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道-围荥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邦被封为汉中王退往汉中时,一些将士谋臣见汉王实力不敌,纷纷在迁移途中出逃,转投他人帐下。

    汉王帐下有个得力大将叫韩信。韩信是淮阴人,本为读书人,于秦末农民大起义时,投笔从戎,投入项梁、项羽叔侄的义军中,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封他为执戟郎。韩信自诩有大将之才,在楚却得不到重用,于是弃楚归汉。

    初至汉军,刘邦只听说他受得胯下之辱,性格能屈能伸,却不了解他的具体才能,遂封他为治粟都尉。一次韩信向汉王献计,汉王没有理睬他。韩信感到人微言轻,永远也不得重用,产生自卑感,遂在一天夜里悄悄跨马逃离了汉营。

    然而,汉王虽然不了解韩信的才能,汉丞相萧何却了解。萧何曾与韩信对话,知他有大将之才。萧何听说韩信逃离汉营,连忙飞马伴月去追,好不容易追上韩信,经过一番劝说,又严词保证汉王一定会重用他,才把韩信劝回。

    汉王初闻萧何急匆匆纵马离开汉营,又气又恼,大发雷霆,以为萧何也背汉逸去,却不知萧何正是去为他挽回一位难得的良将。

    萧何辛苦一夜,终于精疲力竭赶回,速去见刘邦,刘邦犹自恼怒中,不由对萧何斥道:“寡人自谓对你不薄,你何故背叛我逃走呢?你是寡人的故交好友,尚且与寡人离心离德,那么其他之人,还有谁尚能信任托付呢?”

    萧何见汉王恼怒,急忙解释道:“臣不敢逃走,而是去追一个逃将,不及禀告大王。”

    汉王问:“丞相追者为谁?是什么重要之人要劳烦丞相亲自跑一趟?”

    萧何回道:“都尉韩信。”

    汉王一听只是个不知名的小人物,遂斥责道:“你身担丞相重任,怎么行事轻重不分,糊涂至此呢?寡人自关中出发,对寡人失去信心,私下逃走者众多,你为什么独去追一个不起眼的韩信呢?你这样说是给你逃离未果、欺骗寡人所编造的借口吧?”

    萧何见汉王有所误会,耐心解释道:“常言‘鸷鸟累百,不如一鹗’,韩信,鹗也,别人逃走一万人也不足惜,唯有韩信却万不能让他逃走。韩信乃是一名举世无双的大将,大王若只愿囿居汉中,也就无用他之处,若想灭诸强得天下,就非用他不可了。”

    汉王听萧何如此推崇韩信,惊道:“韩信真有这样的大才吗?丞相既然这样重视韩信,把他追回来,寡人就封他个将军吧!”

    萧何摇头道:“封他个将军,也未见得能留得住他。”

    “那丞相说说韩信能将多少兵,寡人依才封赏总行了吧。”汉王觉得此人并无建树,直接封个将军已算破例,没料到萧何却说不可,也就对这个人产生了兴趣。

    萧何听汉王问韩信有多大才能,就道:“听说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多少都不在话下。”

    汉王倒吸了口凉气,想不到自己帐下还有如此厉害的人物,须好好利用,遂道:“那么寡人就封他为大将军!”

    萧何这才表示满意,大将军的职位与韩信的才能正相匹配,于是点头说好。

    汉王忽然想起前时曾有一位叫韩信的都尉面见自己,遂对萧何说:“韩信曾建议寡人举兵西向,寡人因不了解他,未加理睬,他一定是因此而逃。请丞相把韩信召来,寡人立即向他道歉并封他为大将军。”

    萧何听得还有此段往事,出谋划策道:“假若此韩信是在家做韩襄王庶子的韩王信,大王可立刻召他来,赏给他一个官职,但此信非彼信。现在大王欲用的是英勇无敌的将才韩信,岂可轻易宣召?臣听说国王拜大将须先筑一高台,然后斋戒沐浴,登台授印,大王对他如此敬谨,诸将才会敬畏服从。如果大王不对他如此,大王账下的诸多功臣宿将,能服从命令吗?”

    汉王点头表示赞同,并命丞相萧何负责准备一切。

    萧何很快准备好了拜将仪式的一切用品,汉王择吉日斋戒沐浴,登台拜将,亲授韩信大将军金印、兵符,又赐给他具有象征意义的斧铖。然后高声对他道:“寡人宫外军事,均归大将军节制。望大将军善体寡人之意,与将士忠于汉室,匡扶王业。军中诸将如有违令者,准予军法从事,先斩后奏。”

    樊哙、周勃、灌婴等功臣老将,见汉王如此尊重韩信,也都对他敬服。

    登台拜将后,汉王摆酒宴为韩信庆贺。宴上,汉王虚心询问韩信成就大业之计。

    那时汉王尚在汉中养兵。韩信道:“大王欲成大业,必须离开汉中,纵横捭阖,征伐各诸侯强国。但是我们来汉中时,为了使诸强相信我们没有问鼎雄心,不假戒备,已采用张良先生计,烧了栈道。现在我们欲出关,必须再修栈道。可是修理栈道需要很长时间。大王欲出关与诸强角逐,现今上策,只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使诸强来不及防备,那时我们已经出关,挥戈与战。”

    韩信此计,正与张良临别汉王时留给他的计策暗合。汉王大喜,于是择定吉日,悄然走小路,从陈仓渡口过河,挥师出汉中。

    汉王拜韩信为大将军,指挥大军北上,夺三秦,击魏破代,接着攻灭赵燕,然后东向攻齐。韩信用兵如神,所到之处,无不披靡。韩信大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与汉王狼狈抵抗楚军的情况截然相反。

    汉王等众人由荥阳突围后,驻扎到河内修武,月余后,荥阳陷落。汉王欲调集兵力返回荥阳作战,夺回荥阳。陈平见楚军势头正劲,劝说汉王暂时避开其风头,先在修武修养一段。

    刚刚打了胜仗的灌婴听说荥阳已经被楚军占领,马上率骑兵回荥阳增援,一路上连续击败了楚军几个将领,来到修武接应汉王,随后南渡黄河护送汉王到了洛阳。此时楚军又攻破了成皋,到达洛阳附近的巩县。汉王率军在巩县迎战项羽,汉军在刘邦的指挥下奋勇杀敌,终于打得楚军大败,阻挡住了项羽西进的步伐。

    巩县大捷后,汉王见遏制住了楚军的攻势,就想乘胜追击,意图夺回成皋,但楚军利用成皋险要地势坚守,汉军久攻不下。汉王见军士疲累,打算先放弃成皋,退守巩县与洛阳。这时候谋士郦食其站出来劝阻汉王,说:“敖仓的重要性大王不是不知道,您现在要退守巩县,放弃成皋与荥阳,就意味着放弃敖仓。卑职以为,此时楚军后方受到靳歙的牵制,定不能全力攻打敖仓,大王务必趁此机会加紧进攻成皋,收复荥阳,坚守敖仓,才能为以后灭楚提供有利条件。为尽快攻破楚军防线,臣自请出使叛楚中立的齐国,劝说齐王田广降汉,如若成功,则我军将如虎添翼。”

    刘邦非常赞同郦食其的建议,立刻派遣灌婴前往邯郸调回一部分韩信镇守赵地之军回到前线,坚守敖仓。并派郦食其出使齐国劝降。郦食其不辱使命,以三寸之舌成功劝得齐王归降。齐王为表示与汉友好,撤去了历城的守军,并与郦食其纵酒庆祝。

    此时韩信正东向攻齐。大军还未到齐地,忽然得知齐国已经降汉。韩信打算领兵回撤,帐下辩士蒯通站出来阻拦道:“将军若不想输给一个只靠口舌吃饭的说客的话,就应该继续攻打齐国。请将军想一想,郦食其只动了动嘴巴,片刻工夫就降服了齐国全境七十多个城池,而将军率领大军几万人,用了一年多时间才攻下赵国五十多个城池,这样来看,汉王会觉得一个大将军还不如一个儒生功劳大,将军甘心将自己的功劳白白埋没了吗?再说,将军是奉了汉王命令攻打齐国的,虽然郦食其巧舌降齐,可是汉王并没有下令让您撤军啊!”

    韩信闻之有理,决定听取蒯通的建议,继续攻打齐国。而这时齐王已降汉,正与郦食其喝酒庆祝,突闻汉军来袭,齐王神色大变,以为一定是中了汉军奸计,一怒之下,不问青红皂白,将郦食其烹刑处置,可怜一代谋士郦食其就此蒙冤惨死。

    由于齐国对汉军根本没做任何防御,韩信几乎一路畅通无阻,轻松从历下打到临淄。齐王田广毫无招架之力,只得狼狈出逃至高密,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向原来背叛的楚国求救。

    项羽为了争取更多势力归附,以增强自军实力,不计前嫌,立刻派龙且率二十万大军前来增援,与齐军联合抗汉。

    汉王得知韩信擅自攻打已经降汉的齐国,逼得刚刚归顺的齐王又反戈相向,心里大骂韩信恣意妄为,影响了战略大局,但战事已经挑起,汉王也毫无办法。又见项羽派大军襄助齐王,为保证夺取战争胜利,汉王不得不抽调汉军主力去增援韩信,以武力再次平定齐国。汉王派出灌婴、曹参等大将率军赴齐,但这样一来,坚守敖仓,尽快夺回荥阳与成皋的计划就被迫搁浅。并且,在与楚军对峙中,汉军局面愈加不利,简直是雪上加霜,如若被项羽再攻下巩县,洛阳也将不保。迫于形势,汉王急召攻打楚国后方的靳歙放弃进攻,回到巩县抵挡项羽。

    楚将龙且素以勇猛著称,又兵力充足,遂不把韩信放在眼里,想速战速决,一举消灭韩信。帐下一谋士分析当前形势,建议龙且应当固守缓攻,同时悄悄派人去招抚已陷落的城邑,齐人当然不愿意沦落为阶下囚,见有人组织反攻,自然会联合起来反汉,若全部齐人都同仇敌忾,群起而反之,楚军则可不战而胜了。然而龙且志得意满,哪里听得进去谋士劝告,只想摩拳擦掌大战一。

    龙且踌躇满志,率大军在潍水附近与韩信军隔水相持。韩信见滚滚潍水奔流不息,计上心来。他连夜命兵士做了一万多条袋子,里面装满沙土,堵塞在潍水上游。然后率一半军队渡过潍水进攻龙且大军,龙且见韩信主动来犯,遂率军迎战。战不多时,韩信佯装不敌,领兵败退逃过潍水。龙且当然不能轻易放过韩信,指挥大军渡河追击。哪曾料到,楚军刚刚进入潍水,韩信即命令对岸待命的另一半兵士撤掉前时阻塞住河水的泥沙袋子,河水顿时倾泻而下,顷刻间,楚军士兵被洪水冲走无数,只有一小部分勉强渡过了潍水。韩信指挥兵将奋勇击杀,两军混战在潍水河岸。楚军少且狼狈,自然不敌兵强马壮、士气昂扬的韩信军,不多时已显败迹。龙且又气又急,章法大乱,不久便被韩信挑于马下。

    潍水对岸的齐楚联军见渡过河去的主将及士兵皆被歼,知道大势已去,纷纷四散逃命去了。韩信全歼了渡过河来的齐楚兵士,又率大军渡过潍水追击逃跑的军队,兵士们早已被吓破胆,几乎没做任何抵抗,全部束手被俘。齐王田广随兵士逃至城阳,不久也被韩信俘获处死。至此,韩信彻底平定了齐国。

    与韩信辉煌战绩相对比的是汉王与楚军的艰难对峙。汉王率部分军队驻扎在河内修武,以阻止楚军攻入河内平原。同时派人坚守巩县,又命周勃等大将率军全力保护敖仓。汉王暂时只能被动防守,想要夺回成皋、荥阳,必须扩充兵力。陈平见局势紧张,建议汉王可去燕国求援,汉王遂派使者去燕国。燕王臧荼得到消息,即刻调派两员大将率领燕军前往成皋援助汉军。

    此时彭越在梁地不断进攻项羽军队后方,牵制项羽兵力,使之首尾不顾,军心大乱。汉王趁机又派刘贾和卢绾两名大将率领大军两万与彭越军配合,烧掉楚军粮草,并大败楚军,攻占了睢阳等十几座城邑,项羽得到消息大怒,急忙指派大司马曹咎守住成皋,自己领兵去攻打彭越与刘贾。项羽担心自己不在之时刘邦趁机加紧攻打成皋,特意叮嘱曹咎,如遇汉军挑战,只紧闭城门不予理会即可,尽可能不要正面交战,曹咎领命。

    汉王见项羽分身乏术,领兵去救睢阳,果然加派兵力,想趁机打下成皋。初时,曹咎严守项羽命令,只坚守,不应战。陈平见无所进展,私下建议汉王派声高之人轮番骂阵,辱骂之词难以入耳,曹咎终于忍耐不住,大开城门率众将士迎战。汉军抓住时机拼力厮杀,一番混战后,幸得斩杀曹咎,楚军无首,遂作鸟兽散,汉军终于夺回成皋。汉军得胜,多日以来紧张气氛得以缓解,军队士气大振,汉王遂指挥得胜大军乘胜追击至广武,并在荥阳东把楚将钟离昧的军队包围。

    项羽闻讯成皋失守,荥阳也将不保,急忙由睢阳撤军,返回援救。见楚军大部队杀回来,汉王考虑到兵力上相差甚远,暂时不可能打败楚军,于是避其锋芒,据险死守广武,与楚军再次形成对峙局面。

    而项羽带兵返回救援,就又给彭越等人机会攻楚后方。项羽腹背受敌,疲于应付,甚为气恼,于是想用亲人性命威胁刘邦,迫其投降。彭越之战时,汉王大败,项羽俘获汉王父母及妻子,扣压于楚营作为人质。项羽命人将汉王父亲押上来,绑牢手脚,悬于一口冒着热气的大锅上,然后派人将所见情形汇报与汉王,并告之汉王如若不赶快来降,就烹了他父亲。谁知道汉王不急不恼,慢悠悠地回复使者道:“回去告诉你家楚王,就说我们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他父亲,如果他执意要烹我们的父亲,就请他也分我一杯羹吧。”使者回楚将情况如实汇报给项羽,项羽着实没想到刘邦竟如此无情、无赖,却也无可奈何,加之项伯在旁劝解,遂作罢。

    此时韩信顺利灭齐,内心欲望无限膨大,就筹划自立为假齐王,遣使者来向汉王报告。此时汉王正在广武,想乘胜一举消灭楚军,却由于兵力远逊于楚,所以不敢轻易追击攻打,急盼韩信大军来援助灭楚,不想只等来韩信派来的使者。使者谒见汉王时,陈平正与汉王并坐桌案后商讨军机大事。待听到禀报韩信欲请自立为假齐王,汉王大怒,想那韩信不但不前来援救,竟然还想跟自己裂土分茅,不禁大骂道:“好你个韩信……”

    陈平知汉王欲骂韩信,心里想:汉王若骂韩信,使者回去对韩信说了,非激反韩信不可。韩信若反,就会凶暴如罗网中拼死挣扎的鸟兽,仓促间难以控制,后果会非常严重,于是急忙在桌下暗用脚轻踢汉王的脚。

    汉王感觉到陈平轻踢自己,顿悟到他是在提醒自己不该当着韩信的使者骂韩信。于是急忙咽下咒骂的话,改口道:“好你个韩信真有本领,想不到这么快就把那么大一个齐国灭了!”想了想又对使者道:“寡人设宴款待你,宴罢你先回去转告大将军,让他继续立功,不过几天寡人就会派使者赴齐,给他封赏!”宴后对使者厚赐,遣归齐。

    韩信使者走后,陈平长舒一口气,对汉王道:“方才好险,大王若骂出下面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可是寡人觉得这个头不该让他开啊!让他开了这个头,立功之将,都裂土为王,与寡人分庭抗礼,还怎么能统一江山!”汉王满面愁容,虽然允了韩信封王,但心里却极为不情愿,只是被迫勉强答应罢了。

    见汉王愁眉不展,困扰纠结,陈平劝慰道:“大王不必忧心,以我们现在之力,鞭长莫及马腹,大王若不允他为王,他会遵大王之命吗?臣看不如顺应形势,封他为王,他感激大王重用,必会忠心听命于您,我们就可以继续利用他灭楚。”

    汉王听陈平的分析似乎有些道理,思索不语,这时,适张良从韩国归来,拜见汉王。汉王一向信任张良,立即对张良讲了韩信欲自立为王之事,问他该不该答应。

    张良琢磨了一会儿,对汉王道:“大王劲敌项羽未灭,需要靠他的力量灭楚,此时大王不但要答应他为齐王,而且要顺其欲望,尽量满足他……”

    汉王见张良也这样讲,心里有些不悦,问道:“答应他为齐王还不够?还要怎样满足他?”

    张良直视汉王,认真道:“他只是想自立为假齐王,大王若派使臣,持节钺封他为真齐王,这样名正言顺的齐王,他不是会更满足吗?”

    汉王忧虑道:“这样做他当然满意,但寡人恐他开了这个头,别的有功之将皆来效仿,到时候寡人怎么办?”

    张良耐心宽慰汉王道:“大王放心,这只是权宜之计,现在情况只能如此。以后的局势,此时还不可确定。总之,他还愿意做汉之附属,听命于汉,就答应他。现在我们的主要敌人是项羽,项羽强大,我们不但要笼络韩信,还要联合彭越、英布共同消灭他。这个时候,怎能得罪韩信呢?”

    汉王见张良与陈平意见一致,于是决定封韩信为齐王,并派张良为使者代传命令。

    张良乃故韩国贵族后裔,秦始皇灭韩后,张良对秦皇愤恨不已,立志要灭秦,以报国仇家恨。一次,张良在圯桥巧遇隐士高人黄石公,黄石公故意把履扔至桥下,令张良捡来给他穿上。张良三拾其履,毫无怨言,黄石公遂对张良道:“竖子可教也。”乃授他谋略计策。张良潜心学习,很快有所成就。

    一次,在秦始皇出行途中,张良谋划刺杀秦始皇于博浪沙,可惜同伙的大铁锤只击中秦始皇的副车,刺杀计划失败。从此张良遭秦始皇全力追捕,无奈浪迹天涯,没有固定的安身之所。

    后遇汉王,张良观刘邦领兵用人颇有王者气度,认为可以依靠汉王势力灭秦雪恨,就寄留账下为客卿,为汉王出了不少奇计。汉王非常敬重张良,对他言听计从,但张良终不愿接受汉官职,时常离汉去韩地游走。

    陈平久闻张良盛名,却只在鸿门宴时与张良有过一次接触,归汉后,还未见过,只听汉王屡在他面前夸赞张良。今见汉王这样敬重张良,很是羡慕嫉妒。

    张良赴齐前,陈平去谒见张良。张良热情接待陈平,让座后,给陈平倒茶。

    陈平喝着茶,向张良问道:“先生乃当下高人,怀奇才蕴异谋,为汉立下许多汗马功劳,无人可比,何必客居汉幕,不受官职呢?”

    张良谦逊道:“张良虽不符护军所赞,但若想任汉官,也不致失望,可是张良年少嗜老庄之学,轻利淡泊,所以愿做散人,不想荣君为官。”

    陈平不解问道:“先生高行,恕在下愚钝不解。先生既崇尚道家,本该断绝七情六欲,清静无为,但为何又谋刺秦王,卷入诸强的斗争漩涡呢?”

    张良见陈平疑问,似对道家思想不甚了解,遂侃侃而谈道:“老庄道家思想,乃教化人修养高尚道德之善世思想也。老子说:‘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让人摒弃私欲,常存公德,给自己定个高尚的道德标准,符合这个道德标准的就为,不符合这个道德标准的就不为。庄子则把老子的善世思想明确化为清静无为,说人到无为品自高。请想,只有无欲无求才能清静无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争。若都这样,社会不就完善了吗?完善社会,修身立德才是道家的主要思想,消极无为,只是道家之外表。在下杀强暴、诛恶人,择善主,是想惩凶恶,静世界,同样是完善社会,与道家思想并行不悖啊!”

    张良一席话,说得陈平内心很是敬佩,道:“可是今之为道者,多自为一家,不如先生德行。”

    张良淡然一笑,道:“道家之上乘者,可称真人至人。可是真人、至人仍是人。是人即存人性,一般动物尚知情欲,人绝七情六欲还有人性吗?比如情欲,任何动物若绝情欲,孤阴不生,独阳不育,岂不灭其种吗?人绝七情六欲,岂不忘国泯性吗?庄子为道家宗师,尚梦迷蝴蝶,尚鼓盆扇坟,何绝人性?窃思老庄等道家始宗,均未提让人绝七情六欲,不将不迎,是因其如此违背人类道德也。至于想借此途,自己修成神仙,更是私心严重。张良虽重道,但不屑为。”

    陈平深服其论,又追问:“居道观,称道士,化缘为生,口言行善,不见其行者,为数不少吧?”

    张良淡淡回答道:“那都是不懂道家之俗人。其实儒家、道家都是为善世,真儒真道,路途虽异,但殊同途归。张良该行则行,不管别人评论是不是道,道在我心中。”

    原来陈平也常着道装,向世人表明自己向道,向善,强装恬淡,实则内心常怀沽名钓誉之私。听了张良的话,深感惭愧。

    陈平原本听汉王屡赞张良,心中甚为不服,有些妒贤嫉能,恐张良将来在汉王心中的地位居己之上,故来试探,并想办法对付。陈平本想与张良论道,以炫耀自己的学识、辩才,让张良佩服,主动退让。现在听了张良的话,觉得自己无论学识、辩才均不如他,只得闭喙息声,告辞出来。

    陈平知晓张良与世无争,所论又切实中肯,所以不再嫉妒张良,并愿与之友善,以求为上进之助。

    翌日,张良受命离汉赴齐,见韩信,宣告汉王封赏:“汉王以为大将军功高盖世,不应为假齐王,所以封大将军为真齐王,尽领齐之地,特派张良前来封赏,为大王庆祝。”

    韩信闻之大喜,对张良道:“汉王如此厚待韩信,韩信定报汉王之德,全力攻楚,为汉王灭强敌。”

    张良见韩信果然被感动,礼貌道:“谢齐王!”

    韩信也知张良之贤之智,要求张良暂留齐国,襄理军务,张良答应。

    张良赴齐时,陈平为其送行,谈话中,有讽他暗中探访韩信反迹,以报告汉王,以便提前有所准备之意。张良确实担忧韩信谋反,荼炭生民,谈话时,常加讽谏。

    一日,韩信问张良道:“韩信不才,对文对史知之甚少。素闻先生知识渊博,请问:孔子后志为文,有《春秋》笔法之说,为何?”

    张良道:“《春秋》为战国前各诸侯国历史,为孔子作。春秋乃秉笔直书历史,不像《战国策》等讲历史故事。比如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国太史就在简册上写道:某月某日,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了太史。太史之弟继任为太史,写法如前,仍被崔杼杀掉。另一个弟弟继任太史,仍这样写。崔杼无奈,只得让其在简册上这样写了。再如春秋时晋灵公被晋赵盾弟赵穿所杀。赵盾没有表示态度,晋太史董狐即在史册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孔子知道了这件事,称赞董狐这样写好,赞他是良史笔法。由此可见,春秋笔法就是秉笔直书,照实记事。所以后人说:孔圣作《春秋》而乱臣惧,赞《春秋》声奸臣逆子之罪,树人心世道之防。”

    韩信听了,心内一凛,野心为之收敛了一些,心想:“作乱臣子会史笔遗讥啊,我行事还是应该慎重些。”

    张良派人把韩信的反应态度告知汉王。汉王很高兴韩信有所敬畏,又派使者去齐地见张良,令张良督促韩信发兵攻楚。韩信正要发兵,适逢项羽派使者武涉来私谒韩信。

    韩信在楚时与武涉友善。他明知武涉此来,必是为项羽做说客,但还是接见了他。

    二人见面寒暄毕,韩信问武涉此来缘由。

    武涉道:“这还用问吗?韩君封王,特来贺喜!”

    韩信微笑道:“我们虽是旧交,但因各事其主,俨然敌对,君来贺我作甚?是来为项王做说客吧?”

    武涉一笑,并不否认,接着对韩信正色道:“天下苦秦已久,故群雄起义,戮力攻秦,天下响应。今秦已亡,群雄已经分土为王。几年战争下来,各国都耗尽兵财,精疲力竭,正应就此休兵,以恢复元气,明智如君,当能体会敝言非谬。”

    韩信点头表示赞同,静听武涉下文。

    武涉见韩信认真听他讲话,继续道:“汉王为人,最善狡诈,今日他准足下为王,未必心里愿意,今日奖赏你,是因为你可供他利用。他日足下无用之时,他必忌你之势,以你为患,阴谋除之,古有谚曰:‘狡兔死,走狗烹。’君且思之。”

    韩信默然思忖不语。

    武涉悄悄观察韩信表情,见似乎有所动摇,又接着分析道:“汉王所以准你为王,是因为项王尚在,尚对他有威胁,迫于形势,他不得不笼络足下,以对付项王。因为足下手中有一股对楚汉都能形成威胁的军事力量,所以足下可进退如意,双方逢迎。足下助汉则汉胜,助楚则楚胜。但是不同的是,楚败,则足下岌岌可危矣,楚胜则足下仍可拥军自保。而且不足自保,项王常怀念故旧,也不会加害足下。”

    韩信听完武涉一番话后,道:“君言确是有些道理,但恐怕都是危言耸听吧?!我前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在帐下人微言轻。今投汉,汉王拜我为上将,对我言听计从,把数万将士交付我带领。汉王对我恩重如山,我若负汉,天下人将会怎样议论我?我韩信已发誓决不背汉,请君勿费口舌!”

    “足下错矣!武涉并非劝君背汉,只想劝君保持中立,勿白白自耗兵力,为汉王火中取栗而已。足下若中立,与楚汉力量相匹敌,天下可形成鼎足三分之势,如这样,汉楚两国谁也不敢不重视足下。此乃上策!”武涉连忙解释,讲出自己所来的真实目的。

    韩信见武涉如是说,一时来了兴趣,于是询问他眼里的中策和下策。

    武涉遂抛出自己的观点,认为韩信拥兵不动,任凭汉王调遣,只找各种借口拖延时间就好,这是中策。

    韩信顿时悟道:“下策一定是我发兵攻楚了,对不对?”

    武涉点头道:“足下不会采用此策吧?”

    韩信稍作思索,没有回答会否,只请武涉先行回楚,言明自会权衡利害,择善而行。

    武涉走后,韩信思虑再三,觉得武涉的话很有道理,就和亲信商议。韩信帐下谋士蒯通也劝他在汉楚间独立,两不相助。韩信一时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中观望汉王。

    张良接到汉王命令,几次催促韩信发兵,韩信均找借口拖延,张良只得先行归汉。

    汉王固守广武,日日盼韩信发兵攻楚,可是数旬过去,不见动静。汉王见寄希望于韩信灭楚已不可靠,就和陈平、张良商量灭楚方法。

    陈平进言道:“韩信尾大不掉,迟迟不出兵,是在拥兵蓄势,虽不至忘恩反汉,但也想占据齐地,与汉、楚成三足鼎立之势。依臣之见,不如封英布为淮南王,让他再去驻军淮南,截断楚军归路;封彭越为魏相,让他摄梁地,截断楚之粮道。这样,韩信见大王重用英布、彭越,怕二人争其功,也许就会从齐出兵,夹击项羽。”

    汉王询问张良,张良也说此计可行。于是汉王依计分别派使者向英布和彭越宣布封赏召令,二人非常欢喜,积极领命攻楚。

    彭越常活动于梁地,攻击楚之后方军队,也曾烧毁楚军粮草,大败楚军。彭越驾轻就熟,率兵数次攻击楚军粮道,使楚军粮草供给陷于困境。项羽见粮道被汉军截断,粮草供应不足,就想南归,可是淮南王英布奉命驻守在淮南,截断楚军归路。项羽思虑再三,只怕他大军一动,汉军就会从后面追击,而南方又有英布堵截,进退无据,所以首鼠两端,动摇不定。

    当时汉王父亲太公和王后吕雉尚陷项羽营中,陈平献计道:“此时楚军粮道被截,定急欲南归,之所以犹豫不决,是怕我军乘机追击,又遭英布截击。此时大王提出和议,他必愿允,我们可以放还太公和吕后做议和条件,先救回太公、吕后再说。”

    张良也同意此计,但担心不好找使楚人选,于是对汉王道:“项王性情暴戾,一语不合,便起杀机,若遣使议和,使臣必须选与项羽无宿怨、又有胆能言之辩士,恐怕其人委实难选。”

    汉王征求帐下众臣,侯公愿往。侯公追随汉王多年,汉王了解他恣肆善辩,便选定他使楚见项羽。

    侯公拜见项羽,项羽仗剑高坐,语语相逼,但侯公丝毫不惧,从容辩解,从项羽、刘邦共事怀王之情到协力抗秦之谊,从连年征战之苦到共分天下之乐……侯公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从各方面给项羽讲解议和罢战之好处,分析当前形势,权衡利弊,还有汉王的条件和项羽答应条件的好处……其实项羽当下粮草不足,又首尾受制,早有心思与汉和议,但骄傲如项羽,哪里甘心与当初如此弱小的刘邦求和,因此迟迟下不了决心。此时侯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申明利害关系,项羽终于放下骄傲,答应和议,并达成了中分天下的基础协议。

    随后项羽派项伯跟随侯公至汉,奉还太公与吕后,并划定具体国界。

    当年鸿门宴时,项伯向张良报信,使汉王有所准备。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刺杀沛公,项伯又舞剑遮护,沛公才没被项羽所杀。陈平听说项羽派来的划界使臣是项伯,就向汉王献计,建议汉王让项伯的好友张良去私见项伯,项伯顾念张良的救命恩情,商讨划定界限时一定会从宽相让于汉。汉王赞同,遂派张良会见项伯。

    张良见了项伯,两人互叙离别近况,寒暄毕,张良表达了汉王对项伯的感激之意,并请他划界时从宽。

    此时汉王占据成皋,项羽占据荥阳,具体以哪里为界中分天下呢?这需要双方选定一个有明显特征的地标性地点为分界线。成皋和荥阳中间有汜水,也就是在荥阳西侧,而若以荥阳东侧之鸿沟为界,项羽军则需要向东退出荥阳。

    项伯与张良是过命之交,张良所求,项伯一定会答应,于是两国最后划定以荥阳以东一条宽约三百米的鸿沟为国界,沟西为汉,沟东为楚。这样汉王等于直接得到了荥阳。

    和议成功,项羽并没有怪罪项伯未坚持以汜水中分,而是领兵急忙撤出荥阳,指挥大军向东南直奔阳夏。原来,项羽考虑本来在荥阳坚守已经非常吃力,又得到消息说汉将灌婴已经攻下楚都彭城,项羽思虑若要抢回彭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然这样,莫如趁此和议之机,先安全回撤至江东,待休养生息、队伍壮大后再图大业不迟。

    和议后,汉王也欲率军西返关中。

    陈平见汉王欲罢手放项羽安全逃走,遂谏道:“大王不可西归,否则大业危矣!”

    汉王见陈平语意沉重,疑惑道:“寡人与项王已立和约,他既东归,我还留在此地作甚?”

    “臣等请大王议和,无非是因为怕太公、王后留在楚营有危险。现在太公、王后既已安然归来,大王不必投鼠忌器,正好与他交战,怎能西归呢?况且天下土地,我们已得了三分之二,四方诸侯,又多归附,而项羽兵疲粮尽,众叛亲离,正欲逃回南方。我们现在议和初期作战,他们肯定对我军毫无防备,正是灭楚的天赐良机,若任他东归,不去追击,岂不是纵虎归山,放蛇入穴之傻事?古人曰‘天与不取,必致后悔’。臣下之言,望大王考虑!”陈平恳切地向汉王分析当前形势,希望汉王抓住机会,挥兵攻楚。

    汉王非常赞同陈平的观点,其实他自己心里也知道这是攻楚的最佳时机,可是刚刚签订了协议,又怎好背信弃义,转头就领兵去攻楚呢?因此汉王为难道:“寡人审时度势,也知此时挥戈东向,追击楚军,是绝好的机会。可是寡人刚刚与楚结盟,笔墨未干,便破约击楚,天下人会以为寡人为反覆小人,让寡人失信于天下啊!”

    陈平见汉王本有此意,只是顾及协议,就劝说道:“欲成大事,不拘小节。大王若灭楚,天下可取。大王取得天下,贵为天子就可瑕不掩瑜,正如一个人年岁大时如果成名,那么人们便会忘记他在少年时失检细行一样啊!”

    陈平的话是有针对性的,既是针对汉王,又是针对自己。原来,汉王在青少年时代也很放荡,结交了萧何、樊哙等豪杰,弟兄和父亲都嫌他无德行。待到人们拥他为沛公,人们才不再指说他的缺点。陈平的一番话说动了汉王,汉王心动,将头转向张良。

    张良知道汉王是在询问自己意见,遂道:“陈平之计,虽然会引起人们讥讽,但是臣也认为可行。大王志在统一天下,安定百姓,可是天下难容二主,与楚之战,是迟早之事,早晚我们也得与楚背盟而战。既然这样,我们就不如在此时抓住天赐之良机,一举消灭项羽,既免了以后的麻烦,也省得项羽以后招兵买马,等到楚军恢复实力,那时我们后悔晚矣。”

    见谋士大臣们都赞同攻打楚军,汉王也就抛下所有顾及,决定废约攻楚。只是时值孟冬,不好用兵,又兼新年将至,只得暂缓。

    新年后,汉王即与张良、陈平商议对楚用兵策略。

    张良分析道:“楚军占地虽少,但军势尚盛,只靠我们难以胜楚,必须与齐王韩信、梁相彭越之军会合后,才有胜楚把握。”

    陈平也同意张良的说法。

    于是汉王分别派遣使者前往齐、梁,命韩信、彭越发兵攻楚,自己则率大军东进,追赶项羽,一路追到阳夏城南,望见前方楚军。可是,此时韩信、彭越两军却仍然迟迟未动。齐王韩信听了武涉的劝告,左右摇摆不定,欲作壁上观,静待楚汉战争形势明朗化再做选择;彭越亦差人报告说梁地刚刚平定,各方面还不稳定,所以不便出兵前往。汉王心焦气愤却也毫无办法,大军行至固陵扎营。

    可是,消息却传到了项羽耳朵里,项羽恼恨汉王背约,驱动全部兵马,掉转身猛向汉军扑来。

    汉王兵力不足,又没有韩信、彭越的援助,两军激战良久,汉军终不敌楚军,在固陵被项羽军杀得大败。汉王只得紧闭营门,坚守思计。

    汉王紧急召集众大臣商讨对策。汉王问计张良道:“韩信与彭越迟迟不肯赴约,我军被挫,军势难振,如何是好?”

    张良叹气道:“楚虽胜,但是未足为忧。韩信、彭越未来赴约,才是大王应该忧虑的啊!”

    汉王亦充满疑惑道:“他们既没背汉,为何见寡人危难还在观望,不肯赴约呢?”

    陈平这时候插言道:“臣料韩信、彭越不肯赴约的原因,必是因为大王未能满足他们的愿望。”

    汉王不解他们到底有什么愿望,心想他们现在已经被封为齐王、魏相,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张良分析道:“韩信虽得受封为齐王,但并没有划分具体封地,而且并非大王本意,韩信非愚钝之辈,焉能不知?他虽然受封,但终不自安。彭越曾经略定梁地,奉大王命令往佐魏豹,为魏相。今魏豹已死,他必想望王封,可是不见大王封他之意,怎么能不对大王心存怨恨呢?”

    汉王听张良分析得颇有道理,遂问:“那么寡人该怎么满足他们呢?”

    陈平想了想说:“大王若割睢阳北境,直至毂城,封给彭越,晋他为梁王,把陈以东,直至东海的三齐之地,全封给韩信。大王这样慷慨封地给他们,必都得到满足。臣私下里认为,大王今日分封,二人明日必来赴约。”

    汉王点头应允,并马上派遣使者,飞报韩信、彭越。韩信、彭越见到汉使宣召,果然欢喜,遂听从汉王命令,立即发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