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所军事高等学校:保定军校
中国第一所军事高等学校
保定军校全称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其前身是清朝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和北洋陆军将弁学堂。陆军速成学堂和北洋陆军将弁学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规化高等军事学府。从这点来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也堪称中国第一所军事高等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纪念馆
1912年~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9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当中不少人后来成为黄埔军校教官。在国民党及共产党内都有保定学生。如果从北洋军陆军速成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10000名军官,其中超过1600人获得将军的头衔。保定军校造就了大批军事人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创建于1902年,停办于1923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驻天津小站的练兵机构——武备学堂,被迫迁到保定。190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东关外创练常备军并设军政司(不久改称督练公所),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分别由刘永庆、段祺瑞和冯国璋任总办。经袁世凯奏准,在保定东关外创办北洋陆军将弁学堂,由冯国璋任总办(即校长)。1906年,段祺瑞接任总办。1903年,北洋陆军将弁学堂改名为北洋陆军武备学堂,又改称北洋通国陆军学堂、陆军随营学堂。1907年更名陆军大学堂(简称陆大)。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陆军大学堂改为陆军军官学校。与将弁学堂开办的同时,在保定军校的南面创办北洋陆军协和学堂,后改名陆军速成学堂。人们习惯把这两所军校统称“保定军校”。
保定军校重视基础教育。清末,各省有一所陆军小学,其学生来源主要由各地驻防旗人子弟中选送,其次由每县的高等小学中选送一名体质与学业兼优的汉族学生,他们的年龄在十四五岁,都享受公费待遇。陆军小学毕业后,其优秀者升入陆军中学。当时全国有四所陆军中学,第一陆军中学在北京清河镇,第二陆军中学在南京,第三陆军中学在武昌,第四陆军中学在西安。陆军中学毕业后,编成“入伍生队”,先在保定军校的分校过半年军队生活,经过严格的训练之后,加以考核,合格者才能升入陆军军官学校。因此,军校学生的素质较为齐整。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各省陆军小学停止招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重新开学,将这一年进校的学生定为保定军校第一期。1915年,四所陆军中学合并为两所陆军军官预备学校。两所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分别位于北京清河镇和湖北武昌。1917年,最后进入陆军小学的一届学生已升了学,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失去了新生来源。这一年暑假,清河第一预备学校在普通中学(四年制)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中招收一批新学员,均经严格的考试后择优录取。1918年春,由原陆军小学升入保定军校的学生已全部毕业,陆军部改变招生制度。保定军校直接由普通中学毕业生中招考了一批学员。先将这批学生送到各师下连队当兵9个月,期满后审核合格,才编入军校学习,这是保定军校第八期学生。陆军预备军官学校于1918年及1917年招收的那一批学生,在1921年升入保定军校,这是第九期学生,也是最后一期学生。
正规化的训练
保定军校主要功能为训练初级军官。学习期为两年,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和辎重五科,保定军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参照德国与日本的军事教育,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订而成的,逐步摆脱了天津小站练兵的一套旧法。学制章程参照日本士官学校,教官亦以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者居多。第一任正式校长为蒋百里。
教官和科队长也多聘留德、留日的学生及陆军大学和本校的优秀毕业生担任。历来按兵科编队,分别进行教育训练。队长为少校级,担任生活管理和本兵科的术科教练,军事教程由中校教官担任;技术课为劈刺、体操和武术等,由技术教官(一般是上尉)担任,另有技术助教辅助技术训练。至第八期,对学生编队做了一次改革,各兵种混合编队,一般的军事课和生活管理均在混合队(专科训练除外),队长提为中校级,伙食也改为连队办理。骑兵和辎重科由骑兵科队长兼管,减少了兵种负责人,军事教官由中校降为少校。
课堂教育,每天至少有半天时间教授课程,除有关军事的战术、兵器、测绘、筑垒及典范令外,并增加理化、数学、历史和地理等,每节课为一个半小时。典范令小册子是教练各项军事动作的准绳。普通知识和外语是辅助教育,聘文职教员担任,以充实学生的军事知识,为逐步全面学习各种军事演习准备条件。术科训练,先在操场进行各种制式教练,再到各教练场演习。野外演习,先由简入繁,再逐步进入全面联合演习。实弹射击有打靶场,乘马训练有马场,炮兵训练有炮场,工兵有土木工作业场、架桥作业场,爆破演习则选择不致造成危害的场所。辅助术科如体操、劈刺、武术等,都有专业教官,在大院进行。器械操在校后门外的器械操场进行。这些训练每课多为一小时,正式出操训练一般两小时,野外演习至少用半天的时间,科目复杂且远离学校时,则增加到一至数日。大演习还携带帐篷、炊具,在演习地组织生活。
优秀毕业生
保定军校优秀毕业生叶挺将军
保定军校以自身较好的军事素质,在军事教育和参谋业务等方面受到民国政府各省军事当局的重视,自成一个军事学术系统。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时,也以保定军校毕业生为军事教育骨干。自辛亥革命至“七七”事变,保定军校毕业生担任高级指挥官的已占很大比重。尽管蒋介石独裁时代极力培植自己的体系——黄埔系,但保定军校毕业生的学历仍然是担任军事教育最可靠的保证。保定军校自建立之日起,即标榜“军人以保家卫国,服从命令为天职”,“军人不问政治为高尚”,形成了保定军校学生一种职业军人的特点。
保定军校之所以中外闻名,与人才辈出及对中国近代史影响之大分不开。仅1912年后的毕业生,即达6553人。其中不少毕业生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知名人物,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叶挺同志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军事将领,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领的“铁军”使敌人闻风丧胆,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赵博生、董振堂烈士,是宁都起义的著名领导人,赵博生同志曾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参谋长,董振堂同志任红五军团长,先后为革命事业光荣牺牲。地下党员、原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副司令长官张克侠和何基丰同志,在淮海战役的紧要关头,分别率领五十九军和七十七军火线起义,为顺利地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还有何柱国、王长江等同志,也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该校的毕业生中也有不少人成为民主革命的骨干,如李济深先生,在军校参加了辛亥革命活动,为阻止清军南下攻打起义军,曾冒险去炸漕河铁桥,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季方同志在辛亥革命中曾任北伐军敢死队排长,又投入讨袁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驻武汉第四镇统制张廷辅将军,辛亥革命时率两营军队攻克总督府,后被暗杀。
还有不少人经过曲折的道路后,又投身于革命阵营,如张治中、傅作义、陶峙岳、楚溪春以及刘文辉等。当然,保定军校也有不少学生成为北洋军阀和国民党阵营的高级军政重要人物,如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的学生蒋介石、张群(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军官学校毕业的白崇禧(国民政府国防部长)、陈诚(国民政府参谋总长)、李树春(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参谋次长)、秦德纯(国民政府国防次长),还有熊式辉、顾祝同、刘峙、薛岳、罗卓英、马法五以及周至柔等国民党高级将领。
知识点小站练兵
袁世凯在小站以德国军制为蓝本,制订了一套近代陆军的组织编制、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招募制度、粮饷制度等为内容的建军方案,基本上摒弃了八旗、绿营和湘淮军的旧制,注重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标准化,强调实施新法训练的严格性,成为中国近代陆军的草创先河。因其队伍训地在天津东南70里的一个铁路站,位于天津至大沽站中间。故被称小站练兵。
亲爱精诚:黄埔军校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
1924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
近年修复的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后,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共办了23期,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所以,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黄埔历史
1923年9月,孙中山派蒋中正、张太雷、沈定一三人组成“孙逸仙博士考察团”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命名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28日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5月,任命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和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黄埔军校创办者——孙中山孙中山在开学典礼结束后,同蒋中正、何应钦、王柏龄合影。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孙中山的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1925年2月,军校出师东征使用的校名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以排斥共产党人在校内的地位。学校在当时集中了革命军中有才能的人。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中正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也纷纷离开了。
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攻克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优秀毕业生赵一曼武汉后,1926年10月27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1926年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于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革命家宋绮云、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文学家谢冰莹,都是武汉分校毕业的。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职。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于是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在武汉,3月22日,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七·一五政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团长是由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同志兼任),成为后来广州起义主力,武汉军校便不复存在;在广州,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1928年5月,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学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校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武汉、南京等地,称黄埔六期生。1929年9月10日,校长蒋中正以国民政府名义,改称学校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第七期学生毕业后,1930年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1927年底,在南京由蒋中正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反共。1928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新中国成立后的海军少将张学思,历史学家黄仁宇都是中央军校毕业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迁至成都。在抗日战争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结束后,实行军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后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中正改任名誉校长,关麟征升任校长。
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第十分校。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学校停办,共办23期。
黄埔分校
自黄埔军校创立后,曾最先在黄埔岛内设立平岗分校、蝴蝶岗分校,在广州市区内设立省分校。这些分校纯属移驻学生分区上课,并无专门的分校组织机构,实际上不是分校。
正式建立的分校,应该从1925年的潮州分校开始,继而在1926~1927年间,在广西南宁、湖南长沙、湖北武汉增设分校,因地取名。
1925年3月,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攻克潮汕筹设潮州分校开始,截止到1936年4月成都分校开学,黄埔军校所设立的分校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宁分校、洛阳分校、广州分校、成都分校八个分校。抗战前的八所分校,并非开办后就一直办理,它们的历史任务结束后,则予以停办。
潮州分校在1925年11月12日开始正式招收学生。12月10日任命何应钦为分校校长兼教育长。1926年4月1日教育长改由邓演达担任。6月1日,第一期学员毕业。6月6日第二期学生入校。12月底期满毕业后该分校停办。
武汉分校成立于1926年10月27日,以武昌两湖书院为校址,接受本校第五期政治科学员入校。12月抵达武昌,并在本地招收新学员。1927年7月分校结束。1929年4月,钱大钧再次于武汉建立分校,共教育第七、第八两期学员。其中第七期顺利毕业,第八期于1932年3月并入本校学习。该校于此时结束。1936年1月复组该校。
洛阳分校是1933年12月成立,学员大多系东北军没受正规教育的军官,校址设汉中,分校主任为祝绍周。
长沙分校于1927年2月成立,校址在长沙小吴门外教厂坪。校长是石醉六,教育长是余范传,共产党员夏曦担任政治部主任,政治教官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或国民党左派。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讨伐唐生智,程潜进驻该分校,将部分分校学生迁往南京本校,其余学生于1928年5月毕业。毕业后该分校停办。
广州分校于1927年成立(原燕塘干部学校)。1931年改称广东军政学校。1936年7月23日改称广东分校。
广州南宁分校建立于1926年春。校长是俞作柏,教育长是萧越。第一期学生受训18个月,分步兵、工兵和炮兵三个科目。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埔军校一共设立了9所分校,原来的洛阳分校改名为第一分校。武汉分校早已停办,民国26年冬天在武昌南湖成立第二分校,后迁往湖南武岗。第三分校成立于江西瑞金。第四分校,原为广州分校改名。第五分校成立于昆明。第六分校成立于南宁,原为南宁分校。第七分校成立于西安。第八分校成立于湖北均县。第九分校成立于新疆迪化。
抗战期间的各地分校设备规模均较扩大,西安的第七分校,尤为突出,各地青年学生在第七分校受训的,有25000多人,学员也有10000多人。其次是第四分校,青年学生受训为军官者有15000余人。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为抗日救国牺牲奋斗的伟大表现。
抗战期间,长江以北的分校有第一、第七、第八和第九四个分校。第一分校训练毕业学生7385名,毕业学生(短期各班队学员)7413名。第七分校训练毕业学生25015名,毕业学员10927名。第八分校训练毕业学生2289名,毕业学员3442名。第九分校地处边疆,情况复杂,训练毕业学生1044名。
抗战期间,长江以南分校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五个分校。第二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5004名,毕业学员(短期各班队学员)9513名。第三分校训练毕业学生7430名,毕业学员5961名。第四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5373名,毕业学员5079名。第五分校训练毕业学生6540名,毕业学员2480名。第六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0813名,毕业学员7081名。
知识点黄埔军校的机构设置
军校由六个部门组成:政治、教育、训练、管理、医学和补给。军校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宪兵以及政治等科。
美国将军的摇篮:西点军校
西点军校的开办
西点军校是美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军事学院,全称为美国陆军军官学校,又称美国军事学院。因校址在西点,人们习惯上称美国西点军校,简称西点军校。该校是美国培养陆军初级军官的学校,创建于1802年。由于建校历史久远,西点军校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多年来建立起了一整套独特的教学体系,以培养有品格的领导人才、保国卫民为宗旨,两百年来为美国栽培了众多杰出的军事指挥员,许多毕业生都成为历史上的知名将领。因此,西点军校获得了美国陆军军官摇篮的美誉。
西点军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的独立战争时期。在那次战争中,贯穿南北的贸易、交通、军事大动脉哈迪逊河,成为当时美国和英国殖民者为掌握战争主动权所争夺的控制焦点,而地势险要的西点自然成了美军防御的战略要地。为了阻止英国军舰进犯,美军在此设防,用铁链封锁河面,并给英军以重创。
独立战争时期,美国陆军缺乏训练有素的军事工程技术人员,总统华盛顿等不得不依靠外国专业军事技术军官。对此,美国的创建者们非常担忧。独立战争胜利后,战争的经验教训使以开国元勋华盛顿为首的一批领导人和政治家意识到,必须建立一所自己的军事院校,以培养为战争这门艺术服务的职业军官和军事技术人才。华盛顿强调:“创办这所学校,是美国发展的头等大事。”
1802年,美国第三任总统詹姆斯·杰弗逊下令在西点建立一所正规的军官学校。之所以选择西点,是因为这里曾是独立战争时期的战略要塞,当年由外国军事工程师在这里设计修筑了大量的坚固工事,正好可以充当学生的教学实物,同时,杰弗逊也希望硝烟尚存的战争遗迹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建国先辈们的艰苦经历。1802年7月4日,美国独立纪念日这一天,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军校——西点军校宣告成立。首批学生12人,第一批毕业生仅有塞那、约瑟夫·戈登纳·斯威夫特和西蒙·列维。
严格的入学考试
西点军校以严格的入学考试著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03届毕业学生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出任西点校长。他提出了“应着眼于不断变化的世界,着眼于复杂的未来,着眼于军事技术和装备的不断现代化”的原则,大大开阔了美国军事教育事业的视野,使美国军事教育实践开始由面向国内问题转向世界性问题,把传统的西点军校带进了现代化的20世纪。
西点军校从成立第一天开始,就把培养第一流的军官作为办校宗旨。从学生的入学选拔开始就严加要求。麦克阿瑟曾这样评价西点的培养目标:“我们需要的是战场上的狮子,要知道由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将战胜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公开招考合格人才,是西点办学的原则之一。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该校每年招生约1400人,基本条件是:凡报考该校的青年,必须是美国公民(除盟军学生外),年龄在17~22岁,身高168~198米,不论种族、肤色、宗教信仰和性别。但事实上,西点长期坚持收录男性公民,自1976年7月初起,按总统法令规定,才开始招收女学生。首批为119名,90年代增至800余人,占学生总数的1/6。
报考学生必须在高中学习时成绩名列本班前茅,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才能,有所专长和业余爱好,出类拔萃。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要求:“谁要是在中学没有当过班长或者排球队的队长,就不必提出来西点的入学考试申请。”被录取者应具有强健的体质,能参加有关项目的体育比赛。考生在参加考试的前一年,还必须得到美国总统、副总统、参议员、众议员、州长、市长或部队主管的推荐。获得正式报考资格的青年,还必须参加并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大学入学考试。然后,各军种学生入学资格评审委员会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每年这所严格的军校吸引了许多十几岁的年轻人来报考,但是录取率通常只有1%。在美国,西点军校的考取难度可与哈佛相比拟,有人评论说仅有的区别是:哈佛的考生,富家子弟多了一些;而西点的考生,平民子弟比率大一些。但考上它们之间的任何一座学校,都有着同样的荣耀,同是未来的拔尖人才。军校公开宣言:“谁来到这儿,谁就会知道,他将来可能不会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将为了全民族的伟大事业而献身。”并许诺,经过西点的教育,毕业生肯定能达到重点大学的学历水平。
西点军校学生自入校之日起,就要进行严格的检验与筛选,实行优化与淘汰制。这一切是从1843年起就由国会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的,从而保证了学生的高质量。每个学生在考入西点前都要做好被淘汰的思想准备和相应的保证。其父母也应充分保证做好工作,不留后患。实际上,第一学年新生淘汰率为23%,最终能学完四年毕业的学生约占入学总人数的70%。2006年度共有861人获得毕业证,占该届入学人数的72%,另外28%的学生未能获得毕业证。从录取到毕业,学校的管理就是法制化,铁面无私。西点军校能够获得崇高的荣誉,能够培养出众多的优秀军事人才,这和它那近乎残酷的训练和高淘汰率分不开。
近于残酷的训练
西点军校学生在训练西点校园就是一座兵营,学生们都穿着军装。初来乍到的新学生,无不在这里强烈地感受到西点的荣誉和它对国家所承担的责任,无不感到生活在一种追求荣誉、竭尽职责和为国献身的气氛中。新学生进入西点,首先要遵守塞那创建的“荣誉制度”,即“每个学生决不能撒谎、欺骗或盗窃,也不容忍其他人有此类行为”。这是培养学生忠诚、正直的主要方法,其实质是强调“自我约束,自我完善”。
纪律是西点军校的基本原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整个四年的军校生活都是如此。对违反学校规定的一切行为,西点毫不留情,轻则记过、罚步操,重则关禁闭、开除。西点军校的无监视考试制度,就是西点道德标准的范例。
西点不培养头脑简单的武夫。学校的任务是通过四年的训练,使每个毕业学生都具备一名职业军官所需要的性格、领导才能、智力基础和其他方面的能力,以便模范地效力于国家,在战争中成为军中栋梁。学生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后,就开始进行六周的学生基础训练,又称为由老百姓变成军人的过渡训练,学生们则把它称为“野兽营”。教官对那些已经筋疲力尽的学生,歇斯底里地叫喊着:“只有那些深刻感受到想誓死为国家服务的人,才能完成这里的学业。”
训练充满严峻挑战、高度竞争和快节奏。第一步是队列训练。各种步伐操练,天天都反反复复地做,人人都像机器人一样,穿同样服装,迈同一步伐,说的话只有简短有力的两句“YesSir”和“NoSir”。
第二步是严格的日常生活管理。每天早上6时,起床号一响,所有学生必须立即起床,出早操,整理内务,然后毕恭毕敬地立正,恭候高年级学生和教官的光临。
从个人着装与仪表,到宿舍卫生,都要做得完美无缺。开饭的军号吹响后,4000余名学生齐步走向同一个大饭堂进餐。学生按行政班、排名次落座,就餐时由服务人员送餐,井井有条。一声“开饭”口令过后,才能进食。用餐时,不许喧哗,听不到杂音。6分钟上饭,24分钟吃完饭,他们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吃下盘子里的热狗、豆子和巧克力蛋糕,一秒钟也不能拖延,时间一到就收餐。吃完早餐后,从7时半到12时全是上课时间,中间不休息。午餐、午休时间一共只有50分钟。下午要进行2小时的体育锻炼。晚饭后,休息50分钟就得上晚自习。所有学生必须到23时才能熄灯睡觉。每天夜间只能休息7个小时,还常常搞夜间紧急集合。在这里,耍小聪明、发脾气是绝对不允许的。这种强烈的快节奏生活,将伴随学生们度过4年。
第三步是野外训练。训练在西点后山的山谷村进行。这里有茂密的山林,有各种训练场和障碍物。在这里,新学生的淘汰率高达30%。有不少新学生因经受不起野营训练的艰苦而中途退学。在野营中,人人都身着伪装训练服和战斗靴,住在帐篷里,一举一动都充满着实战气氛。每天都是野外强行军。直到这时,学生们才真正体验到了西点军校的军事生活。
基础训练对每一位新学生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对那些平常浪荡惯了的高中毕业生来说,这里简直就是监狱。他们一定认为自己选错了路。这里除了军乐和国歌以外,就再没有别的音乐。没有啤酒,没有吉他,没有录像机,电视机总算有,但必须在大厅里集体收看。一切都很苦,一切都很严,但每名通过基础训练的学生都无比自豪,因为他们明白“西点”本身就是强者的代名词,他们和历史上那些风云人物已经是同学。
从第二学年开始,学生们就必须接受各种军事训练:步兵巡逻,长途行军,轻武器射击,格斗,登山,潜水,工兵作业,野战通信,救护,野外生存,战地侦察等等。夏季,学生还要到肯塔基的军事基地学习坦克作战和防空兵作战。防原子、防生化技能,也必须在第二学年掌握。
西点军校的训练堪称“残酷”到了第三学年,训练生活趋于多样化。学生将进行历险性训练。历险性训练共有四项,学生可任选一项:1到巴拿马进行热带丛林作战训练;2到阿拉斯加北部进行野外滑雪作战训练;3参加特种部队,进行突击作战和空降训练;4到科罗拉多空军学校进行驾驶直升机和野外生存训练。还有一些学生则结合专修的外国语言到有关国家作旅游式参观考察。学生可分到西欧、阿拉斯加、巴拿马、夏威夷或美国本土的各军事基地任见习排长。
第四学年,学生成为高班生后,就成了塞那学生队的大小“头头”,可以显示一下领导才干。有的当管理4000名学生的“队长”,有的担任48名学生的排长,有的则当“参谋”军官。他们既要体验当指挥官的滋味,又要学会如何带兵。
声名显赫的毕业生
学生经过4年的严格学习毕业后,获理科学士学位,授陆军少尉军衔。学生毕业后,至少应在军队连续服役5年和3年的后备役。学生在校期间,4年课程及住宿均免费。开支主要由国会拨款支付,每月可领取津贴。一年级学生每月70美元,到四年级每月可达200美元左右。经过这几年的艰苦学习和训练,这些少男少女被塑造成了“有自己强烈个性的指挥官”,即使没有别人监督,他们也能做正确的事情。
毕业这一天终于来临了。此时美国政府已经在每位学生身上花费了90476万美元。在未来的战争中,美利坚合众国对这些第一流的职业军官深寄厚望。这些学生也确实在西点的培养下,成为军中精英和社会强者。
度过了1440个艰难的白昼和黑夜后,即将毕业的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面对星条旗庄严宣誓:珍惜校荣,为国效忠。在隆隆的礼炮声中,校长把一枚枚西点军校的校徽授予毕业生。校徽上镌刻着一只目光炯炯的山鹰,一顶闪闪发亮的钢盔,一柄寒光逼人的短剑。还有一行醒目的大字,那就是闻名于世的西点校训“国家·荣誉·责任”。此时,激动的学生们以传统的抛帽方式庆祝自己学业的完成,庆祝自己从此走上了辉煌的军旅生涯。他们在这里接受训练,他们从这里走向战场。
西点军校成立以来,培养出一大批为人们所熟识的美国军政领导人才,将星闪烁。其中有3700多人成为将军,两人成为美国总统(格兰特和艾森豪威尔)。据统计,美国陆军中超过40%的将军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从南北战争到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都留下了西点毕业生的身影,创造了耀眼的业绩。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西点百年校庆时说:“这整整一个世纪中,我们国家其他任何学校,没有像它这样在刻有我们民族最伟大公民的光荣册上,写下如此众多的名字。”此后又过去了风云变幻的一百多年,西点军校宝刀不老,依然辉煌光荣。
翻开美国的军事史,没有哪一页没有留下西点毕业生的伟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有美国参与的战争,就一定有西点军校毕业生的身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点军校在美国军界的地位依然显赫。美国远征军总司令约翰·丁·潘兴将军,以及当时美国38支参战的部队中,有34支部队指挥官是西点军校毕业生。
西点军校优秀毕业生巴顿将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点军校毕业生再次脱颖而出,扬名欧陆,名望可谓达到巅峰。北非的沙漠,西西里的群山,欧洲的大平原,太平洋的荒岛……处处都可见西点生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涌现出了一大批像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战时任欧洲美军兼盟军总司令)、道格拉斯·A·麦克阿瑟(美军太平洋总部最高司令)、乔治·S·巴顿(第3集团军司令)、奥马尔·布莱德雷(第1集团军司令)、阿诺德(陆军航空兵司令)、史迪威(中印缅战区总司令)等高级将领。还有安东尼·麦克阿利夫、麦克斯韦尔·泰勒等人,都再次使西点生确立了在美国军界的杰出领导地位。这些西点军校骄子在战场上打得轴心国部队闻风丧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1946年秋季,受英国首相丘吉尔表彰的最杰出的30名美国将军中,有21名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布莱德雷和后来的总统艾森豪威尔所在的班级164名学生中有59人成为美军将领,因此这个特殊的西点班也被称为“将星之班”。
二战结束后,西点继续为美军输送着一批又一批指挥官:詹姆斯·范弗里德、李奇微、威廉·威斯特摩兰及阿布拉姆斯等人相继指挥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克拉克、李奇微被困朝鲜战场,威斯特摩兰陷入越南战争不能自拔,这不能不说给西点的辉煌平添一抹暗淡的色彩。
20世纪90年代,当烽烟又在中东荒漠升起时,美军驻海湾总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又重新树立了西点军校的名声。“沙漠风暴”中扬名世界的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诺曼·施瓦茨科普夫也是西点生。前国务卿黑格、陆军部长托马斯·怀特等都是西点校友。
当好军事领导者: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老牌军校
英国皇家桑赫斯特军事学院,是英国培养初级军官的一所重点院校,也是世界训练陆军军官的老牌和名牌院校之一。其前身是1741年建立的伍利奇皇家陆军军官学校(仅培养炮兵、工兵和通信兵军官)和1802年建立的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培养陆军初级军官和参谋人员)。1940年两校合并,1947年改为现名。
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桑赫斯特军事学院自建校以来的260多年历程中,培养出了大批英军指挥人员。据英国官方统计,1947~1978年,共培养出1万余名英国陆军军官和40多个国家的1100余名外籍军官。目前英军中80%的军官是由这里培训的。仅从1947年到1990年12月,总共培训各类军官学生23993名,其中包括来自海外74个国家的学生。如1990年被正式任命为军官的776名学生中,有317名获英国大学的学位,56名为来自海外的学生,68名为女军官。从这里出来的毕业生,有的战功卓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身居高位,有的海外留名。历史上,英国军队陆军参谋长多是由该校毕业生担任。其中,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以及蒙哥马利、罗伯茨以及亚历山大等十多名陆军元帅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严格的选拔和军事训练
该校学生入校前主要是中学毕业生,经考试合格后入学。个别学生从陆军士兵中直接选拔(每年仅招5名),另有少量学生为韦尔贝克学院(培养军事技术人员,1953年建立)学生。此外,印度、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的学生也占一定比例。学制开始时为18个月,每年1月和9月两次招生。1955年9月起改为两年制,每年分为三个学期。
被挑选进入该学院学习标准军事课程的学生,来自英国官办和私立学校的约占33%,来自普通学校的约占43%,因获得陆军奖学金的男中学生而入学的占8%,由陆军韦尔贝克学院的6年级学生考入的占12%。
桑赫斯特军事学院为了培训不同层次、不同职位的军队人才,设有预科班、标准军事班、正规职业军官班、大学毕业生标准军事班、妇女军官班等。学院设有标准军事课程、正规职业军人课程、标准研究生课程、皇家妇女队课程和罗阿伦连课程等五种课程,同时还为专业兵、地方军以及志愿后备役军官设了一些短期课程。
课程包括军事学科和普通学科两部分。1972年学校教学全面改革后,课程设置更加突出军事。到1976年初,标准军事课程和正规军官职业课程由12个月增加到14个月。学校的训练目标是:要求学生牢固树立职业军人的志向和报效国家的责任心,养成必备的领导素质、纪律性和使命感,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军事基础知识。
标准军事课程学制为28周,分两个学期授完,属新生的必修课程,主要学习步兵小分队战术、识图用图、通信、武器操作与使用、队列、三防、急救、后勤、组织指挥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从正规部队招来的士兵和从地方招来的中学生,在学习标准军事课之前,必须在陆军教育学院训练班先接受五门普通教育课程和两门高等教育课程的专门学习,获得进入皇家军事学院的文化资格。
正规职业军人课程,是为在皇家军事学院学习时申请终生服役,并在毕业后到部队任职2~4年的军官或在部队任职期间决定转为终生服役并获得推荐的军官开设的,学制为24周。课程主要内容是战略研究、民主社会与军队、国防事务、军事技术、法语或德语、语言表达等,全部讲授理论,目的在于使正规军官对其职业有一个广泛的认识,提高他们出谋划策和表达的能力,使他们接近或赶上大学毕业的军官,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完正规职业军人课程后,一些经文化考试合格的军官必须进入施里文汉皇家军事学院或地方大学,以取得学位;文化考试不合格的转到特别训练班学习,达到必要标准后才能任职。
标准研究生课学制28周,是为从地方招收的大学毕业生开设的。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标准军事课程类同,毕业后不必再学习正规职业军人课程,即被授予中尉军衔。
女军官学院全部招收女学生,1980年并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建制,目的在于能充分利用该学院的教学设施。教学大纲的主要部分与男学生相同,着重培养女学生的领导才能。
皇家罗阿伦连课程,是专为未能完全达到正规陆军遴选委员会规定的入学标准的部队生开设的预科班,学制为12周。
培养目标
桑赫斯特军事学院教育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合格领导人才,并为军兵种年轻军官提供所需的基础知识,以使他们适于担任初级指挥官。皇家军事学院的办校宗旨是:使军官学生全面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及担负的职责,培养基本的领导和管理才能、纪律观念和责任感,提高身体素质。因此,皇家军事学院的入校训练,并不像美国西点军校那样的“野蛮”,而是在保持英国绅士风度的前提下,将学生从老百姓向军人转变。如新学生入学后前五周的生活,排得满满的。新学生忙得抬不起头,目的是使自己由老百姓变成军人,组成一个集体。最初的标准是学会理发、擦英女王检阅军事学院的毕业生。
皮鞋、换装、清扫房间,还要接受不断的检查、训话,等等。这些基础的工作,对刚走出中学校门的少男少女来说,的确是艰苦的锻炼。
学生要获得荣誉剑、女王奖章是相当难的。最初五周之后,学生感到稍微轻松些。然而体育训练、智力考核却非常严格,并且多样化,既有在教室的听讲、运动场的锻炼,还有在各种地形、不同地区的野外演练。桑赫斯特军校通过这些艰苦的训练,以造就新一代军官。毕业检阅之后,军官学生则成为正式军官,开始了军旅的新生活。
英国陆军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虽然培育的是初级指挥人员,但它对英国军队和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20世纪70年代,英国皇家建军宣布:凡是要到正规陆军去就任的军官必须要经过桑赫斯特军事学院的培训。这个规定,表明了这所军校在英国社会的地位。目前,这所军校按照“当好军事领导者”的校训,以英国人的精明细致和英国陆军的自豪,在21世纪再展新的辉煌。
将军的苗圃:圣西尔军校
军事天才拿破仑创立的军校
圣西尔军校由拿破仑始创于1803年,是一所古老而享誉世界的军事学府,其辉煌的历史可与美国的西点军校相媲美。
多少年来,圣西尔军校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法兰西热血男儿,成为法国军人心中的圣地。正如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将军所说,每当提起圣西尔这个辉煌的名字,就使我兴奋不已,它如同一颗享誉世界的璀璨的星辰,吸引着有志的法兰西青年。
17世纪以前,法国军队中的军官都是国王推荐任命的贵族,他们并没有受过专门的军事训练。到路易十四时期,才出现了几个训练有素的贵族子弟的连队。为了让年轻的贵族、绅士们接受严格、系统的军事训练,1751年,国王路易十五在巴黎开办了一所皇家军事学校,现在位于巴黎市中心埃菲尔铁塔南侧的军事学校就是当年皇家军事学校所在地。由于皇家军校开支过大,1776年被迫停办。1777年,在皇家军校所在地开设了培训巴黎和外省优秀青年的贵族子弟连。1784年,一个名叫波拿巴·拿破仑的年轻人被选入这个连队受训。1785年8月15日,拿破仑在这里接过少尉军衔的委任状。两年之后,这所军校又因为经费问题被迫关闭。
波拿巴·拿破仑成为法国首席执行官后,面对军队连年征战而缺少优秀军官的情况,十分怀念自己早年的军校生涯,决心建立一所军官学校。拿破仑于1803年1月28日签署法令,决定在巴黎南郊50千米的枫丹白露成立“帝国军事专科学校”。拿破仑还在1805年1月30日将一面绣有“为打胜仗而受训”校训的锦旗授予军校。1808年3月24日,军校迁至巴黎南部凡尔赛宫附近的圣西尔,从此,圣西尔与军校结下不解之缘。
拿破仑在滑铁卢惨败之后,圣西尔帝国军事专科学校于1815年7月16日被取消,两年后又得以恢复,正式改名为“圣西尔军事专科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校遭德军轰炸,军校师生随法国溃败的军队迁到法国南方城市爱克斯·普罗旺斯。在纳粹德国占领军的淫威下,1942年,圣西尔军校被迫解散。但与此同时,一所由夏尔·戴高乐将军创办的自由法兰西军官训练学校在伦敦成立,继续为自由法兰西军队培养指挥员。战后,几所战争中成立或保留下来的学校合并为诸军种军事专科学校迁回法国本土。由于圣西尔军校的校舍在盟军为解放巴黎而实施的轰炸中被夷为平地,新校址便选在距巴黎300多千米的西部城市雷恩市郊外。1961年,诸兵种军事专科学校一分为二,其中以军队士官和士兵为招生对象的部分成为“诸兵种军事学校”,以地方考生为对象的部分称“圣西尔军事专科学校”。圣西尔军校的名称和传统又一次得到恢复。圣西尔军校历尽沧桑,几经变迁,已经走过了二百多年的历史。
走在国庆阅兵式最前面的方队
圣西尔军校属于法国国家重点高等院校,是专门为法国陆军各兵种培养初级指挥员的学校。目前,圣西尔军校共有教职员工900人,学员2000人,另有士兵800人。该校下设参谋部、军训部、教研部和学员部。军训部设有战术研究、体育训练等专业教研室,负责学员的专业军事训练;教研部设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经济学和语言学教研室及教学保障机构,负责学员的文化学习和教学保障。学员按年级编成三个学员营,营以下又分为若干队。招生对象是17~22岁的法国男女青年。理工科和文科考生在通过国家高中统一会考后,必须再经过两年大学预科的学习或圣西尔专科预备学校的学习;经济科的考生则必须已经在大学完成两年基础课的学习;而学校每年还将招生名额的15%留给已经完成高等教育第二阶段课程并已考入高等工程学院的在校大学生。由此可见,圣西尔军校的考生均已经达到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水平,学员的入学起点相当高,招生条件非常严格。
考生的入学考试十分严格,分笔试、口试和体育测试三部分。近几年,每年投考圣西尔军校的学生近千人,而学校仅招收新生180名左右,录取率不足20%,竞争相当激烈。圣西尔军校还招收一定数量的外国军事留学生。过去,该校的外籍学员主要来自非洲国家,近几年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还招收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中东国家的军事留学生。
圣西尔军校过去的学制为两年。1983年始,学制改为三年,主要加强军事训练。
第一年,以军事训练为主,主要培养学员的军人养成,并使其初步具备军事指挥员的基本知识和体能。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一个月的单兵基础训练;第二阶段四个月,与其他军校地方新学员一起,在科埃基当军营进行分队训练,学习战术,即培养排长的训练;第三阶段五个月,到部队担任见习排长,学会指挥、训练新兵。然后是一个月的文化知识学习,最后到位于蒙-路易-科利尤尔的国家训练中心进行一个月的短训。第一学年结束时,经考试合格才被授予准尉军衔,不合格者按普遍义务兵待遇退出现役,并发给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第一阶段合格证书。
第二年,主要进行文化教育和军事训练。文化课30周,学员按入校的志愿分别学习文、理、经济各科的专业课程,同时必修一至两门外语。军事训练10周,前4周到国家突击队训练中心集训,然后学习陆军连、排战术和作战指挥,学会跳伞。参加与外军军校共同举行的军事演习,并组织到国外进行一次考察访问。第二年的考试合格者被授予少尉军衔。
第三年,主要是完善和深化各科知识。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员的主动性、责任感和作为军事指挥员的领导意识和领导能力。文化知识学习时间为30周,军事训练六周。组织他们到陆军各兵种部队实习锻炼,到海空军、宪兵部队和统帅机关见学,学习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理论,到法属圭亚那进行为期15天的热带丛林锻炼,还要准备参加国庆节阅兵式。根据法国传统,每年7月14日国庆,都要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举行盛大阅兵式和分列式。届时,共和国总统兼武装力量最高司令在共和国卫队骑兵护卫下,检阅三军部队,之后登上观礼台观看分列式。走在受阅部队最前面的则必定是圣西尔军校的方队。
走在国庆阅兵式最前面的永远是圣西尔军校方阵
学校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向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同时授予中尉军衔。学员从圣西尔军校毕业后还要到兵种实习学校再学习一年专业,然后分配到部队任职。
圣西尔军校自成立以来,先后培养了6万多名优秀军官,法国陆军几乎所有高级将领都出身于此。拿破仑称该校为“将军的苗圃”。戴高乐将军就是1912从圣西尔军校毕业的,并在该校担任过教官。
知识点夏尔·戴高乐
夏尔·戴高乐(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法国将军、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并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同时担任第一任总统。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以元帅名字命名的军校:伏龙芝军事学院
名称由来
伏龙芝军事学院,是苏联最早建立的培养诸兵种合成军队团以上指挥官的高等军事学府,同时也是诸兵种合同战术和集团军战役问题的理论研究中心。该学院创办于1918年12月8日,最早称工农红军总参谋部军事学院(简称“总参学院”),院址在首都莫斯科。学院初建时,苏俄革命成功后立即面临着白俄反动力量的反扑和外国军事力量的干涉。由于当时的红军大部分指战员都是未受过军事训练的革命者,十分缺乏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军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最高统帅部决定在莫斯科成立自己的革命军校,培养苏维埃军事干部。这样,就成立了这所学院。
在这一时期,工农红军军事学院的毕业生大多成为了红军的骨干力量,表现十分出色,对肃清白俄反动势力和战胜外国干涉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学生有恰帕耶夫和切韦列夫。
1921年8月5日,总参学院易名为工农红军军事学院,由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担任院长。这年年底,首批101名经过三年制完整学习的学生毕业,他们大部分被任命为师、旅、团的首长和各类军事学校教员,有的则进入国防部、总参谋部及其所属各部局工作。为了表彰学院为培养红军干部所做出的杰出贡献,1922年年初,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该学院红旗勋章和“红旗军事学院”称号。
伏龙芝元帅
1924年,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陆海军人民委员(相当于国防部长)、俄国内战时期的著名英雄、红军缔造者伏龙芝元帅,接任工农红军军事学院院长。伏龙芝1885年出生于吉尔吉斯皮什佩克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伏龙芝市),1914年加入苏共,是著名的苏联党务和国务活动家、军事家、卓越的军队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伏龙芝是苏联国内战争中最著名的红军统帅之一,他以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工农红军参谋长等要职兼任军事学院院长。这样的任命,说明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对培养军事干部的重视,也确认了学院在这一重要事业中的巨大作用。
伏龙芝来到学院后,进一步明确了学院的培训目标,健全了院系体制,改革了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发展了军事科学研究工作。他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军事技能,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为适应世界军事的发展,伏龙芝首先对学院的组织结构、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作为杰出的军队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伏龙芝非常重视在军事学术重要原理方面统一认识的问题。他不仅专门撰文指出统一军事学说、统一军事学术基本观点的重要性,而且在统一学院的训练方针、统一作业内容及其实施方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为院校教学、部队训练乃至整个武装力量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5年10月31日,伏龙芝因病不幸去世,年仅40岁。在哀悼这位深受全院爱戴的院长的日子里,全院人员请求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伏龙芝的名字为学院命名。同年11月5日,也即庆祝十月革命胜利八周年的前两天,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纪念这位功勋卓著的红军领导人,批准了军事学院师生的这一请求,发布命令,决定将这所学院改名为工农红军伏龙芝军事学院,通常简称为“伏龙芝军事学院”。
教学和专业设置
伏龙芝学院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团至军级的、具有广泛知识的合成军队指挥员。学生入学条件极为苛刻,必须毕业于诸兵种合成军队高级指挥学校,担任过两年以上营级指挥官职务,具有分队指挥的实践经验,具有良好的战斗素养和政治素养,年龄在38岁以下,军衔为大尉或少校。招生办法是领导推荐、逐个审查、考试入学、择优录取。统考课目为俄语、数学、物理、文学、战术和技术装备等。
伏龙芝军事学院在1931年开设了坦克和炮兵课程,1939年建立了防空系。1941年,学院迁往塔什干,开设了干部培训速成班。1943年,伏龙芝军事学院从塔什干迁回莫斯科,并重新开发了基本系,学制仍改为三年。1947年,学院恢复了研究生制度。学院还先后开设过高级速成班、高级主管人员进修班、特训班和研究生班,负责培养高级指挥人员,后来还专门设立了战役系(1936年该系改建为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部军事学院),负责训练集团军、方面军两级指挥与参谋人员。
该院在1936年以前培养高、中级指挥人员,1936年起培养诸兵种战役战术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学院最初不分系,不设教研室。以后教学机构不断完善,到20世纪70年代末,学院设置的主要教学与领导机构有:基本系、函授系、研究生班、战役战术教研室、火箭兵炮兵教研室、装甲坦克和牵引教研室、通信教研室、后勤教研室、空军教研室、马列主义教研室、训练部、政治部和科研部等。
基本系和函授系是该院的两大系,学制均为三年。基本系每年招生近300人。函授系招生人数较多,相当于基本系的两三倍。
伏龙芝军事学院学员基本系设合成军队、侦察、空降、登陆等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合同战术、战役学、战争史、外国军队、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和党政工作、外语、军事心理学、军事教育学、军法学和军队财务管理等。合成军队专业学制为三年。第一学年学习基本战术理论和团攻防战术,第二学年学习师战术和指挥,第三学年学习集团军战役理论和指挥,毕业前两三个月还要学习方面军战役等有关知识。
函授系课程,其设置和进度与基本系相同,但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学生以自学为主,学满六个学期后准予参加毕业考试。学院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战役、战术和军事技术素养,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优秀合成军队指挥员。训练中强调综合运用讲课、课堂讨论、自学、各种作业、各类演习等多种形式,既提高理论水平又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强调利用现代化设备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毕业后,实行全军统一分配。在校期间,学生一般要晋衔一级,晋职一两级。毕业生下到部队后,职务不低于团参谋长,个别学习优秀者、有指挥经验的可以直接担任团长。成绩优异并荣获金质奖章者,可以在全军范围内任意挑选单位。
“伏龙芝”的辉煌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1992年,学院改名为俄罗斯武装力量伏龙芝军事学院。根据俄罗斯军队2000年军队改革计划,该院1998年与装甲兵军事学院和“射击”高级军官进修学校合并为俄联邦武装力量合成军队学院。
在俄罗斯武装力量合成军队学院(伏龙芝军事学院)走过的88年历程中,其中在1936年以前,它是苏联红军唯一一所培养军队高、中级指挥员和参谋人才的高等军事院校。在苏联时期,伏龙芝军事学院被称为苏军指挥军官的摇篮,为社会主义苏联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军官。当红军总参军事学院成立后,伏龙芝军事学院才改为只培养中级指挥和参谋人员。尽管如此,它一直招收的是苏联陆军中受过高等军事教育的营以上军官,然后将它的毕业生输送到部队,担任师、团级指挥职位和参谋职务。
目前,伏龙芝军事学院是俄军的一所合成军队指挥学院。无论过去和现在,该学院都是苏军和今天俄军的军事科学研究中心之一,主要担负合同战斗和集团军战役研究任务。因此,它的影响力不仅是部队指挥官方面,更主要的是曾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它的军事思维影响力方面。一方面,它通过大量的对抗性教学,使学生在具备相当军事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指挥方面的素质;另一方面,它的科研环境和教官的理论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使他们在“伏龙芝学院”军事思维的指引下,终生受益。俄军中的许多第一线的军长都愿意到这里任教官,可见这所军事学院的影响力和受益力。
伏龙芝军事学院自创建后,获得了许多的国家荣誉。1934年1月,该院在荣获红旗勋章十二年之后,国家又授予该学院列宁勋章。1943年伏龙芝军事学院再获列宁勋章,1945年获苏沃洛夫勋章,1978年获十月革命勋章。
建院以来,伏龙芝军事学院为部队培养了数万名诸兵种合成军队军官。在苏俄卫国战争爆发后的两年半时间内,从本学院直接去前线的将军和其他军官学生有6000名以上,其中包括在高级首长进修班毕业的许多高级将领。苏德战争时期,该院为部队输送了11000多名指挥员和参谋人员。毕业于该学院的著名将领很多,如巴格拉米扬、朱可夫、崔可夫、科涅夫、格列奇科、马利诺夫斯基、沃罗诺夫、比留佐夫以及罗科索夫斯基等,后来都成为苏军统帅和高级军事首长,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军事家。伏龙芝军事学院为苏联武装力量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它的毕业生成为苏联军队的中坚力量,在战争与和平年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伏龙芝军事学院也成为世界上最有盛誉的著名军校之一。
学院还为其他国家军队培养指挥干部。该学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关系也很密切,著名的刘伯承元帅、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原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以及原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杨至诚上将等,都曾到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深造。从1997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步扩大与俄军的军事交流,逐年向该院选派军事留学生。近年来,该学院与中国一些重点军事院校开展了较为频繁的互访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两国军事科学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军队建设。
知识点合同战术
合同战术是指指导和进行诸军种、兵种合同战斗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军种、兵种的运用、行动、协同、指挥和保障的方法。目的在于使各军种、兵种按照统一计划协调一致地行动,用整体力量完成战斗任务。
合同战术是在步兵、炮兵协同动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武器装备的发展,坦克兵、航空兵的出现,无线电通信用于指挥,战斗方法随着发生变化。战斗中,步兵、炮兵、坦克兵以及航空兵在统一计划下,按目的、时间和地点协调一致地行动,逐渐形成了诸军种、兵种合同战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