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共和思想研究-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Hans Baron, Humanistic and Political Literature in Florence and Venic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Quattro Cento,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2]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1页。

    [3]Lawrence Stone,“The Revival of Narrative: Reflections on A New Old History”, Past and Present, (85) 1979, p.14.

    [4]〔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90页。

    [5]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10页。

    [6]Melvin Richter, "Reconstructing the Language of Politics: Pocock, Skinner and the 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 History and Theory, Vol.29, No.1, 1990, p.54.

    [7]丁耘主编《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20页。

    [8]陈伟:《共和主义的自由观念》,《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9]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10]James Tully, Meaning and Context: Quentin Skinner and His Crit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p.7.

    [11]〔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75页。

    [13]〔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75~176页。

    [14]〔澳〕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48~49页。

    [15]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210~211页。

    [16]Don Herzog, "Some Questions for Republicans", Political Theory, Vol.14, 1986, pp.473-493.

    [17]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182~183页。

    [18]参见刘擎《反思共和主义的复兴:一个批判性的考察》,《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

    [19]陈伟:《共和主义的自由观念——试论昆廷·斯金纳的共和主义思想史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20]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13页。

    [21]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91~155页。

    [22]萧高彦:《斯金纳与当代共和主义之典范竞争》,(台北)《东吴政治学报》2002年第15期。

    [23]参见陈伟《共和主义的自由观念——试论昆廷·斯金纳的共和主义思想史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24]参见 〔澳〕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5]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13页。

    [26]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197~199页。

    [27]应奇:《论第三种自由概念》,《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

    [28]应奇:《政治理论史研究的三种范式》,《浙江学刊》2002年第2期。

    [29]Chantal Mouffe (ed. ), Dimensions of Radical Democracy: Pluralism, Citizenship, Community, Verso,1992, p.221.

    [30]应奇:《政治理论史研究的三种范式》,《浙江学刊》2002年第2期。

    [31]J.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205-206.

    [32]刘训练:《后自由主义视野中的新共和主义》,《浙江学刊》2006年第4期。对于所谓“后自由主义”,刘训练这样认为:共和主义的当代复兴是以自由主义占主导地位为前提的;它不是对自由主义的替代,而是其完善或补充;它应当对个人主义和多元主义这两个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作出回应,并继承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平等主义的承诺及其基本建制。

    [33]国内研究斯金纳的学者寥寥无几,仅限于李宏图、应奇、刘训练、陈伟等少数几个人。研究对象大多是斯金纳的历史语境主义方法论、自由理论,对其国家理论、公民理论鲜有论及。

    [34]参见 〔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东方出版社,2006。

    [35]参见陈伟《试论西方古典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复旦学报》2004年第5期;陈伟《共和主义的自由观念——试论昆廷·斯金纳的共和主义思想史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36]彭刚:《历史地理解思想》,载丁耘主编《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7]笔者不揣冒昧,把它划分为三大部分:公民理论、国家理论、自由理论,因为就目前资料来看,这些是斯金纳共和思想的主要成分。

    [38]参见 〔英〕昆廷·斯金纳《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和修辞》,王加丰、郑崧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9]参见 〔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

    [40]这个观点参考文献颇丰,最主要的参考文献有: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Regarding Method,Vols.1-3,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等等。

    [41]Kari Palonen, Quentin Skinner: History, Politics, Rhetoric, Polity,2003, p.3.

    [42]Norman J. Wilson, History in Crisis? Recent Directions in Historiography, Prentice Hall, 1999, pp.75-76.

    [43]Max Weber, Politik als Beruf, GRIN Verlag, 2009, p.17; Julius Binder, Grundle-gung zur Rechtsphilosophie, Mohr,1935, pp.35-88.

    [44]Max Weber,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Mohr, 1980, p.437.

    [45]〔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85页。

    [46]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东方出版社,2006,第1页。

    [47]转引自 〔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1页。但是根据斯金纳自己介绍,他进入剑桥大学是因为他爸爸一封冒昧的信笺。参见 〔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70页。

    [48]〔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8页。

    [49]〔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109页。

    [50]〔美〕戈登·伍德:《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傅国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96页。

    [51]〔英〕昆廷·斯金纳:《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和修辞》,王加丰、郑崧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7页。

    [52]〔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110页。

    [53]〔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66页。

    [54]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Vols.1 - 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目前还没有中文版本。

    [55]〔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111页。

    [56]“斯金纳革命”来自凯瑞·帕罗内,主要指斯金纳在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以及这种创新带来思想史内容本身的修正与革命。参见 〔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74页。

    [57]〔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73页。

    [58]〔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78页。

    [59]〔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71页。

    [60]Jan Vander Dussen (ed. ), The Idea of History: With Lectures 1926 -1928, Oxford Paperbacks, 1994, pp.7-8.

    [61]〔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61页。

    [62]〔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73页。

    [63]丁耘主编《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71页。

    [64]参见 〔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5页。

    [65]Pocock, J. G. A. ,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A Methodological Enquiry", in Peter Laslett and W. G. Runciman Philosophy (eds. ), Politics and Society (Second Series): A Collection, Oxford: Blackwell, 1962, p.185.

    [66]Pocock, J. G. A. ,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A Methodological Enquiry", in Peter Laslett and W. G. Runciman Philosophy (eds. ), Politics and Society (Second Series): A Collection, Oxford: Blackwell, 1962, p.190.

    [67]Quentin Skinner, An Interview with Quentin Skinner, Cogito, 1997, pp.69-76.

    [68]〔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72页。

    [69]〔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73页。

    [70]参见 〔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0页。

    [71]Finish Yearbook of Political Thought, Vol 6, SoPhi Academic Press,2000, pp.46-47.

    [72]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57-89.

    [73]James Tully, Meaning and Context: Quentin Skinner and His Crit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p.283.

    [74]〔美〕列奥·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基础与起源》,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1,第66页。

    [75]王芳:《解读斯金纳对霍布斯政治理论的研究》,《黑龙江史志》2011年第1期。

    [76]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220.

    [77]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221.

    [78]王芳:《解读斯金纳对霍布斯政治理论的研究》,《黑龙江史志》2011年第1期。

    [79]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16.

    [80]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223.

    [81]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225.

    [82]Quentin Skinner, Liberty Before Liberal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p.9.

    [83]Quentin Skinner, Liberty Before Liberal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p.99.

    [84]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228.

    [85]Quentin Skinner, Bo Stråth (eds. ), States and Citizens: History, Theory, Prospec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16.

    [86]Quentin Skinner, Liberty Before Liberal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p.85.

    [87]赵光武:《怎样认识后现代主义哲学》,《求是》2002年第8期。

    [88]〔法〕德里达:《人文科学语言中的结构,符号及游戏》,吴万伟译,漓江出版社,1991,第150页。

    [89]〔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岛子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第211页。

    [90]Richard Rorty, 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p.47.

    [91]转引自 〔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70页。

    [92]〔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94页。

    [93]甚至斯金纳儿时的监护人——他的姨母也对他的学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她虽然身为医生,但对历史学很感兴趣。参见 〔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69页。

    [94]〔美〕列奥·斯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三联书店,2003,第25~26页。

    [95]John Locke, Two Treaties of Govern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46.翻译时参考了 〔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4页。

    [96]John Locke, Two Treaties of Govern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47.

    [97]John Locke, Two Treaties of Govern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61.

    [98]John Locke, Two Treaties of Govern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4.

    [99]Colling Wood. R. G. , An Autobiography, Clarendon Press, 1978.

    [100]李见顺:《历史语境主义:昆廷·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初探》,《船山学刊》2009年第1期。

    [101]〔美〕列奥·斯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三联书店,2003,第25~26页。

    [102]〔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4页。

    [103]彭刚:《历史地理解思想》,载丁耘主编《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175页。

    [104]丁耘主编《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178~179页。

    [105]〔美〕列奥·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基础与起源》,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1,第2页。

    [106]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73.

    [107]丁耘主编《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123页。

    [108]钟祥财:《复原: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方法》,《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1期。

    [109]Norman J. Wilson, History in Crisis: Recent Directions in Historiography, Prentice Hall,1999, pp.75-76.

    [110]〔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4页。

    [111]〔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3~5页。

    [112]James Tully, Meaning and Context: Quentin Skinner and His Crit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113]丁耘主编《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67-68页。

    [114]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s.1 -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115]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5.

    [116]Tully, Meaning and Context: Quentin Skinner and His Crit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p.232.

    [117]Tully, Meaning and Context: Quentin Skinner and His Crit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p.250.

    [118]Tully, Meaning and Context: Quentin Skinner and His Crit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p.251.

    [119]〔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3页。

    [120]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8.

    [121]〔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7页。

    [122]〔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20页。

    [123]〔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9页。

    [124]李见顺:《历史语境主义:昆廷·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初探》,《船山学刊》2009年第1期。

    [125]〔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113页。

    [126]〔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116~117页。

    [127]〔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117页。

    [128]〔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118页。

    [129]Preston King, The History of Ideas: An Introduction to Method, Groom Helm, 1983, p.8.

    [130]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180.

    [131]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57-89.

    [132]〔英〕昆廷·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段胜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第629页。

    [133]〔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57页。

    [134]〔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78页。

    [135]〔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88页。

    [136]〔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120页。

    [137]张执中:《从哲学方法到历史方法》,《世界历史》1990年第6期。

    [138]〔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4页。

    [139]〔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3页。

    [140]满云龙:《思想——共和修正派与美国思想史学》,载黄安年主编《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第110~111页。

    [141]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175.

    [142]J. Habermas, Citizenship and National Identity: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Future of Eu-rope, Vol.12, Praxis International, 1992, p.7.

    [143]〔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第585~600页。

    [14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111页。

    [145]参见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大连出版社,1996,第101页。

    [146]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193页。

    [147]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194页。

    [148]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194页。

    [149]〔英〕昆廷·斯金纳:《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和修辞》,王加丰、郑崧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72页。

    [150]〔英〕昆廷·斯金纳:《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和修辞》,王加丰、郑崧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73页。

    [151]《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第268页。

    [152]Quentin Skinner, Reason and Rhetoric in the Philosophy of Hobbes, Cambridge:CUP, 1996, p.83.

    [153]〔英〕斯金纳:《政治自由的悖论》,载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东方出版社,2006,第128页。

    [154]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187页。

    [155]“美德是什么”本来就是一个难以定论的问题,有很多种分类方法,其中以威廉姆·甘斯通的分类最有影响力。甘斯通认为,公民美德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第一,一般品德,包括勇气、守法、诚信;第二,社会品德,包括独立、思想开通;第三,经济品德,包括工作伦理、要有能力约束自我满足、要有能力适应经济和技术变迁;第四,政治品德,包括要有能力弄清和尊重他人的权利、要有提出适度要求的意愿、要有能力评价官员的表现、要有从事公共讨论的意愿。

    [156]〔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288页。

    [157]〔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272页。

    [158]〔美〕斯蒂芬·L.埃尔金等主编《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三联书店,1997,第213页。

    [159]〔美〕斯蒂芬·L.埃尔金等主编《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三联书店,1997,第258页。

    [160]〔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78,第132页。

    [161]〔美〕戈登·伍德:《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傅国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103页。

    [16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第224页。

    [16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35页。

    [16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245页。

    [16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253页。

    [16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254页。

    [167]〔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第12页。

    [168]Pocock (ed. ), The Political Works of James Harrington, Cambridge, 1977, p.182.

    [169]〔美〕斯蒂芬·L.埃尔金等主编《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三联书店,1997,第165~166页。

    [170]参见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202页。

    [171]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pp.96-97.

    [172]〔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349页。

    [173]〔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352页。

    [174]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117页。

    [175]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72页。

    [176]〔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85页。

    [177]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144页。

    [178]〔意〕马基雅维里:《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79]〔英〕昆廷·斯金纳:《政治自由的悖论》,柴宝勇译,载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东方出版社,2006,第124页。

    [180]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188.

    [181]〔英〕斯金纳:《消极自由观的哲学与历史透视》,载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117页。

    [182]〔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286页。

    [183]关于什么是共同善,学界素来有着几种不同的看法。①社会群体整体论的共同善,这种观点主张,一个政治共同体就像有机体一样,具有单一的目的,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最终目的就是这个共同体的共同善,也是最高的善,亚里士多德、卢梭的公意就是这种共同善的代表;②个人利益合计起来的善,这种观点主张并不存在一直实质上的公共善,实际上只存在具体的个人的、家庭的真实利益,所谓共同善、公共利益不过是个人、家庭利益的合计;③个人利益的条件的总称,这种观点认为所谓共同善和公共利益就是我们所有人都能够从中受益的善或利益,对所有人都有好处,并且具有非排他性,是一种类似于公共物品的东西;④一种本质的善,它不能用功利眼光看待,只能在交往中感受。参见刘训练《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一个思想史的考察》,《学海》2006年第5期,第134~135页。

    [184]参见 〔意〕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李活译,商务印书馆,1982。

    [185]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160页。

    [186]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160页。

    [187]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162页。

    [188]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163页。

    [189]Marcus Tullius Cicero, Orator Brutus Topica: De Optimo Genere Oratorum,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9, pp.3-4.

    [190]Hannah Arendt, On Revolution, New York: Penguin, 1963, pp.240-242.

    [191]Hannah Arendt, On Revolution, New York: Penguin, 1963, pp.278-279.

    [192]〔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45页。

    [193]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4.

    [194]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182.

    [195]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149.

    [196]〔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69页。

    [197]James Tully, Meaning and Context: Quentin Skinner and His Crit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198]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7.

    [199]〔英〕昆廷·斯金纳:《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和修辞》,王加丰、郑崧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4页。

    [200]〔英〕昆廷·斯金纳:《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和修辞》,王加丰、郑崧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87页。

    [201]Quentin Skinner, Reason and Rhetoric in the Philosophy of Hobbes, Cambridge: CUP, 1996. p.73.

    [202]Quentin Skinner, Reason and Rhetoric in the Philosophy of Hobbes, Cambridge: CUP, 1996. p.10.

    [203]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Regarding Method,Vol.3,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p.2;〔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7页。

    [204]Quentin Skinner, Reason and Rhetoric in the Philosophy of Hobbes, Cambridge: CUP, 1996. p.103.

    [205]〔英〕昆廷·斯金纳:《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和修辞》,王加丰、郑崧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05页。

    [206]Quentin Skinner, Reason and Rhetoric in the Philosophy of Hobbes, Cambridge: CUP, 1996, p.97.

    [207]〔英〕昆廷·斯金纳:《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和修辞》,王加丰、郑崧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04页。

    [208]〔英〕昆廷·斯金纳:《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和修辞》,王加丰、郑崧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35页。

    [209]Quentin Skinner, Reason and Rhetoric in the Philosophy of Hobbes, Cambridge: CUP, 1996. p.142.

    [210]Quentin Skinner, Reason and Rhetoric in the Philosophy of Hobbes, Cambridge: CUP, 1996. p.142.

    [211]Quentin Skinner, Reason and Rhetoric in the Philosophy of Hobbes, Cambridge: CUP, 1996. p.145.

    [212]〔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67页

    [213]〔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64页。

    [214]Quentin Skinner, Reason and Rhetoric in the Philosophy of Hobbes, Cambridge: CUP, 1996. p.156.

    [215]Quentin Skinner, Reason and Rhetoric in the Philosophy of Hobbes, Cambridge: CUP, 1996. p.185.

    [216]Quentin Skinner, Reason and Rhetoric in the Philosophy of Hobbes, Cambridge: CUP, 1996. p.192

    [217]〔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439页。

    [218]〔英〕昆廷·斯金纳:《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和修辞》,王加丰、郑崧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43页。

    [219]Quentin Skinner, Reason and Rhetoric in the Philosophy of Hobbes, Cambridge: CUP, 1996. p.86.

    [220]《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第281页。

    [221]《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第174页。

    [222]比如,卢梭认为国家产生于一种社会契约,凯里认为国家产生于强盗集团,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产生于经济基础上的阶级统治,等等。

    [22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6,第140页。

    [224]《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第136页。

    [225]《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第136页。

    [226]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第49页。

    [227]转引自吴志华主编《政治学原理新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第40页。

    [228]〔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第28页,

    [2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1,第111页。

    [230]《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第290页。

    [2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89页。

    [2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08页。

    [233]柏拉图认为,由于人类个人力量单薄,自然生存环境又那么凶险,凶猛的野兽随时随地出没,每个个体的人都很难独自生活,所以,早期的人类需要团结在一起,以互相帮扶照应,维持生命的繁衍。

    [234]西塞罗,出生在古罗马阿尔庇努姆城(今意大利的阿庇诺)的一个普通骑士家庭,曾经师从罗马共和国的占卜官斯凯弗拉、希腊诗人阿尔蔡斯、哲学家菲朗、斯多葛派哲学家狄奥德图斯和雄辩家莫朗等。关于西塞罗的生平可以参见陈文明《西塞罗》,商务印书馆,1984;〔苏〕乌特琴柯《恺撒评传》,王以铸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35]〔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第39页。

    [236]张宏生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第63页。

    [237]〔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第45页。

    [238]〔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508页。

    [239]〔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70页。

    [240]〔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495~496页。

    [241]〔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497页。

    [242]〔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499页。

    [243]〔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499页。

    [244]〔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85页。

    [245]〔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2页。

    [246]〔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3页。

    [247]〔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第54页。

    [248]〔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86页。

    [249]〔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495页。霍布斯所著的《哲学入门》一书的序言也反映了这种发展状况。

    [250]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2,2002, pp.125-126.

    [251]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大连出版社,1996,第161页。

    [252]〔美〕戈登·伍德:《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傅国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103页。

    [253]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第120页。

    [254]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69页。

    [255]〔英〕昆廷·斯金纳:《对消极自由观的哲学的历史透视》,阎克文译,百度文库,,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10月27日。

    [256]〔英〕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81~82页。

    [257]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70页。

    [258]参见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190页。

    [259]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69~70页。

    [260]〔英〕斯金纳:《论正义、共同善与自由的优先性》,载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135页。

    [261]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73页。

    [262]〔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33页。

    [263]〔英〕昆廷·斯金纳:《论正义、共同善与自由的优先性》,载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138页。

    [264]〔美〕卡尔·J.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周勇译,三联书店,1997,第6页。

    [265]〔古希腊〕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席岱岳译,商务印书馆,1995。

    [26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第210 ~211页;徐祥民:《政体学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85~86页。

    [26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第209页。

    [268]〔美〕汉密尔顿、〔美〕杰伊、〔美〕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第264页。

    [269]波里比阿(Polybius,又译波利比奥斯,公元前208年至公元前126年),出生于小亚细亚的狄奥尼西奥斯,公元前168年到公元前151年曾以人质的身份客居罗马,在此期间写成鸿篇巨制《历史》。

    [270]Polybius, The Histories, Vol.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271]Polybius, The Histories, Vol.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272]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76页。

    [273]〔意〕马基雅维里:《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50页。

    [274]〔意〕马基雅维里:《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51页。

    [275]〔英〕昆廷·斯金纳:《马基雅维里》,王锐生、张阳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85,第126页。

    [276]〔英〕昆廷·斯金纳:《马基雅维里》,王锐生、张阳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85,第128页。

    [277]〔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39~40页。

    [278]〔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51~52页。

    [279]〔英〕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82页。

    [280]〔英〕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83页。

    [281]〔英〕昆廷·斯金纳:《马基雅维里》,王锐生、张阳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85,第130页。

    [282]〔英〕昆廷·斯金纳:《马基雅维里》,王锐生、张阳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85,第130~131页。

    [283]〔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281页。

    [284]〔美〕 C. H.麦基文:《宪政古今》,翟小波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第16页。

    [285]〔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第39页。

    [286]〔英〕詹姆士·哈林顿:《大洋国》,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83,第20页。

    [287]〔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4页。

    [288]〔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144页。

    [289]〔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19页。

    [290]〔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21页。

    [291]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东方出版社,2006,第121页。

    [292]〔英〕昆廷·斯金纳:《马基雅维里》,王锐生、张阳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85,第159页。

    [293]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195页。

    [294]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75页。

    [295]〔英〕昆廷·斯金纳:《马基雅维里》,王锐生、张阳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85,第76页

    [296]〔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2005,第80页。

    [297]〔意〕马基雅维里:《论李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3页。

    [298]许纪霖主编《共和、社群与公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第76页。

    [299]参见陈伟《试论西方古典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复旦学报》2004年第5期。

    [300]〔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第307页。

    [301]〔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第307页。

    [302]〔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第32页。

    [303]Algernon Sidney, Discourses Concerning Government,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09.

    [304]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8年),英国著名思想史家,长期在牛津大学任教授,生于1909年6月6日俄罗斯帝国的里加(现在的托维亚首府)。俄罗斯革命震撼了幼小的伯林,这是他以后思考自由、平等等思想的最初动力。1920年,伯林随家人移民到英国,1935年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1957年被授予爵士称号,1971年获英国功绩勋章奖。

    [305]Gray, Liberalism, Open University Press, p.18.

    [306]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143页。

    [307]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东方出版社,2006,第354页。

    [308]〔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第164页。

    [309]本杰明·贡斯当(1767~1830年),法国著名思想家。出生于瑞士洛桑的一个胡格诺教派的家庭,早年丧母。他曾经在牛津、埃朗根和爱丁堡学习,深受亚当·斯密的影响,奠定了他的自由主义基础。1794年,他在瑞士结识了斯塔尔夫人,于是逐渐进入法国政界,后来由于反对拿破仑而被放逐,1814年回到巴黎。后来他当过法国国家议员,1830年11月逝世,法国当局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由于他杰出的思想价值。

    [310]〔英〕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4,第236页。

    [311]〔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商务印书馆,2000,第26页。

    [312]〔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商务印书馆,2000,第26页。

    [313]〔英〕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4,第200页。

    [314]〔英〕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4,第189页。

    [315]吴玉章:《论自由主义权利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第75页。

    [316]〔英〕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4,第190页。

    [317]〔英〕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4,第199~200页。

    [318]〔英〕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4,第200页。

    [319]〔英〕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4,第203~204页。

    [320]〔英〕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4,第192页。

    [321]〔英〕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4,第238页。

    [322]〔英〕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4,第200~204页。

    [323]例如,阿伦特、波考克、桑德尔、泰勒甚至哈贝马斯都持有这种观点。

    [324]Pocock, Virtue: Commerce and Liber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p.41.

    [325]〔美〕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24页。

    [326]贺照田编《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第375页。

    [327]贺照田编《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第382页。

    [328]〔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279页。

    [32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281页。

    [330]〔英〕斯金纳:《消极自由的哲学与历史透视》,载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105页。

    [331]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77页。

    [332]Gisela Bock (ed. ), Machiavelli and Republicanism, Cambridge: CUP, pp.293 -309.

    [333]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160-185.

    [334]萧高彦:《斯金纳与当代共和主义之典范竞争》,(台北)《东吴政治学报》2002年第15期。

    [335]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东方出版社,2006,第120页。

    [336]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东方出版社,2006,第120页。

    [337]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71页。

    [338]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72页。

    [339]〔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142页。

    [340]〔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83页。

    [341]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113页。

    [342]Walter Simon (ed. ), French Liberalism, 1789-1848, New York, 1972, p.3.

    [343]国家自由首先是指不受到他国的控制,在主权上保持独立自主,其次是在国内保护每个公民不受到其他人的奴役和控制,经过公民一致认同的法律除外。卢梭曾说:“只要出现一个奴役他人的主人,此时便不再有共和政体了。而对共和国来说,侵犯其中的任何一个成员就不能不是在攻击整个的共同体。”参见〔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27页。

    [344]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113页。

    [345]Chantal Mouffe (ed. ), Dimensions of Radical Democracy: Pluralism, Citizenship, Community, Verso,1992, p.221.

    [346]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东方出版社,2006,第110~135页。

    [347]〔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81页。

    [348]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113页。

    [349]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188.

    [350]〔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286页。

    [351]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136页。

    [352]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东方出版社,2006,第110~135页。

    [353]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169.

    [354]在斯金纳前期的很多作品中运用的大多是“共和主义”一词,但是考虑到君主制是否被彻底否定等问题后,他在后来的部分著作(特别是《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中运用了“新罗马”加以区别。此处选用了“新罗马”一词,但在本书的其他部分由于所论及的内容不同也会涉及“共和主义”一词的使用。

    [355]〔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26页。

    [356]〔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29页。

    [357]〔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48~49页。

    [358]〔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47页。

    [359]〔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48~49页。

    [360]〔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146页

    [361]〔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48页。

    [362]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东方出版社,2006,第183页。

    [363]〔澳〕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24页。

    [364]〔澳〕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28页。

    [365]〔澳〕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40~41页。

    [366]〔澳〕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11页。

    [367]〔澳〕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39页。

    [368]〔澳〕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11页。

    [369]〔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58页。

    [370]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99页。

    [371]〔澳〕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392页。

    [372]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147页。

    [373]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139页。

    [374]〔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58页

    [375]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139页。

    [376]〔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58页。

    [377]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东方出版社,2006,第125页。

    [378]〔澳〕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46页。

    [379]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141页。

    [380]〔澳〕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392页。

    [381]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198页。

    [382]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159页。

    [383]应奇:《论第三种自由》,《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

    [384]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92页。

    [385]〔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商务印书馆,1999,第44~46页。

    [386]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东方出版社,2006,第127页。

    [387]参见萧高彦《斯金纳与当代共和主义之典范竞争》,(台北)《东吴政治学报》2002年第15期。

    [388]参见萧高彦《斯金纳与当代共和主义之典范竞争》,(台北)《东吴政治学报》2002年第15期。

    [389]Skinner, The Paradoxes of Political Liberty, Salt Lake City: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1986, pp.244-245.

    [390]Chantal Mouffe (ed. ), Dimensions of Radical Democracy: Pluralism, Citizenship, Community, Verso,1992, p.220.

    [391]萧高彦:《斯金纳与当代共和主义之典范竞争》,(台北)《东吴政治学报》2002年第15期。

    [392]Pocock, J. G. A. , The Machiavellian Mom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P, pp.66 -75.

    [393]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211; Skinner, The Paradoxes of Political Liberty, Salt Lake City:University of Utah Press,1986.

    [394]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205.

    [395]萧高彦:《斯金纳与当代共和主义之典范竞争》,(台北)《东吴政治学报》2002年第15期。

    [396]〔澳〕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3~4页。

    [397]Q. Skinner, Liberty Before Liberal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18.

    [398]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275页。

    [399]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139页。

    [400]刘训练《公民与共和》,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外政治制度专业,2006,第83页。

    [401]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197页。

    [402]资料来源:朱世达、姬虹主编《美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10页。

    [403]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279页。

    [404]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65页。

    [405]也有人把公民人文主义叫做“新雅典共和主义”,工具论的共和主义有时也被称为“新罗马共和主义”,但“新罗马共和主义”相对来说更强调法律的作用与功能。当然,这都是大概的划分,而且界限并不分明,内容交叉复杂。

    [406]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26页。

    [407]〔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第219页。

    [408]〔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第218页。

    [409]〔英〕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第56~57页。

    [410]〔澳〕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48~49页。

    [411]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158页。

    [412]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10页。

    [413]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132页。

    [414]〔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页。

    [415]〔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页。

    [416]〔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28页。

    [417]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222~223页。

    [418]Skinner, "The Idea of Negative Liberty", in R. Rorty et al. (eds. ), Philosophy in Contex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419]邓正来等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第698页。

    [420]马德普主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270页。

    [421]Don Herzog,“Some Questions for Republicans”, Political Theory, (14) 2004, p.3.

    [422]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257页。

    [423]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275页。

    [424]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282页。

    [425]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285~290页。

    [426]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320页。

    [427]Don Herzog, "Some Questions for Republicans", Political Theory, (14) 2004, pp. 473-493.

    [428]Don Herzog, "Some Questions for Republicans", Political Theory, (14)2004, pp.473-493.

    [429]Michael P. Zuckert, The Natural Rights Republic, Studies in the Foundation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Notre Dame Press, 1996, p.209.

    [430]J.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205-206.

    [431]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133页。

    [432]Chantal Mouffe (ed. ), Dimensions of Radical Democracy: Pluralism, Citizenship, Community, Verso,1992, p.221.

    [433]应奇:《政治理论史研究的三种范式》,《浙江学刊》2002年第2期。

    [434]参见刘擎《反思共和主义的复兴:一个批判性的考察》,《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

    [435]刘训练:《后自由主义视野中的新共和主义》,《浙江学刊》2006年第4期。对于所谓的“后自由主义”,刘训练这样认为:共和主义的当代复兴是以自由主义占主导地位为前提的;它不是对自由主义的替代,而是对其进行的完善或补充;它应当对个人主义和多元主义这两个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作出回应,并继承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平等主义的承诺及其基本建制。

    [436]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210页。

    [437]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187页。

    [438]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199页。

    [439]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30~31页。

    [440]马德普等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231页。

    [441]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158页。

    [442]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155页。

    [443]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158页。

    [444]刘擎:《反思共和主义的复兴:一个批判性的考察》,《学术界》2006年第4期。

    [445]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132页。

    [446]陈伟:《共和主义的自由观念——试论昆廷·斯金纳的共和主义思想史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447]陈伟:《共和主义的自由观念——试论昆廷·斯金纳的共和主义思想史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448]参见刘擎《反思共和主义的复兴:一个批判性的考察》,《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

    [449]〔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4页。

    [450]〔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78页。

    [451]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Regarding Method, Vol.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2.

    [452]丁耘、陈新主编《思想史研究》第1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77页。

    [453]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第154~155页。

    [454]苏昌培:《共和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143页。

    [45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15页。

    [456]〔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144页。

    [457]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编《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许崇德教授执教五十年祝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76页。

    [458]〔美〕卡尔·J.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周勇等译,三联书店,1997,第1页。

    [459]〔英〕戈登·怀特:《公民社会、民主化和发展》,何增科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

    [460]陈炳辉:《当代中国民主的条件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5期。

    [461]〔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81页。

    [462]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113页。

    [463]简要地说,以义务为法的逻辑起点和宗旨并以差别对待的原则去安排权利义务关系,就是义务本位模式;以权利为法的逻辑起点和宗旨并以平等对待(无论是实际上还是形式上)的原则去安排权利义务关系,就是权利本位模式。义务本位模式的衍生的法律文化强调的是法律的制裁机制,它着眼于如何迫使社会成员以消极的臣民意识被动地接受自上而下的单向社会控制,法律在确认臣民的有限权利时,只是为了使他们更好地履行对统治者的义务。权利本位模式衍生的法律文化更注重法律的激励机制,它允许甚至鼓励(至少在法律规定上)人们以积极的公民意识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用义务来源于、从属于、服务于权利的逻辑去安排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64]梁启超:《新民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465]文正邦:《宪法与行政法论坛》,中国检查出版社,2004,第43页。

    [466]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27页。

    [467]吕元礼:《现代民主社会的公民精神》,《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6期。

    [468]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东方出版社,2006,第130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