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史话-史海钩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阜新地灵人杰,从这块热土上走出无数风流人物,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留下了精彩的篇章。更有无数仁人志士在这里驰骋沙场,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斗,在中华大地上竖起了一座座巍峨的丰碑。

    1 大辽诗人皇后萧观音冤案之谜

    辽道宗耶律洪基太康元年(1075)十二月底的一天,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十几名官兵押着一辆载有一具用苇席卷着裸体女尸的牛车,顶风冒雪,一路颠簸,从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的辽中京出发,走过八百里黄沙古道,缓缓地来到坐落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的懿州城。车上这个裸体女尸就是大辽诗人皇后萧观音。

    贤淑端庄、姿容冠绝的诗人皇后,怎么突然就变成一具裸体女尸了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起震惊朝野的冤案终于揭秘。

    萧观音于辽圣宗重熙九年(1040)五月初五生于绕阳河畔的懿州城,母亲是懿州城的领主辽圣宗的三女儿燕国公主耶律槊古,父亲是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的北院枢密使萧孝惠。

    辽宋两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使契丹人不断汉化。但契丹毕竟是个尚武的草原游牧民族,皇后大都温柔不足,英爽有余。然而萧观音是辽国萧氏皇后系列中的一个例外。萧观音自小生活在懿州,这里城郭相望,禾谷飘香,汉人占绝大多数,农耕文化居于主导地位,父亲萧孝惠又是个汉化很深的契丹贵族,因此懿州的青山绿水养育的萧观音性情娴静,喜好读书,而且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辽史》写她“姿容冠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善琵琶”。辽兴宗重熙二十二年(1053),兴宗闻其贤淑,纳为长子耶律洪基的妃子。兴宗二十四年(1055),兴宗崩,耶律洪基即位,改元清宁,就是辽道宗,16岁的萧观音被封为懿德皇后。当时的辽国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孤稳压帕女古靴,菩萨唤作特里蹇。”意思是:头戴玉,足登金,皇后是观音。

    按照契丹族的风俗,皇帝每年要带领贵族们外出渔猎,称为“捺钵”。道宗比萧观音大8岁,对她恩宠有加,不仅在宫中夜夜相伴,即使出外巡游打猎也常常带着萧观音一起去,可谓是夫唱妇随,伉俪情深。道宗清宁二年(1056),萧观音随道宗秋猎,道宗在黑山猎得一虎,和群臣饮酒宴会,命萧观音即兴赋诗。萧观音脱口而出: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哪教猛虎不投降!

    萧观音生下皇子耶律浚后,备受道宗恩宠。然而好景不长。道宗受汉族文化影响不大,他热衷狩猎饮酒,懒得管理朝政。萧观音羡慕上疏极谏、劝太宗体恤黎民的徐贤妃,对道宗不顾死活的狩猎活动十分担忧,常常在道宗留宿她处的时候进谏,劝道宗停止狩猎活动,勤勉政事。道宗感到厌烦,渐渐疏远了萧观音,萧观音写了一曲《回心院词》,叫宫廷乐师赵惟一谱上音乐,希望能够打动丈夫的心。

    道宗长期打猎,皇族耶律乙辛渐渐地大权独揽,野心日益膨胀。耶律乙辛曾任辽兴宗宫廷卫队长。道宗登基后,因在平定皇太叔耶律重元的叛乱中立有战功,且善于逢迎,深得道宗重用,被擢升为执掌全国军政大权的辽朝最高职官北院枢密使,封魏王。于是,耶律乙辛利用道宗的重用和信任,在朝中结党营私,专权误国。萧观音的儿子耶律浚颇为英明,8岁被立为太子,受皇帝诏命“兼领北南枢密院事”、帮助父亲管理朝政时还不满18岁。他法度修明,从善如流,又建议提拔贤臣,从而和一些忠直的大臣形成太子党。太子党对耶律乙辛权臣党的专横跋扈多有限制,使耶律乙辛感觉到了严重威胁,而太子党的后台又正是皇后萧观音,因此耶律乙辛一伙就企图利用萧观音与赵惟一之间的来往,设计诬陷害死萧观音,以铲除太子党。

    耶律乙辛暗中派人作描写男欢女爱的《十香词》,又嘱咐情人清子拜托姐姐——曾在叛臣耶律重元家当侍女被萧观音由内宫派往外宫的宫女单登,把《十香词》献给萧观音,就说是宋国皇后所作,皇后若能把它抄下来并为它谱曲,便可称为二绝,为后世留下一段佳话。单纯善良的萧观音完全坠入耶律乙辛所设的陷阱之中,除了亲手用彩绢抄写一遍外,还在末端写了一首题为《怀古》的诗: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耶律乙辛拿到萧观音手书,就马上编造诬陷之词,命单登到北枢密院检举揭发萧观音与赵惟一私通。太康元年(1075)十二月二十三日,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给道宗皇帝上了一份秘密奏章:《奏懿德皇后私伶官疏》。耶律乙辛拿着萧观音亲手誊写的《十香词》,到道宗那里大放厥词,说《怀古》诗含有“赵、惟、一”三字,《十香词》是萧观音写给赵惟一的情诗。昏庸的道宗醋劲大发,勃然大怒,用铁骨朵(一种刑具)毒打萧观音,然后把萧观音下到大狱,命耶律乙辛与参知政事(副宰相)张孝杰一同追查审理此案。耶律乙辛把赵惟一逮捕,严刑拷打,迫其屈打成招。

    昏庸的道宗认定萧观音与赵惟一私通,敕令萧观音自尽,赵惟一凌迟处死。萧观音请求再见道宗一面竟不获准,悲愤地作了一首《绝命词》,然后自缢而死,年仅36岁。太子耶律浚也在耶律乙辛的诬陷下被废为庶人囚禁,两年后被耶律乙辛派人杀死,年仅20岁,太子妃也被害死。耶律乙辛还大兴冤狱,刑讯逼供,以各种借口除掉太子党忠直大臣40余人,一些国之栋梁惨遭毒手,从而动摇了辽国的根基。

    道宗太康五年(1079),耶律乙辛的夺权野心终于被道宗察觉,将他调出京城,降职到兴中府(朝阳)当地方官。两年后,以走私的罪名,把乙辛逮捕囚于来州(今绥中县前卫镇)。太康九年(1083),耶律乙辛企图私藏武器逃奔北宋,被辽朝发觉,下诏勒死。太子党平反,耶律浚被追谥为昭怀太子。

    萧观音冤死36年后,道宗寿昌七年(1101)正月,70岁的道宗皇帝驾崩,26岁的皇太孙耶律延禧接班,就是天祚帝。天祚帝将耶律乙辛和张孝杰剖棺戮尸,搜捕并处死耶律乙辛党羽,流放其子孙。又到懿州把奶奶萧观音的尸体挖出,洗沐装裹,以“宣德皇后”的名号把奶奶与爷爷道宗合葬于庆陵(在赤峰巴林右旗)。

    辽天祚帝天庆七年(1117),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大军兵发懿州,懿州守将刘宏投降。8年后,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将完颜娄室俘虏,辽国灭亡,强悍的契丹族也逐渐在历史上消失。

    2 火烧雁翎城

    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的懿州古城至今巍然屹立着一座青砖辽塔,塔身保存完好,可塔檐上的铜铸惊雀铃却一个也不见了。问起缘由,当地老人都会提起“火烧雁翎城”的事。

    相传在1000多年前的辽朝,懿州城里住着一位才貌双全的公主,名叫雁翎。因此,懿州城也叫雁翎城。为了防御外敌侵犯,雁翎公主在懿州城筑起了一道宽三丈三、高九丈九的城墙。城外的大道上,传递信息请求援兵的烽火台一个连着一个。

    雁翎公主很受父亲宠爱,不断调来能工巧匠,修建楼台殿阁,又在城内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雁翎城兴旺繁华。可是好景不长,公主的后代奢侈无度,大兴土木,耗资无数。他们终日轻歌曼舞,饮酒作乐,狩猎打鱼,却不体恤民生。

    当时,黑龙江一带的女真人建立了金国,他们骑马背箭一直杀到雁翎城。此时雁翎城的统治者是雁翎公主的六世外孙郎根。他生性凶狠残暴,整日花天酒地。女真人来犯的消息传来,郎根惊慌失措,赶快找来部下商讨守城大计。他们点燃了烽火,可等了两天也不见援兵的动静。原来,沿途的烽火台早已被女真人占领,消息传不出去。

    女真人围住雁翎城。他们满以为几日内就可以攻下这座城,可郎根坚守不出,展开了持久的战斗。女真人把城围得水泄不通。殊不知,城东三里有个运粮城,城内储备粮草无数。一条地道连通城内和运粮城,贮藏的谷子可以通过地道神不知鬼不觉地运进城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内人饥渴无忧,而女真人却粮草不足,进退两难。

    有一天,女真人的统帅猛安来到一座小山丘上,向城里眺望,看见有商贩出入,他忽然灵机一动,赶紧回到营房,唤来军师,定下攻城妙计。猛安派几个士兵,装扮成山货小贩,用各种漂亮山雀的羽毛与出城的商贩换活着的麻雀、小燕和鸽子。这些商贩回城后,走街串巷,不出几天,就为女真人收购了三千多只活鸟。一切准备好后,当日落西山之际,女真人躲在密林深处,将线香截成一寸多长,一头蘸上硫黄,一头用火点燃,绑在那些鸟的腿上、尾巴上,然后将其全部放出。小鸟被放飞后,直奔雁翎城里的鸟巢。工夫不大,这些鸟雀身上绑着的线香便着到了有硫黄的部位,硫黄起火,引发火源。顿时,每只鸟雀都变成了一个小火球。三千多个小火球飞起来,整座城变成了一片火海。这场大火足足烧了七天七夜,整个城变成了一片废墟,连一个惊雀铃都没剩下。

    虽然“火烧雁翎城”只是个民间传说,但历史上的懿州城的确毁于战火。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斥逐忠良,任用佞臣,沉湎游猎,不理朝政。辽天庆五年(1115),女真人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天祚帝统率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但被金兵击溃。金兵占据辽东,造成大批辽东的溃兵逃入辽西。辽东的百姓为躲避战乱,也大批西渡辽河进入辽西。

    辽国天祚帝认为辽东难民会怨恨女真,于是授镇守南京(今北京)的燕王耶律淳为大元帅,招募难民组建“怨军”,分为前宜营、后宜营、前锦营、后锦营、乾营、显营、乾显大营、岩州营,共八大营,又选河北禁军(守卫辽南京的警备部队)五千人,民兵两千人,征民夫三千人,计三万人。这支杂牌军主力驻扎在蒺藜山。这蒺藜山,就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与旧庙、哈达户稍三乡镇交界处的东骆驼山。辽军统帅耶律淳是天祚帝的叔父,从小就由其祖母辽兴宗的仁懿皇后萧挞里抚养,萧挞里也是阜新人,是萧观音的叔伯姊妹。耶律淳决心在蒺藜山与金兵决一死战。

    怨军实为一支以汉人难民为主体组建的农垦兵团,缺乏训练,装备极差,多以枪刀、毡甲充数,弓弩、铁甲很少;时至寒冬,朔风凛冽,却无棉衣。怨军又无机动权,一切军事行动统由天祚帝和几位昏庸的老臣决策。当时流传的民谣称:“五个翁翁四百岁,南面北面顿瞌睡。自己精神管不得,有甚心情杀女真。”

    金兵由完颜娄室率领,此人作战勇猛,被女真人誉为常胜将军,另一名将军斡鲁古也是金国悍将。金兵近万人都是骑兵,装备精良。50人为一队,前20人全披挂重铠甲,而且在战马的要害处也有精铁护甲,手持长矛或狼牙棒,腰挎利刃。后30人着轻甲,操弓箭。每名骑兵都配3匹战马,交替使用,具有很强的连续作战能力。

    金天辅元年(1117)十一月,耶律淳率领轻骑两千,从蒺藜山出发,赴显州(北镇)处置哗变哄抢军需的两营怨军。先锋郭药师(此人为盖平人,后投宋,又降金)挺身而出,杀死怨军哗变的领头人物,及时控制了局面。此时,探马报告金兵已渡辽河。耶律淳立即召大军集结于徽州(今旧庙镇),指挥部设在他不郎村。但怨军经过这样一番折腾,整个部队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减。

    十二月,风雪交加,辽金两军大战蒺藜山。金兵重铠甲骑兵向辽怨军轮番发起集团冲锋,轻骑兵百步之外弓箭齐发,无不中者。怨军在金兵反复凶猛的冲击下,纷纷溃逃。也有些怨军官兵怀着对金兵烧杀抢掠的刻骨仇恨,奋不顾身地与金兵血战,手相撕扯,刀斧相砍。有扯去金兵头盔披甲而刺之者,有身中数刀而犹刺金兵不已者,有与金兵相抱滚入壕沟而死者。蒺藜山下,尸横遍野,血染大地。

    由于实力悬殊,怨军最后还是溃败了。耶律淳只带着五百骑亲军逃跑。金兵大胜,进军新州(今内蒙古奈曼旗南),辽新州节度使王从辅开门投降,金兵烧杀抢掠而去。

    在金兵大举压境时,辽懿州宁昌军节度使刘宏听从幕僚孔敬宗的建议,把懿州官衙和百姓从顺安(今塔营子镇懿州古城)迁至宁昌(今平安地镇古城),使得百姓没有遭受战祸。刘宏见辽朝大势已去,遂带领懿州三千户百姓降金。金廷令刘宏带领这批懿州百姓迁徙到咸平(开原),充实金国的后方。刘宏是朝阳人,死后葬于开原紫霞山。

    刘宏率百姓离开懿州后,懿州变成一座空城。金国当时还没有足够的兵力据守辽西被攻占的州城,辽西一带出现了很多无政府的空白地区。天灾人祸,民不聊生,造成各地饥荒,百姓扒树皮充饥,甚至人吃人。汉人霍六哥占据懿州,联合今内蒙古奈曼、库伦一带的安生儿、张高儿,组织饥寒交迫的灾民20万,于辽天庆八年(1118)五月发动了反辽大起义。辽廷派耶律马哥领兵镇压,将安生儿杀害于龙化州(今奈曼旗八仙筒一带),而张高儿则率起义军继续转战到懿州,与当地霍六哥领导的起义军会合。六月,霍六哥指挥起义军攻占了海北州(今阜新市清河门区细河堡)。以此为落脚点,继续南下攻义州(义县),被辽奚王回离保战败,懿州地区又归辽国。

    金天辅七年(1123)正月,辽奚王回离保在今河北青龙县称帝,原受其控制的辽西各州县纷纷降金。

    元太祖九年(1214)十月,成吉思汗令木华黎统率大军征讨辽西,金懿州节度使高闾山(今海城人)坚守两个月,十二月二十五,城破,高闾山战死。成吉思汗将懿州封为将领孛秃领地,以懿州豪绅田和尚为节度使。孛秃率军撤出懿州,转战中原,懿州及周围所降州县又归降金国。两年后,木华黎率领大军第二次进军懿州,田和尚投降。木华黎将田和尚和懿州百姓除工匠及歌舞戏曲艺人外,全部屠杀。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蒙古王爷乃颜在辽东叛乱。忽必烈命辽东道宣慰使塔出与皇子爱也赤领兵两万,以懿州为大本营,防备和镇压叛军。

    元朝末年,爆发红巾军起义。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正月,红巾军将懿州城包围,久攻不下。后来发现懿州城内的大量鸽子白天飞到城外觅食,傍晚飞回城中,红巾军就命人白天捕捉飞到城外的鸽子。没过几天,大量的鸽子被红巾军捕获。红巾军将这些鸽子身上捆绑上火种,傍晚全部放飞。鸽子带着火种返回城中屋槽下的窝中,引起全城大火。红巾军乘势攻城,元懿州路总管吕震率军拼死抵抗。内有大火,外有重兵,城池终被攻破,吕震将自己的官印投入井中后战死。从此,懿州城荒废。三年后,在元军的围剿下,红巾军失败。明军把元顺帝赶到漠北以后,懿州地区仍被蒙古北元占据,直到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军收复辽东。

    1993年,在塔营子懿州古城址的一口古井中,打捞出一方铜印,印文为八思巴文,经考证为“懿州路总管府印”,这就是吕震死前投入火井中的官印。这场战火后来被传说为“火烧雁翎城”。

    3 大玄真宫祖碑背后的故事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新民镇有个小山村,四面环山,层峦叠嶂。这个村叫排山楼。人们以为可能是这一道道山岭像楼吧。其实不然,“排山楼”的名字,只是由于村中保留有一通元代的石碑,叫大玄真宫祖碑。

    大玄真宫祖碑位于排山楼村西头,正扼乡道要冲,整个碑石高3.85米,宽1.32米。碑石阳面向东,由一个大赑屃驮负。驮负大玄真宫祖碑的大赑屃昂着头,气宇轩昂,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背负重压,赑屃背和四足已陷入土中。碑石由碑冠和碑身组成。碑冠高1.10米,碑冠四周刻有盘龙,刻工精美;碑冠中央楷书大玄真宫祖碑6个大字,苍劲有力。碑身两面都有碑文,均为竖行寸楷刻就,一丝不苟。正面碑文保存较好,字迹清晰可辨。碑文的下面还刻有天宫图案。背面碑文腰部剥蚀缺损,但意思尚可窥其梗概。碑文上面刻有云雾图案,下面刻有天宫图案。碑石两侧还刻有双龙戏珠。

    正面碑文约2000余字。据专家考证,碑文开头即书:大元国广宁府路尖山单家寨创建大玄真宫祖碑,可以确知此地在元代叫单家寨,隶属广宁府路。碑文首先概括地介绍了道教的由来和教义,记载了道教全真派的兴起和元代道教兴盛的缘由,详细记述了玄真宫第一世住持杨志谷的事迹。碑文说:“杨志谷者,节行清高……凡三十年,外修万行,内炼一真,掌散真常真人闻其风而悦之,乃赐和光弘德大师。”

    杨志谷,深州束鹿县人,生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节操品行清高,师从栖云大师王公,为王公门下高徒。而王公是全真七子丘处机的高徒,因此杨志谷为丘处机二传弟子。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以后,有一位道士风尘仆仆地云游四海,传道访仙。他身穿百衲衣,饿了讨千家饭,渴了喝山泉水,困了寄寓山林。一天,他拄着拐杖路过广宁府路尖山单家寨,也就是今天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新民镇排山楼,看到这里民风淳朴土地肥美,在这里徘徊许久,大声感叹:“此地,佛教盛行,宏伟的大雄宝殿,壮观的佛寺庙宇,楼阁遥遥相望;家家富裕殷实,学校如林,儒教亦孜孜不倦传承。而今,儒、释、道三教鼎峙,为什么独独没有道院,不知是何缘故?”感叹之余,他下决心在单家寨兴建道观,传播道教。他,就是杨志谷。

    杨志谷根据风水,在单家寨附近选择地势高而且干燥,后面高崇前面平坦,左高右低,三阳高照的地方择地建屋。战火之后,土地荒芜,杨志谷和志同道合者二三人,拾取瓦砾,除去蒿子蒺藜,努力经营,不几年就建起了巍峨的七真堂和雄伟的三清殿,而且“香厨洒落,净室虚明”。至于道士居住的地方、招待宾客信徒的房屋,虽然不甚完备,但足以为云游四海的同道提供一个挂衣钵歇息之处,也是他们披星戴月修炼真元的好地方。

    据碑文记载,玄真宫的兴建得到了北京路都元帅兀也儿、广宁府主官失刺万户的赞助。老百姓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道观落成之后,清和大师题了匾额“玄真”二字,杨志谷成为玄真宫第一世住持。杨志谷住持玄真宫30多年,积德行善,周济贫困,“书符疗病”,接待各方来客,自始至终,没有变化;修己保持内心宁静,不喜,不怒,不忧,不恐,不哀;保持清淡生活,不近甜,不近酸,不近苦,不近辛,不近咸,一心修炼精神和形体。掌散真常真人听闻他的修行风范非常喜悦,于是赐予杨志谷“和光弘德大师”法号。

    元宪宗八年(1258)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午时刻,杨志谷召集门人徒众,告诉他们说:“道教的事业,我虽然没有完全完成,但时间不等待我,我应当回去了!”话刚说完就盘腿而坐仙逝,享年73岁。过了三年,门人徒众给他更衣,见他“俨然如生”,“道俗观者,无不惊异”。

    玄真宫的后人为了纪念开山鼻祖杨志谷的功德,决定为他立碑纪事,“以传不朽”,在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派门人知宫栖云子大师张志净率法弟明真子大师王道瑞,不远千里找到鹤峰野人明真子大师论志元,请求他撰文。论志元大师非常赞赏玄真宫道士不忘根本的精神,欣然应允,遂写下了碑文,并作铭文曰:

    青山隐隐,白石嶙嶙。苍松翠柏,四时常春。

    中有琳宇,号曰玄真。其谁成之,弘德上人。

    外修万行,内养心神。玄圃种药,华池固津。

    书符疗病,恤孤怜贫。循循诱众,返朴还淳。

    功不厌广,德惟日新。跏趺而逝,远离嚣尘。

    三载更衣,不坏色身。神游紫府,上朝玉宸。

    铭示来者,诸训宜遵。千秋万古,续焰薪薪。

    由于这是纪念玄真宫开山鼻祖的碑,所以叫“大玄真宫祖碑”。

    大玄真宫祖碑背面的碑文3000余字,记述了大玄真宫及其周围道教宫观的地理位置,各宫观住持的姓名世次,各宫观拥有田地的数量、周围村寨的名称、资助立碑人士的姓名籍贯职务等。

    背面碑文记载了诸多宫观的名称:此地东去百里的懿州(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有紫微宫、长生观、昊天宫,西去百里的义州(今义县)有万寿宫、全真观、洞真观、通真观、圣灯院、明阳宫,隔医巫闾山的广宁(今北镇)城内有乾元宫、清征宫、长春观。由此可以看出元代辽西地区道教的兴盛。

    背面碑文还记录了玄真宫住持杨志谷引渡入教的百姓名单,皆为汉人。可见当时单家寨这一带还是汉人居住。明初,逃到长城以北的蒙古北元势力对明朝政府时服时叛,战争连绵不断,今阜新一带处于战乱之地,人口锐减,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明永乐八年(1410),设在懿州的广宁后屯卫迁治义州(今义县),阜新地区的汉族人口全部随同迁徙。不久明朝为防范蒙古和女真族的侵扰,又建立了长城辽西边墙,把阜新地区隔于边墙之外。从此,这里就成为蒙古兀良哈部的游牧地了。蒙古人游牧到这一带时,昔日鸡鸣犬吠的单家寨早已荒无人烟,巍峨壮观的玄真宫也只剩下淹没在荒草中的残砖碎瓦,唯有大玄真宫祖碑还默默矗立在荒山野岭之中。蒙古语称石碑为“排础鲁”,便将此地叫“排础鲁”,最终汉化为“排山楼”。

    大玄真宫祖碑立于元宁宗至顺三年(1332),至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大玄真宫祖碑是研究元代历史地理和道教传播史的第一手资料,是阜新地区沧桑岁月的实物见证,1988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 从阜新走出的武当始祖张三丰

    元定宗贵由汗二年四月初九(1247年5月15日)半夜子时,位于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的辽东懿州城的进士张居仁家,已经身怀有孕的夫人林氏梦见一只仙鹤从东海飞来,落到自家的屋顶上。不一会儿,一个男婴便降生了。此婴丰神异彩,大耳朵圆眼睛,遂取名“全一”,取字“君实”,他就是张三丰。

    张三丰的祖籍为江西龙虎山(今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境内),祖父裕贤公是道教祖师之一张道陵的后人,精通星算卜卦,知天下王气将从北起,遂携本支眷属迁徙到当时属于金国的辽东重镇懿州。元代,懿州曾三次作为辽阳行省临时治所,是个文化兴盛、学者众多的地方。正是懿州这样的人文环境,才培养出张三丰这样名扬海内外的道教宗师。

    明史《方伎传》(方伎,指精通医药技术的人才)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尽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

    张三丰聪明过人,3岁读书过目不忘,4岁就能流利地倒背唐诗百首。张三丰5岁时染上了眼疾,随一位云游道人到千山碧云寺当了道士。半年以后,张三丰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

    转眼7年,少年张三丰通读道教经典、儒学经典和诸多佛学经典。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13岁的张三丰考中秀才。次年,以“文学才识”被推荐到朝廷以备录用。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的秋天,18岁的张三丰离开家乡到大都(今北京)游览,结识了当朝平章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廉希宪,廉希宪上奏推荐他做中山博陵县(今河北省唐县)县令。张三丰开始为官从政。但不到两年,因为个性不受羁绊,加上职微权轻,抱负不能实现,他就有了断绝仕途的想法。恰在这时,家里传来父亲病重的消息。于是他急忙请假回到懿州老家,侍奉父亲。

    父亲死后,按惯例应报“丁忧”自动离职3年。于是,张三丰便在懿州老家为父母选了块风水好的墓地,将其安葬并在墓地旁建房守孝。3年后,将家产全部送给族人,请他们代为扫墓,而他自己则开始云游天下。

    离开家乡后,张三丰先后拜碧落宫的白云禅老张云庵和丘真人为师,学习道教基本知识。不久张三丰拜别师父,在燕赵、齐鲁、韩魏故地游历名山古刹、访佛问道近30年。元晋宗泰定元年(1324),南至湖北武当山,又面壁修炼了9年,进而全面掌握了道教的系统理论。又在四川、陕西、湖北一带游历十几年,为当地百姓传道、治病,终于成为一位看破生死、充满传奇色彩、赫赫有名的道教大师。

    进入明朝后,张三丰忽隐忽现,行踪莫测,有传其死而复生。张三丰在宝鸡的金台观修炼的时候,他见鸡峰插云,三峰挺秀,于是自号为“三峰居士”,后改为“三丰”,从此这个名字流传于世。后来他又回到武当山,偶尔在襄汉一带游历,踪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奇幻。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后再无记载,不知其生死所终,传说他活了200多岁。因张三丰的从道活动主要在明代,且声名显赫,所以一直为明朝几代皇帝所崇拜。永乐十年(1412),明成祖在武当山天柱峰下派几十万人、耗费百万巨资修筑规模宏大的宫室,历时7年,建成8宫2观、36庵、72岩庙,以供其传教、修炼。明英宗、明世宗、明熹宗先后加封他为“真君”“真人”。

    张三丰对道教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继承了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陈抟以来道教宗师的儒释道三教同一学说和内丹炼养思想,并使其发扬光大。他将道教医学和内丹养生结合起来研究,从而奠定了道教炼心、修道、治病的基本原则。为了广泛宣传道教理论,张三丰著述了大量文章,深入浅出地向世人讲解了许多原本深奥的道教经典。

    张三丰创立了武当绝技内家拳,为中华武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内家拳包括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纯阳拳、混元拳、玄武棍等,是中华武术的一朵奇葩,自从创立就广泛流传,影响巨大,和少林拳成为中华武术的两大门类,是遗泽后世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张三丰对道教修道场所进行园林建设,确立了以环境修心的练功法则。张三丰还是一位文学家和诗词学家,一生留下许多诗文。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94岁高龄的张三丰由湖北回到懿州故里的积翠村扫墓,并留下两首诗《辽阳积翠村二首》:

    手持长弓逐鸟飞,是谁知是老翁归?白杨墓上留诗句,城郭人民半是非。

    纷纷景象乱如麻,身世粗完早出家。莫待巢危复累卵,功名势利眼前花。

    5 阜新人民的反清武装斗争

    光绪二十二年(1896),养息牧场正式解除禁令招垦。招垦对于彰武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但在征招垦过程中,广大贫苦牧民无钱购买土地,土地落入少数豪强富户手中,或者被投机商购买,转手高价出售,从中渔利。特别是在出卖土地的过程中,豪强富户与官府勾结,营私舞弊,使牧民深受其害。牧民失去了草原,没有了生活来源,又不会种地,同官府矛盾日益激化,反对垦荒活动逐渐由进京告状转变成武装斗争。

    光绪二十八年(1902),彰武县土城子(今属苇子沟蒙古族乡)的蒙古牧民六十三,同内弟皋皋屯(今属彰武县冯家镇)人白音大来等300多蒙古族贫苦牧民起义,在大庙、大沙力土一带,同官府进行斗争。大沙力土一仗,白音大来右眼被击伤失明。光绪三十年(1904)春天,六十三与白音大来等人会合,在今属彰武县东六家子镇的卧牛山,打死彰武县地方武装头目团练长房彩章等21人。彰武县知县极度恐慌,急忙向新民府求援。新民府知府派管带(营长)张作霖到彰武追剿。六十三、白音大来等人与张作霖作战多次。后来清政府派兵增援,六十三、白音大来所部伤亡惨重,白音大来率领十几人突出重围,转移到大清沟,六十三与妻子杨美荣被困在阜新县翁山(今关山)。六十三孤身与清军血战,掩护妻子突围后,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杀身亡。

    围攻翁山的清军头目是个酒色之徒,一天听说附近村子来了个漂亮的蒙古族姑娘,就威逼她给自己做姨太太。新婚之夜,这位姑娘将清军头目灌得酩酊大醉,然后杀了他,姑娘也自尽身亡。原来这姑娘就是杨美荣。六十三和杨美荣牺牲后,一首悲壮的蒙古民歌《六十三》,在阜新地区广为传唱:

    说起那哺育你的水啊,是向南流淌的养息牧河。

    说起你被困遇难的地方,是蒙古贞旗的翁山……

    为民众奋战的六十三,来到翁山献了身。

    为保卫家乡死得其所,巍巍翁山埋忠魂!

    六十三牺牲后,白音大来继续同清政府斗争。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五月,白音大来带领人在法库县截获俄国侵略军大量枪支弹药,力量很快壮大起来,队伍发展到2000多人,在彰武、洮南等地同沙俄、日本侵略军作战,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白音大来在彰武地区同已升任清军统领(旅长)的张作霖马步兵十营激战,杀伤很多官兵。十月,终因寡不敌众,白音大来退至内蒙古科右前旗,与郭尔罗斯前旗陶克陶率领的起义军会合,率领队伍进入索伦山。但是,他们刚扎完营寨,还没来得及休息,张作霖的500骑兵就追上来,经过一天的苦战,白音大来、陶克陶突出包围。等到天黑,突然杀了个回马枪,击溃了张作霖的骑兵。从此,白音大来和陶克陶起义军威名远扬。

    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天,白音大来、陶克陶起义军在科右中旗又遭到张作霖5000多官兵的追击和包围。起义军伤亡惨重,白音大来、陶克陶被打散。陶克陶退往索伦山。后来进入外蒙古,白音大来率起义军残部转战到乌兰套山。

    农历六月十一日,白音大来起义军被张作霖大批官军包围在乌兰套山。白音大来战至弹尽粮绝,不幸负伤被捕,英勇就义,年仅36岁。

    光绪三十二年(1906),资产阶级革命家徐锡麟从日本回国,游历东北,来到彰武。他联络彰武的绿林豪杰,号召他们联合起来,投入革命运动,从而在彰武播下了革命火种。

    光绪三十三年(1907),有一个年轻人在彰武县和阜新县东部农村走村串屯,以传教为名宣传反清革命思想,他叫金子明。

    金子明,生于光绪四年(1878),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固本镇苏合营子人。他童年读私塾,还学习过中医,后来到沈阳教会学校半工半读,毕业后在教会做宣传教育工作。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革命党人,逐渐接受了革命思想,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久,金子明回到家乡,以传教为掩护,秘密串联各地豪杰,自制炸药,打算武装起义。后因做炸药失事,金子明恐怕暴露,于是迁到窑沟(今属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建设镇),开办“内蒙古金煤矿务公司大连出张所”,以此作为联络点,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宣统二年(1911)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以后,各地纷纷响应。11月,根据形势发展,金子明积极联络扩大武装力量,与清军几位下级军官联系,同时串联彰武县杏树洼村的冮树田、冮树库兄弟,双庙村的董用威等,这些人都愿意投身革命。冮、董等人虽不是军警,但都掌握乡勇团练地方武装。11月23日,金子明组织起5000多人的辽西北反清起义民军,金子明被同盟会委任为总司令。12月,他们试图首先攻占彰武县城,然后再会合辽北、辽东等地民军夺取省城奉天,结果因对敌情调查不准,战斗计划不周而失败。

    1912年1月,金子明写信向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关东大都督蓝天蔚汇报,蓝天蔚派革命党人高蓬阁、黄松生等人再次到彰武组织起义。他们带有以蓝天蔚大都督的名义发出的各种告示13张、革命执照2份、东三省地图1张。告示宣布了革命宗旨和革命纪律,号召各界人民奋起,推翻腐朽的清统治。由于事机不密,2月3日,起义因被彰武县哈尔套街商团查获而失败,高蓬阁、黄松生被捕。彰武县知事认为事关重大,星夜亲自押送到新民府。

    新民知府万分惊慌,电请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赵尔巽派统领冯德麟为指挥官,围剿彰武革命党人。彰武爆发的反清起义被镇压了下去。

    彰武辛亥革命起义失败后9天,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发布退位诏书,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终于被推翻。

    6 阜新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彰武铁路党小组

    1927年1月27日,打虎山(今大虎山)——彰武铁路正式通车。

    随着铁路通车,在彰武成立了机务段,陆续从沟帮子等地调来一些铁路工人。其中有两名广东人,一位叫李家晓,是铆工;一位叫程海华,是钳工。不久,又从锦州调来一位电工,叫张振福。张振福是河北省丰润县郑八庄人,原来在俄国乌克兰煤矿当过华工,因此工友们都管他叫“俄国张”。哥儿几个下班后经常找工友们在一起喝点小酒,唠点家常话,逐渐地交了很多朋友,成为工人们的“主心骨”。

    原来,李家晓、程海华和张振福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李家晓来彰武前是沟帮子铁路党支部成员;程海华于1923年入党,河南郑州“二七”惨案后调到东北;张振福早在俄国当华工时就加入了联共布尔什维克(苏联共产党),回国后先后在唐山和锦州参加过工人大罢工。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被迫转入地下活动。京奉铁路(京沈铁路)打虎山—通辽支线修到彰武后,中共唐山地委沟帮子铁路支部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开辟新区的需要,派他们三人到彰武铁路工人中开展革命活动。

    从1927年夏季起,沟帮子铁路党支部书记欧阳强每隔两三个月来彰武一次,及时把上级党组织的工作意见传达给3名党员。按照满洲省委关于建立党的地下组织的方针,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在欧阳强主持下,1928年4月10日,彰武铁路党小组正式秘密建立,李家晓为党小组长。两个月后,又秘密建立了彰武铁路工会,发展会员30多人,张振福为工会负责人。

    彰武铁路党小组和铁路工会建立后,组织和领导铁路工人通过抗议、请愿、罢工等方式,开展了反对封建军阀统治、维护和争取工人自身权益的斗争。1930年春,彰武铁路党小组组织全体工人参加了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统一部署的京奉铁路工人要“花红”斗争。“花红”是铁路当局为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年终时发给的奖金,其数目相当于1~2个月的工薪,是穷苦工人视为度过年关的补助,当时已成惯例。1926年后,铁路当局却一再拖欠花红,1929年还宣布取消当年花红,工人们极其愤慨,怒火一触即发。刘少奇审时度势,决定以京奉铁路总工会名义发动全铁路工人进行要花红斗争,并派遣省委干部杨一辰、张聿修、陈同和等人到沟帮子、彰武等地指导斗争。张振福等人代表彰武铁路工人到沟帮子车站,参加了欧阳强主持召开的关外各站段工人要花红斗争代表大会,与沟帮子、营口、通辽、八道壕等地代表一起研讨和制定了要花红斗争的具体要求及策略,决定组织全体工人大罢工。

    在铁路党小组的秘密组织和带领下,彰武铁路工人放下手中的工具,冲破工头的阻拦,散发着传单,包围了铁路公事房,要求段长出来解决问题,吓得段长躲在屋内不敢露面。工人们愤怒地高喊,再不出来就砸段长室,段长只好硬着头皮出来。工人们提出补发历年所欠和本年应得花红,春节放假3天,普遍加薪8分钱等四项具体要求。张振福还当即拉下电闸,警告段长,不答复要求决不供电。与此同时,沟帮子等地火车站、机务段全体工人也进行了罢工请愿斗争。20多天后,京奉铁路当局被迫答应了工人们提出的全部要求。

    斗争的胜利,使穷苦工友们看到了希望,增强了斗志,更加英勇地反抗铁路当局的反动统治和资本家的剥削压迫。为使工友们增强组织和全局观念,张振福还定期收缴会费、多次组织募捐,用于救济罢工中生活困难的工友和支援外地工人的罢工斗争。

    对彰武铁路党小组的革命活动,刘少奇领导的中共满洲省委给予充分肯定,在1930年2月20日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特别指出:“彰武电灯房有个工人(指张振福),是经过多次斗争的,并且口谈马列,到处自己拿钱办工会,路局为此经常把他调转,他徒弟每天挣1元钱,他才挣八角,但他不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彰武铁路党小组3名党员撤到关里,接受新的斗争任务。1944年,张振福被锦州日本宪兵队以“政治犯”的罪名逮捕,在狱中惨遭酷刑,宁死不屈,被敌人杀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彰武铁路党小组发动的革命斗争影响下,日伪统治时期,阜新地区铁路工人采取各种方式同日伪当局进行斗争。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很多铁路工人参加八路军,走上革命道路。

    7 共产国际情报员朋斯克

    1929年6月的一天,在莫斯科共产国际大楼,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瞿秋白接见了5名蒙古族青年,宣布了派他们回国搞地下工作的决定,这5名蒙古族青年中,有一位身材高大、英气勃勃的小伙子,他叫朋斯克,是最早参加革命的阜新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彰武县大四家子镇有个风景秀丽的村子叫扎兰营子,村前矗立着雄浑古朴的藏式寺庙圣经寺。村子原本属于科尔沁左翼前旗,后来前旗撤销划给彰武县。1905年6月27日,朋斯克就出生在这个村子。朋斯克姓孛儿只斤,汉名包凤歧,家族本是蒙古台吉(贵族)。

    1922年,朋斯克考入设在郑家屯的辽宁省立第四中学。1925年8月,朋斯克在学校加入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共产国际领导的内蒙古民族民主革命政党)。同年12月,由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委派,经共产国际批准,朋斯克等20名蒙古族青年来到苏联莫斯科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8年12月,由莫斯科市委批准,朋斯克加入联共布尔什维克(苏联共产党)。

    1929年7月,朋斯克等5人秘密回到国内工作。云泽(乌兰夫)等3人回到内蒙古西部,朋斯克和特木尔巴根回到内蒙古东部。朋斯克化名陈志忠,回到家乡扎兰营子,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鉴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在内蒙古东部的组织已经瓦解,和中国共产党又联系不上,朋斯克和特木尔巴根决定在内蒙古东部重建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组织。经过考察,他们先后在彰武、洮南、康平等地和蒙古军队中发展了哈丰阿、那钦双和尔、阿思根等30多名党员。这些人大部分都成为坚定的共产党人,后来在内蒙古自治区党政军部门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1932年7月朋斯克到莫斯科汇报工作,共产国际远东局书记米夫接见了他,指出现在情况有了变化,不要搞武装暴动,要以长期隐蔽斗争为主。

    1933年4月,朋斯克返回东北。为掩护身份,朋斯克出任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三农垦局代局长。6月,朋斯克赴北平,在天坛附近的一辆汽车里,与化装成意大利商人的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潘柯夫接头。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朋斯克先后活动于彰武、通辽、洮南等地,收集情报,在伪满军队中秘密发展革命武装,组织领导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抗日救亡斗争。1936年年初又在大郑铁路线通辽以东的欧里车站开了个小商店,以此为掩护,搞秘密情报工作。朋斯克和特木尔巴根给共产国际提供了伪蒙疆政府在东蒙招募部队的计划,日军针对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修筑军事基地的军事路线及地图,日本关东军动向等重要军政情报。有一次还向苏联远东军第四军团朱可夫将军提供了有关满洲里日本特务机关的情报,并由朋斯克定期到北平向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汇报。这些情报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为苏联红军进军东北,一举消灭日本关东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8年11月,组织上让朋斯克去蒙古乌兰巴托开会,却被蒙古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莫名其妙地以“侵犯边境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此后,直到抗战胜利前夕,朋斯克在蒙古监狱里度过了漫长而屈辱的劳改生活。

    1945年6月,朋斯克的冤狱得以平反。8月,苏、蒙对日本宣战,进军东北,朋斯克随军到海拉尔负责后勤工作。10月,苏、蒙撤军回国。朋斯克按照苏军情报部门和蒙古内务部的指示,在海拉尔开个饭店做掩护,搜集国民党的军政动向和社会情况,通过电台,及时报告给苏军情报部门。

    1946年7月,由特木尔巴根等人介绍,朋斯克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执委会常委、东蒙总分会组织部副部长。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爷庙成立。朋斯克当选为政府委员,被任命为自治政府公安部部长,后改任交通部部长。1949年9月,朋斯克到北京以候补代表的身份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出席了开国大典。

    回到王爷庙后,蒙古内务部派人召回了朋斯克的报务员和电台,朋斯克彻底结束了为共产国际和苏联提供情报的工作。12月,朋斯克调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任办公厅副主任,其间多次给毛主席和周总理担任蒙语翻译。

    1958年,已被任命为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未到任)的朋斯克,主动要求下放回内蒙古工作,后任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

    1991年10月25日,朋斯克因病逝世于呼和浩特。

    8 抗日义勇军血战阜新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阜新地区的热血男儿纷纷拿起刀枪,参加抗日义勇军,杀敌报国。他们炸铁路、攻县城、抗击日本侵略军,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成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的创作原型。

    1932年1月,日本侵略军兵分三路进犯热河(当时彰武县属辽宁省,阜新县属热河省),第一路经通辽入开鲁;第二路由彰武顺大路入绥东(今库伦旗);第三路由黑山经新立屯侵占阜新。活动在彰武地区由金子明领导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路军侦察到日军这一侵略行动,决定攻打彰武县郭家店(今五峰)火车站,以阻挡西进的日本侵略军。

    金子明,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固本镇苏和营子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金子明正在沈阳,目睹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于是他潜回家乡,秘密建立抗日武装,不久与彰武县黄家窝堡乡绅黄忠兴所组织的抗日武装联合,成立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路军,始建时有2000多人,极盛时发展到1.2万多人,是辽西抗日义勇军三大主力之一。

    1932年1月9日,抗日义勇军第二十路军第一支队司令金玉田率部500多人包围了郭家店火车站。第二天,抗日义勇军向车站发起攻击,与驻守日军激战一天,到晚上抗日义勇军冲进车站,日军60余人死伤大半。

    郭家店歼敌,义勇军声势大振。彰武县伪县长王恕急忙向驻大虎山日本侵略军旅团长告急呼救。1月11日,日本侵略军派3架飞机轰炸郭家店,并派“扫荡”部队到处搜索,却不见义勇军的踪影。可是日军刚刚撤走的第二天夜里,二十路义勇军又突袭了阜新县泡子火车站,歼敌20多人。

    4天后,金子明率部在阜新县十家子附近与日军激战,歼敌32人;半个月后,在新民县鱼鳞堡子歼敌40多人。

    鱼鳞堡子战斗结束后,为进一步牵制日军兵力,配合东北军反攻,金子明第二十路抗日义勇军和耿继周第四路抗日义勇军、原东北军二十旅于澄部、义勇军第五军团孙柱国部联合,决定攻打彰武县城。

    义勇军采取调虎离山的策略,首先攻打彰武县城北30里铁路沿线的小沙力土村护路队和地主武装。

    1932年2月10日拂晓,义勇军包围了小沙力土村。王恕急派防守县城的部分军警出援。义勇军一面打围,一面打援,经过3个多小时的战斗,攻破伪军警踞守的地主宅院,击毙30多人,扫清了攻城障碍。

    2月11日晚,3000多抗日义勇军官兵乘胜南下,直奔彰武县城。第二天拂晓开始攻城。耿继周率骑兵队首先突破伪军警在城墙东北角的防线,从城墙倒塌处冲进城内。伪军警凭险阻击,战斗异常激烈。义勇军与伪军警短兵相接,几经争夺之后,占领了伪县公署、警务局、电话局、税务所、日本指导官驻所等官署。最后将溃逃的残敌包围在德益公当铺院内。下午3时左右,伪军张海鹏部傅明勋支队由伊胡塔赶来增援,义勇军主动撤离彰武。

    这次战斗,义勇军声威大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道了彰武地区抗日义勇军的活动。

    1933年2月5日晚上,大年三十,寒风凛冽,雪花飘飘。一支抗日义勇军小分队顶风冒雪,悄悄来到彰武县绕阳河畔的柳条沟村(今属彰武县双庙乡),准备炸毁打虎山—通辽铁路线上的绕阳河铁路大桥。

    这支义勇军小分队是由东北抗日义勇军第十五路军司令贾秉彝率领的。贾秉彝原是东北军下级军官,带领2000多名抗日义勇军官兵,在阜新地区坚持抗日斗争。

    1933年1月,日本侵略军加紧准备大规模侵略热河省。贾秉彝得知这一情报后,决定炸毁绕阳河铁路大桥,以阻止日军的进攻。他事先派人对大桥的情况进行了侦察,摸清情况后,决定于农历年三十晚上炸桥。

    农历大年三十晚上,贾司令亲自率领18名义勇军战士,用6匹马驮着炸药,来到绕阳河铁路大桥安装炸药。夜里11时,一声巨响,大地颤动,在冲天的火光中,大桥被炸毁。

    绕阳河铁路大桥被炸后,铁路受阻月余不能通车,从而破坏了日军侵略热河的计划。

    1933年3月2日,阜新县城北老鹰窝山下,3000多名抗日义勇军官兵聚集在这里,宣告东北抗日义勇军第四军团五、六、七、八梯队正式成立,分别由贾秉彝、田霖、英若愚、徐福担任司令。

    1933年2月下旬,日伪军大举进攻热河省,占领阜新县城。4月2日,抗日义勇军第四军团攻打阜新县城,经过激烈战斗,收复县城。4月6日,日伪军4000多人从新立屯向阜新开来,防守阜新县城的义勇军分兵抵御,迎击敌人,歼灭敌人100多人。直到4月8日日伪军绕道逼近县城,义勇军与日伪军激战3个多小时,终因伤亡过大被迫撤出县城。

    阜新沦陷后,这几路义勇军继续转战辽北,坚持抗战,但先后失败,残部加入了由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当年活跃在阜新地区的抗日义勇军中,高鹏振、苑九占的事迹在阜新民众中流传很广,并先后被辽宁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起来!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民族已危亡,山河已破碎!留着我们的头颅何用?拿起刀枪,携手并肩,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向前冲!

    这是一支浴血抗战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誓词和军歌。1932年,曾在这支义勇军部队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张新生(化名王立川),将报道这支抗日义勇军英雄事迹的文章《血战归来》,刊登在中华苏维埃机关报《红色中华》上。这支东北抗日义勇军,就是“九一八”事变后转战于彰武、阜新县等地的“东北国民抗日救国军”。这支部队的创建人和领导者,就是江湖绰号“老梯子”的高鹏振。

    高鹏振,今黑山县英城子乡朝北营子人,少年习武,性格豪爽,因打抱不平与官军结下冤仇,投身绿林,杀富济贫。1931年9月27日,他联合一些东北军军官和绿林武装在新民县举起抗日大旗,10月改编为东北第一支抗日义勇军——东北国民抗日救国军,有1300多人。此后,他率领这支部队转战辽西,出生入死,与日伪军战斗几十次,消灭日伪军500多人,日伪当局将他与杨靖宇、赵尚志等同列为“满洲国整肃的重点”,悬重赏缉拿。1937年6月23日,高鹏振在彰武县太平山村养伤时被叛徒杀害,年仅39岁。

    苑九占,出生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东梁镇转角庙村。1928年,26岁的苑九占为报家仇投身绿林。“九一八”事变后,他率部200余人赶回阜新,加入辽西抗日义勇军第一路军,在阜新、朝阳、锦县、大洼一带打击日伪军,3次失败,3次重举抗日大旗。1939年2月,苑九占在北平被日军特务逮捕,4月13日在阜新县孙家湾南山慷慨就义,年仅37岁。

    9 阜新煤矿“特殊工人”抗日暴动

    阜新煤矿“特殊工人”,是指在华北地区被日伪军抓捕的抗日军民,他们当中有被俘的八路军指战员,也有国民党军队的官兵,还有抗日根据地的干部群众。从1941年2月到1943年5月,共有10多批、9300多名“特殊工人”被日军由关内押送到阜新各煤矿挖煤。满洲炭矿株式会社阜新矿业所对“特殊工人”实行的是企业管理和军事镇压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住的是围着电网的大院,干活由矿警押送。但“特殊工人”中的共产党员不甘心当亡国奴,他们自发地建立秘密党组织,发动和领导“特殊工人”采取怠工、罢工、制造事故和暴动等方式,顽强地同日伪统治当局进行斗争。

    1942年8月25日,石门(石家庄)劳工教习所将刘贵为大队长、崔溯源为副大队长的300名“特殊工人”押送到阜新新邱采炭所当劳工。来到新邱后,刘贵就提出“突网(住地电网)暴动”。秘密党组织新邱特别支部负责人李振军(原抗大二分校三团宣传股股长)、朱韬(原抗大二分校三团政治主任教员),经反复研究最后同意了暴动。刘贵是八路军连长,虽然不是党员,但他在冀中根据地时就认识李振军和朱韬,对他俩是完全信任的。

    为了保证暴动成功,暴动前做了周密安排。按照新邱特别支部意见,成立了两个突击队和一个护送病弱的战友小组。暴动时间确定在9月2日夜里12时,以哨音为令。暴动前以班为单位分发了干粮——每人两个高粱面饼子。计划暴动成功后,把现有的6个班建成6个连,拉起队伍,取道热河奔回根据地。

    按照预定计划,9月2日夜10时许,趁天黑,齐文义护送着病弱人员离开宿舍大房子,向医院附近的小水沟处移动。齐文义悄悄摸进厨房,拿出两把菜刀,分给韩玉波一把。齐文义拿着菜刀在前边带路,戴绪书、韩玉波在后边警戒。他们爬行约50米,便到了小水沟旁。这时,戴绪书为了战友的安全,挺身而出,抢过菜刀,倏地滚入沟底,扑到电网跟前,举刀就砍,刹那间,一道耀眼的蓝光闪过,戴绪书触电牺牲了。

    电网闪出的蓝光,惊动了值勤的矿警,暴动暴露了。

    深夜12时左右,突击队砸开仓库,取出铁锹、镐头等作武器;齐文义从窗户跳进劳务系砸毁了电话机;王志光带领20名突击队员向北门突击;阎锐带领20名突击队员向东门(正门)运动。早已警戒在正门外边的日伪矿警立刻以密集的火力封锁住通道,突击队因此受阻,不能前进。这时,日本宪兵队、警备队、日军驻阜部队、矿警队倾巢出动,从四面八方赶来新邱镇压。暴动队员们用砖头、瓦块抵挡着追杀过来的敌人,最后又潮水般地涌向大院西北角。

    韩玉波为大家开辟道路,不幸触电牺牲。有的暴动队员从宿舍里抱出被褥铺在电网上,想踩着被褥越过电网。人们又找来门板,搭在电网上往外跳。王志光看见有人蹬着电瓷瓶越过电网,他也小心翼翼地蹬着电瓷瓶跳了出去。他和逃出去的几十个人聚集在高粱地里,还没来得及商量对策,日伪军就向高粱地里开枪射击。他们只好不顾一切地向野地跑去。

    天渐亮的时候,日伪军缩紧包围圈,大部分暴动队员被压缩在大院中间空地上。暴动失败了。参加暴动的共计292人,只有67人逃出,5人当场牺牲,45人身负重伤。暴动总指挥刘贵、副总指挥崔溯源和“特殊工人”的正副班长被押到日本宪兵队审讯,后被转到锦州监狱杀害。中共“新邱特支”负责人李振军、朱韬和210名“特殊工人”被关进海州“工人辅导所”监狱。由于没有暴露身份,李振军、朱韬以及53名“特殊工人”被高德采炭所秘密党组织“塞北支部”以挖煤缺少劳力为由营救出狱,其余难友都惨死在狱中。

    李振军、朱韬出狱后,秘密党组织把组织“特殊工人”公开斗争转为串联“特殊工人”分散逃跑。李振军、朱韬也于1943年3月逃离阜新,重返冀中抗日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李振军曾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总队政委,朱韬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副政委。

    10 八路军接收阜新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阜新,早在1943年年初就潜入阜新新邱煤矿开展地下工作的中共中央东北工作委员会直属阜新支部书记于宝琪,立即组织6名党员开会,分析形势,布置任务,组织700多人的护矿队,昼夜巡逻,守护在矿井和居民区。又在新邱地区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战胜利的喜讯,号召工人团结起来,保护矿山,迎接八路军。

    8月27日,苏联红军侦察部队进入阜新市区,后续部队两个步兵师和一个炮兵团于8月底9月初陆续到达阜新。

    当时,阜新形势十分复杂。国民党被俘军官、太平采炭所小把头田子明组织成立700多人的“八路军”(老百姓称为“黑八路”),同苏军一起接管由汉奸头目组织的“阜新市地方治安维持会”,将其“委员长”、伪副市长黄千里逮捕,宣布成立“阜新市人民委员会”。伪满阜新炭矿株式会社劳务课课长孙立瀛宣布接收劳务课,并成立了有400多人的“阜新炭矿护卫大队”,准备配合国民党军队接收阜新。

    日本投降后,按照延安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冀热辽军区立即派主力出关,于9月4日接收锦州,成立中共辽西地委和辽西督察专员公署。辽西地委组成阜新工作委员会、辽西专署驻阜新办事处。阜新工委领导阜新市和阜新县、彰武县、黑山县、北镇县。委派锦州卫戍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于纯为阜新工委书记、卫戍司令部司令兼政委,聂品为办事处主任,马如飞为阜新市市长,曾在阜新煤矿当过“特殊工人”的叶舟为阜新县代理县长,韩玉玺为彰武县代理县长。

    9月9日上午10时,于纯等率领冀热辽十六军分区十八团一个营(营长张智魁),由锦州乘火车来阜新。由于沿途各站缺水缺煤,行车速度缓慢,10日早晨才到达阜新车站。

    八路军下车后,排成四路纵队,一律手持三八大盖枪,以军旗、军号为先导,以胜利之师的军姿,雄赳赳气昂昂、步伐整齐地开进市区,沿途受到市民夹道热烈欢迎。

    当天下午,于纯便到苏军司令部联系。9月13日,苏军邀请于纯到苏军司令部会谈,承认八路军并表示支持。随即八路军正式成立阜新卫戍司令部,组建市政府,“阜新市人民委员会”自动解散。同时,以矿工为主体扩编部队,收编“黑八路”等各种杂牌武装。几天工夫,就扩军3000多人,十八团一个营扩编为团,张智魁任团长。

    9月17日,中共阜新工委在市内召开了庆祝阜新光复大会。出席大会的有工人、农民、工商业者、学生、八路军与苏军代表等各界人士四五百人。八路军还积极协助苏军处理日俘日侨的善后工作,负责保护日俘日侨安全遣返。八路军阜新卫戍司令部张贴布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安定社会秩序,并派出巡逻队维护治安,对破坏社会秩序者严惩不贷。

    9月18日,中共辽西地委派冀热辽十六军分区副政委吴宗鹏率队来阜新接替于纯。

    10月初,中共辽西地委派原山东省西海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吕明仁来阜新接替吴宗鹏,任阜新工委书记、阜新卫戍司令部司令兼政委,12月初改任阜新地委书记、阜新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吕明仁首先到矿区看望矿工,发动群众,斗争汉奸、恶霸、把头。10月26日,成立阜新矿山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市长马如飞兼任,副主任王其五,决定发给矿工每人每月半吨煤和部分口粮,宣布从即日起,煤矿开始恢复生产。组建县大队,打击敌伪残余势力,建立基层党组织和革命政权。根据冀热辽军区命令,在阜新组建冀热辽军区三十旅,吕明仁兼任政委。阜新工委还举办了两期新干部培训班,每期20天,培训100多名矿工和青年学生,从中发展党员50多人,大部分学员分配到城乡各区和厂矿工作;举办蒙古族青年座谈会和训练班,大力培养蒙古族干部。

    10月10日,彰武县代理县长韩玉玺率领冀热辽八路军六十四团四连接收彰武县,随即成立彰武县政府。

    12月28日,国民党军队进犯阜新,占领清河门。晚11时,驻阜新的新四军三师开始北撤。12月30日晨4时,吕明仁奉命率领阜新地委、市委、县委机关和部队撤往阜新县北部农村。晚6时,阜新市区和阜新县城被国民党十三军占领。

    11 创建阜新北部农村革命根据地

    1945年11月,国民党军队进犯辽西。11月26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林彪率总部从锦州转移到阜新。在阜新,林彪接见了中共阜新工委书记吕明仁和阜新县委领导,指出阜新战略地位很重要,要创建农村根据地,用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消灭敌人。

    12月初,根据林彪的指示和省委意见,阜新工委改为地委,吕明仁任书记;阜新卫戍司令部改为阜新军分区,吕明仁任司令员兼政委。阜新地委辖阜新市和阜新、彰武、黑山、北镇、库伦、奈曼六个县旗。

    12月2日,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率三师从锦州撤到阜新。新四军三师帮助阜新地委积极开展地方武装的组建和发展工作。除阜彰两县建立县大队外,各区都组建了小队或分队,加上村屯民兵组织,全地区地方武装发展到近万人。不久,新四军三师开赴西满,创建西满根据地。

    12月30日,吕明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率地市县党政军机关撤往阜新县旧庙、福兴地一带,创建阜新北部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国民党军队大肆进犯东北的严峻形势下,1946年2月中旬,吕明仁率阜新地委机关及阜新市、黑山县、北镇县党政军机关转移到通辽。地委改为通辽中心县委,吕明仁任中心县委书记。4月,以通辽中心县委为基础组成辽西省(后辽吉省)五地委,吕明仁任地委书记。

    阜新地委由阜新北部农村撤到内蒙古通辽后,阜新、彰武两县县委仍坚持在哈尔套、务欢池、旧庙、福兴地一带广大农村开展武装斗争。4月20日,辽西五地委在内蒙古库伦召开会议,决定将阜新、彰武两县合并,成立阜彰县委、阜彰土(土默特左旗)苏(苏鲁克旗)联合政府,阜彰县委书记刘异云、副书记李长祯,县长张昌、副县长叶舟,旗长包忠爱、副旗长孟和巴图。县委驻地哈尔套。

    1946年6月15日,中共辽吉省委成立后,为加强南部前沿地区的领导,决定在打虎山—通辽铁路以西各县旗,即阜新、彰武、黑山、北镇县和库仑、奈曼旗,设立辽吉五地委派出机关——路西分地委,赵龙为分地委书记。同时,以阜新、彰武、黑山三个县大队为骨干,组建有1500多人的路西支队,支队长孙兴华,在路西开展武装斗争。

    9月初,国民党军队向阜新北部地区进犯。9月8日,阜彰县委从彰武县哈尔套转移到阜新县福兴地。10月11日,阜彰县委和路西分地委同设在康平的一地委机关撤退到内蒙古奈曼旗境内。后一地委和五地委合并。

    12月下旬,为了恢复根据地,在辽吉省五地委领导下,阜彰县委抽调250名干部、战士,组成南进武工队,由县委书记刘异云率领打回阜新北部地区。到1947年六七月间,县委又相继组织东进和南下武工队,向南和向东发展,阜彰县委管辖的8个区政权很快得到恢复,根据地得到扩大。

    1947年9月,随着东北民主联军夏季攻势的胜利结束和秋季攻势的顺利展开,国民党军队被迫龟缩在铁路沿线的几个重要城镇,广大农村几乎都成了解放区或游击区。鉴于革命形势的发展,辽吉省委决定,一地委和五地委分开。五地委辖阜新、彰武、黑山、北镇四县和库伦、奈曼二旗及阜新市,刘莱夫任地委书记,曾志、徐明任副书记。同时阜彰县委也分开,分别成立阜新县委和彰武县委、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彰武县苏鲁克旗联合政府。地委和县委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大力收复地区,建党建政。到1947年年末,阜新县除海州城周围农村为游击区外,广大农村已全部解放。彰武县全境获得解放。解放区放手发动群众,掀起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12 国民党阜新市市长韩梅村将军起义

    1947年夏,解放战争正处于紧张激烈的鏖战阶段。在此历史紧要关头,5月1日,国民党阜新市市长、东北保安三支队少将司令韩梅村毅然在凌源城率部起义,弃暗投明,在东北国民党军内产生很大震撼。

    韩梅村,又名雪庵,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2岁到药店当学徒。1921年到湘军中当兵,1925年2月经董必武介绍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同年12月到国民革命军一军三师七团任排长。在此期间,他受到周恩来、蒋先云等共产党人的教诲,对革命形势和前途有了新的认识。北伐战争中任连长。后一直在国民党嫡系关麟征和杜聿明部下任职,先后任营长、副团长、旅长、师参谋长等职,参加过长城抗战、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后因积极抗日,遭受排挤,于1941年愤然辞去师参谋长职务,托病去桂林休养。在桂林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肖漪萍、邓钧洪等人,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深恶痛绝,对共产党开始心存向往。

    1945年12月初,韩梅村被老上级、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委任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少将高参兼直属部队指挥官。1946年1月,被任命为国民党阜新市市长(7月市县合并后任县长),后兼任东北保安三支队少将司令。

    韩梅村有个同乡,叫杨明清,是位爱国进步青年,任国民党阜新市政府主任秘书。韩梅村通过杨明清,写信邀请邓钧洪来阜新。中共湖南工委研究后,决定派邓钧洪来阜新争取韩梅村起义。邓钧洪于1946年6月底到达阜新,被韩梅村委任为机要秘书。邓钧洪到阜新后,与韩梅村、杨明清经过反复研究,决定从两个方面着手工作:一是利用手中的军政大权,同形形色色的反动势力进行斗争,减少民众的痛苦;二是设法打通与当地党组织和东北民主联军联络的渠道。1947年2月,中共湖南工委又派周太暄、陶涛夫妇来阜新,协助邓钧洪帮助韩梅村策划起义,二人的公开职业是省立八中教师。

    鉴于保安三支队是在凌源县地主武装的基础上扩编的,为了加强对部队的控制,韩梅村请杜聿明批准,将驻防凌源的保安三支队的三个团缩编为两个团,其中一个团拨给五十二军,又在阜新将县保安大队等武装改编,新组建两个团,从而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韩梅村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决心武装起义。韩梅村派邓钧洪两次带少数部队到阜新县西北地区,以巡查为名,寻找机会同东北民主联军接触,以便联系,都没有成功。1947年春节,邓钧洪又化装成小商人,在阜新县紫都台找到东北民主联军冀察热辽军区十七旅旅部,旅政治部主任李质接待了邓钧洪,有了初步接触。邓钧洪回来把情况向韩梅村汇报后,立即着手准备十七旅要的物品。3天后携带20张盖好阜新县政府大印的空白公文纸和阜新地区国民党军事布防图,又化装来到十七旅旅部,受到李质的热情接待,二人商量了今后联系方法等事宜。

    1947年3月,就在韩梅村积极筹划起义的时候,却接到杜聿明的命令,奉命率保安三支队两个团移防凌源,担任护路任务,从而失去了在阜新起义的机会。

    当时兼中学校长的邓钧洪,因等爱人李茵到来暂不能动身。周太暄以韩梅村秘书、陶涛以韩梅村的家庭教师身份随韩梅村到了凌源。与东北民主联军联络的任务,就由周太暄承担起来。韩梅村派周太暄两次化装进入解放区,终于和东北民主联军冀察热辽军区十六旅取得联系。十六旅派通讯科长戴平三入凌源县城,与韩梅村共商起义事宜。韩梅村决定于4月30日午夜发动起义。

    4月29日,韩梅村命令可靠部队看守好军用仓库等要害岗位。十六旅也派便衣小分队潜入城内,暗中控制了各主要道口。韩梅村以点名发饷为由,命令驻在铁路沿线的部队到凌源车站集合。

    4月30日夜幕降临,接应韩梅村起义的十六旅两个营破坏了凌源车站东西两面的铁路,一个营监视在车站集合的保安三支队的两个营。午夜,十六旅另外两个营向县城西门和北门发起佯攻,韩梅村立即命令守城部队撤回司令部附近待命。十六旅旅长张德发亲自到保安三支队司令部接应韩梅村。5月1日凌晨,韩梅村在司令部大院门前召集保安三支队全体官兵,宣布起义。上午,韩梅村又集中保安三支队军官开会,在会上讲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罪恶和他之所以举行起义的道理。邓钧洪也在会上讲了话。保安三支队大部分官兵参加了起义,一部分官兵中途逃跑。

    5月1日中午,韩梅村带领1000多名起义官兵、百余辆满载军用物资的大车,浩浩荡荡地开向十六旅驻地宁城八里罕,受到热烈欢迎。

    到达八里罕后,韩梅村立即通电全国,宣布国民党东北保安三支队反蒋反内战起义成功。

    5月9日,中共中央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程子华在赤峰市亲切接见了韩梅村。起义部队改编为热河民主救国军独立第一旅,韩梅村任旅长。后以此旅为基础组建了东北人民解放军冀察热辽军区独立六师,韩梅村任师长。1948年11月编为东北野战军四十八军一六一师,韩梅村任师长。韩梅村率部参加了平津战役,打过长江,进军江西。1949年6月,一六一师调归江西省军区建制。

    1947年7月15日,韩梅村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韩梅村曾任江西浮梁军分区司令员,江西省农林垦殖厅副厅长、江西省政协常委。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大校军衔。1996年11月27日病逝,享年96岁。

    13 双枪红司令乌兰和她领导的蒙民革命武装

    在阜新地区,广泛传颂着双枪红司令乌兰的传奇故事。她扎着两条大辫子,身穿绛紫色紧袖蒙古袍,系一条蓝色丝绸腰带,脚蹬黑色长筒靴,腰里斜插两支短枪,骑着一匹青色战马,率领蒙民骑兵驰骋在热辽大地,打土匪,斗恶霸,威震敌胆……

    乌兰,蒙古族,1922年9月15日出生在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右翼旗(今辽宁省朝阳县)凤凰山下嘎岔村。1937年3月,15岁的乌兰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担任地下交通员。北平沦陷后,乌兰参加了爆破小组,常与好朋友于兰、林兰搭伴,进行爆破,把日本侵略军炸得胆战心惊。

    1937年,乌兰进入延安抗大学习。1939年,在抗大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伊克昭盟游击队、中共中央西北局民族问题研究室、西北民族学院工作。

    1945年日本投降后,乌兰把不满两岁的大儿子成锁思送到延安第二保育院,随中共中央派往东北的干部队伍挺进东北。1946年3月,24岁的乌兰来到北票,任中共热辽地委委员、蒙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1946年3月1日,乌兰在敖汉旗小河沿召开了北票县武工队17人参加的会议,宣布成立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卓索图盟纵队第十一支队,支队长王景阳,乌兰任政委。北票和阜新西部地区的蒙古族青年踊跃参军,蒙民十一支队很快发展到240多人,成为热辽地区一支重要革命武装力量。蒙民十一支队后来扩编为热河军区独立四十七团。

    乌兰又在敖汉旗组建了卓盟纵队第十二支队,李海涛任支队长,乌兰兼任政委。蒙民十二支队后来扩编为热辽二十一军分区蒙民骑兵六团,在解放战争中屡建功勋。

    1948年3月18日,独立四十七团和蒙民骑兵六团都参加了解放阜新的战斗。

    为了开展好革命宣传,乌兰组织了一支由11名蒙古族青年组成的宣传队。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太平乡出生、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玛拉沁夫也从冀热辽八路军十七旅调来参加了宣传队。那年他刚刚15岁,行军时和乌兰大姐同骑一匹马,晚上睡觉就盖着乌兰大姐的蒙古袍。

    1946年5月,阜新县西北地区兴起一支名叫“大刀会”的反动会道门组织。他们身着绿兜兜,脸涂关公模样,手使大刀片,大肆吹嘘说“佛法护身,刀枪不入”,武工队常遭到他们袭击。9月13日,匪首王子明带领“大刀会”300多人到奇金台(今属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太平乡)进行抢掠,当晚住在奇金台。乌兰带领蒙民十一支队配合热辽军分区副司令员陈炎清指挥的两个营,于14日夜里突袭奇金台。步兵在村外挖了战壕埋伏好。拂晓,乌兰派出中队长毕庆龙带领少数骑兵佯攻,“大刀会”看到解放军只有几十人,便一窝蜂似地冲出来,冲到开阔地时,埋伏在村外的解放军步兵立即向敌人开火。乌兰也率领骑兵杀了回去,她手使双枪左右开弓,“大刀会”纷纷倒地。“大刀会”见势不妙,拼命突围逃窜。蒙民十一支队彪悍的骑兵扬起套马杆子、挥舞马刀,紧紧追杀,一些“大刀会”成员被套马杆子勒住,被生擒活捉;少数顽抗者在马刀下成了无头鬼,只有匪首王子明带几个人逃到海州。

    1947年9月,热辽地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乌兰参加了北(票)阜(新)义(县)土改工作团第三分团,任副团长。团部设在阜新县旧贝营子(今属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七家子镇)。阜新县瑞应寺当时是具有近300年历史的佛教圣地,庙里喇嘛最多时有3000多人,辖有17个自然屯。由于敌特反动宣传,喇嘛不明真相,对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持怀疑和敌视态度。乌兰带5人前去和瑞应寺大喇嘛白音德力格尔谈判,达成三条协议:一是保护大喇嘛安全;二是寺庙宗教活动正常进行;三是寺院所辖村屯进行土改。乌兰和蒙民十一支队支队长韩廷还设计在瑞应寺抓获70多名地主武装、土匪头目和国民党特务,为阜新县西部地区进行土改扫清了障碍。

    经过乌兰和韩廷宣传教育,瑞应寺喇嘛武装大队集体参加解放军,俗称“喇嘛营”,编入热河军区独立四十七团。

    乌兰还兼任蒙民十三支队政委。蒙民十三支队前身是20多名蒙古族青年在阜新县平安地成立的蒙民大队。大队长王保山,副大队长骆长胜。到7月,这支队伍发展到400多人。10月,国民党军队大肆向阜北根据地进犯,队伍向奈曼旗大沁他拉战略转移。中共辽吉省委书记陶铸接见了全体指战员,为部队补给40多支枪、数千发子弹和部分坐骑。

    1947年年初,蒙民大队转战到林东。内蒙古自治政府主席乌兰夫接见了排以上干部,并批准蒙民大队全体指战员进入内蒙古自治学院学习。5月,蒙民大队改编为卓盟纵队第十三支队,骆长胜任支队长,乌兰兼任政委。6月,十三支队回师阜新。7月中旬,在阜新县旧庙区与阜彰县旗联合大队二中队合并,成立辽吉五军分区骑兵独立团,赵福林任团长,中共阜彰县委书记刘异云兼任政委。后骆长胜任团长,布仁任政委。全团辖4个连队,共700多人。1948年3月,编为内蒙骑兵二师二十三团。

    蒙民大队自组建后,铁骑驰骋辽吉大地,为保卫根据地、解放东北立下了赫赫战功。蒙民大队还培养锻炼出一大批民族干部,为革命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7年5月1日,乌兰参加了在王爷庙(乌兰浩特)召开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会,当选为自治政府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乌兰历任内蒙古自治区妇联党组书记、主任,自治区经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兼女工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乌兰和阜新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1987年4月5日,乌兰在北京病故,遵照她生前的遗愿,把部分骨灰撒在阜新。为了长久地纪念乌兰,阜新人民把撒骨灰改为安放骨灰。如今,乌兰的部分骨灰就安放在三一八公园纪念碑下,每逢清明节,前来吊唁的群众络绎不绝。

    14 解放阜新

    1947年夏天,随着辽吉战场形势的变化,通辽、郑家屯等地相继被人民解放军攻克,国民党为了加强沈阳至锦州一线的防务,对阜新市区海州城大举增兵,几个团进驻海州城至新邱街一带。强迫矿工和市民在城四周修筑100多座碉堡,挖城壕10万多立方米,壁垒森严,使海州城成为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战场上的一个重要战略据点。

    1947年2月,中共辽吉五地委派阜彰县委副书记赵任远带领交通员马恩波潜入海州,统一领导阜新国统区的地下斗争。赵任远在新立屯创办《大公报》分销处,以此为秘密交通站,开展地下活动。7月1日,赵任远在新立屯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押往锦州,后在沈阳牺牲。1946年年初就潜入阜新,在国民党东北保安三支队做地下工作的黄永德、刘昆和他们发展的王振武、郭九遵等同志,潜伏在阜新煤矿的张汉武、于俊、张凤山、曹景山和潜伏在海州国民党守军二十师的吕志杰、戴洪云等同志克服各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获取大量国民党军政情报,秘密报给地委,为解放阜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7年9月17日,东北民主联军七纵队在邓华司令员指挥下,分兵两路向海州城东外围的新邱街和阜新县城发起攻击。七纵队十九师于9月16日午夜开始攻打县城,17日晨攻克。17日拂晓,七纵队十九师两个团和骑兵一大队攻打新邱街。中午,攻克新邱,驻新邱的国民党军队暂编五十一师师部及第二团全部被歼,敌少将师长唐葆黄在新邱街头自杀。

    1947年12月起,东北民主联军向国民党军发动空前规模的冬季攻势。12月15日,林彪命令第二、第七纵队和炮兵纵队,在辽吉五军分区地方武装配合下,由二纵队司令员刘震统一指挥,攻打彰武县城。

    彰武,古称“全辽管钥”,是辽西走廊北侧军事重镇,大郑铁路线贯通南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6年年初,国民党军队占据彰武后,加固四周城墙,在高山台等地修筑碉堡、堑壕等工事268处,并在阵地前设置三道铁丝网、一道鹿砦、一道绊马桩,碉堡与坑道连通,壁垒森严。

    12月23日,东北民主联军各部队先后展开外围作战。经6天外围战斗,已将敌人依赖的外围据点相继肃清,从四面逼近城墙。

    12月28日7时30分,东北民主联军炮兵以猛烈炮火向城墙东南角、西北角、敌师部等主要目标射击。经90分钟炮火射击,将城墙东南角轰开一个30米宽的缺口。9时整,攻城部队发起总攻,仅55分钟即突破敌城防。与此同时,七纵二十一师各部由城墙西北角突破口突入,二纵六师十六团由南门突入。14时,战斗全部结束。此役,全歼敌官兵10056人,师长乔文礼化装潜逃,副师长李福泰被俘。

    七纵十九师五十六团团长赵光明在此次战斗中光荣牺牲。赵光明,1913年出生在法库县秀水河子镇,1937年参加革命。

    彰武攻坚战是东北民主联军1947年冬季攻势中重要的一次大仗,为后来进行辽沈战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共中央发来嘉奖电:“庆祝你们攻克彰武,歼敌一师的胜利。”

    海州城西边还有一个敌人的重要据点,这就是阜新县伊吗图。由于村西头有伊吗图火车站,村东北又是铁路大桥,战略位置重要,国民党派了一个营驻守伊吗图。1948年1月3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冀察热辽独立三师九团分成三路从驻地蜘蛛山出发,一路急行军,于4日拂晓前包围了伊吗图。敌军住在两个地主大院内,炮楼和围墙很高,墙外地形开阔,只有小树林可作掩护,人民解放军攻打一天,未能攻克。4日晚上,人民解放军以迫击炮轰击大院南大门,四面一齐开火,经过激战,终于攻克炮楼,全歼守敌。这次战斗,切断了新义线交通,打乱了敌人的防御体系。

    随着东北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1948年1月,阜新地区和邻县除海州、义县仍为国民党军占据外,其余地区已全部解放。海州城处于解放区的包围之中,孤立无援。2月中旬,国民党守军外出抢粮,被由阜新县蒙民大队改编的辽吉五军分区骑兵独立团打得大败而归,副师长也被击毙。从此再也不敢出城,仅靠飞机空投粮食,艰难度日。3月17日夜里,国民党守军九十三军二十师主力及部分杂牌军逃离海州。由于铁路已被破坏,只好沿公路向西逃窜。国民党阜新县政府官吏、阜新煤矿公司的头头及矿警、地主还乡团也尾随其后,队伍绵延几华里。

    为了截击溃逃的敌人,东北人民解放军冀察热辽二十一军分区独立一团、二团,蒙汉独立四十七团,蒙民骑兵六团,在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徐乃斌的统一指挥下,进入清河门地区。各部队于17日20时进入指定位置,构筑工事,设置障碍。

    3月18日上午8时,南逃之敌在7辆装甲车和前卫营掩护下,进至清河门,遭到人民解放军顽强截击。敌军队形大乱,前部敌军在装甲车的掩护下,拼命向西逃窜;后部敌军溃不成军,公路上,田野里,到处是敌军丢弃的大车和各种物资。

    18日16时,从海州出逃的敌人和义县接应的敌人会合后向义县城逃窜,人民解放军奋勇追击,骑兵挥舞马刀,漫山遍野地向敌人杀去,直至太阳完全落山,敌人逃过大凌河。清河门截击战,毙敌153名,俘虏202名,缴获大批枪支弹药、汽车、大车、骡马,还抓获逃亡地主数百人。至此,阜新地区全境解放。

    3月18日午夜,参加清河门战斗的蒙民骑兵六团前卫连首先开进海州城,接收了国民党阜新煤矿公司。正在阜新县西部地区进行土改的北票阜新义县联合县委宣传部长周景尧,带领一百多干部战士,也连夜进驻海州,占领了国民党政府机关。蒙汉独立四十七团一营、二营,是由蒙民十一支队和佛寺喇嘛武装改编的,曾经在乌兰领导下,在阜新西部地区战斗一年多,清河门战斗结束后,不顾疲劳,星夜东进,于19日拂晓前赶到海州。指战员们为了不惊扰市民,就在冰雪尚未完全消融的大街上暂时歇息。天亮了,海州市民发现解放军战士躺坐在冰冷的大街上,十分感动,立即热情地让战士们进屋里休息。人民群众奔走相告,笑逐颜开。

    3月19日天刚亮,冀察热辽二十一地委任命的阜新市市长、原北票阜新义县土默特中旗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县长周鸣岐,就带着十几名干部随同部队进驻海州。周景尧任副市长。当时阜新地区大部属于中共辽吉五地委领导,因此辽吉五地委的干部和辽吉五军分区二十五团也在3月19日进驻海州。3月25日,按照中共中央东北局指示,阜新市由辽吉五地委接收,冀察热辽二十一地委的干部、部队交接后撤离海州。

    4月6日,在辽吉五地委领导下组建的阜新市委、市政府开始工作,原五地委城工部副部长丁丹任市委书记。同时,任命原辽中县县长冯安国任阜新市市长、城防司令兼阜新县县长。当时阜新市与阜新县合治。4月17日,阜新市和阜新县分开。4月18日,阜新市政府正式成立,阜新市政府所辖3个区,13个村,都相继建立人民政权。

    5月1日,阜新市召开庆祝大会,两万多干部群众和驻军指战员参加了大会,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大街小巷一片欢腾。从此,阜新历史掀开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新篇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