰墙,蓝色油漆的木制门窗。虽然一切都是那么简单,却是十分的整洁。卧室里东西两面墙,一边贴着中国地图,一边贴着世界地图,门楣上挂着一幅印刷的小油画:天使之爱。那是结婚时,朋友们送的。

    家虽然小,虽然简陋,却充满着温馨。

    这所住房,是1988年单位分给郭明义的,那时,他们刚刚结婚一年。

    现在,那些与郭明义同时入厂的工友,大多住在市里了,最差的也在附近买了很不错的商品房。只有郭明义,还住在从前的小窝里,一住就是二十几年。

    不是郭明义没有改善住房的机会,而是他把这一次次的机会错过了。每一次分房,凭着他的工龄和干部的身份,都有优先选择权,每一次他都放弃了这种选择权,甚至连份申请都不去写。

    有好多人劝郭明义,别犯傻,这是你应该得的,像你这样资历的,谁不是分了两套房子,这是你应该得的,又不是去偷去抢,凭啥不要啊。还有急着要房子的,坦率地跟他说,房子你先要来,再转给我,我给你一笔钱。

    郭明义对这两种声音都是置之不理,这种事儿,怎能是他干的?人嘛,就得活个坦然。

    妻子孙秀英也督促过他,该换个房子了,郭明义却无动于衷。他不是不想换个好房子住,可一想到矿上人多房子少,一旦他要了房子,就有可能有人要不到房子,就有可能有人因此娶不上媳妇,成不了家。他的心就软了,好歹咱还有房子住呢。等到工友们都有房子住的时候,咱们再换吧。这么等下来,就把福利分房的政策等没了,房屋分配实行了商品化,而这时,家里的钱又全捐出去了,没能力去买了,也就断了改善住房的打算。

    郭明义说,这有什么不好,我还舍不得离开呢。

    是啊,北阳台虽小,小得仅能容身,可他放眼望去,就可以看到他钟爱一生的矿山,走下楼去,都是他的亲朋故友,这里是他的根。

    他说,房子虽小,我心非常大。

    他说,房子小了,和爱人的距离更近了。

    他说,我没有,但我啥都有。

    工友们却不这么说,数落着郭明义,你这一辈子,谁都对得起,只有对不起你的老婆和孩子。

    是啊,对社会,对别人,郭明义的慷慨,大家是有目共睹。可对自己,对自己的家,他却“吝啬”得很。

    郭明义也有同感,这些年,虽然都是妻子管钱,可妻子却没多花一分钱,都让他要回去,做奉献了。所以,回到家里,他对妻子、对孩子特别和蔼,即使遇到多么不开心的事儿,也很少在家里发火。他无法给妻子和女儿物质上的支持,还不能给家里带来精神上的温暖和呵护吗?每天早晨八点之前,孙秀英刚刚坐到办公室,就会准时地接到一个电话,虽然只有三个字“到了吗”,却是无限的惦念。

    郭明义是掐着点儿,给妻子打的电话,从妻子离开家门,坐上公交车,到走进办公室,需要半个小时。听到妻子在电话里回答,到了,他的心才安下来。

    ·永远的欠条

    妻子孙秀英曾是鞍山市第四人民医院护士长,现在做病案的统计工作,也是个优秀工作者。谈起郭明义,妻子对他一肚子“意见”。他们是双职工,两口子的月工资加在一起能有五千块钱,在矿区,家庭收入也算是很不错的了。可是,他们家的日子却过得最紧。用工友张毓春的话来说,我们这一般大的工友中,老郭是最穷的。捐款已经捐得让他们家的日常开支捉襟见肘了。可是,郭明义却不这么认为,他不承认自己穷,他说,馋了,我也吃鱼吃肉吃排骨,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服,我不是活得挺好的吗?可张毓春不同意,他说,谁过年不吃顿饺子。为了保证家里最基本的开销,夫妻两个人曾签订过君子协议,家里的钱由妻子管,捐款以郭明义月工资的一半为限。可一年四季,郭明义经常捐冒了,一碰到这样的月份,郭明义又得向妻子求援,死皮赖脸地从妻子的兜里往外磨钱。

    孙秀英很生气地问郭明义,别捐太多了,你顾不过来的,你说说,咱们这日子还怎么过?

    每逢这时,郭明义就会把那些孩子的照片、资料都拿出来,诉说着每一个孩子的艰难,诉说着每个孩子该有多可爱,和风细雨地哄着妻子,300块钱,就能避免一个孩子失学,就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咱这不是功德无量嘛!

    说着说着,郭明义的“催泪弹”就起作用了,妻子就会陪着他掉眼泪,最终不得不向丈夫妥协,拿出最后的积蓄。妻子再难,节衣缩食也要把钱给他。有时候,她甚至自己去邮政所,亲自把款汇给贫困的孩子。

    2008年初,郭明义在“希望工程”名单上又发现4个特别困难的孩子,恻隐之心便难以抑制,可刚捐完款,兜里又和脸一样干净了,情急之下,他从同来的同事手里借来了1200块钱,捐了出去。

    回来坐公交车的路上,郭明义感到很舒畅,一边看这4个孩子的资料,一边想象着,这4个孩子,每人有了这300块钱,就可以读过这半个学期了。

    晚上回家,郭明义家务活干得特别勤快,对妻子孙秀英说,你歇着,啥也不用做,让我来。等到吃完晚饭,洗过碗筷,他还在想方设法讨好妻子,又是揉肩又是捶腿的,没完没了地乱献殷勤。不用开口,妻子就明白了,又该向她要钱了。

    家里的钱,都归孙秀英管,无论工资奖金,郭明义都要交到妻子手里,用时再往出拿。妻子之所以这么“霸道”地把持着家里的财政大权,是因为丈夫的心太软了,钱在他手里,不等焐热了,全部捐光了,家里的日子就真的没法过了。

    要说捐钱不心疼,那是假的。但是妻子一想,丈夫去帮助别人,觉得很快乐,如果让丈夫天天为钱生闷气,哪儿还有家庭的幸福?果然,不出孙秀英所料,郭明义开口了,老伴儿,给点钱。孙秀英说,你不是刚给一个孩子汇了款吗?郭明义说,今天去“希望工程”又看到几个特别困难的孩子,实在放不下。孙秀英问,要多少钱?郭明义嗫嚅地说,1200块。孙秀英生气了,什么?我刚攒点钱,你就……是啊,也难怪孙秀英生气,这个月丈夫的工资捐光了,好不容易攒点钱,等着给上大学的女儿寄去呢,丈夫却成了她的要账鬼。孙秀英不再理丈夫,决定给丈夫献爱心的劲头按一把暂停键,她赌气出门下了楼。郭明义赶紧抓个手电也下了楼,远远地跟在后头。孙秀英假装没看见,只管在楼前的一片小树林里一趟一趟地转圈,他还是在后面跟着。转了两个多小时,郭明义才凑到妻子面前,小声地劝着,该回家了。孙秀英也不想因为这件事儿离家出走,更不想让别人知道,夫妻俩因为捐款闹别扭,只得低头往家走。郭明义依然献着殷勤,累不累?孙秀英说,不累。郭明义说,累,我就背你上楼。孙秀英说,不用。这么说着,孙秀英的心已经软了,铁铮铮的汉子,在她面前,变得像小绵羊一样。她数落着丈夫,你这是逞啥能啊,咱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儿,哪还有借钱去捐助的?郭明义哄着妻子,钱借了,欠条都给人家打了,不立马还钱,咱叫啥人。

    孙秀英记不住郭明义向她“借”了多少次钱了,哪一次也没还过。像这样先斩后奏的事儿,郭明义做得还少吗?于是,她就对丈夫说,那你也给我打个欠条吧。

    郭明义说,好好,我写个欠条,日后还你。孙秀英说,欠条有啥约束力。郭明义认认真真地写上,郭明义欠孙秀英同志1200元,于2008年7月1日前偿还,还不上,离婚。孙秀英拿出了钱,把“欠条”放在一个精制的小盒里保存起来,她知道,这张“欠条”也就是个念想了,这辈子也甭想还了。

    一连两天,孙秀英没理睬郭明义。到了第三天,她实在绷不住了,想到丈夫工作的环境那么危险,一旦因此走了神,出了危险怎么办?于是,她拨通了丈夫的电话,说,我不生气了。

    郭明义一脸阳光,忙说,谢谢夫人。时至今日,那1200元钱,郭明义依然没有还上,妻子常把“欠条”拿出来,调侃丈夫,说丈夫说话不算数。玩笑中,夫妻间的情感流淌着甜蜜。

    的确,郭明义在妻子面前,没有过不去的时候,这一次也不例外。

    是啊,一个女人能一辈子心甘情愿地成全着一个并没给她带来富贵的男人,必有这个女人的逻辑。孙秀英的逻辑是,郭明义这人有爱心,看不得别人受苦,天天做好事,积德。回到家,又知疼知热,跟这样的男人过日子,有滋味,心里踏实。

    有一次,郭明义回到家唉声叹气的,孙秀英一问才知道,有人嘲笑他是“郭傻子”。她安慰说,咱走咱自己的路,他们爱说,让他们说去呗,总有一天,他们不仅会理解你,还会支持你。

    郭明义一听,精神头又上来了,说,还是老伴儿好,你支持我了,就等于全世界都支持我了。

    就像孙秀英说的那样,当初那些认为郭明义“傻”的人,如今许多都成了郭明义爱心联队的骨干。而孙秀英自己,也多次参加无偿献血,还加入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爱心联队。

    ·懂你

    郭明义能走到今天,与妻子在幕后默默地支持是分不开的。她理解郭明义,体恤郭明义,谅解郭明义,呵护郭明义,换了别人,早就和他离婚八百回了。

    有人这样问她,老郭这么不顾家,你愿意吗?

    结婚二十多年了,妻子孙秀英始终保持这样的习惯:早上4点就早早起床,给丈夫做早餐,一年四季,从来没间断;晚上做好饭,无论多晚都要等老郭回来一起吃。她说,老郭工作一天本来就很累,如果回到家,连口热饭都没有,那该是啥滋味啊。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女儿出生后,丈夫工作忙,根本没时间管女儿。孙秀英每天清早抱着女儿挤公交车,把女儿送到托儿所后再到单位上班,下班后再接女儿回家。

    女儿3岁那年,有一天大雪纷飞,公交车上人挤人,闷得透不过气来,女儿又哭又闹,她只好抱着女儿中途下车。大片的雪花没遮没拦地迎面扑来,她委屈得不行,抱着女儿一路哭着走。可晚上回到家里,她像没事人似的。

    那段日子,郭明义正是最忙的时候,一天到晚不着家,早上又提前两个小时去上班,有时候女儿管不过来,就只能把她放在洗衣机里。

    每每回忆起那段往事,孙秀英的眼圈禁不住地红了。可是,她不怨丈夫,她说,我们家老郭,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就是喜爱做点好事儿,我能不支持嘛!

    结婚以来,天生丽质的孙秀英,从来没有装扮过自己,没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没有一件说得过去的饰物,总是那样素面朝天,简单地梳着一头直发。有人在她耳边吹风,你跟老郭是亏透了,吃没吃着,喝没喝着,穿没穿着,一天好日子也没享受到,跟他过有啥意思?

    每逢这时,孙秀英头一低,实话实说,她不是对丈夫没意见,只是她的嘴紧,不想对外人说,顶多喃喃几句,要不咋办,离婚了多丢人。接下来,她便抬起头,极力为丈夫辩护,老郭是个好老公,疼我,疼女儿。

    是啊,跟着郭明义过日子,不懂他,不知道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怎会有幸福的概念?虽然郭明义没有给妻子、女儿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却让她们的精神世界活得丰富多彩。

    妻子时常拿出恋爱时郭明义写给她的信,一遍又一遍专心地看着,回味着当初的甜蜜。看得郭明义有些不好意思了,对妻子说,丢了吧,那都是过去的事儿了。

    妻子睁着那双纯情的大眼睛,盯着丈夫,深情而又固执地说,不,决不。之后,又说出令郭明义感动万分的话,爱是不能忘记的。

    是啊,爱是不能忘记的,郭明义在《常被感动》这篇文章里这样描绘着妻子:

    是啊!我又何尝不被自己身边默默无闻的,随着时光、岁月流逝,而在自己脸上留下了皱纹的妻子而感动呢!

    特别是在我工作中出现差错,心情出现忧虑和苦闷,对此懊恼不已时,妻子不顾自己工作上的劳累、生活上的艰辛奔波,把自己的爱带给了我和女儿。

    这又怎能不令我彻底地、毫无保留地感动呢?

    而这种感动却激励着我,影响着我,去追求、去拼搏、去奋斗!

    对于家庭,孙秀英是千里挑一的贤妻良母,每天早晨4点多钟起来给丈夫做饭,等送走了丈夫,她才会小憩一会儿。女儿郭瑞雪,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饮食起居,都是母亲在关照,甚至连家长会,父亲一次都没参加过。

    即使是自己过生日,孙秀英也舍不得给自己买一件东西,逛街走了一大圈儿,自己的生日礼物没买,却给丈夫花了1000块钱,买了复读机,说丈夫学英语,用得着。

    有一段日子,郭明义为了攒足300块钱,多帮一个特困生,宁肯饿着,中午不去食堂吃饭,是细心的妻子发现了这个秘密。一天晚上,妻子孙秀英下班回家,本想不做饭了,早上剩下的两个馒头,晚上热一下,就够他们俩吃了。谁知,放在碗橱里的馒头,怎么也找不到了。她问丈夫,早上剩下的馒头,你扔了?

    郭明义回答,没有,我吃了。

    妻子愣了一下,两个硬邦邦的馒头,全吃了,肯定是饿的。她就问丈夫,中午就不能在食堂吃一顿?

    郭明义回答,食堂的饭不好吃。

    妻子心里明镜似的,丈夫哪里是嫌食堂的饭菜不好吃,是舍不得多花那几块钱,可再省也不能从嘴里省啊。她心疼丈夫,告诉丈夫,中午回家吃饭吧,她来做。

    郭明义说,这样,你得多辛苦啊。

    妻子回答,这样我才放心,还能看得住你中午不吃饭。

    就这样,心疼丈夫的孙秀英,天天中午不辞辛苦地赶回家,给丈夫做饭,让丈夫不再挨饿。

    辽宁电视台《今晚博客》栏目组邀请郭明义做节目,主持人将郭明义的妻子孙秀英也请上了台,对他说,妻子这么多年默默无闻地支持你,看着镜头,你对她说句心里话。

    看着岁月在妻子的脸上刻下深深的痕迹,郭明义未曾说话,眼泪先流下来了,哽咽了好一会儿,擦干了眼泪,才说出了:媳妇儿,谢谢你了!

    一句话,一生的情感,这些年,郭明义从来没对不住谁,只有亏欠她们娘儿俩的。

    每逢电视里播放《懂你》这首歌时,郭明义总是把声音放得挺大,看着妻子,眼里含着泪,和着电视里的旋律,一块儿唱着:

    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心里多么爱你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来秋去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我其实一直都懂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多想告诉你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

    ·珍贵的礼物

    有的人认为,金银、钻石、珠宝,象征着爱情,不断地满足爱人的物质需求,就是感情。但郭明义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相互忠贞,始终不渝,是最圣洁的爱情。

    都说女人天生爱美,可孙秀英年近半百了,却从没戴过一件金银首饰,也从来不施粉黛,甚至没穿过一件超过300元钱的衣服。用婆婆叶景兰的话来说,别看我家大媳妇雪花膏都不擦,照样是个美人坯子,照样比别人家的媳妇干净。

    二十几年过去了,郭明义只给妻子买过两件礼物,妻子都视为珍宝,一个是恋爱时买给她的一条红纱巾,另一个是2009年花28块钱买给她的一枚戒指。

    虽说礼物很轻,却不影响他们夫妇的深深感情。

    红纱巾,孙秀英扎了很多年,已经旧了,只能珍藏起来。

    戒指呢,是郭明义到革命圣地井冈山疗养时买的,那还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一咬牙才买的。

    那一次疗养,郭明义本来和从前一样,又想把指标让给别人,他说,他身体好,让身体不好的同志去吧。这一次却不是普通的疗养,同时还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是推卸不掉的。

    临行前,妻子孙秀英给他塞了1000块钱,又怕他不会买东西,被人骗了,嘱咐一句,啥也不用买,平安回来就行了。

    一路上郭明义没舍得花,心里盘算的是可以接济几个孩子,哪个孩子最需要帮助。

    可走进一家纪念品商店,这枚款式别致的戒指深深地吸引了他,如果不是行家,这个合金上镶着玻璃的“钻戒”还足以乱真。一打听价格,才28块钱,不耽误援助一个孩子。他一咬牙,就买下了。

    一个星期后,郭明义回来了,拿出一枚亮闪闪的戒指,满面春风地说,老伴,给你买了一枚钻戒,戴上试试好看不?

    妻子满腹狐疑,才带了1000块钱,能买上钻戒?如果真这么“奢侈”,他就不叫郭明义了。她随口问了句,花了多少钱?

    郭明义回答,别问了,反正你给的钱够用。

    妻子真的不问了,欢天喜地地戴上了,左看右看,随后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收好。

    后来同郭明义一块去井冈山的人泄露了天机,告诉了她,嫂子,那枚戒指是老郭花28块钱买的,你给他的1000块钱,这一路都捐了。

    孙秀英只是淡定地一笑,她并没有什么意外,她说,我早就知道那是假的了,老郭肯定又是把钱给贫困生交学费了。不过,既然他不是把钱拿去抽了、喝了、赌了,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一个大男人重义轻财,尽做好事。出门在外,没给自己带回半根草,却给媳妇捎回一枚戒指。尽管只花28元,那也是他心里有她啊!她在乎的不是戒指的价格,而是丈夫的一片真心,丈夫连袜子都舍不得多买一双,这枚“戒指”也算是他们家的“奢侈品”了。

    孙秀英这辈子认定了郭明义。

    于是,在外人看来不知要闹出什么事,在这个家里都是那样的风轻云淡。

    别看这枚钻戒不是真的,可孙秀英却一直将它当真的戴着,因为,那里是一片真心。平时上班干活,她舍不得戴,来了客人,有场合的时候,或者是丈夫下班回家了,她就戴出来,不为别的,只为让老郭知道,她很在乎这份情谊。她认为,这是无价之宝。

    是啊,这就是郭明义一家人的幸福观,他们觉得,在生活上和别人攀比,总有人会比你活得更好,更富有,你的一生都会生活在压力中。幸福是一种感觉,人生在世,知足者常乐,孩子大人身体好,学业和事业都蒸蒸日上,不愁吃不愁花,到月就开支,还有什么不幸福的。只要自己认为快乐,就永远都是快乐的。

    家里的温暖,经常让郭明义感到过意不去,他虽然舍不得花钱为家里置备点什么,可他总有办法让简简单单的家,变得不那么简单。每隔一两年,他就把家粉刷一遍,让墙更雪白,让窗子更加湛蓝,让心情更加爽朗。

    虽然花不了几个钱,但家里看起来特别舒服、温暖,下了班,回到家里的感觉特别好,睡得也特别香。

    郭明义说,房子虽小感情近,交流也近,一百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吃饭还得喊一声,有意义吗?

    一家人高兴的时候,他们还在温暖的小屋里,一遍又一遍地唱歌,唱那些欢乐的歌,唱那些催人奋进的歌。

    如今,女儿上了大学,写信回来,说,我好想我们的家,虽然小,很温馨。

    妻子和女儿都觉得,郭明义是用心营建家庭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不是金钱能够买得到的。

    ·女儿眼里的父亲

    那么,在女儿的眼里,郭明义又是什么样的父亲呢?她是怎样理解她的父亲、懂得她的父亲、解读她的父亲的呢?

    郭明义的女儿郭瑞雪,1988年出生,2007年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已经是大四了,正备足精神,准备考研究生呢。大学期间,女儿学习优秀,自立能力很强,是院里学生会的干部,还年年拿奖学金,很让父亲省心。

    一提到女儿,郭明义既自豪,又惭愧,女儿生在他们家,没少跟着吃苦,从小到大,一直住在4平方米的小门厅里,其实,那里根本不是一个房间,只是个过道,一切都是敞开的,没有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也是难为了这孩子。

    郭明义经常给“希望工程”的孩子买本买笔买文具,却从来没给自己的孩子买过。女儿的书本都是孩子自己去买,一个文具盒陪她读过好几年,坏了,父亲也不给她买,自己动手,缝上粘上或者是换一根弹簧。

    别的孩子上大学,都是父母一块儿送到学校,尤其是女孩。可她的父亲郭明义呢,只是把女儿送到鞍山火车站,让她母亲一个人陪去。他说,孩子大了,应该放单飞了,好孩子都是自己闯出来的。

    这么多年来,郭明义没给女儿买过礼物,没参加过女儿的家长会,甚至不过问女儿考研究生想学什么专业。可他教会了女儿如何去生活,如何去爱别人。

    有时,女儿对父亲也不完全理解,对父亲所追求的东西不能领悟。母亲就一遍遍地劝女儿,你爸爸做得是对的,他帮助的都是应该帮助的人。

    在女儿的眼里,父亲虽然和蔼,可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还是让她感觉有些傻乎乎的。

    2004年10月,女儿郭瑞雪刚刚考上鞍山一中不久,高中的学习压力更大了,大得让她有点喘不过气来,她多么渴望父亲能给她解解压。可偏偏这个时候,父亲在报纸上看到,民政部门正在发动市民与流浪儿联欢,父亲马上报了名,到鞍山市救助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为孩子们买了许多小食品和图书,和他们一起玩篮球、滑旱冰、下棋,孩子们高兴得像过年一样。每到周末的晚上,父亲都会到市孤儿院,把一个5岁的小男孩领回家,和他满屋子玩儿。本来就小的屋子,顿时充满了一片吵闹。

    女儿知道,父亲是想让孤苦伶仃的小男孩有家的温暖。可家里的女儿,学习正是关键的时刻,父亲怎么这样“不懂事儿”呢?这么一想,女儿的心里就来气了,什么破爸,对自己的女儿没时间关心,帮起别人的孩子,反倒那么起劲儿。

    父亲有所察觉了,过来和女儿没话找话,问女儿,上高中学习怎么样,紧张不紧张。

    女儿没好气地说,你有那么多儿子、女儿,哪儿还有心情管我呀。

    父亲沉默一下,习惯地挠挠脑袋,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更需要有人疼啊,等你长大了,就知道我的心思了。

    等到把小男孩送回孤儿院,才入情入理地对女儿说,你学习再紧张,却不缺家的温暖,不缺父母的爱,没有家的孩子,容易心理畸形,咱给他一个家的感觉,就能让他一辈子健康成长,爸爸虽然是你一个人的爸爸,也是社会上的一员,应该尽到社会的责任,你不是没有弟弟吗?就把他当成自己的弟弟,和他玩一会儿,也是休息。

    女儿被说服了,不再和父亲赌气。

    上了大学的女儿,眼界开阔了,也像父亲那样,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参加了“爱心学社”组织的义务支教活动,每周为民工的孩子讲一次课,孩子们渴望知识、渴望关爱的眼光,深深地触动了她。她忽然明白了,父亲为什么那么执著地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是父亲教会了她善良,教会了她去爱别人,让她懂得了什么是高尚。

    ·电视之争

    2007年3月的一天,女儿郭瑞雪兴冲冲地放学回家,因为有一个电视节目,她特别喜欢看。马上就要高考了,紧张的学习之余,这是很好的调剂。

    可是,一进家门,她愣了,摆着电视的位置空了,她所熟悉的电视机没了,急着问父亲是怎么一回事儿,父亲却一声不吭。如果电视坏了,拿出去修,父亲不会是这个神态,他会直接告诉她的。不用问,女儿就知道了,父亲又把电视送人了。女儿赌气地说,我要看电视。父亲的脸红了,和风细雨地跟女儿解释,那户人家太困难了,小弟弟没有多大的愿望,就想看电视,你说,爸爸不帮他,谁帮他?再说了,你也要高考了,这段时间看电视,也耽误学习。女儿气哭了,别人家的孩子看电视行,我怎么就不行?父亲央求着女儿,别着急,等我把钱攒够了,再给你买个大电视,好不好?

    女儿虽然很不爽,但父亲的态度十分诚恳,让她的火气消下去了不少。女儿深知,在外面,父亲是一诺千金,可在家里,父亲最能“欺负”她们娘儿俩,动不动就说话不算数。父亲为了攒足捐款,都舍不得买中午的饭票,换大电视的钱,永远也攒不够啊。

    这些年,女儿想留住家里的东西,就得天天当“警察”,反复“教育”父亲,家里的什么什么东西有用,不能往外捐,否则,一转身的工夫,东西就被父亲送人了。

    女儿小时候的玩具,上初中、高中时的课外书,早被父亲捐了。女儿上大学刚走,家里的台灯就不知去向了。

    被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录取的那一天,父亲高兴得像个孩子,他边为自己生个好女儿感到自豪,边为自己送出了电视寻找借口,父亲说,你看老爸多英明,要不是我把电视送走,让你安心学习,你能考得这么好吗?

    那一刻,女儿高兴之余,便有些酸楚,可怜的老爸老妈,女儿上学走了,你们却连电视节目都看不上,多么冷清,多么孤单啊。

    上了大学,离父亲越来越远了,可父亲的形象却越来越深地萦绕在她的脑子里,思念让她与父亲越来越近,随着在学校里的社会实践越来越多,她也是越来越深地理解了父亲。她知道,父亲的付出,那是真正的爱,是无边而又无私的大爱。

    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个月,父亲为灾区捐款捐得太多了,很不好意思地给女儿打电话,这个月,老爸不给你寄生活费了,你省着点儿花。

    父亲为了能多捐助一个贫困生,攒足300块钱,中午饭都舍不得吃。国家遇到了这么大的自然灾害,女儿有什么不能节衣缩食呢?女儿支持了父亲,虽然那两个月她手里的钱很紧张,哪一次献爱心,她都不会缺席,因为父亲是她的榜样。

    ·女儿长大了

    列车的车轮轰鸣着,载走了女儿,把女儿送进了一座高等学府。那一段日子,郭明义心里空落落的,女儿那个温馨的小床还在,可女儿已经走了,住进了大学生的宿舍。

    没有女儿在身边云雀般地闹他,郭明义忽然觉得,自己亏欠女儿的太多太多了,他总认为自己的女儿优秀,不用他操心,他只想着别人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关心得太少太少,他总想表达自己对女儿的歉意,却不知如何开口。

    直至女儿的一封信寄来,才让郭明义如释重负。

    亲爱的老爸老妈:

    离开温暖的家快一个月了,想我了吧,我也想你们了,真的,有时候真的不敢写信,展开信纸就有想哭的冲动,提笔之时,泪便止不住地落。记得老妈离开校园时,说什么也不让我送,看着老妈在挤满人的97路站台上,在我不得不转身离开的刹那,我才真正体会到,虽然如此美丽、如此大气的南师校园中有了我淡淡的身影,而我依然眷恋着那只有40平方米的家。

    上了大学,女儿是真的大了。虽然女儿不在身边,可女儿的小书桌还在,那是记录着父女二人的共同奋斗。从小瑞雪上学起,每天晚上,郭明义就和女儿一人一边,女儿在写作业,父亲在看书。有时,他们还不时地交流着体会,就像是一对亲密的“学友”。有时,女儿不在小书桌旁,父亲就给女儿正在读的书中夹上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一有空,父亲就给女儿讲上一段,甚至连女儿一点都不懂的公路管理的各种草图,也要讲上一通儿。女儿的英语启蒙,就是从父亲那儿开始的。

    耳濡目染中,女儿从中受益匪浅,她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勤奋、执著和扎实。

    女儿的大学同学,和女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家住沈阳。每年的寒暑假,两个人都是同来同往。从南京到鞍山,需要从沈阳中转一下。每一次,女儿都住在好朋友的家里。一来二去,同学也想到郭瑞雪家里看看。

    女儿也有心邀请同学来家里住几天,可一想到自己的家那么狭窄,没有同学的容身之地,她就动摇了,想找个借口,不让同学来了。女儿在给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提起了这件事,问父亲,怎么办呀?内在的意思是在督促父亲,改善一下居住环境,哪怕换一个小一点的两居室的房子。

    郭明义没有理解女儿的意图,或者是理解了,却不说破,因为在父亲的内心深处,没有换房子的打算。他非常高兴,又十分坦荡地对女儿说,好啊,同学大老远来了,我们一定要好好招待,家里住不下没关系,我和你妈去找个小旅店住几天。

    ·为爱而吵

    在这个和睦的家庭里,所有的主题都是一个,那就是爱。郭明义说,不爱自己的亲人,怎能爱社会呢?即使家里的争吵、家里的矛盾,也都是爱的主题。2006年夏天,女儿回到家,发现从不脸红的父母,忽然间吵了起来,起因是献血。那时,父亲义务献血已经16年了,作为妻子、女儿,最大的愿望是他的身体健康,可这么频繁地献血,身体怎么能吃得消?

    父亲扯着嗓门喊,亏你还在医院工作,这点道理都不懂,献血是有益于健康的。母亲抓过父亲的手臂,展给女儿看,让女儿当裁判,她也大声地说,你让女儿看看,都快50岁的人了,哪能月月献血小板?女儿看到,父亲黑瘦的胳膊上,有好几个粗粗的针眼。女儿的“裁判”立刻倾向了妈妈,她说,爸,别献得太勤了,我和妈妈多担心啊。见到女儿有了倾向,父亲有些不高兴了,申斥着女儿,大人的事儿,你别管。女儿也生气了,天底下那么多需要输血的人,都等着你一个人献吗?再说了,也不能不顾自己的身体呀!

    父亲发火了,你不献,我不献,那等着谁去献?你们就不能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没有血,他们就没命了。说白了,你们这就是自私。

    女儿气得不行,嚷道,我们都自私,就你高尚,行了吧。那一天的争吵暂时停歇下来,“冷战”却持续下来。可是,一个感谢电话打进来,却改变了一切。那一次,是应急献血,父亲的及时献血,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人家在电话那头千恩万谢呢。父亲感到格外自豪。从此,家里又充满了温馨。2010年4月,南京市中心血站告急,向社会呼吁捐献血小板,拯救患者的生命。

    郭瑞雪看到呼吁书后,立刻想起了父亲,父亲为了挽救许许多多人的生命,无数次地献血,这回,她也要向父亲学习,和同学们一道去了中心血站。

    可是,一检查身体,医生却不同意她献血了,说她体重不达标。这正是许多人不献血的理由,尽管她第一次献血,心里有些紧张,也有些晕血,可一想到父亲,她就觉得没有理由不去献血。她坚持着,说服医生,她说,别看我瘦,却很健康。

    医生终于被她说服了,抽取了她的血液,提取了两个单位的血小板。

    ·女儿的恐慌

    2010年的暑假,女儿在家,无意间看到了两个证书,这两个证书上,让深爱着父母的女儿一下子变得脆弱了。那是两本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的证书,打开一看,上面写着郭明义和孙秀英两个名字。

    直到父亲回到了家,女儿还在心慌,问父亲,你们都捐了?父亲说,是,都捐了。女儿说,就这么简单?父亲说,是,本来就是件简单的事。女儿说,每年清明节,你还能带着我们上坟祭奠我爷爷呢,什么都捐了,将来,我可到哪儿去看你们呀?父亲说,傻孩子,到那个时候,就是不捐,你也看不到我们了。女儿说,你总得给我留点什么吧?父亲说,记在心里,比什么都重要,再说了,我和你妈妈还有照片呢,想了看一看,行个礼,不就行了吗?这真不是大事,你姑姑和姑父,也和我们一样,都签字了。女儿说,如果,如果你的遗体被做成了标本,那多没有尊严呀。父亲笑着说,那不是更好吗?在那里爸爸就永生了,你随时可以瞻仰你爸爸的遗容了。女儿哽咽了,虽然那个日子离她还很遥远,但她心里还是难过了好一阵儿。

    父亲给她讲,周恩来、邓小平去世后,骨灰都不留,人的生命都是个过程,不在于活得有多久,而是在于活得有意义,让自己活在别人的身体里,活在别人的心灵里,那该是多么有意义呀,亏你还是名共产党员呢,这么唯心。

    女儿被说服了,女儿不是唯心,那是女儿对父母的爱。

    女儿的入党时间是2009年12月26日,第一时间,女儿就打电话给父亲。

    父亲高兴得不得了,兴奋地称,女儿同志,这回你妈可落后了,咱爷俩都是不到22岁入了党,你妈妈30多岁才入党,她连撵上咱们的机会都没有喽。

    随着女儿一天天地长大,逐渐读懂了父亲这本丰富而又厚重的书,父亲是她的榜样,是她的楷模,她要像父亲那样做人、做事,父亲这本书值得她永远珍藏、永远品味。

    女儿越来越像父亲了,至于女儿能不能像父亲那样,郭明义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他不会苛求女儿去选择他那样的奉献方式。他会给女儿一个宽阔的舞台,让女儿自由地去飞翔,自由地去选择。

    毕竟不是一代人,两代人有着不同的心路历程、不同的思维模式,新一代的大学生会有自己的思考,世界很大,知识无边,孩子会以她的方式成长,以最适宜她的方式回报社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