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江湖:东篱杂文-指上闲聊——食色性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北五环到西南五环外的良乡,往返120公里,周末开车送儿子返校。这举动遭到各方人士反对,一致认为都十八了好像很没必要。

    古人云:“食色性也”。说的是人类最根本的两种需要,生存和繁衍后代。基于这种理论,送孩子去趟良乡很有必要。

    现代人一直都宠爱孩子,特别是在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一个家庭仅仅生一个孩子,集中了三代人的宠爱于一身。尽管有不少批驳的声音,但是想想原来也是人生必然。

    其实古代也是很重视后代的,古人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这充分说明没有生小孩是对父母的不孝,而且是很严重的那种。还有“肤发受之父母,不敢损伤”。这种就是说孝顺父母,自己要锻炼身体,保持好自己。这也是古人对自己孩子的要求,说明古人重视后代,害怕自己孩子自伤。

    但是中国人的哲学或者说儒家思想是很微妙的,强调了繁衍后代保护后代之后,还有基础的理论就是:忠孝。忠君爱国,孝顺父母。两者是千年统治的基础。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让子亡,子不敢不亡。

    孝道,在于孝顺。特别是顺,中国家庭讲究的是听长辈的话,要乖乖的,不要叛逆。自己的一切都要归父母安排,包括婚姻。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总是会出现,婆媳关系相处问题。就是因为父母原始家庭会伴随你的一生,结婚之后孝顺不孝顺这个问题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与西方思想是不一样的,西方思想讲究民主,更强调夫妻关系建立起来的家庭是第一位的。夫妻家庭是核心,父母位置退到第二位。

    不能想象,古希腊故事为了女神而战,为争夺一个美丽女子而发动一场战争。神圣而浪漫。这在中国也有,比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博得美人一笑,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但是这都被认为是错误的,美人从来是用来误国的,或者用于礼品,与敌国和解之用。如王昭君,貂蝉,西施等。将自己喜欢的美人送给别人,这是中国男人的观念。更不会有“女神”之称呼。

    但是女性作为传宗接代的功能本质上是不变的。1949年之后,女性地位上升,法律规定一夫一妻制,取消之前的一夫多妻制。虽然矫枉有些过正,但是毕竟女性地位得到重视。但是随着时代变迁,经济发展,不到百年之间,“包二奶”“找小三”等现象又在社会上出现,究其本质,是对1949年之前思想的持续,男人有钱,就想多妻,女人好逸恶劳,想成为男人附庸,甘愿做二奶,这既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心理。

    网络流传大量网文标题“对你老婆好点,为你生小孩,为你孝顺父母。”“女人不容易,剖腹产为你们家传宗接代。”这类文章,本意是为了强调女人不容易。但是实际上写这些文章的人,骨子里本质上是把女人当成男人附庸,生小孩的客观本质是传宗接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女人是怎么想的?难道你生个孩子不是为了你自己?而是为了你的老公?孩子不是你两自己的?思想问题严重。

    这种思想的由来,基于地区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文明程度的不够之间的冲突。一个边远山区里的女孩化了妆染了头发,凭借年轻漂亮,就可以被有点经济基础的小老板包养,我们可以看,这两个人品味都不高。而一个学历很高的大学生也可以被拐卖到边远山区之后成为一个文盲的老婆。

    女权在中国进化的路还很漫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