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灵之歌·《楚辞》新考-《九歌》——注释与研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九歌》释名

    《九歌》名“九”,但实际上计有十一篇,这一矛盾,令人迷惑。实际上,“九歌”之名起源古老,《山海经》记夏启始作“九歌”以祭天。“九”非数字,而是“槱”或“艽”之借字也。

    “九歌”乃祭天之歌、献神享神之歌。祭天之大礼,上古称为“槱”(古音通“酒”)祭。唐敦煌抄本《说文》(残卷):“槱,积木燎天也。从木从火,酉(何按:古音读九)声。”《诗》曰:“薪之槱之”。《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祠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故《九歌》正字当作“槱歌”。《九歌》诸篇,宋以前古本各篇皆有“祠”(祀)字,也表明了“九歌”原是一组祭祀之歌。

    槱祭,是上古祭天神之大祭,遍祭天地五方,日、月、星、辰、山、河、农、战之神也。

    槱祭古又称郊祭。槱、郊双声相通。汉武帝作郊祭,立火坛设燎为祭,命童男童女夜祭而讴歌之(《汉书·郊祀志》)。郊字异体作“艽”(音九)。艽,《说文》:“远荒也”,“《诗》曰:至于艽野”。艽野,即郊野。艽、郊二字通用,艽古音读“九”。故“九歌”者,或乃“艽歌”之讹文也。而九、艽、郊皆“槱”之假借字。

    故“九歌”,本义当作“槱歌”,是上古祭祀五方天地神灵的郊(艽)祭之歌也。

    [注释]

    *蓐收,异文作蓐牧。太昊,即伏牺(羲)。

    一、祀东皇太一[1]

    ——神皇太极

    (冬至/上元/元旦)

    【原文】

    1.吉日(1)兮辰良(2)

    2.穆(3)将愉(4)兮上皇(5)

    3.抚(6)长剑(7)兮玉珥(8)

    4.璆锵鸣兮琳琅(9)

    5.瑶席(10)兮玉瑱(11)

    6.盍(12)将把(13)兮琼芳(14)

    7.蕙(15)肴蒸兮(16)兰藉(17)

    8.奠(18)桂酒(19)兮椒浆(20)

    9.扬枹(21)兮拊(22)鼓

    10.疏缓节(23)兮安歌(24)

    11.陈竽瑟(25)兮浩倡(26)

    12.灵(27)偃骞(28)兮姣服(29)

    13.芳菲菲(30)兮满堂

    14.五音纷兮繁会(31)

    15.君(32)欣欣兮乐康

    【新译】

    1.在这节日的黎明

    2.吾民欢乐地礼敬上皇

    3.伟美的长剑呵配着玉琮

    4.玉磬鸣响呵声音嘹亮

    5.香草作衬席美玉为枕

    6.环绕鲜花火红芬芳

    7.兰蕙蒸肉呵做香酱

    8.月桂屠苏呵酿酒浆

    9.挥槌呵拍鼓

    10.节拍缓缓呵低吟

    11.待竽瑟伴奏呵再放声高唱

    12.巫灵艳服呵蹁跹起舞

    13.色彩缤纷呵香飘满堂

    14.鼓乐交错呵合奏

    15.神君欢乐呵赐我安康

    [题解]

    太一即元。一岁之元即“太一”,即“元日”、“元旦。”

    东皇太一,太极之神,上天中央主神也。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天神和最高神格的黄帝、伏羲,原初本来是太阳神,在战国时已演化为北斗北极之神。

    以北极神——太一神作为天地中央最高神格,是周秦之际兴起的新天文历法盖天说的新宗教哲学。它反映了这个时期阴阳五行新学说的兴起以及宗教理念的重大变革。

    这一派学说兴起于当时的齐国稷下学派,体现在《甘石星经》、邹衍的五行学说、《易传》的阴阳学说以及老庄的自然天道学说中。屈原曾受命使齐,游学于齐鲁稷下。可以认为《九歌》是他试图引入这种新的天文及宗教理念,革新楚国国家祀典的作品。

    《汉书·郊祀志》:“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徐坚注:“天皇大帝,一曰太一。其佐曰五帝。”天皇即上帝,“东”非方位之东。本篇之“东(重)皇”,应解为神皇。

    东、重古音、义皆通,乃同一字之分化。重、钟也。雷,古称钟。申,电也。“申”乃神之本字。[2]雷、电古以为一事,雷即电之声,电即雷之光也。雷电,即“神灵”在古汉语中之本源语义。《尧典》:“南正重司天以主(属)神”,“重”即取神义。

    战国文字中,东、重二字常见通用。在典籍中,“重”与“神”字亦通用。《尔雅·释诂》:“重,神也。”《史记·夏本纪》:“重命用休。”《尚书·皋陶谟》记为:“申命用休。”重申通用,申即神。鼎古代称“重器”,亦称“神器”。故东皇,即重皇,即神皇。《诗·周颂·执竞》:“上帝是皇”。“是皇”,亦即神皇,又称“上皇”(《庄子·天运》)。是、上、神皆一音之转,而古义相通。

    太一,即北极星,太极之神。此义汉儒犹知之,宋元以后“太极”演为抽象哲学观念,古义淹失,后人多不知其所云。

    “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帝。”(郑玄《乾凿度》注)“易有太极,北辰星也。”(马融)《天官书》:“中官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淮南·本经》:“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含吐阴阳,伸曳四时。纪纲八极,经纬六合。”

    上古宇宙观以北极为宇宙之中心。认为天体随之而转动,此盖天说也。太一(太极)之名甚古老。1983年我曾发现陕西西安龙山文化出土遗物中,有原始甲骨文。其中骨笄上刻有“大π”二字,可读作大几,即太极。又河南濮阳颛顼故地发现7000年前首领墓,墓中以蚌堆塑龙(东)虎(西)以及北斗(中央)塑像。表明了北斗太一崇拜渊源的久远。

    又,包山楚简:“祷楚先老僮……。”老僮亦见于江陵望山楚简,字记作僮,老僮,僮,即童皇,即南正“重”,亦即《九歌》所称东皇。则东皇又是老童的神格化也。《国语·楚语》:“〔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主)神,命火正黎(离)司地以属(主)民。……是谓绝地天通。”

    主神的司天之神即南正“重”。长沙楚帛书:“重司天”。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证合无间的程度令人惊叹。

    [注释]

    (1)吉日,初吉日也。即初一之日,上元之日。《吕览·孟春》:“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礼记·月令》:“孟春之日,日在室。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出土楚“日书”中有“稷辰”一名。“稷辰”即“吉辰”。《太玄》常卦“初一”:“以一偶万终不稷。”朱骏声谓:“稷读Δ。”“Δ”,《说文》:“集也”,与吉音通。吉或作稷,不稷,不吉,即不济也。

    “吉日之称最早者,金文中吴王光鉴之吉日初庚,此春秋末器,前于此者未之见。吉日代替初吉,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前此称初吉,后此称吉日。”(黄盛璋)金文中常以吉日称元旦。吴王钟:“隹王正甬(月)屯(春)吉日。”

    吉日,初吉日也。

    吉日,即《周礼·大司徒》:“正月之吉。”枝江出土春秋初期楚铜器,铭文有:“佳正月初吉庚午”句。初吉,即初一。吉,又通于喜、嘉。吉日,即喜日,后世所谓节日亦吉日之转语。曹植诗:“岁初元祚,吉日唯良,乃为喜会,宴此高堂。”(元会诗)古礼俗以初一为祭上帝之吉日,正与此句可相参证。又,楚俗以庚寅日为立春。于此日祭祀颛顼(北斗太一神)及黄帝祝融(太阳神,重皇)。

    (2)辰良,良,朗也,亮也。光明睛朗。辰,即晨,辰良,辰朗,指一日之黎明。

    (3)穆,旧说:肃穆。“敬也。”(《尔雅》)又,穆,舞乐。今按:穆古音通民。读作:民将娱兮上皇。民,吾民。

    (4)愉,虞也。《郊祀歌》“合好效欢虞太一”,虞、娱通。虞,乐也,悦也。亦即娱乐之娱。《汉书·礼乐志》论奏房中乐时“神来燕娱。”师古注:“娱,戏也。言庶几神来燕戏听此乐也。”“穆将愉”,倒装句,将穆愉。(姜亮夫说)

    (5)上皇,即神皇,上帝也。《庄子·天运篇》:“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注:“上皇,天帝。”

    (6)抚,把握。又,抚,妩之通假。妩,美也(抚古音读如媒,钱大昕说),伟美也。

    (7)长剑,男子阳具象征物。古代用以象征天神。“匈奴祭天,以剑为神体。”(《史记》)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南山根夏家店上文化曾出土一件青铜剑,剑柄铸男女合体裸像,均突出性器官。“东皇太一”篇此言剑,实际也是作为天神和交泰的象征。持剑而敬神,示崇敬也。

    “匈奴祭天,以剑为神体。”(《史记》)

    (8)珥:旧说以珥为剑格,谬。古剑无珥。玉珥,即玉琮。《周礼·夏官》:“掌玉珥于社稷,祈于王祀。”以玉珥(玉琮)祭社稷神,用为女阴(元匕)之象征也。

    (9)璆锵:乐器,即璆磬。《汉书·礼乐志》:“璆磬金鼓,灵其有喜。”璆,读如球,玉球也,亦称天球,即大磬也。戴震说:“璆锵,玉声”。琳琅:(1)敲击之声,象声词,即今语“嘹亮”转语。(2)通流离,光明。

    (10)瑶,闻一多说通作囗(妖),以囗(妖)草为席。囗(妖)草,有异香而媚人之草。《中山经》:囗(妖)草,服之媚于人。

    (11)瑱,通陈。玉瑱,即玉枕。陈列美玉。

    (12)盍,戴震说:合也。此作环绕,包围。

    (13)将把,《方言》:“将,大也”。把,葩也。花蕾与花朵。

    (14)琼:又名舜华,一种红色木花。又名木堇。《诗·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毛传:舜,木堇也。《说文》:“木堇朝华暮落也。”《说文》:“舜,艸也,楚谓之葍,秦谓之琼,蔓地连华。”章太炎《文始》:“舜,秦谓琼。”或说木华,皆为红色华。又“琼”,《说文》:“赤玉也”。芳,芳香。全句谓,堆拥大花火红而芳香。

    (15)蕙,和也。或释作香气。

    (16)肴蒸,蒸肉。

    (17)兰藉即兰浆、兰酱。兰草捣碎作浆,配成调料,称兰藉(酱),藉,是后世醋、酱之通假字。

    (18)奠,通淀,滤酒出渣曰淀。

    (19)桂酒,即屠苏酒。《本草》记屠苏酒配方中以桂为主:“桂心、大黄、白术、桂梗、南椒、多头”。王安石春节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古有元旦饮屠苏药酒避邪之俗。

    (20)椒浆:椒是北斗中玉衡星的象征。宋李石《续博物志》:“月令曰:椒是玉衡星精,服之身轻耐老。”

    椒浆即花椒酒,元旦所饮药酒(《荆楚岁时记》记楚有此俗)。其配方:肉桂、白术、花椒、干姜等。全句:沉淀酒渣,混以椒浆(仙药)。

    (21)枹,鼓槌,异本作桴。桴字今作“梆”。扬桴击鼓,即后世以鼓舞爆竹迎春民俗之滥觞,模拟鳄鱼(龙)鸣叫而召唤春雷也。

    (22)拊,即攴,敲击也。王逸释:“拊,拍也。”

    (23)疏,诵也。缓,读若援,韵也。缓节,即有韵有节(奏)。旧读为慢,不确。

    (24)安歌,即宴歌、燕歌,古代节日欢乐之歌典称宴歌。古乐曲有燕歌与悲歌二部类(哀歌,如乐府《韭上露》)。

    (25)陈,振也。奏乐皆可曰“振”。此指伴奏。马王堆汉墓出土竽瑟实物,竽二十二管。瑟二十五弦。竽,大笙也。“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随,竽唱则钟瑟皆和”(《韩非子·解老》)。

    (26)浩倡亦作浩唱(《初学记》引“九歌”文)。浩,豪也。放声大唱曰豪唱,亦谓合唱。倡,通“唱”。

    (27)灵,龙也。

    (28)偃骞,王逸注:舞貌。偃骞即连蜷、婵娟转语。闻一多说:声转又为夭矫(参《广雅·释训》),亦即夭条,苗条。均指龙之体态。

    (29)姣通作蛟,蛟龙。蛟服即龙袍,龙舞之蛟服也。

    (30)芳菲菲,芳,香风。菲菲,披披,沛沛,四方飘散也。

    (31)五音,王逸注:宫商角徵羽。纷,交错。繁会,汇聚(王注:“繁,众也。综也,总也”)。

    (32)君,神君,指东皇太一。

    汉《安世房中歌》:

    “大孝备矣,休德昭佳。高张可悬,乐充宫庭。

    芬树羽林,云景杳冥,金枝秀华,庶旄翠旌。

    七始华肃,乐倡和声,神来宴娱,庶几尽听。”

    此诗与《东皇太一》属同一题材。

    [注释]

    [1]古传本《九歌》诸篇于诸神名前皆有祀(祠)字。

    [2]《书·皋陶谟》:“天其申命用休。”《夏本纪》作:“神命用休”。

    二、祀云中君

    ——雷电女神(太岁)

    (上元,正月十五/二月二,花朝节)

    【原文】

    1.浴兰汤(1)兮沐芳(2)

    2.华采衣(3)兮若英(4)

    3.灵(5)连蜷(6)兮既留(7)

    4.烂(8)昭昭(9)兮未央(10)

    5.蹇(11)将(12)憺(13)兮寿宫(14)

    6.与日月兮齐光(15)

    7.龙驾兮帝服(16)

    8.聊(17)翱游兮周章(18)

    9.灵皇皇(19)兮既(20)降

    10.猋(21)远举兮云中

    11.览冀州(22)兮有馀

    12.横(23)四海兮焉穷

    13.思夫君(24)兮太息(25)

    14.极劳心(26)兮忡忡(27)

    【新译】

    1.沐浴于夜色呵散播着光芒

    2.以若华之英呵装饰彩衣

    3.神灵在电光中降临——

    4.光华灿烂呵闪亮辉煌

    5.请在这长生神殿安驻

    6.与太阳月亮同放光芒

    7.乘着龙车呵挥策神鞭

    8.我缓缓遨游呵把宇宙周旋

    9.神灵呵光亮亮呵似将降落

    10.为何又随风飘举呵飞向云空

    11.放眼神州呵大地宽广

    12.环绕四海呵哪里是头?

    13.想念夫君呵令我叹息

    14.令我神伤呵心事重重

    [题解]

    云中君,即阴德,阴德君、阴君,太阴之神也。君在秦汉古语中,可为男子之美称,亦可为女子之美称。

    东皇太一是光明太阳之神,而云中君是主黑暗司闪电之神。云、阴古字通。“中”,古字义与“德”、与“神”字相通。云中君,即阴神君也。东皇太一,元旦之神,乃太阳之神。而云中君则为太阴之神。

    太阴之神,即太岁。太岁乃星名,即岁星。岁星与楚社神帝舜同名“重华”。[1]诗中“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正寓鲜华若英之意。《离骚》有:“济沅湘而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辞。”(143/144)《惜诵》:“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所言重华乃帝舜。

    太阴神,又称记作“太乙”。(乙,二也,偶也。太乙与太一适为妃配)。在《荆楚岁时记》中称为“紫姑娘娘”。紫姑,即紫宫、子宫音转。《荆楚岁时记》:“是夕,迎紫姑以卜蚕桑。”《艺文类聚》记:“汉家以正月望日(十五,元宵节)祀太乙,从昏祀到明。”

    太阴之神亦为社神和农神。马王堆汉墓曾出土一幅残图,考古学者命之为“神祇图”。图中绘有社神(土伯)之相,并有文曰:

    “大一将行宫太乙神从之以行宫”。(何按:阙文为我臆补。)

    太乙即“社”即太岁,乃太一之从行神。[2]

    《天官书》说太岁在天为五行星中的木星。木星在五大行星中居有特殊地位。希腊神话中木星即众神之王宙斯、罗马神系中亦为大神朱比特。宙斯是社(地)神该亚之子,手中握有闪电霹雳。

    “唐朝正月十五夜许三更夜行,寺观街巷灯明若昼,山棚高局尺,神龙以后,复加装饰,士女无不夜游。”(《渊鉴类函》十七引)

    “旧例,上元前后之夜,不止行人,不关里门。”(旧唐书《张孝忠传》)。正月十五,元宵。

    “及上元日,百姓请事山灯,以报禳祈祉也。”(段成式《观门灯诗序》)新正圆月衣,尤重看灯时。(薛能《影灯夜诗》)

    木星图像惊人之美丽,木星表面有极其复杂的花纹图案,“云中君”说木星“华彩衣兮若英”,似当时已能观察到这种现象。中国古代在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就知道木星为行星,其运行周期为十二年一周天。[3]上古以岁星周天年所在的位置作为天体运行的刻度点,此即十二支的起源。[4]所以岁星又名“纪星”、“应星”。

    古人认为,岁星是“农祥辰正”之星。“岁星之所居,五谷丰昌,其对为冲,岁乃有殃。”因岁星为农事之星,因此汉代以后在五行中又称“木星”。

    还应指出:

    岁星得名于大斧(天斧)之星,又即所谓“析木”也。大斧之星本来是指北斗七星(或九星),其形态似曲柄之大斧,古人认为雷雨自北斗而出,所以天斧也是雷神的象征(雷斧)。但在战国时代,大斧转变为指大岁之星,乃指木星而非北斗。

    从语源考查,郭沫若说:“岁戊古本一字。”释名:“岁,越也。”《说文》:“岁,大斧也。”岁字变作戚。岁,即斧也。出土玉器中多玉斧神器,应即太岁之象征也。叶玉森说:“干戈戚扬”,毛传:“戚,齐也。又异变作钺。”《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钺音变作戊。(玉、王原亦同源字,音变规律与此同。)

    [林沄说王之本字亦为戊。戊则岁星,本即戊星,即王星,大王之星。

    戚之古音亦读越。《国语·齐语》:“宁戚”,《淮南·道应》作“宁越”。《说文》:“戚,戊也。”《后汉书·崔蹇传》注:“戚,钺也。”]

    上古有花朝节,在二月。

    宋时洛阳从古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东京以十二日为花朝节。《杭城府志》:二月花朝,妇女争先出郊,谓之探春。清人蔡云诗:“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乡,尚劳点缀贺花春。”

    [注释]

    (1)兰汤,象征夜色之双关语。

    (2)沐,飞散。芳,直言为香气,象征星光也。

    (3)华采衣,象征彩色云霞。

    (4)若英:若木之英。《淮南子》:“若木在建木西,未有十日,其华明地。”高诱注:“若木满有十日,状如莲珠,华光明其下地。”《天问》:“若华河光。”若华即若英也。

    (5)灵,神灵。

    (6)连蜷,闻一多说即“列缺”之音转,甚确。列缺,闪电也。晋顾恺之《雷电赋》:“丰隆破鸣,列缺开云。”注谓:列缺即闪电神之名。(《艺文类聚·天部》引《山海经》佚文:“列缺电名。”)“连蜷象征闪电之光。”(蒋天枢说)闻一多又说:连蜷,亦即连娟。《上林赋》:“长眉连娟”。郭注:“连娟,言曲细也。”刘梦鹏曰:“连蜷,变动屈曲也。列缺,连蜷音转。神农称列山,亦曰连山。”

    (7)既留,蒺藜音转,即霹雳也。有芒而锐利称蒺藜。音转疾厉、机灵。

    (8)烂是闪光。《诗·郑风·女曰鸡鸣》“明星有烂”注:“烂,闪光。”

    (9)昭,通照。昭昭,一明一暗再明曰昭昭。

    (10)央,已也,未央,不已、不断。

    (11)蹇,通请。

    (12)将,降,下降。旧说请。《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勿踰我墙。”《毛传》:“将,请也。”语序不合。

    (13)憺,异本字作“淡”。王逸注:“安也”,音通耽,镇也。今语作呆。驻定也。《淮南子·俶真篇》注“憺,定也。”

    (14)寿宫,寿宫即清庙。《史记·天官书》:“营室为清庙,岁星庙也。”寿宫于唐代称长生殿,即春宫,供社神(祖神)、媒神行生殖崇拜祈子之所。(《晏子春秋》内篇记齐景公游寿宫。)《吕氏春秋·知接篇》“桓公……蒙衣袂而绝乎寿宫。”注曰:“寿宫,寝堂也。”是寿宫乃敬神之寝堂或寝庙。《汉书·礼乐志》有《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周有《房中乐》,至秦名“寿人”。《房中乐》盖寝庙所用,寝庙一曰寿宫,故秦名周房中乐曰《寿人》。房中术,亦源于寿宫祈子之术。

    (15)齐,异本作争。

    (16)服字字形象以鞭击人。古言“服”读与“鞭”(卞)同(钱大昕考证)。服即鞭也。字亦作攴。“鞭策皆马挝之名,古者用革以扑罪人,亦以驱马。”(《初学记》)《九思·守志》:“秉雷策(电)兮为鞭(策者,刺也,非鞭)。”是以鞭策为雷电象征。

    (17)聊,略也,从容缓慢。

    (18)周章,即“周折”、“周遭”、“周匝”之转语,即周旋。岁星以十二年周环天宇,是十二辰刻度的起源。

    (19)皇皇,即煌煌。

    (20)既,即也。

    (21)猋,字或作焱。《说文》:“焱,烨也。”又即飙,“扶摇谓之飙”(《尔雅·释天》)。火山喷发,大风暴,龙卷(羊角)风均称焱。《文选》李善注曰:“扶摇,暴风从下升上,故曰焱。”甲骨文中,南风之神名飙。

    (22)冀州,冀通于齐,齐州即天下也。冀州,古文称幽州,又称云中。(罗应中说)

    (23)横,有二说。(1)黄也,通于皇、光。(2)读若环,环绕。余取第二说。

    (《大戴记·小辨》:皇于四海。《孝经》:光于四海。《尚书·尧典》:光被四海。《汉书·王莽传》:昔唐尧横被四表。《后汉书·冯异传》:横被四表,昭假上下。《汉书·萧望之传》:充塞天地,光被四表。孔颖达《诗·正义》言尧德光耀至于四海之外。)

    (24)夫君,东皇太一。屈原在结尾二句中寄托着忧怀国事,思念国君的寓意。

    (25)太息,即叹息,太、叹一音之转。

    (26)劳心,良心。

    (27)忡忡,重重。

    [注释]

    [1]《史记·天官书》:“岁星一旦摄提,曰重华,曰应星,曰纪星。营室为清庙,岁星庙也。”

    [2]周世荣《马王堆汉墓的“神祇图”帛画》,《考古》,1980年10期,总925页。

    [3]木星的恒星周期为11.86年/周天,与太阳周期11.11年相近。故岁星是太阳的配偶星。

    [4]清钦天监秘书《恪遵宪度》中说:“太岁为人君之象,首列地祇之尊。地祇理从地支,故以五子曰干为所往之方。”

    三、祀河伯——苍龙星(天河之神)

    (三月三上巳)

    【原文】

    1.与女游兮九河(1)

    2.冲风起兮横波(2)

    3.乘水车兮荷盖

    4.驾两龙兮骖螭(3)

    5.登昆仑兮四望(4)

    6.心飞扬兮浩荡

    7.日将暮兮怅忘(5)归

    8.惟极浦兮寤怀(6)

    9.鱼鳞屋兮龙堂

    10.紫贝阙兮朱宫

    11.灵(7)何为兮水中

    12.乘白鼋兮逐文鱼(8)

    13.与女游河之渚(9)

    14.流澌纷兮将来下(10)

    15.子交手(11)兮东行

    16.送美人兮南浦(12)

    17.波滔滔兮来迎

    18.鱼邻邻(13)兮媵(14)予

    【新译】

    1.我伴你周游呵天河

    2.让暴风飞起呵横卷狂波

    3.乘着水车呵荷花作盖

    4.腾驾骖离双龙呵纵步飞腾

    5.登上昆仑呵远望四宇

    6.心志飞扬呵情思浩荡

    7.日将西沉呵我心怅惘

    8.不到沧海尽头呵决不回转!

    9.鱼鳞筑屋呵蛟龙守堂

    10.紫贝作门呵珍珠饰墙

    11.神灵呵你在水中作什么——

    12.为何不驱策太阳追逐群星

    13.偕伴美女呵同游银河之滨

    14.洪水滔滔呵奔腾飞降

    15.我与你拱手相别呵顺波东行

    16.送别美人呵远航南海

    17.怒波滚滚呵前来欢迎

    18.鱼光闪闪呵一路陪送

    [题解]

    三月三日,中国古代之复活节也。三月祭祀龙星。行雩祈雨是日迎祖,作曲水流觞,以宴祖也。”《论衡》明雩:“春二月雩,秋八月亦雩。春祈谷雨,秋祈谷实。”“启蛰而雩。”“龙见而雩。”

    曲水流觞,即以酒敬河神。

    河伯,名冯夷(无夷),又名彭夷,雷雨神,天河之神。

    天河古称“天汉”(汉民族命名起源),又称“河汉”。[1]简称“河”。《孝经援神契》:“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抱朴子》:“河者,天之水也。随天而转,入地下过。”《广雅》:“河伯谓之冯夷,江湖谓之奇相”。《竹书纪年》:“帝芬十六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用,庸,祝融。冯夷,《海内北经》作冰夷,“人面乘两龙。”《海内北经》:“从极之渊,深三百仞。冰夷所都焉。”郭璞注:“冰夷,冯夷也。”

    冯夷即豨,猪龙之神也。[2]

    《淮南子》:“冯夷得道,以潜大川”。冯夷又作“无夷”、“彭夷”、“彭祖”、“老彭”。《穆天子传》:“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郭注:“无夷即彭夷”。

    彭夷音转屏翳。《广雅》:“雨师谓之屏翳”。“彭夷”又称彭龙。音转即丰隆、轰隆。《左传》韦昭注以为雷神。

    《淮南子·天文》:“季春三月,丰隆乃出,将其雨。”张衡《思玄赋》:“丰隆呼其震霆。”又称天驷之神。“马祖(又称龙祖、文祖)亦名天驷之神,春季游匕于牧。”天驷,即玄牝也。游匕,即抬生殖器而游行也。彭祖在传说中又演变为明清的“天蓬元帅”。

    《艺文类聚》七十八引《山海经》图赞:“禀华之精,食唯八石,乘龙隐沦,往来海若,是实水仙,号曰河伯。”《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冯夷,水神;风姨,风神(风雨神)。屏翳、彭夷、彭祖、河鼓,皆其变称。

    《尔雅》:“河出昆仑虚(野),色白。”(古昆仑山即中国西部高原雪山。)《河图》:“风后对黄帝曰:河凡是五,皆始开于昆仑之虚。”

    《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觞曲水之饮。”三月三日,祭河神之节,即古之“上巳节”也。

    上巳乃“修禊”(洗洁)之节。《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盥)浴。”郑注:“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水沐浴。”《史记集解》引徐广注:“三月上巳,临水祓除,谓之拂禊。”禊,洁也,戒也,拂禊。即“洁礼”的宗教语言。

    《后汉书·礼仪志》注引《郑风·溱淆》:“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淆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此礼地类似古印度的恒河圣洗。郑乃祝融故地。《汉书·地理志》:“郑国,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虚也。”

    此俗在《易经》中见于“观(盥)卦”之灌礼,在古印度有恒河春浴之俗,在东南亚则为泼水节。

    魏晋后士大夫间演变为水滨曲水流觞传饮的“修禊”之礼,唐宋后则变为水边的踏青游春。《西京杂记》:

    “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

    汉用夏历,夏历元月,当周历之三月也。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清同治《武陵县志》:“上巳节,男女多出踏青。”

    三月上巳节即祭龙神河伯之节也。河伯在天即苍龙星座。《左传·桓公五年》:“凡启蛰而郊,龙见而雩。”杜预注:“龙星见建巳之月(按:此即上巳节之由来)。苍龙宿之体昏见东西,万物皆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运为百容祈膏雨。”

    三月三日,中原大浴之情人节也。是日立春。

    [注释]

    (1)九河,指天河、天汉。

    (2)“冲风,疾风之冲突者。”(颜师古说)横,狂也。横波即狂波。

    (3)骖,通参,三也。螭,亦龙之别种。或曰龙名。

    (4)昆仑,天地之山,古以为通天山,擎天柱也。又传说以为天河自此下游泄,溶冰雪,成为河汉之源。

    (5)怅忘,怅惘。

    (6)极,至也。浦,波也,此指海也。寤,慰也。寤怀,慰怀。此句有不至于大海不回头之意。

    (7)灵,河伯。

    (8)白鼋,谐“白元”,日古名“元元”。“文鱼,夜飞鱼。”(《山海经·西山经》)白鼋,象征太阳也。文鱼,象征星也。

    (9)渚,洲也。(《楚辞补注》)

    (10)“流澌,解冰也。”(王逸说)纷,解体状,指“流冰也”。(《楚辞补注》)

    (11)“交手谓拱手也”。(《汉书》师古注)

    (12)送美人,喻河伯娶妇故事。《史记》褚少孙补《滑稽列传》:“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则送女子祭河神,战国仍有此俗。又,世传河伯有好色之名。河伯彭豨,即后世所谓天蓬元帅,明吴承恩演绎为猪八戒好色故事。南浦:浦,通海水口。《玉篇》:“水源枝注江海边曰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太平御览》卷七五引《江夏说》:“南浦……其源出京首山,流入大江。”《水经注·沔水》:“出为散浦,以通巨海。”南浦,或即今吴淞口入海之春申浦。

    (13)邻邻,即鳞鳞。

    (14)“媵,送也。”媵,送音转。《左传》:“以媵秦穆姬”,杜说:“媵,送也。”

    [注释]

    [1]《初学记》卷一:“天河谓之天汉”。徐坚注:“亦曰云汉、星汉、河汉、天津。”

    [2]内蒙赤峰红山文化出土物中多见猪首玉环龙玦,象征海中鲸鱼。即封豨之神也。

    四、祀东君

    ——启明星

    (四月四·春社日·清明·祭祖节)

    【原文】

    1.暾(1)将出兮东方

    2.照吾槛(2)兮扶桑(3)

    3.抚余马兮安驱

    4.夜皎皎兮既明(4)

    5.驾龙辀(5)兮乘雷(6)

    6.载云旗(7)兮委蛇(8)

    7.长太息兮将上

    8.心低迴(9)兮顾怀(10)

    9.羌(11)声色兮娱人

    10.观者耽(12)兮忘归

    11.縆(13)瑟兮交鼓(14)

    12.箫钟兮瑶簴(15)

    13.鸣篪兮吹竽(16)

    14.思灵保兮贤姱(17)

    15.翾飞兮翠曾(18)

    16.展诗兮会舞(19)

    17.应律兮合节(20)

    18.灵之来兮蔽日(21)

    19.青云衣兮白霓(22)裳

    20.举长矢兮射天狼(23)

    21.操余弧(24)兮反沦(25)降

    22.援北斗兮酌桂浆(26)

    23.撰(27)余辔兮高驼翔

    24.杳冥冥兮以东行

    【新译】

    1.当旭日出临呵东方

    2.我现身于霞光

    3.按住马辔呵缓步

    4.沉沉夜色呵熹微晨光

    5.驾起龙车呵振响雷声

    6.驾秉云霞呵摇旗不停

    7.将上场呵我喟然叹息

    8.回顾往事呵心事深沉

    9.音容美貌呵如此迷人

    10.只要见过面的呵就流连忘返

    11.弹起琴瑟呵打起鼓

    12.箫钟齐鸣呵响不停

    13.箫笛鸣呵竽声飞扬

    14.思念神君呵敬献鲜花

    15.旋动羽毛高耸呵美丽的头饰

    16.吟诵着诗篇呵翩然而起舞

    17.一节一拍呵合于节奏

    18.神灵飞来呵遮住了阳光

    19.裁剪乌云作上衣呵以白云作衫裤

    20.掣出长箭呵瞄射那头天狼

    21.操开圆弓呵蹉跎而沉降

    22.援起北斗呵酌一瓢月中的桂浆

    23.操起辔头呵请飞身远翔

    24.雾杳蒙蒙呵我飞向东方

    [题解]

    东君,女神,启明星也。古称“明星”。“天欲旦晦明未辨之际,启明之星先日而出者也。”[1]启明为天之大星,即金星。旧多以“东君”为日神,大谬。

    王闿运说:“东君,句芒之神。旧以为礼日,文中云蔽日则非。”(《楚辞释》)其说是。“句芒”,乃“高明”语转。高明,即启明星,金星。“句”,古音与“启”音通。“芒”与“明”通。句芒即启明之转语。金星古亦称“明星”,《诗·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尔雅·释天》:“明星谓之启明。”郭璞注:“太白星也,晨见东方为启明,夕见西方为太白。”

    《始皇本纪》:“明星出西方。”明星,太白也,立兵象。

    句芒(高明)之神,鸟身人面,是为鸟神,亦称“鸟”。《尧典》:“日中星鸟,以应仲春”。

    太白即“太皓”,又记作“太昊”。皓,白也。《东君》诗句:“青云衣兮白霓裳”,即“太皓”的写照。所谓“举长矢兮射天狼”,即太白夕现西方,以长芒射天狼。《汉书·天文志》:“秦之强,候太白,占狼、弧。”天狼是秦国的象征。《史记·天官书》:“秦之强也,候在太白,占于狼、弧。”上古以东君、句芒神作为春神象征。东、春古音相通。

    《山海经·西山经》:“锺山”,笺:“又作春山,见《穆天子传》”。郭注:“春字作钟,音同耳”。

    何案:东、重、锺古字音义通。《类篇》:“重读东声”。金文东、重字不分,如“周公彝”。[2]准此,则东君即锺君,即春君(楚有春申君,封地东吴,名亦来自东君)也。盖句芒亦春神也。

    诗中“举长矢兮射天狼”,天狼乃周天所见亮度最高之恒星。其位在西。金星乃周天所见最明亮之行星,朝位东南(应于秦)。太白为军事武备之星。(《天官书》)故屈原以之喻楚人报秦之志。是日春分。

    [注释]

    (1)暾,团,蛋,即旦,日也。古埃及语亦称日神为“阿顿”、“顿”。“暾”之为言团也。《诗·豳风·东山》“有敦瓜苦”,《毛传》“敦犹团团也。”

    (2)槛,监,音义通于见,现也。

    (3)扶桑,日出云。

    (4)抚,据也,按也。“按,止也。”既,即也,将也。

    (5)龙辀,龙车,辀,车辕也。《淮南子·天文篇》“爰止其马。”《初学记》注曰“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方言》“辕,楚卫之间谓之辀。”雕辕如龙形,故谓之龙辀。

    (6)乘雷,朱熹曰:“雷气转似轮,故以为车轮。”雷谓车轮,以其声隆隆然如雷鸣也。《淮南子·原道篇》:“雷以为车轮。”

    (7)载,乘驾。云旗,即云气,云霁也。

    (8)委蛇,长曲旋转。

    (9)低迴,徘徊。

    (10)顾怀,怀顾,即回顾。

    (11)羌,将,以也。

    (12)耽,呆。

    (13)縆,引也,弹也。

    (14)交,攴也。(王逸:对击鼓也。)郭在贻说,交乃攴之讹字,可信。

    (15)《招魂》:“铿(击/敲)钟摇簴”。萧,动词,簴也。(《广韵》:“簴,击也。”)王夫之、洪兴祖均解为竹箫,甚谬。瑶,摇也。簴,铎也,铃也,即铃铛。瑶簴,旧说以为玉饰钟架(朱熹),大谬。

    《说文》:簴,铎。或从金。《三辅黄图》:“秦始皇收天下兵,销以为钟簴,高三丈,钟小者皆千石。”簴,小钟(铃)也。即后世“铛”(铃铛)。

    (16)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横吹之。”“乐器名也。”(朱熹)《释名》:“篪,笙也。声从孔出。”竽,笙之大者。(《吕览·仲夏》)“竽,六十六簧。”(《礼记》)“笙,十三簧。”(《周礼·笙师》郑注)

    (17)思,献也。贤,鲜花。

    (18)翾飞,翻飞。翠曾,翠冠,翠羽之冠。

    (19)展诗,占诗,祝诗。会舞,合舞。

    (20)律,连贯。节,停顿。一续一停。《释名》:“和乐谓之节。”

    (21)灵,云气。

    (22)“霓,屈虹。有青赤及白色。”(蒋天枢)

    (23)天狼,狼星。《易林·噬嗑》:“羿张鸟号,彀射天狼。”《汉书·天文志》:“秦之强,候太白,占狼、弧。”《晋书·天文志》:“狼星在东井南,主侵掠。弧九星,在狼东南,天弓也,主备盗贼。”戴震:“天狼一星,弧九星,皆在西宫。”《天官书》:“秦之强也,候在太白,占于狼、弧。”此章有报秦之心,故以春分野之星言之。

    《白虎通》:“天弓,虹也,又谓之帝弓。”

    《一切经音义》:“天弓亦玄帝弓,即天虹,俗名绛。”

    (24)余弧,圆弧。“弧,矢,天狼,北斗,皆星名”。(《史记·天官书》)“其东有大星曰狼,……下有四星曰弧,直狼。”“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在侵略。弧,九星,在狼东南,天弓也,主备盗贼。”(《晋书·天文志》)

    (25)反,弗也。沦,落也。

    (26)援,运也。桂浆,天浆,即月华,露水。(参王夫之《楚辞通释》说)《诗》曰:“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27)撰,纵也。放松。

    [注释]

    [1]朱熹《诗集传》,“明星”注。

    [2]见王献唐《那罗延室稽古文字》第25页。

    五、祀湘君

    ——鹑火星

    (楚社星)(五月五)

    【原文】

    女:

    1.君不行兮夷犹(1)

    2.蹇谁留兮中洲(2)

    男:

    3.美要眇(3)兮宜修(4)

    4.沛(5)吾乘兮桂舟(6)

    5.令沅湘兮无波(7)

    6.使江水兮安流(8)

    女:

    7.望夫君兮未来(9)

    8.吹参差(10)兮谁思

    男:

    9.驾飞龙兮北征

    10.邅吾道兮洞庭(11)

    11.薜荔柏兮蕙绸(12)

    12.荪桡兮兰旌(13)

    13.望涔阳兮极浦(14)

    14.横大江兮扬灵(15)

    15.扬灵兮未极(16)

    16.女婵媛(17)兮为余太息

    女:

    17.横流涕兮潺湲

    18.隐思君兮陫侧(18)

    男:

    19.桂棹兮兰枻(19)

    20.斲冰兮积雪

    女:

    21.采薜荔兮水中

    22.搴芙蓉兮木末(20)

    23.心不同兮媒劳(21)

    24.恩不甚(22)兮轻绝

    男:

    25.石濑兮浅浅(23)

    26.飞龙兮翩翩

    女:

    27.交不忠兮怨长

    28.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男:

    29.鼍骋骛兮江皋(24)

    30.夕弭节兮北渚(25)

    女:

    31.鸟次(26)兮屋上

    32.水周兮堂下(27)

    男:

    33.捐余玦兮江中(28)

    34.遣余佩兮醴浦(29)

    35.采芳洲兮杜若(30)

    36.将以遗兮下女(31)

    女:

    37.时不可兮再得

    38.聊逍遥兮容与(32)

    【新译】

    1.为什么还不动身还在犹疑

    2.是为了谁呵流连在这中流的沙洲

    3.她舞步窈窕而修美

    4.伴我同乘这桂木之舟

    5.命令沅湘之水风平浪静

    6.让长江之水停止流动

    7.望你盼你呵你杳无踪影

    8.吹响长箫呵我为谁思?

    9.我启驾龙舟向北疾驰

    10.弯曲循流呵远航洞庭

    11.挂着藤萝呵缠绕蕙草

    12.香木作浆呵兰花作旗

    13.我极目江浦呵远望水际

    14.心如闪电呵飞越大江

    15.闪电之疾呵不如我心

    16.姑娘你在何方盘桓呵为我叹息

    17.我清泪纵横荡如溪水

    18.心中隐痛愁思徘徊

    19.快快划动桂浆兰舟

    20.让船儿划破雪浪白云

    21.在水中怎能采到那高树的藤萝

    22.在树梢怎能折取那湖中的荷花

    23.心灵不通我思念也枉然

    24.恩爱不深呵自然轻于离别

    25.荡过清洌的流水礁岩

    26.我的龙舟乘风翩翩

    27.人心易变呵深深痛苦

    28.他不守信呵却托言没有空闲

    29.清早我就从江头奔驰

    30.黄昏终于到达北方的滩岸

    31.那鸟儿还在那屋顶守候

    32.那流水正在那堂下盘旋

    33.让我把玉珏抛进江水

    34.让我将玉佩丢进浪波

    35.采来沙洲上芬芳的毋忘我

    36.把它献给美丽的心上人

    37.呵,这美好的时光多么难得

    38.来,我们拥抱起舞纵情欢乐

    [题解]

    楚俗以五月初五,祭祀火正祝融。祝融即伯庸,楚族始祖之一也。伯庸即仲容,音转祝融、祝允、祝庸、帝允、帝夋。《大荒东经》:“帝俊生中容”,远古氏族风俗中习见父子联名(子承父业及父号,世官世守)。郭璞注《大荒东经》:俊(夋)亦舜字假借音也。则帝夋亦即三代之名王帝舜。

    帝夋即神农。《说文》:“畯,农夫也。从田,夋声。”段注引郑司农:“田畯,古之先教田者。”先农氏,即神农氏,后演承为主农事田官之名。湘君即帝俊,即舜,乃楚之高祖。又称商均(商君)。湘商字通。[1]“湘得名于商。楚在文化传统上与殷商实为一系。”(郭沫若)

    五月五日,端午,即立夏日。乃楚人祭夏神、鹑火之神祝融之日。端午有二,一为五月五日,又为五月十五(夏至之日)。五月十五日,俗称大端午。《荆楚岁时记》:“是日(龙舟)竞渡。”“食粽”(角黍)。“艾蒲悬门”,“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江南风俗,春中有完渡之戏,方舟并进,以急趋疾进为胜亚。(旧唐书《杜亚传》)楚先祖祝融,在高辛氏主“火正”。以鹑火之星为祝融之虚的“火房”。襄九年记:“古之火正,或食(视)于心,或食于咮,以出内火。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鹑火”与“大火”(天蝎座α星)被认为是夏神降临的标志。《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诗经》兴“七月流火”,《左传》兴“火星中而寒暑退”,“夏五月火始昏见”,《国语》“火见而清风戒寒”。所以鹑火之星及大火之星正是楚民族的宗社之星。

    楚为商族之后,本居中原。[2]周人灭商,迁楚于中原边裔(南阳盆地、丹淅之间),以其芉姓,贱称其为蛮夷。周俗以五月为“恶(wù)月”谐音。“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祝融亦即炎帝。《通鉴前编》:祝融以火施化,亦号炎帝。(略引)《白虎通》:“炎帝者,太阳也,其神曰祝融。”融者,燃(然)也。祝融即祝燃,故以之为火神之号。

    《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郭注:“火神也”。郝疏:“越绝书云祝融治南方。”“佐炎帝使主火。”《尚书大传》云:“南方之极,自北隅至炎风之野,帝炎帝神祝融司之。”《吕览·孟夏》云:“其神祝融。”高诱注:“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火官,即鹑火、鹑鸟之神,成为司南方之太阳神。其象征是丹鸟,朱鸟,朱雀。

    《楚辞》中多言祝融(《远游》等),《楚世家》:“重黎(钟黎、钟雷、钟馗)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楚其后也。”

    鹑火,亦称商星,商、湘古同音可通。[3]鹑火星乃楚人社星。“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咮……为古鹑火。”咮,朱鸟也。《尔雅·释天》:“咮谓之柳。柳,鹑火也。”故楚人以鹑火之神谓之湘君。

    湘,楚之社水也。鹑,今读纯,古读“享”,湘也。鹑,朱鸟。朱亦俊之音转。鹑鸟即踆鸟,太阳之鸟也。古言朱有“黑、褐、赤”三色。“赤凤谓之鹑。”(师旷《禽经》)“凤,鹑火之禽,阳之精也。”(《鹖冠子》)。

    古天文学的研究表明,自周贞定王(前468年—前441年)以前约500—600年间,年冬至日皆望牵牛之次,时鹑鸟之宫正当朱鸟七宿,而心宿正当大火宫。也就是说鹑鸟、朱雀、心、大火当时是合一的。[4]

    [注释]

    (1)夷犹,犹疑之转语。

    (2)蹇,通将,为也。中洲,水中坛,即辟雍。

    (3)何剑熏说:要渺叠韵连词,即后世所谓妖娆、妖妙、妖美、苗条。说甚确。

    (4)修、秀音转,宜、秀皆有秀美之意。宜修即《山鬼》宜笑。(《楚辞拾沈》)

    (5)沛,陪也。

    (6)桂舟,象征新月。

    (7)沅湘,楚之社水。沅湘乃传说中舜南征而死之地,故楚人以之为社水。屈原诗中多提及沅湘。《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怀沙》:“浩浩沅湘,分流汩兮。”沅湘二水皆入洞庭而北注于长江。沅湘乃楚之南境。

    (8)安流,水波平定。

    (9)夫君,湘君。

    (10)参差,箫之古名。《风俗通·声音》:“舜作箫音九成(九成即九章),凤凰来仪。其形参差,象凤之翼,十管,长一尺。”

    (11)邅,托。道,导。“洞庭,地穴也,在长沙巴陵。今吴县南大湖中有包山,下有洞穴,穴道潜行水底,云无所不道,号为地脉。”(《山海经·海外东经》郭注)

    (12)薜荔,木莲。“缘树木垣墙而生,四时不凋,六七月间不花而实,实大如柘,开似莲房,故一名木莲。”(《本草纲目》)柏,攀也。(王逸:柏,搏壁也)绸,周也,绕也。蕙,香草。

    (13)荪,荃也(王夫之说)。荃通拴,系也。桡,绕也。兰旌,《尔雅·释天》:旄首曰旌。绿色的旗帜,兰旌。

    (14)涔阳,楚地名,何剑熏说即澧州,可从。极浦,至大海。(王逸:极,远也。浦,水涯也。)涔,通琴,龙也。浦,波也。

    (15)扬灵,闪电。《广雅·释诂》:“灵,犹光也。”(与亮音转)《汉书·郊祀志》:“扬金光,横泰河。”(华烨烨)泰河,天河。扬金光即扬灵。《离骚》:“皇剡剡其扬灵兮”,皇剡,亦即谓闪电。

    (16)极,至也。

    (17)婵媛,盘桓,盘旋。亦即下文潺湲。

    (18)陫侧,徘徊不安。

    (19)棹,舟也。枻,船舷。

    (20)搴,采也(闻一多说)。芙蓉,荷花。

    (21)同,通也。媒劳,读无梁,无连。

    (22)甚,深也。

    (23)石濑,石滩。

    (24)骋骛,驰马。江皋,江津,江头。

    (25)弭节,收鞭。北渚,北岛,北洲。龚自珍云:“陼,如渚者。渚丘,水中享者也。”渚、陼通义,陼,又字作堵,音转即岛。

    (26)次,栖也,集也。

    (27)《海外西经》:“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郭注:“周,犹绕也。”古邦社皆以水中洲岛为之,以招龙神(鳄鱼)也。《离骚》:“水周兮堂下”,“周”字亦同义。

    (28)玦,佩玉名。余玦,玉玦也。

    (29)余佩,玉佩。醴,澧水也。浦,畔也。湘水,澧水,沅水共会巴陵洞庭,故洞庭别名三江口。(《中山经》郭璞注)澧水入沅而入洞庭,为洞庭五渚之一。

    (30)芳州,香草聚生水中之处。(王逸)《诗·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笺曰:“伊,因也。士与女往观,因相戏谑行夫妇之事。其别,则送女以芍药。结恩情也。”此言遗杜若,亦犹诗人赠芍药。《楚辞别录》“杜若,令人不忘。”

    (31)遗,慰,赠也。下女,神女。

    (32)逍遥:即嬉游、今语游戏之转语联绵词。容与,“游戏貌也”。(王逸)“双声连语,犹夷犹也”。(朱骏声说)何案,“容与”容古音从允,允与,即旋转、舞蹈(或暗示性活动也)。

    [注释]

    [1]参《李平心史论集》第315页。

    [2]《左传·昭十七年》:“郑,祝融之虚也。”杜预注:“祝融,高辛氏火正,居郑。”

    [3]《钱宝琮·学术论文集》,第330页。

    [4]卢景贵《高等天文学》。

    六、祀湘夫人

    ——鹑尾

    (六月六 湘夷/湘娥)

    【原文】

    女:

    1.帝子降兮北渚(1)

    2.目眇眇兮愁予(2)

    3.嫋嫋兮秋风(3)

    4.洞庭波兮木叶下

    男:

    5.登白囗(4)兮骋望(5)

    6.与佳期兮夕张(6)

    7.鸟何萃兮蘋(7)中

    8.罾(8)何为兮木上

    女:

    9.沅有茝兮醴有兰(9)

    10.思公子兮未敢言

    11.荒忽兮远望(10)

    12.观流水兮潺湲

    男:

    13.麋何食兮庭中

    14.蛟何为兮水裔(11)

    15.朝驰余马兮江皋(12)

    16.夕济兮西澨(13)

    17.闻佳人兮召予

    18.将腾驾兮偕逝(14)

    女:

    19.筑室兮水中(15)

    20.葺之兮荷盖(16)

    21.荪壁兮紫坛(17)

    22.播芳椒兮成堂(18)

    23.桂栋兮兰橑(19)

    24.辛夷楣兮药房(20)

    25.罔薜荔兮为帷(21)

    26.擗蕙櫋兮既张(22)

    27.白玉兮为镇(23)

    28.疏石兰兮为芳(24)

    29.芷葺兮荷屋(25)

    30.缭之兮杜衡(26)

    31.合百草兮实庭(27)

    32.建芳馨兮庑门(28)

    33.九嶷缤兮并迎(29)

    34.灵之来兮如云(30)

    男:

    35.捐余玦兮江中(31)

    36.遗余褋(32)兮醴浦

    37.搴(33)汀洲兮杜若

    38.将以遗兮远者(34)

    39.时不可兮骤得(35)

    40.聊逍遥兮容与(36)

    【新译】

    1.公子降临于北岛

    2.举目四望呵踌躇

    3.飘飘而来呵秋风

    4.洞庭扬波呵万木悲落

    5.登上白云呵纵目远望

    6.将近佳期呵潮水上涨

    7.那鸟儿们为什么聚集在水萍中

    8.那网儿呵为什么要架在木枝上

    9.沅水中有香草醴江中有鲜兰

    10.日夜思念公子呵却不敢直言

    11.驰目苍茫呵远望

    12.只看见流水呵缠绵

    13.糜鹿想吃什么呵跑进庭院?

    14.蛟龙想做什么呵登上岸滨?

    15.清晨我驱马于江岸

    16.夕阳我荡舟于西江

    17.听说美人在召唤我

    18.要立刻纵马呵飞驰到她身边

    19.我要在水中[为你]筑一座殿堂

    20.用荷叶来覆盖屋顶

    21.用香草涂墙用紫贝砌坛

    22.把香椒撒布到各处

    23.用桂木做栋呵兰木做梁

    24.红色香药呵熏染卧房

    25.用藤萝编织帷幕

    26.用蕙草编织香帐

    27.白玉做睡眠安枕

    28.石兰做床前屏防

    29.白芷做墙荷叶盖屋

    30.四面围绕相思红豆

    31.收集百草种满庭院

    32.迎门飘散醉人的芳香

    33.请九嶷盛装做我的傧相

    34.请神灵像白云一样从天飞降

    35.让我们把玉玦丢弃到江中

    36.把离愁别恨抛进那汪洋

    37.采来沙洲上芳香的毋忘我

    38.献给你呵远来的贵客

    39.好时光呵难再得

    40.来起舞吧纵情欢乐

    [题解]

    湘夫人,即湘娥,即鹑尾之神。“鹑尾”,古音读为“相夷”(尾古音夷),夷,娥古音义皆通。[1]故鹑尾即湘娥也,即湘夫人也。湘夫人亦即舜妻娥英,《大荒南经》:帝俊妻娥皇。亦称英娥(讹变为二女)、女英、皇英。湘夫人又称湘姨,其音与湘尾谐,湘尾,即鹑尾,乃楚之分野。故为楚社之主。湘君,炎帝,帝俊、舜,即祝融。湘妃,则湘水之女神。古代观念认为火神之配妃为水神。湘妃,又即楚之江神名奇相。奇相亦湘夷(古音与奇通)之变语。[2]

    湘夫人,帝女也。即后世之织女,上古称“女志”,魏晋后“女志”一名演变为“织女”,并与牛郎/河鼓成为银河对望的两大星名。七月七日祀之。《尔雅翼》:“涉秋七日,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喜鹊为梁以渡。”“天河之东是织女,天帝之子也。”(明,冯应京《月令广义》)“楚怀王初置七夕,妇女是日以彩缕穿七妃针,陈瓜果于庭,以乞巧。”

    案穿针乞巧者,乃起源于祈子之俗也,穿针实际正是性交之象征。

    《周礼·地官》:“夏日至,礼地祇于泽中之方丘。”《史记·封禅书》索隐引“江记”:“奇相,帝女也,率为江神。”郭璞《江赋》:“奇相得道而宅神,乃协灵爽(母)于湘娥。”可证湘娥(夫人)乃湘水之女神。

    〔又按:关于奇湘与湘妃之关系,可参以下语音资料。王献唐《那罗延室稽古文字·汉宣义印考》:义(義/羲)古有三音。“一读若奇(极),一读同戏,一读义。”古音均隶歌部,读若阿。《风俗通·皇霸》:“戏,法也”。戏无法训,法当作仪。仪训度法,古与义一字。戏、义同音,故得相假。奇从可声,可声之阿,与我声之俄同读。义从我,故得与奇通呼。(略引)其说至为精当。〕

    湘君,湘夫人,楚之祀社日也。

    五月五,七月七,中国之女儿节。夏至(尽)之日。

    [注释]

    (1)北渚,此与《湘君》篇北渚相应。

    (2)眇眇,茫茫,迷茫转语。愁余,异本作予。愁余,即“踌躇,踟蹰。”(闻一多说)

    (3)嫋嫋,摇摇,飘飘。

    (4)白囗,《山海经》“阴山其划多茆蕃”,郭璞注:“蕃,青,似莎而大。读卯、烦二音。”(异本作:“白萍兮骋望。”)

    (5)骋望,亦作逞望,亦作极望。(何剑熏说)

    (6)与,至也。张读为帐。《说文》:“帐,张也。”

    (7)陆玑《诗义疏》:“囗,今水上浮萍是也。其粗大者谓之囗,小者曰萍。”

    (8)罾,是渔网,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9)芷,白芷,一名离(江离),一名药,味芬香。兰,兰草。见芷兰而思公子者,自托芷兰而待采也。

    (10)《上林赋》:“芒芒恍惚。”郭璞注:“言眼乱也。汉书作忽。”案,即朦胧,模糊,茫荒。

    (11)裔,边也。

    (12)皋,岗也。

    (13)《说文》:“澨,埤增水边土,人所止者。”水畔堤岸也。

    (14)《大招》:“腾驾步澈,游春囿只。”腾,乘也。驾,座驾,车马也。偕逝,同往也。逝,去。

    (15)筑室水中,辟雍也,社神所在地。《史记·封禅书》:“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圆丘。”

    (16)葺,茨也,以茅苇盖屋(《说文》)曰葺。

    (17)荪,荃草。紫,紫草。(何剑熏说)

    紫坛,祭太阳神、火神之坛。

    《汉书·郊祀志》:“甘泉泰畤紫坛,八觚宣通象八方。五帝坛周环其下。”《礼乐志·郊祀歌》:“爰熙紫坛。”注:“用紫色物铺地谓之紫坛。”《汉武内传》:“帝登延灵之台,设座殿以紫罗辅地。”紫罗,紫草也,用紫色象征太阳光芒。

    (18)播,布也,撒布。古有用椒末和泥来粉饰堂壁之俗,即所称椒房。《艺文类聚》引《汉宫仪》:“皇后(室)称椒房……以椒涂室,亦取其温暖。(除恶气也)”

    (19)橑,梁也。栋,俗乐正梁。《尔雅·释宫》:栋谓之椽。

    (20)辛夷,芍药。《山海经·北山经》郭璞注:“芍药,一名辛夷,亦香草属。”“药,白芷别名。”

    (21)罔,网,此言编织也,指编织薜荔为帷幕。

    (22)櫋,即绵联,“辟带也”。辟带即花边。此言以蕙草为花边,加于帷上,一齐张挂起来。

    (23)镇,枕,枕头。

    (24)石兰,亦名石苇。蔓延在石上,叶如苇而韧。芳,防也,屏风。《本草》:“防风一名屏风。”防屏一声之转,古即有屏风之名,见《史记·孟尝君列传》及《燕丹子》。

    (25)屋,幄也。荷屋即荷幄,华盖也。(闻一多说)盖垂于屋上,状如荷叶。

    (26)杜衡,俗名马蹄香,叶似葵,形似马蹄。

    (27)合,集也,会聚。实,充塞也。实,动词。

    (28)庑,盛也。(《文选·东京赋》薛综注)丰盛。

    (29)刘师培说:《艺文类聚》卷七引作“九疑纷兮并迎”。何剑熏云:“纷,古训喜。言群山喜而迎之也。”

    (30)异本灵作灵子,群神也。

    (31)玦,玉玦,协音于决,诀别(说详附录)。

    (32)褋,《方言》“禅衣,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褋。”

    (33)搴,采。

    (34)遗,赠与。远者,远来人。

    (35)骤,屡也,再。

    (36)容与,舞蹈。何按:容,古音营,营与,即犹豫之语转,旋转徘徊也,形容舞步。

    [附录]

    湘君湘妃考[3]

    何新

    帝舜是中国远古传说中一位极重要神人,他是楚族的先祖。但也是历来传说最分歧,面目难明的人物。

    《史记》记舜有号曰“重华”,而重华既为太岁之名(见《天官书》),亦为舜之名。《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所言重华,即舜。舜乃其高祖,所以屈原要投诉于舜。还可注意者,重,神也。重华即神华。重华,即中华,乃是华夏民族所得名由来。湘君,即舜也。历史上确有其人。《大戴礼·五帝德》记孔子言:帝舜号曰重华。“五十乃死,葬于苍梧之野”。苍梧地在湘水九嶷之间。其死因,有二说,一说溺于湘江,一说征苗蛮劳瘁而死。传说矛盾,史料稀阙,殊难深究。

    《山海经·海内南经》记:“南方苍梧之丘,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水经注·湘水》:“九疑山南有舜庙。”《后汉书·郡国志》注引《湘州营阳郡记》:“山下有舜祠,故老相传,舜登九疑。”《尚书》伪孔传:“舜即位五十年,升道南方巡守,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国语·鲁语》:“舜勤民事而野死。”韦昭注:“野死,谓征有苗,死于苍梧之野。”《秦策》、《荀子·义兵》、《淮南子·兵略》并记瘁伐有苗。《吕览·召类》玄瘁切有苗,更易其俗。“《淮南子·修务》谓“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

    《山海经·大荒南经》:“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路史·发挥》以叔均为舜子,甚谬。叔均即丹朱,太阳女神羲娥也。《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叔,少也。叔均即少君。春秋时君夫人称“小君”(见《左传》及《谷梁传》)。叔均即湘夫人。

    又所说“丹朱”,亦即湘妃也。湘妃名娥妃又名丹朱,即太阳女神。娥、二音近,因此讹传为“二妃”。《山海经》记天帝之娥女(即幼女)为“二女”,后人不知二应读为娥,遂引起千年聚讼纷纭。晋郭璞注《山海经》即已感困惑,云:“说者皆以舜陟方而死,二妃从之,俱溺死于湘江,遂号为湘夫人。按《九歌》之湘君,湘夫人自是二神。”(略引)(郭沫若亦谓“二女故事”最为分歧难辨。说见其《甲骨文字研究》)。[4]

    《水经注·湘水注》:“大舜之陟方也,二(娥)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娥在古汉语中有少女(读若夭、幼)、亦有美女之意。

    《山海经·中山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以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此言“二女”,不应读两女,而应读作娥女(幼女)。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始皇二十八年,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湘君何神?对曰:尧女,舜之妻,死而葬此。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略引)《礼记·檀弓》郑注:《离骚》所歌湘夫人,舜妃也。

    综上论,舜即湘君,亦为楚族之祖,楚之社神。湘夫人即湘妃,帝尧之女,名丹朱,又称“神君”(叔均)。为湘江之神。张华《博物志》:“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有斑”。文中二妃,亦应读为娥妃,非关二女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曰:“《楚词·九歌》有湘君、湘夫人。夫人是尧女,则湘君当是舜。”综合各种矛盾的史料,取菁去芜,可以认为,这一推论是最为合理的。

    又,舜即炎帝。舜,《说文》所录古文作“囗”,象土((石)土)上作火炙肉之形。又“烾”乃“赤”之古文。(《说文》)“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古文从灸,土。”(《说文》)舜字字根从赤,则赤帝、炎帝即舜,司南方之神帝也。

    章炳麟《文始》:“舜,秦谓琼,舜可读如俊。‘舜’‘俊’音近,故义亦相通:《礼记·中庸》‘其斯以为舜严。’郑注‘舜之为言允也’。”

    允、俊古音义俱同。则《山海经》中帝俊即帝舜,王国维、丁山皆早有此说,可信。

    又《说文》释舜本义为草名:“艸也,楚谓之葍,秦谓之琼,蔓地连华,象形。”但朱芳圃指出其说谬:“许慎训为舜华,误以假借为本义,且曰象形,实是大误。”(朱芳圃《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第139页)

    《说文》:“炎,火光上也,从重火。”

    又,舜即炎帝。《白虎通》:“炎帝者,太阳也。”《左传·哀九年》:“炎帝为火帝”。炎师,即火正,与祝融为同官。火正、祝融是远古部族中的火官之名。火官既是司天文之官(司大炎之星),又是部族中火事之官(主管改火、火田、火灶之事)。各部族均有火正,祝融。炎帝是太阳神、火神。

    舜本义亦为重火即大火之名。琼花炽红蔓地而开如火焰,故亦名“舜”。

    《诗经·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毛传》:“舜,木槿也。”《说文》:“木堇朝华暮落也,从艸,舜声。”

    《世本》:“舜姓姚氏。”

    《史记·陈杞世家》:“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

    舜本居陈,即今豫中淮阳。

    《史记·周本纪》:“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帝舜之后于陈。”《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陈州宛丘县在陈城中,即古陈国也。帝舜后遏父为周武王陶正,武王赖其器用,封其子妫满于陈,都宛丘之侧。”

    舜之后裔播迁,流散各地,或迁于晋,或迁于鲁,或迁于吴越(吴即承有虞之号)。其中最重要一支乃迁于豫陕鄢郢丹浙水之间,建成丹阳,是为楚族。

    [注释]

    [1]今语阿姨,即娥姨之语转。

    [2]何按,奇相,即娥湘,湘娥之转语。奇(jì)古音读如娥。娥湘,湘娥,即湘夫人。

    [3]此文摘自作者的《读书札记》。

    [4]郭氏《卜辞通纂》谓舜即帝俊,即夋。王国维谓帝俊即商祖夋,即喾(kù)(俊古音通喾),即帝喾。

    七、祀大司命

    ——月神(太阴)(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中元)

    【原文】

    1.广开兮天门(1)

    2.纷吾乘兮玄云(2)

    3.令飘风(3)兮先驱

    4.使涷雨兮洒尘(4)

    5.君回翔(5)兮以下

    6.逾空桑兮从女(6)

    7.纷总总(7)兮九州

    8.何寿夭兮在予

    9.高飞兮安翔

    10.乘(8)清气兮御阴阳

    11.吾与君兮斋速(9)

    12.导帝之兮九坑(10)

    13.灵衣兮被被

    14.玉佩兮陆离(11)

    15.壹阴兮壹阳

    16.众莫知兮余所为(12)

    17.折疏麻兮瑶华(13)

    18.将以遗兮离居

    19.老冉冉兮既极(14)

    20.不浸近兮愈疏(15)

    21.乘龙兮辚辚

    22.高驼(16)兮冲天

    23.结桂枝兮延伫(17)

    24.羌愈思兮愁人(18)

    25.愁人兮奈何

    26.愿若今兮无亏(19)

    27.固人命兮有当(20)

    28.孰离合兮可为

    【新译】

    1.敞开呵天门

    2.与我一同驾乘呵乌云

    3.让暴风来开道

    4.让寒雨来洗尘

    5.帝君盘旋翱翔呵下降

    6.我超越苍天而追随你!

    7.看大地上芸芸众生

    8.寿夭命运由我决定

    9.凌高空呵缓缓飞翔

    10.浮升青云呵驾御阴阳

    11.我为您呵喝道开路

    12.请帝君飞临那九州四方

    13.我的神秘羽衣迎风翩跹

    14.我的琳琅玉佩飘忽亮闪

    15.时而明亮呵时而阴暗

    16.人类无法预卜我的作为

    17.让我摘取瑶池的仙草

    18.用以赠慰世间那些孤独的人

    19.人生苦短呵飘忽即逝

    20.不及时亲近呵即将别离

    21.驱动龙车滚滚呵

    22.旋飞冲上云天

    23.折一枝月桂呵遥相祝福

    24.我日增思念呵令我悲愁

    25.但令我悲愁又能如何?

    26.只愿明月长如今夜呵圆满无缺

    27.然而只要人生具有价值

    28.即使生离死别却又如何?

    [题解]

    月神,即大司命也。七月十五(夏历八月十五),中元之节,月神西王母之寿日。

    大司命,又称大厉(令),大陵(灵),蓐收(蓐牧),黎母(力牧、骊山母),即嫘祖。又称女罗、女离、女禄(《帝国系》记谓楚人女祖之一),是司死亡之太阴之神,亦为月亮女神。

    秦汉礼俗:“八月中气(秦历八月,夏历七月),是月也,命有司享寿星于南郊。”[1]大司命即寿星也。诗中云:“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表明大司命司九州人类之生死寿夭。

    中国古代有老人节,唐明皇后更立为千秋节。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

    “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之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夕,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源,丹桂飘香,银蟾光满。”

    《礼记·祭注》:“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中霤、国门、国行、泰厉、户、灶”。泰厉,即泰灵、泰令,亦即大司命之神也。(厉、灵、令、命古言皆通。令、命二字乃同形字之异读分化。)

    [注释]

    (1)天门,位在西北、东南。

    (2)纷,飞貌(王逸说),纷、飞音转。玄云,乌云。

    (3)飘风,飙风,暴风。

    (4)涷雨,大急雨。涷读为冲,大而猛。洒尘,洗尘。(西、先古字通用,西施又称先施。)

    (5)回翔,旋转。

    (6)空桑,古传说中北方山名,玄冥所居。洪兴祖《补注》:“《山海经》云:东曰空桑之山。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淮南子》注云:空桑,地名,在鲁也。”

    李嘉言云:空桑当为穹苍。空、穹,桑、苍,古通用。穹苍即苍天。女,读为汝,你也。

    (7)“纷总总”,屈原诗常用此语,见《离骚》第205句注。

    (8)乘:升。读如解,分也。

    (9)斋速,斋,疾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五)

    (10)九坑,坑,阬。异本作九冈,冈,陆也,九冈即九州也。帝,帝星,北极星。

    (11)灵:神也。被:披也,飞扬。陆离:亮丽。

    (12)“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阴阳概念,起源于日夜,推广于寒暑。《尔雅·释天》:“颛顼之虚,虚也。”于节令主冬。《淮南子·天文篇》:“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故《史记·律书》云:“虚者,能实能虚,言阳气冬则宛藏于虚,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故曰虚。”此云“壹阴兮壹阳”,盖脱胎于此。

    (13)王逸说:“疏麻,神麻也。”瑶华,玉华,霜雪也。何剑熏说:“疏麻非神物,即酥麻,或苏麻,为麻之一种,实可食,与芝麻小异。芝麻,白者曰狗蛋,黑者曰臣胜,汉时始入中土,初名胡麻,以麻名者,以其与疏麻相类。”瑶华,王逸释为玉华,实则,“瑶花即疏麻之花,疏麻花黄,六出。”

    (14)极,至也。

    (15)浸近,亲近。

    (16)驼,旋飞。

    (17)《说文》:“桂,江南木,万药之长。”

    古乐府《陇西行》:“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桂树浃道生,青龙对道隅。凤皇鸣啾啾,一母将九雏。”闻一多说:“此言天上事。道,黄白道。榆、桂、龙、凤,皆星名也。”“玉衡星散为榆”(春秋运斗枢),“椒桂分阴阳”(同上),注:椒,阳星之精所生。青龙即东宫,凤凰(皇)即南宫朱鸟。桂,北斗也。延伫,遥祝。

    (18)羌,将。愁人,俦人。俦,仇偶、伴侣也。此句直译应作:我今更加思念(愈思你呵令我悲愁。)

    (19)无亏,月团圆也。若今,及今。若,及也。(徐仁甫《楚辞解难》)

    (20)当,价值也。

    [注释]

    [1]《渊鉴类函》卷四引《礼》书。

    八、祀少司命

    ——水星(小白·霜神)(九月九·霜降)

    【原文】

    1.秋兰兮麋芜(1)

    2.罗(2)生兮堂下

    3.绿叶兮素华

    4.芳菲菲兮袭予(3)

    5.夫人自有兮美子

    6.荪何以兮愁苦(4)

    7.秋兰兮青青

    8.绿叶兮紫茎(5)

    9.满堂兮美人

    10.忽独与余兮目成(6)

    11.入不言兮出不辞

    12.乘回风兮载云旗(7)

    13.悲莫悲兮生别离

    14.乐莫乐兮新相知

    15.荷衣兮蕙带(8)

    16.倏而来兮忽而逝(9)

    17.夕宿兮帝郊(10)

    18.君谁须(11)兮云之际

    19.与女游兮九河(12)

    20.冲风至兮水扬波

    21.与女沐兮咸池(13)

    22.晞女发兮阳之阿(14)

    23.望美人兮未来

    24.临风怳兮浩歌(15)

    25.孔盖兮翠斾(16)

    26.登九天兮抚彗星(17)

    27.竦长剑兮拥幼艾(18)

    28.荪独宜兮为民正(19)

    【新译】

    1.秋天的兰花呵如此迷人

    2.蔓延盘绕呵高堂之下

    3.绿叶呵映衬着白花

    4.香飘飘呵袭人

    5.夫人必会生育出好儿子

    6.公子呵何必为此愁苦

    7.看秋兰呵青青

    8.绿叶呵缠绕着紫茎

    9.满堂呵都是美人

    10.他那秋波却独向我注送衷情

    11.你来不招呼呵去不辞行

    12.驾着旋风呵腾着白云

    13.人生之悲痛莫过于生离死别

    14.人生之极乐莫过于初恋相亲

    15.只遗下荷叶与蕙草

    16.匆匆而来又飘飘而去

    17.夜晚呵守睡在神坛

    18.神君你在等谁呵注目于云际?

    19.我愿与你同游于天河

    20.任暴风旋转呵洪水扬波!

    21.我愿与你呵共浴于天池

    22.在太阳之边呵晾晒你的秀发

    23.但是盼望着美人呵你却不来

    24.让我临风发狂呵高唱悲歌

    25.张起巨大的华盖与翠羽之旗

    26.升腾于九天呵驱除那彗星

    27.请耸起长剑呵拥护少男少女

    28.王孙呵只有你才能做生命的守护之神!

    [题解]

    少司命,即西方之太阳神少昊。《封禅书》称司命亦记作司中,命、中皆铃、钟之音转,是主时间之神。少司命司生。是生命、生育之神。又,少昊乃传说中的西方太阳神。《尸子》:“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山海经》:“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是神立司反景。”郭璞注:“日西入则影反东照。”此篇乃祈子、为小儿女求平安之诗。则少昊似为护持幼子之神,古俗有小儿节。

    九月九日,登山(高)之节。《西京杂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九月九日,俗于此时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避恶气而御初寒。”清湘西《会同县志》:“重九日,登高吟哨,采菊,泛茱觞,佩萸囊以辟邪。”

    九月星主为水星。中国古代称水星为“辰星”,水星为秋神象征,《夏小正》:“九月内火,辰系于日。”辰即水星。水星亦名“小白”。小白即小皓,即少昊。又称“天兔”、“玉兔”,伴日、月而行。由于其运行轨迹神秘,因此一度认为水星是两颗行星“参”与“商”。[1]

    《史记·天官书》记水星出没状态谓:“其出东方,行四舍,四十八日,其数二十日,而反入于东方。其出西方,行四舍,四十八日,其数二十日,而反入于西方。”

    在西方暮色中见到它时,称它为“参星”,在东方晨曦中见到它时,称它为“商星”。古希腊人也如此。他们称水星暮见为“墨兵利”,晨见为“阿波罗”。

    九月九,秋分。九谐音久。九九,久久也,长寿也。重九即长九。

    [注释]

    (1)麋芜:迷媚,美也。或读为蕃芜,繁茂语转,义为繁盛(何剑熏)。“繁从每声,属明母,古在并母。或说草名,主治不孕。”《图经本草》“蘼芜,芎穷苗也。……其叶倍香,或莳于园庭,则芬馨满径,……七八月开白花。”《尔雅翼》(卷二)“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古以为生子之祥。而蘼芜之根主妇人无子,故《少司命》引之。少司命,主人子孙者也。”(闻一多说)

    (2)罗,连也。

    (3)菲菲,即今语扑扑、喷喷、披披、飞飞。袭予,袭人。

    (4)有,育也。荪,通孙,王孙公子也。

    (5)紫茎:紫谐子音,茎谐继音。子嗣也。

    《山海经》: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柱,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昊爰过。黄帝所为。

    (6)目成:成,定也。《国语·郑语》:“谍既成矣”,韦昭注:“成谓定”。通盯、瞪。目成,目定即注目也。又,成古音通京,京,睛、青通。目成即目青,所谓“青眼”,亦注目之意也。

    (7)云旗,云雾,云气。旗与气通。

    (8)荷衣蕙带:荷衣,荷花衣,荷叶多丝。蕙,香草。蕙,怀也,怀思。荷蕙皆为象征意象。

    (9)倏而:字又作儵,而读然。儵然,《招魂》作“儵忽”,“往来儵乎”,疾速也。

    (10)帝郊:郊,郊坛。帝郊即祭上帝之神坛。

    (11)须:守也,等待。

    (12)九河:银河、天河。

    (13)咸池,《天官书》:“西宫咸池”。是少昊神之所在地。《淮南子·天文篇》:“日出于阳谷,浴于咸池。”《山海经·海外西经》“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注“有黄池,妇人入浴,出即怀妊矣。”黄池亦即咸池。咸黄一声之转。黄池,即黄泉。又记作丹池,感泉。此传说有自然之根据,盖地下熔岩,古以为太阳所归宿也。

    (14)晞:即晒。阳阿即阳谷。《淮南子》:日出于阳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至于曲阿。阳阿,即曲阿。

    (15)怳,犹狂也,《说文》:“怳,狂之貌。”浩,狂大也。

    又:怳当为惘或怅字之假。《后汉书》:“惘然若有失。”江淹《杂体诗》作:“怳然若有失。”怳然即惘然。《集韵》:“惘,失去貌”。

    (16)《司马相如传》集解引郭璞:“孔,孔雀。孔盖,即华盖也。”西宫华盖星座名。又,孔可训大。孔盖即巨大的伞盖。

    翠斾,旗星。又,《远游》:“彗星以为兮。”旗也。马王堆帛书“五星占”中有彗星名“旗”。

    (17)抚,舞也。抚,读如麾,驱逐。古以彗星为不祥之星。

    (18)竦,何剑熏说:“竦从立束声,当以训立为正。”竦、耸音通,皆耸立之意。长剑,暗喻男性生殖器。拥,拥抱,拥护,有护持之义。

    清黄生《字诂》“艾,骇之音转。”即今字“孩”。《齐策》注:“孺子,幼艾美女也。”少女美男皆可称少艾。

    (19)荪,王孙。宜,适宜。正,长也,神也。

    [注释]

    [1]《左传》:“高辛氏二子,长阉伯,季实沈,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阉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故参为唐星。”

    九、祀山鬼

    ——织女星·女隤(夔)

    (十月十·冬至·祭高山)

    【原文】

    男

    1.若有人兮山之阿(1)

    2.被薜荔兮带女罗(2)

    3.既含睇(3)兮又宜笑(4)

    4.子慕予(5)兮善窈窕(6)

    女

    5.乘赤豹兮从文狸(7)

    6.辛夷车兮结桂旗(8)

    7.被石兰兮带杜衡(9)

    8.折芳馨兮遗所思

    9.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10)

    10.路险难兮独后来

    11.表(11)独立兮山之上

    12.云容容(12)兮而在下

    13.杳冥冥兮羌昼晦(13)

    14.东风飘兮神灵雨(14)

    男:

    15.留灵修兮憺忘归(15)

    16.岁既晏兮孰华予(16)女:

    17.采三秀(17)兮于山间

    18.石磊磊兮葛蔓蔓(18)

    19.怨公子兮怅忘(19)归

    20.君思我兮不得闲(20)

    男:

    21.山中人兮芳杜若(21)

    22.饮石泉兮荫松柏

    23.君思我兮然疑作

    女:

    24.雷填填兮雨冥冥(22)

    25.猿啾啾(23)兮狖夜鸣(24)

    26.风飒飒兮木萧萧

    27.思公子兮徒离忧(25)

    【新译】

    1.似乎有人呵藏在那山边

    2.身上披着菟丝呵缠挂着藤萝

    3.目光含媚呵有时欢笑

    4.人们喜爱我呵因为我苗条

    5.我驾着红色豹子跟从着蛟龙(花狸)

    6.乘着木兰之车呵插着桂树之旗

    7.我身披石兰呵佩戴着豆蔻

    8.让我折一枝鲜花呵献给思念的人

    9.我深藏在密林深处终年不见天日

    10.道路险峻呵只能慢行

    11.我孤独伫立在高山之巅

    12.乌云滚滚翻动在脚下

    13.长夜漫漫呵何时是黎明?

    14.只盼大风吹来神灵呵播洒雨露

    15.留一片爱心呵怅惘而归

    16.岁月已将终呵可把鲜花赠给谁?

    17.要采灵芝呵必须进深山

    18.莫怕乱石垒垒呵荆棘蔓蔓

    19.恨公子呵你竟怅惘而回归

    20.还说想我呵永不变心

    21.那山中的美人呵芳香如豆蔻

    22.渴饮山泉呵栖息于松柏

    23.既然爱我呵为什么你却疑虑不停?

    24.雷声隆隆呵秋雨茫茫

    25.山猿夜啸呵何等凄凉

    26.寒风萧飒呵黄叶纷飞

    27.思念你公子呵我徒自情悲!

    [题解]

    山鬼亦楚人社神,即楚之女祖女隤氏。《帝系》:“颛顼娶于滕奔民,子谓女禄(嫘)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子谓之高錞(娲)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产陆终,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錞氏,产六子。孕而不粥(育),三年,启其左肋,六人出焉。……是为楚氏。”(略引)錞通魁夔。夔即山魈,山鬼也,山之神兽,楚人图腾之一也。

    女,又别名织女、女岐,鹑尾星,又称岐女、岐母星,即织女星也。又称鬼女,鬼母。

    《天问》:“女岐无合,焉取夫九子?”注:“女岐,神女,无夫而九子也。”女歧,即女志,即织女,古以为媒(妈)祖。又称嫘祖、九子母,鬼子母。《天官书》:“尾为九子”。

    《夏小正》:“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乡,则旦。”古以织女北见为冬神降临的星象。

    山鬼,《广雅》:“山神谓之离。”《说文》:“离,山神。兽形,字亦作螭”。《左传·文公十八年》“投诸四裔以御(喂)螭魅”。服虔注《周礼》:“螭,山神兽形,或曰如虎则噉虎。魅,怪物。或曰人面兽身而四足,好惑人,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又称“山魈”,因善啸而得名。“山魈,山神”。《封禅书》有“泽、山君。”山君亦即山鬼。

    我在《龙:神话与真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000)一书中指出,山鬼、山魈(啸)都是鳄鱼及大型蜥蜴——龙的人格化、女神化。鳄鱼女神,即西王母也。“豹尾虎齿而善啸”(见《山海经》,并参拙著《龙:神话与真相》)。

    《酉阳杂俎》:“山萧一名山臊……俗言山魈。”

    《太平御览》卷四百二十三引《永嘉郡记》、《夷坚志》谓“山臊即山鬼。”

    洪兴祖谓:“《庄子》曰:‘山有夔’,《淮南》曰:‘山出枭阳’,楚人所祀,岂此类乎?”其说几乎得之。

    山鬼在天即织女星及九子星,又称夔星,又称魁、奎。并入二十八宿为奎宿。

    《天官书》索隐引宋均曰:九子属后宫,子必九者,取尾有九星也(略引)。《汉书·咸帝纪》引颜师古注:“画堂画九子母,或云即女歧也。”闻一多言:“女歧即九子母,本是星名也。”女歧即女志(歧古音从支,与志通。)女志、志女转语即织女。女歧、女志乃高媒之神,爱情之神也。

    山鬼亦为婺女之星。“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其北建星,建星者旗也。”(《天官书》)婺女即须女,即女须,女巫也。诗中“辛夷车兮结桂旗”,旗即旗星。登高山,祠社也。山鬼即邦社之神。

    古俗以九月九为“鬼节”,当由“山鬼”而演绎也。九九归一,归一即归十。鬼节即归节。登高望远、思归。“小草旧名呼远志,故人应已赋当归。”(宋词)茱萸,菊花,佩以辟邪。辛夷,即茱萸也。

    山鬼,北方神。《易·既济》干宝注:“鬼,北方之国也。”

    十月十,古节气之立冬。

    [注释]

    (1)阿,隅也。(王逸)山凹,山隩,山坳,山洞。

    (2)《尔雅·释草》:“蒙,女罗,菟丝。”《诗经》:“爰采唐矣。”注:“蒙即唐也,女罗别名”。薜荔,王逸注:“香草也,缘木而生。”杨慎说:“其藤络石,在石曰石鳞,在地曰地棉,绕春木曰长春藤,又曰龙鳞薜荔,今京师人家假山上种爬山虎是也。”

    (3)含睇,今语“含嗲”也。“嗲,吴方言,形容撒娇的意态。”(《辞海》)

    又解:睇读为涕,泪也。

    (4)宜,爱,善。又解,宜读为以,似也。

    (5)慕,倾慕。

    (6)窈窕,即苗条,舞蹈,扭摆状。

    (7)豹,古读凤音。赤豹,赤凤。文狸,蛟龙。《急就篇》颜师古注:“文狸,龙类也。”疑亦象征日、月也。《老学庵笔记》卷三:“吴人谓杜宇为谢豹。”是古代以豹称鸟之例证。

    (8)结,建也。辛夷,旧说纷纭,或谓芍药(牡丹),或谓木笔、迎春。范文汲说:“辛夷有紫白二色,北地呼为木笔,南人名之迎春,大如莲花,夹道而生。”宋王安石诗“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枯冈西。”何按“辛夷”即“蜥蜴”音转,此言辛夷车,疑即龙车。桂旗者,北斗也。

    (9)石兰,山兰也。(吴仁杰《离骚草木疏》)“似即近世之兰花,《离骚》之幽兰也。”(姜亮夫说)“杜衡,又谓之马蹄香。”(《梦溪笔谈》)《本草》谓别名杜若。则即豆蔻长也,古人以之示爱。民歌:“豆蔻花开三月三。”

    (10)幽篁,篁,字古通“荒”(蜀中大竹称荒竹),茫、莽、草莽之音转也。幽篁,即幽荒,幽茫,幽昧,幽冥。幽冥即玄冥语变也。旧说竹林也。不确。王逸:“幽,深也。篁,竹丛也。”《汉书》颜师古注:“竹田曰篁”。

    (11)表,古读若仪,即予、我也。

    (12)容容,融融也,团团也。

    (13)杳,雾也。冥冥,茫茫语转。羌,将也。

    (14)东风,即凍风,《河伯》之“冲风”,大风也。神灵,雷电也。又,灵雨,暗喻云雨,性事也。

    (15)修,心语转。留灵,留恋,留灵修,心流连之倒语。澹忘,即下文怅忘,皆今语怅惘也。

    (16)岁晏,岁末。晏,掩,结束。予,有。孰华予,言冬季已到,如何有春华?

    (17)三秀,又称石秀。灵芝也。(王逸说)“灵芝一名希夷。”(《古今注》)

    (18)蔓蔓,蔓延,涟涟。葛,“引蔓缠绕之草。”(《易·困卦》注)“缨络草也”。(《说文》)

    (19)怅忘,怅惘。

    (20)闲,间断。

    (21)杜若,即杜衡。沈括《梦溪笔谈》谓即“豆蔻花,俗名高良薑。”

    (22)填,震也。填填,即震震(《易经》)、阵阵、隆隆、辚辚。《尔雅·释天》郭璞注:“阗阗,群行声。”

    (23)啾,叫之语转。

    (24)狖(yòu),山魈。

    (25)离忧:缠绕。忧,忧愁。

    十、祀国殇

    ——蚩尤/彗星(兵神)(大腊、大猎、兵神之礼)

    【原文】

    1.操吴戈(1)兮被犀甲(2)

    2.车错毂兮短兵接(3)

    3.旌蔽日兮敌若云

    4.矢交坠兮士争先

    5.凌余阵兮躐余行(4)

    6.左骖殪(5)兮右刃伤(6)

    7.霾两轮兮絷四马(7)

    8.援玉桴兮击鸣鼓

    9.天时坠兮威灵怒(8)

    10.严(9)杀尽兮弃原野

    11.出不入兮往不反

    12.平原忽(10)兮路超远

    13.带长剑兮挟秦弓(11)

    14.首身离兮心不惩(12)

    15.诚既勇兮又以武

    16.终刚强兮不可凌

    17.身既死兮神以灵

    18.孑魂魄(13)兮为鬼雄(14)

    【新译】

    1.挥戈操盾身披坚甲

    2.车轮交错短兵相接

    3.战旗蔽日呵敌来如云

    4.乱箭如雨呵勇士争先

    5.阵地已冲破呵队伍被撕裂

    6.左马倒毙呵右马被砍伤

    7.劈碎车轮呵解弃战马

    8.擂响最后的战鼓呵决死拼杀

    9.太阳坠落呵天神震怒

    10.全军覆没呵尸横原野

    11.此出不归呵此去不返

    12.原野苍茫呵道路遥远

    13.操长剑呵振强弓

    14.身首分裂呵壮志不悔

    15.既勇敢呵又武猛

    16.死也刚强而不可欺凌

    17.肉身已死呵灵魂成神

    18.你的魂魄呵做鬼也英雄

    [题解]

    屈原以此诗献奉楚国在战争中死难的烈士。

    在天象中,国殇之星是彗星。古代以彗星为战神之星。马王堆帛书中有彗星名“蚩尤旗”,蚩尤,《山海经》中是刑天之神,被黄帝所杀,成为死而不屈的战神。

    殇,字又作偒、裼。“是强鬼之名”(《礼记·郊特牲》庾氏注)。国殇,祭鬼之武礼,又称傩。武(舞)鬼,战神也。即兵主蚩尤、刑天(刑天即蚩尤,说见马王堆帛书《十大经》)、禺强。《小尔雅》:“无主之鬼谓之殇。”《礼记》庾氏注:“是强鬼之名也。”郑玄注:“强鬼也,谓时傩,索室驱疫。”又转作“疫”,疫鬼又记作厉鬼,大厉。厉古音与神通,即大武之鬼也。武鬼多名,亦名禺强、伯强,是即北方神。《天问》王逸注:“伯强,疫鬼也”。“北海神名禺强,非谓厉鬼。以强暴伤人,故谓之名字。”《世本注》:“殇,强死鬼也”。《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王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常羊,又名蜥蜴,商羊),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盾)戚(斧)以舞”。张衡《东京赋》:“捎(烧)魑魅,斫禺狂。”薛综注:“禺狂,恶厉鬼之名。”《埤苍》:“禺狂,无头鬼也。”禺狂即禺强、禺京。郭璞注《山海经·海外北经》注引《庄子·大宗师》:“禺强立于北极,一曰禺京”。又即夸父也。(《吕氏春秋·求人》:“禹北至夸父之野,禺强之所。”)禺强,《天问》记作伯强。(伯强之国,即上古所谓鬼方、鬼国。《元史》记北方有鬼国,是即毛人国,今日本北海道之阿伊奴人也。)

    汤炳正说:“郑说,强鬼之义,与《国殇》中鬼雄同义。战争牺牲者亦雄壮刚强之鬼也。”其说得之。案国殇之祭礼,即大傩之祭,又即蜡祭,猎祭,武祭也。《风俗通》:“楚俗以十二月祭饮食”,“尝新始杀食曰貙貗。”即腊之语转。汤炳正说:“裼,驱强鬼索室,驱疫,消灾除病。”是命雄鬼以驱恶鬼也。“行之时,强鬼以巫扮之,鬼降于巫,谓之下”。郑玄说,通于傩、献。《周礼》献祭别称衍祭,又有续绝之意:“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旧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此之谓接绝也。”(《管子·入国》)故祭有存亡续绝,慎终追远之义。《周礼·大祸》,称献祭为衍祭。衍,有续庚之意,亦即存亡续绝、慎终追远。(《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亦此义也。

    古之蜡祭,时在“十月之朔(初一)”。腊乃武事之祭。应即《风俗通义》记:“夏曰喜平,周曰大腊,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按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说亦略见《史记正义》)《礼记·郊特牲》:每逢十月,举行蜡祭,奉祀百神,故田祈年。田、战古字通,古之田神,战神也。上古曾行十月历法,楚历似本亦为十月历,故以蜡祭于岁末之十月。汉以后行夏历,岁尾在十二月,故蜡祭亦在十二月。或说夏代十月为岁终,周代十二月为岁终。古之蜡祭以武猎为礼,后来以武士驱傩为礼。又,腊节亦为冬至节。

    大傩,亦称蜡。《礼记·郊特牲》:“天子之蜡八,伊庸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万物而索饷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神以报啬也。……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

    高亨说:“我们注意的是八蜡要祭禽兽,并迎猫迎虎。那么,大韶是举行蜡祭的乐舞,由舞员化装各种鸟兽来舞蹈,象征它们来享受祭祀。”

    故古之蜡祭,大傩,是一种武舞,龙虎之舞。

    《礼记·郊特牲》、《礼记·礼运》记腊作蜡。腊、蜡通。蜡所从虫,与猎所从“犭”,古文是同形同义。《后汉书·礼仪志》:“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斩牲之礼,名曰貙刘。”“貙刘之礼,祀先虞。”先虞,即蚩尤音转,是为猎神、战神。貙字又作瓯。(《史记·滑稽列传》)其字均本于貊祭。(马祭、祃祭),即《周礼》“表貉之祭”,“是为田者习兵之礼”。(《后汉书》)

    游牧社会,以田猎为蜡。总之,岁末古代风俗有大武之祭,又是献功庆丰之祭,此即后世蜡祭(祭灶)之本源。

    《史记·楚世家》“怀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于蓝田,大败楚军。”

    《国殇》应作于丹阳、蓝田大战之后,是屈原为楚军死难烈士谱写的一曲壮烈的悲歌。

    蚩尤、国殇死而为战神,是星主即北宫玄武。玄武亦名玄枵。《史记·天官书》:“北宫玄武,虚、危。危为盖星,虚为哭泣之事。其南有众星曰羽林天军。”玄枵,虚也。

    十一月,冬至也。

    [注释]

    (1)吴,毋之语转,古字与干字通(“吾之言,干也。”《鹖冠子》陆佃注。吴越,金文或记作干越)。《墨子闲诂》:“以利荆楚干越”。孙注:“干越即吴越。”《庄子·刻意》:“干越之创。”司马彪注:“干,吴也。”《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杨倞:“干越犹言吴越。”干,盾也。吴戈,即干戈,盾与戈也。《方言》:“盾,自关而东,或谓之干。”旧多解为吴国出好戈,大谬。

    《礼记·乐记》:“干戚。”郑玄注:“干,盾也。”

    又,吴戈,或释吴钩。剑也。

    (2)犀甲,“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革如金石。”(《荀子》)《考工记》:“犀甲寿百年。”犀引申为坚。《汉书》晋灼注:“犀,坚也。”《孟子·梁惠王》:“坚甲利兵”。坚甲、犀甲同义。戈,平头戟也。(朱熹说)

    (3)短兵,刀剑也。(朱熹)

    (4)凌,刺也,突入。躐,揉也,乱也。

    (5)殪,死也。(王逸)

    (6)刃,何剑熏说当作服。古战车,两边称骖騑,中间称服。右服,即右驾也。

    (7)霾,一本作埋。絷,系,绑也。《孙子·九地篇》“是故方马埋轮。”曹操注云:“方,缚也。”方通纺,今字作绑也。缚马埋轮,“示必死也”。(王逸)《华阳国志》:“众少不敌,乃埋车轮,绊马死战。”

    (8)“天时,耀灵,日也。威灵,战神蚩尤也。”(蒋天枢说)

    (9)严,砍也。

    (10)忽,荒也。

    (11)秦弓,强弓也。秦、强音转。

    (12)《广雅·释训》:“惩,恐也。”《经典释文》引韩婴:“惩,苦也。”

    (13)魂魄毅,毅,断也。

    (14)鬼雄,即强鬼也。

    十一、礼魂

    【原文】

    1.成礼兮会鼓(1)

    2.传芭兮代舞(2)〔疏缓节兮安歌〕

    3.姱女(3)倡(4)兮容与

    4.春兰兮秋菊

    5.长无绝兮终古

    【新译】

    1.祭礼完成呵乐鼓齐鸣

    2.传递鲜花呵交替起舞

    3.美女放歌呵音声旋绕缠绵

    4.春兰开后绽放秋菊

    5.永远祭祀不断呵千秋万代!

    [题解]

    礼魂,十二月年终,祭神一轮,终毕之结乐及舞祭。《周礼·大胥》“入学,春舍采合舞。”(男女童子迎春配合之舞)

    《封禅书》说,汉武帝以童男童女七十人仿古俗“辟雍之舞”,用以祭神。

    《招魂》:“献岁发春兮,泪吾有征。”献岁即礼魂祠魄。“岁除时,俗曰辞年。约在午后七时后至深夜十一时。全家(族)礼天地祖先神褋曰献岁。”

    “献岁后则曰守岁,皆望待天色昧爽,又礼敬如初,于是而有驾岁。凡幼卑者必先拜天地祖先。”

    [注释]

    (1)成:终也。会,合也。

    (2)《文选·琴赋》注引郭璞曰:“葩为古花字。”芭即葩之省。下云:“春兰秋菊”,即祭祀所用之花。

    代,弋也,易也,更也。“持以舞讫,复传与人更用之也。”(朱熹说)

    (3)姱女,姱通华,华女即美女。

    (4)倡,通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