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脉动:铁岭农村发展实践与探索-“代办制”开辟农民办事“绿色通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近年来,铁岭市各级党政组织坚持以民为本,以“利民便民、依法公开、务实高效、无偿办理”为原则,率先实行“代办制”,切实做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基本实现了服务项目明细化、代理流程规范化,为农民办事开辟了一条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开拓阵地、配套设施,打造为民服务平台

    一是明确标准抓建设。确定为民服务中心、站点的建设标准,即:有独立办公场所、有电话、电脑及相关办公设施、有基本情况介绍、有业务办理流程,有工作人员岗位标识。其中,要求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的办公场所面积要达到100平方米以上,村(社区)为民服务室有独立办公场所,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提高建设标准,为群众办理事件提供优良环境。现在全市89个乡镇、14个街道全部建立服务代理中心,其中建立了47个标准化服务代理中心,1195个村、165个社区均建立便民服务室,其中标准化服务室395个。

    二是科学规划抓示范。按照“由无到有、由有到优”的要求,对服务中心站点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建设实施过程中,坚持把培育树立典型作为推动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工作有效落实的重要手段,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昌图县泉头镇投资近300万元,建立功能比较齐全的服务中心,把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政、计生、司法、农机等14个部门统一移入中心办公,原来需要到县里办理的36个事项,现在到中心就可以办理,成为集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一站式办公大厅。

    三是多方筹资抓落实。为了落实建设资金,我们大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全力支持为民服务中心、站点建设。从基层组织建设角度,为实施基层党建典型示范工程较好的单位提供党费奖励,市级党建示范村、社区,每个奖励2万元;结对共建工程中28家共建单位已投入资金520多万元,完成共建项目23项,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223个;以第二轮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为契机,为425个村提供村级服务室建设帮扶,资金总额将达到5859.1万元,大大解决了村级服务室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明确职能,加强培训,落实为民服务人员

    一是抓领导,落实责任。乡镇(街道)均成立了党委书记或专职副书记任组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为组员的为民服务代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季度听取一次服务中心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每月组织一次明察暗访,并对服务对象进行抽样回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为民服务主办员,其他“两委”成员兼任协办员,负责村级权限事项的办理,代理镇级以上部门办理的事项。

    二是抓组建,配齐人员。按照“素质高、业务精、服务优、作风好”的要求,从各级机关抽调人员担任为民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在村(社区)按照支部提名、党员酝酿、公开公示的办法,推荐素质比较高、热心为群众服务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担任村级为民服务代理点办理员,组建了一支能打硬仗、善于打硬仗的为民代理服务队伍。目前全市共有乡街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和服务室办理员3700余人。

    三是抓教育,提高素质。采取业务指导、集中学习、外出参观等形式,加强业务培训,引导代理人员增强宗旨观念,掌握法规政策,熟悉工作流程,努力提高素质。2011年以来共培训5000余人次。西丰县先后3次举办为民服务代理工作人员培训班,邀请熟悉了解公共行政工作的专家对他们进行授课,让为民服务代理工作人员明确代办的具体内容、工作方式和代办事项所必需的相关证件,使代办人员尽快熟悉了代理业务,提高了应对各种事务的能力。

    三、完善细则、丰富内容,规范为民服务程序

    一是严格代理程序。抓实抓牢告知、受理、承办和回复四个环节,并规定群众申办事项,村、社区级服务机构能办理的马上办理,需要街道、乡镇服务中心办理的,由村级代理员负责全程代办;街道、镇服务中心受理后,能马上办理的马上办理,需要上级服务中心办理的,明确专门人员全程代办,做到“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

    二是规范代理项目。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便民利民为目的,围绕四个方面不断完善代理项目:在农村基层行政管理工作中,群众需要办理的事项。如户籍登记、证件办理、组织关系接转等;在政府履行社会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向群众提供的基本服务。如社会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五保户供养、涉农补贴发放等;为改善发展环境,提高招商引资水平,需要为当地和外来投资者提供的全程式服务。如办理各类证照批文等;咨询、协调等其他事项。如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咨询、接待群众来访、社会纠纷调解等。

    三是丰富服务内容。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普遍开展为民解忧、便民服务活动。西丰县组建了215支党员服务队,结合业务工作开展服务活动,共帮助群众上致富项目987个,为困难群众提供帮扶资金达8万余元,提供各类帮扶物资折合7.8万元。调兵山市在25个社区,全面推行了“民情流水线”的做法,大大提高了为民办事效率,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银州区推广了“民情日记”,做到有接待人、有问题明细、有处理结果,记录下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点点滴滴。

    四、优化措施、提供保障,强化为民服务制度建设

    一是健全代理服务制度。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印发了《加快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四级联动新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出台了《为民服务代理制工作规范》、《村级公章使用规定》等20余项制度规定,为开展服务代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各为民服务代理机构全部建立了为民服务公开栏,向辖区内群众发放了为民服务联系卡,每名代理员配有《为民服务代理承办事项登记簿》,详细记录为群众代理事项及办结情况。

    二是完善工作考核和监督机制。探索建立了竞争上岗、双向选择、量化考核等制度,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设立了投诉举报电话和意见箱,对工作人员进行督促,有效提高了申请事项的受理率、受理事项的办结率、承诺时限的兑现率和人民群众的满意率。建立管理办公室和督察投诉室,负责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考核,工作人员考核情况作为提拔重用、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村(社区)建立定期评议制度,每年两次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对代理人员进行专项评议,工作突出的予以表彰,不适应的进行调整。

    三是提高经费保障机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镇、村加快经济发展,壮大经济实力,改善为民代理办公设施条件,提高为民服务能力。落实各级财政用于服务中心建设的资金,并设立专项资金,要求乡镇(街道)、村(社区)都要拿出一定资金,专门用于为民服务代理工作。

    五、实现“三个转变”,为民服务代理制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转变了思想观念,增强了服务意识。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把政府职能定位到服务上,加速了由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的转变,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建立起了方便群众办事的“直通车”。同时,将为民服务向群众所需、所盼、所想、所急的各个领域延伸,为群众提供多元化、便捷化、优质化的服务,满足群众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多项服务需求,最大限度地方便了群众,真正使干部受到教育,让群众得到实惠。市行政服务中心对255个审批服务项目、155个收费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共受理各类事项19392件,办结率100%,推行了午间不休息、节假日及双休日预约服务的全天候服务模式。到2011年末,乡镇(街道)、村(社区)服务中心、站点共受理咨询、办理业务13.67万件,直接受益群众达60万人。

    二是转变了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关系。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使基层干部找到了新的工作着力点,干部兼任代理员,直接为群众代办各种事项,建立了方便群众办事的服务网络,打通了便民利民的“绿色通道”,使群众享受到了便捷、实在的服务,在党群干群之间架设了“连心桥”,赢得了群众信任。调查显示,2011年群众对基层干部的满意率由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前的89%上升到98%。

    三是转变了工作方式,增强了服务能力。通过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实施阳光运作,把各项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公布于众,把各项事务的办理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杜绝了暗箱操作,从制度和机制上杜绝了不正之风,增强了党员干部依法行政、勤政为民、廉洁自律意识,“吃拿卡要报”、“与民争利”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2011年,全市共引进各类项目990个,到位资金660亿元,有500多个项目当年落户、当年生产。

    今后,我们将继续打造“服务群众”品牌,推动建立“阵地+代理制+服务队”三位一体服务群众新机制,全面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制,确保群众“进一个门,办全程事”。同时,要将爱心门铃、党员义工、党群连心卡等做法,融入党员服务队活动中,不断创新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完善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确保人民群众满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