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流风-开禅宗门风 散一花五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禅宗摄影集》前言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辖袁州、樟树、丰城、靖安、奉新、高安、上高、宜丰、铜鼓、万载三市六县一区,1.87万平方公里面积,589万人。史称“开禅宗门风、散一花五叶”,被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和尚称为“禅宗圣地”。

    公元前5世纪左右,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佛教,伴随着悠悠岁月,佛教向北、向东、向南延伸自己的慧命。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发展为北传汉语系、东传藏语系、南传巴利语系。在佛教传入中国的三大语系中,汉传佛教以其特有的地域和信众优势,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汉传佛教以其所依据的经典不同,又派生出禅宗、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律宗等宗派,由此产生宗门与教下的区分,宗门专指禅宗,教下专指依据释迦牟尼言教而修行的派别。南北朝时期,作为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将印度禅法传入中国,至六祖慧能时,出现提倡明心见性、不受语言文字束缚的禅宗,标志着禅宗的正式创立。后经一代代禅僧的努力,禅宗发展成为纯粹中国化的佛教。

    六祖慧能曾隐居靖安山中。他的弟子怀让和行思分别创立南岳系、青原系。怀让弟子马祖道一在宜春等地大兴禅宗道场,圆寂后归骨于靖安宝峰寺。马祖道一弟子怀海,在奉新百丈寺倡导农禅并举,制订“百丈清规”,史称“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这三位祖师一位隐迹清修于宜春,一位建禅林开堂说法于宜春,一位使劳动进入佛门并在宜春订立清规,发展成为天下寺院的规约,共同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禅宗由此得到了快速发展,继而进入“一花五叶”的鼎盛时期,产生了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大宗派。后临济宗派生出杨歧、黄龙两宗,统称为“五家七派”。五家中有三家于唐朝晚期产生于宜春,分别为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为怀海弟子灵佑与其徒慧寂创立,因灵佑弘法于湖南沩山、慧寂开堂接众于宜春仰山而得名,是禅宗的第一个宗派,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靖安县宝峰寺方丈一诚大和尚即为沩仰宗十世传人;临济宗因怀海弟子希运住宜丰黄檗山,其弟子义玄在河北正定临济院弘传黄檗禅法而得名;曹洞宗为昙晟(先师从怀海,后师从义玄)弟子良价与其徒本寂在宜丰洞山、吉水曹山相承弘法而得名。产生于五代时期的云门、法眼两宗虽然不是起源于宜春,但两宗创始人的弟子均在宜春弘法。宋代临济宗派生出来的杨歧宗创始人是宜春人方会,黄龙宗创始人慧南最后也在靖安宝峰寺弘法。由此可见,禅宗“一花五叶”源自或发展于宜春。

    作为一个设区市,宜春孕育了如此灿烂的禅宗文化和彪炳史册的禅宗祖师,产生了流传千古、波及海外的禅宗流派。究其原因,主要是缘于天时、地利、人和。唐朝中期因社会动乱出现废佛高峰,当时宜春山林密集且偏离水陆要道,为南下避难的禅僧提供了修禅弘法之所,故高僧云集,此所谓天时;马祖道一在江西创立“洪州禅”时,青原系一传弟子希迁在湖南创立“湖南禅”,历史上出现了“江西主大寂(马祖),湖南主石头(希迁)”的格局,当时僧人通过宜春在江西与湖南之间往来参拜马祖与希迁,称为“走江湖”。再加上宜春境内石门山、百丈山、仰山、蒙山、黄檗山、洞山、九峰山、末山、蟠龙山、五峰山、明月山等纵横其中,众多的奇峰峻岭为禅宗文化的孕育提供了清修之所,两方面因素致使在宜春催生了一批法门龙象、高僧大德,他们开宗立派,各为一方宗主,散布天下,此所谓地利;从广建丛林的马祖、订立清规的怀海,到创立沩仰、临济、曹洞三宗的灵佑慧寂、希运义玄、昙盛良价三师徒均在宜春或参修或弘法,使宜春禅师辈出、祖庭林立,可谓禅天佛国,此所谓人和。禅宗因宜春兴盛,宜春因禅宗而留名。谈到中国禅宗,必谈宜春,在宜春发展壮大的禅宗文化影响波及古今,流传海外。我们今天常用的“清规戒律”、“当头一棒”、“心心相印”等成语均出自在宜春参修弘法的禅僧。唐宋时宜春禅宗径直传播至海外,马祖道一、百丈怀海、洞山良价、仰山慧寂等大师均有海外弟子,唐时新罗(古朝鲜)顺支禅师来华参学于仰山慧寂禅师,归国后弘扬仰山禅法,创立圆相宗;奉新百丈怀海弟子不语通,入越后创立越南无言通派;宋时临济、曹洞两宗传入日本,至今两宗信徒近千万。延至现在,日本、韩国、越南禅宗信徒来宜春寻根问祖者纷至沓来,宜春佛教界亦不断出访,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哲理深厚、喻世无穷的禅宗与群峰并秀、山水灵动的宜春风云际会,将宜春这块佳丽之地融入中国禅宗的发展历史,使之成为禅宗乃至中华文化的地灵之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