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博览4-古今历史名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美尼斯

    古埃及王朝的第一位国王。其名出自希罗多德和曼涅陀的记载以及少量纸草材料,是古埃及成文史中最早的一位有名字的君主。据传原是上埃及阿卑多斯的统治者,约在公元前3100年征服下埃及,初步完成上下埃及的统一,开始古埃及史家曼涅陀所设王表上的第1王朝。在位60余年,建都白城,即后来的名城孟斐斯,并在上下埃及分设国库,谓“白仓”和“红仓”,收存在两地征得的赋税。传说美尼斯在一次河中狩猎时被鳄鱼吞食,死于非命。由于目前关于他的材料很少,他的历史真实性问题尚难以确定。

    图特摩斯三世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18王朝的法老之一,因多次成功地进行掠夺战争而闻名于世。公元前1504年继位,年仅约10岁。初由哈特舍普苏特王后代行主政,公元前1482年亲政,遂多次对外用兵。侵略方向集中于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据说入侵该地区达十六、七次之多。曾攻陷叙利亚各国联盟的中心城市美吉多,击败强国米坦尼,最盛时把疆域扩展到幼发拉底河。他还挥军南下,溯尼罗河进攻努比亚(今苏丹),将南部边界推到第四瀑布附近,向西则吞并利比亚,使古埃及帝国版图扩大到极限。作为剥削阶级代表人物,他对被征服地区进行疯狂掠夺,使大批奴隶、牲畜、钱财流入埃及。在国内极力扶持僧侣阶层,赐予神庙许多地产、奴隶,为后来僧侣势力的膨胀打下了基础。

    汉谟拉比

    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约在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因统一两河流域与颁行法典的历史活动而著称。对其生平了解仅限于他当政后的文治武功。他是古巴比伦兴起为区域性大国的关键人物。即位后对外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策略,远交近攻,集中力量打击主要敌对国家,费时35年,征服伊新、拉尔萨、马里等邦,大体统一两河流域。对内推行缓和阶级矛盾、加强王权和发展经济措施,抑制债务奴隶制,使其在长期对外用兵中有相对稳定的后方,促成国家繁荣,巴比伦城变为西亚最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根据社会经济形势与阶级等级关系的状况,在位期间制定了一部反映奴隶主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为后人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经济关系和西亚法律史提供了珍贵材料。

    大流士一世

    波斯帝国国王,出身王族,早年生活不详。公元前521年,在波斯帝位空虚、各地被征服民族普遍暴动的非常条件下被贵族推举为新王。即位后费时一年余平息波斯高原、巴比伦尼亚等地的起义,在帝国全境恢复统治。针对动乱中暴露出的问题,实行一系列新的政治、经济政策,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史称“大流士改革”。他将帝国划成约20个行省,每省设总督为行政长官,将军为驻军长官,分别对国王负责。另设总督秘书行监督职责。建立统一财政体系,改革税制,规定各省上交中央的税额以及形式,包括货币与实物两种,税收由国王任命的专门官吏经办。他制定法律,统一度量衡和币制,修筑一些加强中央与各地联系的公共工程,如开凿联结尼罗河与红海的运河,修建广泛的驿路网,最重要的一条驿路长达2000多公里,从首都苏萨通向小亚细亚希腊城邦以弗所。公元前512年,他进入欧洲讨伐游牧民族失败,小亚细亚希腊人乘机起义,触发著名的“希波战争”。大流士一世决意征服整个希腊,但两次入侵均告失败,他本人也在埃及人的起义声中去世。大流士一世是古代颇有建树的君主,他创立的国家体制多年未变,对帝国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他的一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阿里斯托芬

    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5~前公元385),古希腊最杰出的喜剧作家,雅典人。父亲菲利浦斯可能是来自罗德斯或埃及的移居者,后来获雅典公民权。公元前427年发表第一部喜剧,但因过于年轻,这部喜剧上演时未能冠以真名。以后一些剧作也依此作法处理。公元前424年,开始以真名写作。相传写有44部剧本,但其中4部是否属他存有疑问。目前传下来11部,这是仅存的古希腊喜剧的较完整剧本。此外尚有其他片断。11部剧本包括《阿卡奈人》、《骑士》、《云》、《和平》、《鸟》、《青蛙》等。其剧作直接反映现实,有较强烈思想倾向。如他在剧中批评一些与其同代的思想家、政治人物,反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嘲弄政客与社会不公现象,再现人生世象,它们是一幅幅雅典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生活的风俗画,因而也是研究该时期雅典历史的重要史料。其写作风格自由奔放,融雅致、诙谐、辛辣的讥讽为一体,创造出适于舞台表演、性格突出的表现形式,早在古代便获得极高评价。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约前535~前475),古希腊哲学家,朴素唯物辩证法的突出代表之一。出生于爱奥尼亚海边的希腊小城爱菲斯。出身名门贵族。一生孤傲淡泊,据说曾把某些世袭特权让予他人,拒绝波斯国王大流士讲学邀请,专注于宇宙人生的探索。后来宁愿离群索居,过苦行生活。写有一本哲学著作,未能完整传下来。他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不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认为万物都有发生、发展、衰亡的过程,像火一样依一定条件生成、熄灭。他有关事物运动变化的名言是“一切皆流”,“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一切都处于对立统一当中,是生物变化过程。“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恩格斯认为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是正确的世界观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表述出来的。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古希腊哲学家,朴素唯物论的卓越代表。希腊殖民城邦阿布德拉人,出身富有的贵族家庭,少时聪颖好学,受到良好教育。及长,到埃及、西亚、印度旅行,增长见识。回国后避开所有公共事务,专事学术研究,是亚里斯多德之前希腊最渊博的学者,著有哲学、伦理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动植物学、农学、医学、军事学、文学艺术等学科作品约60部。马克思称他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第146页)。现仅存其作品的少量片断和一些作品名。在哲学史上,德漠克利特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原子论的真正创始人。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本质相同,依自身大小、位置与形状的不同而在虚空中运动,构成具体物质,如水、火、气、土、人类等世界万物。物质的生成与毁灭均由于原子的聚合与分散。他在政治上是古代少有的欣赏奴隶主民主制的思想家之一。他说过:“在一种民主制度下受贫穷,也比在专制统治下享受所谓幸福好,正如自由比受奴役好一样。”他的人品学识受到阿布德拉人的崇敬,曾获公民的一笔赠款并得到树立铜像的殊荣。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雅典人,出身贫寒,父亲是雕刻匠,母亲为接生婆。早年求知欲强,曾向许多名师智者求教,泛读大量学术著作,形成个人扎实的文化素养和思辩艺术。成年后他把个人的哲学探讨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在街头巷尾、广场、运动场等公共场所与人们讨论各种社会人生问题,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他作为重装步兵参加战争,作为500人议事会成员主持国政。他在公共事务和意识讨论中固执已见,绝不逐流随俗,具有鲜明个性。他把自己比作一只刺激国家这匹骏马的牛虻,促其振奋发展。公元前399年,被人指控为不敬国家所奉之神,“败坏青年”的思想罪而被处死。临终前仍从容与朋友讨论哲学问题。后苏格拉底的控告者受到惩罚,表明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承认对他处理的错误。他述而不作,其思想是由学生记述流传下来的。一般认为,他是把希腊哲学研究对象由空邈宇宙自然变为社会人生的关键人物,开辟了西方人自我反省的新境界。他的哲学讨论的是关于正义、道德、智慧、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问题,所以是一种观念的道德哲学。在他看来,纯粹的真、善、美并不存在于可以感知的物质世界里,而在于神的世界中,因此,他是一位客观唯心主义者。

    柏拉图

    柏拉图(约前428~前348或约前427~前347)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雅典名门贵族后裔,母亲是梭伦后代。青年时像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得到良好教育,曾从师苏格拉底,思想受其深刻影响。后来到埃及、意大利等地游历考察。返国后于公元前386年在雅典近郊阿卡德米体育场,开办一所学校,边教书,边著书立说约40年。教授哲学、数学、天文学、动植物学等课程。其间两度去西西里,试图在那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未果。去世后葬于自己的学校旁。现存著作30余部,绝大部分以对话体写就。这是西方最早的系统化的思想作品,其哲学观的核心是“理念论”(也有人译作“相”),认为理念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感观世界则是虚幻的。他的政治思想反映在《理想国》一书中,设想哲学家治国,社会不同成员各安其位,国家职能在于实现正义。在《法律篇》中他修正自己的国家观,提出以法治来取代哲学家的政治。

    亚里斯多德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出生于爱琴海北岸斯塔吉罗斯,出身医生家庭。父母亡后,于公元前384年到雅典求学,入柏拉图的学校,先当学生,后当先生,教修辞学。公元前343年,应马其顿王邀请任年仅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私人教师。公元前335年回雅典自办学校。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因他经常同弟子在漫步中讲授探讨问题,故人们戏称他的学校为“逍遥学园”。公元前323年,雅典人的反马其顿情绪发泄到他头上,被迫避祸于其母亲的城邦哈尔基斯,次年逝于该地。他是古代西方最博学的人之一,著述宏富,不仅对当时已知的几乎所有研究领域都有所发展,而且还开创了一些新领域。现存著作47部,包括《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诗学》、《物理学》、《气象学》、《植物学》、《动物志》等。他是第一位把哲学同其他学科真正划分开来的人。他不同意导师柏拉图的“理念论”,肯定客观世界的存在。在学术探索中,他有句名言:“真理高于吾师”。他的《政治学》和《雅典政制》是关于希腊政治体制、政治思想的重要史料,为两方政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他的著作和思想在西方中世纪曾被奉为经典,在近现代才得到真切的评价。

    修昔底德

    修昔底德(约前460~前396)是在高度成熟了的希腊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根据《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偶尔提及的有关他自己的文字内容判断: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460年,其父奥罗路斯是雅典的贵族,其家族在色雷斯沿海地区拥有金矿开采权。他在雅典长大,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生活的时代正值雅典的极盛时期,也是古希腊文化的全盛时期。伯里克利等人的政治演说,爱斯契里斯、幼里匹德斯、索福克利斯等人的戏剧,诡辩派(又称“智者派”)的哲学,希罗多德等人的历史著作,以及“医学之父”希波格拉底所代表的“实验的”“科学”精神,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年以后,他也像大多数贵族子弟一样,凭借家族的门第和个人的才干而步入仕途。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他已经30岁左右,并可能已投身军旅。军旅生涯使他积累了一定的军事经验,因而于公元前424年被推选为雅典的“十将军”之一,率领一支由7艘战舰组成的舰队,驻扎在色雷斯附近的塔索斯岛。当斯巴达的军队围攻安菲波里斯的时候,他接到该城守将攸克利的求援后立刻率军增援,但在他到达之前城池已被攻破。当局认为他贻误战机、且有通敌之嫌,就将他革职并放逐到色雷斯。

    此后的20年间,他虽然居住在色雷斯,但是他却始终关注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进展情况,随时记下具体过程。据说他经常到各地战场去进行实地考察,甚至还去过伯罗奔尼撒同盟军队的阵地和西西里岛。公元前404年,战争结束以后,他才获得特赦,得以重返故乡雅典。

    恺撒

    著名的罗马军事和政治领袖盖厄斯·儒略·凯撒,出生在一个政治大动乱的时期。公元前77年因指控元老派人物而初露政治锋芒。后接连担任高级官职,不惜负债广为收买民心,成为政坛风云人物。公元前60年与军阀庞培、克拉苏结成反元老院的政治联盟,史称“前三头同盟”,分享罗马政权。公元前59年任执政官,卸任后任高卢总督,征服了外高卢、不列颠,积累起大量个人财富,培养出一支只知恺撒不知共和国为何物的私人军队。公元前53年,克拉苏亡,三头同盟破裂,庞培与元老院结盟,欲剥夺恺撒权力。公元前49年,恺撒驱兵奔袭罗马,迫庞培及部分元老外逃希腊。他占意大利之后,先击败庞培在西班牙的部队,后进军巴尔干,与庞培军决战于希腊法萨卢,获决定性胜利。班师回罗马就任独裁官,实行一些新政治、经济措施,巩固和扩大了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基础。由于他君主专制意向日益明显,终被仇视他的贵族共和分子所杀。恺撒是罗马共和制的埋葬者之一。政治上他善于审时度势,利用矛盾,破旧立新。军事上他指挥若定,当断即断,身先士卒,创出许多出色战例。他有丰富的文学修养,留有两部名著:《高卢战记》和《内战记》。

    屋大维

    罗马杰出的政治家、罗马帝国的创始者。出身于骑士家庭,父亲是元老院的元老。屋大维是凯撒的甥孙,被凯撒收为养子,使其继承了大部分财产。公元前44年凯撒被刺后,继之而起的是执政官安东尼、骑兵长官雷必达和屋大维的三人同盟,史称“后三头”。三人间不断明争暗夺,不久雷必达失势,到公元前30年,屋大维打败了安东尼,获得最后胜利,成为罗马的军事独裁者。屋大维在国家制度上保存着共和的外衣,没有恢复公开的军事独裁制度。他把自已称为“第一公民”,意即元首。元首政治开始于公元前27年1月13日。元老院觉得屋大维有能力镇压奴隶和保卫奴隶主的利益,就赠给他“奥古斯都”的称号,意为神圣、庄严、伟大。在元首制下,元老院实际上受元首的控制,屋大维本人是元首、统帅、终身执政官、首席元老、大祭司长,独揽军事、司法、行政、宗教等大权,实际上是皇帝。所以,屋大维树立的元首制实质上是一种隐蔽的君主制,罗马帝国从屋大维统治罗马开始。

    李维

    罗马著名历史家李维(前59~17),意大利帕塔维乌姆城生人,家道殷实,从小受到良好文化教育熏陶。30岁时移居罗马,结识元首奥古斯都,受到他的保护和帮助。不久着手撰写卷帙浩繁的古罗马史《自建城以来》,耗时40余年得以告竣,目的在于弘扬罗马人的丰功伟绩。全书142卷,编年范围从传说中的罗马城兴建之年(前753)到公元前9年奥古斯都养子德鲁苏之死。现存35卷(卷1~10,21~45),余卷均已散失。书中援引了许多业已失传的文献,包括年代记、元老院会议记录、条约、各种私人契约、遗嘱、古代作家的作品,内容丰富,文字生动,为古罗马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史料。不足之处是对所引史料缺乏考证,有不少以讹传讹之处。此外,书内含明显政治倾向性,甚至有时以牺牲或篡改史实来迎合实用目的。李维晚年返回故里,直至去世。

    塔西陀

    塔西陀(约56~120)是罗马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演说家。生平材料甚少,可能生在高卢行省的贵族家庭中,早年跟随一些著名教师学习文学、修辞学、法律、演说术,为后来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刻的历史意识打下基础。公元77年成为罗马要员阿格里科拉的女婿,开始在政界顺利升迁,任财务官、行政长官,直至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约79~81年,完成第一部作品《演说家的对话录》。公元98年,著有其岳父的传记《阿格里科拉传》和《日耳曼尼亚志》,是有关不列颠和日耳曼历史不可多得的材料。主要代表作为先后完成的《历史》和《编年史》。这是两部有关早期帝国的断代史。前者始自68年皇帝尼禄之死,止于96年皇帝多米沁亡,共12卷,现仅存前4卷和卷5部分内容。后者从14年奥古斯都辞世写起,到尼禄死结束,共16卷,现完整存第9卷,残存第5、11、16卷。作者是坚持史家良心,秉笔直书,摈除个人好恶的古代著名史家之一。他认为“历史之最高的职能就在赏善罚恶”,因而他毫不留情地揭露罗马专制君主、高官显贵的昏暴。书中的史实基本是可信的。此外,作者文字简洁雅致,寓意深远,是拉丁文写作大师。

    维吉尔

    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最重要的诗人。公元前70年,生于阿尔卑斯山南高卢曼图亚附近的安得斯村。在家乡受过基础教育后,去罗马和南意大利,攻读哲学及数学、医学。约公元前44年回到故乡,一面务农,一面从事诗歌创作。公元前70年10月15日生于北意大利曼图阿城附近的安德斯村,父亲是富裕农民。这使他有条件得到较好的早期教育。曾到克勒蒙纳和米兰就学。公元前53年赴罗马进修哲学、修辞学等课程,后因健康原因返回故乡,专注于希腊诗歌的研究。公元前43~前37年写出处女作“布科里克”(10首牧歌),赢得初步声誉。以后陆续发表众多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刻意模仿荷马史诗而写成的12卷长诗《伊尼特》。该诗描述特洛伊英雄伊尼斯在城陷后从小亚细亚漂流到意大利的传奇故事。诗里的主人公被当作罗马独裁者恺撒与屋大维家族的祖先,具有明显涂饰目的。尽管如此,诗中离奇曲折的情节,美妙的语言,大胆的想象以及对罗马民族毫不掩饰的颂扬仍使它受到读者的喜爱,并使作者能跻身于西方最出色的诗人之列。

    克洛维

    法兰克王国创立者,中世纪早期曾统治西欧大片领土。图尔内的法兰克国主希尔德里克一世之子。481年继位后,向南推进,去征服北高卢。486年在苏瓦松击败罗马在高卢的末代统治者西亚格利乌斯。在487~494年问他的势力至少已经向南扩展到巴黎。约在493年与勃艮第的信奉天主教的公主克洛提尔达结婚。3年后又进攻中莱茵地区。506年他仍在莱茵兰积极活动。507年他又攻打卢瓦尔以南高卢的西哥特人,在普瓦提埃附近获胜。他挥师南进至波尔多,并派他的儿子夺取西哥特人的首都图卢兹,但他未把哥特人赶出塞蒂马尼亚,也未能使南高卢成为他的一族的居住地区。还师后,他接受了东罗马皇帝阿纳斯塔修斯授予的荣誉执政官称号。此后他就定居在巴黎,曾营造一座供奉使徒的教堂。

    查理曼

    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帝国创建者。又译查理大帝。出身法兰克名门,曾祖父和祖父是执掌法兰克王国实权的宫相,父亲是加洛林王朝第一代国王。父亲死后曾与弟共同治理国家,弟死后他便成了唯一国王。他一生发动50多次战争,使王国达到鼎盛。774年进攻伦巴德,兼并意大利北部,后又夺取南意之卡普亚和本内文图姆。787~801年两次出兵西班牙,夺取厄布罗河以北土地,建立西班牙边区。787年出兵莱希河畔,夺取巴伐利亚。796年攻占潘诺尼亚。772~804年,用兵30多年,征服萨克森。800年圣诞节,教皇为之加冕,称“罗马人的皇帝”,并高呼“万寿无疆,永远胜利”。版图东起易北河,两南至厄布罗河,北临北海,南至本内文图姆,大致与西罗马帝国相当。中央权力强化,设宫廷总管和管理各项事务的大臣。地方设伯爵区,任命伯爵治理。他还奖励文化,兴办学校,被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与苏格兰、阿斯图里亚和阿拉伯帝国关系友好,东罗马帝国也最终承认其皇帝地位。查理曼为巩固新兴的封建统治做出重大贡献,他采取的种种措施对后来西欧封建社会的模式有很大影响。814年病逝于阿亨宫中,终年72岁,安葬在大教堂里。他死后不久,帝国分裂。

    马丁·路德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人,路德教的奠基者。生于矿业主家庭。在爱尔福特大学毕业后加入奥古斯丁修会,后任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1517年10月31日,贴出95条论纲,点燃宗教改革的熊熊烈火。在1519年的莱比锡辩论会上,公开否定教皇权,为胡司翻案。1520年发表《罗马教皇权》、《基督徒的自由》、《教会被掳于巴比伦》和《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等,系统提出唯信称义、廉洁教会、政教分离和改革文化教育等主张,发出驱逐罗马教会势力实现德国独立的战斗檄文,并勇敢地焚烧教皇的训令。在1521年的沃姆斯帝国议会上,顶住围攻,坚决捍卫自己的主张。接着躲在瓦特堡翻译圣经为德语,为德语的统一做出贡献,并开始攻击革命的群众运动。神化诸侯政权。1525年农民战争进入高潮,发表《忠告和平》,号召无论谁,只要力所能及,要像杀死疯狗那样镇压起义的农民,犯了颠倒敌我关系的严重错误。1530年亲自审定路德教的系统理论提交帝国议会,称“奥格斯堡告白”,强调与无主教的共同点,主张互相宽容,标志路德的宗教改革堕落成诸侯的工具,即庸俗市民的官方宗教。晚年仍幻想教皇召开宗教会议,解决分歧。1546年2月病逝于家乡厄斯勒本,葬于维登堡教堂。

    迪亚士

    葡萄牙航海家,15世纪末开辟新航路的重要人物之一。早在15世纪初,葡萄牙就积极参加对非洲的探险和殖民活动。1415年占领非洲西北角距直布罗陀不远的休达城,亨利亲王任该地总督。亨利大力支持航海事业,设立航海学校,不断派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先后占领亚速尔群岛、佛得角等地。70年代至80年代,葡萄牙人抵达刚果、安哥拉和几内亚。1487年迪亚士率3只船沿非洲西海岸继续南下,到达非洲东海岸的阿尔戈阿湾附近(南纬33度,东经22度)。这是欧洲人第一次绕过非洲南端到达非洲东海岸。1488年返航时到达好望角,由于风浪极大,难于航行,迪亚士称之为“暴风角”。葡萄牙国王认为,到此地后前往印度大有希望,改名“好望角”。迪亚士的航海图和资料,在达·伽马后来远航印度时发挥重要作用。1500年,迪亚士随葡萄牙另一航海家卡布拉从巴西去印度,途经好望角附近遇风暴罹难。

    达·伽马

    葡萄牙航海家,第一位完成从西欧经非洲南端到印度的航行者。贵族出身。1497年7月奉葡萄牙王曼努埃尔之命,率船4艘和船员百余名,从里斯本出发去印度。11月22日绕过好望角。12月初到达迪亚士所到最远处阿尔戈阿湾,继续北上。经莫桑比克、蒙巴萨,于1498年4月到达肯尼亚的马林迪。在这里遇到有经验的阿拉伯水手阿哈默德·伊本·马吉德,在他的领航下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即《瀛涯胜览》里的古里)。达·伽马满载香料、宝石,于次年9月初回到里斯本,受到隆重欢迎,被誉为“葡萄牙的哥伦布”。西欧直通印度的新航路终于开辟成功,促进欧、亚两洲商业和航运业的发展,同时开始西欧殖民者对东方的殖民掠夺。1502年初,达·伽马以海军上将身分率船10艘再航印度,沿途挑衅,拦截商船,杀人灭口,炮轰卡利卡特,强占果阿和柯钦。次年9月回到里斯本,大发横财,被封为印度和海上事务顾问、维迪奎埃拉伯爵。葡萄牙的殖民侵略,受到东方人民的顽强抵抗。为控制局面,葡王约翰第三次派达·伽马于1524年9月去印度,并任命为印度总督。然而他力不从心,同年12月底病死于印度的柯钦。

    哥伦布

    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毛纺织匠家庭出身。年轻时当水手,经常在地中海和北海航行。15世纪末,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西欧出现黄金迷。哥伦布认为:有了黄金,“可以使灵魂升人天堂”。他读过《马可·波罗行记》,相信意大利地理学家托斯堪内里的地圆说,认为从欧洲向西航行也可以到达盛产黄金、香料的中国和印度。他的远航计划受到葡萄牙王的冷落,却得到刚刚完成国家统一的西班牙王的支持。1492年4月双方签订协定,哥伦布被任命为海军司令、钦差、总督,得到大批经济资助。1492年8月3日,他带领87名水手,分乘3只船从巴罗斯港出发,经过艰苦的航行,于10月12日到达巴哈马群岛的瓦特林岛,接着又到古巴(哥伦布以为是中国)和海地(以为是日本),次年3月回到西班牙。1493年9月,哥伦布再次远航,到了多米尼加、瓜德罗普和波多黎各。杀人越货,无恶不作。1498年第三次远航,到达特里尼达和南美的奥里诺科河口。1501年第四次远航,到达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巴拿马等地,1504年回到西班牙。不久患病卧床,1506年病逝于法拉多利城。哥伦布的远航结束了美洲的孤立状态,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开始了西欧殖民者对美洲的侵略和掠夺,打断美洲历史上的独立发展进程。

    麦哲伦

    葡萄牙航海家,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组织者。出身于破落骑士家庭。1505~1512年作为葡萄牙首任印度总督所率舰队的一名水手,前往印度、马六甲、爪哇、菲律宾等地从事殖民活动,在海战中多次负伤,受到葡王的重视。1513~1514年参加对摩洛哥的征战,又被击伤。他相信地圆说,认为绕道美洲仍然可以到达盛产香料的摩鹿加群岛。葡王不理睬他的计划,1517年愤而迁往西班牙。在西班牙王的支持下,他于1519年9月20日,带领265人,分乘5只船,从圣卢卡港出发,于11月底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称麦哲伦海峡),进入风平浪静的太平洋,到达菲律宾。1521年4月27日,麦哲伦进攻马克坦岛被当地首领拉普拉普领导下的战士击毙。他的同伴满载当地产的香料继续两航,横渡印度洋到达好望角,再沿非洲西海岸北上,于1522年9月6日回到出发地圣卢卡港,仅剩下维多利亚号一条船和18名虚弱不堪的水手。维多利亚号船长埃里·卡诺,公认为是麦哲伦死后完成环球航行的领导者。麦哲伦等人环球航行的成功,无可辩驳地证明地圆学说是正确的,对于人类地理知识的扩大和科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但丁

    意大利诗人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佛罗伦萨没落贵族家庭出身。1300年成为佛罗伦萨共和国六大行政官之一,后因反对教皇干涉内政,被革除公职,终身流放。他四处周游,讲学访友,广泛接触和了解现实,更加热爱祖国和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早年著有抒情诗《新生》,悼念早逝的女友。流放期间著有《论俗语》,主张用民族语言写作;《帝制论》主张政教分离,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君主国。代表作是用托斯卡尼方言写成的名著《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逝世前不久终于完成。《神曲》没有完全摆脱中世纪的神学传统和宿命论观点,甚至不适当地把统一祖国的希望寄托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身上,但深刻地揭露了天主教会的腐朽,向往祖国的统一,赞美人的自由意志,表现出萌芽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神曲》结构严谨,形式整齐,善于抒情,感染力强,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丁是新旧交替时期的思想家和诗人,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9页)1321年9月13日在拉韦纳逝世。

    达·芬奇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佛罗伦萨附近律师家庭出身,自幼勤奋好学,酷爱绘画,在名师安德烈·佛洛基奥指点下,初露才华。为创造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研究了光学、力学、数学和地质学,不顾教会禁令亲自解剖尸体。1482年起担任米兰公爵斯福查的画师和工程师,为好战的公爵设计桥梁、战船、大炮和装甲车。1498年完成圣玛丽亚教堂的不朽壁画《最后的晚餐》,虽然取材于圣经故事,却突破中世纪的传统,生动地再现了现实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状态,歌颂真理正义,鞭挞邪恶势力,鼓舞人们奋发向上,开创一代艺术新风。

    1503年回到佛罗伦萨,历时3载完成著名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完全摆脱宗教题材,直接描写女市民(他的女友、佛罗伦萨银行家佐贡多之妻)的形象。他运用透视法和明暗法,生动地勾画出主人公的温柔典雅和迷人的微笑,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画家瓦萨里说,这幅“肖像描绘得那样好,以致任何一个卓越的艺术家都感到惊奇和不安”。1513年去罗马,遭冷遇,画出著名的自画像,面容苍老,忧愁愤怒。1516年去法国,任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的画师和工程师,仍勤奋从事创作和研究。不久患中风,右手麻痹,仍用左手继续工作。1519年病逝,葬于安布斯城法王行宫的圣佛罗里亭教堂里。著有《绘画论》和数千页未整理的手稿。

    莎士比亚

    文艺复兴时代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斯特拉福富裕市民家庭出身。后家道中落,参过军又当过乡村教师。1587年只身去伦敦,在剧团里当马夫,演配角,后任导演,创作剧本。1593年演出自编历史剧《亨利六世》,初露艺术才华。1594年起成为伦敦内务大臣剧团的主要演员之一,后任剧院股东。1596年在南安普敦伯爵帮助下,成为低级贵族乡绅,在家购买房产和百多英亩土地。

    1610年回家乡居住,继续从事创作。他一生写了37个剧本、154首十四行诗、两部长篇叙事诗和一些杂诗。重要的历史剧有《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约翰王》、《理查三世》等,以古喻今,批判封建混战和暴君,塑造理想的开明君主。他的《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被称为四大喜剧,赞美爱情、友谊、自由、幸福,抨击禁欲主义和封建道德,洋溢着人文主义精神。《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被称为四大悲剧,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批判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极端个人主义;痛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矛盾,充满悲愤沉郁情绪。他的作品取材广泛。情节生动,语言丰富,刻画深刻,既立足现实,又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1616年病逝家乡,葬于圣三一教堂。

    哥白尼

    波兰天文学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托伦城富商家庭出身。少年丧父,由舅父路加斯·瓦兹洛德大主教抚养,并在他主持的学校里学习。1491年进入克拉科夫大学,深受人文主义和老师沃伊切赫·波鲁泽夫斯基(怀疑地心说)的影响,开始萌发太阳中心说。1495年遵舅父命去波伦亚大学进修教会法,获法学博士学位,同时用相当大精力研究天文和实地观测,探讨改革地心说。1499年任罗马大学天文学教授。1506年回祖国任乃舅秘书,兼弗罗恩堡修道院神甫,但仍以主要精力研究天文,自设天文台,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观测。1516年开始写《天体运行论》,数易其稿,1540年完成。哥白尼在书中主要根据自己的观测资料,提出太阳中心说,即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宇宙的中心是太阳,推翻统治西方天文学界近千年的地心说,使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罗马教皇慑于太阳中心说的影响,对哥白尼横加迫害,斥为异端,株连亲朋。该书几经周折,当1543年印妥时,哥白尼已久病卧床,眼睛失明,不久与世长辞。《天体运行论》遭到新教和天主教的一致反对,长期被列为禁书。

    布鲁诺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那不勒斯附近诺拉城破落贵族家庭出身。1563年加入多明我会,读了不少禁书,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古代许多哲学著作,开始批判《圣经》宣扬的创世说和三位一体说等。1577年以“异端”罪被开除出教。为逃避追捕,四处漂泊,先后到过意大利北部诸城以及日内瓦、巴黎、伦敦、维登堡、布拉格等地,到处演讲和著书立说,继续批判天主教会,捍卫哥白尼的学说和他的唯物主义思想。1583~1585年在伦敦出版《论原因、本原和统一》、《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和《驱逐趾高气扬的野兽》等著作,阐述自己的新观点。

    布鲁诺继承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且纠正其学说中的错误,认为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无限的,没有中心,有无数个像太阳系那样的星系,由于离得非常远看不清楚罢了。他的宇宙观尽管不彻底,带有泛神论特点,在当时仍有进步意义。布鲁诺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变化和前进的,主张社会变革,但反对用暴力改造社会。1592年一名威尼斯贵族(实际是密探)“请”他去讲学,一上岸就将他逮捕,押送罗马。教廷软硬兼施,迫使他就范,但他坚贞不屈,拒绝放弃自己的主张。1600年被判为顽固不化的异端分子,处以火刑。他临刑前高呼:“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的。”英勇就义。

    伽利略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佛罗伦萨没落贵族家庭出身,生于比萨。自幼聪明好学,勤于思考。17岁入比萨大学,第二年在教堂做礼拜时看见高悬的油灯来回摆动,便潜心钻研,发现摆的等时性定律,25岁时任比萨大学教授。由于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落体实验,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错误结论,被赶出比萨大学,于1592年去帕多瓦大学当教授。

    伽利略1609年,当他听说荷兰人发明望远镜后,便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发现月面有大山和海洋、太阳黑子,木星的4颗卫星,银河由无数星体组成,并于次年写成《星空使者》一书作了报导,轰动欧洲。人们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伽利略发现新宇宙。同年应邀回佛罗伦萨,任科西莫公爵的宫廷哲学家和首席数学家。

    1613年发表《论太阳黑子》,证明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被宗教裁判所传讯。1632年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用大量论据论证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1633年,年近古稀的老人伽利略被押往罗马受审,受尽精神和肉体折磨,判处终身监禁,宣布《对话》为禁书。老人被迫在悔过书上签字,承认“错误”。据说他签完字后却说:“可是,地球仍然在转动!”不久,老人被保释回佛罗伦萨,实际软禁,晚景凄凉,但科学研究一直未断。1642年病逝于阿尔切特里别墅。

    李舜臣

    朝鲜民族英雄。字汝谐,号忠武,汉城人,武科及第。1591年任全罗道左水使,改进龟船,加强海防,积极准备迎击日本的侵略。1592年日军登陆釜山,长驱直入。当此民族危亡之际,李舜臣决心抗敌,以雪国耻。他率领的水师,主动出击,连战皆捷,粉碎敌人水陆并进的计划。次年因功封资宪大夫,统制全罗、庆尚、忠清三道水师,在闲山岛设大本营。旋被解职,由昏庸无能之辈继任。1597年初,日军再次发动进攻,重点放在海上,闲山岛陷落。朝鲜政府不得不重新起用李舜臣为水军统制使,但仅剩12艘战船、120余名战士。李舜臣激励将士,奋勇杀敌。他利用鸣梁海峡有利地形,暗设两道铁索,使敌舰能进不能出(退潮时),以巧制胜。9月16日以12艘战船击毁敌舰300多艘,歼敌4000余人,创下以少胜多的杰出战例。1598年,明朝派陈磷和邓子龙率水师来援。11月18日,朝、中联合舰队在露梁海面(庆尚南道南海郡)击沉敌舰400多艘,歼敌万余,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明军七旬老将邓子龙的战船起火,李舜臣驶舟来救,左胸中弹。他把战旗交给侄儿代施号令,并叮嘱不许声张。朝、中名将李舜臣和邓子龙不幸壮烈牺牲。壬辰卫国战争以朝鲜的最后胜利告终。

    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约570~632),伊斯兰教创始人,阿拉伯统一国家的缔造者。出身麦加古莱西部落哈希姆家族没落贵族,靠祖父、叔父抚养长大。早年放牧,当保镖,随商队到过也门和叙利亚。25岁时与富孀卡狄加结婚,共同经商。610年开始在麦加传教,遭倭马亚家族反对。伊斯兰教是一神教,独尊真主安拉,为统一阿拉伯国家的形成作了舆论和组织准备。622年带领一批信徒去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新国家“穆斯林公社”,自任政治、军事和宗教首领。他以麦地那为基地,多次领兵攻打麦加,并于630年迫使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和承认他的权威,条件是他承认黑陨石崇拜,改克而自古庙为清真寺。631年半岛各地纷纷派代表来朝,承认穆罕默德的独尊地位和改奉伊斯兰教,半岛大抵统一。632年病逝于麦地那,葬于该地。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揭开阿拉伯经济、文化发展新的一页。穆罕默德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恩格斯称之为“穆罕默德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第1卷,第547页)。

    伊丽莎白一世

    英国女王。亨利八世之女。其母安娜·玻琳因不贞罪被处死。她天资聪敏,勤奋好学,受过有新教倾向的剑桥教师的教育,会讲法语和意大利语,通晓古典文化。1554年,被信奉天主教的玛丽女王(同父异母之姊)囚禁于伦敦塔。1558年继位。1559年,实行宗教和解,释放被关押的新教徒,指使国会通过《至尊法令》,重申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领。她还注意避免过分伤害天主教徒。她继续实行亨利八世出卖教会地产的政策。从未认真执行先王禁止圈地的法令,最终于1593年解禁。她鼓励英国的海盗活动,视之为打击西班牙和充实国库的重要手段,曾直接向海盗船投资2万镑。支持新兴的奴隶贸易,将自己的一艘船提供给贩奴者使用。她授权商人建立贸易垄断公司,向美洲和东方扩张。1569年,她镇压了天主教势力的叛乱。1570年,教皇宣布开除她的教籍。此后,旨在刺杀女王和拥立被她软禁的信奉天主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阴谋活动愈加频繁。1587年,她处死玛丽,教皇号召天主教徒对英国作战。

    1588年7月,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国,被击败。伊丽莎白时代达到极盛,经济繁荣,文化兴旺,出现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等文化名人。伊丽莎白晚年,国内矛盾日趋尖锐。伊丽莎自在英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她巩固了亨利八世开始的宗教改革的成果,维持了民族的团结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对西班牙的决定性胜利,英国成为欧洲强国。

    克伦威尔

    奥利弗·克伦威尔领导国议军在英国内战中大获全胜,他是才干杰出、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是使国会民主政体成为英国政体的关键性的人物。

    1599年出生于英国亨廷顿。在他的青年时期,英国被各教派之间的纠纷弄得动荡不安,在任的国王信仰并且想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克伦威尔自己是一个农场主和乡绅,一个虔诚的清教徒,1628年他被选进议会,但是为期不长,因为翌年国王查理一世就决定解散议会,独自一人统治国家,直到1640年在对苏格兰人作战需要资金的情况下,才召集了一个新议会。克伦威尔又当选为议员。新议会强烈要求国王不再实行专制统治。但是查理一世不甘屈从议会,于是1642年在忠实于国王和忠实于议会的军队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

    克伦威尔站在议会一边。他返回亨廷顿,组织一支骑兵队同国王作战。在历时四年的战争中,他那杰出的军事才能使之声望日隆。在使战争出现转机的关键性的马斯顿战役中,克伦威尔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646年战争结束,查理一世成了阶下之囚,而克伦威尔则被认为是议会方面最成功的将军。

    但是和平并没有到来,因为内部发生分裂,各派别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还因为国王对此了如指掌而未有求和之意。没过一年,国王潜逃,企图东山再起,重新纠集他的军队,就这样第二次内战爆发了。战争结果是克伦威尔击败了国王的军队,从议会中解除了占多数的温和派议员,并于1649年1月30日把国王推上了断头台。

    英国这时变成了一个共和国(叫做共和政体),临时由一个国务委员会来领导,克伦威尔任国务委员会主任。但是保皇党分子不久就控制了苏格兰和爱尔兰,支持已被处死的国王的儿子——未来的查理二世。结果克伦威尔的军队成功地占领了爱尔兰和苏格兰。长期连绵不断的战争最终在1652年以保皇党军队被彻底击败而告结束。

    由于战争已经结束,建立了一个新政府的时机应该到来了,但是还存在着实行立宪政体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克伦威尔的有生之年从未得到解决。这位清教徒将军能够领导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军队赢得胜利,但是他的威望却不足以解决他的支持者中间存在着的社会冲突,不足以使他们对一部新宪法取得一致意见。这些社会冲突和宗教冲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宗教冲突使新教徒内部四分五裂并且同罗马天主教划清了界限。

    当克伦威尔开始执政时,1640年组成的议会所保留的成员都属于一个数目不多、无代表性、过于激进的少数派,即所谓的残余议会。起初克伦威尔想要通过谈判来进行新的选举,但是当谈判破裂时。他就用武力解散了残余议会(1653年4月20日)。从那时起直到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为止,曾先后成立和解散了三个不同的议会;采用了两部不同的宪法,但都未能发挥作用。在此整个期间,克伦威尔靠军队的支持来维系统治,实际上他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但是他多次试图建立民主政体和坚持拒绝别人给他加冕,其目的是表明他不想实行独裁统治,他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的支持者们创建不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政体。

    从1653年到1658年,克伦威尔使用护国主的头衔统治着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在这期间,他在不列颠建成了大体完好的政体和井然有序的行政机构。他改善了粗暴的法律,扶持文化教育。他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允许犹太人再来英格兰定居,在那里实行他们自己的宗教(他们在三个多世纪以前被国王爱德华一世驱逐出境)。克伦威尔推行的外交政策也是成功的。他于1658年因患疟疾在伦敦去世。

    欧文

    19世纪初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社会改革家。1771年出身于北威尔士手工业者家庭。9岁当学徒,10岁起当店员。业余时间刻苦自学。20岁时被曼彻斯特一家纺纱厂聘为经理,因管理有方而享有声誉。

    1799年,同别人合伙买下苏格兰新拉纳克的一家纺织厂,第二年起担任该厂经理。他进行了通过改造环境来改造人的性格的实验。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将工作日缩减到10小时半,提高工资,修建学校和托儿所,组织伤病储蓄会,改善工人住宿条件。实验收到明显效果,居民成分复杂、堕落分子麇集的新拉纳克被改造成社会风尚优良的模范移民区,工厂股东亦获得优厚红利。欧文博得慈善家的声誉。

    19世纪20年代,欧文形成社会主义思想。他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得出新结论:既然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那么劳动者就有权占有他们创造的全部价值。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充满谬见、不良行政管理、缺乏理智和正义的社会制度”,私有制是万恶之源;主张建立由劳动者组成和管理的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主张消灭城乡对立,实行工农结合、脑体结合。参加者近千人。因宗教分歧和消费超过生产,1828年,公社瓦解。欧文回到英国,直接面向工人,宣传建立合作社,被誉为“合作社之父”。

    1833年,他主持了英国第一次工会代表大会,当选为英国第一个总工会——全国生产部门大联盟的主席。1835年后,他同工人运动渐渐疏远,致力于宣传他的教育、道德学说和婚姻改革思想,反对政治斗争。1858年辞世。

    罗伯斯庇尔

    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活动家,雅各宾派领袖。1758年出生于法国阿图瓦省一个律师家庭。1769年进入巴黎著名的路易学院学习哲学和法律,受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的影响。1788年7月发表《告阿图瓦省人民书》,主张改革阿图瓦省三级议会。次年,当选为阿腊斯城第一、二、三等级出席全国三级会议的代表。在三级会议和制宪议会初期默默无闻。1789年11月起经常出入雅各宾俱乐部,发表演说。在1791年宪法制订过程中曾经反对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的划分,声名鹊起。宪法通过之后,他提议凡参加制宪者不得连任立法议会议员,获得通过。立法会议期间以群众领袖身份从事革命活动,领导雅各宾俱乐部,主办《宪法保卫者》周刊,担任巴黎革命法庭公诉人。

    1792年8月下旬,在国民公会选举中当选为代表。参加了对路易十六的审判,坚决主张处决路易十六。同吉伦特派在议会内外展开斗争,组织和领导了推翻吉伦特派的活动。1793年5月31日至6月2日起义后建立起雅各宾专政,罗伯斯庇尔成为法国最有权力的人。执政期间努力实践卢梭的社会政治思想,力图实现人民主权和建立民主共和国,主张通过部分地分配财产以达到社会平等。面对当时法国革命的严峻形势,果断实行恐怖统治。1794年初,法国局势趋于缓和,雅各宾派内部产生政策分歧。罗伯斯庇尔先后镇压了左翼的埃贝尔派和右翼的丹东派,使自己陷于孤立境地。1794年7月27日反对势力联合发动“热月政变”,罗伯斯庇尔被捕,企图自杀未遂,于次日被送上断头台。生前的著作和言论被辑为《罗伯斯庇尔全集》10卷。

    丹东

    法国大革命时期活动家,雅各宾派领袖之一。1759年出生于一个检察官的家庭。1787年获得枢密院律师职位。大革命爆发后,参加戈德利埃区资产阶级组织的卫队。10月,当选为该区区长。

    1790年组织戈德利埃俱乐部。同年9月宣布放弃枢密院律师职位,以示与封建王权的决裂。1791年6月国王出逃事件发生后,坚决要求推翻君主制,实行共和,参加了马斯校场的请愿活动。马斯校场惨案发生后,为逃避迫害流亡英国。同年底回国,当选为巴黎市府副检察长。

    1792年8月10日亲自组织和参加了推翻君主制的起义。在起义后建立的吉伦特派政府中担任司法部长。同年8~9月间外国干涉军长驱直人,丹东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号召人民拿起武器自卫,对鼓舞人心和稳定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9月21日当选为国民公会代表,辞去司法部长职务。在国民公会中与罗伯斯庇尔和马拉同为山岳派的主要领袖。为了对付国内外敌人,提议建立“救国委员会”,1793年4月7日,该委员会成立,丹东是主要负责人。雅各宾专政建立后,认为民主政治已经建立,主张实行法治,提倡宽容和人道,成为温和派的代表,招致罗伯斯庇尔等人不满。1793年7月10日救国委员会改组,丹东被免职,一度脱离政治活动。11月重返国民公会,公开反对恐怖统治,呼吁要“珍惜人类的鲜血”。1794年3月被捕,4月5日以“通敌”和“危害共和国”罪被处死。

    马拉

    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活动家,雅各宾派领袖之一。1743年出生于瑞士。16岁时来到法国,1765年移居英国行医。1775年获爱丁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博览启蒙思想家著作,深受孟德斯鸠和卢梭影响。1776年回法国。1789年9月创办《人民之友》报,宣传人民主权理论,主张三权分立。该报的政治要求接近下层民众,代表了大革命中最为激进的政治势力,因而备受民众支持,被称为“人民之友”。在鼓动和组织1792年8月10日起义中发挥重要作用。1792年9月当选国民公会代表。之后,将报纸更名为《法兰西共和国报》。在国民公会中是吉伦特派统治最激烈的反对者之一,坚决主张处决路易十六。积极倡议建立公安委员会,实行革命专政。亲自参与领导了1793年5月31日至6月2日起义。他的革命活动招致敌人仇恨。7月13日,被夏洛蒂·科黛刺杀身亡。生前的政治、文学和科学著作辑为《马拉文选》、《马拉通信集》等。

    拿破仑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769年出生于科西嘉岛一个小贵族家庭。

    1778年离开故乡进入奥顿中学学习,次年转入培养贵族子弟的布里埃纳军事学校。1784年进入巴黎军官学校,攻炮兵专业。1785年毕业后授予少尉军衔。青年时代,拿破仑信奉卢梭的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于1792年来到巴黎,目睹8月10日推翻君主制的起义,曾一度接近雅各宾派。

    1793年在攻克土伦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被授予准将军衔。热月政变后因被控与罗伯斯庇尔勾结而被囚禁,不久获释。

    拿破仑

    1795年10月5日(葡月13日)临危受命,迅速、果断地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声名大著,授少将军衔,担任巴黎卫戍司令。次年,被督政府任命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在对奥作战中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迫使奥地利于1797年10月签订了《康波福米奥协定》,粉碎了第一次反法同盟。

    1798~1799年远征埃及。因第二次反法同盟组成后法国战况不利,国内政局不稳,拿破仑丢下在埃及的军队突然回国,于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统治,就任第一执政。拿破仑坚决制止波旁王朝的复辟企图,迅速平定了一些迁延已久的叛乱,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使自大革命以来动荡不安的局面安定下来。为进一步确保革命成果,亲自参与制定了《法国民法典》。拿破仑还采取措施保护和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执政府和第一帝国时期法国经济迅速发展,纺织、钢铁等部门产量成倍增长,工业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上的胜利,拿破仑个人统治地位日益巩固,同时也日益背离大革命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原则。

    1804年放弃共和制度,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称号,实行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与旧贵族和旧官僚妥协,剥夺了大革命期间人民取得的重要权利,如普选权。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第二次至第五次反法同盟战争中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曾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

    至1809年,直接或间接控制了除英国、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1812年亲率60余万大军入侵俄国,惨遭失败。欧洲各国趁机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年10月16日至19日与法军大战于莱比锡,法军战败。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逃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

    圣西门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1760年生于巴黎的一个贵族家庭,承袭伯爵爵位。早年师从法国著名科学家、启蒙思想家达兰贝尔。17岁时作为少尉军官参加远征军,奔赴北美援助美国独立战争。

    1789年大革命开始后,从西班牙返回法国,热情投入革命,并且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伯爵爵位,一度更名为“公民包诺姆”,意为普通的好百姓。大革命后期,他逐渐厌恶雅各宾党人的恐怖统治,也对革命所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失望,认为是“新封建社会”,因而对政治采取消极态度,从事金融投机活动。

    1802年因投机失败而破产。此后开始研究和写作生涯,在穷困中度过余生。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真正“黑白颠倒的世界”,衣食不足的人每天必须丧失一部分必要的生活资料去增益富裕者多余的财富。他的理想社会是以“新基督教”为基础的“实业制度”社会,这是一个绝对平等的社会,不承认任何特权,人们按照最有利于生产的方式组织起来,一切人都要从事劳动。他意识到生产资料所有制形态对社会的决定作用。他反对以暴力手段实现理想社会,寄希望于开明的国王和有势力的“实业家”。著作有:《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1802)、《论实业制度》(1821)、《实业家问答》(1824),《新基督教》(1825)。

    傅立叶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1772年出生于法国东部贝让松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9岁丧父。中学毕业后,奉母亲之命到里昂学习经商。他对大革命反应冷淡,漠不关心。1792年继承父亲一部分遗产,开始独立经营。次年,里昂发生叛乱,他经营的商品全部被叛乱政府征用,本人也被征入叛军。雅各宾党人平定叛乱后,他又为此遭逮捕和抄家。虽然侥幸逃生,但经济上破产。此后从事过会计、推销员、交易所经纪人等职业。在从事商业活动之余他勤奋学习和写作,创立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他尖锐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认为在这个社会中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对立,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傅立叶的理想社会是“协作制度”社会,其基层组织是“法朗吉”,由1600~2000人组成,内部实行劳动分工,按照每个人的兴趣选择工作。他主张消灭私有制,希望富人加入法朗吉,并从中得到利润。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每天定时等候自愿者来临,希望富人为创办法朗吉投资,但没有等到任何人。他自己创办的小规模试验性法朗吉也都失败了。其著作有:《宇宙统一论》(1822),《新世界》(1829)、《论商业》(1845)。

    路易·波拿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和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之侄,荷兰国王路易·波拿巴之子。6岁时拿破仑帝国覆亡,随母流亡德意志和瑞士。1823年移居意大利,参加过烧炭党活动。

    1832年拿破仑一世之子去世,遂以“法兰西皇统继承人”自居。1836年10月30日在斯特拉斯堡军营发表演说,号召士兵推翻路易·飞利浦的统治,被当局流放美洲,复流亡瑞士和英国。1840年8月在布洛涅海港发动暴动,失败后被判处终身监禁,1846年逃往英国。1848年革命爆发后回到法国,9月当选为制宪议会议员,又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凭借拿破仑一世的威望和君主派大资产阶级的支持在大选中获胜,12月就任第二共和国总统。为笼络天主教势力,1849年出兵罗马,帮助教皇镇压罗马共和国,打击共和派,削弱秩序党。

    1851年12月发动军事政变,1852年1月强行通过新宪法,授予总统独裁权力,12月正式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自称拿破仑三世。政治上实行集权统治,立法机构形同虚设。经济上保护、鼓励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在其统治期间完成。对外多次发动战争,以期重温拿破仑的“光荣”。

    1853~1956年参与克里木战争,1857年伙同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59年进行对奥地利战争,吞并萨伏依和尼斯。1860年以后国内不满情绪增长,被迫进行“自由主义”改革。1870年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借口对普鲁士宣战,战事失利,9月2日在色当向普军投降,第二帝国旋即因巴黎9月4日革命而倾覆。1871年1月普法和约订立后被释,流亡英国,后病逝。

    伊凡四世

    俄国第一位沙皇。1533年即位,为莫斯科大公,年仅3岁。大贵族集团当政时期,亲眼目睹宫廷中的相互倾辄和专横肆虐,养成专制、多疑、残酷无情的性格。

    1547年17岁时举行隆重的加冕仪式,宣誓为沙皇(“沙皇”源于古罗马皇帝的称号“恺撒”,意即皇帝。)。为加强中央集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巩固沙皇统治,着手各种改革。1549年1月组成新政府集团,史称“重臣拉达”(拉达即会议之意),承担全部改革工作。废除世袭贵族特权,如食邑制、门第制,器重封地贵族。

    1549年2月沙皇主持召开俄国历史上第一次缙绅会议,即各阶层代表会议,有大贵族、高级僧侣、莫斯科封地贵族等参加,后来还有商人和手工业者参加。缙绅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俄国等级代表君主制的确立。

    从1565年起实行沙皇特辖制。全国领土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辖区直属沙皇。凡划归特辖区的地方,原来的王公、大贵族一律迁入普通区。沙皇建立特辖军,实行了持续7年(1565~1572)的血腥恐怖统治。严惩一切叛乱阴谋。如诺夫哥罗德,因有背叛沙皇之嫌,便遭到持续6周的大屠杀,每日有1000或1500人被扔进沃尔霍夫河,城市周围200~300公里内几乎洗劫一空。沙皇特辖制摧毁了大贵族势力,消除了封建割据的隐患,巩固了沙皇的统治,但也使无数无辜百姓受害。所以伊凡四世有“雷帝”之称。对外奉行扩张政策,先后征服喀山汗国(1552)和阿斯特拉罕汗国(1556),远征西伯利亚(1581),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发动长达25年的立沃尼亚战争(1558~1583),未果。1584年3月18日猝然病逝。

    彼得一世

    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年10岁的彼得与其兄伊凡五世同时即位,因彼得年幼、伊凡多病痴钝,由其姊索菲亚摄政。彼得随母退居莫斯科近郊,在此组建两个游戏兵团——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和谢苗诺夫斯科耶兵团,习武练兵,这两个兵团日后成为他的嫡系。1689年索菲亚策动俄国的常备军——射击军叛乱,预谋刺杀彼得。事泄,彼得亲率游戏兵团粉碎了叛乱,索菲亚被投进修道院。

    归政之初,彼得于1695年1月和1696年5月两次远征亚速,最终占领亚速,取得亚速海的出海口。为夺得黑海出海口,1697年派出“大使团”到西欧各国游说,以建立反土耳其联盟。此外,“大使团”考察了西欧各国军事、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彼得本人乔装为下士随团前往,曾在荷兰萨尔丹的一所造船厂作木匠学徒,在英国的泰晤士河畔的一家造船厂学习造船理论,走访英国皇家协会、格林威治天文台、高等院校,拜谒牛顿等学者,旁听英国国会辩论,研究英国的政治制度。

    1698年8月中断考察,回国平息索菲亚再度策动的叛乱。随后,彼得开始了俄国的欧化进程,着手进行涉及各方面的改革。他毕生重视军事改革,使俄国军事逐步走向正规化。建立包括步、骑、炮、工四个兵种的、拥有20万人的正规陆军,创建由48艘战舰、大批快艇和28000名水兵组成的海军舰队。实行义务兵役制,颁布军事法规,设立军衔制,并办军事学校和学院。他大力发展工业,国家对贷款和提供劳动力等方面予以优惠。

    到1725年,俄国的手工工场由原来的21个发展到近240个,涉及冶金、纺织、造纸、造船等基本工业领域。彼得大力扶植国内贸易活动,对外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大刀阔斧地改革国家行政机构,废除了臃肿重叠、职责混乱的旧衙门制度,取消了波雅尔(意为大贵族)杜马,建立了作为国家最高政权机构的九人枢密院(也泽成参政院),在1718~1721年间成立了11个专门委员会(也译成院)。先后把全国划分为8大省(后增至11个)和50个州。各省总督一人,直接由沙皇任命,并听命于沙皇。1721年实行宗教改革,设立宗教事务管理总局。总局长一职由非宗教人士担任,使教会从属于世俗政权。

    1714年3月颁布“一子继承法”,规定贵族只能把土地和其他不动产权传给一个儿子,防止土地分散,进一步巩固了大地主贵族的土地所有制。1722年颁布《官职等级表》,文武官职各分为14级,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度和门阀观念,量才使用,论功取士。彼得对科学文化事业贯注巨大热情,先后开办算术、造船、航海、医护、矿业、工程技术学校,培养各方面专门人才。要求10~15岁贵族子弟必须上学,并学会算术和一门外语,否则剥夺贵族特权,甚至规定,不毕业者不得结婚。还建立俄国第一个印刷所、博物馆、图书馆、剧院。

    1699年下令采用儒略历。1703年创办第一份报纸——《新闻报》,并亲任主编,并简化了俄文字母。1724年筹建俄国科学院。在生活习俗上要求欧化,禁止人们留胡须,禁止穿俄国旧式长袍。商人可蓄须,但要纳税。彼得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满足了地主阶级和新兴商人阶级的利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在进行国内改革的同时,彼得不断对外发动战争。

    1700~1721年与瑞典进行了21年的战争(史称北方大战),获得胜利,夺取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领土和波罗的海出海口。战争期间,于1713年把首都从处于内陆的莫斯科迁至濒海的彼得堡。1721年10月。枢密院封彼得为“大帝”和“祖国之父”。1725年1月28日彼得因病死于彼得堡。

    车尔尼雪夫斯基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家,作家。生于牧师家庭。1846~1850年就读于彼得堡大学文史系,研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著作,对赫尔岑、别林斯基、果戈理的作品也有浓厚兴趣。在改革农奴制的社会争论的影响下和欧洲1848年革命的震动下,逐步形成唯物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世界观。

    1853年迁居彼得堡后从事创作活动和革命活动。1855年发表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向唯心主义美学观点和“为艺术而艺术”的论点提出挑战,在美学史上首次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艺术的社会作用。同年起任《现代人》杂志文学批评栏的编辑工作。

    1857年转为专门负责杂志的哲学、经济和社会政治问题栏,集中精力研究俄国经济政治问题,对自上而下的改革进行无情揭露,提出无条件废除农奴制的要求。改革前夕撰写著名革命传单《领地农民同情者致领地农民书》,号召农民待时机成熟时举行起义。1862年发表《没有收信人的信》,把俄国比作一件破烂不堪的旧衣服,认为应该停止补缀、重换新衣。为了论述自己的政治观点,深入进行经济和哲学理论的研究,于1860年发表坚持唯物主义观点、批判宗教神秘主义的《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被政府视为“动摇君主政权的基本原则”之作。他承认资本主义的相对进步性,但也揭露和谴责资本主义的剥削,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主张俄国可以通过农民村社绕过资本主义而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民粹派的理论基础。

    1862年遭沙皇政府逮捕,监禁2年,后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7年(又改为终身流放)。身陷缧绁仍坚持革命信仰,写出塑造一群反对农奴制的民主主义者新人形象的长篇小说《怎么办?》以及政治小说《序幕》。晚年获准离开流放地,移居阿斯特拉罕,从事翻译工作。1889年获准返回家乡,4个月后病逝。

    巴枯宁

    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出身贵族。1840年出国,先后侨居德国、瑞士和法国。关注社会现实,走上政治斗争的道路。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1849年5月因参加领导德累斯顿起义被捕,并判死刑(后改为无期徒刑)。1851年由沙皇政府引渡回国,狱中曾两次写“自白书”,请求赦免。1857年被减刑流放西伯利亚。1861年逃往国外,同赫尔岑、奥加略夫合作,加入《钟声报》编辑部。积极参加和领导俄国的民粹派运动,成为70年代民粹派三大理论家之一(另二人为拉甫罗夫和特卡乔夫)。1864年9月在伦敦会见马克思,参加第一国际的活动。同年底来到意大利,逐渐形成无政府主义思想,宣扬个人的绝对自由,视国家为社会祸根,主张以理想的“自治性质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来代替国家。认为阶级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继承权,而不是私有制,废除继承权,就可以实现各阶级平等。还认为任何政治运动都是反动的,而建立“无政府状态”的社会的途径,是通过少数人的自发暴动,而不需要积聚革命力量,否认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作用,更反对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他的活动在第一国际中产生消极影响。1872年因从事分裂活动被第一国际开除。著有《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等。1876年7月1日病逝于瑞士伯尔尼。

    普列汉诺夫

    俄国和国际社会民主运动活动家,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和理论家。出身于小贵族家庭。早期参加民粹派运动,是“土地与自由社”和“土地平分社”的领导人之一。1880年侨居国外,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脱离民粹派。1883年9月在日内瓦组织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译介马克思主义著作,亲自撰写一系列马克思主义著作,如《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1883)、《我们的意见分歧》(1885)、《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1895)、《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898)、《没有地址的信》(18991900)等等,批判民粹派的错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作出卓越贡献。俄国社会主义工党和《火星报》的创建人之一,参加第二国际活动,进行反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斗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成为孟什维克领袖之一。对工农联盟认识不足,夸大自由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反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策略。但是在1903~1914年期间仍然摇摆于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之间,反对取消派,反对党内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成为护国主义者,站到社会沙文主义立场一边。二月革命后回国支持临时政府。对十月革命持否定态度,但不支持反革命推翻苏维埃政权的活动。1918年5月30日病逝于芬兰。

    俾斯麦

    德国政治家。1815年4月1日出生于勃兰登馒阿尔特雷恩豪森庄园的容克世家。受过良好的教育。

    1847年为普鲁士联合邦议会议员。当时思想保守,反对德国统一,竭力主张维持以奥地利为中心的德意志联邦。1851年出任普鲁士驻法兰克福联邦代表大会公使,1859年出任驻俄公使,1861年任驻法大使。这一时期思想发生变化,主张在普鲁士领导下以武力统一德国。

    1862年9月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几天后,在普鲁士议会的预算委员会会议上即席发表了被后人认为是深思熟虑的谈话:“当代重大问题不是演说和多数派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错误——而只能用铁和血来解决”,并声称这已是普鲁士依仗自己的军事实力取得好处的时候了。由此,被人称为“铁血宰相”,所推行的政策也被称为“铁血政策”。“铁血政策”又被后人当作战争政策与穷兵黩武的代名词。此后不顾议会中多数派的反对与“违宪”的指责,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并不断煽动德意志民族主义情绪。

    1864年联合奥地利发动了对丹麦王朝的战争,兼并了属丹麦国王领地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个小公国,因此被封伯爵。1866年在法国的默许下发动了对奥地利的战争,即普奥战争,战争连续了7个星期,在关键的7月3日萨尔瓦战役中与普鲁士国王亲临战场观战,普军获胜后,说服国王停止追击奥军,以免刺激其他大国。8月签订布拉格和约,迫使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不久建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由莱茵河以北的22个德意志国家及3个自由市参加。1870年,为了统一法国庇护的南德意志四国,决意发动对法国的战争。7月13日普鲁士国王从休养地埃姆斯温泉发来急电,俾斯麦加上了侮辱法国皇帝的字样,并在报上公开发表,使其成了引逗“高卢公牛”的“红布”,法国于7月19日向普鲁士宣战,早有准备的普军很快击败了法军,并进军巴黎城下,迫使法国新政权赔偿巨款,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1年1月18日,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立,俾斯麦被任命为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邦宰相,并晋封为侯爵。70年代初期,又掀起“文化斗争”,反对代表天主教会与西南德意志分离势力的中央党,借机剥夺了教会的相对独立权。可是,不久即与中央党妥协,转而进攻工人运动,1878年10月使议会通过“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即“非常法”),社会民主党被迫转入地下。在外交上,推行“大陆政策”,力图保证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其主要做法是:孤立法国;阻止法俄接近;阻止俄国向中欧、南欧发展,形成英、法、俄、奥、意在欧洲的互相制约。

    1873年促成俄、奥、德三皇协定;1879年使德国与奥匈缔结秘密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形成三国的秘密军事同盟。80年代还促进德国向亚、非、拉开拓殖民地。1888年,年轻的威廉二世继位当皇帝,威廉主张实行称霸世界的“世界政策”,与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发生冲突。1890年3月被迫辞职,被封为布劳恩公爵。1898年在自己的庄园去世。后人认为,俾斯麦当政后实行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内外政策,比较符合德国当时的现实。

    杰斐逊

    美国独立革命主要领袖之一、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1801~1809)。1743年生于弗吉尼亚阿尔贝玛尔县的夏洛茨威尔。毕业于威廉—玛丽学院。当过律师,曾为弗吉尼亚殖民地议会议员、县治安法官、土地测量员。在北美人民的反英浪潮中,他逐渐形成反英、独立的民主革命思想。

    1775年,参加第二届大陆会议,参与起草《拿起武器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宣言》。翌年6月,被选入《独立宣言》5人起草委员会,系《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阐述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原则。

    1776年10月重返弗吉尼亚州议会,翌年起草“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并为促进弗吉尼亚社会的民主改造作出过很大贡献。1779~1781年,任弗吉尼亚州州长。1783年,被选为联邦国会议员,曾起草《1784年土地法令》。1786~1789年,任美驻法公使。1792年,与麦迪逊创建民主共和党。他是美国联邦政府第一任国务卿(1790~1793)、第二任美国副总统(1797~1800)。

    180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蝉联两届。任内购买路易斯安那(1803),对外持中立外交政策,其政治思想富有民主性,主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及人民革命权利,主张使美国发展成为一个以农立国、以小农为主体的、充满人情味的农业共和国。他是美国资产阶级民主传统的奠基者。杰斐逊于1800年曾说:“我已经在上帝圣坛前发过誓,永远反对笼罩着人类心灵的任何形式的暴政。”他还热爱科学,重视教育,博学多才。曾创办弗吉尼亚大学,任校长;曾任美洲哲学会副会长、会长。

    1826年7月4日,即美国独立50周年纪念日,因患慢性腹泻病逝于蒙蒂塞洛。著有《英属美洲权利综论》、《弗吉尼亚札记》等。

    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美国独立革命主要领袖之一、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外交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1706年生于马萨诸塞的波士顿。家境贫寒,少时失学,靠勤奋自学成才。读书是他唯一的乐趣,“时间比金钱更宝贵”是他的座右铭。当过学徒、印刷工。他第一个发现金属尖端放电现象,进行了科学史上有名的费城电风筝试验,发明、安装了世界上第一个避雷针;发明了新式的“富兰克林火炉”;研制了第一个具有伸缩性的导尿管;试验了物体传热灵敏度。他对经济学也有贡献,马克思认为他“第一次有意识地、明自而浅显地把交换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的分析”,“表述了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45页)。

    1730年,创办《宾夕法尼亚报》(今《星期六晚邮报》);是北美第一家图书馆——费城图书馆的创建者、美洲哲学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曾任宾夕法尼亚殖民地议会秘书(1736~1751)、宾夕法尼亚邮政局长(1737~1753)。1758~1762年、1765~1775年为宾夕法尼亚、马萨诸塞等殖民地驻英国伦敦代表。1751年,协助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1754年,出席新罕布什尔等6个殖民地在阿尔巴尼召开的代表会议,提出了阿尔巴尼联盟计划。为了说明联合的必要性,富兰克林曾在一篇论文中配了一幅有名的漫画——一条被砍成数段的蛇,每一段代表一个殖民地,蛇下面写着警句:“联合或者死亡!”1775年,出席费城第二届大陆会议,为《独立宣言》5人起草委员会成员之一,大陆会议外交委员会主要领导人之一。参与起草《宾夕法尼亚州宪法》。

    1776年,他赴法争取国际援助,显示出卓越的外交才能,获得极大成功,为独立战争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1783年,参与对英和谈以及美英“巴黎和约”的签订。1785年返美,旋即连任宾夕法尼亚州州长3年。1787年,参加费城制宪会议,对美国宪法的制订及其批准,亦作出特殊贡献。曾4次担任英国皇家学会理事。1790年4月17日,因患肌膜炎,在费城逝世。富兰克林被认为是18世纪美国名列华盛顿之后最著名的人物。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称颂说,“他从天上夺下了雷电,从暴君手里夺下权杖。”德国哲学家康德则赞誉他是“第二个普罗米修斯”。著有《穷理查历书》、《自传》等。

    华盛顿

    美国独立革命主要领袖之一、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1789~1797)。1732年生于弗吉尼亚威斯特摩兰县的波普斯克里斯(今威克菲尔德)。幼年丧父。未受系统的正规教育。年轻时当过土地测量员助手、土地测量员以及费尔法克斯治安法官。参加过几次英国人对法国人的战争,军衔升至上校。后成为当地殷富的大种植园主。

    1755年,被任命为弗吉尼亚殖民地民兵司令。1758年,被选入该殖民地议会。面对英国政府的高压政策,逐渐形成争取独立的思想。1774年,他在弗吉尼亚议会发表演说称,“我要自己出钱招募1000名战士,并亲自率领他们支援波士顿。”9月,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支持抵制英货,并主张不惜以武力抵抗作为最后手段。翌年5月,出席第二届大陆会议;6月,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1776年初,他迫使英军退出波士顿;12月,出奇制胜,取得特伦顿、普林斯顿之捷;与士兵一起,同甘共苦,度过1777~1778年艰难的“福治谷之冬”。1781年夺取约克敦之战的全胜。身为独立战争的最高军事将领,华盛顿具有非凡的组织才能,身处逆境,依然坚忍不拔。他领导北美人民,奋力抗争,克服种种困难与挫折,终于赢得了反英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

    1783年12月,解甲归田,但仍关心国家的命运。1787年,参加费城制宪会议,为大会主席,对美国宪法的制订贡献良多。他反对君主制,赞成共和制。1789年,当选为美国开国总统,连任两届,内政外交皆多建树,奠定了联邦政府未来发展的基础。1796年9月发表《告别词》。翌年任满后,息影政坛,开美国总统不连任三届之先例。

    1799年12月14日晚,因患喉炎病逝于维农山庄。亨利·李称他是“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第一人”。1976年,为表彰华盛顿的军事才能,美国国会专门通过一项法案,将他提升为六星上将,以使其居于比其他任何美国将军都高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华盛顿在美国历史上被誉为美国的“国父”。

    杰克逊

    美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美利坚合众国第七任总统(1829~1837)。1767年生于南卡罗来纳的瓦克斯霍豪。幼时父母双亡,未受正规教育。但据他自己说:9岁时,他曾给一群不识字的边疆居民诵读过新收到的《独立宣言》。独立战争爆发后,他投身革命,参加过几次小规模的战斗。1781年被俘,因拒绝给一个英国军官擦皮靴,脸上挨了一军刀,当时年仅13岁。独立战争后,他浪迹西部,当过律师、北卡罗来纳州纳什维尔检察官、田纳西州高等法院首席法官(1798~1804),1802年起任田纳西州民兵司令。曾当选为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议员。1813年11月至1814年3月,率民兵征讨克里克族印第安人,被晋升为陆军少将。1815年1月,他率军在新奥尔良大败英军,遂饮誉全国。1827年就任美国总统。在两届总统任职期间,杰克逊改革积弊成习的官僚制度,推行“轮流担任公职制”;大幅度地扩大总统权力;制止南部分裂危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果断进行“反银行斗争”,置第二合众国银行这只“九头怪物”于死地。他处事果断,政绩卓著,历史学家称他执政时期的美国为“杰克逊时代”、“杰克逊民主”。1845年6月8日,因患肺结核在赫米蒂奇去世。

    林肯

    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美利坚合众国第十六任总统(1861~1865)。1809年生于肯塔基州哈丁县一个普通的拓荒者家庭。家境贫寒,几乎未受过正规教育,其博学多闻是靠顽强自学“一点一点捡来的”。早年干过帮工、店员、土地测量员、邮递员、律师。他谦逊正直,平易近人,被人们称为“诚实的亚伯”。

    1832年竞选伊利诺伊州议员,未成功。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参与政治。1834~1840年,四度当选该州议会议员。1847~1849年为美国众议院议员,曾提出逐步、有补偿地解放哥伦比亚特区奴隶的议案。其基本主张是限制奴隶制扩张,稳健地解决因它而引发的各种问题。

    1856年,被提名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但落选。1860年11月,当选为美国总统。林肯就职前后,实行奴隶制的南卡罗来纳等州悍然分裂联邦,并首先挑起内战。在国家危难之时,林肯力挽狂澜,克服内政、外交上的艰难险阻,先后在1862年颁布《宅地法》、《解放宣言》等重要法令,1863年11月在葛提斯堡演说中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的思想,终于领导美国人民赢得平息叛乱的完全胜利,并促使美国宪法第13条修正案于1865年1月在国会以2/3的多数通过,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彻底根除了黑人奴隶制度。奴隶出身的黑人政治家弗·道格拉斯说,“在我与林肯先生的历次会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没有丝毫蔑视有色人种的偏见。”当美国人民沉浸于胜利之际,1865年4月14日,林肯遇刺,翌日晨去世。马克思赞扬林肯:“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是一位英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108、109页)。

    西奥多·罗斯福

    即老罗斯福。美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美利坚合众国第26任总统(1901~1909)。1858年生于纽约市。家境殷富,少时体弱多病,但自信好强,练就一副强健体魄。

    188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翌年当选为纽约州议会议员,连任3届,少年得志,论评时弊,有“改革者”之誉。后任美国文官委员会委员、纽约市警察局长、海军部助理部长。1898年,曾组织、率领一支义勇骑兵团参加美西战争。同年,当选为纽约州州长。

    1900年,当选为美国副总统。因麦金莱总统遇刺身亡,42岁的西奥多·罗斯福遂于1901年9月继任其职,此后连选连任。他推行“反托拉斯战”、保护自然资源等社会经济改革,系20世纪美国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之先声。他自己认为,认真执行自然资源保护政策是他在内政方面的最大成就。政治上,承认自己“确实大大地扩充了行政权力的使用范围”。外交方面,对拉丁美洲奉行“说话柔和、但手握大棒”的“大棒政策”,“发挥国际警察作用”;对欧洲奉行抑德、扶法、联英的均势外交,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他对小国粗鲁无礼,但对大国却谨慎从事。

    1906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10年提出新的资产阶级政策纲领——“新国家主义”。1912年,组建主要由共和党改革派构成的进步党,参加总统竞选,未果。后游历非洲、南美,从事狩猎和探险考察活动。

    1919年1月6日,因患风湿病在纽约去世。著有《1812年的海战》、《托马斯·哈特·本顿》、《征服西部》等。

    威尔逊

    美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美利坚合众国第28任总统(1913~1921)。1856年生于弗吉尼亚州的斯汤敦县。自幼接受严格的学校教育,先后就学于北卡罗菜纳州戴维森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共受了13年高等教育。

    18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宾夕法尼亚州布林·玛尔女子学院、康涅狄格州韦斯莱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1902年10月至1910年9月,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倡导导师制等教育改革。1910年11月当选新泽西州州长,推行教育、选举、市政等一系列改革,有“进步派政治家”之称。

    1912年11月竞选美国总统成功,蝉联两届。任总统期间,他对内推行“新自由”改革,涉及降低关税税率、确立联邦储备体系、制订反托拉斯立法以及颁布工人罢工合法、铁路工人8小时工作制、禁止使用童工等法案。对外政策上,因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狼烟四起,威尔逊先是宣布美国“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要做到中立”,继而不失时机地、有步骤地将孤立主义传统根深蒂固的美国拖入战争。

    1917年1月22日,曾提出“没有胜利的和平”的议和原则。4月2日,要求国会对德宣战;6日,签署宣战书。1918年1月8日,提出“世界和平纲领”,即“十四点”。其主要内容是公开外交、公海自由、建立国际联盟等。

    1918年12月至1919年6月,亲率美国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因国联计划招致反对,威尔逊从1919年9月4日起,不顾体弱多病,开始在全国巡回演说,以谋求支持,25日病倒;10月2日,返回白宫后,因精疲力竭,抑郁之至,患中风而半身不遂。1920年12月接受191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1924年2月3日,因患心脏病而在华盛顿去世。著有《国会政体》、《美国人民史》等。

    圣马丁

    19世纪初西属美洲独立战争主要领导人之一,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1778年生于阿根廷的亚佩尤。少时曾在西班牙求学。1789~1811年,服役于西班牙军队,升至中校。曾加入以解放美洲为宗旨的“劳塔罗社”,逐渐形成其争取独立的革命思想。1812年,返抵美洲,组织“劳塔罗互济会”。1813年,被任命为阿根廷北方军司令。为了实施其解放南美大陆的宏伟计划,1814年,圣马丁改任库约省行政长官,亲自组织、训练“安第斯山军”,被任命为总司令。1817年,他指挥这支军队,翻越安第斯山,出奇制胜,解放智利。1820年,率军从海上攻入秘鲁;第二年,解放利马,被推举为“护国公”。为了推进独立大业,1822年7月,与玻利瓦尔在瓜亚基尔举行秘密会晤。其后辞去“护国公”,同年9月,悄然隐退,后寄居法国。他为南美洲的独立和解放。苦苦奋斗10载,功绩昭彰。1850年8月17日,病逝于法国的布洛涅城。他被称为南美洲“安第斯山的骑士”、阿根廷“国父”。

    利文斯顿

    非洲近代史上著名的英国传教士、探险家。1813年生于苏格兰贫民家庭。10岁进纱厂做工,坚持在业余学校学习。很早便立志当传教士,并学习医学。1838年,参加伦敦宣教会。1840年,被派往非洲南部。1841年到宣教会在南非北部最远的传教站库鲁曼后,深入周围各部落,一面传教,一面免费行医。目睹奴隶贸易而深恶痛绝。为了传教和用“合法贸易”取代奴隶贸易,先后进行三次地理考察,寻找进入中南非腹地的道路。1852年,从开普敦出发,经库鲁曼到赞比西河,1854年抵达西海岸的罗安达。不久沿原路折回,顺赞比西河而下,1856年抵达莫桑比克的克利马内。年底回到英国,受到热烈欢迎,获皇家地理学会的金质勋章、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所著《在南非的传教旅行和考察工作》风靡全国。1858年,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率领考察队,进行第二次非洲考察旅行。考察队顺赞比西河而上,考察了尼亚萨湖(今马拉维湖),还到达鲁伍马河流域。赞比西河被葡萄牙殖民当局视为禁脔,反对利文斯顿的活动。英政府遂于1863年召回考察队。1864年,利文斯顿回国,翌年出版《赞比西河及其支流探险队》,集中地揭露了奴隶制度的罪恶和奴隶贸易的丑闻。1866年,组织了几十个非洲人参加的考察传教队,从坦噶尼喀沿海出发,越过鲁伍马河,绕道尼亚萨湖南端,到达坦噶尼喀湖,相继勘察了姆韦鲁湖、班韦乌卢湖,1869年到达乌季季,以后最远到刚果河上游地区。1871年折回乌季季,遇到因三年没有消息受雇调查他的下落的《纽约先驱报》记者斯坦利。1872年再次向南进发。因体力衰竭、重病缠身,于1873年5月在赞比亚中部的奇坦博村逝世。1874年,遗体运回英国,在伦敦举行了葬礼。

    丘吉尔

    英国著名资产阶级政治家,首相,保守党领袖。1874年出身贵族世家,少年入贵族子弟学校哈罗公学。偏爱历史与文学,尤善军事。1893年考入桑德斯军事学院。毕业后,1895~1900年先后参加镇压印度、苏丹人民的战争和英布战争。

    1900年以保守党议员身份进入下院。自1906年起,多次入阁,任商务、内政、财政大臣。仇视共产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积极策划武装干涉苏俄。30年代希特勒上台后,视德国为最危险的敌人,主张以英、法为核心与苏联结盟,联合欧洲一切力量,共同对敌,为对德强硬派代表人物。在绥靖主义泛滥之时不怕孤立,抨击张伯伦政府的外交政策,反对《慕尼黑协定》。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入阁任海军大臣。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后,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接替张伯伦任首相兼国防大臣,宣布“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拒绝希特勒的诱降,领导英国人民保卫英伦三岛,取得不列颠空战的胜利。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同盟者。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当即决定援助苏联。同年8月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推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作为同盟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大战后期日益表现出反共、反苏、反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立场,极力维护英国的霸权地位和殖民利益,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力图恢复英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镇压希腊人民的革命斗争。

    1945年7月在大选中失败,辞去首相的职务。1946年访问美国,在富尔敦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鼓吹英美联合,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运动,揭开冷战的序幕。主张欧洲联合,提倡“三环外交”。1951年再度出任首相,未能阻止英国的衰落和殖民体系的瓦解,1955年辞职。1965年1月24日逝世。主要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

    戴高乐

    戴高乐法国著名资产阶级政治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1890年生。

    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受伤被俘。战后入军事学院深造,在总参谋部等处任职。军事理论上颇有创见,著书立说,倡导机械化装甲部队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反对消极防御战略,不为保守的军事当局采纳,反遭排挤。主张采取行动制止法西斯德国侵略。1940年5月德国入侵西欧后,任第四装甲师师长,两次指挥作战获胜。6月初被破格提升为国防与陆军部次长。当投降政府成立后,毅然出走,在伦敦广播电台向法国人民发表著名的“六·一八”讲话,号召与纳粹德国斗争到底。组织领导自由法国(后改称为战斗法国),在国内外开展抵抗运动。

    1943年6月,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1944年6月任法国临时政府首脑。与盟军诺曼底登陆配合,指挥正规军和内地军投入光复祖国的最后战斗。巴黎解放后,极力维护资产阶级统治,解散人民武装。因其主张加强总统和政府的权力,遭到各政党的反对,1946年1月辞职。

    1953年退出政治舞台,隐居乡间。

    1958年6月再度出山出任总理。主持制定新宪法,成立法兰两第五共和国。1959~1969年任总统。同意阿尔及利亚自决,结束侵略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战争。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大国地位。采取排斥英国,与联邦德国和解,实现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联合,与美国抗衡的策略:两次否决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申请;于1963年与联邦德国签订合作条约;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组织;建立独立的核打击力量;反对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于1964年与中国建交;与苏联东欧保持良好的关系。其防务政策给经济造成很大压力,且大权独揽,侵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引起群众不满,爆发1968年“五月风暴”。为缓和矛盾,1969年提出改革方案,被公民投票否决,遂辞职。1970年11月9日因心脏病猝发去世。著有《战争回忆录》、《希望回忆录》等。

    甘地

    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著名领袖。1869年生于古吉拉特邦波尔班达城土邦大臣家庭,属吠舍种姓。从小受印度教和耆那教的“非暴力”思想影响。1883年就读于伦敦大学,学习法律。回国后在孟买以律师为业。1893~1914年在南非任一穆斯林商社法律顾问,目睹印度人的悲惨生活和遭受的种族歧视。1906年起领导印度侨民开展称作“萨蒂亚格拉哈”(掌握真理)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反对英、荷殖民者的种族歧视政策,逐渐形成“非暴力抵抗”的政治主张,并获得一定的成功。

    1915年回国后继续开展非暴力抵抗斗争。1920年12月,国大党那格普尔年会通过甘地拟定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方案”。从此,“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性策略,甘地成为国大党最有权威的精神领袖。

    他发动和领导了1920~1922年和1930~1931年全国范围的轰轰烈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4~1934年、1940~1941年任国大党主席。1948年1月30日,因反对教派纠纷,被印度教极右分子刺死。

    长期为印度民族独立奋斗,曾十多次绝食,三次被捕入狱。在反英不合作运动中身体力行,为抵制洋布亲自手摇纺车织布。为反对英国食盐专卖权,和群众一起自煮食盐。提倡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团结、社会改良和妇女、贱民的地位平等。在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威望。由于甘地为印度独立作出杰出贡献,被印度人民尊为“圣雄”和国父。

    富兰克林·罗斯福

    美国第32任总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1933~1945年连续4届任总统。

    1882年1月30日生于纽约州海德公园的富豪之家。1900~1904年就学于哈佛大学,190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参加纽约律师考试合格后即从事律师工作。1905年与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女埃莉诺结婚。1910年以民主党候选人身份当选纽约州参议员,1912年连任。1913~1920年任助理海军部长。

    1921年8月患脊髓灰质炎症(小儿麻痹症),下肢瘫痪,仍继续从事政治活动,努力促进民主党内城乡两派的团结。1928~1932年任纽约州长。1932年竞选总统,提出“新政”计划,以压倒多数选票获胜。上任时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经济状况空前恶化。他充满信心地厉行改革,受到各阶层的欢迎,“新政”得以顺利实施。结果使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危机,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并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规模发展。在对外政策方面,1933年11月16日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结束了孤立和封锁苏联的政策。在法西斯侵略威胁日益严重之时,努力改变国内盛行的孤立主义情绪,提醒人们认清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危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请国会召开特别会议,修改中立法,允许交战国在“现款自运”条件下从美国购买武器,以支援反法西斯国家。法国战败后,积极进行防御准备,决定采用参战以外的一切方式援助英国。1941年3月促使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物资和援助。苏德战争爆发后,把法案适用范围扩大到苏联。

    1941年8月,与英首相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和日后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正式对法西斯国家宣战。在国内动员全部工业为反法西斯战争服务,对外注重战略全局,致力于尽早打败法西斯势力和与盟国磋商未来国际和平构想。1943年1月提出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1943年和1945年两次与苏、英首脑会晤,为早日结束战争和战后和平制订了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1945年4月12日,在任内患脑溢血病逝。著有《向前看》、《我们的道路》等。作为政治领袖,罗斯福与华盛顿、林肯齐名,深受美国人民的赞扬。逝世时中国解放区下半旗致哀,《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殒落》的社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